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往每逢世界大賽,關於美國男籃的陣容評價一般有兩種聲音:若大牌球星夠多,拿去和夢一隊比較,暢想一波隔空對戰,目前公認最接近的應該是夢八隊(北京奧運會那支);若巨星不夠多,則細數每位巨星的實力,各自在聯盟中的地位,最後發現就算星味不夠濃,也足以統治世界籃壇。

"

以往每逢世界大賽,關於美國男籃的陣容評價一般有兩種聲音:若大牌球星夠多,拿去和夢一隊比較,暢想一波隔空對戰,目前公認最接近的應該是夢八隊(北京奧運會那支);若巨星不夠多,則細數每位巨星的實力,各自在聯盟中的地位,最後發現就算星味不夠濃,也足以統治世界籃壇。

FIBA和NBA最大的區別在哪?缺少巨星的美國男籃真的不穩了嗎?

然而今年的美國隊似乎和以往都不同,備戰期間的新聞主旋律變成了球星成群結隊地退出,不斷刷新著下限。雖說美國隊一直有重視奧運會,相對輕視世錦賽(世界盃)的傳統,但今年這套班子也未免過於寒酸了吧?即使波波維奇再偉大,美國隊硬實力再強,也不由得讓人產生質疑:美國隊真的還穩嗎?

最新公佈的美國男籃15人大名單如下:阿德巴約、巴恩斯、杰倫-布朗、庫茲馬、大洛佩斯、洛瑞、米德爾頓、米切爾、普拉姆利、馬庫斯-斯瑪特、塔圖姆、塔克、特納、沃克和賽迪斯-楊。(斯瑪特因小腿傷勢暫時退出)。

在分析這套陣容之前,先來看一下FIBA(國際籃聯)和NBA的規則有哪些不同,從歷史規律來看,規則差異同樣是阻礙美國多奪冠的重要因素,甚至比陣容影響更大。

NBA和FIBA(國際籃聯)規則最大的區別在哪?

先說基礎規則上的不同:

三分線:NBA三分線距離弧頂距離為7.25米,FIBA為6.75米(2010年修改之前為6.25米)。

比賽時間:NBA一場48分鐘,每節12分鐘,FIBA一場40分鐘,每節10分鐘。(最早是分上下半場。)

犯規次數:NBA6次,技術犯規不算在內,FIBA5次,技術犯規算在內。

叫暫停:NBA可以球員在場上叫,FIBA只能教練叫。NBA每隊每場可叫7次暫停,還有強制暫停,FIBA最多6次,上半場2次,下半場3次,加時賽1次,沒有強制暫停。

防守三秒:NBA有防守三秒,FIBA沒有。

干擾球:NBA球碰筐彈起後在籃筐圓柱體以上不能觸碰,FIBA可以。

最主要的區別就是這些,加粗部分較為重要。不過實際上真正造成影響的不是規則本身,而是它們交織在一起後的連鎖反應,對於比賽節奏、打法、思路等都會造成不小影響。

具體如下:

1、三分線短意味著空間小,外線突破受影響,高位擋拆的威力被削弱。眾所周知NBA早已進入外線當道的小球時代,擋拆運用非常頻繁,對空間的依賴史無前例。這就導致NBA的大個子越來越往外走,移動要靈活,善於擋拆,最好會遠投。

2、沒有防守三秒是傳統大個子的福音。NBA推行防守三秒規則主要是為了保證觀賞性,大個子老站在禁區,突破暴扣的鏡頭會少很多,FIBA可不管這些。對照上一點,NBA的傳統大個子逐漸退出舞臺,FIBA恰好又是傳統大個的天下,差別顯而易見。像約基奇這種在NBA都能統治禁區的怪物,在FIBA賽場會更無解。(他本來就來自歐洲,習慣FIBA規則)

沒有防守三秒的第二個好處是利於聯防,NBA早期不允許使用聯防,後來允許了,但防守三秒規則無形中抑制了聯防的發展,而且NBA的球場空間更大,相對來說不利於聯防。FIBA賽場上聯防是常見的防守策略,尤其是對付美國隊的不二選擇,聯防對限制突破非常有效,代價是容易漏外線遠投,美國球員突破凶猛,又不適應FIBA三分線,聯防再合適不過。

3、判罰尺度和干擾球規則會束縛手腳,NBA對於一些不干擾比賽進程的輕微走步或翻腕一般不會吹,FIBA裁判眼裡不揉沙子,雖說這些都是稍微注意就能避免的,但畢竟打了這麼久NBA,一時間難以適應;干擾球規則更嚴重,NBA球員看到球在籃筐正上方會下意識地等它彈開再去搶,FIBA規則培養出的球員會第一時間爭搶,可想而知美國對會因此漏掉多少籃板機會,籃板對於勝負又有多麼重要。

