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消失的“神仙地”——龍王宮、玉皇坪、雷祖殿

長沙消失的“神仙地”——龍王宮、玉皇坪、雷祖殿

民國長沙地圖中的龍王宮、玉皇坪一帶

文/柳建球

以前我寫了文廟坪那一片街區的許多街名都與文化有關,比如文廟坪、奎星樓、崇聖裡、崇文裡、學宮街、小學宮巷等,街名都是文意十足,而且都在不超過200米的範圍內。在長沙其他地方要找這樣一個街區並不容易。

而我寫壽星街時,又提過千佛林、玉皇坪和雷祖殿等街,還有龍王宮、馬王塘等。在這一片街區竟然許多街名都與神仙有關,是名副其實的老長沙“神仙聚集地”。

長沙消失的“神仙地”——龍王宮、玉皇坪、雷祖殿

今天長沙地圖中的大致位置

是巧合嗎?我是不迷信的,街名中的這些神佛元素,當然是在人們長期生活中,對於美好願望的祈盼所形成的。下面的故事會說明這一點。

龍王宮:百姓祭祀龍王,小孩玩躲摸子

龍王宮,因原龍王宮位於此街而得名。龍王宮位於通泰街南側,北起通泰街,南止敦仁巷。宋朝始建,祭祀白龍王,清道光、咸豐年間重修。

《長沙老街》一書作者之一陳先樞少時家居壽星街,距龍王宮僅100多米,另一作者樑小進家居通泰街,龍王宮即在對面。那時所見到的龍王宮,規模還不小,其北牆臨通泰街,東鄰玉皇殿,西為福裕街。其西、南兩面開有大門,進門即是大殿,高設龍王爺神像,威嚴恐怖。宮中闢有專為小孩治“疳積”的診室,治療方法是用燒烤過的針刺小孩中十指中節穴位,從中擠出黃水或血。這其實是一種鍼灸療法,治小孩消化不良確有療效。

長沙消失的“神仙地”——龍王宮、玉皇坪、雷祖殿

龍王宮北口外的忠信園。柳建球攝於2011年。

龍王宮街的北面隔通泰街是忠信園,也是通泰街上眾多的老巷之一。忠信園口東原通泰街83號曾是清朝著名大臣胡林翼府第,旁邊有巷子名胡家菜園,就是原胡府的菜園。1958年大躍進時,83號辦過公共食堂,我家正分這裡吃飯,開始還蠻高興,可是沒吃多久的飽飯就變得吃不飽了。沒多久食堂就散了攤子。

龍王宮又名龍王廟。據清同治《長沙縣誌》載,龍王宮原名白善祠,祀白龍王,嘉慶初毀於水,道光十八年(1848)眾姓捐置地基重建。咸豐二年(1852)又毀於兵火,同治七年(1868)再建,廟中有大小神像十餘尊,最北端是一尊魁梧的龍王大神像。舊時百姓視龍王為施雨潤物的神靈,嚴麗生撰《龍王宮聯》雲:春耕夏耘,秋收冬藏,萬物育焉,鬼神之為德;雷出地奮,雲行雨施,百室盈止,膏澤於下民。

長沙消失的“神仙地”——龍王宮、玉皇坪、雷祖殿

當年的龍王宮,如今的新風街,左手邊的房子位置就是當年的龍王宮所在。柳建球攝於2011年

我家1958年搬到通泰街55號壽星街口住時,離龍王宮不到100米。那時經過公私合營後,通泰街上除了國營的糧店、菜店、豆腐店和南食店、飲食店外,別無其他商業店鋪,也就沒有地方玩了。於是我和弟弟便經常跑到龍王宮去玩.。

我們喜歡躲到神像後面玩躲摸子的遊戲,因為那裡光線昏暗,還有布蔓遮檔,是最好玩躲摸子的地方。可又因為香菸繚繞,光線暗淡,有一種嚇人的神祕感。如果有人不想玩了,便會喊“不玩了,快出來吧,龍王爺會派夜叉來抓你”,於是小朋友會嚇得連滾帶爬鑽出來。

