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評庾亮北伐:私心作祟,輕啟戰端,激怒鄰國,蔑視石虎

陶侃殺死郭默並進入江州,成功地佔據荊州和江州,成為了東晉帝國的首席執政官,政局也逐漸平穩。但陶侃畢竟年事已高,沒幾年就去世了。

陶侃去世之後,一個巨大的問題凸顯:陶侃留下的權力真空,應該怎麼分配呢?

簡評庾亮北伐:私心作祟,輕啟戰端,激怒鄰國,蔑視石虎


陶侃的幾個兒子最先出局,因為他們兄弟並沒有很明顯的高下之分,所以一直在內訌,無法聯手接管陶侃留下的權力。

基於整個豪門士族的利益,大家希望由兩大巨頭(王導、庾亮)之外的人來接管陶侃的權力。只有如此,才能保證帝國的權力平衡不被打破。

但陶侃留下的權力實在太大了,無論誰來接管,都必然會擁有凌駕於庾亮之上的權力,並足以與王導抗衡。

這麼大的權力落在一個人身上,等於憑空造出一個巨無霸,兩大巨頭根本不可能答應。

最終的結果是:晉成帝司馬衍下詔:任命庾亮為都督,統管江、荊、豫、益、樑、雍六州軍事,兼領江、荊、豫三州刺史,進號徵西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假節。

庾亮一個人,接管了陶侃留下的大部分權力。

簡評庾亮北伐:私心作祟,輕啟戰端,激怒鄰國,蔑視石虎


這其中有兩個疑點:

一、晉成帝司馬衍此時還未成年,根本不具備處理國家大事的資格。尤其是面對利益巨大的荊州刺史人選,絕不是司馬衍所能決定的。

二、晉成帝司馬衍並不喜歡庾亮,因為庾亮曾擅殺南頓王司馬宗,司馬衍因此怒斥過庾亮。就算司馬衍有權力決定荊州刺史人選,他也不會任命庾亮。

基於這兩個疑點,我的看法是:庾亮之所以能夠獲得這麼大的權力,應該是王導默認的。

王導為什麼會這麼做呢?從表面上看,庾亮的勢力大增,就意味著王導受到的制衡也越大。

實際上,這才是王導想要的結果。

簡評庾亮北伐:私心作祟,輕啟戰端,激怒鄰國,蔑視石虎


王導在帝國都城所在的揚州,有極大的影響力。如果再接管了陶侃留下的權力,東晉帝國是誰的?如果要王導放棄揚州的實力,轉而接管陶侃留下的權力,王導又不願意。為了不成為眾矢之的,就只能便宜庾亮了。

王導這一招,叫做“以退為進”。

庾亮曾經權傾朝野,但他逼死了南頓王司馬宗,逼反了蘇峻,最終倉皇逃竄至江州,尋求溫嶠的庇護。

現在,那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庾亮又一次手握重權,如果他再次萌發什麼不切實際的想法,大家該怎麼辦呢?

王導把這個難題扔給了豪門士族,大家一起傷腦筋吧!

如果庾亮有足夠清醒的認識,他就應該明白:這麼多的權力絕不能由自己一人獨得,必須與大家分享。如果不分享,勢必會造成其他豪門士族的恐懼。屆時,如果豪門士族再一次聯合王導,共同抵制庾亮,他又該怎麼辦呢?才安穩沒幾年的東晉帝國豈不是又要在瞬間大亂?

只可惜,庾亮並沒有這樣的認識,他很開心地接管了陶侃留下的權力,實力大增。

除了以退為進之外,王導還用了另外一招,名曰“捧殺。”

簡評庾亮北伐:私心作祟,輕啟戰端,激怒鄰國,蔑視石虎


王導並不擔心庾亮亂來,東晉帝國雖然風雨飄搖,但總地來說,此時的豪門士族還是可以壓住場子的。如果庾亮敢亂來,王導就可以通過中央政府發聲,團結豪門士族一起抵制庾亮。

王導把陶侃留下的權力都交給了庾亮,作為交換,庾亮失去了荊州和江州的人事權。

對於地方最高軍政長官而言,如果沒有人事權,他的力量就是有限的。換言之,如果地方最高軍政長官的副手和下屬,幾乎都由中央任命,那這個地方最高軍政長官又能在當地惹出多的大亂子呢?