"

以往每逢世界大賽,關於美國男籃的陣容評價一般有兩種聲音:若大牌球星夠多,拿去和夢一隊比較,暢想一波隔空對戰,目前公認最接近的應該是夢八隊(北京奧運會那支);若巨星不夠多,則細數每位巨星的實力,各自在聯盟中的地位,最後發現就算星味不夠濃,也足以統治世界籃壇。

FIBA和NBA最大的區別在哪?缺少巨星的美國男籃真的不穩了嗎?

然而今年的美國隊似乎和以往都不同,備戰期間的新聞主旋律變成了球星成群結隊地退出,不斷刷新著下限。雖說美國隊一直有重視奧運會,相對輕視世錦賽(世界盃)的傳統,但今年這套班子也未免過於寒酸了吧?即使波波維奇再偉大,美國隊硬實力再強,也不由得讓人產生質疑:美國隊真的還穩嗎?

最新公佈的美國男籃15人大名單如下:阿德巴約、巴恩斯、杰倫-布朗、庫茲馬、大洛佩斯、洛瑞、米德爾頓、米切爾、普拉姆利、馬庫斯-斯瑪特、塔圖姆、塔克、特納、沃克和賽迪斯-楊。(斯瑪特因小腿傷勢暫時退出)。

在分析這套陣容之前,先來看一下FIBA(國際籃聯)和NBA的規則有哪些不同,從歷史規律來看,規則差異同樣是阻礙美國多奪冠的重要因素,甚至比陣容影響更大。

NBA和FIBA(國際籃聯)規則最大的區別在哪?

先說基礎規則上的不同:

三分線:NBA三分線距離弧頂距離為7.25米,FIBA為6.75米(2010年修改之前為6.25米)。

比賽時間:NBA一場48分鐘,每節12分鐘,FIBA一場40分鐘,每節10分鐘。(最早是分上下半場。)

犯規次數:NBA6次,技術犯規不算在內,FIBA5次,技術犯規算在內。

叫暫停:NBA可以球員在場上叫,FIBA只能教練叫。NBA每隊每場可叫7次暫停,還有強制暫停,FIBA最多6次,上半場2次,下半場3次,加時賽1次,沒有強制暫停。

防守三秒:NBA有防守三秒,FIBA沒有。

干擾球:NBA球碰筐彈起後在籃筐圓柱體以上不能觸碰,FIBA可以。

最主要的區別就是這些,加粗部分較為重要。不過實際上真正造成影響的不是規則本身,而是它們交織在一起後的連鎖反應,對於比賽節奏、打法、思路等都會造成不小影響。

具體如下:

1、三分線短意味著空間小,外線突破受影響,高位擋拆的威力被削弱。眾所周知NBA早已進入外線當道的小球時代,擋拆運用非常頻繁,對空間的依賴史無前例。這就導致NBA的大個子越來越往外走,移動要靈活,善於擋拆,最好會遠投。

2、沒有防守三秒是傳統大個子的福音。NBA推行防守三秒規則主要是為了保證觀賞性,大個子老站在禁區,突破暴扣的鏡頭會少很多,FIBA可不管這些。對照上一點,NBA的傳統大個子逐漸退出舞臺,FIBA恰好又是傳統大個的天下,差別顯而易見。像約基奇這種在NBA都能統治禁區的怪物,在FIBA賽場會更無解。(他本來就來自歐洲,習慣FIBA規則)

沒有防守三秒的第二個好處是利於聯防,NBA早期不允許使用聯防,後來允許了,但防守三秒規則無形中抑制了聯防的發展,而且NBA的球場空間更大,相對來說不利於聯防。FIBA賽場上聯防是常見的防守策略,尤其是對付美國隊的不二選擇,聯防對限制突破非常有效,代價是容易漏外線遠投,美國球員突破凶猛,又不適應FIBA三分線,聯防再合適不過。

3、判罰尺度和干擾球規則會束縛手腳,NBA對於一些不干擾比賽進程的輕微走步或翻腕一般不會吹,FIBA裁判眼裡不揉沙子,雖說這些都是稍微注意就能避免的,但畢竟打了這麼久NBA,一時間難以適應;干擾球規則更嚴重,NBA球員看到球在籃筐正上方會下意識地等它彈開再去搶,FIBA規則培養出的球員會第一時間爭搶,可想而知美國對會因此漏掉多少籃板機會,籃板對於勝負又有多麼重要。

FIBA和NBA最大的區別在哪?缺少巨星的美國男籃真的不穩了嗎?

