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之行,除了美食和美景,印象最深的是這幾個西北漢子'

"
"
榆林之行,除了美食和美景,印象最深的是這幾個西北漢子


從李自成行宮回來,明白了米脂的婆姨更是美在內心的,男士們戲謔獵豔的心沉靜了許多,少了好奇,多了敬重;在榆林、綏德短駐幾日,我想象中強壯豪爽的西北漢子的朦朧面目,逐漸清晰成幾個忘不掉的形象。

劉莉老師曾給我許學琪老師的照片,說這是東道主,綏德的漢子,還說曾在蒲城見了的。蒲城行匆促人多,真沒什麼印象了。

8月2號晚到綏德,第二天上午聽到敲門聲,打開門,是許老師和他的笑,那種極真誠、平易,讓人沒有距離的笑。

此後見到許老師,便總見那令人踏實的笑,和掛在嘴邊的“行呢嗎?”“多謝啊,再來榆林……”他總是擔心照顧得還不周到,感激著與每個人的緣分,一頓飯也不曾吃得安穩,總要各個桌子走上幾遍,對長者敬重照料,對同輩關懷問候……

在密集有序的行程中,我默默慨嘆:這是怎樣精心的策劃部署,背後付出了多少心血和勞動啊!這裡面,有許老師對家鄉文化的精熟熱愛,有令人感動的對家鄉厚重歷史的自豪,更有對來自全國各地文友的真誠與熱情。


"
榆林之行,除了美食和美景,印象最深的是這幾個西北漢子


從李自成行宮回來,明白了米脂的婆姨更是美在內心的,男士們戲謔獵豔的心沉靜了許多,少了好奇,多了敬重;在榆林、綏德短駐幾日,我想象中強壯豪爽的西北漢子的朦朧面目,逐漸清晰成幾個忘不掉的形象。

劉莉老師曾給我許學琪老師的照片,說這是東道主,綏德的漢子,還說曾在蒲城見了的。蒲城行匆促人多,真沒什麼印象了。

8月2號晚到綏德,第二天上午聽到敲門聲,打開門,是許老師和他的笑,那種極真誠、平易,讓人沒有距離的笑。

此後見到許老師,便總見那令人踏實的笑,和掛在嘴邊的“行呢嗎?”“多謝啊,再來榆林……”他總是擔心照顧得還不周到,感激著與每個人的緣分,一頓飯也不曾吃得安穩,總要各個桌子走上幾遍,對長者敬重照料,對同輩關懷問候……

在密集有序的行程中,我默默慨嘆:這是怎樣精心的策劃部署,背後付出了多少心血和勞動啊!這裡面,有許老師對家鄉文化的精熟熱愛,有令人感動的對家鄉厚重歷史的自豪,更有對來自全國各地文友的真誠與熱情。


榆林之行,除了美食和美景,印象最深的是這幾個西北漢子


許老師極安靜,在你興致盎然地觀賞某一景緻,激動地讚歎眼前的風光,默默地品味任一文化時,你看不到他在哪裡;而當你對某個細節不能明白,某種文化聯繫困惑時,他和他憨厚的笑就自然地出現了。三言兩語幽默平易地解說,讓你感覺西北的文化就在碗邊筷頭,就浸透在日子裡,過後想想,卻又深厚動人。許老師的平易,讓人覺得他嘴裡的文化,是每個西北人開口就能講述,揚聲就可歌唱的。他們就像黃土粒,屬於那片高原。而高原也必要由他們才能表達出成長的、鮮活的文化。

第一天到榆林,活動還沒開始,我和劉靜便去榆林古街轉了,下著雨,古街頗有意味。買了便宜好吃的棗夾子,吃了陝北涼皮,看好了一家服裝店兩條嘻哈風的牛仔褲,又走進了一家銀飾鋪子——這以前已經看了幾家了。我們兩個吃陝北涼皮時,相中了年輕老闆娘戴的沒有任何裝飾的銀鐲子,決定都買一隻。


"
榆林之行,除了美食和美景,印象最深的是這幾個西北漢子


從李自成行宮回來,明白了米脂的婆姨更是美在內心的,男士們戲謔獵豔的心沉靜了許多,少了好奇,多了敬重;在榆林、綏德短駐幾日,我想象中強壯豪爽的西北漢子的朦朧面目,逐漸清晰成幾個忘不掉的形象。

劉莉老師曾給我許學琪老師的照片,說這是東道主,綏德的漢子,還說曾在蒲城見了的。蒲城行匆促人多,真沒什麼印象了。

8月2號晚到綏德,第二天上午聽到敲門聲,打開門,是許老師和他的笑,那種極真誠、平易,讓人沒有距離的笑。

此後見到許老師,便總見那令人踏實的笑,和掛在嘴邊的“行呢嗎?”“多謝啊,再來榆林……”他總是擔心照顧得還不周到,感激著與每個人的緣分,一頓飯也不曾吃得安穩,總要各個桌子走上幾遍,對長者敬重照料,對同輩關懷問候……

在密集有序的行程中,我默默慨嘆:這是怎樣精心的策劃部署,背後付出了多少心血和勞動啊!這裡面,有許老師對家鄉文化的精熟熱愛,有令人感動的對家鄉厚重歷史的自豪,更有對來自全國各地文友的真誠與熱情。


榆林之行,除了美食和美景,印象最深的是這幾個西北漢子


許老師極安靜,在你興致盎然地觀賞某一景緻,激動地讚歎眼前的風光,默默地品味任一文化時,你看不到他在哪裡;而當你對某個細節不能明白,某種文化聯繫困惑時,他和他憨厚的笑就自然地出現了。三言兩語幽默平易地解說,讓你感覺西北的文化就在碗邊筷頭,就浸透在日子裡,過後想想,卻又深厚動人。許老師的平易,讓人覺得他嘴裡的文化,是每個西北人開口就能講述,揚聲就可歌唱的。他們就像黃土粒,屬於那片高原。而高原也必要由他們才能表達出成長的、鮮活的文化。

第一天到榆林,活動還沒開始,我和劉靜便去榆林古街轉了,下著雨,古街頗有意味。買了便宜好吃的棗夾子,吃了陝北涼皮,看好了一家服裝店兩條嘻哈風的牛仔褲,又走進了一家銀飾鋪子——這以前已經看了幾家了。我們兩個吃陝北涼皮時,相中了年輕老闆娘戴的沒有任何裝飾的銀鐲子,決定都買一隻。


榆林之行,除了美食和美景,印象最深的是這幾個西北漢子


六元一克,一百克的鐲子六百元錢,比北京便宜不知多少。我們說另外的店裡也有,是不是品質一樣?小夥子說,這種鐲子,各個店裡都差不多的。他問我們在哪個店裡還見了,劉靜告訴他在一個古怪的老太太那裡,很倔強不會說話的老太太。小夥子笑了,說應該是和自己的父母相識的,也算長輩了,還說在老太太那裡買也不會錯的。聽他這樣說,我們立即決定不再對比選擇了,就在這裡買。

