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南

南詔大理國和古滇國:雲南博物館發現之旅

雲南博物館

前不久我們去了一趟雲南博物館,這裡真是個大寶藏,這裡包羅萬象。有數億年前的古生物,有數千年前的古滇國,有大理南詔鼎盛的輝煌。穿梭在歷史文化自然,穿梭在個人與民族之間。雲南博物館的發現之旅,處處都有離奇的故事。在眾多藏品中,舉世聞名的有滇王之印、戰國時期的牛虎銅案、西漢時期的四牛鎏金騎士銅貯貝器、大理國時期的金阿嵯耶觀音立像,大理國時期的金翅鳥等等,這些文物堪稱雲南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在這裡讓我們感到與眾不同的是,歷史上曾經存在的少數民族政權在這裡的文物展品中也有著存在和印證,原來中國的歷史中有兩個消失的古王國。其中,蒼山洱海邊,存續了500年的大理國更在這裡解開了神祕的面紗。

《天龍八部》中的主人公段譽確有其人,是大理國第16代國王,又名段正嚴,他在位39年後禪位為僧。

瞭解大理國,得先從南詔國講起。南詔是中國歷史上存在時間較長、特色頗為突出的一個地方性政權。隋末唐初,在雲南大理洱海周圍形成了六個勢力較大的烏蠻、白蠻部落,合稱“六詔”(“詔”是當地的土語,有“王”和“地區”兩層含義)。其中,蒙舍詔因處於其他五詔之南,故又稱“南詔”。唐玄宗時,皮邏閣在唐朝的支持下統了六詔,並於開元二十六年(738)被封為雲南王。第二年,皮邏閣遷都大和城(今大理南太和村),建立了南詔國。唐昭宗天覆二年(902),權臣鄭買嗣殺死南詔王,南詔亡。後晉天福二年(937)通海節度使段思平建國號大理,直至南宋理宗寶祐二年(1254)為蒙古所滅。從南詔到大理,佛教一直是最為盛行的宗教,至今依舊聳立在點蒼山麓的崇聖寺千尋塔就是最好的見證。

南詔大理國和古滇國:雲南博物館發現之旅

宋銀背光金阿嵯耶觀音像

宋銀背光金阿嵯耶觀音像是大理國時期作品,1978年出土於大理崇聖寺主塔。“阿嵯耶”一名出自《南詔圖傳》,也被稱為“真身觀音”,為南詔、大理國時期獨有,是佛教傳入大理國後世俗化的結果。造像由純金打造,觀音高髻雙辮,髻中藏佛,手結妙音天印;它,上身袒露,下身著裙,裙飾陰刻U形紋;赤足,足下有方柱形榫頭,身後飾銀質長葫蘆形鏤空雕花背光。造像面相恬靜,略帶笑容,身段線條優美,長裙裝飾如溼衣出水,被看作是最早傳入雲南的觀音造像,貌如時人,透著濃烈的時代氣息和地方特色,被稱為“雲南福星”。

阿嵯耶觀音是南詔大理國最重要、最受尊崇的一位神衹。它是古代雲南地區與唐、宋同時期的一個少數民族政權,前後存續了有五百年之久,都城就是今天的大理。關於阿嵯耶觀音有著眾多神祕的傳說,說他用智慧戰勝了專吃人眼的惡魔羅剎;說他曾賜予南詔公主風瓶,可以吹開洱海水可以去看望化為石騾的情人;說他曾幫助大理國開國君主段思平,避開敵人追殺,又獲神槍寶馬,建立起傳了22代的大理國。從唐朝到明清,雖然大理國不復存在,但阿嵯耶觀音是大理地區民眾最神聖的信仰。

