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計算引發蝴蝶效應 阿里雲正在左右阿里巴巴航向

日前,阿里巴巴公佈了2017財年第四季度財報及全年業績,財報顯示,在剛剛過去的一個財年裡,阿里巴巴實現收入1582.73億元,同比增長56%;其中,阿里巴巴雲計算業務在第四季度的收入同比增長103%達到21.63億元,這已經是阿里雲連續八個季度保持100%以上的增速,不僅如此,阿里雲付費用戶數也同比大增70%達到87.4萬人。

應該說,這樣的成績應該說早在預料之中。美國頂尖諮詢公司貝恩諮詢(Bain& Company)今年年初發布的2017年雲計算市場發展報告顯示,預計2020年,全球雲計算市場規模將達到3900億美元,與2015年的1800億美元規模相比,意味著該市場年均複合增長率將達到17%。不僅如此,企業客戶對於雲計算服務的態度也在發生重要的改變,不論是創新企業還是保守企業,都將加速擁抱雲計算。

而阿里雲經過8年的積累,已經到了全面爆發的階段,從營收總量的角度講,阿里雲的盤子相比較整個雲計算市場來說還很小,可挖掘的市場空間依然很大,連續保持100%以上的增速並不奇怪。在這樣的增速下,阿里巴巴雲計算業務的營收在集團總營收中的佔比也在持續上升,這所帶來的不僅僅是一個新業務,更將帶來更大的化學反應。

阿里雲不僅僅是新的增長點那麼簡單


不論是新興的互聯網企業還是像阿里巴巴這樣的互聯網巨頭,在日新月異的互聯網行業,尋找新的增長點始終是一個恆久不變的命題,因為沒有創新就意味著會慢慢被這個時代所淘汰。

對於阿里巴巴來說,也一直在尋求這樣的新增長點。電子商務的人口紅利和流量紅利終究會走向天花板,因此馬雲早在8年前就開始為公司新的業務發展進行佈局,但當時的雲計算還處在概念炒作階段,要做出發展雲計算的戰略佈局並不容易。

阿里巴巴一向以擅於商業運作而稱霸業界,相比較而言,騰訊更擅於產品,而百度則更擅於技術。面對技術短板,阿里巴巴的佈局可謂難上加難,不過,在阿里巴巴這個巨大的應用場景裡,雲計算的發展和應用從一開始就是高舉高打。

在經歷了阿里巴巴近乎“變態”的應用場景考驗後,阿里雲開始嶄露頭角並走向前臺,逐漸成為供各類企業應用的基礎資源。從深入到能源、金融等重點行業的核心應用到加速海外市場佈局,並在美國東西部、澳洲、歐洲、中東、新加坡、香港等全球14個地域建立數據中心節點,阿里雲的成長迅猛。

美國知名投行摩根士丹利此前預估,2016年中國公共雲計算市場規模約為20億美元,其中阿里雲佔據約50%市場份額。而研究機構IDC對阿里雲的市場地位分析儘管較為保守,但也認為其在2016年中國IaaS市場的份額達到40.67%。

不過,阿里雲對於阿里巴巴來說不止是一個新的業務增長點那麼簡單,從支撐電子商務的應用,到支撐阿里巴巴集團內部的物流、金融、旅遊、餐飲外賣等其他業務的發展,阿里雲已經成為阿里巴巴賴以進一步創新和發展的技術基礎。

雲計算將在未來阿里巴巴發展中起決定作用


這兩天,中國最大的兩家互聯網公司騰訊和阿里巴巴相繼發佈財報,幾乎所有的業界人士都發現了這樣的規律:1、騰訊的營收主要來源於其傳統的遊戲和廣告兩塊業務,而阿里巴巴則除了傳統的電商之外,包括雲計算、數字媒體與娛樂等在內的新業務貢獻正在逐步上升;2、騰訊的營收增長主要靠C端,而阿里巴巴則逐漸轉向B端。

於是乎,關於這兩大巨頭髮展的軌跡眾多業內人士也給出了幾乎一致的判斷:1、騰訊深耕C端,阿里巴巴開拓B端,一左一右兩大巨頭的走向開始分化;2、騰訊的未來前景已經可以看到天花板,而阿里巴巴給人的未來想象空間則更大;3、騰訊憑藉海量的用戶數紅利依然可以獲得持續的收入,而阿里巴巴則在商業領域深入到更多新興領域。

事實上,阿里巴巴和騰訊兩大巨頭不同的走向很大程度上源於八年前的一次看似不經意的選擇,彼時,移動互聯網時代已經來臨,但阿里巴巴在2009選擇了以雲計算為突破口,深耕企業應用市場;而騰訊則在2011年初發布了微信,以迎接呼嘯而來的移動互聯網時代。

如今,兩大巨頭不同的選擇所產生的蝴蝶效應正在體現:阿里巴巴依託以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技術,並將這種新技術應用到零售、金融、製造等傳統行業,從而催生出了“五新”(新零售、新金融、新制造、新技術和新能源)戰略;而騰訊則憑藉微信的巨大成功,繼續夯實在遊戲和廣告領域的霸主地位。

儘管阿里巴巴與騰訊的公司市值近期陸續突破3000億美元,但兩家公司卻漸行漸遠,阿里巴巴與亞馬遜則越來越像。尤其在阿里巴巴正在從電商平臺逐漸發展成橫跨電商、金融、物流,雲計算、大數據、全球化等的生態系統、乃至經濟體的今天,阿里雲在其中所起到的支撐作用更加凸顯。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