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鄉愁,是他一生寫不完的思念'

"

千山萬水,只為讓我們從他鄉奔赴故鄉,奔赴回不去的從前。——余光中

"

千山萬水,只為讓我們從他鄉奔赴故鄉,奔赴回不去的從前。——余光中

余光中:鄉愁,是他一生寫不完的思念

年輕時候的余光中

每逢佳節想念故鄉,思念親人的時候,不免想起余光中先生的那首《鄉愁》: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

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我們很多人認識余光中先生,也是從他的這首《鄉愁》開始的。這段淺顯、簡短的文字,卻把中國人千年以來、深刻情感和文化中的“鄉愁”之情,展示的淋漓盡致。

余光中不僅在詩歌上取得了巨大的藝術成就,在散文、文藝評論、翻譯上面也有不俗的成績,為此他自稱是寫作的“四度空間”。而他在中國當代文壇馳騁半個多世紀,涉獵廣泛,文學風格悠遠、遼闊、深沉,著作頗豐,由此被譽為“藝術上的多妻主義者”。

這本《時間的鄉愁》是余光中生前的最後一部作品,收錄了余光中生前未及出版的散文、詩歌、評論,包含了他寫在生命最後時光裡的深情之作:思念親人,回憶友人,講述創作心路,鑑賞文藝之美。

"

千山萬水,只為讓我們從他鄉奔赴故鄉,奔赴回不去的從前。——余光中

余光中:鄉愁,是他一生寫不完的思念

年輕時候的余光中

每逢佳節想念故鄉,思念親人的時候,不免想起余光中先生的那首《鄉愁》: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

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我們很多人認識余光中先生,也是從他的這首《鄉愁》開始的。這段淺顯、簡短的文字,卻把中國人千年以來、深刻情感和文化中的“鄉愁”之情,展示的淋漓盡致。

余光中不僅在詩歌上取得了巨大的藝術成就,在散文、文藝評論、翻譯上面也有不俗的成績,為此他自稱是寫作的“四度空間”。而他在中國當代文壇馳騁半個多世紀,涉獵廣泛,文學風格悠遠、遼闊、深沉,著作頗豐,由此被譽為“藝術上的多妻主義者”。

這本《時間的鄉愁》是余光中生前的最後一部作品,收錄了余光中生前未及出版的散文、詩歌、評論,包含了他寫在生命最後時光裡的深情之作:思念親人,回憶友人,講述創作心路,鑑賞文藝之美。

余光中:鄉愁,是他一生寫不完的思念

余光中的一生都與“鄉愁”有解不開的淵源,但他的“鄉愁”卻從不是簡單的“地理意義”上的思鄉之情。

從少年離家對家鄉的思念,熱愛古典文學卻從事外文教育的職業生涯,余光中的鄉愁是隔著時空對故鄉的思念,也是從教西方文學課卻對中國傳統文學深深的愛意

一、余光中的時空鄉愁:科技發展讓現代人“情感缺失”

1、余光中的鄉愁:回不去故鄉的“思念”

鄉愁是人同此心,舉世皆然的深厚感情,對於離家甚至去國的遊子尤為如此。

對於余光中的一生而言,鄉愁更是他此生最大的情感寄託。

1928年的重陽節,美麗的少婦孫秀君在南京棲霞山登高眺遠後,動了胎氣,次日凌晨產一男丁。家裡人給這個新生的孩子命名“光中”,意味“光耀中華”。

但余光中卻更自豪於自己的生日,因為是出生在“遍插茱萸少一人”的重陽節裡,他得意地自稱自為“茱萸的孩子”。

而關於故鄉,余光中的思念裡也帶著滿滿的古典情思:因父親祖籍福建,母親原籍為江蘇武,而他出生於南京,便以“江南人”自豪。

"

千山萬水,只為讓我們從他鄉奔赴故鄉,奔赴回不去的從前。——余光中

余光中:鄉愁,是他一生寫不完的思念

年輕時候的余光中

每逢佳節想念故鄉,思念親人的時候,不免想起余光中先生的那首《鄉愁》: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

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我們很多人認識余光中先生,也是從他的這首《鄉愁》開始的。這段淺顯、簡短的文字,卻把中國人千年以來、深刻情感和文化中的“鄉愁”之情,展示的淋漓盡致。

余光中不僅在詩歌上取得了巨大的藝術成就,在散文、文藝評論、翻譯上面也有不俗的成績,為此他自稱是寫作的“四度空間”。而他在中國當代文壇馳騁半個多世紀,涉獵廣泛,文學風格悠遠、遼闊、深沉,著作頗豐,由此被譽為“藝術上的多妻主義者”。

這本《時間的鄉愁》是余光中生前的最後一部作品,收錄了余光中生前未及出版的散文、詩歌、評論,包含了他寫在生命最後時光裡的深情之作:思念親人,回憶友人,講述創作心路,鑑賞文藝之美。

余光中:鄉愁,是他一生寫不完的思念

余光中的一生都與“鄉愁”有解不開的淵源,但他的“鄉愁”卻從不是簡單的“地理意義”上的思鄉之情。

從少年離家對家鄉的思念,熱愛古典文學卻從事外文教育的職業生涯,余光中的鄉愁是隔著時空對故鄉的思念,也是從教西方文學課卻對中國傳統文學深深的愛意

一、余光中的時空鄉愁:科技發展讓現代人“情感缺失”

1、余光中的鄉愁:回不去故鄉的“思念”

鄉愁是人同此心,舉世皆然的深厚感情,對於離家甚至去國的遊子尤為如此。

對於余光中的一生而言,鄉愁更是他此生最大的情感寄託。

1928年的重陽節,美麗的少婦孫秀君在南京棲霞山登高眺遠後,動了胎氣,次日凌晨產一男丁。家裡人給這個新生的孩子命名“光中”,意味“光耀中華”。

但余光中卻更自豪於自己的生日,因為是出生在“遍插茱萸少一人”的重陽節裡,他得意地自稱自為“茱萸的孩子”。

而關於故鄉,余光中的思念裡也帶著滿滿的古典情思:因父親祖籍福建,母親原籍為江蘇武,而他出生於南京,便以“江南人”自豪。

余光中:鄉愁,是他一生寫不完的思念

少年餘光中與母親孫秀君

余光中的一生的“鄉愁”便由對江南的眷戀而起。這眷戀縈繞在他的心底,從他的筆尖留出。余光中一生寫詩將近一千多首,有近十分之一都圍繞著“鄉愁”。

他出生在誕生無數人墨客的金陵古都,江南的靈山秀水滋潤著他的童年。少時因為戰亂局面,輾轉在江南各地求學,從南京、常州到太湖畔,在到十里洋場的上海灘,最後隨父母遷居到了山城重慶。