小夥子細心地為我們戴上鐲子,又用一把橡皮錘把合口處敲得嚴絲合縫,就連有完美強迫症的劉靜也覺得兩隻鐲子已完美到極致。

我倆都愛銀飾,此後又在古街上盡興買了些,劉靜不再自己判斷,每樣東西都在買前買後去找小夥子商量,反正古街也不是很長。小夥子認真地替我們分析賞鑑,誠懇地給出估價,這讓我們這兩個盲寵銀飾的外行人第一次買得愉悅踏實。於是更來勁了,有空就去銀飾店淘那古樸有特色的,似要把後半生所需銀飾都買齊了。

榆林古街,不知名的小夥子給我留下真誠懇切的印象。


"
榆林之行,除了美食和美景,印象最深的是這幾個西北漢子


從李自成行宮回來,明白了米脂的婆姨更是美在內心的,男士們戲謔獵豔的心沉靜了許多,少了好奇,多了敬重;在榆林、綏德短駐幾日,我想象中強壯豪爽的西北漢子的朦朧面目,逐漸清晰成幾個忘不掉的形象。

劉莉老師曾給我許學琪老師的照片,說這是東道主,綏德的漢子,還說曾在蒲城見了的。蒲城行匆促人多,真沒什麼印象了。

8月2號晚到綏德,第二天上午聽到敲門聲,打開門,是許老師和他的笑,那種極真誠、平易,讓人沒有距離的笑。

此後見到許老師,便總見那令人踏實的笑,和掛在嘴邊的“行呢嗎?”“多謝啊,再來榆林……”他總是擔心照顧得還不周到,感激著與每個人的緣分,一頓飯也不曾吃得安穩,總要各個桌子走上幾遍,對長者敬重照料,對同輩關懷問候……

在密集有序的行程中,我默默慨嘆:這是怎樣精心的策劃部署,背後付出了多少心血和勞動啊!這裡面,有許老師對家鄉文化的精熟熱愛,有令人感動的對家鄉厚重歷史的自豪,更有對來自全國各地文友的真誠與熱情。


榆林之行,除了美食和美景,印象最深的是這幾個西北漢子


許老師極安靜,在你興致盎然地觀賞某一景緻,激動地讚歎眼前的風光,默默地品味任一文化時,你看不到他在哪裡;而當你對某個細節不能明白,某種文化聯繫困惑時,他和他憨厚的笑就自然地出現了。三言兩語幽默平易地解說,讓你感覺西北的文化就在碗邊筷頭,就浸透在日子裡,過後想想,卻又深厚動人。許老師的平易,讓人覺得他嘴裡的文化,是每個西北人開口就能講述,揚聲就可歌唱的。他們就像黃土粒,屬於那片高原。而高原也必要由他們才能表達出成長的、鮮活的文化。

第一天到榆林,活動還沒開始,我和劉靜便去榆林古街轉了,下著雨,古街頗有意味。買了便宜好吃的棗夾子,吃了陝北涼皮,看好了一家服裝店兩條嘻哈風的牛仔褲,又走進了一家銀飾鋪子——這以前已經看了幾家了。我們兩個吃陝北涼皮時,相中了年輕老闆娘戴的沒有任何裝飾的銀鐲子,決定都買一隻。


榆林之行,除了美食和美景,印象最深的是這幾個西北漢子


六元一克,一百克的鐲子六百元錢,比北京便宜不知多少。我們說另外的店裡也有,是不是品質一樣?小夥子說,這種鐲子,各個店裡都差不多的。他問我們在哪個店裡還見了,劉靜告訴他在一個古怪的老太太那裡,很倔強不會說話的老太太。小夥子笑了,說應該是和自己的父母相識的,也算長輩了,還說在老太太那裡買也不會錯的。聽他這樣說,我們立即決定不再對比選擇了,就在這裡買。

小夥子細心地為我們戴上鐲子,又用一把橡皮錘把合口處敲得嚴絲合縫,就連有完美強迫症的劉靜也覺得兩隻鐲子已完美到極致。

我倆都愛銀飾,此後又在古街上盡興買了些,劉靜不再自己判斷,每樣東西都在買前買後去找小夥子商量,反正古街也不是很長。小夥子認真地替我們分析賞鑑,誠懇地給出估價,這讓我們這兩個盲寵銀飾的外行人第一次買得愉悅踏實。於是更來勁了,有空就去銀飾店淘那古樸有特色的,似要把後半生所需銀飾都買齊了。

榆林古街,不知名的小夥子給我留下真誠懇切的印象。


榆林之行,除了美食和美景,印象最深的是這幾個西北漢子


喜歡銀飾,還喜歡石頭木器,看到王老師的“木藝作坊”店,便不由進去了。店裡古樸典雅,從棚頂的燈,到地上的書櫥,到桌案几上的陳設,都如《核舟記》所言,“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真是巧借原料,化平凡為神奇。細看每件雕品,無不獨具匠心,又具實用性。更令人感動的是雕品都以表現西北文化為主題。

有座木刻很是恢弘粗獷,問起,王老師說這是依據《劉海戲金蟾》的神話主題雕刻的,古籍說這個神話的人物原型劉海蟾是後梁陝西人,後來衍生為“劉海戲鬥金蟬”為治療母親眼疾的神話故事。王老師說,作品還獲得全國銅獎呢。聽到雕像有這樣豐富唯美的內涵,我不由起了收藏之意,問起價錢,王老師說,很想把這些作品做成系列,不捨得出售。我油然而生敬意:愛木雕、愛家鄉、愛西北的文化,開著這樣一個小店,更多是為了一種文化的表達,這也正是這片土地上長大的虔敬愛家的孩子啊!並且,文化藝術也只有摒棄了名利,才真正能安靜地走得更高更遠。


"
榆林之行,除了美食和美景,印象最深的是這幾個西北漢子


從李自成行宮回來,明白了米脂的婆姨更是美在內心的,男士們戲謔獵豔的心沉靜了許多,少了好奇,多了敬重;在榆林、綏德短駐幾日,我想象中強壯豪爽的西北漢子的朦朧面目,逐漸清晰成幾個忘不掉的形象。

劉莉老師曾給我許學琪老師的照片,說這是東道主,綏德的漢子,還說曾在蒲城見了的。蒲城行匆促人多,真沒什麼印象了。

8月2號晚到綏德,第二天上午聽到敲門聲,打開門,是許老師和他的笑,那種極真誠、平易,讓人沒有距離的笑。

此後見到許老師,便總見那令人踏實的笑,和掛在嘴邊的“行呢嗎?”“多謝啊,再來榆林……”他總是擔心照顧得還不周到,感激著與每個人的緣分,一頓飯也不曾吃得安穩,總要各個桌子走上幾遍,對長者敬重照料,對同輩關懷問候……