南詔大理國和古滇國:雲南博物館發現之旅

大理崇聖寺千尋塔出土的阿嵯耶觀音像作為大理時期的珍貴藝術品,是大理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這些觀音像的粉本是由印度僧人菩立隨訶於南詔保和二年(825)從印度傳入的。在鑄造阿嵯耶觀音像的過程中,大理地區的古代工匠參照這個粉本的同時,又結合南詔、大理時期王族所戴的王冠、白族人的臉型,鑄造出了這種兼有中國大理和印度風格的綜合型造像。從中可以看出,地處中國西南的南詔、大理在文化上的開放性和包容性,他們一方面大量吸收中原內地的先進文化,另一方面也吸收了外國的優秀文化,創造了一種獨具特色的地方文化。阿嵯耶觀音像不僅僅是雲南一省的藝術瑰寶,更是中國人民與印度及東南亞各國人民友好往來和文化藝術交流的見證。

大理妙香佛國,《大理行記》是元代郭鬆年創作的一部行記。裡面記載了元初大理地區的社會經濟生活狀況,以及山川、風物、土地之庶美。雖然此時上距蒙古平大理國已經40年,元王朝在這裡採取了一些有利於農業措施,但是由於封建社會的生產力發展比較緩慢,因此此書的記載可以窺見大理國時期雲南社會生活的概貌,彌補有關大理國時期雲南史料不足的缺憾。特別是《大理行記》不僅記述了該地區“江山之美”、“灌溉之利”、“禾麻遍野”、“百姓富庶”的社會生產景象,而且還對南詔大理國的宗教與政治文化的關係作了準確的闡述和精要的記述:“其俗多尚浮屠法,家無貧富,皆有佛堂;人不以老壯,手不釋數珠……凡諸寺宇皆有道居之。得道者,非師僧之比也。師僧有妻子,然往往讀儒書,段氏而上有國有家者設科選士,皆有此輩。

南詔大理國和古滇國:雲南博物館發現之旅

宋大理國銀鎏金鑲珠金翅鳥

宋大理國銀鎏金鑲珠金翅鳥是大理國時期作品,1978年出土於大理崇聖寺主塔。金翅鳥梵名“迦樓羅”,被尊為大理的保護神,是佛教護法中的天龍八部。傳說金翅鳥原來是一種很凶的大鳥,可懾服諸龍,體積很大,展翅時可達336萬里,以龍為食,使龍族苦不堪言。後來金翅鳥皈依佛法,成為佛教的護法神。這座金翅鳥鳥頭飾羽冠,羽翅向內卷作欲飛狀,兩爪鋒利有利,立於蓮座之上;鏤花火焰形背光插在尾、身之間,飾水晶珠5粒。製作時,先將頭、翼、身、尾分別錘刻,再焊接為整體,體態雄健圓渾,充滿勃勃生機,工藝細膩,造型精美絕倫。

七彩雲南,擁有令人羨豔的壯麗山川、豐富多姿的民族文化。在這片神祕富饒的紅土地上,歷史曾在這裡埋下過絢麗的種子!這其中最飽滿最有力量的一粒,就是在歷史長河中夢幻般被湮沒了2000多年的古滇王國。

南詔大理國和古滇國:雲南博物館發現之旅

古滇王國是與當時的西漢王朝同時存在的神祕王國,它富裕而且獨特,具有輝煌而發達的青銅文化。

最早與古滇國有關的故事發生於公元前三世紀。楚王派莊礄率兵來到滇池附近,莊礄返回的路卻被秦軍斷了。於是他和當時帶來的2萬餘人便留了下來,改變服飾,入鄉隨俗,自立為王,建立了後入所稱的“古滇國”。古滇王國是雲南古代少數民族建立的奴隸制帝國,它鼎盛於戰國至西漢。遠離中原文化的影響,因此更具有民族氣息。

《史記·西南夷列傳)記載:“元封二年,天子發巴蜀兵擊滅勞洸、靡莫,以兵臨滇。滇王始首善,以故弗誅。滇王離難西南夷,舉國降,請置吏入朝。於是以為益州郡,賜滇王王印,復長其民。”“西南夷君長以百數,獨夜郎、滇受王印。滇小邑,最寵焉。

滇國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突然出現又突然消失的古老文明,除了《史記》寥寥數百字的記載以外,西漢以後的歷史,並沒有留下任何關於滇國的痕跡,這個曾經非常輝煌的王國在消失了之後便陷入了長久的靜默。因而,這段歷史記載的文字甚至古滇王國的存在,都遭到質疑。直到滇王金印出土。