抗戰勝利後,他回到了故鄉南京,進了金陵大學的外語系深造,但終因種種無奈離開了大陸,輾轉在香港、臺灣、美國,最後定居臺灣。

自1949年離開大陸,21歲的青年餘光中對於故鄉的思念就從未停止。他在大陸之外思念著江南的風箏、四川的蟋蟀,思念少時的生活,想再見故鄉的一草一木,想念親人的音容笑貌。

然而余光中的鄉愁,是命運的無常,是時代洪流的阻隔。儘管後來他曾多次往返兩岸三地,但時光的無情、快速發展的時代,依然讓他思念無處可託。

正如余光中先生無處可託的鄉愁一樣,我們現代人的“鄉愁”也近乎無處可託。

"

千山萬水,只為讓我們從他鄉奔赴故鄉,奔赴回不去的從前。——余光中

余光中:鄉愁,是他一生寫不完的思念

年輕時候的余光中

每逢佳節想念故鄉,思念親人的時候,不免想起余光中先生的那首《鄉愁》: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

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我們很多人認識余光中先生,也是從他的這首《鄉愁》開始的。這段淺顯、簡短的文字,卻把中國人千年以來、深刻情感和文化中的“鄉愁”之情,展示的淋漓盡致。

余光中不僅在詩歌上取得了巨大的藝術成就,在散文、文藝評論、翻譯上面也有不俗的成績,為此他自稱是寫作的“四度空間”。而他在中國當代文壇馳騁半個多世紀,涉獵廣泛,文學風格悠遠、遼闊、深沉,著作頗豐,由此被譽為“藝術上的多妻主義者”。

這本《時間的鄉愁》是余光中生前的最後一部作品,收錄了余光中生前未及出版的散文、詩歌、評論,包含了他寫在生命最後時光裡的深情之作:思念親人,回憶友人,講述創作心路,鑑賞文藝之美。

余光中:鄉愁,是他一生寫不完的思念

余光中的一生都與“鄉愁”有解不開的淵源,但他的“鄉愁”卻從不是簡單的“地理意義”上的思鄉之情。

從少年離家對家鄉的思念,熱愛古典文學卻從事外文教育的職業生涯,余光中的鄉愁是隔著時空對故鄉的思念,也是從教西方文學課卻對中國傳統文學深深的愛意

一、余光中的時空鄉愁:科技發展讓現代人“情感缺失”

1、余光中的鄉愁:回不去故鄉的“思念”

鄉愁是人同此心,舉世皆然的深厚感情,對於離家甚至去國的遊子尤為如此。

對於余光中的一生而言,鄉愁更是他此生最大的情感寄託。

1928年的重陽節,美麗的少婦孫秀君在南京棲霞山登高眺遠後,動了胎氣,次日凌晨產一男丁。家裡人給這個新生的孩子命名“光中”,意味“光耀中華”。

但余光中卻更自豪於自己的生日,因為是出生在“遍插茱萸少一人”的重陽節裡,他得意地自稱自為“茱萸的孩子”。

而關於故鄉,余光中的思念裡也帶著滿滿的古典情思:因父親祖籍福建,母親原籍為江蘇武,而他出生於南京,便以“江南人”自豪。

余光中:鄉愁,是他一生寫不完的思念

少年餘光中與母親孫秀君

余光中的一生的“鄉愁”便由對江南的眷戀而起。這眷戀縈繞在他的心底,從他的筆尖留出。余光中一生寫詩將近一千多首,有近十分之一都圍繞著“鄉愁”。

他出生在誕生無數人墨客的金陵古都,江南的靈山秀水滋潤著他的童年。少時因為戰亂局面,輾轉在江南各地求學,從南京、常州到太湖畔,在到十里洋場的上海灘,最後隨父母遷居到了山城重慶。

抗戰勝利後,他回到了故鄉南京,進了金陵大學的外語系深造,但終因種種無奈離開了大陸,輾轉在香港、臺灣、美國,最後定居臺灣。

自1949年離開大陸,21歲的青年餘光中對於故鄉的思念就從未停止。他在大陸之外思念著江南的風箏、四川的蟋蟀,思念少時的生活,想再見故鄉的一草一木,想念親人的音容笑貌。

然而余光中的鄉愁,是命運的無常,是時代洪流的阻隔。儘管後來他曾多次往返兩岸三地,但時光的無情、快速發展的時代,依然讓他思念無處可託。

正如余光中先生無處可託的鄉愁一樣,我們現代人的“鄉愁”也近乎無處可託。

余光中:鄉愁,是他一生寫不完的思念

2、現代人的“鄉愁”:再也無法見到故鄉的“恐懼”

幾千年的中國文學史上,“鄉愁”也從來都是一個繞不開的主題。

古時候,由於交通不便,人們一旦離開家鄉,再回去的難度近乎登天。而去國懷鄉,漂泊異地的人們,情感的迸發就更為深刻。

無數文人墨客寫下了關於思鄉念人的千古佳作:

有感慨啥都是我家鄉好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落葉歸根卻尋不到故人傷感的:“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也有離鄉多年的“恐懼”:“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更有渴望聽到家鄉消息的:“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而現代的我們,因為交通的發達,通訊的方便,似乎對“鄉愁”的感覺少了很多。

想回家了,不會再有千山萬水的阻隔,不過是一兩個小時的飛機、幾個小時的高鐵而已。

想念父母了,有委屈要對家人傾訴了,不再是幾天、幾個月的一封書信,而是隨時隨地都可以發的微信消息。

想知道朋友的近況,不必託專人打聽了,翻翻他的朋友圈就可以知道。

想念家鄉的特產了,網購瞬間解你的饞思。

現代科技的發展,經濟條件的富足,讓我們哪還有思想之愁可言。我們的“鄉愁”情感缺失了,我們再也無法體會古人的那種碾轉反側、魂牽夢縈。

隨之而來的,卻是“再也無法見到故鄉的恐懼。”

因為,我們的家鄉時時刻刻都在變化。

"

千山萬水,只為讓我們從他鄉奔赴故鄉,奔赴回不去的從前。——余光中

余光中:鄉愁,是他一生寫不完的思念

年輕時候的余光中

每逢佳節想念故鄉,思念親人的時候,不免想起余光中先生的那首《鄉愁》: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

