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後臨儲時代”的玉米市場分析之道'

"

“後臨儲時代”玉米市場在變遷,政府調控在轉型,玉米市場分析也要不斷與時俱進。在市場化與國際化交織下的玉米“後臨儲時代”,國內玉米市場分析必須要有國際視野;作為糧食的組成部分和能量飼料的主要來源,玉米市場分析必須站在糧食的高度,擁有“大飼料”的思維觀念;立足於供需與價格相互作用,玉米市場分析不僅要從供需入手分析價格,還要從價格入手分析供需。

2016年的玉米收儲制度改革不可逆轉地將玉米市場推入“後臨儲時代”,而“後臨儲時代”的玉米市場可謂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無論是市場主體還是政府調控都實施深層次的轉型。在轉型的市場大環境下,伴隨“後臨儲時代”玉米市場價格的巨大波動,市場多元主體開始投入巨大的精力監測市場、研判市場並預測市場。在眾多因素影響作用下,不同市場主體對未來的價格走勢可以並且應該有不同的看法,但“後臨儲時代”的玉米市場分析卻也有其內在之“道”,也需要與時俱進並不斷豐富完善。“後臨儲時代”即使分析國內市場也要有國際視野,即使單純分析玉米也要站在“糧食”和“大飼料”的高度,不僅要從供需入手分析價格,還要從價格入手分析供需。

"

“後臨儲時代”玉米市場在變遷,政府調控在轉型,玉米市場分析也要不斷與時俱進。在市場化與國際化交織下的玉米“後臨儲時代”,國內玉米市場分析必須要有國際視野;作為糧食的組成部分和能量飼料的主要來源,玉米市場分析必須站在糧食的高度,擁有“大飼料”的思維觀念;立足於供需與價格相互作用,玉米市場分析不僅要從供需入手分析價格,還要從價格入手分析供需。

2016年的玉米收儲制度改革不可逆轉地將玉米市場推入“後臨儲時代”,而“後臨儲時代”的玉米市場可謂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無論是市場主體還是政府調控都實施深層次的轉型。在轉型的市場大環境下,伴隨“後臨儲時代”玉米市場價格的巨大波動,市場多元主體開始投入巨大的精力監測市場、研判市場並預測市場。在眾多因素影響作用下,不同市場主體對未來的價格走勢可以並且應該有不同的看法,但“後臨儲時代”的玉米市場分析卻也有其內在之“道”,也需要與時俱進並不斷豐富完善。“後臨儲時代”即使分析國內市場也要有國際視野,即使單純分析玉米也要站在“糧食”和“大飼料”的高度,不僅要從供需入手分析價格,還要從價格入手分析供需。

「市場」“後臨儲時代”的玉米市場分析之道


一、用國際視野分析國內市場

我國玉米市場在名義上或制度上一直用“配額”將自身與國際市場相隔離,而實際上玉米雖不能直接國際化,但在利益的驅使下早已實現了間接國際化,與國際市場也早已相融相通。由於臨儲時代的國內玉米價格大幅度高於國際價格,玉米的直接國際化和間接國際化均受阻,彼時的市場分析可以不關注國際市場,即使關注國際市場也沒有多大的意義。而“後臨儲時代”的國內玉米價格基本與國際市場接軌,此時的市場分析則必須擁有國際視野。後期隨著我國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更多的國外優質農產品進入我國,國內玉米市場將不可避免地進一步直接或間接融入國際市場,國際市場對國內玉米價格的影響也會越來越大,分析國內市場必須要有國際視野。