從這三點能看出,FIBA規則不利於NBA球員,更不利於小球風格,歐洲球隊會佔得先機,美國隊選人思路和打法都要改變;規則上的差異會潛移默化地影響比賽細節,進而影響勝負。

看到這您應該就明白了,美國能不能奪冠還真不光是球星多少的問題,事實的確如此,2000年悉尼奧運會奪冠後,美國男籃連續在2002年世錦賽、2004奧運會和2006世錦賽三次世界大賽折戟,要說星味,這三屆可都不算差。

連續輸掉三屆大賽,陣容卻並不差

2002世錦賽美國僅取得第六名,9場比賽輸了3場,陣中有巔峰期的巴郎戴維斯、皮爾斯、小奧尼爾、大本、布蘭德等球星,還有老將雷吉米勒坐鎮,不能說差吧?

"

以往每逢世界大賽,關於美國男籃的陣容評價一般有兩種聲音:若大牌球星夠多,拿去和夢一隊比較,暢想一波隔空對戰,目前公認最接近的應該是夢八隊(北京奧運會那支);若巨星不夠多,則細數每位巨星的實力,各自在聯盟中的地位,最後發現就算星味不夠濃,也足以統治世界籃壇。

FIBA和NBA最大的區別在哪?缺少巨星的美國男籃真的不穩了嗎?

然而今年的美國隊似乎和以往都不同,備戰期間的新聞主旋律變成了球星成群結隊地退出,不斷刷新著下限。雖說美國隊一直有重視奧運會,相對輕視世錦賽(世界盃)的傳統,但今年這套班子也未免過於寒酸了吧?即使波波維奇再偉大,美國隊硬實力再強,也不由得讓人產生質疑:美國隊真的還穩嗎?

最新公佈的美國男籃15人大名單如下:阿德巴約、巴恩斯、杰倫-布朗、庫茲馬、大洛佩斯、洛瑞、米德爾頓、米切爾、普拉姆利、馬庫斯-斯瑪特、塔圖姆、塔克、特納、沃克和賽迪斯-楊。(斯瑪特因小腿傷勢暫時退出)。

在分析這套陣容之前,先來看一下FIBA(國際籃聯)和NBA的規則有哪些不同,從歷史規律來看,規則差異同樣是阻礙美國多奪冠的重要因素,甚至比陣容影響更大。

NBA和FIBA(國際籃聯)規則最大的區別在哪?

先說基礎規則上的不同:

三分線:NBA三分線距離弧頂距離為7.25米,FIBA為6.75米(2010年修改之前為6.25米)。

比賽時間:NBA一場48分鐘,每節12分鐘,FIBA一場40分鐘,每節10分鐘。(最早是分上下半場。)

犯規次數:NBA6次,技術犯規不算在內,FIBA5次,技術犯規算在內。

叫暫停:NBA可以球員在場上叫,FIBA只能教練叫。NBA每隊每場可叫7次暫停,還有強制暫停,FIBA最多6次,上半場2次,下半場3次,加時賽1次,沒有強制暫停。

防守三秒:NBA有防守三秒,FIBA沒有。

干擾球:NBA球碰筐彈起後在籃筐圓柱體以上不能觸碰,FIBA可以。

最主要的區別就是這些,加粗部分較為重要。不過實際上真正造成影響的不是規則本身,而是它們交織在一起後的連鎖反應,對於比賽節奏、打法、思路等都會造成不小影響。

具體如下:

1、三分線短意味著空間小,外線突破受影響,高位擋拆的威力被削弱。眾所周知NBA早已進入外線當道的小球時代,擋拆運用非常頻繁,對空間的依賴史無前例。這就導致NBA的大個子越來越往外走,移動要靈活,善於擋拆,最好會遠投。

2、沒有防守三秒是傳統大個子的福音。NBA推行防守三秒規則主要是為了保證觀賞性,大個子老站在禁區,突破暴扣的鏡頭會少很多,FIBA可不管這些。對照上一點,NBA的傳統大個子逐漸退出舞臺,FIBA恰好又是傳統大個的天下,差別顯而易見。像約基奇這種在NBA都能統治禁區的怪物,在FIBA賽場會更無解。(他本來就來自歐洲,習慣FIBA規則)