那時的龍王宮還是香火旺盛,天天有人去祭拜上香。我們看到龍王宮裡還有龍王神像,只是規模不大,比之我看到的開福寺可小得多了。我還說“這龍王宮也太寒酸了”。可是,因為長沙那時年年漲大水,都要淹到通泰街上來,人們便會求龍王爺保佑莫漲水。住在靠河邊的人們都是窮人,漲一次大水,要淹得居民家半個月都不能回家住。

長沙消失的“神仙地”——龍王宮、玉皇坪、雷祖殿

龍王宮(新風街)大概在這個位置。柳建球攝於2018年。

大概是1968 年,有次大水漲到了龍王宮的街上了,人們都說這才是真正的“大水淹了龍王廟,一家人不認得一家人”了。那時我家已搬到九儀裡了,九儀裡的大水也進屋一米多深,真是苦不堪言。我祖母說這是沒到龍王宮求龍王保佑的緣故。

文化大革命時,龍王宮改名為新風街。

玉皇坪:壽星觀無人談起,新風小學也成過往

龍王宮是南北向街,南向與敦仁巷相交,向東順敦仁巷轉彎走,不遠的右手邊小巷就是玉皇坪。玉皇坪也是南北向街,正對著玉皇坪小學(後為新風小學),北通敦仁巷,南通活源橋。

玉皇坪原是因玉皇殿得名,而玉皇殿則是從壽星觀分列出的。古代,壽星觀常有名人的題詠,聲名遠播。此後,壽星觀漸漸分立為平列的三大殿,中玉皇殿、右雷祖殿、左三宮殿,而壽星觀的名稱再無人談起。

長沙消失的“神仙地”——龍王宮、玉皇坪、雷祖殿

新風街(龍王宮)南段,背後便是敦仁巷了。再從敦仁巷過去便是玉皇坪,可是修營盤街時玉皇坪被拆。

玉皇殿建於何時已無從可考,但至遲在清嘉慶年間就已存在。1818年(嘉慶二十二年)《續修長沙縣誌》長沙縣城圖上即繪有玉皇殿的圖形。玉皇乃天帝,是神話中居玉清三元宮第一中位的尊神,道教尊為玉皇大帝。唐代大詩人李白《贈別舍人弟臺卿之江南》詩云:“入洞過天地,登真朝玉皇。”

玉皇殿正殿原有一尊魁梧的玉皇大神像,與北面毗鄰的龍王宮龍王大神像遙相呼應,成為舊時長沙百姓祈福、求雨、消災的聖地。1852年(清咸豐二年),玉皇殿與龍王宮一道毀於火,1868年(同治七年)再建,直到解放時期,殿內香火仍不絕如縷。

1958年“大躍進”時期,流行一句響亮的口號,叫“天上沒有玉皇,地上沒有龍王。我就是玉皇,我就是龍王。”意即“人定勝天”。在這種形勢下,玉皇殿的使命自然終結了。大殿改建成了一所學校,名為玉皇坪小學,即今日的新風小學。學校大門外還有石頭大獅子。

在“文革”破四舊運動中,連街名也改掉了,玉皇坪成了“革新坪”。所幸的是玉皇殿沒有像長沙其他廟宇一樣被拆毀,還派著用場,成了學校的男生宿舍。儘管大殿空空蕩蕩只剩下幾根光柱子和幾扇破敗的門窗,但從柱上盤龍活靈活現之神態,可以想象出當年香火的旺盛。“玉皇殿”石碑保留完整,約有2米長,已搬至長沙市博物館。