在密集有序的行程中,我默默慨嘆:這是怎樣精心的策劃部署,背後付出了多少心血和勞動啊!這裡面,有許老師對家鄉文化的精熟熱愛,有令人感動的對家鄉厚重歷史的自豪,更有對來自全國各地文友的真誠與熱情。


榆林之行,除了美食和美景,印象最深的是這幾個西北漢子


許老師極安靜,在你興致盎然地觀賞某一景緻,激動地讚歎眼前的風光,默默地品味任一文化時,你看不到他在哪裡;而當你對某個細節不能明白,某種文化聯繫困惑時,他和他憨厚的笑就自然地出現了。三言兩語幽默平易地解說,讓你感覺西北的文化就在碗邊筷頭,就浸透在日子裡,過後想想,卻又深厚動人。許老師的平易,讓人覺得他嘴裡的文化,是每個西北人開口就能講述,揚聲就可歌唱的。他們就像黃土粒,屬於那片高原。而高原也必要由他們才能表達出成長的、鮮活的文化。

第一天到榆林,活動還沒開始,我和劉靜便去榆林古街轉了,下著雨,古街頗有意味。買了便宜好吃的棗夾子,吃了陝北涼皮,看好了一家服裝店兩條嘻哈風的牛仔褲,又走進了一家銀飾鋪子——這以前已經看了幾家了。我們兩個吃陝北涼皮時,相中了年輕老闆娘戴的沒有任何裝飾的銀鐲子,決定都買一隻。


榆林之行,除了美食和美景,印象最深的是這幾個西北漢子


六元一克,一百克的鐲子六百元錢,比北京便宜不知多少。我們說另外的店裡也有,是不是品質一樣?小夥子說,這種鐲子,各個店裡都差不多的。他問我們在哪個店裡還見了,劉靜告訴他在一個古怪的老太太那裡,很倔強不會說話的老太太。小夥子笑了,說應該是和自己的父母相識的,也算長輩了,還說在老太太那裡買也不會錯的。聽他這樣說,我們立即決定不再對比選擇了,就在這裡買。

小夥子細心地為我們戴上鐲子,又用一把橡皮錘把合口處敲得嚴絲合縫,就連有完美強迫症的劉靜也覺得兩隻鐲子已完美到極致。

我倆都愛銀飾,此後又在古街上盡興買了些,劉靜不再自己判斷,每樣東西都在買前買後去找小夥子商量,反正古街也不是很長。小夥子認真地替我們分析賞鑑,誠懇地給出估價,這讓我們這兩個盲寵銀飾的外行人第一次買得愉悅踏實。於是更來勁了,有空就去銀飾店淘那古樸有特色的,似要把後半生所需銀飾都買齊了。

榆林古街,不知名的小夥子給我留下真誠懇切的印象。


榆林之行,除了美食和美景,印象最深的是這幾個西北漢子


喜歡銀飾,還喜歡石頭木器,看到王老師的“木藝作坊”店,便不由進去了。店裡古樸典雅,從棚頂的燈,到地上的書櫥,到桌案几上的陳設,都如《核舟記》所言,“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真是巧借原料,化平凡為神奇。細看每件雕品,無不獨具匠心,又具實用性。更令人感動的是雕品都以表現西北文化為主題。

有座木刻很是恢弘粗獷,問起,王老師說這是依據《劉海戲金蟾》的神話主題雕刻的,古籍說這個神話的人物原型劉海蟾是後梁陝西人,後來衍生為“劉海戲鬥金蟬”為治療母親眼疾的神話故事。王老師說,作品還獲得全國銅獎呢。聽到雕像有這樣豐富唯美的內涵,我不由起了收藏之意,問起價錢,王老師說,很想把這些作品做成系列,不捨得出售。我油然而生敬意:愛木雕、愛家鄉、愛西北的文化,開著這樣一個小店,更多是為了一種文化的表達,這也正是這片土地上長大的虔敬愛家的孩子啊!並且,文化藝術也只有摒棄了名利,才真正能安靜地走得更高更遠。


榆林之行,除了美食和美景,印象最深的是這幾個西北漢子


回到北京,朋友圈裡看到王老師又去鄉下采風,找到了百年的老榆木。照片裡廣闊的藍天,遼遠的黃土地,還有歷經滄桑半埋半露在黃土中的枯朽的榆木。真覺得,王老師是在黃土高原深處暢遊的一尾健壯的魚,他遊得專注而深沉,只有這樣本土文化的傳承人才能夠探得高原的脈搏和心跳。他的生命,本就屬於高原,而經歷高原數百年風雨的老榆木的生命故事,正需這樣黃土高原的兒女細細地品味,講述的。

從綏德石魂廣場上去,居然是居民和村落,連村子的名字都忘了問,卻記住了一老一小兩個“西北漢子”。


"
榆林之行,除了美食和美景,印象最深的是這幾個西北漢子


從李自成行宮回來,明白了米脂的婆姨更是美在內心的,男士們戲謔獵豔的心沉靜了許多,少了好奇,多了敬重;在榆林、綏德短駐幾日,我想象中強壯豪爽的西北漢子的朦朧面目,逐漸清晰成幾個忘不掉的形象。

劉莉老師曾給我許學琪老師的照片,說這是東道主,綏德的漢子,還說曾在蒲城見了的。蒲城行匆促人多,真沒什麼印象了。

8月2號晚到綏德,第二天上午聽到敲門聲,打開門,是許老師和他的笑,那種極真誠、平易,讓人沒有距離的笑。

此後見到許老師,便總見那令人踏實的笑,和掛在嘴邊的“行呢嗎?”“多謝啊,再來榆林……”他總是擔心照顧得還不周到,感激著與每個人的緣分,一頓飯也不曾吃得安穩,總要各個桌子走上幾遍,對長者敬重照料,對同輩關懷問候……

在密集有序的行程中,我默默慨嘆:這是怎樣精心的策劃部署,背後付出了多少心血和勞動啊!這裡面,有許老師對家鄉文化的精熟熱愛,有令人感動的對家鄉厚重歷史的自豪,更有對來自全國各地文友的真誠與熱情。


榆林之行,除了美食和美景,印象最深的是這幾個西北漢子


許老師極安靜,在你興致盎然地觀賞某一景緻,激動地讚歎眼前的風光,默默地品味任一文化時,你看不到他在哪裡;而當你對某個細節不能明白,某種文化聯繫困惑時,他和他憨厚的笑就自然地出現了。三言兩語幽默平易地解說,讓你感覺西北的文化就在碗邊筷頭,就浸透在日子裡,過後想想,卻又深厚動人。許老師的平易,讓人覺得他嘴裡的文化,是每個西北人開口就能講述,揚聲就可歌唱的。他們就像黃土粒,屬於那片高原。而高原也必要由他們才能表達出成長的、鮮活的文化。