沒有防守三秒的第二個好處是利於聯防,NBA早期不允許使用聯防,後來允許了,但防守三秒規則無形中抑制了聯防的發展,而且NBA的球場空間更大,相對來說不利於聯防。FIBA賽場上聯防是常見的防守策略,尤其是對付美國隊的不二選擇,聯防對限制突破非常有效,代價是容易漏外線遠投,美國球員突破凶猛,又不適應FIBA三分線,聯防再合適不過。

3、判罰尺度和干擾球規則會束縛手腳,NBA對於一些不干擾比賽進程的輕微走步或翻腕一般不會吹,FIBA裁判眼裡不揉沙子,雖說這些都是稍微注意就能避免的,但畢竟打了這麼久NBA,一時間難以適應;干擾球規則更嚴重,NBA球員看到球在籃筐正上方會下意識地等它彈開再去搶,FIBA規則培養出的球員會第一時間爭搶,可想而知美國對會因此漏掉多少籃板機會,籃板對於勝負又有多麼重要。

FIBA和NBA最大的區別在哪?缺少巨星的美國男籃真的不穩了嗎?

從這三點能看出,FIBA規則不利於NBA球員,更不利於小球風格,歐洲球隊會佔得先機,美國隊選人思路和打法都要改變;規則上的差異會潛移默化地影響比賽細節,進而影響勝負。

看到這您應該就明白了,美國能不能奪冠還真不光是球星多少的問題,事實的確如此,2000年悉尼奧運會奪冠後,美國男籃連續在2002年世錦賽、2004奧運會和2006世錦賽三次世界大賽折戟,要說星味,這三屆可都不算差。

連續輸掉三屆大賽,陣容卻並不差

2002世錦賽美國僅取得第六名,9場比賽輸了3場,陣中有巔峰期的巴郎戴維斯、皮爾斯、小奧尼爾、大本、布蘭德等球星,還有老將雷吉米勒坐鎮,不能說差吧?

FIBA和NBA最大的區別在哪?缺少巨星的美國男籃真的不穩了嗎?

2004年奧運會美國半決賽輸給吉諾比利領銜的阿根廷黃金一代,收穫季軍。隊內有艾佛森、馬布裡、鄧肯、奧多姆、小斯、傑佛森、馬里昂、布澤爾、奧卡福等當打之年的球星,還有剛剛結束新秀賽賽季的03三傑,詹姆斯、韋德、安東尼。可以說是星光璀璨了。

"

以往每逢世界大賽,關於美國男籃的陣容評價一般有兩種聲音:若大牌球星夠多,拿去和夢一隊比較,暢想一波隔空對戰,目前公認最接近的應該是夢八隊(北京奧運會那支);若巨星不夠多,則細數每位巨星的實力,各自在聯盟中的地位,最後發現就算星味不夠濃,也足以統治世界籃壇。

FIBA和NBA最大的區別在哪?缺少巨星的美國男籃真的不穩了嗎?

然而今年的美國隊似乎和以往都不同,備戰期間的新聞主旋律變成了球星成群結隊地退出,不斷刷新著下限。雖說美國隊一直有重視奧運會,相對輕視世錦賽(世界盃)的傳統,但今年這套班子也未免過於寒酸了吧?即使波波維奇再偉大,美國隊硬實力再強,也不由得讓人產生質疑:美國隊真的還穩嗎?

最新公佈的美國男籃15人大名單如下:阿德巴約、巴恩斯、杰倫-布朗、庫茲馬、大洛佩斯、洛瑞、米德爾頓、米切爾、普拉姆利、馬庫斯-斯瑪特、塔圖姆、塔克、特納、沃克和賽迪斯-楊。(斯瑪特因小腿傷勢暫時退出)。

在分析這套陣容之前,先來看一下FIBA(國際籃聯)和NBA的規則有哪些不同,從歷史規律來看,規則差異同樣是阻礙美國多奪冠的重要因素,甚至比陣容影響更大。

NBA和FIBA(國際籃聯)規則最大的區別在哪?

先說基礎規則上的不同:

三分線:NBA三分線距離弧頂距離為7.25米,FIBA為6.75米(2010年修改之前為6.25米)。

比賽時間:NBA一場48分鐘,每節12分鐘,FIBA一場40分鐘,每節10分鐘。(最早是分上下半場。)

犯規次數:NBA6次,技術犯規不算在內,FIBA5次,技術犯規算在內。

叫暫停:NBA可以球員在場上叫,FIBA只能教練叫。NBA每隊每場可叫7次暫停,還有強制暫停,FIBA最多6次,上半場2次,下半場3次,加時賽1次,沒有強制暫停。