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我們很多人認識余光中先生,也是從他的這首《鄉愁》開始的。這段淺顯、簡短的文字,卻把中國人千年以來、深刻情感和文化中的“鄉愁”之情,展示的淋漓盡致。

余光中不僅在詩歌上取得了巨大的藝術成就,在散文、文藝評論、翻譯上面也有不俗的成績,為此他自稱是寫作的“四度空間”。而他在中國當代文壇馳騁半個多世紀,涉獵廣泛,文學風格悠遠、遼闊、深沉,著作頗豐,由此被譽為“藝術上的多妻主義者”。

這本《時間的鄉愁》是余光中生前的最後一部作品,收錄了余光中生前未及出版的散文、詩歌、評論,包含了他寫在生命最後時光裡的深情之作:思念親人,回憶友人,講述創作心路,鑑賞文藝之美。

余光中:鄉愁,是他一生寫不完的思念

余光中的一生都與“鄉愁”有解不開的淵源,但他的“鄉愁”卻從不是簡單的“地理意義”上的思鄉之情。

從少年離家對家鄉的思念,熱愛古典文學卻從事外文教育的職業生涯,余光中的鄉愁是隔著時空對故鄉的思念,也是從教西方文學課卻對中國傳統文學深深的愛意

一、余光中的時空鄉愁:科技發展讓現代人“情感缺失”

1、余光中的鄉愁:回不去故鄉的“思念”

鄉愁是人同此心,舉世皆然的深厚感情,對於離家甚至去國的遊子尤為如此。

對於余光中的一生而言,鄉愁更是他此生最大的情感寄託。

1928年的重陽節,美麗的少婦孫秀君在南京棲霞山登高眺遠後,動了胎氣,次日凌晨產一男丁。家裡人給這個新生的孩子命名“光中”,意味“光耀中華”。

但余光中卻更自豪於自己的生日,因為是出生在“遍插茱萸少一人”的重陽節裡,他得意地自稱自為“茱萸的孩子”。

而關於故鄉,余光中的思念裡也帶著滿滿的古典情思:因父親祖籍福建,母親原籍為江蘇武,而他出生於南京,便以“江南人”自豪。

余光中:鄉愁,是他一生寫不完的思念

少年餘光中與母親孫秀君

余光中的一生的“鄉愁”便由對江南的眷戀而起。這眷戀縈繞在他的心底,從他的筆尖留出。余光中一生寫詩將近一千多首,有近十分之一都圍繞著“鄉愁”。

他出生在誕生無數人墨客的金陵古都,江南的靈山秀水滋潤著他的童年。少時因為戰亂局面,輾轉在江南各地求學,從南京、常州到太湖畔,在到十里洋場的上海灘,最後隨父母遷居到了山城重慶。

抗戰勝利後,他回到了故鄉南京,進了金陵大學的外語系深造,但終因種種無奈離開了大陸,輾轉在香港、臺灣、美國,最後定居臺灣。

自1949年離開大陸,21歲的青年餘光中對於故鄉的思念就從未停止。他在大陸之外思念著江南的風箏、四川的蟋蟀,思念少時的生活,想再見故鄉的一草一木,想念親人的音容笑貌。

然而余光中的鄉愁,是命運的無常,是時代洪流的阻隔。儘管後來他曾多次往返兩岸三地,但時光的無情、快速發展的時代,依然讓他思念無處可託。

正如余光中先生無處可託的鄉愁一樣,我們現代人的“鄉愁”也近乎無處可託。

余光中:鄉愁,是他一生寫不完的思念

2、現代人的“鄉愁”:再也無法見到故鄉的“恐懼”

幾千年的中國文學史上,“鄉愁”也從來都是一個繞不開的主題。

古時候,由於交通不便,人們一旦離開家鄉,再回去的難度近乎登天。而去國懷鄉,漂泊異地的人們,情感的迸發就更為深刻。

無數文人墨客寫下了關於思鄉念人的千古佳作:

有感慨啥都是我家鄉好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落葉歸根卻尋不到故人傷感的:“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也有離鄉多年的“恐懼”:“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更有渴望聽到家鄉消息的:“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而現代的我們,因為交通的發達,通訊的方便,似乎對“鄉愁”的感覺少了很多。

想回家了,不會再有千山萬水的阻隔,不過是一兩個小時的飛機、幾個小時的高鐵而已。

想念父母了,有委屈要對家人傾訴了,不再是幾天、幾個月的一封書信,而是隨時隨地都可以發的微信消息。

想知道朋友的近況,不必託專人打聽了,翻翻他的朋友圈就可以知道。

想念家鄉的特產了,網購瞬間解你的饞思。

現代科技的發展,經濟條件的富足,讓我們哪還有思想之愁可言。我們的“鄉愁”情感缺失了,我們再也無法體會古人的那種碾轉反側、魂牽夢縈。

隨之而來的,卻是“再也無法見到故鄉的恐懼。”

因為,我們的家鄉時時刻刻都在變化。

余光中:鄉愁,是他一生寫不完的思念

光速發展的現代化都市

這變化的速度日新月異,有時候,不過隔著幾個月回到老家,街道兩旁的店鋪、景色都會有新的變化。更何況,我們兒時記憶力的許多景物、人事都已不再了。

每時每刻都在告訴發展的鄉村、城市,早把我們兒時記憶力的故鄉拋棄了。即使,從未離開家鄉的人,也可能早已尋不回童年的“故鄉”了。

於是,作為現代人的我們,“鄉愁”也無處可託了:我們找不回熟悉的故鄉了。

當今的鄉愁,愁的正是見不到兒時故鄉、夢中故鄉的恐懼。

二、余光中的文學鄉愁:西方文化對中國古典文化的衝擊

余光中擅長現代詩歌、散文,更是被稱為“當代散文八大家”之一”,但他一生卻對中國古典文學充滿了感情和喜愛。

余光中從小接受中國傳統文化的薰陶,他在父親的泉州腔、舅父的江南腔裡,聽到了古詩吟誦之美。

念大學時候,為了照顧母親,他放棄了北大,選擇了金陵大學的外文系,後來工作,教授外國文學課。

但少年時期,家庭氛圍的薰陶,讓他對傳統文化充滿了熱愛。這份熱愛,讓他熟讀中國古典名著,對於古詩更是有著深刻的研究,他崇拜杜甫,研究蘇東坡。

"