第一天到榆林,活動還沒開始,我和劉靜便去榆林古街轉了,下著雨,古街頗有意味。買了便宜好吃的棗夾子,吃了陝北涼皮,看好了一家服裝店兩條嘻哈風的牛仔褲,又走進了一家銀飾鋪子——這以前已經看了幾家了。我們兩個吃陝北涼皮時,相中了年輕老闆娘戴的沒有任何裝飾的銀鐲子,決定都買一隻。


榆林之行,除了美食和美景,印象最深的是這幾個西北漢子


六元一克,一百克的鐲子六百元錢,比北京便宜不知多少。我們說另外的店裡也有,是不是品質一樣?小夥子說,這種鐲子,各個店裡都差不多的。他問我們在哪個店裡還見了,劉靜告訴他在一個古怪的老太太那裡,很倔強不會說話的老太太。小夥子笑了,說應該是和自己的父母相識的,也算長輩了,還說在老太太那裡買也不會錯的。聽他這樣說,我們立即決定不再對比選擇了,就在這裡買。

小夥子細心地為我們戴上鐲子,又用一把橡皮錘把合口處敲得嚴絲合縫,就連有完美強迫症的劉靜也覺得兩隻鐲子已完美到極致。

我倆都愛銀飾,此後又在古街上盡興買了些,劉靜不再自己判斷,每樣東西都在買前買後去找小夥子商量,反正古街也不是很長。小夥子認真地替我們分析賞鑑,誠懇地給出估價,這讓我們這兩個盲寵銀飾的外行人第一次買得愉悅踏實。於是更來勁了,有空就去銀飾店淘那古樸有特色的,似要把後半生所需銀飾都買齊了。

榆林古街,不知名的小夥子給我留下真誠懇切的印象。


榆林之行,除了美食和美景,印象最深的是這幾個西北漢子


喜歡銀飾,還喜歡石頭木器,看到王老師的“木藝作坊”店,便不由進去了。店裡古樸典雅,從棚頂的燈,到地上的書櫥,到桌案几上的陳設,都如《核舟記》所言,“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真是巧借原料,化平凡為神奇。細看每件雕品,無不獨具匠心,又具實用性。更令人感動的是雕品都以表現西北文化為主題。

有座木刻很是恢弘粗獷,問起,王老師說這是依據《劉海戲金蟾》的神話主題雕刻的,古籍說這個神話的人物原型劉海蟾是後梁陝西人,後來衍生為“劉海戲鬥金蟬”為治療母親眼疾的神話故事。王老師說,作品還獲得全國銅獎呢。聽到雕像有這樣豐富唯美的內涵,我不由起了收藏之意,問起價錢,王老師說,很想把這些作品做成系列,不捨得出售。我油然而生敬意:愛木雕、愛家鄉、愛西北的文化,開著這樣一個小店,更多是為了一種文化的表達,這也正是這片土地上長大的虔敬愛家的孩子啊!並且,文化藝術也只有摒棄了名利,才真正能安靜地走得更高更遠。


榆林之行,除了美食和美景,印象最深的是這幾個西北漢子


回到北京,朋友圈裡看到王老師又去鄉下采風,找到了百年的老榆木。照片裡廣闊的藍天,遼遠的黃土地,還有歷經滄桑半埋半露在黃土中的枯朽的榆木。真覺得,王老師是在黃土高原深處暢遊的一尾健壯的魚,他遊得專注而深沉,只有這樣本土文化的傳承人才能夠探得高原的脈搏和心跳。他的生命,本就屬於高原,而經歷高原數百年風雨的老榆木的生命故事,正需這樣黃土高原的兒女細細地品味,講述的。

從綏德石魂廣場上去,居然是居民和村落,連村子的名字都忘了問,卻記住了一老一小兩個“西北漢子”。


榆林之行,除了美食和美景,印象最深的是這幾個西北漢子


老人近八十歲了,和老伴住在兩孔窯洞裡。第一次走進窯洞,我很好奇,這裡空間不大,卻極乾淨整潔,地面床案一塵不染。窯洞最裡面還有一個小巧的門,是儲藏室,老人打開門,裡面米麵物什,也一般井然有序。

院裡西廂是廚房餐廳,右邊是花園菜圃,都打理得生機盎然,包括院子盡頭臨街的高臺上,也佈置了一個類似茶臺的清雅空間。

劉靜忙著照相,老大爺高興地同我們合影,居然還拿出手機要求加微信好友,他用起手機來和年輕人一樣嫻熟呢。

屋裡的大娘也熱情招呼我們,卻始終坐著,估計行動不便。老大爺一個人把老伴照顧得清爽潔淨,裡裡外外雅緻又有情調,真不像一位農村老人啊,我由衷贊他一定會健康百歲的!

老人高興地送別我們。下午,他居然把照片做成相冊傳給了我們,劉靜打開相冊,驚喜失聲。黃昏微雨中,我們坐在榆林古街的長椅上看相冊,感動到落淚。為老大爺對生活的熱愛,還有對老伴,對我們這匆匆過客的真情。


"
榆林之行,除了美食和美景,印象最深的是這幾個西北漢子


從李自成行宮回來,明白了米脂的婆姨更是美在內心的,男士們戲謔獵豔的心沉靜了許多,少了好奇,多了敬重;在榆林、綏德短駐幾日,我想象中強壯豪爽的西北漢子的朦朧面目,逐漸清晰成幾個忘不掉的形象。

劉莉老師曾給我許學琪老師的照片,說這是東道主,綏德的漢子,還說曾在蒲城見了的。蒲城行匆促人多,真沒什麼印象了。

8月2號晚到綏德,第二天上午聽到敲門聲,打開門,是許老師和他的笑,那種極真誠、平易,讓人沒有距離的笑。

此後見到許老師,便總見那令人踏實的笑,和掛在嘴邊的“行呢嗎?”“多謝啊,再來榆林……”他總是擔心照顧得還不周到,感激著與每個人的緣分,一頓飯也不曾吃得安穩,總要各個桌子走上幾遍,對長者敬重照料,對同輩關懷問候……

在密集有序的行程中,我默默慨嘆:這是怎樣精心的策劃部署,背後付出了多少心血和勞動啊!這裡面,有許老師對家鄉文化的精熟熱愛,有令人感動的對家鄉厚重歷史的自豪,更有對來自全國各地文友的真誠與熱情。


榆林之行,除了美食和美景,印象最深的是這幾個西北漢子


許老師極安靜,在你興致盎然地觀賞某一景緻,激動地讚歎眼前的風光,默默地品味任一文化時,你看不到他在哪裡;而當你對某個細節不能明白,某種文化聯繫困惑時,他和他憨厚的笑就自然地出現了。三言兩語幽默平易地解說,讓你感覺西北的文化就在碗邊筷頭,就浸透在日子裡,過後想想,卻又深厚動人。許老師的平易,讓人覺得他嘴裡的文化,是每個西北人開口就能講述,揚聲就可歌唱的。他們就像黃土粒,屬於那片高原。而高原也必要由他們才能表達出成長的、鮮活的文化。

