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德語,真有派頭'

"

余光中先生是臺灣著名詩人,其實他的本業是英語語言文學,臺大外文系畢業。因為詩人和外語學者的身份,他對語言特別敏感,曾經寫過很多論述語言文字的好文,例如《中文的變態與常態》、《剪掉散文的辮子》等。而下面將要介紹給大家的文章出自餘先生的遊記散文《德國之聲》(出自《余光中散文》,浙江文藝出版社),從聲音的角度描寫了作者在德國的所見所聞,很有理趣。這裡節選的是文章的第7節,乃是餘先生對於德語的看法與論述,請大家欣賞。

德文本來就不是一種柔馴的語言,而用來爭辯的時候,便更顯得矛頭逼人了。德國人自己也感覺德文太剛,歌德就道:"誰用德文來講客套話,必然是在扯謊。"外國人聽德文,當然更辛勞了。法國文豪伏爾泰往腓特烈大帝宮中做客,曾想學說德語,卻幾近給嗆住了。他說希望德國人多一點腦筋,少一點輔音。

跟法文比擬,德文的輔音當然是太多了。例如"黑"吧,英文叫black,頭尾都是爆發式的所謂塞音,聽來有點堅強。西班牙文叫negra,用大啟齒的元音掃尾就緩和很多。法文叫noir,愈加圓轉開放。到了德文,竟然成為schwarz,讀如"希勿阿爾茨",前面有四個輔音,背面有兩個輔音,而且都是摩擦生風,就顯得有點威風了。在德文裡,S開首的字都以Z起音,齒舌之間的摩擦音由無聲落實為有聲,難聽逆耳多了,另外一方面,Z開首的字在英文裡絕少,在德文裡倒是大宗,約為英文的五十倍;非但如此,其讀音更變成英文的ts,因而充耳平增了一片刺刺擦擦之聲。例如英文的成語from time to time到了德文裡卻成了von Zeit zu Zeit,不光切磋有聲,而且峨然大寫,真是氣派十足。

"

余光中先生是臺灣著名詩人,其實他的本業是英語語言文學,臺大外文系畢業。因為詩人和外語學者的身份,他對語言特別敏感,曾經寫過很多論述語言文字的好文,例如《中文的變態與常態》、《剪掉散文的辮子》等。而下面將要介紹給大家的文章出自餘先生的遊記散文《德國之聲》(出自《余光中散文》,浙江文藝出版社),從聲音的角度描寫了作者在德國的所見所聞,很有理趣。這裡節選的是文章的第7節,乃是餘先生對於德語的看法與論述,請大家欣賞。

德文本來就不是一種柔馴的語言,而用來爭辯的時候,便更顯得矛頭逼人了。德國人自己也感覺德文太剛,歌德就道:"誰用德文來講客套話,必然是在扯謊。"外國人聽德文,當然更辛勞了。法國文豪伏爾泰往腓特烈大帝宮中做客,曾想學說德語,卻幾近給嗆住了。他說希望德國人多一點腦筋,少一點輔音。

跟法文比擬,德文的輔音當然是太多了。例如"黑"吧,英文叫black,頭尾都是爆發式的所謂塞音,聽來有點堅強。西班牙文叫negra,用大啟齒的元音掃尾就緩和很多。法文叫noir,愈加圓轉開放。到了德文,竟然成為schwarz,讀如"希勿阿爾茨",前面有四個輔音,背面有兩個輔音,而且都是摩擦生風,就顯得有點威風了。在德文裡,S開首的字都以Z起音,齒舌之間的摩擦音由無聲落實為有聲,難聽逆耳多了,另外一方面,Z開首的字在英文裡絕少,在德文裡倒是大宗,約為英文的五十倍;非但如此,其讀音更變成英文的ts,因而充耳平增了一片刺刺擦擦之聲。例如英文的成語from time to time到了德文裡卻成了von Zeit zu Zeit,不光切磋有聲,而且峨然大寫,真是氣派十足。

余光中:德語,真有派頭

德文不單輔音整齊,令人讀來怒目切齒,並且好長喜大,虛張聲勢,真把人唬得一愣一愣。比方"黑森林"吧,英文不過是Black Forest,德文就接青疊翠地連成一氣,成了Schwarzwald,教人沒法小覷了。從這個字延張開來,巴登巴登到佛洛伊登希塔特之間的山道,能夠暢覽黑森林光景的,英文不外叫Black Forest Way,德國人本人卻叫做Schwarzwaldhohestrasse。我們住在巴登巴登的那三天,每次開車找路,左兜右轉眼花計窮之際,這恐怖的"千字文"常會閃現在一瞥即逝的路牌上,更令人惶惑手足無措。本來巴登巴登在這條"黑森林道"的北端,幾多車輛覓幽探勝,南下馳驅,都要靠這長名來指引。這當然是我後來才弄清晰了的,其時看見,不外直覺它必定來頭不小罷了。在德國的街上開車找路,那裡容得你細看路牌?那末稀而長的地名,眼光還沒掃描終了,早已過了,"視覺暫留"當中,誰能肯定中心有無sch,而末端那一截究竟是bach,berg還是burg呢?

