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了解更多原創優質的精彩內容、圖片,請點擊右上方紅色字體“關注”,觀看《運城實時資訊》

"

想了解更多原創優質的精彩內容、圖片,請點擊右上方紅色字體“關注”,觀看《運城實時資訊》

山西運城13個縣(市區)名的來歷,看了後,你就知道自己家鄉的歷史了

(運城實時資訊 楊明有)河東故事,將河東大地五千年經典文化濃縮為一園,讓建築有思想、環境會說話、空氣有溫度、居民有信仰,給子孫後代注入高尚的基因。

“滿園美景,故事連篇,日月驚開天地眼;遍地華章,匠心獨運,風雲輕訴古今情。”

運城,一個讓人明禮的地方、讓人向善的地方,更是讓人嚮往的地方。

(一)、運城

運城因鹽運之城而得名。春秋時屬晉國,韓趙魏分晉後,運城屬魏。秦始皇設36郡,運城屬河東郡,之後一直慣用河東,1949年,成立運城專署。1954年,運城、臨汾兩專區合併為晉南專區。1970年晉南地區撒銷重設運城地區,2000年改為地級運城市,轄區一區兩市十縣。

(二)、鹽湖區

2000年運城市改為鹽湖區,因境內的鹽池亦稱鹽湖而得名。1950年運城專區治運城。1954年撤運城專區歸晉南專區。1954年解縣和虞鄉合併為解虞縣,1955年運城鎮併入安邑縣。1958年安邑、解虞、永濟、臨猗合併為運城縣。1960年,又分開各縣,1983改運城縣為運城市,2000年運城市改為鹽湖區。

<三>,永濟市

永濟古稱蒲阪。秦置蒲阪縣,清雍正六年升為蒲州府,附郭置永濟縣,縣名源於境內有明代水利工程永濟渠。後來永濟成為縣級市。

<四>,河津市

河津市,戰國為魏皮邑,秦置皮氏縣。王莽無風元年,改為延平縣,東漢複稱皮氏縣,北魏太平真君七年改為龍門縣,宋宣和二年改名河津縣,因境內有黃河禹門渡口而得名。1994年撤縣建市。

<五>,臨猗縣

臨猗縣組建於1954年,系臨氏、猗氏兩縣合併各取首字而得名。臨晉一名的由來,一種解釋為春秋時期秦國在黃河西岸築城堡以臨晉國,故名臨晉,另一種解釋為此地春秋古稱晉陽,唐代稱晉城,故名臨晉。猗氏一名的由來,可追溯到夏國的古猗國。夏有猗國,漢代置猗氏縣。

"

想了解更多原創優質的精彩內容、圖片,請點擊右上方紅色字體“關注”,觀看《運城實時資訊》

山西運城13個縣(市區)名的來歷,看了後,你就知道自己家鄉的歷史了

(運城實時資訊 楊明有)河東故事,將河東大地五千年經典文化濃縮為一園,讓建築有思想、環境會說話、空氣有溫度、居民有信仰,給子孫後代注入高尚的基因。

“滿園美景,故事連篇,日月驚開天地眼;遍地華章,匠心獨運,風雲輕訴古今情。”

運城,一個讓人明禮的地方、讓人向善的地方,更是讓人嚮往的地方。

(一)、運城

運城因鹽運之城而得名。春秋時屬晉國,韓趙魏分晉後,運城屬魏。秦始皇設36郡,運城屬河東郡,之後一直慣用河東,1949年,成立運城專署。1954年,運城、臨汾兩專區合併為晉南專區。1970年晉南地區撒銷重設運城地區,2000年改為地級運城市,轄區一區兩市十縣。

(二)、鹽湖區

2000年運城市改為鹽湖區,因境內的鹽池亦稱鹽湖而得名。1950年運城專區治運城。1954年撤運城專區歸晉南專區。1954年解縣和虞鄉合併為解虞縣,1955年運城鎮併入安邑縣。1958年安邑、解虞、永濟、臨猗合併為運城縣。1960年,又分開各縣,1983改運城縣為運城市,2000年運城市改為鹽湖區。

<三>,永濟市

永濟古稱蒲阪。秦置蒲阪縣,清雍正六年升為蒲州府,附郭置永濟縣,縣名源於境內有明代水利工程永濟渠。後來永濟成為縣級市。

<四>,河津市

河津市,戰國為魏皮邑,秦置皮氏縣。王莽無風元年,改為延平縣,東漢複稱皮氏縣,北魏太平真君七年改為龍門縣,宋宣和二年改名河津縣,因境內有黃河禹門渡口而得名。1994年撤縣建市。

<五>,臨猗縣

臨猗縣組建於1954年,系臨氏、猗氏兩縣合併各取首字而得名。臨晉一名的由來,一種解釋為春秋時期秦國在黃河西岸築城堡以臨晉國,故名臨晉,另一種解釋為此地春秋古稱晉陽,唐代稱晉城,故名臨晉。猗氏一名的由來,可追溯到夏國的古猗國。夏有猗國,漢代置猗氏縣。