(一)“大玉米”國際貿易量巨大

玉米產業鏈條長,加工品和替代品較多,雖然玉米國際貿易受配額限制年度進出口量較小,但“大玉米”的國際貿易量巨大。從進口角度,2018年我國直接進口玉米354萬噸,間接進口玉米(高粱、大麥、DDGS、豬牛羊肉、燃料乙醇)超過1500萬噸,玉米直接或間接進口量合計在2000萬噸左右,2015年最高達到4000萬噸左右;從出口角度,2018年我國直接出口玉米僅1.22萬噸,間接出口玉米(玉米澱粉、果糖、味精、氨基酸)超過500萬噸。目前我國針對澳大利亞大麥的“雙反”調查、中美經貿摩擦加徵關稅及談判可能增加農產品進口等國際貿易摩擦,已對國內玉米市場的運行產生了深遠影響,尤其是對玉米期貨價格影響巨大,分析國內市場已不能忽視國際因素的作用。從影響程度看,分析國內玉米市場從進口方面應高度關注國際市場DDGS、高粱、大麥、燃料乙醇的價格波動及國內外價差;出口方面則應高度關注國際市場氨基酸和果糖的價格波動及國內外價差。

(二)玉米大豆國際貿易“共振”效應明顯

從國際貿易角度,玉米和大豆的生產國及出口國高度重合,而且玉米和大豆的生產具有明顯的互斥效應,大豆產量的增加將勢必減少玉米的供應量,反之則反,從而導致兩者在國際貿易中容易形成“共振”效應。根據2019年4月份美國農業部的供需平衡表,2018/2019年度美洲美國、巴西、阿根廷三國大豆、玉米產量分別佔全世界的82%和46%,出口量分別佔全世界的89%和71%,玉米和大豆的生產和貿易可謂呈現“三足鼎立”態勢,區域分佈上高度重合,國內大豆市場的高國際化水平決定了分析國內玉米市場必須高度關注國際市場。比如最近市場討論的“後臨儲時代”加大玉米進口規模問題,試想若中國大規模進口玉米,勢必推高全球玉米價格和美洲三國的玉米種植面積,進而導致美洲三國的大豆產量下降推高世界大豆價格,最後我國將不得不同時從美洲三國高價進口玉米和大豆,從而導致我國玉米和大豆進口“雙輸”的局面,而變相地進口DDGS、大麥等飼料替代品,則不會明顯推高國際大豆價格,可減少我國進口損失。

二、站在糧食高度看待玉米

我國糧食主要包括稻穀、小麥、玉米、大豆等四大品種,其中稻穀和小麥屬於口糧,處於絕對優先的保障地位,大豆則主要依靠進口。目前這四大糧食品種產量規模不同、定價機制不同、進口依存度也不同,但作為一個整體,都在我國糧食安全的保障範圍之內。“後臨儲時代”糧食四大品種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制度改革進度不一、改革方式也不盡相同,但玉米終究屬於糧食,必須站在糧食的高度看待玉米,不能單純就玉米分析玉米。

(一)品種間比價收益變動影響產量

“後臨儲時代”糧食四大品種均進行了程度不一的價格形成機制改革和收儲制度改革,品種間的比價收益不斷波動。作為收益的兩大組成部分,市場價格和補貼額度年度之間均波動巨大,稻穀和小麥最低收購價下調,大豆和玉米取消臨時收儲實施市場定價,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和力度均加大,價格起伏波動甚至是大幅波動漸成常態。從補貼角度,東北地區稻穀、玉米和大豆三大品種均已有補貼,而且不同區域、不同年度之間補貼額度波動幅度較大,而東北地區又均為一季種植,這勢必影響四大糧食品種的年度種植面積。比如2019年實施的大豆振興計劃和東北地區稻穀種植補貼,直接影響2019年東北地區糧食品種間的比價收益,從而改變糧食的品種種植結構,導致糧食四大品種產量的此消彼長,進而影響各個品種的市場供求關係和價格走勢。

(二)糧食安全保障程度差異影響供求

新時代我國糧食安全保障戰略是“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雖然口糧屬於穀物,穀物也屬於糧食,但口糧和穀物的保障程度卻明顯不同。對於口糧的保障程度是“絕對安全”,即不能出現任何供需短缺情況,從供求角度顯然“供求平衡”是最理想最經濟的,但也是最不現實的,基本無力實現又或者根本不存在,剩下的只能在“供不應求”和“供過於求”之間二選一。在“糧食多了是戰術性問題,糧食少了是戰略性問題”的指導思想下,“絕對安全”的保障程度決定了口糧“供過於求”的常態化,進而導致的問題是必須為過剩的口糧尋找消化渠道。“穀物”中口糧之外,主要是玉米,顯然玉米的保障程度是“基本自給”,意味著現實中的玉米市場可以出現“供不應求”,但可以通過其他方式彌補供求缺口。利用“飼料”這個橋樑,過剩的口糧通過進入飼料市場替代玉米,不僅彌補了玉米的供求缺口,還為過剩的口糧尋找了消化渠道,從而在整體上保障了糧食安全。因此,新時代的糧食安全戰略決定了“口糧過剩+玉米短缺”是保障糧食整體安全的最優組合策略,或將是未來糧食市場的常態。