防守三秒:NBA有防守三秒,FIBA沒有。

干擾球:NBA球碰筐彈起後在籃筐圓柱體以上不能觸碰,FIBA可以。

最主要的區別就是這些,加粗部分較為重要。不過實際上真正造成影響的不是規則本身,而是它們交織在一起後的連鎖反應,對於比賽節奏、打法、思路等都會造成不小影響。

具體如下:

1、三分線短意味著空間小,外線突破受影響,高位擋拆的威力被削弱。眾所周知NBA早已進入外線當道的小球時代,擋拆運用非常頻繁,對空間的依賴史無前例。這就導致NBA的大個子越來越往外走,移動要靈活,善於擋拆,最好會遠投。

2、沒有防守三秒是傳統大個子的福音。NBA推行防守三秒規則主要是為了保證觀賞性,大個子老站在禁區,突破暴扣的鏡頭會少很多,FIBA可不管這些。對照上一點,NBA的傳統大個子逐漸退出舞臺,FIBA恰好又是傳統大個的天下,差別顯而易見。像約基奇這種在NBA都能統治禁區的怪物,在FIBA賽場會更無解。(他本來就來自歐洲,習慣FIBA規則)

沒有防守三秒的第二個好處是利於聯防,NBA早期不允許使用聯防,後來允許了,但防守三秒規則無形中抑制了聯防的發展,而且NBA的球場空間更大,相對來說不利於聯防。FIBA賽場上聯防是常見的防守策略,尤其是對付美國隊的不二選擇,聯防對限制突破非常有效,代價是容易漏外線遠投,美國球員突破凶猛,又不適應FIBA三分線,聯防再合適不過。

3、判罰尺度和干擾球規則會束縛手腳,NBA對於一些不干擾比賽進程的輕微走步或翻腕一般不會吹,FIBA裁判眼裡不揉沙子,雖說這些都是稍微注意就能避免的,但畢竟打了這麼久NBA,一時間難以適應;干擾球規則更嚴重,NBA球員看到球在籃筐正上方會下意識地等它彈開再去搶,FIBA規則培養出的球員會第一時間爭搶,可想而知美國對會因此漏掉多少籃板機會,籃板對於勝負又有多麼重要。

FIBA和NBA最大的區別在哪?缺少巨星的美國男籃真的不穩了嗎?

從這三點能看出,FIBA規則不利於NBA球員,更不利於小球風格,歐洲球隊會佔得先機,美國隊選人思路和打法都要改變;規則上的差異會潛移默化地影響比賽細節,進而影響勝負。

看到這您應該就明白了,美國能不能奪冠還真不光是球星多少的問題,事實的確如此,2000年悉尼奧運會奪冠後,美國男籃連續在2002年世錦賽、2004奧運會和2006世錦賽三次世界大賽折戟,要說星味,這三屆可都不算差。

連續輸掉三屆大賽,陣容卻並不差

2002世錦賽美國僅取得第六名,9場比賽輸了3場,陣中有巔峰期的巴郎戴維斯、皮爾斯、小奧尼爾、大本、布蘭德等球星,還有老將雷吉米勒坐鎮,不能說差吧?

FIBA和NBA最大的區別在哪?缺少巨星的美國男籃真的不穩了嗎?

2004年奧運會美國半決賽輸給吉諾比利領銜的阿根廷黃金一代,收穫季軍。隊內有艾佛森、馬布裡、鄧肯、奧多姆、小斯、傑佛森、馬里昂、布澤爾、奧卡福等當打之年的球星,還有剛剛結束新秀賽賽季的03三傑,詹姆斯、韋德、安東尼。可以說是星光璀璨了。

FIBA和NBA最大的區別在哪?缺少巨星的美國男籃真的不穩了嗎?

2006年世錦賽美國再次倒在半決賽,對手是希臘隊。當時隊中有更成熟的03三傑,再加上波什,還有霍華德、保羅、布蘭德、巴蒂爾、賈米森、喬約翰遜等球星。陣容偏年輕,但也真心不差。

"

以往每逢世界大賽,關於美國男籃的陣容評價一般有兩種聲音:若大牌球星夠多,拿去和夢一隊比較,暢想一波隔空對戰,目前公認最接近的應該是夢八隊(北京奧運會那支);若巨星不夠多,則細數每位巨星的實力,各自在聯盟中的地位,最後發現就算星味不夠濃,也足以統治世界籃壇。

FIBA和NBA最大的區別在哪?缺少巨星的美國男籃真的不穩了嗎?

然而今年的美國隊似乎和以往都不同,備戰期間的新聞主旋律變成了球星成群結隊地退出,不斷刷新著下限。雖說美國隊一直有重視奧運會,相對輕視世錦賽(世界盃)的傳統,但今年這套班子也未免過於寒酸了吧?即使波波維奇再偉大,美國隊硬實力再強,也不由得讓人產生質疑:美國隊真的還穩嗎?

