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餐過後,師兄開車前往雲岡,一路上介紹大同的耿市長是如何有效改善大同面貌的,看得出作為大同人的他對這位領導挺佩服。網絡上搜索了一下耿市長,大致和那個有爭議的仇和書記同屬一種類型,說是雲岡石窟的面貌在他手中有了很大改觀。

市區到達石窟並不遠,途中經過晉華宮煤礦,是一個著名的大型煤炭企業,還開放礦井供遊客參觀,大同是產煤的聖地,賣的紀念品都是煤雕。新修的旅遊接待大廳果然豪華氣派,洗手間也特別整潔,門票100,不管是硬件還是軟件設施都值得。師兄進過多次,就讓他在休息區小憩,穿過修整一新的寺院,拍照大叔使勁纏著要你留影,一個勁地說謝謝,疾步前奔。

千年雲岡,萬佛朝宗

雲岡石窟大門

千年雲岡,萬佛朝宗

千年雲岡,萬佛朝宗

新修的塔柱

千年雲岡,萬佛朝宗

仿石窟佛塔

千年雲岡,萬佛朝宗

雄偉的寺廟

雲岡石窟開鑿於北魏中期,說實話,北魏時期的文化歷史常識印象並不深,只記得歷史書上的孝文帝改革。惡補了一些這個時期的歷史知識,才知道北魏興起在魏晉後五胡十六國時期,彼時戰亂紛起,民不聊生,中原更是屢遭北方遊牧民族侵襲,十室九空。祖籍白山黑水的鮮卑人經過漫長歲月的遷徙、融合,逐漸控制了中國西北大片的土地,直到北魏的建立、定都平城(今大同),使這個馬上民族強盛到了極致。遊牧民族的彪悍加上吸收仿效的漢族先進政治、經濟、文化,使得北魏迅速統一了中國北部,前後綿延達140餘年。

跨過一座石橋,按照路牌指示的方向前行,一個類似寺廟山門的建築展現眼前,懸掛“入佛知見”四個大字,有點鯉魚跳龍門的感覺。氣昂昂跨入,遠遠看去,一片風蝕後的立柱和無數大小不一的石洞東西綿延出視線,明媚的陽光刺破雲層,不過冷颼颼的寒風仍然直吹入骨,光線均一柔和,斜倚著灑向石崖,露出長長的背影,丈量著1500年悠遠的歷史。灰黃的山體和石窟恰如其分的烘托了歲月的滄桑、歷史的積澱。

千年雲岡,萬佛朝宗

水面結了冰

千年雲岡,萬佛朝宗

入佛見知山門

千年雲岡,萬佛朝宗

五六窟遠景

千年雲岡,萬佛朝宗

千年雲岡,萬佛朝宗

正門外觀

石窟群依山就勢,錯落有致,石窟開鑿方法大致是先鑿出上下兩個石窗,並將內部掏空,遂成洞窟。如此一來,彷彿在佛像外圍罩了防護,避免了雕刻、繪畫的風化、侵蝕,遠遠看還能得見大佛的真容。儘管對佛教、繪畫、雕刻知識掌握並不多,但這裡的美,仍能讓人產生強烈的共鳴。那些曾經光彩奪目的藝術寶藏經過歷史歲月的洗禮,呈現出一種悲壯而又令人震憾的美!石窟從右至左編號,遊覽的順序也多半按此進行。風雨無痕,時光悄然流逝,走近一號石窟,心一下子寧靜下來,巡視著一尊尊精美絕倫的造像,思緒卻彷彿飄回千年時光隧道的那一端,耳畔依稀聽到斧鑿的叮噹之聲,我在想是怎樣的工匠,帶著怎樣的虔誠去打造這些洞窟,用怎樣的敬畏用心營造著佛陀的世界?那需要怎樣的堅定的信仰,對佛理的深刻理解,而常年枯燥艱苦的生活,只為了換取佛祖向世人永恆的微笑。