山西運城13個縣(市區)名的來歷,看了後,你就知道自己家鄉的歷史了

<六>,萬榮縣

萬榮縣系萬泉、榮河兩縣合併各取首字而得名。萬泉以城臨山澗,地多湧泉得名。唐武德三年,割稷山、安邑、猗氏、汾陰、龍門五縣地置萬泉縣、榮河西周為耿地,開元十年修后土祠得古鼎,改稱寶鼎縣。宋大中祥符四年,榮河溢河,人稱祥瑞,改稱榮河縣。1954年萬泉、榮河兩縣合併。

<七>,稷山縣

稷山縣商周稱稷。春秋屬晉,稱清源。戰國屬魏,後屬趙。秦屬河東郡。西漢以汾河為界,汾南為左邑縣,汾北為長修縣。北魏初屬龍門郡,太和十一年,置高涼郡,設高涼縣。隋開皇二年,絳州移正平,於汾北築縣城,因境內有稷王山而得名稷山縣,沿用至今。

<八>,新絳縣

新絳縣北魏登國元年稱太平縣,隋開皇三年設正平縣,大業二年改稱絳州,領正平,翼城,曲沃,稷山,龍門,垣曲、太平、絳縣等八縣。1912年廢州改稱新絳縣,取鹹與維新之意,又與絳縣相區別,稱新絳縣,此為新絳縣名之始。

<九>,絳縣

因境內有絳山而得名。春秋建車廂城。周惠王八年,晉獻公派大夫建都城聚,將群公子全部殺光,將車廂城首次命名為絳,從此即定都於絳。韓趙魏三國分晉,絳屬魏。秦屬河東郡。西漢時,絳地擴大,合曲沃、翼城為絳縣。北魏太和十八年,以絳山為界,置南絳縣,西魏大統五年,南絳縣改稱絳縣。

<十>,垣曲縣

因境內群山如垣,而又地處於九曲黃河之畔得名。在商周時為亙方,候國地。春秋屬晉,戰國時屬魏。秦屬河東郡,漢置垣縣。南北朝曾一度改稱為白水縣,毫城縣。隋複稱垣縣。宋代改為垣曲縣,以後縣名未改。

<十一>,聞喜縣

秦稱左邑縣,西漢元鼎六年漢武帝劉徹去河南緱氏巡幸,途經左邑之桐鄉,聞南越〈南越國,今廣東廣西一帶)被攻破之喜訊,遂改桐鄉為聞喜縣。

(十二),夏縣

古安邑地,因夏禹古都而得名。大禹在此建都,大禹因治水有功取得帝位,封國號為夏。夏屬翼州,為候國地。周屬晉國地。北魏太和十八年置夏縣。

(十二),平陸縣

夏稱虞,周初武王封仲雍之後於此,國號仍為虞。春秋屬晉,為太陽邑。漢始置大陽縣,又名太陽縣。北周天和二年,改稱河北縣,唐天寶元年,陝郡太守李齊物三門漕道得古刃,刃有篆文曰平陸,以為祥瑞,以平陸命縣名。

<十三>,芮城縣

西周初,武王封姬姓子弟於此,稱魏國。晉獻公滅魏,封大夫芮畢萬於此,因名芮城,亦名魏城。漢置河北縣,西魏於今縣東境置安戎縣。北周明帝二年始建芮城縣,唐武德二年設芮州,轄芮城,永樂縣。明、清仍為芮城縣。

"

想了解更多原創優質的精彩內容、圖片,請點擊右上方紅色字體“關注”,觀看《運城實時資訊》

山西運城13個縣(市區)名的來歷,看了後,你就知道自己家鄉的歷史了

(運城實時資訊 楊明有)河東故事,將河東大地五千年經典文化濃縮為一園,讓建築有思想、環境會說話、空氣有溫度、居民有信仰,給子孫後代注入高尚的基因。

“滿園美景,故事連篇,日月驚開天地眼;遍地華章,匠心獨運,風雲輕訴古今情。”

運城,一個讓人明禮的地方、讓人向善的地方,更是讓人嚮往的地方。

(一)、運城

運城因鹽運之城而得名。春秋時屬晉國,韓趙魏分晉後,運城屬魏。秦始皇設36郡,運城屬河東郡,之後一直慣用河東,1949年,成立運城專署。1954年,運城、臨汾兩專區合併為晉南專區。1970年晉南地區撒銷重設運城地區,2000年改為地級運城市,轄區一區兩市十縣。

(二)、鹽湖區

2000年運城市改為鹽湖區,因境內的鹽池亦稱鹽湖而得名。1950年運城專區治運城。1954年撤運城專區歸晉南專區。1954年解縣和虞鄉合併為解虞縣,1955年運城鎮併入安邑縣。1958年安邑、解虞、永濟、臨猗合併為運城縣。1960年,又分開各縣,1983改運城縣為運城市,2000年運城市改為鹽湖區。