最新公佈的美國男籃15人大名單如下:阿德巴約、巴恩斯、杰倫-布朗、庫茲馬、大洛佩斯、洛瑞、米德爾頓、米切爾、普拉姆利、馬庫斯-斯瑪特、塔圖姆、塔克、特納、沃克和賽迪斯-楊。(斯瑪特因小腿傷勢暫時退出)。

在分析這套陣容之前,先來看一下FIBA(國際籃聯)和NBA的規則有哪些不同,從歷史規律來看,規則差異同樣是阻礙美國多奪冠的重要因素,甚至比陣容影響更大。

NBA和FIBA(國際籃聯)規則最大的區別在哪?

先說基礎規則上的不同:

三分線:NBA三分線距離弧頂距離為7.25米,FIBA為6.75米(2010年修改之前為6.25米)。

比賽時間:NBA一場48分鐘,每節12分鐘,FIBA一場40分鐘,每節10分鐘。(最早是分上下半場。)

犯規次數:NBA6次,技術犯規不算在內,FIBA5次,技術犯規算在內。

叫暫停:NBA可以球員在場上叫,FIBA只能教練叫。NBA每隊每場可叫7次暫停,還有強制暫停,FIBA最多6次,上半場2次,下半場3次,加時賽1次,沒有強制暫停。

防守三秒:NBA有防守三秒,FIBA沒有。

干擾球:NBA球碰筐彈起後在籃筐圓柱體以上不能觸碰,FIBA可以。

最主要的區別就是這些,加粗部分較為重要。不過實際上真正造成影響的不是規則本身,而是它們交織在一起後的連鎖反應,對於比賽節奏、打法、思路等都會造成不小影響。

具體如下:

1、三分線短意味著空間小,外線突破受影響,高位擋拆的威力被削弱。眾所周知NBA早已進入外線當道的小球時代,擋拆運用非常頻繁,對空間的依賴史無前例。這就導致NBA的大個子越來越往外走,移動要靈活,善於擋拆,最好會遠投。

2、沒有防守三秒是傳統大個子的福音。NBA推行防守三秒規則主要是為了保證觀賞性,大個子老站在禁區,突破暴扣的鏡頭會少很多,FIBA可不管這些。對照上一點,NBA的傳統大個子逐漸退出舞臺,FIBA恰好又是傳統大個的天下,差別顯而易見。像約基奇這種在NBA都能統治禁區的怪物,在FIBA賽場會更無解。(他本來就來自歐洲,習慣FIBA規則)

沒有防守三秒的第二個好處是利於聯防,NBA早期不允許使用聯防,後來允許了,但防守三秒規則無形中抑制了聯防的發展,而且NBA的球場空間更大,相對來說不利於聯防。FIBA賽場上聯防是常見的防守策略,尤其是對付美國隊的不二選擇,聯防對限制突破非常有效,代價是容易漏外線遠投,美國球員突破凶猛,又不適應FIBA三分線,聯防再合適不過。

3、判罰尺度和干擾球規則會束縛手腳,NBA對於一些不干擾比賽進程的輕微走步或翻腕一般不會吹,FIBA裁判眼裡不揉沙子,雖說這些都是稍微注意就能避免的,但畢竟打了這麼久NBA,一時間難以適應;干擾球規則更嚴重,NBA球員看到球在籃筐正上方會下意識地等它彈開再去搶,FIBA規則培養出的球員會第一時間爭搶,可想而知美國對會因此漏掉多少籃板機會,籃板對於勝負又有多麼重要。

FIBA和NBA最大的區別在哪?缺少巨星的美國男籃真的不穩了嗎?

從這三點能看出,FIBA規則不利於NBA球員,更不利於小球風格,歐洲球隊會佔得先機,美國隊選人思路和打法都要改變;規則上的差異會潛移默化地影響比賽細節,進而影響勝負。

看到這您應該就明白了,美國能不能奪冠還真不光是球星多少的問題,事實的確如此,2000年悉尼奧運會奪冠後,美國男籃連續在2002年世錦賽、2004奧運會和2006世錦賽三次世界大賽折戟,要說星味,這三屆可都不算差。

連續輸掉三屆大賽,陣容卻並不差

2002世錦賽美國僅取得第六名,9場比賽輸了3場,陣中有巔峰期的巴郎戴維斯、皮爾斯、小奧尼爾、大本、布蘭德等球星,還有老將雷吉米勒坐鎮,不能說差吧?

