孩子不是學習機器

語文 中考 大學 北師大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7-09-18

孩子不是學習機器

天下的父母都是愛孩子的,可是如果孩子成績不好,沒有成為父母的驕傲,為人父母者,請捫心自問,你對孩子的愛是否會因此改變?

孩子不是學習機器

我的家在河南的一個小縣城,河南省的高考壓力可以想象,所以很多家長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施壓,為的是考上重點初中、重點高中,當然終極目標是重點大學。

同班一個男同學是語文老師的兒子,我們當時隔段時間調一次座位,但可能因為有個老師媽媽,他的座位永遠固定在第三排靠牆的位置。他學習好像很努力,不論什麼時候總能看到他把自己埋在書裡,即使下課也從沒見他像我們一樣瘋玩。在我們的印象中,他好像除了去廁所,其他時間都一直待著座位上學習。沒有人瞭解他,也沒人敢跟他說話,只有一個同樣是教師子女的女孩見面會和他打招呼。後來不光是我們班,就連其他班的同學都知道我們班語文老師的兒子跟我們不是一類人,自覺地對他敬而遠之,這更加深了他的神祕感。

事實證明,這位同學果然比我們懂得多。語文老師經常會給我們佈置很多背誦的任務,第二天課上提問,我們經常背不下來,這時候語文老師就會叫她兒子,這位同學總是很流利地就背了出來,這還不夠,語文老師會進一步提問一些課外沒有要求我們背誦的內容,而她的兒子依然能對答如流,此時語文老師的嘴角會泛出一絲滿意甚至有些驕傲的笑容,然後再嚴肅地讓兒子坐下。每當這時,同學們都會向他投出羨慕的目光,而他自己卻好像並沒有那麼高興,只是默默地坐下。這樣的情況多了,我們都習慣了,每當提問別的同學不會背的時候,語文老師總會叫起兒子以完美的回答謝幕。

然而意外發生了,有一次當語文老師提問兒子課外的古文背誦時,他竟然結結巴巴背不下來了。老師最初有些尷尬,臉上也不再出現往常那樣的自信,還試著提示了一下,那位同學支支吾吾地接了兩句之後又卡殼兒了,他的臉通紅,低著頭僵硬地站著……語文老師命令他坐下,眼睛裡全是失望。在接下來的一整節課上,語文老師的情緒一直都很差,時不時地用一種失望和厭棄的眼神瞥一下她的兒子,她兒子在坐下之後就再也沒有抬起頭來。

後來我們通過各種渠道得知,語文老師為了讓兒子考上省重點,每天都給兒子規定了超重的學習任務,不僅是語文,還拜託其他學科的老師給他制定了一整套超出我們課程之外的學習計劃。每天十點晚自習下課後,他還要再學兩到三個小時才可以睡覺。後來我們偷偷觀察他,很多時候他低著頭貌似在看書,可實際上是在打瞌睡,頭一點一點的,但還在拼命地撐著。慢慢地,我們的八卦內容從對他的不理解和排斥變成了對他的同情。

這樣的學習可以持續一天兩天,甚至一星期一個月,但如果整年都是這樣的學習強度,後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在臨近中考還有一個多月的時候,他從班裡消失了,那個座位就一直空著,直到中考前他也沒有出現過。班主任告訴我們說,那個同學生病了,沒辦法再來進行最後的衝刺。而那個同為教師子女的女同學後來偷偷告訴我們,那個同學得了神經衰弱,身體也支撐不住,所以只能在家休養。中考成績出來了,他的成績只是中等水平,但查成績的那天我們也沒有見到他,就這樣他從我們的生活中消失了。

案例分析

這個案例讓我感到如此悲傷。即使案例中的這個同學有名字,我也會堅持用“他”或“她”,因為這不是個案。據報道,2015年1月27日晚9點多寧波鄞州王女士報警,11歲的女兒小童這麼晚還沒回家。查看學校監控,發現小童放學後從校門出來,在周圍轉了一圈重新走進了學校。在學校找到小童已是晚上11時多,孩子趴在桌上睡著了,手裡還捏著一張當天發下的數學試卷,75分。當天早上出門上學時,爸爸特別叮囑,一定要好好考,還順口說了一句“考得不好,就別回家了”。

有一位媽媽的帖子《溫柔老爸如何提高孩子的成績》在網上流傳甚廣。女兒上一年級,爸爸出差兩個月,由於媽媽方法不當,女兒成績直線下降。下面是爸爸出差回來後和女兒的一段對話:

爸爸:寶貝,這次爸爸回來,你想要什麼禮物?

女兒:不要禮物了。

爸爸:為什麼?

