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改編自餘華的韓國電影,還原了小人物的悲哀與樂觀

餘華是當代著名作家,《許三觀賣血記》是他後期創作風格的代表作之一。

該小說將小人物的命運置於時代鉅變中,講述了許三觀賣血以求生的坎坷一生。2000年,該書被韓國《中央日報》評為百部必讀書之一。

然而,《許三觀賣血記》改編為電影的歷程並不順暢。早在2000年,《許三觀賣血記》的電影拍攝版權就已賣出。但由於它特殊的歷史和時代原因,劇本一直未能過審。

直到2015年,由河正宇執導, 河正宇、河智苑主演的電影《許三觀》才在韓國上映。


這部改編自餘華的韓國電影,還原了小人物的悲哀與樂觀


01

為了將許三觀的故事移植到韓國曆史背景之中,電影做出了不同程度的改編。

時代背景上,電影《許三觀》將時間定位於朝鮮戰爭結束後的南韓重建時期。當時的韓國與中國境況相仿,經濟蕭條,物質匱乏,部分民眾只能靠賣血維持生計。

河正宇抓住了“貧困”、“賣血”這兩個關鍵詞,成功將這個“賣血”為核心的生存故事移植到了韓國。


這部改編自餘華的韓國電影,還原了小人物的悲哀與樂觀


情節上,電影總體忠實於原著,但更注重對家庭生活的表現。

電影前半段主要講許三觀與許玉蘭的愛情故事,基調輕鬆詼諧。精緻的佈景,加上高光柔鏡,整體畫面呈現出一種唯美的懷舊風。而且兩人的互動,也比原著更為浪漫。

原著裡,許三觀是給許玉蘭買了很多東西,而電影裡又增加了很多小細節。

比如,許三觀對許玉蘭一見鍾情後,在床上輾轉反側。而當許玉蘭答應許三觀的邀約後,他興奮得奔跑歡呼。當兩人約會時,一輛自行車迎面闖來,許三觀一把將許玉蘭攬進懷裡。這些細節是韓劇經典戀愛橋段,為兩個人的愛情增色不少。


這部改編自餘華的韓國電影,還原了小人物的悲哀與樂觀

那個物質貧乏的年代,送給心愛姑娘的禮物是一大包肉,請她吃白麵條、肉包子。當許玉蘭小口的喝著咖啡,桌上放著一大包肉,而旁邊是一支小小的香水。

電影后半段的劇情與原著有較大的不同。它弱化了時代變革對家庭的衝擊,而著眼於家庭倫理道德上,集中表現許三觀與一樂的愛恨糾葛。

為了增強衝突和戲劇性,電影通過一張血型報告,明確了一樂不是許三觀的親兒子(原著並沒有明確),而且讓許三觀在眾目睽睽之下得知這個消息,自證變成了自辱,加重了他的恥辱感和憤怒。

而許三觀對一樂的排斥和隔離,除了原著中不讓一樂親近、不帶一樂去吃包子等外,電影還增加了一處細節。


這部改編自餘華的韓國電影,還原了小人物的悲哀與樂觀


許三觀告訴一樂,在只有他們兩個人時,一樂要叫自己“叔叔”。連稱呼的權力都被剝除,這一方面加劇了兩人的矛盾,另一方面也強化了一樂的悲慘,更能調動觀眾的情緒。

一樂患病,許三觀一路賣血,是小說和電影的高潮部分,但小說偏於寫實悲壯,電影重於戲劇煽情。尤其是父子兩人隔街相望,含淚呼喚彼此的一幕,非常催淚。

同時,與原著的悲劇結尾不同,電影給出了一個喜劇的大團圓結局。一樂病癒,一家人圍坐在桌子旁,吃著熱氣騰騰的包子和鯽魚,表現出了一種身處貧困但樂觀向上的精神。

02

如果說原著是為了再現小人物的坎坷一生,那麼電影就是為了刻畫小人物的高光時刻。

電影《許三觀》中,人性的光輝,真情的力量,得到了最大化的凸顯。

王安憶曾撰文說:餘華的小說是塑造英雄的,他的英雄不是神,而是世人。但卻不是通常的世人,而是違反那麼一點人之常情的世人。就是那麼一點不尋常情,成了英雄。”

許三觀就是這樣一位小人物式英雄。


這部改編自餘華的韓國電影,還原了小人物的悲哀與樂觀


他首先是一個普通平凡的世人。他的性格並不完美,甚至有些愚昧狹隘。例如,為了出口惡氣,他讓兩個兒子長大後要欺負何小勇的兩個女兒。還有,他用賣血的錢帶二樂、三樂去飯店改善伙食,不帶一樂去;再如,得知何小勇死訊時,他高興得拍手大笑。

總之,他就是個地地道道、實實在在的市井小民。但為什麼這樣一個人,卻可以被稱為英雄呢?