三、立足“大飼料”分析玉米

玉米消費主要包括加工消費和飼料消費,其中飼料消費佔玉米總消費量的絕大部分。根據國家糧油信息中心7月份的預測,2018/2019年度我國玉米總消費量為2.73億噸,其中飼料消費量1.75億噸,佔64%。因此,分析玉米市場必須高度關注飼料需求,而飼料主要包括能量飼料和蛋白飼料,玉米是最主要的能量飼料。“後臨儲時代”飼料市場日益進入“大飼料”時代,分析玉米市場必須立足“大飼料”。

(一)能量飼料日益多元化

玉米能量值高易消化吸收,是能量飼料首選,素有“能量飼料之王”的美譽,但這並不意味著能量飼料只有玉米。“後臨儲時代”的能量飼料加速多元化,既有以進口為主的高粱、大麥、DDGS和木薯,也有以國產為主的稻穀、小麥,還有近期興起的豌豆。飼料配方中不同能量飼料幾乎具有完全的可替代性,配方佔比更是隨著比價關係不斷調整,在玉米臨時收儲時代,由於玉米價格高,玉米飼料消費被大幅度替代,據國家糧油信息中心統計,2015/2016年度玉米飼料消費僅有1.35億噸;“後臨儲時代”玉米市場價格大幅度下降,又成功實施了“反替代”,2016/2017年度玉米飼料消費迅速增至1.7億噸,除了正常的年度增長外,“反替代”的玉米飼料消費量大約在3000萬噸左右。

(二)蛋白飼料與能量飼糧日益互動

蛋白飼料以提供蛋白為主,能量飼料則以提供能量為主,兩者雖然功能定位不同,但不代表兩者之間沒有重合不能替代。比如豌豆、DDGS和豆粕既是能量飼料也是蛋白飼料,小麥的蛋白含量則明顯高於玉米,如果飼料配方中的蛋白飼料結構發生變化,從能量平衡的角度,能量飼料規模也勢必要發生相應的變化,現實中主要包括兩種情況:一種是減少飼料中蛋白含量會增加能量飼料消費量。比如近兩年低蛋白日糧的推廣,《仔豬、生長育肥豬配合飼料》和《蛋雞、肉雞配合飼料》兩項團體標準出臺後,專家預測新標準全面推行後,養殖業豆粕年消耗量可能降低1100萬噸左右,根據玉米代謝能13.39~13.56MJ/kg,豆粕代謝能9.62~11.51 MJ/kg,為實現能量平衡,大約需要增加玉米消耗量900萬噸;另一種是飼料中蛋白來源結構發生變化,也將導致飼料中能量料的變化。不同蛋白飼料的代謝能相差較大,以常用的蛋白飼料為例,棉籽粕的代謝能為7.32~8.26MJ/kg,菜籽粕的代謝能為7.41~9.34MJ/kg,玉米蛋白粉的代謝能為12.7~14.23MJ/kg。近期受中美、中加貿易摩擦影響,豆粕、菜籽粕價格大幅波動,導致飼料中蛋白添加比例和添加結構不斷髮生變化,也將間接影響玉米的飼料消費量。