而在荊州和江州的人事任命上,王導從來不用自己一系的成員,反而總是任命其他豪門士族的代表人物或優秀子弟,藉此證明自己沒有私心。

王導插手了荊州和江州的人事任命,史書沒有明確的記載,因為王導做得很隱蔽。但我們可以通過庾亮的反常舉動,證明這件事確實存在。

不管是《資治通鑑》還是《晉書》,都非常喜歡宣傳庾亮為人正直,整天強調法律和公平。一些受傳統史書影響較深的學者(如江西大學的方誌遠教授),都認為庾亮生不逢時,換個朝代肯定是出將入相的名臣。

亮美姿容,善談論,性好《莊》《老》,風格峻整,動由禮節,閨門之內,不肅而成,時人或以為夏侯太初、陳長文之倫也。——《晉書》·卷七十三·列傳第四十三

但如果我們仔細看看庾亮的所作所為,看看他對權力的渴望,對地位的執著,甚至於臨終都希望自己的兄弟子侄能夠繼承自己的權力,就能夠得出一個結論:庾亮遠比其他豪門士族更貪婪,之所以整天強調什麼法律和公平,完全是另有緣由。

簡評庾亮北伐:私心作祟,輕啟戰端,激怒鄰國,蔑視石虎


在東晉那樣一個以豪門士族為主導的社會中,法律和公平是用來約束平民百姓的,卻不是用來約束豪門士族的。如果庾亮連這點道理都不懂,他豈不是白活了?

公事公辦的樣子,從來都是做給外人看的。如果荊州和江州的高級官員都是庾亮的心腹,他幹嘛整天強調法律和公平?每天閒著沒事對著心腹上大課,他吃飽了撐得慌?

正因為荊州和江州的高級官員一直和庾亮不齊心,所以他才會表現出這種態度。而荊州和江州的高級官員之所以和庾亮不齊心,根本原因就在於:這些高級官員的人事任免權不在庾亮的手中。

面對此情此景,庾亮肯定是恨得咬牙切齒又無可奈何。如果條件允許,庾亮肯定會罷免他們,但他又做不到,所以庾亮只能表現得大義凜然,彷彿這些高級官員都做了什麼見不得人的事,彷彿整個荊州和江州的官場早已漆黑一片。

通過和王導的一番較量,庾亮表面上大權在握,可真正的贏家卻是王導。什麼是高超的政治手段?如果我們能從王導身上學到一二,一定會有很大的提升。

簡評庾亮北伐:私心作祟,輕啟戰端,激怒鄰國,蔑視石虎


以王導為代表的中央政府,此時正扮演著一個維護豪門士族的角色,所以眾多豪門士族有意無意地站在了王導一邊。

對於這個結果,庾亮並不滿意,所以他一再進逼,試圖用威脅的方式迫使王導吐出更多權力。王導一看庾亮這麼不識相,就打算玩一點陰招。

庾亮接管了陶侃的權力之後,東晉帝國就接到了一個邊防警報:後趙的石虎正準備大舉南侵。王導的反應很快,立刻派軍隊深入歷陽和蕪湖佈防。

實際上,所謂的“石虎南侵”純屬子虛烏有。

這招是否出自王導之手?沒有證據,我不敢亂說。但是根據王導事後的反應來看,他似乎早就知道石虎打算南侵。因為集結軍隊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整編、後勤和人事任命都是需要時間的。而幾乎在所有人做出反應之前,王導的軍隊就已經抵達歷陽和蕪湖了。