<三>,永濟市

永濟古稱蒲阪。秦置蒲阪縣,清雍正六年升為蒲州府,附郭置永濟縣,縣名源於境內有明代水利工程永濟渠。後來永濟成為縣級市。

<四>,河津市

河津市,戰國為魏皮邑,秦置皮氏縣。王莽無風元年,改為延平縣,東漢複稱皮氏縣,北魏太平真君七年改為龍門縣,宋宣和二年改名河津縣,因境內有黃河禹門渡口而得名。1994年撤縣建市。

<五>,臨猗縣

臨猗縣組建於1954年,系臨氏、猗氏兩縣合併各取首字而得名。臨晉一名的由來,一種解釋為春秋時期秦國在黃河西岸築城堡以臨晉國,故名臨晉,另一種解釋為此地春秋古稱晉陽,唐代稱晉城,故名臨晉。猗氏一名的由來,可追溯到夏國的古猗國。夏有猗國,漢代置猗氏縣。

山西運城13個縣(市區)名的來歷,看了後,你就知道自己家鄉的歷史了

<六>,萬榮縣

萬榮縣系萬泉、榮河兩縣合併各取首字而得名。萬泉以城臨山澗,地多湧泉得名。唐武德三年,割稷山、安邑、猗氏、汾陰、龍門五縣地置萬泉縣、榮河西周為耿地,開元十年修后土祠得古鼎,改稱寶鼎縣。宋大中祥符四年,榮河溢河,人稱祥瑞,改稱榮河縣。1954年萬泉、榮河兩縣合併。

<七>,稷山縣

稷山縣商周稱稷。春秋屬晉,稱清源。戰國屬魏,後屬趙。秦屬河東郡。西漢以汾河為界,汾南為左邑縣,汾北為長修縣。北魏初屬龍門郡,太和十一年,置高涼郡,設高涼縣。隋開皇二年,絳州移正平,於汾北築縣城,因境內有稷王山而得名稷山縣,沿用至今。

<八>,新絳縣

新絳縣北魏登國元年稱太平縣,隋開皇三年設正平縣,大業二年改稱絳州,領正平,翼城,曲沃,稷山,龍門,垣曲、太平、絳縣等八縣。1912年廢州改稱新絳縣,取鹹與維新之意,又與絳縣相區別,稱新絳縣,此為新絳縣名之始。

<九>,絳縣

因境內有絳山而得名。春秋建車廂城。周惠王八年,晉獻公派大夫建都城聚,將群公子全部殺光,將車廂城首次命名為絳,從此即定都於絳。韓趙魏三國分晉,絳屬魏。秦屬河東郡。西漢時,絳地擴大,合曲沃、翼城為絳縣。北魏太和十八年,以絳山為界,置南絳縣,西魏大統五年,南絳縣改稱絳縣。

<十>,垣曲縣

因境內群山如垣,而又地處於九曲黃河之畔得名。在商周時為亙方,候國地。春秋屬晉,戰國時屬魏。秦屬河東郡,漢置垣縣。南北朝曾一度改稱為白水縣,毫城縣。隋複稱垣縣。宋代改為垣曲縣,以後縣名未改。

<十一>,聞喜縣

秦稱左邑縣,西漢元鼎六年漢武帝劉徹去河南緱氏巡幸,途經左邑之桐鄉,聞南越〈南越國,今廣東廣西一帶)被攻破之喜訊,遂改桐鄉為聞喜縣。

(十二),夏縣

古安邑地,因夏禹古都而得名。大禹在此建都,大禹因治水有功取得帝位,封國號為夏。夏屬翼州,為候國地。周屬晉國地。北魏太和十八年置夏縣。

(十二),平陸縣

夏稱虞,周初武王封仲雍之後於此,國號仍為虞。春秋屬晉,為太陽邑。漢始置大陽縣,又名太陽縣。北周天和二年,改稱河北縣,唐天寶元年,陝郡太守李齊物三門漕道得古刃,刃有篆文曰平陸,以為祥瑞,以平陸命縣名。

<十三>,芮城縣

西周初,武王封姬姓子弟於此,稱魏國。晉獻公滅魏,封大夫芮畢萬於此,因名芮城,亦名魏城。漢置河北縣,西魏於今縣東境置安戎縣。北周明帝二年始建芮城縣,唐武德二年設芮州,轄芮城,永樂縣。明、清仍為芮城縣。

山西運城13個縣(市區)名的來歷,看了後,你就知道自己家鄉的歷史了

責任編輯:鮑東昇

本頭條號文字圖片均為原創作品,版權歸“運城實時資訊”,未經授權,禁止複製、粘貼和轉載,侵權必究,歡迎轉發朋友圈,評論留言,與編輯互動。

微信15903599311 有線索請私信或發郵件[email protected]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