(三)政府跨品種調控日益強化

“後臨儲時代”玉米市場化水平不斷提高,但不意味著政府放鬆或放棄對玉米市場的調控。傳統思維中的玉米市場調控僅限於用玉米調控玉米市場,“後臨儲時代”隨著新型糧食安全戰略的貫徹實施,政府的跨品種調控將日益強化。在“口糧過剩+玉米短缺”的糧食安全組合策略下,由於口糧消化渠道較少,而食用消費又相對穩定,消化過剩口糧的渠道就剩下出口、燃料乙醇和飼料。三大渠道中“出口”面臨競爭激烈、價格偏高和出口渠道缺失等難題,不僅量小而且難度大;燃料乙醇產能目前不到300萬噸,即使後期產能擴大,也只能處理不宜食用和超期存儲的口糧;飼料需求不僅消耗量大而且空間分佈較廣,通過肉禽蛋奶間接服務於城鄉居民消費需求,是未來口糧去庫存或者消化過剩糧的主渠道。“後臨儲時代”的口糧不僅直接服務於城鄉居民生活消費,而且通過畜禽的“過腹轉化”服務於升級後的城鄉居民高品質生活需求,既符合經濟社會發展趨勢,又服務於總體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因此“後臨儲時代”政府跨品種調控將頻現甚至常態化,分析玉米市場必須立足於“大飼料”時代。比如隨著玉米去庫存速度的加快,2018年臨儲玉米拍賣結束後,市場眾多主體甚至輿論媒體開始擔心政府調控玉米市場的能力問題,2019年延遲拍賣時間甚至取消拍賣、大幅度提高拍賣底價、降低周度投放量、有意識地保留部分拍賣糧等市場傳聞甚囂塵上,部分市場主體甚至開始為去庫存結束後玉米市場的“起飛”或“裸奔”而彈冠相慶。事實上,即使臨儲玉米全部拍賣銷售,政府通過跨品種調控比如投放過剩口糧也完全可以調控玉米市場,在稻穀過剩的玉米“後臨儲時代”,用稻穀調控玉米市場也將不單純定位在稻穀去庫存上,而是擴大至穩定玉米市場的範疇。

"

“後臨儲時代”玉米市場在變遷,政府調控在轉型,玉米市場分析也要不斷與時俱進。在市場化與國際化交織下的玉米“後臨儲時代”,國內玉米市場分析必須要有國際視野;作為糧食的組成部分和能量飼料的主要來源,玉米市場分析必須站在糧食的高度,擁有“大飼料”的思維觀念;立足於供需與價格相互作用,玉米市場分析不僅要從供需入手分析價格,還要從價格入手分析供需。

2016年的玉米收儲制度改革不可逆轉地將玉米市場推入“後臨儲時代”,而“後臨儲時代”的玉米市場可謂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無論是市場主體還是政府調控都實施深層次的轉型。在轉型的市場大環境下,伴隨“後臨儲時代”玉米市場價格的巨大波動,市場多元主體開始投入巨大的精力監測市場、研判市場並預測市場。在眾多因素影響作用下,不同市場主體對未來的價格走勢可以並且應該有不同的看法,但“後臨儲時代”的玉米市場分析卻也有其內在之“道”,也需要與時俱進並不斷豐富完善。“後臨儲時代”即使分析國內市場也要有國際視野,即使單純分析玉米也要站在“糧食”和“大飼料”的高度,不僅要從供需入手分析價格,還要從價格入手分析供需。

「市場」“後臨儲時代”的玉米市場分析之道


一、用國際視野分析國內市場

我國玉米市場在名義上或制度上一直用“配額”將自身與國際市場相隔離,而實際上玉米雖不能直接國際化,但在利益的驅使下早已實現了間接國際化,與國際市場也早已相融相通。由於臨儲時代的國內玉米價格大幅度高於國際價格,玉米的直接國際化和間接國際化均受阻,彼時的市場分析可以不關注國際市場,即使關注國際市場也沒有多大的意義。而“後臨儲時代”的國內玉米價格基本與國際市場接軌,此時的市場分析則必須擁有國際視野。後期隨著我國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更多的國外優質農產品進入我國,國內玉米市場將不可避免地進一步直接或間接融入國際市場,國際市場對國內玉米價格的影響也會越來越大,分析國內市場必須要有國際視野。