長沙消失的“神仙地”——龍王宮、玉皇坪、雷祖殿

現在位於營盤路的新風小學已變成了幼兒園。玉皇殿的舊貌再也找不到了。柳建球攝於2018年。

玉皇大帝在民間傳說中一直是一位愛憎分明、懲惡揚善、降妖除怪、呼風喚雨的好神仙,千百年來為許多話本、小說和戲劇所傳頌。“文革”結束後撥亂反正,恢復了“玉皇坪”街名。再後來,修建營盤路,從三公里、營盤街、孫家橋、千佛林,到玉皇坪等街全都被拆除。

玉皇坪有座小學即玉皇坪小學,後來在文化大革命中改為新風小學。我家搬到通泰街後,我大妹要上小學,本應該到離家不過百餘米遠的玉皇坪小學就讀。可不知為什麼學校沒有收我妹妹,後來只好到草牆灣口的先鋒三校上學。我二妹也只能進先鋒三校。畢竟玉皇坪小學是公辦小學,而先鋒三校是民辦小學,我們當然不願意讀民辦學校。

雷祖殿:清代的同業公會,抗戰時成日軍駐地

再說雷祖殿,雷祖殿今名新風裡,位於龍王宮東側,和玉皇坪小學並排,在小學的西邊,也是一條南北向小巷子。北段是斷頭巷,南段通敦仁裡。因為雷祖殿也和玉皇殿一樣,是也是從壽星觀分出的三大殿之一。清嘉慶《長沙縣誌》長沙縣城圖上標有雷祖殿和玉皇殿。

雷祖即雷祖大帝,為傳說中的司雷之神,舊俗常與龍王同祭以求雨。長沙茶、麵粉、油貨業供其為祖,以農曆六月二十四為其生日。

長沙消失的“神仙地”——龍王宮、玉皇坪、雷祖殿

雷祖殿在文化大革命中改為新風裡。柳建球攝於2018年。

清代中葉,長沙市酒席業以詹王官為同業公會,茶館、麵食、餛飩、油貨等業以雷祖殿為同業公會。兩會均設總管、值年若干人,總管任期一年。

行會負責處理會務,修改行規,向店主收牌費,向師徒收入會、人幫費。每年舉辦行會兩次,逢農曆八月初二詹王瑞誕,農曆六月廿四日雷祖聖誕,筵席業和麵館等業分別集會慶祝。為了保護各商戶的利益,對店鋪間的距離,有上七下八之規定(上首店須隔七家,下首店須隔八家);外來商戶,須先入會才可開店;同業店鋪利益受到外部侵害,行會出面交涉。

湖南糧食加工業開始形成行會,是在18世紀中葉的乾隆初年。當時,根據長沙一府兩縣的區域劃分(大致以現五一路分界,路北屬長沙縣,路南屬善化縣),兩縣碓坊都有廟會。長沙碓坊設立雷祖殿(在今通泰街),善化碓坊設立神農殿(在今織機街)。這種“殿”實際是行會組織。

古城長沙醬園業的興起始於清初,主要制醬工藝源自蘇州。初有蘇州席販攜帶醬菜旅途自炊,雷祖會是蘇州會館的一個派系,相當於現在的商會分會。當時會館內設有雷祖殿,醬園業也尊雷祖為行業之尊。

長沙淪陷時,雷祖殿成了日本侵略軍的駐兵處,當時,伙房就在殿廳。日本兵生火煮飯,沒有柴,就將殿內菩薩神像搬倒劈碎塞進爐膛內,雷祖殿內金光閃爍的神像全部被毀為灰燼。

據老人們留下的傳說,後來這個劈神像的火頭軍竟瘋了,只見他手拿菜刀不斷往自己頭上砍,嘴上不斷念著:叫你劈,叫你劈!有時又跪在神殿中自語:“欺神滅祖,活不長久,欲向死期,八八九九。”八八和九九這句話成了百姓竟猜的謎語。