歷陽和蕪湖就是以前蘇峻和祖約的地盤,蘇峻失敗之後,這塊地盤被庾亮佔據。

這就有意思了:荊州和江州的人事權在王導手裡,豫州又被王導的軍隊佔領。庾亮對此無可奈何,只能吃了這個啞巴虧。

在“石虎南侵”事件之後,庾亮雖然還兼任著從前的職務,但早已名不副實了。

簡評庾亮北伐:私心作祟,輕啟戰端,激怒鄰國,蔑視石虎


庾亮與王導相爭,對整個東晉官場都是有利的。因為這種政治格局,就好像某些人鼓吹的兩黨執政一樣。王導是執政黨,庾亮是在野黨。

當豪門士族對王導不滿時,就會通過支持庾亮的方式來制衡王導。而王導發現這種趨勢之後,就會立刻調整自己的戰略部署,否則庾亮就有可能借機修理他。反之,當豪門士族對庾亮不滿時,也會通過支持王導的方式來制衡庾亮。

所以,不管是王導還是庾亮,無論做什麼事都不敢過於獨斷專行,因為他們必須尊重豪門士族的意見。庾亮之所以處處被王導針對,完全是因為王導比庾亮更懂得如何利用豪門士族這股力量。

在庾亮和王導相爭的過程中,王導永遠都是超然的,而庾亮明明也是主角之一,卻總給人一種跑龍套的感覺。他總以為自己可以戰勝王導,卻又一次次地無功而返。

後來,晉成帝司馬衍逐漸長大,與王導的矛盾也逐漸凸顯。庾亮抓住這個機會,高舉捍衛皇權的大旗,希望藉此機會除掉王導。但結果卻令庾亮失望不已,因為根本沒有人響應他。

簡評庾亮北伐:私心作祟,輕啟戰端,激怒鄰國,蔑視石虎


眼看高舉捍衛皇權的大旗無法擊敗王導,庾亮又開始高舉北伐的大旗。

史書之所以對於庾亮褒大於貶,除了庾亮言行正直之外,最大的原因就在於庾亮積極策劃北伐。

丟失北方是東晉的痛,更是漢民族的痛,所以無論是誰提倡北伐,總能被加上一點好感分。前有祖逖,後有庾亮。

在我看來:無論庾亮北伐的動機是什麼,他都會使得整個國家進入戰爭狀態。而當國家進入戰爭狀態之後,自然會採取許多非常規措施。而這些非常規措施合理與否,顯然是很難說清楚的。

我們來看看庾亮的具體做法。

庾亮所做的第一個非常規措施,就是頒發了新的人事任命,大肆提拔自己的親信。

尋遷輔國將軍、豫州刺史,進號西中郎將、監宣城廬江歷陽安豐四郡軍事、假節,鎮蕪湖。——《晉書》·卷七十三·列傳第四十三

庾亮所做的第二個非常規措施,就是殺了陶侃的兒子——建威將軍陶稱。

亮大會吏佐,責稱前後罪惡,稱拜謝,因罷出。亮使人於閤外收之,棄市。——《晉書》·卷六十六·列傳第三十六

你說庾亮的這兩個舉動到底是為公還是為私?不好說。但不管你怎麼認為,都很難指責庾亮有什麼過錯。因為現在是戰爭狀態,有必要採取非常規措施。

庾亮之所以會處處受制,只因為他的對手是王導。如果不和王導做對比,我們可以發現:庾亮也有著非比尋常的政治手段。

簡評庾亮北伐:私心作祟,輕啟戰端,激怒鄰國,蔑視石虎


庾亮所作的第三個非常規措施,就是對成漢帝國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軍事挑釁。當年四月,庾亮率軍攻打成漢帝國,俘虜了成漢帝國的荊州刺史李閎和巴郡太守黃植。

以武昌太守陳囂為輔國將軍、梁州刺史,趣子午。又遣偏軍伐蜀,至江陽,執偽荊州刺史李閎、巴郡太守黃植,送於京都。——《晉書》·卷七十三·列傳第四十三

面對東晉的軍事挑釁,成漢帝國並沒有反擊,因為此時的成漢帝國剛經歷過一場內亂,所以只能暗氣暗消。而在八個月後,緩過勁來的成漢帝國對東晉帝國實施了報復行動。當年十二月,東晉帝國的巴東地區失守,將領勞楊兵敗被殺。

庾亮挑釁成漢帝國的行為,就是典型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小勝之後,庾亮立刻揚言:成漢帝國不堪一擊,已經被我打怕了。現在我們沒有後顧之憂,應該立刻北伐打後趙。

看明白了吧?王導安排在歷陽和蕪湖佈防的軍隊,就像刺一樣卡在庾亮的喉嚨上。現在有了這樣一個光明正大的藉口,庾亮當然想拿回權力。

瞭解上述過程之後,真的有人相信,庾亮是為了國家而北伐嗎?