(一)“大玉米”國際貿易量巨大

玉米產業鏈條長,加工品和替代品較多,雖然玉米國際貿易受配額限制年度進出口量較小,但“大玉米”的國際貿易量巨大。從進口角度,2018年我國直接進口玉米354萬噸,間接進口玉米(高粱、大麥、DDGS、豬牛羊肉、燃料乙醇)超過1500萬噸,玉米直接或間接進口量合計在2000萬噸左右,2015年最高達到4000萬噸左右;從出口角度,2018年我國直接出口玉米僅1.22萬噸,間接出口玉米(玉米澱粉、果糖、味精、氨基酸)超過500萬噸。目前我國針對澳大利亞大麥的“雙反”調查、中美經貿摩擦加徵關稅及談判可能增加農產品進口等國際貿易摩擦,已對國內玉米市場的運行產生了深遠影響,尤其是對玉米期貨價格影響巨大,分析國內市場已不能忽視國際因素的作用。從影響程度看,分析國內玉米市場從進口方面應高度關注國際市場DDGS、高粱、大麥、燃料乙醇的價格波動及國內外價差;出口方面則應高度關注國際市場氨基酸和果糖的價格波動及國內外價差。

(二)玉米大豆國際貿易“共振”效應明顯

從國際貿易角度,玉米和大豆的生產國及出口國高度重合,而且玉米和大豆的生產具有明顯的互斥效應,大豆產量的增加將勢必減少玉米的供應量,反之則反,從而導致兩者在國際貿易中容易形成“共振”效應。根據2019年4月份美國農業部的供需平衡表,2018/2019年度美洲美國、巴西、阿根廷三國大豆、玉米產量分別佔全世界的82%和46%,出口量分別佔全世界的89%和71%,玉米和大豆的生產和貿易可謂呈現“三足鼎立”態勢,區域分佈上高度重合,國內大豆市場的高國際化水平決定了分析國內玉米市場必須高度關注國際市場。比如最近市場討論的“後臨儲時代”加大玉米進口規模問題,試想若中國大規模進口玉米,勢必推高全球玉米價格和美洲三國的玉米種植面積,進而導致美洲三國的大豆產量下降推高世界大豆價格,最後我國將不得不同時從美洲三國高價進口玉米和大豆,從而導致我國玉米和大豆進口“雙輸”的局面,而變相地進口DDGS、大麥等飼料替代品,則不會明顯推高國際大豆價格,可減少我國進口損失。

二、站在糧食高度看待玉米

我國糧食主要包括稻穀、小麥、玉米、大豆等四大品種,其中稻穀和小麥屬於口糧,處於絕對優先的保障地位,大豆則主要依靠進口。目前這四大糧食品種產量規模不同、定價機制不同、進口依存度也不同,但作為一個整體,都在我國糧食安全的保障範圍之內。“後臨儲時代”糧食四大品種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制度改革進度不一、改革方式也不盡相同,但玉米終究屬於糧食,必須站在糧食的高度看待玉米,不能單純就玉米分析玉米。

(一)品種間比價收益變動影響產量

“後臨儲時代”糧食四大品種均進行了程度不一的價格形成機制改革和收儲制度改革,品種間的比價收益不斷波動。作為收益的兩大組成部分,市場價格和補貼額度年度之間均波動巨大,稻穀和小麥最低收購價下調,大豆和玉米取消臨時收儲實施市場定價,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和力度均加大,價格起伏波動甚至是大幅波動漸成常態。從補貼角度,東北地區稻穀、玉米和大豆三大品種均已有補貼,而且不同區域、不同年度之間補貼額度波動幅度較大,而東北地區又均為一季種植,這勢必影響四大糧食品種的年度種植面積。比如2019年實施的大豆振興計劃和東北地區稻穀種植補貼,直接影響2019年東北地區糧食品種間的比價收益,從而改變糧食的品種種植結構,導致糧食四大品種產量的此消彼長,進而影響各個品種的市場供求關係和價格走勢。