千山萬水,只為讓我們從他鄉奔赴故鄉,奔赴回不去的從前。——余光中

余光中:鄉愁,是他一生寫不完的思念

年輕時候的余光中

每逢佳節想念故鄉,思念親人的時候,不免想起余光中先生的那首《鄉愁》: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

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我們很多人認識余光中先生,也是從他的這首《鄉愁》開始的。這段淺顯、簡短的文字,卻把中國人千年以來、深刻情感和文化中的“鄉愁”之情,展示的淋漓盡致。

余光中不僅在詩歌上取得了巨大的藝術成就,在散文、文藝評論、翻譯上面也有不俗的成績,為此他自稱是寫作的“四度空間”。而他在中國當代文壇馳騁半個多世紀,涉獵廣泛,文學風格悠遠、遼闊、深沉,著作頗豐,由此被譽為“藝術上的多妻主義者”。

這本《時間的鄉愁》是余光中生前的最後一部作品,收錄了余光中生前未及出版的散文、詩歌、評論,包含了他寫在生命最後時光裡的深情之作:思念親人,回憶友人,講述創作心路,鑑賞文藝之美。

余光中:鄉愁,是他一生寫不完的思念

余光中的一生都與“鄉愁”有解不開的淵源,但他的“鄉愁”卻從不是簡單的“地理意義”上的思鄉之情。

從少年離家對家鄉的思念,熱愛古典文學卻從事外文教育的職業生涯,余光中的鄉愁是隔著時空對故鄉的思念,也是從教西方文學課卻對中國傳統文學深深的愛意

一、余光中的時空鄉愁:科技發展讓現代人“情感缺失”

1、余光中的鄉愁:回不去故鄉的“思念”

鄉愁是人同此心,舉世皆然的深厚感情,對於離家甚至去國的遊子尤為如此。

對於余光中的一生而言,鄉愁更是他此生最大的情感寄託。

1928年的重陽節,美麗的少婦孫秀君在南京棲霞山登高眺遠後,動了胎氣,次日凌晨產一男丁。家裡人給這個新生的孩子命名“光中”,意味“光耀中華”。

但余光中卻更自豪於自己的生日,因為是出生在“遍插茱萸少一人”的重陽節裡,他得意地自稱自為“茱萸的孩子”。

而關於故鄉,余光中的思念裡也帶著滿滿的古典情思:因父親祖籍福建,母親原籍為江蘇武,而他出生於南京,便以“江南人”自豪。

余光中:鄉愁,是他一生寫不完的思念

少年餘光中與母親孫秀君

余光中的一生的“鄉愁”便由對江南的眷戀而起。這眷戀縈繞在他的心底,從他的筆尖留出。余光中一生寫詩將近一千多首,有近十分之一都圍繞著“鄉愁”。

他出生在誕生無數人墨客的金陵古都,江南的靈山秀水滋潤著他的童年。少時因為戰亂局面,輾轉在江南各地求學,從南京、常州到太湖畔,在到十里洋場的上海灘,最後隨父母遷居到了山城重慶。

抗戰勝利後,他回到了故鄉南京,進了金陵大學的外語系深造,但終因種種無奈離開了大陸,輾轉在香港、臺灣、美國,最後定居臺灣。

自1949年離開大陸,21歲的青年餘光中對於故鄉的思念就從未停止。他在大陸之外思念著江南的風箏、四川的蟋蟀,思念少時的生活,想再見故鄉的一草一木,想念親人的音容笑貌。

然而余光中的鄉愁,是命運的無常,是時代洪流的阻隔。儘管後來他曾多次往返兩岸三地,但時光的無情、快速發展的時代,依然讓他思念無處可託。

正如余光中先生無處可託的鄉愁一樣,我們現代人的“鄉愁”也近乎無處可託。

余光中:鄉愁,是他一生寫不完的思念

2、現代人的“鄉愁”:再也無法見到故鄉的“恐懼”

幾千年的中國文學史上,“鄉愁”也從來都是一個繞不開的主題。

古時候,由於交通不便,人們一旦離開家鄉,再回去的難度近乎登天。而去國懷鄉,漂泊異地的人們,情感的迸發就更為深刻。

無數文人墨客寫下了關於思鄉念人的千古佳作:

有感慨啥都是我家鄉好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落葉歸根卻尋不到故人傷感的:“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也有離鄉多年的“恐懼”:“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更有渴望聽到家鄉消息的:“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而現代的我們,因為交通的發達,通訊的方便,似乎對“鄉愁”的感覺少了很多。

想回家了,不會再有千山萬水的阻隔,不過是一兩個小時的飛機、幾個小時的高鐵而已。

想念父母了,有委屈要對家人傾訴了,不再是幾天、幾個月的一封書信,而是隨時隨地都可以發的微信消息。

想知道朋友的近況,不必託專人打聽了,翻翻他的朋友圈就可以知道。

想念家鄉的特產了,網購瞬間解你的饞思。

現代科技的發展,經濟條件的富足,讓我們哪還有思想之愁可言。我們的“鄉愁”情感缺失了,我們再也無法體會古人的那種碾轉反側、魂牽夢縈。

隨之而來的,卻是“再也無法見到故鄉的恐懼。”

因為,我們的家鄉時時刻刻都在變化。

余光中:鄉愁,是他一生寫不完的思念

光速發展的現代化都市

這變化的速度日新月異,有時候,不過隔著幾個月回到老家,街道兩旁的店鋪、景色都會有新的變化。更何況,我們兒時記憶力的許多景物、人事都已不再了。

每時每刻都在告訴發展的鄉村、城市,早把我們兒時記憶力的故鄉拋棄了。即使,從未離開家鄉的人,也可能早已尋不回童年的“故鄉”了。

於是,作為現代人的我們,“鄉愁”也無處可託了:我們找不回熟悉的故鄉了。

當今的鄉愁,愁的正是見不到兒時故鄉、夢中故鄉的恐懼。

二、余光中的文學鄉愁:西方文化對中國古典文化的衝擊

余光中擅長現代詩歌、散文,更是被稱為“當代散文八大家”之一”,但他一生卻對中國古典文學充滿了感情和喜愛。

余光中從小接受中國傳統文化的薰陶,他在父親的泉州腔、舅父的江南腔裡,聽到了古詩吟誦之美。

念大學時候,為了照顧母親,他放棄了北大,選擇了金陵大學的外文系,後來工作,教授外國文學課。

但少年時期,家庭氛圍的薰陶,讓他對傳統文化充滿了熱愛。這份熱愛,讓他熟讀中國古典名著,對於古詩更是有著深刻的研究,他崇拜杜甫,研究蘇東坡。

余光中:鄉愁,是他一生寫不完的思念

杜甫古詩

他的現代詩歌裡,也有著傳統文學的烙印。比如在這首《夜讀曹操》裡,就交雜著古文與白話文,現代與古代交相輝映,既有用典,更有情深。

也不顧海闊,樓高

竟留我一人夜讀曹操

獨飲這非茶非酒,亦茶亦酒

獨飲混沌之漢魏

獨飲這至醒之中之至醉

他對傳統文學喜愛,極為推崇錢鍾書。他佩服錢鍾書的博學多才,尤其是對於舊詩的寫作和研究。余光中認為錢鍾書是“積極意義的保守主義者”,錢鍾書著書無數,但卻從不寫新體詩。與楊絳戀愛的時候,情詩都是七言律詩。