僅僅是因為賣血嗎?其實在那個年代,賣血是人之常情,賣血以養兒育女也並不少見。但是,許三觀的不尋常情之處在於,他賣血餵養的是別人的兒子,是妻子舊情人的兒子。


這部改編自餘華的韓國電影,還原了小人物的悲哀與樂觀


這個兒子讓他被人恥笑,抬不起頭來。但為了一樂,他卻能超越固有的倫理道德,不惜捨棄自己的性命,給一樂治病。

生死存亡關頭,最容易爆發本性。許三觀賣命救一樂,是大愛,是純粹的向善。

因而,許三觀是英雄。他不完美,但很動人。

03

除了許三觀之外,電影《許三觀》中的許玉蘭和一樂,也塑造得非常動人。

原著裡,許玉蘭是典型的中國婦女形象,潑辣跋扈而堅強果敢。到了電影中, 許玉蘭這一角色有了更豐富的詮釋。

婚前,她作為名動全城的爆米花“西施”,一顰一笑,皆是風情。婚後,她作為三個孩子的母親,褪去了少女的稚嫩,變得更為溫婉親和。性格上,她更加符合韓國人對家庭婦女的普遍認知——溫柔耐心,勤儉持家,典型的賢妻良母。

電影還著力刻畫了許玉蘭作為母親的形象。


這部改編自餘華的韓國電影,還原了小人物的悲哀與樂觀


在生下一樂這件事中,其實她也是受害者,但面對許三觀的懲罰,她選擇了默默承受。

當許三觀故意冷落一樂時,她站了出來,給予了一樂堅定不移的愛。為了賠償一樂打傷別人的錢,她化上精緻的妝容,低聲下氣去求何小勇,結果被何小勇的老婆狠狠扇了一耳光。為了一樂的前途,她忍痛將一樂送到何小勇家,中途幾次忍不住落淚。

我相信,正是因為許玉蘭的愛護,一樂在絕境之中才不至於絕望,期盼著迴歸溫暖的家。


這部改編自餘華的韓國電影,還原了小人物的悲哀與樂觀


小說中,一樂的病全倚賴許三觀的賣血。而電影則強調了許玉蘭的犧牲。一樂生病後,許玉蘭抱著他奔波求醫。為了讓醫生救一樂,她跪在醫院門口哭天搶地。後來,她又獨自帶著一樂首直奔首爾的醫院。

當一樂病情垂危,而許三觀仍沒有送來錢時,她毅然做出了賣腎的決定。一樂是她身上掉下的一塊肉,為了一樂,她不惜再捨棄一部分生命。

這就是母愛,是唯一能使死神屈服的力量。

因為善,許三觀成為了英雄;因為愛,許玉蘭成為了超人。

電影《許三觀》中,一樂的形象也非常令人感動。


這部改編自餘華的韓國電影,還原了小人物的悲哀與樂觀


一樂雖然只有十一二歲,但已經像一個大人般體貼懂事。當兩個弟弟在打鬧嬉戲時,他在給大人幫忙——為爸爸扶梯子,為弟弟撐腰,幫媽媽提東西。

很多時候,他甚至懂事到讓人心疼。當得知自己是何小勇的兒子後,他沒有哭鬧,而是一直對許三觀說“對不起”。許三觀不認他,他就乖乖地喊“叔叔”。當許三觀被誣陷冤枉時,他又主動站出來,努力幫爸爸解圍。

無論現實多麼殘忍,一樂都沒有抱怨過,他以小小的身軀,頑扛著命運的折磨。在求醫時,他承受著巨大的病痛,卻始終沒有掉一滴眼淚。當許三觀找到他時,他笑著說自己沒事,還一直道歉,怪自己讓媽媽動了手術。


這部改編自餘華的韓國電影,還原了小人物的悲哀與樂觀


這就是一樂,明明遭受了巨大的不公,卻用真心和微笑去溫暖別人。

正如維斯冠所說,父母和子女,是彼此贈與的最佳禮物。激發許三觀成為英雄的,激發許玉蘭成為超人的,歸根結底是緣於對一樂的愛。對這個家庭而言,一樂是意外,也是禮物。

04

電影《許三觀》上映後,票房成績一般,評分也在7分左右,並未取得令人滿意的成績。

知名電影評論家範小青認為:《許三觀》與餘華先生的原著小說情趣迥異,它褪去了歷史的重量,只玩味那些生命中無法承受的“輕”。

將一個原本人文情懷濃厚、歷史語境深沉的作品淺化並過於商業化了。於是韓國的許三觀是溫吞水般的,不夠炙熱也不夠cool。

誠然,從改編的角度來看,電影確實無法與原著比肩。但如果拋開小說,這部電影實則表達出了另一種審美價值。

電影只取名為“許三觀”,其實本身就是一種昭示。它無意於呈現時代的殘酷和荒誕,而是旨在表達人性的美。在拍攝中,電影也有意地避開了對時代背景的強調,專注於對家庭生活的刻畫。


這部改編自餘華的韓國電影,還原了小人物的悲哀與樂觀


可以說,《許三觀賣血記》是一部時代小說,而《許三觀》則是一部家庭倫理片。

事實上,電影對親情的強調是顯而易見的。在何小勇的家中,一樂對著窗外無助地哭喊,“爸爸不要走”,“爸爸快來帶我走”,“爸爸,我害怕了”,一聲聲“爸爸”,催人淚下。

在首爾的街頭,一樂拔掉針頭衝出去找許三觀,後來許三觀讓一樂不要動,自己穿過川流不息的車流,與一樂隔著柵欄相擁而泣,充分體現了親情的偉大。

蕭伯納曾說,家是世界上唯一隱藏人類缺點與失敗的地方,它同時也蘊藏著甜蜜的愛。

家庭是時代的縮影,也是人性的窗口。電影《許三觀》正是通過刻畫普通小家庭的生存狀態,傳達出了這樣一個主題:

親情,是我們有活下去的希望和勇氣;

而善和愛,使我們每個人都成為英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