長沙消失的“神仙地”——龍王宮、玉皇坪、雷祖殿

雷祖殿(新風裡)是一條普通小巷。柳建球攝於2018年。

後來日本鬼子投降,剛好那天是9月9日,古歷是八月初八,百姓才醒悟到:原來雷神在暗示日本侵略者橫行霸道的日子不會久長了。不久,那個日本伙頭軍被人發現死在神殿堂內,體無完膚,是被自己砍死的,日本投降後,後殿仍供奉玉皇神像,雷祖殿修整後成了國民政府的北區警察局。

雷祖殿和龍王宮,壽星街一樣,也是一條小麻石街。我初次聽到雷祖殿之名時,還覺得街名實在太名不符實名不副實,因為雷神是人們心目中最大的神,我祖母經常說,為人莫做虧心事,當心天打五雷轟。而且當年我住的鐵佛東街院裡有個大樹就是被雷劈了半邊,我們一看到那剩下的焦黑的半邊樹,就會想起雷神的威風,那個關於日本鬼子伙頭軍的故事,就是人們對雷神菩薩的期盼。

馬王塘:是源於馬楚王朝,還是三眼馬王神?

龍王宮向南走,街西有一條小巷名馬王塘。向西南通向草牆灣。

長沙消失的“神仙地”——龍王宮、玉皇坪、雷祖殿

長沙以“馬王”為街名的有馬王街、馬王堆、馬王廟、馬王塘。一提到馬王塘,大家可能會想這街是不是和五代十國時的馬王有關?

據記載,從前這裡有口大塘,相傳是五代馬氏的流杯池,並建有流杯亭。宋人徐蘭皋《流杯池》詩寫道:“楚王宮闕馬王宮,惟有江山帶舊風。屬玉不知興廢事,雙雙飛入藕花叢。”

此外,杜甫江閣附近馬楚王朝曾經築有碧湘宮,在長沙城北馬氏王朝築有會春園,後來改名開福寺。至於文昭園、九龍殿等相傳在小西門附近,但沒有留下地名。由此可知,馬王塘可能是和五代馬氏王朝有關。

長沙消失的“神仙地”——龍王宮、玉皇坪、雷祖殿

馬王塘是條小巷,向西通草牆灣 柳建球攝於2011年

但是,根據乾隆《長沙府志》等清代地方史志的記載,人們發現“古稻田前”的馬王廟,是一座明清時期才有的廟,所祀的神是“長著三隻眼四條手臂”的馬王爺,即馬神的神廟,全稱名叫“水草馬明王”的道教祠廟。馬王神不但長沙城內有,現在保存完好的古城山西平遙、貴州鎮遠等仍保存著馬王廟或馬神廟,所祭祀的馬王神與五代時在湖南建立馬楚王朝的馬殷,沒有可能發生一點兒瓜葛。

長沙那條馬王街在都正街以南,離現在的省人民醫院不遠。馬王街過去有一座馬王廟,祭祀的就是五代馬楚王朝的開國之君馬殷。在晚清民初,馬王廟即改建成了鼎鼎有名的修業小學。民國報人李抱一在1924年發表於長沙《大公報》上的《省城地名今釋》也有馬王廟祭祀馬殷的記載。

長沙消失的“神仙地”——龍王宮、玉皇坪、雷祖殿

2018年的馬王塘,仍然舊時模樣。柳建球攝 。

我們說的這條馬王塘在當地人心目中,並沒有把它和五代馬王相聯繫,而是把它作為人們想象中的三眼馬王神來講述。所以馬王塘也是我們這片神仙街區的一份子。究其實,馬王塘只是一條極小的老街。

文化大革命時,我經龍王宮,過馬王塘,走敦仁巷,拐玉皇坪到活源橋宋志華同學家玩時,還對這幾條老麻石街大感興趣。因為原來的通泰街、壽星街、北正街的鋪路麻石都改成了柏油路,老麻石街在一天天減少,心裡感到可惜。麻石街是長沙老城的一大特色呀。