一至四號窟破損較為嚴重,前行不遠,過個小門,兩座四層大殿聳立眼前,造型典雅,氣勢雄偉,巧妙地與山崖融為一體,乍一看時還以為是在敦煌莫高窟,後來才知道此為清順治年間所建。進得門來,別有洞天,原來樓後分別是第五六窟。窟內陰涼而昏暗,僅有照明燈數盞,光線所及,全是佛龕、彩繪和石刻。正對的是尊巨大的釋迦牟尼像,說高達17米,為雲岡石窟之最,給人震撼的效果。窟內外四壁滿是雕刻精妙的佛像、佛教紋飾、寓意深刻的佛教故事,站在巨大的佛像下面,突然發現自己的渺小,佛祖那半開半閉的嘴脣,帶著恬靜的笑容看著眾生,似乎仍在普度著眾生。突然想:佛海無邊,寄浮游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如果沒有虔誠的群體,不會有這樣千秋萬代的驕傲。無論哪個角度,佛祖面容依然安詳,儘管歲月已使他們褪去了彩繪,剝落了泥皮,見之卻仍令人動容,佛是如此真實親切的貼近我,包容我,沒有因為他的巨大和久遠而產生一絲的惶恐。

大佛上方空間仍顯寬綽,穹頂滿是彩繪,美輪美奐,不難想象,如此宏大的工程當初耗費了多少人力。走進這莊嚴的佛國世界,走進這非凡的壁畫境界,感悟這雕塑凝固的美妙瞬間,凝視菩薩伺立於佛兩側俯首傾聽的姿態、護法怒目直髮震懾一切惡人的面孔、手持供養物的飄逸靈動的飛天、還有手拿各種樂器演奏佛樂的伎樂天人,重溫這飛天舞出的詩情畫意,那屹立千年的蒼涼,風化斑駁的牆面,那一切的一切,都和諧地停留在這裡,守著華夏千年的文明。

千年雲岡,萬佛朝宗

千年雲岡,萬佛朝宗

佛教自傳入中國,在南北朝時期達到了頂峰,不僅南朝忙於禮佛,偏安一隅,連北方民族繁雜的北魏也瘋狂的迷戀了佛教,不得不說有些歷史的必然。首先是拓跋氏統治者的大力提倡,因為佛教可“助王政之禁律,益仁智之善性”,可以穩定社會,緩和矛盾,有利於統治的穩固。唯一例外的是太武帝,大力滅佛,大量僧侶沙門一時間突遭橫禍。原因也很簡單,佛教“至使王法廢而不行 ”。據說是因為僧侶曾參與了嚴重的宮廷政治叛亂;其次,歷經戰亂的百姓疲於生計,渴望精神上的慰藉,佛教恰好可以醫療心靈的創傷;最後,在那個兵荒馬亂,經濟遭受嚴重破壞的時代,僧尼不事勞作卻擁有大片土地,不必繳納苛捐雜稅,不用從軍拼殺,這在當時人們看來,想必比今天的金飯碗更令人豔羨,於是僧尼激增,舉國皆佛了。

第六窟是無憂無慮的佛國世界,細細品讀,無不流瀉出濃濃的佛教氣息。中心塔柱下層,四面開出大型雙重佛像龕,豪華別緻,龕龕不同,都是坐像,龕中之坐佛,說是佛像,倒不如說是一位位慈祥的老人,審視著凡間塵世,深邃、柔情的眼光讓人倍感親切,流連忘返。壁畫中的佛教故事就像一幅幅說不完、看不盡的連環畫,繞中心塔柱環四壁徐徐展開,從頭頂到腳邊,富麗堂皇,千姿百態,沒有一處空白,不給你任何呼吸的空間,滿天神佛圍繞你、淹沒你,呼吸頓覺侷促起來。

走出閣樓轉向別的石窟,邊上的石像由於一直裸露在外,經風吹雨淋,沙化嚴重,甚至除了輪廓以外,已經很難判斷是一尊佛教石像。16-20窟為早期高僧曇曜主持鑿刻,技藝精湛,也最為有名,合稱曇曜五窟。窟內大佛分別以北魏開國五位帝王為原型雕刻,採用了“三世佛”的組合佛像佈局,除了正面現在佛外,左右側壁各立一佛,一曰過去佛,一曰未來佛,反映了大乘佛教普度眾生、超越輪迴的願望。第18窟大佛身披千佛袈裟,精美絕倫,左手立於胸前,據說這就是那位大力滅佛的太武帝,文成帝繼位後深感祖父滅佛罪孽,遂命工匠刻千佛袈裟加身,手撫心口作懺悔狀以自贖。