余光中認為中國古典文學之美是現代文學達不到的彼岸,更是幾千中國歷史留給我們的最豐厚的、最美的、不用交稅的遺產。

他曾說:

“古典文學是我寫作生命的主流,也是上游,而古典文學的載體,文言文,更是我寫作語言的根底,骨架。”

他希望現代人多讀古詩,尤其是要多吟誦古詩,從這裡體會傳統文學之美,更希望能把傳統文化傳承下去。

因而當知道臺灣當局不斷刪減中學課本里文言文比例的時候,他大為憤慨。不顧身體和年齡狀況,執筆寫下了《免繳遺產稅的現金》,對臺灣當局的媚日行為進行諷刺。

在這篇文章裡,余光中說文言文是幾千年中華文化的載體,是“經千百去的淘汰到我們手裡,是一筆現金,不需繳稅。”

在這本《時間的鄉愁》裡,收錄了余光中先生對古典文學的評論、對杜甫、蘇東坡詩歌作品的研究,對中西田園詩歌的比較。

"

千山萬水,只為讓我們從他鄉奔赴故鄉,奔赴回不去的從前。——余光中

余光中:鄉愁,是他一生寫不完的思念

年輕時候的余光中

每逢佳節想念故鄉,思念親人的時候,不免想起余光中先生的那首《鄉愁》: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

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我們很多人認識余光中先生,也是從他的這首《鄉愁》開始的。這段淺顯、簡短的文字,卻把中國人千年以來、深刻情感和文化中的“鄉愁”之情,展示的淋漓盡致。

余光中不僅在詩歌上取得了巨大的藝術成就,在散文、文藝評論、翻譯上面也有不俗的成績,為此他自稱是寫作的“四度空間”。而他在中國當代文壇馳騁半個多世紀,涉獵廣泛,文學風格悠遠、遼闊、深沉,著作頗豐,由此被譽為“藝術上的多妻主義者”。

這本《時間的鄉愁》是余光中生前的最後一部作品,收錄了余光中生前未及出版的散文、詩歌、評論,包含了他寫在生命最後時光裡的深情之作:思念親人,回憶友人,講述創作心路,鑑賞文藝之美。

余光中:鄉愁,是他一生寫不完的思念

余光中的一生都與“鄉愁”有解不開的淵源,但他的“鄉愁”卻從不是簡單的“地理意義”上的思鄉之情。

從少年離家對家鄉的思念,熱愛古典文學卻從事外文教育的職業生涯,余光中的鄉愁是隔著時空對故鄉的思念,也是從教西方文學課卻對中國傳統文學深深的愛意

一、余光中的時空鄉愁:科技發展讓現代人“情感缺失”

1、余光中的鄉愁:回不去故鄉的“思念”

鄉愁是人同此心,舉世皆然的深厚感情,對於離家甚至去國的遊子尤為如此。

對於余光中的一生而言,鄉愁更是他此生最大的情感寄託。

1928年的重陽節,美麗的少婦孫秀君在南京棲霞山登高眺遠後,動了胎氣,次日凌晨產一男丁。家裡人給這個新生的孩子命名“光中”,意味“光耀中華”。

但余光中卻更自豪於自己的生日,因為是出生在“遍插茱萸少一人”的重陽節裡,他得意地自稱自為“茱萸的孩子”。

而關於故鄉,余光中的思念裡也帶著滿滿的古典情思:因父親祖籍福建,母親原籍為江蘇武,而他出生於南京,便以“江南人”自豪。

余光中:鄉愁,是他一生寫不完的思念

少年餘光中與母親孫秀君

余光中的一生的“鄉愁”便由對江南的眷戀而起。這眷戀縈繞在他的心底,從他的筆尖留出。余光中一生寫詩將近一千多首,有近十分之一都圍繞著“鄉愁”。

他出生在誕生無數人墨客的金陵古都,江南的靈山秀水滋潤著他的童年。少時因為戰亂局面,輾轉在江南各地求學,從南京、常州到太湖畔,在到十里洋場的上海灘,最後隨父母遷居到了山城重慶。

抗戰勝利後,他回到了故鄉南京,進了金陵大學的外語系深造,但終因種種無奈離開了大陸,輾轉在香港、臺灣、美國,最後定居臺灣。

自1949年離開大陸,21歲的青年餘光中對於故鄉的思念就從未停止。他在大陸之外思念著江南的風箏、四川的蟋蟀,思念少時的生活,想再見故鄉的一草一木,想念親人的音容笑貌。

然而余光中的鄉愁,是命運的無常,是時代洪流的阻隔。儘管後來他曾多次往返兩岸三地,但時光的無情、快速發展的時代,依然讓他思念無處可託。

正如余光中先生無處可託的鄉愁一樣,我們現代人的“鄉愁”也近乎無處可託。

余光中:鄉愁,是他一生寫不完的思念

2、現代人的“鄉愁”:再也無法見到故鄉的“恐懼”

幾千年的中國文學史上,“鄉愁”也從來都是一個繞不開的主題。

古時候,由於交通不便,人們一旦離開家鄉,再回去的難度近乎登天。而去國懷鄉,漂泊異地的人們,情感的迸發就更為深刻。

無數文人墨客寫下了關於思鄉念人的千古佳作:

有感慨啥都是我家鄉好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落葉歸根卻尋不到故人傷感的:“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也有離鄉多年的“恐懼”:“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更有渴望聽到家鄉消息的:“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而現代的我們,因為交通的發達,通訊的方便,似乎對“鄉愁”的感覺少了很多。