女兒:我學習成績不好。

爸爸:寶貝,永遠記住,成績好,你是爸爸媽媽的寶貝,成績不好,你還是爸爸媽媽的寶貝,這點永遠都不會改變,爸爸媽媽永遠愛你。

這時女兒哭了起來。

……

期末考試前的測驗女兒沒有考好,回家見到爸爸,女兒先說話了:“爸爸,對不起,我沒考好。”

爸爸笑了:“寶貝,爸爸沒怪你,我一點也沒有生氣。真的,爸爸從來沒有認為考試成績很重要。我們先不說這個事,我問你啊,今年寒假帶你出去玩,你想去哪兒?想玩水,還是爬山,或者去迪斯尼?”

女兒:“那如果我考試考得不好怎麼辦?”

爸爸:“爸爸媽媽帶你出去玩,是因為我們是一家人,爸爸媽媽希望我們寶貝開開心心、快快樂樂成長,和你考試成績一點關係沒有,你是第一名,帶你出去,你是最後一名,一樣帶你出去。”

我多麼希望案例中的這個教師媽媽能夠看到這對父女的對話,好好掂量一下:分數比你的孩子重要嗎?

生活中有一些人嫌貧愛富,對自己窮或不富的伴侶極盡羞辱之能事,如果婚前就知道對方是這樣的人,也算一個願打一個願挨;婚後實在受不了還可以分手。案例中的這個學生攤上這樣一個母親,真是可憐到悲慘,他根本沒有辦法擺脫她,擺脫這噩夢一般的生活。他已經很努力了,偶爾沒有“掙”到分——就像一個人辛苦了一天沒掙到錢——馬上就看到媽媽耷拉下來的那張臉,馬上就會受到羞辱。更可憐的是,他還是一個孩子,他能怎麼辦呢?

因為分數把孩子逼到絕境的父母真不少,這樣的父母有兩種。一種是為孩子的未來擔心,他們的潛臺詞是:“我把你逼進大學就不管了,現在不吃苦將來在這個世界上就不能好好生存發展。”這種想法情有可原,但這種“逼”的方法肯定不是好方法,優化教與學的方法、尊重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提升父母的教育教養水平才是根本。

另一種父母很可怕,會讓孩子覺得失望乃至絕望——分數、成績是用來給父母臉上貼金的。父母的好勝心、虛榮心再加上偏執的個性,導致他們把孩子當作得分的機器。他們拼命敲打機器,機器出了問題不但不保養,還會被厭惡、嫌棄、咒罵,甚至踢上一腳。

案例中的媽媽有很多的理由可以說自己是愛孩子的,是為了孩子好,但如果媽媽不在面前,一個孩子信任的人問孩子:“媽媽愛你嗎?你愛她嗎?”他會如何回答呢?請各位父母警惕,傷害就是傷害!以愛、關心、為了你好等名義施加傷害會讓孩子更困惑、更痛苦!日常生活中我們最容易傷害的是我們的親人,因為我們的親人在乎我們,會寬容我們,不會和我們直接對抗。但即使是成年人也難以長期忍受這樣的傷害,對一個孩子來說更是艱難,案例中的孩子最終精神垮掉了,這是非常讓人痛惜的。

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考察了加州的一所學校,做了一個著名的實驗。他隨意抽取一些學生,將他們的名字寫在一張表格上交給校長,極為認真地說:“這些學生經過科學測定全都是智商型人才。”事過半年,羅森塔爾又來到該校,發現這些學生的確超過其他學生,進步很大。產生這種結果的原因是校長和老師對這些學生“寄予厚望”,因而給學生更有挑戰性的任務並提供更多的支持。

案例中的教師媽媽不是也對孩子有非常高的期望嗎?為什麼結果卻是消極的?我想最重要的原因在於“是否相信孩子併為其提供支持”。案例中的媽媽提出了超出孩子能力的高要求,當孩子表現不佳時媽媽並沒有幫助孩子一起找原因、安慰孩子並提供支持,而是冷落、訓斥、讓孩子難堪,這實際上是在貶低孩子,打擊孩子的自信。

總之,通過這個案例,父母有兩方面值得反思,一是要給孩子設定恰當的學習目標;二是在學生學習過程中,尤其是遇到挫折的時候要為孩子提供幫助和支持,讓孩子永遠感覺到父母的愛就在身邊。


圖書介紹

孩子不是學習機器

《聽,學生在說:故事裡的教育心理學》

趙希斌 編著

聽學生說他們的困惑、喜悅和反思,

做專業的教師,做智慧的父母與孩子一起成長!

書中的故事真實生動,有些讓人感動落淚,有些讓人忍俊不禁,有些讓人掩卷長思……但不止於此,本書最大的亮點在於這些故事的主人翁(北京師範大學的學生)用學過的理論知識對這些過往的人和事進行分析與反思,因而使得本書既有很強的可讀性,又具有很好的借鑑意義。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