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城軼事|濟南和鄆城曾同建大王廟

鄆城 濟南 黃河 丁寶楨 ?? 濟南明府城管理中心 2019-04-18


府城軼事|濟南和鄆城曾同建大王廟

作者 | 阿雍



1920

年代的濟南地圖上,有一個有意思的標註,濟南府東側的縣東巷有個河防局,它竟然與大王廟合署辦公。

府城軼事|濟南和鄆城曾同建大王廟


孩沒娘,說來話長。濟南府的這座大王廟,是清同治十二年(1873)創立,最初設在南馬道朝陽庵,廟內供奉金龍四大王和諸水神。清光緒年間,又從朝陽庵搬到縣東巷,與河務部門合署辦公,這可能是考慮到它們的職責相同吧。大王廟初創的時候,立了一塊石碑記載創立緣由,可能是因為這塊碑太大太沉,搬家的時候,竟然落在了朝陽庵。

清同治十二年(1873),朝陽庵旁邊還新建了一座浙閔會館(這個會館一直保存到現在都沒拆,已是文保單位)。清末民初,朝陽庵沒落,浙閔會館就佔了它的地兒。那塊落在朝陽庵的大王廟創建碑後來就躺在浙閔會館裡睡大覺,一覺睡了百十年,在1980年代初,被文物工作者普查時發現,這才妥善保留下了下來,現在,它被立在閔子騫墓園的碑林裡。正是通過這塊石碑的記載,濟南大王廟的來龍去脈才有幸傳了下來。

故事的發生是這樣的


清同治十一年(1872)臘月中旬,黃河在山東鄆城西南侯家林決口,危及曹、兗、濟等十餘個州縣數百萬人口安危。當時正趕上督辦河務的官員換崗,相關救險救災措施因新舊官員交接而落實不利,山東巡撫丁寶楨呢,又因病休假已經三個月不問政事。面對這件驚動朝野的黃河水患,丁寶楨坐不住了,他一邊在家寫信調度,一邊向朝廷銷假準備帶病復職。也許是老天有眼,這麼一著急吧,他的病竟然在大年除夕那天痊癒了。第二天是大年初一,丁寶楨就帶人趕到了鄆城侯家林決口現場,查看黃河災情後,他制定了救災方案,先充分準備物料,然後在正月二十九日開工,調集周邊十餘州縣數萬河工民夫築堤引流,夜以繼日地幹,爭取儘快堵住黃河決口。就在大家加油幹之時,農田中一條正在蟄伏的小蛇被挖了出來,它尺八長,金黃色,當時春寒料峭,大家都感到十分驚奇。丁寶楨聽說後,便搞了登壇祭告儀式,昭告眾人說,這便是河神大王將軍顯靈來幫助我們!大家聽了以後振奮不已。

月二十四日是抗洪工程的預期合龍之日。這一天,決口處越收越小,而水流變得更加湍急,原本牢固的壩體在急流沖刷之下,被掏出一個大洞,突然間出現坍塌。功虧一簣之際,正好有艘沉船被衝到金門口(收口處),這情景冥冥中像是有神助一般,眾人趕緊填充物料,頃刻便把黃河決口全部堵住。在河堤上勞作的人們,一時間激動地集體跪拜上蒼。

感謝天佑,丁寶楨奏請朝廷,請求在侯家林決口處附近修建大王廟一座,以祭祀和感謝龍王相助。他讓得力干將丁彥臣督辦此事,當年五月大王廟便建成了。丁寶楨親撰寫了《侯家林大王廟記》,刻石立於大王廟內。於此同時,他還上奏,請求在黃河經過的省城濟南也建大王廟一座,以答謝神貺。這件事呢,由他的幕僚陳錦負責,陳錦為濟南大王廟所撰文字也刻碑存世,這就是阿雍在文章開頭所說的閔子騫墓園那塊碑,它的全名為《丁寶楨奏請創建山東省垣大王廟碑》,時間是清同治十二年(1873)。

府城軼事|濟南和鄆城曾同建大王廟

2016年7月,貴州電視臺攝製組專程來閔子騫墓園拍攝大王廟碑

家不相信我說的故事,可以到閔子騫墓園親自去看看,也可以到阿雍這裡來看看原碑拓片。

府城軼事|濟南和鄆城曾同建大王廟

(參考《侯家林大王廟記》、《丁寶楨奏請創建山東省垣大王廟碑》)

府城軼事|濟南和鄆城曾同建大王廟

府城軼事|濟南和鄆城曾同建大王廟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