想回家了,不會再有千山萬水的阻隔,不過是一兩個小時的飛機、幾個小時的高鐵而已。

想念父母了,有委屈要對家人傾訴了,不再是幾天、幾個月的一封書信,而是隨時隨地都可以發的微信消息。

想知道朋友的近況,不必託專人打聽了,翻翻他的朋友圈就可以知道。

想念家鄉的特產了,網購瞬間解你的饞思。

現代科技的發展,經濟條件的富足,讓我們哪還有思想之愁可言。我們的“鄉愁”情感缺失了,我們再也無法體會古人的那種碾轉反側、魂牽夢縈。

隨之而來的,卻是“再也無法見到故鄉的恐懼。”

因為,我們的家鄉時時刻刻都在變化。

余光中:鄉愁,是他一生寫不完的思念

光速發展的現代化都市

這變化的速度日新月異,有時候,不過隔著幾個月回到老家,街道兩旁的店鋪、景色都會有新的變化。更何況,我們兒時記憶力的許多景物、人事都已不再了。

每時每刻都在告訴發展的鄉村、城市,早把我們兒時記憶力的故鄉拋棄了。即使,從未離開家鄉的人,也可能早已尋不回童年的“故鄉”了。

於是,作為現代人的我們,“鄉愁”也無處可託了:我們找不回熟悉的故鄉了。

當今的鄉愁,愁的正是見不到兒時故鄉、夢中故鄉的恐懼。

二、余光中的文學鄉愁:西方文化對中國古典文化的衝擊

余光中擅長現代詩歌、散文,更是被稱為“當代散文八大家”之一”,但他一生卻對中國古典文學充滿了感情和喜愛。

余光中從小接受中國傳統文化的薰陶,他在父親的泉州腔、舅父的江南腔裡,聽到了古詩吟誦之美。

念大學時候,為了照顧母親,他放棄了北大,選擇了金陵大學的外文系,後來工作,教授外國文學課。

但少年時期,家庭氛圍的薰陶,讓他對傳統文化充滿了熱愛。這份熱愛,讓他熟讀中國古典名著,對於古詩更是有著深刻的研究,他崇拜杜甫,研究蘇東坡。

余光中:鄉愁,是他一生寫不完的思念

杜甫古詩

他的現代詩歌裡,也有著傳統文學的烙印。比如在這首《夜讀曹操》裡,就交雜著古文與白話文,現代與古代交相輝映,既有用典,更有情深。

也不顧海闊,樓高

竟留我一人夜讀曹操

獨飲這非茶非酒,亦茶亦酒

獨飲混沌之漢魏

獨飲這至醒之中之至醉

他對傳統文學喜愛,極為推崇錢鍾書。他佩服錢鍾書的博學多才,尤其是對於舊詩的寫作和研究。余光中認為錢鍾書是“積極意義的保守主義者”,錢鍾書著書無數,但卻從不寫新體詩。與楊絳戀愛的時候,情詩都是七言律詩。

余光中認為中國古典文學之美是現代文學達不到的彼岸,更是幾千中國歷史留給我們的最豐厚的、最美的、不用交稅的遺產。

他曾說:

“古典文學是我寫作生命的主流,也是上游,而古典文學的載體,文言文,更是我寫作語言的根底,骨架。”

他希望現代人多讀古詩,尤其是要多吟誦古詩,從這裡體會傳統文學之美,更希望能把傳統文化傳承下去。

因而當知道臺灣當局不斷刪減中學課本里文言文比例的時候,他大為憤慨。不顧身體和年齡狀況,執筆寫下了《免繳遺產稅的現金》,對臺灣當局的媚日行為進行諷刺。

在這篇文章裡,余光中說文言文是幾千年中華文化的載體,是“經千百去的淘汰到我們手裡,是一筆現金,不需繳稅。”

在這本《時間的鄉愁》裡,收錄了余光中先生對古典文學的評論、對杜甫、蘇東坡詩歌作品的研究,對中西田園詩歌的比較。

余光中:鄉愁,是他一生寫不完的思念

這些正是余光中對於現代人不再熱愛古典文學深深的擔憂之情。

余光中先生對傳統文學的研究、熱愛,也讓我們這些人應該反思自己對於傳統文化的態度。從百年前的新文化運動以來,推崇西方文學,而壓制東方文學成為了文學界的主流。

正如書中,余光中先生所說,西方人寫書,只要等著東方人去翻譯就可以了;但東方人出書,卻要自己謀求翻譯在國外出版。

文學上的“崇洋媚外”,讓我們對老祖宗留下的文學瑰寶嗤之以鼻,而對洋文化卻追逐傳頌,甚至某些人還進行“跪舔”。

這種短視的行為,讓很多人在文學上沒有了“根”。

我們的漢字,我們的每一成語、每一個典故里,都充滿著古人的智慧、中文的奧妙。不懂古典文學,讓我們的知識狹窄而無知,讓我們的思想淺薄而可笑。

傳統文化並非都是糟粕,於今日的我們而言,要取其精華,更要大力傳揚,讓我們的後輩從小沉浸在傳統文化之美中。

讓在我們這一代人手中斷層的古典文學教育,重新傳承下去。

三、余光中《時間的鄉愁》,對我們的一些啟示

在這本《時間的鄉愁》裡,既有餘光中對中國古典文學的推崇,也有他對西方文學的藝術評論,更有他自己在詩歌寫作上的感悟,也有他對文學藝術評論的研究。

從他的這些寫作裡,我們可以得到一些對於學習傳統文化、進而進行寫作的一些方法:

1、堅持閱讀古典文化,擴充知識面

余光中說寫散文不僅要有情感,更要有見識。見識從哪裡來的?當我們不能行萬里路的時候,就要去讀萬卷書,從書中增長我們的見識。

余光中把古典文學當做他寫現代詩歌的根基。而這些何嘗不是我們現代人、尤其是現代作家所缺的呢?