南詔大理國和古滇國:雲南博物館發現之旅

滇王之印

1956年,雲南省的考古學家在昆明近郊晉寧石寨山進行的第二次考古發掘快要接近尾聲時,一枚方形突起物引起了考古發掘者的注意。它深藏於第6號墓內一具製作精美的朱黑漆棺底部。塵土退盡,顯現的是千古傳聞的見證——翻過那枚金色小塊,四個漢篆映入眼簾:滇王之印。至此,古滇王國的存在終於得到了證實。隨著一批批與中原風格完全不同的精美青銅器被逐一發掘,神祕的古滇王國漸漸顯出了輪廓。

古滇國出土的數萬件青銅器物中,有一種被考古學者命名為“貯貝器”的青銅器最為引人注目。在這種青銅器的蓋子上,都鑄有一些神態各異的人物,每一組人物所構成的生活場景,就如同滇國社會生活的某一凝固的瞬間。這種鑄有大量寫實人物的青銅器在中國考古史上還是第一次被發現,就像中原的史書一樣,漢代寫在竹簡上,滇國就鑄在青銅器上,實際上是他們國家大事的一種記載,它的史料。

南詔大理國和古滇國:雲南博物館發現之旅

四牛鎏金騎士貯貝器

南詔大理國和古滇國:雲南博物館發現之旅

古滇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度,在滇國的統轄範圍內,可以看到身著不同服飾的人群有數十種之多,專家們根據歷史記載和人類學家的田野工作來判斷他們不同的族屬關係。滇國主體民族的標準著裝有器物上的男巫師、女巫、滇國土著僕人、被稱為昆明人的羌人等的服飾打扮。滇國還有很多被俘獲的人在這裡給滇國人做奴隸,比如當時的三苗人等。通過不同的服裝,人們發現了滇人的不同職業,由此專家們認為滇國已經有精細的社會分工。古典的服飾非常豐富,經過復原後的服裝和飾品更顯示出它們的華麗紛呈,這都是滇國人埋藏於地下留給後人的不可多得的文化財富。

貯貝器上鑄有身著奇異服飾的具有超群法力的男祭司在舞蹈,這是滇人信仰的一部分,是一種祭祀儀式,也是一種帶有宗教意味的舞蹈。通過他們的動作,我們依稀看見了滇人舞蹈的古老和神祕。另一個貯貝器的頂蓋記錄了一個佩劍武士騎馬狩獵的場景,這證明滇人有著狩獵傳統。因為狩獵是滇人獲取食物的一個重要來源,因此上至滇王下至普通的百姓,滇人對狩獵的喜好遠遠超出了我們的想象。

南詔大理國和古滇國:雲南博物館發現之旅

戰國牛虎銅案

戰國牛虎銅案,是雲南青銅文化藝術的傑作,也是雲南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它出土於江川李家山墓葬群中墓坑最大,隨葬品最多的24號墓。器物主體為一頭大牛,站立狀,牛角飛翹,背部自然下落成案,尾部飾一隻縮小了比例的猛虎,虎做攀爬狀,張口咬住牛尾;大牛腹下中空,橫向套飾一隻站立狀小牛。大牛與小虎用模鑄造,一次成型,小牛則另鑄再焊接於大牛腹下。作為滇國的一件祭器,牛虎銅案在力學和美學上都達到了極高水平,幾近完美。

南詔大理國和古滇國:雲南博物館發現之旅

猛牛襲虎銅枕(左)持傘男銅俑(右)

南詔大理國和古滇國:雲南博物館發現之旅

三枝俑燈

南詔大理國和古滇國:雲南博物館發現之旅

戰國雲雷鳥獸紋銅棺

滇文化在東漢初逐步被中原漢文化所融合,但滇文化在歷史長河中的地位作用至今依然光輝四射。青銅鑄造獨創的“失蠟法”至今仍是精密部件的主要鑄造法。作為一種歷史、地域的滇文化,它是世界文明史中永遠輝煌的篇章。也許有一天,我們能用身邊這些殘存的歷史碎片,再現出那段燦爛的青銅文明。

#全民博物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