FIBA和NBA最大的區別在哪?缺少巨星的美國男籃真的不穩了嗎?

2004年奧運會美國半決賽輸給吉諾比利領銜的阿根廷黃金一代,收穫季軍。隊內有艾佛森、馬布裡、鄧肯、奧多姆、小斯、傑佛森、馬里昂、布澤爾、奧卡福等當打之年的球星,還有剛剛結束新秀賽賽季的03三傑,詹姆斯、韋德、安東尼。可以說是星光璀璨了。

FIBA和NBA最大的區別在哪?缺少巨星的美國男籃真的不穩了嗎?

2006年世錦賽美國再次倒在半決賽,對手是希臘隊。當時隊中有更成熟的03三傑,再加上波什,還有霍華德、保羅、布蘭德、巴蒂爾、賈米森、喬約翰遜等球星。陣容偏年輕,但也真心不差。

FIBA和NBA最大的區別在哪?缺少巨星的美國男籃真的不穩了嗎?

這三年都與冠軍失之交臂,肯定不只是陣容問題。自從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允許職業球員參賽,美國隊直到2000年始終呈碾壓姿態,從來沒想過世界籃壇還會有對手,對規則和對手的研究不夠重視,輕敵嚴重。

實際上2000年奧運會美國隊就有三場比賽分差在10分之內,半決賽對立陶宛只贏了2分,但並沒有引起重視。

美國隊要想在FIBA規則下奪冠,要做到這些

1、足夠多的優質射手:最基本的道理,要想破聯防,就得把三分投進。2006世錦賽就輸在這一點,歐洲球隊非常重視整體,聯防嚴謹不出錯,當時美國隊主攻手是年輕的詹姆斯和韋德,二人都不擅長遠投,突破又被封鎖,美國隊進攻直接癱瘓了一半。所以2008年老K教練在湊齊超豪華陣容後還是選擇帶上邁克爾裡德,一個優秀的射手,雖然上場時間不多,但可應不時之需。

2、足夠多的防守尖兵:美國男籃能在國際賽場大殺四方,靠的不只是進攻個人能力,而是防守反擊。多人輪換保證體能,擴防施壓逼搶,大範圍協防夾擊製造失誤,搶斷反擊一條龍。你來我往地正常打很難快速拉開比分,防守反擊才是王道。

"

以往每逢世界大賽,關於美國男籃的陣容評價一般有兩種聲音:若大牌球星夠多,拿去和夢一隊比較,暢想一波隔空對戰,目前公認最接近的應該是夢八隊(北京奧運會那支);若巨星不夠多,則細數每位巨星的實力,各自在聯盟中的地位,最後發現就算星味不夠濃,也足以統治世界籃壇。

FIBA和NBA最大的區別在哪?缺少巨星的美國男籃真的不穩了嗎?

然而今年的美國隊似乎和以往都不同,備戰期間的新聞主旋律變成了球星成群結隊地退出,不斷刷新著下限。雖說美國隊一直有重視奧運會,相對輕視世錦賽(世界盃)的傳統,但今年這套班子也未免過於寒酸了吧?即使波波維奇再偉大,美國隊硬實力再強,也不由得讓人產生質疑:美國隊真的還穩嗎?

最新公佈的美國男籃15人大名單如下:阿德巴約、巴恩斯、杰倫-布朗、庫茲馬、大洛佩斯、洛瑞、米德爾頓、米切爾、普拉姆利、馬庫斯-斯瑪特、塔圖姆、塔克、特納、沃克和賽迪斯-楊。(斯瑪特因小腿傷勢暫時退出)。

在分析這套陣容之前,先來看一下FIBA(國際籃聯)和NBA的規則有哪些不同,從歷史規律來看,規則差異同樣是阻礙美國多奪冠的重要因素,甚至比陣容影響更大。

NBA和FIBA(國際籃聯)規則最大的區別在哪?