無論什麼時候,豐厚的文學素養都是寫作的基礎。我自去年開始寫文章,深恨“書到用時方恨少”,尤其是在傳統文學方面。因為底子薄弱,寫文章的時候常常言不達意,文字不夠優美,表達不夠深刻,所思所想成為文字後,常常浮於表面。

而堅持閱讀古典文化,也更能薰陶一個人的氣質,也更能讓我們對幾千年的歷史由更好的瞭解,更能從古人的著作裡學會國學知識。

"

千山萬水,只為讓我們從他鄉奔赴故鄉,奔赴回不去的從前。——余光中

余光中:鄉愁,是他一生寫不完的思念

年輕時候的余光中

每逢佳節想念故鄉,思念親人的時候,不免想起余光中先生的那首《鄉愁》: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

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我們很多人認識余光中先生,也是從他的這首《鄉愁》開始的。這段淺顯、簡短的文字,卻把中國人千年以來、深刻情感和文化中的“鄉愁”之情,展示的淋漓盡致。

余光中不僅在詩歌上取得了巨大的藝術成就,在散文、文藝評論、翻譯上面也有不俗的成績,為此他自稱是寫作的“四度空間”。而他在中國當代文壇馳騁半個多世紀,涉獵廣泛,文學風格悠遠、遼闊、深沉,著作頗豐,由此被譽為“藝術上的多妻主義者”。

這本《時間的鄉愁》是余光中生前的最後一部作品,收錄了余光中生前未及出版的散文、詩歌、評論,包含了他寫在生命最後時光裡的深情之作:思念親人,回憶友人,講述創作心路,鑑賞文藝之美。

余光中:鄉愁,是他一生寫不完的思念

余光中的一生都與“鄉愁”有解不開的淵源,但他的“鄉愁”卻從不是簡單的“地理意義”上的思鄉之情。

從少年離家對家鄉的思念,熱愛古典文學卻從事外文教育的職業生涯,余光中的鄉愁是隔著時空對故鄉的思念,也是從教西方文學課卻對中國傳統文學深深的愛意

一、余光中的時空鄉愁:科技發展讓現代人“情感缺失”

1、余光中的鄉愁:回不去故鄉的“思念”

鄉愁是人同此心,舉世皆然的深厚感情,對於離家甚至去國的遊子尤為如此。

對於余光中的一生而言,鄉愁更是他此生最大的情感寄託。

1928年的重陽節,美麗的少婦孫秀君在南京棲霞山登高眺遠後,動了胎氣,次日凌晨產一男丁。家裡人給這個新生的孩子命名“光中”,意味“光耀中華”。

但余光中卻更自豪於自己的生日,因為是出生在“遍插茱萸少一人”的重陽節裡,他得意地自稱自為“茱萸的孩子”。

而關於故鄉,余光中的思念裡也帶著滿滿的古典情思:因父親祖籍福建,母親原籍為江蘇武,而他出生於南京,便以“江南人”自豪。

余光中:鄉愁,是他一生寫不完的思念

少年餘光中與母親孫秀君

余光中的一生的“鄉愁”便由對江南的眷戀而起。這眷戀縈繞在他的心底,從他的筆尖留出。余光中一生寫詩將近一千多首,有近十分之一都圍繞著“鄉愁”。

他出生在誕生無數人墨客的金陵古都,江南的靈山秀水滋潤著他的童年。少時因為戰亂局面,輾轉在江南各地求學,從南京、常州到太湖畔,在到十里洋場的上海灘,最後隨父母遷居到了山城重慶。

抗戰勝利後,他回到了故鄉南京,進了金陵大學的外語系深造,但終因種種無奈離開了大陸,輾轉在香港、臺灣、美國,最後定居臺灣。

自1949年離開大陸,21歲的青年餘光中對於故鄉的思念就從未停止。他在大陸之外思念著江南的風箏、四川的蟋蟀,思念少時的生活,想再見故鄉的一草一木,想念親人的音容笑貌。

然而余光中的鄉愁,是命運的無常,是時代洪流的阻隔。儘管後來他曾多次往返兩岸三地,但時光的無情、快速發展的時代,依然讓他思念無處可託。

正如余光中先生無處可託的鄉愁一樣,我們現代人的“鄉愁”也近乎無處可託。

余光中:鄉愁,是他一生寫不完的思念

2、現代人的“鄉愁”:再也無法見到故鄉的“恐懼”

幾千年的中國文學史上,“鄉愁”也從來都是一個繞不開的主題。

古時候,由於交通不便,人們一旦離開家鄉,再回去的難度近乎登天。而去國懷鄉,漂泊異地的人們,情感的迸發就更為深刻。

無數文人墨客寫下了關於思鄉念人的千古佳作:

有感慨啥都是我家鄉好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落葉歸根卻尋不到故人傷感的:“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也有離鄉多年的“恐懼”:“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更有渴望聽到家鄉消息的:“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而現代的我們,因為交通的發達,通訊的方便,似乎對“鄉愁”的感覺少了很多。

想回家了,不會再有千山萬水的阻隔,不過是一兩個小時的飛機、幾個小時的高鐵而已。

想念父母了,有委屈要對家人傾訴了,不再是幾天、幾個月的一封書信,而是隨時隨地都可以發的微信消息。

想知道朋友的近況,不必託專人打聽了,翻翻他的朋友圈就可以知道。

想念家鄉的特產了,網購瞬間解你的饞思。

現代科技的發展,經濟條件的富足,讓我們哪還有思想之愁可言。我們的“鄉愁”情感缺失了,我們再也無法體會古人的那種碾轉反側、魂牽夢縈。

隨之而來的,卻是“再也無法見到故鄉的恐懼。”

因為,我們的家鄉時時刻刻都在變化。

余光中:鄉愁,是他一生寫不完的思念

光速發展的現代化都市

這變化的速度日新月異,有時候,不過隔著幾個月回到老家,街道兩旁的店鋪、景色都會有新的變化。更何況,我們兒時記憶力的許多景物、人事都已不再了。

每時每刻都在告訴發展的鄉村、城市,早把我們兒時記憶力的故鄉拋棄了。即使,從未離開家鄉的人,也可能早已尋不回童年的“故鄉”了。

於是,作為現代人的我們,“鄉愁”也無處可託了:我們找不回熟悉的故鄉了。

當今的鄉愁,愁的正是見不到兒時故鄉、夢中故鄉的恐懼。

二、余光中的文學鄉愁:西方文化對中國古典文化的衝擊

余光中擅長現代詩歌、散文,更是被稱為“當代散文八大家”之一”,但他一生卻對中國古典文學充滿了感情和喜愛。

余光中從小接受中國傳統文化的薰陶,他在父親的泉州腔、舅父的江南腔裡,聽到了古詩吟誦之美。

念大學時候,為了照顧母親,他放棄了北大,選擇了金陵大學的外文系,後來工作,教授外國文學課。

但少年時期,家庭氛圍的薰陶,讓他對傳統文化充滿了熱愛。這份熱愛,讓他熟讀中國古典名著,對於古詩更是有著深刻的研究,他崇拜杜甫,研究蘇東坡。

余光中:鄉愁,是他一生寫不完的思念

杜甫古詩

他的現代詩歌裡,也有著傳統文學的烙印。比如在這首《夜讀曹操》裡,就交雜著古文與白話文,現代與古代交相輝映,既有用典,更有情深。

也不顧海闊,樓高

竟留我一人夜讀曹操

獨飲這非茶非酒,亦茶亦酒

獨飲混沌之漢魏

獨飲這至醒之中之至醉

他對傳統文學喜愛,極為推崇錢鍾書。他佩服錢鍾書的博學多才,尤其是對於舊詩的寫作和研究。余光中認為錢鍾書是“積極意義的保守主義者”,錢鍾書著書無數,但卻從不寫新體詩。與楊絳戀愛的時候,情詩都是七言律詩。

