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為什麼不肯義釋于禁也不肯把于禁送給劉備?原因其實很簡單

于禁 關羽 劉備 曹操 後漢 半壺老酒半支菸 2018-12-16

曹操嘆息:“我認識于禁三十多年了,沒想到他在為難之時氣節還不如龐德,沒想到于禁這個濃眉大眼的傢伙也當了叛徒!”曹操的嘆息有沒有道理咱們且不去管他,襄樊之戰水淹七軍之後關羽的態度很是耐人尋味:對叩首乞降的于禁不屑一顧,卻對寧死不屈的龐德好言相勸,難道關羽是個賤骨頭愛聽別人痛罵嗎?是于禁的利用價值不如龐德嗎?熟讀三國史料的讀者都知道,“蜀中名將唯羽”,關羽的胸襟氣魄和戰略眼光,在劉備手下那是數一數二的,又怎麼會犯如此低級的錯誤——不但沒有很好地利用於禁投降打擊曹魏士氣,也沒有把于禁送到成都獻俘於劉備,難道是不想要功勞和賞賜嗎?這件事我們要從四個方面來分析,分析之後我們就會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真相,並且得出一個結論:關羽為之所以不肯義釋于禁也不肯把他送給劉備?原因其實很簡單——于禁降關和關羽降曹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兒。

首先我們來從第一個方面看于禁投降這件事,那就是在後漢三國年間,投降是不是一件很可恥的事情。在這方面我們得到的答案是否定的:曹魏五子良將中,張郃是從袁紹陣營投降的,徐晃是從車騎將軍楊奉陣營投降的,張遼是從呂布陣營投降的,就連於禁在襄樊之戰的副手龐德,也是曹操從張魯手裡搶來的。至於關羽關雲長,那就不用說了,投降曹操後斬顏良誅文丑,差點坑死正在袁紹軍中寄居的劉備。但是張郃投降了,被譽為“韓信歸漢”,徐晃投降,是“棄暗投明”,張遼投降,被寫成大義凜然,至於關羽還是不說的好,因為那是千古忠義典範。

關羽為什麼不肯義釋于禁也不肯把于禁送給劉備?原因其實很簡單

這樣我們就能看得出來,在後漢三國時期,文臣武將換陣營,就等於在一家總公司下屬的子公司之間調動崗位——反正怎麼換主公,名義上也都是大漢臣子。所以在那個時候投降並不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我們細看一下三國名將,半數以上都有過跳槽的經歷,這其中就包括劉備手下的馬超、趙雲、黃忠、魏延、姜維、法正。這些人降得,于禁也降得,並不能因為于禁戰敗繳械就說于禁人品低下。

既然在後漢三國時期投降不是什麼恥辱,那麼為什麼偏偏於禁要被人恥笑呢?這就是咱們要說的第二個方面:于禁投降的方式。我們知道關羽當年投降之後,就開始給曹操效力,這是一種很徹底的歸降。而再來看于禁投降,咱們要按照正史記載而不能看《三國演義》,正史中的記載分別是“建安二十四年,太祖在長安,使曹仁討關羽於樊,又遣禁助仁。秋,大霖雨,漢水溢,平地水數丈,禁等七軍皆沒。禁與諸將登高望水,無所迴避,羽乘大船就攻禁等,禁遂降。”“八月,漢水溢,灌禁軍,軍沒,羽獲禁,遂圍仁。”“禁所督七軍皆沒,禁降羽,羽又斬將軍龐德。”在字面上看來,于禁之降跟關羽之嫌的情況極其相似,但是關羽被曹操任命為偏將軍,後來還被封為漢壽亭侯。而於禁投降後卻被關羽關進了監獄,既沒有“解衣推食”款待老戰友,更沒有讓他跟自己一起並肩戰鬥(參見張飛義釋嚴顏)。這時候我們就可以得出一個結論:于禁的投降,嚴格意義上來說,只是繳械,而不是投靠,或者說是降而不投。也就是說于禁只肯當戰俘而不肯當叛徒,對於這樣的人,是殺也殺不得,用也用不成,所以只能被當作反面典型來恥笑:于禁兩面不是人。

關羽為什麼不肯義釋于禁也不肯把于禁送給劉備?原因其實很簡單

這時候我們就要分析第三個方面來分析了:關羽為啥不把不肯為自己所用的于禁送到劉備那裡或者乾脆釋放?其實這時候關羽也很為難:私放敵將那是不可能的,雖然漢末三國爭鋒跟戰國七雄爭霸如出一轍,但關羽不是晉襄公,是沒有權利釋放孟明視和西乞術、白乙丙的。那麼不肯為自己所用的于禁就只有另一條路可以走了,那就是被關羽送到成都交由劉備處理。按照當時的情況來分析,如果於禁還是拒絕為蜀漢效力,那麼劉備一定會把他殺掉,這可能也不是關羽願意看到的。所以我們似乎可以看出關羽的苦心:前方戰事吃緊,我沒有時間跟于禁詳談,只好先關起來磨掉他的銳氣,思想工作慢慢做,總有一天于禁會想通了而真心投靠的。只可惜關羽丟了荊州,也沒來得及放掉于禁。

最後我們就要看第四個方面的問題了:既然大家都可以投降投靠併為新主公效力,為什麼于禁不把握住這次機會呢?這時候我們就要來看看于禁的年齡了:于禁原本是鮑信的部將,東漢初平三年(192年)鮑信為救曹操而死,于禁劃歸曹操部下,襄樊失利是在建安二十四年,也就是219年,于禁已經在戰場上至少搏殺了三十年,年紀應該五六十歲了(兩年後鬚髮皆白而死),在許昌還有一大堆老婆孩子孫子孫女,如果他投降之後替關羽衝鋒陷陣,那麼馬騰全家就是前車之鑑。所以于禁不可能也不敢完全徹底地投降,並且死心塌地地為新主公效力。這個新主公不管是關羽還是劉備,都是于禁不可接受的:我已時日無多,可不能因為改換門庭而招致滅門之禍。

關羽為什麼不肯義釋于禁也不肯把于禁送給劉備?原因其實很簡單

通過上面四個方面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于禁只是繳械認輸,而不是戰場起義或者投誠,他給自己的定位是戰俘而非叛徒。所以于禁一家在許昌活得好好的,于禁的兒子於圭後來還繼承了益壽亭侯的爵位。這時候我們就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真相:關羽關押于禁,實際是他重情重義的一種表現,不用不放也不獻俘,恰恰是對於禁及其家人的一種保護……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