(二)糧食安全保障程度差異影響供求

新時代我國糧食安全保障戰略是“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雖然口糧屬於穀物,穀物也屬於糧食,但口糧和穀物的保障程度卻明顯不同。對於口糧的保障程度是“絕對安全”,即不能出現任何供需短缺情況,從供求角度顯然“供求平衡”是最理想最經濟的,但也是最不現實的,基本無力實現又或者根本不存在,剩下的只能在“供不應求”和“供過於求”之間二選一。在“糧食多了是戰術性問題,糧食少了是戰略性問題”的指導思想下,“絕對安全”的保障程度決定了口糧“供過於求”的常態化,進而導致的問題是必須為過剩的口糧尋找消化渠道。“穀物”中口糧之外,主要是玉米,顯然玉米的保障程度是“基本自給”,意味著現實中的玉米市場可以出現“供不應求”,但可以通過其他方式彌補供求缺口。利用“飼料”這個橋樑,過剩的口糧通過進入飼料市場替代玉米,不僅彌補了玉米的供求缺口,還為過剩的口糧尋找了消化渠道,從而在整體上保障了糧食安全。因此,新時代的糧食安全戰略決定了“口糧過剩+玉米短缺”是保障糧食整體安全的最優組合策略,或將是未來糧食市場的常態。

三、立足“大飼料”分析玉米

玉米消費主要包括加工消費和飼料消費,其中飼料消費佔玉米總消費量的絕大部分。根據國家糧油信息中心7月份的預測,2018/2019年度我國玉米總消費量為2.73億噸,其中飼料消費量1.75億噸,佔64%。因此,分析玉米市場必須高度關注飼料需求,而飼料主要包括能量飼料和蛋白飼料,玉米是最主要的能量飼料。“後臨儲時代”飼料市場日益進入“大飼料”時代,分析玉米市場必須立足“大飼料”。

(一)能量飼料日益多元化

玉米能量值高易消化吸收,是能量飼料首選,素有“能量飼料之王”的美譽,但這並不意味著能量飼料只有玉米。“後臨儲時代”的能量飼料加速多元化,既有以進口為主的高粱、大麥、DDGS和木薯,也有以國產為主的稻穀、小麥,還有近期興起的豌豆。飼料配方中不同能量飼料幾乎具有完全的可替代性,配方佔比更是隨著比價關係不斷調整,在玉米臨時收儲時代,由於玉米價格高,玉米飼料消費被大幅度替代,據國家糧油信息中心統計,2015/2016年度玉米飼料消費僅有1.35億噸;“後臨儲時代”玉米市場價格大幅度下降,又成功實施了“反替代”,2016/2017年度玉米飼料消費迅速增至1.7億噸,除了正常的年度增長外,“反替代”的玉米飼料消費量大約在3000萬噸左右。

(二)蛋白飼料與能量飼糧日益互動

蛋白飼料以提供蛋白為主,能量飼料則以提供能量為主,兩者雖然功能定位不同,但不代表兩者之間沒有重合不能替代。比如豌豆、DDGS和豆粕既是能量飼料也是蛋白飼料,小麥的蛋白含量則明顯高於玉米,如果飼料配方中的蛋白飼料結構發生變化,從能量平衡的角度,能量飼料規模也勢必要發生相應的變化,現實中主要包括兩種情況:一種是減少飼料中蛋白含量會增加能量飼料消費量。比如近兩年低蛋白日糧的推廣,《仔豬、生長育肥豬配合飼料》和《蛋雞、肉雞配合飼料》兩項團體標準出臺後,專家預測新標準全面推行後,養殖業豆粕年消耗量可能降低1100萬噸左右,根據玉米代謝能13.39~13.56MJ/kg,豆粕代謝能9.62~11.51 MJ/kg,為實現能量平衡,大約需要增加玉米消耗量900萬噸;另一種是飼料中蛋白來源結構發生變化,也將導致飼料中能量料的變化。不同蛋白飼料的代謝能相差較大,以常用的蛋白飼料為例,棉籽粕的代謝能為7.32~8.26MJ/kg,菜籽粕的代謝能為7.41~9.34MJ/kg,玉米蛋白粉的代謝能為12.7~14.23MJ/kg。近期受中美、中加貿易摩擦影響,豆粕、菜籽粕價格大幅波動,導致飼料中蛋白添加比例和添加結構不斷髮生變化,也將間接影響玉米的飼料消費量。