余光中認為中國古典文學之美是現代文學達不到的彼岸,更是幾千中國歷史留給我們的最豐厚的、最美的、不用交稅的遺產。

他曾說:

“古典文學是我寫作生命的主流,也是上游,而古典文學的載體,文言文,更是我寫作語言的根底,骨架。”

他希望現代人多讀古詩,尤其是要多吟誦古詩,從這裡體會傳統文學之美,更希望能把傳統文化傳承下去。

因而當知道臺灣當局不斷刪減中學課本里文言文比例的時候,他大為憤慨。不顧身體和年齡狀況,執筆寫下了《免繳遺產稅的現金》,對臺灣當局的媚日行為進行諷刺。

在這篇文章裡,余光中說文言文是幾千年中華文化的載體,是“經千百去的淘汰到我們手裡,是一筆現金,不需繳稅。”

在這本《時間的鄉愁》裡,收錄了余光中先生對古典文學的評論、對杜甫、蘇東坡詩歌作品的研究,對中西田園詩歌的比較。

余光中:鄉愁,是他一生寫不完的思念

這些正是余光中對於現代人不再熱愛古典文學深深的擔憂之情。

余光中先生對傳統文學的研究、熱愛,也讓我們這些人應該反思自己對於傳統文化的態度。從百年前的新文化運動以來,推崇西方文學,而壓制東方文學成為了文學界的主流。

正如書中,余光中先生所說,西方人寫書,只要等著東方人去翻譯就可以了;但東方人出書,卻要自己謀求翻譯在國外出版。

文學上的“崇洋媚外”,讓我們對老祖宗留下的文學瑰寶嗤之以鼻,而對洋文化卻追逐傳頌,甚至某些人還進行“跪舔”。

這種短視的行為,讓很多人在文學上沒有了“根”。

我們的漢字,我們的每一成語、每一個典故里,都充滿著古人的智慧、中文的奧妙。不懂古典文學,讓我們的知識狹窄而無知,讓我們的思想淺薄而可笑。

傳統文化並非都是糟粕,於今日的我們而言,要取其精華,更要大力傳揚,讓我們的後輩從小沉浸在傳統文化之美中。

讓在我們這一代人手中斷層的古典文學教育,重新傳承下去。

三、余光中《時間的鄉愁》,對我們的一些啟示

在這本《時間的鄉愁》裡,既有餘光中對中國古典文學的推崇,也有他對西方文學的藝術評論,更有他自己在詩歌寫作上的感悟,也有他對文學藝術評論的研究。

從他的這些寫作裡,我們可以得到一些對於學習傳統文化、進而進行寫作的一些方法:

1、堅持閱讀古典文化,擴充知識面

余光中說寫散文不僅要有情感,更要有見識。見識從哪裡來的?當我們不能行萬里路的時候,就要去讀萬卷書,從書中增長我們的見識。

余光中把古典文學當做他寫現代詩歌的根基。而這些何嘗不是我們現代人、尤其是現代作家所缺的呢?

無論什麼時候,豐厚的文學素養都是寫作的基礎。我自去年開始寫文章,深恨“書到用時方恨少”,尤其是在傳統文學方面。因為底子薄弱,寫文章的時候常常言不達意,文字不夠優美,表達不夠深刻,所思所想成為文字後,常常浮於表面。

而堅持閱讀古典文化,也更能薰陶一個人的氣質,也更能讓我們對幾千年的歷史由更好的瞭解,更能從古人的著作裡學會國學知識。

余光中:鄉愁,是他一生寫不完的思念

2、對於寫作評論,要擴大自己的視野和格局

這本書裡,有餘光中先生諸多的文學評論,有對文化名人的評論,有對詩歌的評論,也有對某位作品的評論,也有對作家文學風格的評論。

這些評論,是先生的隨性之作,但他看得出他對於各種文學體裁和歷史的研究透徹。而這些正是基於他豐厚的學做素養,基於他站在整個文學層面的立場。

他在評論杜甫的時候,就批評清朝詩人趙冀由於研究不深或者對杜甫生平、風格不夠了解,寫出得杜甫評論不夠公正客觀。

對於我們的寫作來說,尤其是寫書評的時候,所需要了解的就更多了。要了解一本書的成書背景、作者生平,作者寫這本書時候的思想、生活狀態,作者過往的文學風格等等,要對作者和一本書瞭解得夠透撤,才能寫出公正而深刻的文學評論來。

余光中對《圍城》的評論,只是從書中裡面兩位人物對新舊詩歌的寫作,就由此寫出了錢鍾書對於新舊詩歌的態度。可見書評,不是僅僅侷限於整體的評論,找出自己獨特的角度,也能有不一樣的觀點出來。


人生天地間,總有看不完的風景,抵達不了的彼岸。也許有些地方,有些人,有些事,我們只能相思,卻無法再度擁有。

就如余光中一生,從現代詩歌、西方文學回歸到了傳統的鄉土文學,進行了文學上的迴歸,但他生活卻依然回不到故鄉去了。

余光中先生一生的作品裡,鄉愁固然不是所有,但卻成就了他文學事業。他的一生有寫不完的鄉愁,有回不去的故鄉,永遠抵達不了的過去。

他從未忘記故鄉,他把鄉愁深刻在了自己的骨血裡,在自己的文字裡。他用細膩柔綿的筆觸,寫出了當代中國詩歌之美,文學之美。

也許現代生活,讓我們永遠無法體會到老先生那種“鄉愁”,但慶幸有餘光中的文字,有他熱愛的中國古典文學裡的“鄉愁”,有和他一樣再致力於中國傳統文學傳播的作品,讓我們能從這些作品裡體會鄉愁,感悟中國傳統文學之美。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