在庾亮北伐的過程中,王導並沒有過多幹預,一是因為北伐是當時的政治正確,王導不便說話;二是因為此時的王導已經病入膏肓,時日無多了。

但王導不說話,不代表別人就不說話。太常蔡謨就直言不諱地說:“你庾亮有幾斤幾兩大家都清楚,當初蘇峻帶著一兩萬人,都能把你打得灰頭土臉。就憑你這種軍事水平,還想去平原地區和石虎玩陣地戰,這不是找死嗎?”

今而西度,實有席捲河南之勢,賊所大懼,豈與桓宣同哉。季龍必率其精兵,身來距爭。若欲與戰,戰何如石生?若欲城守,守何如金墉?若欲阻沔,沔何如大江?蘇峻何如季龍?凡此數者,宜詳校之。——《晉書》·卷七十七·列傳第四十七

簡評庾亮北伐:私心作祟,輕啟戰端,激怒鄰國,蔑視石虎


結合庾亮攻打成漢帝國的表現來看,庾亮的所謂“大捷”其實就是給自己刷政績。對東晉帝國並沒有什麼好處,還得罪了鄰國。

但庾亮不顧眾人反對,強行率軍佔據了江北的邾城。佔據邾城對東晉帝國有害無益,陶侃早就分析過。但庾亮為了給自己刷政績,早就不把陶侃曾經說過的話放在心上。

其實從庾亮佔據邾城的舉動去看,也能說明庾亮並不是真心實意要北伐的。真正的北伐,應該以擊敗敵人的軍事主力為目的,而不是佔了一座城之後開始死守。

後趙石虎得知這個消息以後,立刻派軍隊攻打邾城。沒過多久,邾城失守,守將毛寶和樊峻投水而死。

九月,石閔敗晉兵於沔陰,殺將軍蔡懷;夔安、李農陷沔南;硃保敗晉兵於白石,殺鄭豹等五將軍;張貉陷邾城,死者六千人,毛寶、樊峻突圍出走,赴江溺死。——《資治通鑑》·晉紀十八

這還不算完,後趙將軍夔安進據胡亭,侵犯江夏;義陽將軍黃沖和義陽太守鄭進向後趙投降。後趙軍隊在漢東大肆劫掠,帶著七千餘戶遷往幽州和冀州。

簡評庾亮北伐:私心作祟,輕啟戰端,激怒鄰國,蔑視石虎


這仗輸得丟人敗興,群情洶湧之下,庾亮只能向晉成帝司馬衍認罪,請求處分。

但就在這種不利局面下,庾亮依然念念不忘被王導奪走的歷陽和蕪湖。

庾亮一邊請罪,一邊向司馬衍請示,希望自己的弟弟庾懌可以成為豫州刺史,保證歷陽和蕪湖不被王導搶走。

尋遷輔國將軍、豫州刺史,進號西中郎將、監宣城廬江歷陽安豐四郡軍事、假節,鎮蕪湖。——《晉書》·卷七十三·列傳第四十三

看看庾亮的所作所為,他真是一位出將入相的名臣呢?

簡評庾亮北伐:私心作祟,輕啟戰端,激怒鄰國,蔑視石虎


庾王相爭,最終以王導的去世而終結。

就在邾城失守之前,王導去世了。王導的去世,似乎又讓庾亮看到了勝利的希望。於是庾亮除了安排庾懌為豫州刺史之外,又任命另一個弟弟庾冰去中央政府當首席執政官。

但庾亮也沒能笑多久,王導去世後不到一年,庾亮也去世了。而庾亮去世後不到五年的時間裡,風光一時的庾氏就退出了東晉的歷史舞臺。

取而代之的是一位堪比魏武帝曹操的強人——桓溫。

簡評庾亮北伐:私心作祟,輕啟戰端,激怒鄰國,蔑視石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