(三)政府跨品種調控日益強化

“後臨儲時代”玉米市場化水平不斷提高,但不意味著政府放鬆或放棄對玉米市場的調控。傳統思維中的玉米市場調控僅限於用玉米調控玉米市場,“後臨儲時代”隨著新型糧食安全戰略的貫徹實施,政府的跨品種調控將日益強化。在“口糧過剩+玉米短缺”的糧食安全組合策略下,由於口糧消化渠道較少,而食用消費又相對穩定,消化過剩口糧的渠道就剩下出口、燃料乙醇和飼料。三大渠道中“出口”面臨競爭激烈、價格偏高和出口渠道缺失等難題,不僅量小而且難度大;燃料乙醇產能目前不到300萬噸,即使後期產能擴大,也只能處理不宜食用和超期存儲的口糧;飼料需求不僅消耗量大而且空間分佈較廣,通過肉禽蛋奶間接服務於城鄉居民消費需求,是未來口糧去庫存或者消化過剩糧的主渠道。“後臨儲時代”的口糧不僅直接服務於城鄉居民生活消費,而且通過畜禽的“過腹轉化”服務於升級後的城鄉居民高品質生活需求,既符合經濟社會發展趨勢,又服務於總體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因此“後臨儲時代”政府跨品種調控將頻現甚至常態化,分析玉米市場必須立足於“大飼料”時代。比如隨著玉米去庫存速度的加快,2018年臨儲玉米拍賣結束後,市場眾多主體甚至輿論媒體開始擔心政府調控玉米市場的能力問題,2019年延遲拍賣時間甚至取消拍賣、大幅度提高拍賣底價、降低周度投放量、有意識地保留部分拍賣糧等市場傳聞甚囂塵上,部分市場主體甚至開始為去庫存結束後玉米市場的“起飛”或“裸奔”而彈冠相慶。事實上,即使臨儲玉米全部拍賣銷售,政府通過跨品種調控比如投放過剩口糧也完全可以調控玉米市場,在稻穀過剩的玉米“後臨儲時代”,用稻穀調控玉米市場也將不單純定位在稻穀去庫存上,而是擴大至穩定玉米市場的範疇。

「市場」“後臨儲時代”的玉米市場分析之道


四、“供需互動”中強化價格分析

玉米市場分析主要包括供給分析、需求分析和價格分析,或者直接簡單化為供需分析和價格分析。在供需分析中,長期以來由於需求相對穩定或者需求變化相對明朗,市場供需分析更多地傾向於供給分析,對需求分析重視不夠;在供需和價格之間的關係方面,更多地側重於分析供需對價格的影響,過多強調供需變化對價格產生的作用,而忽略了價格對供需的反作用,對價格分析的重視程度明顯不夠。“後臨儲時代”玉米市場分析必須全方位分析供需波動和價格變化,從“相互影響”角度系統分析彼此之間的作用和反作用,必須由“單向”分析轉為“雙向”分析或者“系統”分析,並強化價格分析。

(一)需求端波動加劇

2016年玉米收儲制度改革以來,國家大力開展玉米種植面積調減工作,到2018年三年時間玉米種植面積累計調減4260萬畝,加上自然災害的影響,市場估計的玉米產量年度之間可謂大幅波動;反觀需求端則呈現穩定增長的態勢,因此市場高度關注玉米供給端產量,受2018年玉米生長期間遭遇“春旱”和“伏旱”影響,市場大肆炒作玉米產需缺口,大商所玉米1905合約9-11月份收盤價持續在2000元/噸左右高位波動。2019年受非洲豬瘟影響,生豬存欄下降,玉米飼料需求到底減少多少成為市場高度關注和討論的焦點。同時,受環保因素及下游需求偏弱影響,玉米加工需求也受到影響,大幅擴張的產能並沒有帶來相應的加工量增長,未來下游需求還有多大的增幅空間也開始出現市場爭議,自此需求端開始發力,成為左右市場局面的焦點。後期隨著玉米種植結構調整目標的完成和去庫存工作的結束,2019年中央1號文件已經明確要“穩定玉米生產”,玉米供給端種植面積將相對穩定,炒作焦點將主要集中在自然災害或單產方面。相反,需求端的波動會逐步加大,一是“後臨儲時代”玉米飼料需求完成“反替代”之後,持續增長的局面被打破,玉米飼料需求將開始上下雙向波動;二是玉米深加工產能過剩,開工率開始起伏波動,“後臨儲時代”玉米深加工行業擴張步伐將逐步趨緩,進而進入兼併重組階段。“後臨儲時代”需求端波動加劇註定了其未來將成為市場分析的關注點,單純分析供給端或者過於強調供給端影響的分析將出現巨大偏差。