整個雲岡石窟最具代表的便是第20窟露天釋迦坐像大佛,以當時的文成帝拓跋浚為藍本雕刻,總感覺拓跋這個姓氏挺惹人喜歡,和令狐歐陽等姓氏一樣,有特色。整個大佛恬淡安詳到了極致,雍容恢然也到了極致,只有佛才能那樣笑,幾千年來的安然,真正的大歡喜,令我們這樣的凡夫俗子目眩神迷,失魂落魄。據說以前也有石門,不幸坍塌,幸運的是並未累及佛,大概是因禍得福,逐漸成了雲岡石窟的代表。站在飽經風霜的佛像前,就彷彿在聽訴著一段古老的故事,讓你去追溯那遙遠的過去。仔細觀察這尊釋迦牟尼的非凡尊容:頂上肉髻,眉間白毫,面相方圓,兩耳垂肩,廣額豐頤,長眉細目,雙眼有神,嘴角深嵌,微笑中流露出無比的豪邁、自信、超脫和喜悅,豈不是拓跋鮮卑人縱馬千里、得勝天下的雄心壯志的真切表現,身體略加前傾,更顯居高臨下、威武慈祥,估摸著這是人的情感投射到對象身上的一種反映。它折射了一段歷史、一個民族生活的輝煌與燦爛,被稱為雲岡石窟的代表作也是理所應當。

在佛對面的一棵樹下靠著,1500多年的歷史就這樣安安靜靜的呈現在眼前,我看佛時,佛的目光也在注視我,莫名的覺得溫暖和心安,暖暖的,一如午後的陽光。佛在靜靜地俯視眾生,看盡千年光陰,在時空的交錯中,我們都只是一粒微塵和短暫一瞬,可是:愛別離,怨長久,人生的苦誰也逃不開。佛真能幫我們勘破、放下、自在麼?遙想北魏年間,太武滅佛,文成復法,折騰來折騰去,到如今,滅佛的和造佛的人早已灰飛煙滅,只有佛屹立不倒,萬里長城今尤在,不見當年秦始皇,一個道理。永遠在浮躁的繁華中會瘋掉,永遠在沉寂的寧靜中也會瘋掉,所以,人就是人,要麼折騰,要麼被人折騰,要麼被迫折騰。想把自己的雜念對佛訴說,但最終沒有,因為我想我已經知道答案了——佛曰:我不折騰。而我呢,旅程結束,還要回到既定的生活軌道中去接著折騰。

再往前去,雖然洞窟繁多,但氣勢、規模、技藝都差了好多,餘秋雨的西天梵音四個石刻大字前折返。這是一個佛的世界,一路走來,精妙的雕刻藝術讓人眼花繚亂,總共45窟,說有5萬餘尊佛像,最小的甚至只有兩釐米,總是記不住每尊佛像的名字,知道佛不會怪罪,心下坦然。面對整座被古人“加工”成蜂窩狀的崖壁,我只有感嘆著人類的虔誠和執著,時光隧道的另一頭,手執斧鑿筆刷的人們的艱辛付出,化為眼前雕像的淺笑,花蔓的舒縮。

千年雲岡,萬佛朝宗

千年雲岡,萬佛朝宗

千年雲岡,萬佛朝宗

千年雲岡,萬佛朝宗

千年雲岡,萬佛朝宗

餘秋雨題詞

千年風雨過,慧眼淡滄桑;人世唯多悟,雲岡又夕陽。時間湮沒許多美麗的景緻,所幸歷史的塵埃沒有湮沒雲岡石窟,讓我們到今天仍可以感受到鮮卑人的靈魂,看到被歲月剝離得極其蒼老的一個古拙的北魏,遊蕩在人類遺產邊的時間總是過得很快,再次回到露天大佛前徘徊一番,依依不捨地離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