第一天到榆林,活動還沒開始,我和劉靜便去榆林古街轉了,下著雨,古街頗有意味。買了便宜好吃的棗夾子,吃了陝北涼皮,看好了一家服裝店兩條嘻哈風的牛仔褲,又走進了一家銀飾鋪子——這以前已經看了幾家了。我們兩個吃陝北涼皮時,相中了年輕老闆娘戴的沒有任何裝飾的銀鐲子,決定都買一隻。


榆林之行,除了美食和美景,印象最深的是這幾個西北漢子


六元一克,一百克的鐲子六百元錢,比北京便宜不知多少。我們說另外的店裡也有,是不是品質一樣?小夥子說,這種鐲子,各個店裡都差不多的。他問我們在哪個店裡還見了,劉靜告訴他在一個古怪的老太太那裡,很倔強不會說話的老太太。小夥子笑了,說應該是和自己的父母相識的,也算長輩了,還說在老太太那裡買也不會錯的。聽他這樣說,我們立即決定不再對比選擇了,就在這裡買。

小夥子細心地為我們戴上鐲子,又用一把橡皮錘把合口處敲得嚴絲合縫,就連有完美強迫症的劉靜也覺得兩隻鐲子已完美到極致。

我倆都愛銀飾,此後又在古街上盡興買了些,劉靜不再自己判斷,每樣東西都在買前買後去找小夥子商量,反正古街也不是很長。小夥子認真地替我們分析賞鑑,誠懇地給出估價,這讓我們這兩個盲寵銀飾的外行人第一次買得愉悅踏實。於是更來勁了,有空就去銀飾店淘那古樸有特色的,似要把後半生所需銀飾都買齊了。

榆林古街,不知名的小夥子給我留下真誠懇切的印象。


榆林之行,除了美食和美景,印象最深的是這幾個西北漢子


喜歡銀飾,還喜歡石頭木器,看到王老師的“木藝作坊”店,便不由進去了。店裡古樸典雅,從棚頂的燈,到地上的書櫥,到桌案几上的陳設,都如《核舟記》所言,“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真是巧借原料,化平凡為神奇。細看每件雕品,無不獨具匠心,又具實用性。更令人感動的是雕品都以表現西北文化為主題。

有座木刻很是恢弘粗獷,問起,王老師說這是依據《劉海戲金蟾》的神話主題雕刻的,古籍說這個神話的人物原型劉海蟾是後梁陝西人,後來衍生為“劉海戲鬥金蟬”為治療母親眼疾的神話故事。王老師說,作品還獲得全國銅獎呢。聽到雕像有這樣豐富唯美的內涵,我不由起了收藏之意,問起價錢,王老師說,很想把這些作品做成系列,不捨得出售。我油然而生敬意:愛木雕、愛家鄉、愛西北的文化,開著這樣一個小店,更多是為了一種文化的表達,這也正是這片土地上長大的虔敬愛家的孩子啊!並且,文化藝術也只有摒棄了名利,才真正能安靜地走得更高更遠。


榆林之行,除了美食和美景,印象最深的是這幾個西北漢子


回到北京,朋友圈裡看到王老師又去鄉下采風,找到了百年的老榆木。照片裡廣闊的藍天,遼遠的黃土地,還有歷經滄桑半埋半露在黃土中的枯朽的榆木。真覺得,王老師是在黃土高原深處暢遊的一尾健壯的魚,他遊得專注而深沉,只有這樣本土文化的傳承人才能夠探得高原的脈搏和心跳。他的生命,本就屬於高原,而經歷高原數百年風雨的老榆木的生命故事,正需這樣黃土高原的兒女細細地品味,講述的。

從綏德石魂廣場上去,居然是居民和村落,連村子的名字都忘了問,卻記住了一老一小兩個“西北漢子”。


榆林之行,除了美食和美景,印象最深的是這幾個西北漢子


老人近八十歲了,和老伴住在兩孔窯洞裡。第一次走進窯洞,我很好奇,這裡空間不大,卻極乾淨整潔,地面床案一塵不染。窯洞最裡面還有一個小巧的門,是儲藏室,老人打開門,裡面米麵物什,也一般井然有序。

院裡西廂是廚房餐廳,右邊是花園菜圃,都打理得生機盎然,包括院子盡頭臨街的高臺上,也佈置了一個類似茶臺的清雅空間。

劉靜忙著照相,老大爺高興地同我們合影,居然還拿出手機要求加微信好友,他用起手機來和年輕人一樣嫻熟呢。

屋裡的大娘也熱情招呼我們,卻始終坐著,估計行動不便。老大爺一個人把老伴照顧得清爽潔淨,裡裡外外雅緻又有情調,真不像一位農村老人啊,我由衷贊他一定會健康百歲的!

老人高興地送別我們。下午,他居然把照片做成相冊傳給了我們,劉靜打開相冊,驚喜失聲。黃昏微雨中,我們坐在榆林古街的長椅上看相冊,感動到落淚。為老大爺對生活的熱愛,還有對老伴,對我們這匆匆過客的真情。


榆林之行,除了美食和美景,印象最深的是這幾個西北漢子


也是在綏德石魂廣場後面的一個高坡上,坡路兩邊是高低的棗樹、瓜蔓和各種叫不上名字的蔬菜。上得坡來,兩隻小狗汪汪叫個不停,待我們進院後,又繞著我們的腿高興地搖尾巴了。小院兒因我們的到來變得熱鬧起來。

老太太熱情邀請我們進窯洞看看,又請我們吃新摘的水果。我卻被坐在一堆白菜後的小男孩兒吸引了:是一個虎頭虎腦的三四歲的孩子,他在用小笤帚掃著一葉葉翠綠玉白的白菜葉上的土,專心致志。我猜這小山一般堆積的白菜大概是用來晒乾的——掃淨泥土,免得幹後葉片皺縮了不好清洗。從我們進了這個院子,小男孩兒就安靜地坐在這裡掃著,偶爾用小手推開跑來搗亂的小狗。聽著我們對他的奶奶誇讚他,聽到我要劉靜給我和他照張照片,他都沒有抬頭地工作著。這般沉穩仔細,絲毫沒有小孩子應有的任性、貪玩,更絲毫不見乖張……而北京城裡這麼大的孩子,多半還要大人抱著哄著呢……

我不由想,許學琪老師、賣銀飾的小夥子、木藝王老師,還有高坡上的老大爺,都是這樣在勞動中,在厚重的黃土地上長大的吧,沒有虛飾、沒有矯情。就如那黃土般沉默而堅實。

做了多年教師,也寵溺地養大自己的孩子,我越來越真切地感到,我們中國的孩子,實在需要這樣腳踏實地的品質啊,這樣的品質,也是我們國家的信心。如此,我們中國才更有堅實的未來吧。撫著孩子小小的後背,我內心溢滿了喜愛和感動。