"

余光中先生是臺灣著名詩人,其實他的本業是英語語言文學,臺大外文系畢業。因為詩人和外語學者的身份,他對語言特別敏感,曾經寫過很多論述語言文字的好文,例如《中文的變態與常態》、《剪掉散文的辮子》等。而下面將要介紹給大家的文章出自餘先生的遊記散文《德國之聲》(出自《余光中散文》,浙江文藝出版社),從聲音的角度描寫了作者在德國的所見所聞,很有理趣。這裡節選的是文章的第7節,乃是餘先生對於德語的看法與論述,請大家欣賞。

德文本來就不是一種柔馴的語言,而用來爭辯的時候,便更顯得矛頭逼人了。德國人自己也感覺德文太剛,歌德就道:"誰用德文來講客套話,必然是在扯謊。"外國人聽德文,當然更辛勞了。法國文豪伏爾泰往腓特烈大帝宮中做客,曾想學說德語,卻幾近給嗆住了。他說希望德國人多一點腦筋,少一點輔音。

跟法文比擬,德文的輔音當然是太多了。例如"黑"吧,英文叫black,頭尾都是爆發式的所謂塞音,聽來有點堅強。西班牙文叫negra,用大啟齒的元音掃尾就緩和很多。法文叫noir,愈加圓轉開放。到了德文,竟然成為schwarz,讀如"希勿阿爾茨",前面有四個輔音,背面有兩個輔音,而且都是摩擦生風,就顯得有點威風了。在德文裡,S開首的字都以Z起音,齒舌之間的摩擦音由無聲落實為有聲,難聽逆耳多了,另外一方面,Z開首的字在英文裡絕少,在德文裡倒是大宗,約為英文的五十倍;非但如此,其讀音更變成英文的ts,因而充耳平增了一片刺刺擦擦之聲。例如英文的成語from time to time到了德文裡卻成了von Zeit zu Zeit,不光切磋有聲,而且峨然大寫,真是氣派十足。

余光中:德語,真有派頭

德文不單輔音整齊,令人讀來怒目切齒,並且好長喜大,虛張聲勢,真把人唬得一愣一愣。比方"黑森林"吧,英文不過是Black Forest,德文就接青疊翠地連成一氣,成了Schwarzwald,教人沒法小覷了。從這個字延張開來,巴登巴登到佛洛伊登希塔特之間的山道,能夠暢覽黑森林光景的,英文不外叫Black Forest Way,德國人本人卻叫做Schwarzwaldhohestrasse。我們住在巴登巴登的那三天,每次開車找路,左兜右轉眼花計窮之際,這恐怖的"千字文"常會閃現在一瞥即逝的路牌上,更令人惶惑手足無措。本來巴登巴登在這條"黑森林道"的北端,幾多車輛覓幽探勝,南下馳驅,都要靠這長名來指引。這當然是我後來才弄清晰了的,其時看見,不外直覺它必定來頭不小罷了。在德國的街上開車找路,那裡容得你細看路牌?那末稀而長的地名,眼光還沒掃描終了,早已過了,"視覺暫留"當中,誰能肯定中心有無sch,而末端那一截究竟是bach,berg還是burg呢?

余光中:德語,真有派頭

尼采在《善與惡的彼岸》裡就這麼說:"一切煩悶、黏滯、拙笨得似乎隆重的東西,一切冗雜而可厭的架式,千變萬化而層出不窮,都是德國人搞出來的。"尼采本身是德國人,尚且如此不耐煩。馬克吐溫說得更絕:"每當德國的文人跳水似的一頭鑽進句子裡去,你就別想見到他了,一向要等他從大西洋的那一邊再冒出來,嘴裡銜著他的動詞。"雖然如此,德文還是令我興奮的,因為它聽來是那麼陽剛,看來是那麼浩浩蕩蕩,而所有的名詞又都那麼高冠崔巍,啊,真有派頭!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