(二)供需與價格相互作用

無論是現貨市場還是期貨市場分析,都注重從供需基本面出發分析市場價格,從而得出近幾年玉米市場演變的基本邏輯,即供給減少、需求增加,產需缺口擴大,價格上漲,進而預測後期隨著玉米去庫存結束和玉米深加工產能大規模釋放,玉米價格將“起飛”。這種分析邏輯正好吻合近三年玉米市場波動情況,即2016年臨儲取消後玉米價格短時間內急劇下降,後期隨著產量減少、需求增加和產需之間出現缺口,2017和2018年價格持續恢復性上漲。“後臨儲時代”這種分析方法存在的最大問題是過於強調供需對價格的單向作用,而沒有注意到價格對供需的反作用,將本來複雜的“雙向”影響關係錯誤簡化成了“單向”影響關係。在這種錯誤邏輯下,部分媒體輿論開始擔心玉米去庫存結束後價格將會“起飛”,個別市場主體甚至開始盼望“後臨儲時代”價格的“起飛”,殊不知價格是需求的“韁繩”,價格“起飛”之日就是需求“退出”之時,擔心需求擴張過度純屬杞人憂天,即使政府不干預不調控,在“供需”與“價格”的良性互動或雙向影響下,玉米市場也能自身恢復至均衡狀態,實現市場的出清。

(三)觀察市場唯有價格

在經濟學的理論體系中,微觀經濟學長期被稱為“價格經濟學”,而宏觀經濟學的發展趨勢也越來越注重宏觀經濟行為的微觀基礎,價格可謂整個經濟大框架的核心。但長期以來,玉米市場分析卻未曾給予價格應有的“地位”。無論是玉米市場的從業者還是分析者或調控者,都更注重玉米市場的供需平衡表,甚至將其作為判斷未來市場行情的依據,尤其是美國農業部發布的月度供需平衡表更是影響全球玉米行情。但在我國,完全基於供需平衡表分析玉米市場卻存在以下幾大問題:一是權威度有待提高,目前國內多家機構發佈玉米供需平衡表,彼此之間差距較大,市場認可度不夠高,部分大型央企甚至知名專家均有自用的供需平衡表,大多數市場主體可謂無所適從;二是供需是動態調整的,尤其需求是隨著價格不斷變化的,這也是各家供需平衡表按月調整的根本原因之所在,真實的供需數據只能事後核算,不能完全準確地事先預測,預測的準確度更是無從談起或無法論證;三是價格影響因素眾多,供需面是基本卻不是全部,供過於求的市場價格也會大漲,供不應求的市場價格也會大跌,價格源於供需卻也高於供需。當然,“後臨儲時代”分析玉米市場並不是不關注或者不需要供需平衡表,而是在“確定性”或者“準確度”方面,觀察市場唯有價格,即價格是最真實的,也是最確定的。因為價格是供需雙方博弈的結果,是成千上萬的市場主體和大量的影響因素集成到一起的最終結果,既是對微觀交易行為的反映也是對宏觀整體環境的反映。在供需相對不確定的市場環境下,與其強行或單純用供需分析預測價格,不如反過來用價格分析市場供需、主體行為和交易心理,並以此為基礎來預測後期價格。

(作者為國家糧油信息中心高級經濟師)

來源:2019年第8期《中國糧食經濟》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