"
榆林之行,除了美食和美景,印象最深的是這幾個西北漢子


從李自成行宮回來,明白了米脂的婆姨更是美在內心的,男士們戲謔獵豔的心沉靜了許多,少了好奇,多了敬重;在榆林、綏德短駐幾日,我想象中強壯豪爽的西北漢子的朦朧面目,逐漸清晰成幾個忘不掉的形象。

劉莉老師曾給我許學琪老師的照片,說這是東道主,綏德的漢子,還說曾在蒲城見了的。蒲城行匆促人多,真沒什麼印象了。

8月2號晚到綏德,第二天上午聽到敲門聲,打開門,是許老師和他的笑,那種極真誠、平易,讓人沒有距離的笑。

此後見到許老師,便總見那令人踏實的笑,和掛在嘴邊的“行呢嗎?”“多謝啊,再來榆林……”他總是擔心照顧得還不周到,感激著與每個人的緣分,一頓飯也不曾吃得安穩,總要各個桌子走上幾遍,對長者敬重照料,對同輩關懷問候……

在密集有序的行程中,我默默慨嘆:這是怎樣精心的策劃部署,背後付出了多少心血和勞動啊!這裡面,有許老師對家鄉文化的精熟熱愛,有令人感動的對家鄉厚重歷史的自豪,更有對來自全國各地文友的真誠與熱情。


榆林之行,除了美食和美景,印象最深的是這幾個西北漢子


許老師極安靜,在你興致盎然地觀賞某一景緻,激動地讚歎眼前的風光,默默地品味任一文化時,你看不到他在哪裡;而當你對某個細節不能明白,某種文化聯繫困惑時,他和他憨厚的笑就自然地出現了。三言兩語幽默平易地解說,讓你感覺西北的文化就在碗邊筷頭,就浸透在日子裡,過後想想,卻又深厚動人。許老師的平易,讓人覺得他嘴裡的文化,是每個西北人開口就能講述,揚聲就可歌唱的。他們就像黃土粒,屬於那片高原。而高原也必要由他們才能表達出成長的、鮮活的文化。

第一天到榆林,活動還沒開始,我和劉靜便去榆林古街轉了,下著雨,古街頗有意味。買了便宜好吃的棗夾子,吃了陝北涼皮,看好了一家服裝店兩條嘻哈風的牛仔褲,又走進了一家銀飾鋪子——這以前已經看了幾家了。我們兩個吃陝北涼皮時,相中了年輕老闆娘戴的沒有任何裝飾的銀鐲子,決定都買一隻。


榆林之行,除了美食和美景,印象最深的是這幾個西北漢子


六元一克,一百克的鐲子六百元錢,比北京便宜不知多少。我們說另外的店裡也有,是不是品質一樣?小夥子說,這種鐲子,各個店裡都差不多的。他問我們在哪個店裡還見了,劉靜告訴他在一個古怪的老太太那裡,很倔強不會說話的老太太。小夥子笑了,說應該是和自己的父母相識的,也算長輩了,還說在老太太那裡買也不會錯的。聽他這樣說,我們立即決定不再對比選擇了,就在這裡買。

小夥子細心地為我們戴上鐲子,又用一把橡皮錘把合口處敲得嚴絲合縫,就連有完美強迫症的劉靜也覺得兩隻鐲子已完美到極致。

我倆都愛銀飾,此後又在古街上盡興買了些,劉靜不再自己判斷,每樣東西都在買前買後去找小夥子商量,反正古街也不是很長。小夥子認真地替我們分析賞鑑,誠懇地給出估價,這讓我們這兩個盲寵銀飾的外行人第一次買得愉悅踏實。於是更來勁了,有空就去銀飾店淘那古樸有特色的,似要把後半生所需銀飾都買齊了。

榆林古街,不知名的小夥子給我留下真誠懇切的印象。


榆林之行,除了美食和美景,印象最深的是這幾個西北漢子


喜歡銀飾,還喜歡石頭木器,看到王老師的“木藝作坊”店,便不由進去了。店裡古樸典雅,從棚頂的燈,到地上的書櫥,到桌案几上的陳設,都如《核舟記》所言,“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真是巧借原料,化平凡為神奇。細看每件雕品,無不獨具匠心,又具實用性。更令人感動的是雕品都以表現西北文化為主題。

有座木刻很是恢弘粗獷,問起,王老師說這是依據《劉海戲金蟾》的神話主題雕刻的,古籍說這個神話的人物原型劉海蟾是後梁陝西人,後來衍生為“劉海戲鬥金蟬”為治療母親眼疾的神話故事。王老師說,作品還獲得全國銅獎呢。聽到雕像有這樣豐富唯美的內涵,我不由起了收藏之意,問起價錢,王老師說,很想把這些作品做成系列,不捨得出售。我油然而生敬意:愛木雕、愛家鄉、愛西北的文化,開著這樣一個小店,更多是為了一種文化的表達,這也正是這片土地上長大的虔敬愛家的孩子啊!並且,文化藝術也只有摒棄了名利,才真正能安靜地走得更高更遠。


榆林之行,除了美食和美景,印象最深的是這幾個西北漢子


回到北京,朋友圈裡看到王老師又去鄉下采風,找到了百年的老榆木。照片裡廣闊的藍天,遼遠的黃土地,還有歷經滄桑半埋半露在黃土中的枯朽的榆木。真覺得,王老師是在黃土高原深處暢遊的一尾健壯的魚,他遊得專注而深沉,只有這樣本土文化的傳承人才能夠探得高原的脈搏和心跳。他的生命,本就屬於高原,而經歷高原數百年風雨的老榆木的生命故事,正需這樣黃土高原的兒女細細地品味,講述的。

從綏德石魂廣場上去,居然是居民和村落,連村子的名字都忘了問,卻記住了一老一小兩個“西北漢子”。


榆林之行,除了美食和美景,印象最深的是這幾個西北漢子


老人近八十歲了,和老伴住在兩孔窯洞裡。第一次走進窯洞,我很好奇,這裡空間不大,卻極乾淨整潔,地面床案一塵不染。窯洞最裡面還有一個小巧的門,是儲藏室,老人打開門,裡面米麵物什,也一般井然有序。

院裡西廂是廚房餐廳,右邊是花園菜圃,都打理得生機盎然,包括院子盡頭臨街的高臺上,也佈置了一個類似茶臺的清雅空間。

劉靜忙著照相,老大爺高興地同我們合影,居然還拿出手機要求加微信好友,他用起手機來和年輕人一樣嫻熟呢。

屋裡的大娘也熱情招呼我們,卻始終坐著,估計行動不便。老大爺一個人把老伴照顧得清爽潔淨,裡裡外外雅緻又有情調,真不像一位農村老人啊,我由衷贊他一定會健康百歲的!