千佛林:勸人向善,是人間最美好的學說

這片神仙街區中,還有一條街是千佛林,隔壽星街和敦仁巷相望。千佛林,今名千福林,位於開福區,南起孫家橋,西止壽星街,呈曲尺形。

千佛林,為古寺萬福禪林所在地。萬福禪林原為宋代龍興寺舊址,清康熙時重建,清初學都陶汝撰有《重修萬福禪林碑記》。1903年龍紱瑞在此創湖南民立第一女學。

當然,千佛林也是一條普通的小巷,可它是這片神仙會聚街區的一部分,雖然千佛林這條小巷曾在壽星街一文中說過一些,但我還是要說一下。

長沙消失的“神仙地”——龍王宮、玉皇坪、雷祖殿

千佛林只剩下半邊街,另一半變成了營盤路的人行道。柳建球攝於2018年。

中國的佛教是源於印度,可印度現在的佛教已消失,中國成了真正的佛教之國。雖然國粹的儒教和道教是正宗的“國教”,可佛教經過一千多年來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已融入中國人的血肉之中。無論是少林寺的達摩祖師,還是西天雷音寺的如來佛,其實都是中國元素了,和印度已沒什麼關係。

在中國各種佛和菩薩之多,不是千佛可數的。所謂長沙的千佛林,只是比喻佛像多,佛像多得像樹林一樣。在人們的美好願望裡,有了一個千佛林的期盼,哪座大廟裡也不會塑有千尊佛像。

千佛林只是人們美好願望而成的一條小巷,一條極其普通的小巷。但佛教勸人向善是人間最美好的一種學說。現在正逢盛世,佛教也順勢而興,今年開福寺春節廟會之熱鬧隆重,就是一例。千佛林要是真有千佛成林,何愁中國不興旺強大。

在這個神仙會聚的街區,最後要說的是壽星街。這是一條具有長沙特色的麻石街,是長古城內獨一無二的吉祥街。可是,壽星街已單獨成篇說過了,就不再多說。但壽星也是中國人們心目中最喜歡和最嚮往的一個神仙。

無論古今中外,沒有不喜歡壽星的,就是白蛇傳中的那個美麗溫柔的白娘子,也曾受惠於那個南極壽星,得仙草救回心上人許仙一命。所以壽星街是長沙1000多條大街小巷中最受人歡迎的一條街,這不會有什麼異議吧?

長沙消失的“神仙地”——龍王宮、玉皇坪、雷祖殿

壽星街北段。因為被營盤路修建截成兩段,壽星街只能隔路相望了。柳建球攝於2018年。

可惜,又是可惜,因為修建營盤路,千佛林已消一半,雷祖殿也消失半截並改名,玉皇坪消失,壽星街消失小半,被攔腰截斷,龍王宮被改了名,我們這個寄託著人民美好願望的神仙聚會的街區已不會再存在長沙後人的眼中了。

在這個“神仙聚會”的不大的街區裡,還有一些街名吉祥的小巷,比如敦仁巷,富裕街,綏福街,活源橋,金甲坊,螃蟹井,希賢裡,高陞坪等,都是這個街區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只是這些街有的已消失,有的岌岌可危,等待它們的是拆遷,是變成現代化的高樓大廈。

長沙消失的“神仙地”——龍王宮、玉皇坪、雷祖殿

富裕街,多吉祥的街名,雖然只是一條極普通的小街。柳建球攝於2011年。

美好的城市是人民生活的保障。美好的街名,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一種追求。長沙有兩千多年的建城史,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慢慢形成的許多極具長沙特色的街名,這些街名是長沙城市歷史的見證,是人們心目中的長沙城的具體體現。

END

*本文由城市記憶CityMemory獨家發佈,作者 | 柳建球,編輯 | 城小憶(微信號:chengshijiyiwh),文中小標題及部分圖片為編者所加,未註明出處圖片均源於網絡。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