老人高興地送別我們。下午,他居然把照片做成相冊傳給了我們,劉靜打開相冊,驚喜失聲。黃昏微雨中,我們坐在榆林古街的長椅上看相冊,感動到落淚。為老大爺對生活的熱愛,還有對老伴,對我們這匆匆過客的真情。


榆林之行,除了美食和美景,印象最深的是這幾個西北漢子


也是在綏德石魂廣場後面的一個高坡上,坡路兩邊是高低的棗樹、瓜蔓和各種叫不上名字的蔬菜。上得坡來,兩隻小狗汪汪叫個不停,待我們進院後,又繞著我們的腿高興地搖尾巴了。小院兒因我們的到來變得熱鬧起來。

老太太熱情邀請我們進窯洞看看,又請我們吃新摘的水果。我卻被坐在一堆白菜後的小男孩兒吸引了:是一個虎頭虎腦的三四歲的孩子,他在用小笤帚掃著一葉葉翠綠玉白的白菜葉上的土,專心致志。我猜這小山一般堆積的白菜大概是用來晒乾的——掃淨泥土,免得幹後葉片皺縮了不好清洗。從我們進了這個院子,小男孩兒就安靜地坐在這裡掃著,偶爾用小手推開跑來搗亂的小狗。聽著我們對他的奶奶誇讚他,聽到我要劉靜給我和他照張照片,他都沒有抬頭地工作著。這般沉穩仔細,絲毫沒有小孩子應有的任性、貪玩,更絲毫不見乖張……而北京城裡這麼大的孩子,多半還要大人抱著哄著呢……

我不由想,許學琪老師、賣銀飾的小夥子、木藝王老師,還有高坡上的老大爺,都是這樣在勞動中,在厚重的黃土地上長大的吧,沒有虛飾、沒有矯情。就如那黃土般沉默而堅實。

做了多年教師,也寵溺地養大自己的孩子,我越來越真切地感到,我們中國的孩子,實在需要這樣腳踏實地的品質啊,這樣的品質,也是我們國家的信心。如此,我們中國才更有堅實的未來吧。撫著孩子小小的後背,我內心溢滿了喜愛和感動。


榆林之行,除了美食和美景,印象最深的是這幾個西北漢子


想起老大爺相冊所配的鄭少秋的《摘下閃閃滿天星》中的歌詞:“崎嶇裡的少年抬頭來,向青天深處笑一聲,我要發誓把美麗擁抱,摘下閃閃滿天星……把心聲寫給青山聽……”

始終仰望藍天,心中裝著對土地的感恩、對未來的嚮往;始終腳踏黃土,樸實經營著熱愛的生活,堅強面對生活的苦難。這是此行我理解的西北漢子。

和學生一起朗讀《安塞腰鼓》時,每每被文中的句子感動:“它使你從來沒有如此鮮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躍和強盛。它使你驚異於那農民衣著包裹著的軀體,那消化著紅豆角、老南瓜的軀體,居然可以釋放出那麼奇偉磅礴的能量! ”每讀至此,我都會淚溼眼角。為著這片貧瘠土地上世代生息的元氣淋漓的漢子們,為他們的質樸,他們的努力,他們的真情……

木藝作坊王老師的微信圖像,是他腳蹬白底黑布鞋,身穿白小褂、黑色裹腳褲,腰間飛揚著紅綢布,正在激昂打鼓的一張照片。

是啊,正如劉成章所說:“黃土高原哪,你生養了這些元氣淋漓的後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驚心動魄的搏擊! ”

也只有,黃土高原上生養出來的西北漢子,才打得出如此驚心動魄的生命的鼓聲!



"
榆林之行,除了美食和美景,印象最深的是這幾個西北漢子


從李自成行宮回來,明白了米脂的婆姨更是美在內心的,男士們戲謔獵豔的心沉靜了許多,少了好奇,多了敬重;在榆林、綏德短駐幾日,我想象中強壯豪爽的西北漢子的朦朧面目,逐漸清晰成幾個忘不掉的形象。

劉莉老師曾給我許學琪老師的照片,說這是東道主,綏德的漢子,還說曾在蒲城見了的。蒲城行匆促人多,真沒什麼印象了。

8月2號晚到綏德,第二天上午聽到敲門聲,打開門,是許老師和他的笑,那種極真誠、平易,讓人沒有距離的笑。

此後見到許老師,便總見那令人踏實的笑,和掛在嘴邊的“行呢嗎?”“多謝啊,再來榆林……”他總是擔心照顧得還不周到,感激著與每個人的緣分,一頓飯也不曾吃得安穩,總要各個桌子走上幾遍,對長者敬重照料,對同輩關懷問候……

在密集有序的行程中,我默默慨嘆:這是怎樣精心的策劃部署,背後付出了多少心血和勞動啊!這裡面,有許老師對家鄉文化的精熟熱愛,有令人感動的對家鄉厚重歷史的自豪,更有對來自全國各地文友的真誠與熱情。


榆林之行,除了美食和美景,印象最深的是這幾個西北漢子


許老師極安靜,在你興致盎然地觀賞某一景緻,激動地讚歎眼前的風光,默默地品味任一文化時,你看不到他在哪裡;而當你對某個細節不能明白,某種文化聯繫困惑時,他和他憨厚的笑就自然地出現了。三言兩語幽默平易地解說,讓你感覺西北的文化就在碗邊筷頭,就浸透在日子裡,過後想想,卻又深厚動人。許老師的平易,讓人覺得他嘴裡的文化,是每個西北人開口就能講述,揚聲就可歌唱的。他們就像黃土粒,屬於那片高原。而高原也必要由他們才能表達出成長的、鮮活的文化。

第一天到榆林,活動還沒開始,我和劉靜便去榆林古街轉了,下著雨,古街頗有意味。買了便宜好吃的棗夾子,吃了陝北涼皮,看好了一家服裝店兩條嘻哈風的牛仔褲,又走進了一家銀飾鋪子——這以前已經看了幾家了。我們兩個吃陝北涼皮時,相中了年輕老闆娘戴的沒有任何裝飾的銀鐲子,決定都買一隻。


榆林之行,除了美食和美景,印象最深的是這幾個西北漢子


六元一克,一百克的鐲子六百元錢,比北京便宜不知多少。我們說另外的店裡也有,是不是品質一樣?小夥子說,這種鐲子,各個店裡都差不多的。他問我們在哪個店裡還見了,劉靜告訴他在一個古怪的老太太那裡,很倔強不會說話的老太太。小夥子笑了,說應該是和自己的父母相識的,也算長輩了,還說在老太太那裡買也不會錯的。聽他這樣說,我們立即決定不再對比選擇了,就在這裡買。

小夥子細心地為我們戴上鐲子,又用一把橡皮錘把合口處敲得嚴絲合縫,就連有完美強迫症的劉靜也覺得兩隻鐲子已完美到極致。

我倆都愛銀飾,此後又在古街上盡興買了些,劉靜不再自己判斷,每樣東西都在買前買後去找小夥子商量,反正古街也不是很長。小夥子認真地替我們分析賞鑑,誠懇地給出估價,這讓我們這兩個盲寵銀飾的外行人第一次買得愉悅踏實。於是更來勁了,有空就去銀飾店淘那古樸有特色的,似要把後半生所需銀飾都買齊了。

榆林古街,不知名的小夥子給我留下真誠懇切的印象。


榆林之行,除了美食和美景,印象最深的是這幾個西北漢子


喜歡銀飾,還喜歡石頭木器,看到王老師的“木藝作坊”店,便不由進去了。店裡古樸典雅,從棚頂的燈,到地上的書櫥,到桌案几上的陳設,都如《核舟記》所言,“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真是巧借原料,化平凡為神奇。細看每件雕品,無不獨具匠心,又具實用性。更令人感動的是雕品都以表現西北文化為主題。

有座木刻很是恢弘粗獷,問起,王老師說這是依據《劉海戲金蟾》的神話主題雕刻的,古籍說這個神話的人物原型劉海蟾是後梁陝西人,後來衍生為“劉海戲鬥金蟬”為治療母親眼疾的神話故事。王老師說,作品還獲得全國銅獎呢。聽到雕像有這樣豐富唯美的內涵,我不由起了收藏之意,問起價錢,王老師說,很想把這些作品做成系列,不捨得出售。我油然而生敬意:愛木雕、愛家鄉、愛西北的文化,開著這樣一個小店,更多是為了一種文化的表達,這也正是這片土地上長大的虔敬愛家的孩子啊!並且,文化藝術也只有摒棄了名利,才真正能安靜地走得更高更遠。


榆林之行,除了美食和美景,印象最深的是這幾個西北漢子


回到北京,朋友圈裡看到王老師又去鄉下采風,找到了百年的老榆木。照片裡廣闊的藍天,遼遠的黃土地,還有歷經滄桑半埋半露在黃土中的枯朽的榆木。真覺得,王老師是在黃土高原深處暢遊的一尾健壯的魚,他遊得專注而深沉,只有這樣本土文化的傳承人才能夠探得高原的脈搏和心跳。他的生命,本就屬於高原,而經歷高原數百年風雨的老榆木的生命故事,正需這樣黃土高原的兒女細細地品味,講述的。

從綏德石魂廣場上去,居然是居民和村落,連村子的名字都忘了問,卻記住了一老一小兩個“西北漢子”。


榆林之行,除了美食和美景,印象最深的是這幾個西北漢子


老人近八十歲了,和老伴住在兩孔窯洞裡。第一次走進窯洞,我很好奇,這裡空間不大,卻極乾淨整潔,地面床案一塵不染。窯洞最裡面還有一個小巧的門,是儲藏室,老人打開門,裡面米麵物什,也一般井然有序。

院裡西廂是廚房餐廳,右邊是花園菜圃,都打理得生機盎然,包括院子盡頭臨街的高臺上,也佈置了一個類似茶臺的清雅空間。

劉靜忙著照相,老大爺高興地同我們合影,居然還拿出手機要求加微信好友,他用起手機來和年輕人一樣嫻熟呢。

屋裡的大娘也熱情招呼我們,卻始終坐著,估計行動不便。老大爺一個人把老伴照顧得清爽潔淨,裡裡外外雅緻又有情調,真不像一位農村老人啊,我由衷贊他一定會健康百歲的!

老人高興地送別我們。下午,他居然把照片做成相冊傳給了我們,劉靜打開相冊,驚喜失聲。黃昏微雨中,我們坐在榆林古街的長椅上看相冊,感動到落淚。為老大爺對生活的熱愛,還有對老伴,對我們這匆匆過客的真情。


榆林之行,除了美食和美景,印象最深的是這幾個西北漢子


也是在綏德石魂廣場後面的一個高坡上,坡路兩邊是高低的棗樹、瓜蔓和各種叫不上名字的蔬菜。上得坡來,兩隻小狗汪汪叫個不停,待我們進院後,又繞著我們的腿高興地搖尾巴了。小院兒因我們的到來變得熱鬧起來。

老太太熱情邀請我們進窯洞看看,又請我們吃新摘的水果。我卻被坐在一堆白菜後的小男孩兒吸引了:是一個虎頭虎腦的三四歲的孩子,他在用小笤帚掃著一葉葉翠綠玉白的白菜葉上的土,專心致志。我猜這小山一般堆積的白菜大概是用來晒乾的——掃淨泥土,免得幹後葉片皺縮了不好清洗。從我們進了這個院子,小男孩兒就安靜地坐在這裡掃著,偶爾用小手推開跑來搗亂的小狗。聽著我們對他的奶奶誇讚他,聽到我要劉靜給我和他照張照片,他都沒有抬頭地工作著。這般沉穩仔細,絲毫沒有小孩子應有的任性、貪玩,更絲毫不見乖張……而北京城裡這麼大的孩子,多半還要大人抱著哄著呢……

我不由想,許學琪老師、賣銀飾的小夥子、木藝王老師,還有高坡上的老大爺,都是這樣在勞動中,在厚重的黃土地上長大的吧,沒有虛飾、沒有矯情。就如那黃土般沉默而堅實。

做了多年教師,也寵溺地養大自己的孩子,我越來越真切地感到,我們中國的孩子,實在需要這樣腳踏實地的品質啊,這樣的品質,也是我們國家的信心。如此,我們中國才更有堅實的未來吧。撫著孩子小小的後背,我內心溢滿了喜愛和感動。


榆林之行,除了美食和美景,印象最深的是這幾個西北漢子


想起老大爺相冊所配的鄭少秋的《摘下閃閃滿天星》中的歌詞:“崎嶇裡的少年抬頭來,向青天深處笑一聲,我要發誓把美麗擁抱,摘下閃閃滿天星……把心聲寫給青山聽……”

始終仰望藍天,心中裝著對土地的感恩、對未來的嚮往;始終腳踏黃土,樸實經營著熱愛的生活,堅強面對生活的苦難。這是此行我理解的西北漢子。

和學生一起朗讀《安塞腰鼓》時,每每被文中的句子感動:“它使你從來沒有如此鮮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躍和強盛。它使你驚異於那農民衣著包裹著的軀體,那消化著紅豆角、老南瓜的軀體,居然可以釋放出那麼奇偉磅礴的能量! ”每讀至此,我都會淚溼眼角。為著這片貧瘠土地上世代生息的元氣淋漓的漢子們,為他們的質樸,他們的努力,他們的真情……

木藝作坊王老師的微信圖像,是他腳蹬白底黑布鞋,身穿白小褂、黑色裹腳褲,腰間飛揚著紅綢布,正在激昂打鼓的一張照片。

是啊,正如劉成章所說:“黃土高原哪,你生養了這些元氣淋漓的後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驚心動魄的搏擊! ”

也只有,黃土高原上生養出來的西北漢子,才打得出如此驚心動魄的生命的鼓聲!



榆林之行,除了美食和美景,印象最深的是這幾個西北漢子


作者簡介: 趙慶梅,七十年代生於內蒙呼倫貝爾盟,現北京市中學教師。崇尚自然,愛好讀書、寫作。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