先說基礎規則上的不同:

三分線:NBA三分線距離弧頂距離為7.25米,FIBA為6.75米(2010年修改之前為6.25米)。

比賽時間:NBA一場48分鐘,每節12分鐘,FIBA一場40分鐘,每節10分鐘。(最早是分上下半場。)

犯規次數:NBA6次,技術犯規不算在內,FIBA5次,技術犯規算在內。

叫暫停:NBA可以球員在場上叫,FIBA只能教練叫。NBA每隊每場可叫7次暫停,還有強制暫停,FIBA最多6次,上半場2次,下半場3次,加時賽1次,沒有強制暫停。

防守三秒:NBA有防守三秒,FIBA沒有。

干擾球:NBA球碰筐彈起後在籃筐圓柱體以上不能觸碰,FIBA可以。

最主要的區別就是這些,加粗部分較為重要。不過實際上真正造成影響的不是規則本身,而是它們交織在一起後的連鎖反應,對於比賽節奏、打法、思路等都會造成不小影響。

具體如下:

1、三分線短意味著空間小,外線突破受影響,高位擋拆的威力被削弱。眾所周知NBA早已進入外線當道的小球時代,擋拆運用非常頻繁,對空間的依賴史無前例。這就導致NBA的大個子越來越往外走,移動要靈活,善於擋拆,最好會遠投。

2、沒有防守三秒是傳統大個子的福音。NBA推行防守三秒規則主要是為了保證觀賞性,大個子老站在禁區,突破暴扣的鏡頭會少很多,FIBA可不管這些。對照上一點,NBA的傳統大個子逐漸退出舞臺,FIBA恰好又是傳統大個的天下,差別顯而易見。像約基奇這種在NBA都能統治禁區的怪物,在FIBA賽場會更無解。(他本來就來自歐洲,習慣FIBA規則)

沒有防守三秒的第二個好處是利於聯防,NBA早期不允許使用聯防,後來允許了,但防守三秒規則無形中抑制了聯防的發展,而且NBA的球場空間更大,相對來說不利於聯防。FIBA賽場上聯防是常見的防守策略,尤其是對付美國隊的不二選擇,聯防對限制突破非常有效,代價是容易漏外線遠投,美國球員突破凶猛,又不適應FIBA三分線,聯防再合適不過。

3、判罰尺度和干擾球規則會束縛手腳,NBA對於一些不干擾比賽進程的輕微走步或翻腕一般不會吹,FIBA裁判眼裡不揉沙子,雖說這些都是稍微注意就能避免的,但畢竟打了這麼久NBA,一時間難以適應;干擾球規則更嚴重,NBA球員看到球在籃筐正上方會下意識地等它彈開再去搶,FIBA規則培養出的球員會第一時間爭搶,可想而知美國對會因此漏掉多少籃板機會,籃板對於勝負又有多麼重要。

FIBA和NBA最大的區別在哪?缺少巨星的美國男籃真的不穩了嗎?

從這三點能看出,FIBA規則不利於NBA球員,更不利於小球風格,歐洲球隊會佔得先機,美國隊選人思路和打法都要改變;規則上的差異會潛移默化地影響比賽細節,進而影響勝負。

看到這您應該就明白了,美國能不能奪冠還真不光是球星多少的問題,事實的確如此,2000年悉尼奧運會奪冠後,美國男籃連續在2002年世錦賽、2004奧運會和2006世錦賽三次世界大賽折戟,要說星味,這三屆可都不算差。

連續輸掉三屆大賽,陣容卻並不差

2002世錦賽美國僅取得第六名,9場比賽輸了3場,陣中有巔峰期的巴郎戴維斯、皮爾斯、小奧尼爾、大本、布蘭德等球星,還有老將雷吉米勒坐鎮,不能說差吧?

FIBA和NBA最大的區別在哪?缺少巨星的美國男籃真的不穩了嗎?

2004年奧運會美國半決賽輸給吉諾比利領銜的阿根廷黃金一代,收穫季軍。隊內有艾佛森、馬布裡、鄧肯、奧多姆、小斯、傑佛森、馬里昂、布澤爾、奧卡福等當打之年的球星,還有剛剛結束新秀賽賽季的03三傑,詹姆斯、韋德、安東尼。可以說是星光璀璨了。

FIBA和NBA最大的區別在哪?缺少巨星的美國男籃真的不穩了嗎?

2006年世錦賽美國再次倒在半決賽,對手是希臘隊。當時隊中有更成熟的03三傑,再加上波什,還有霍華德、保羅、布蘭德、巴蒂爾、賈米森、喬約翰遜等球星。陣容偏年輕,但也真心不差。

FIBA和NBA最大的區別在哪?缺少巨星的美國男籃真的不穩了嗎?

這三年都與冠軍失之交臂,肯定不只是陣容問題。自從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允許職業球員參賽,美國隊直到2000年始終呈碾壓姿態,從來沒想過世界籃壇還會有對手,對規則和對手的研究不夠重視,輕敵嚴重。

實際上2000年奧運會美國隊就有三場比賽分差在10分之內,半決賽對立陶宛只贏了2分,但並沒有引起重視。

美國隊要想在FIBA規則下奪冠,要做到這些

1、足夠多的優質射手:最基本的道理,要想破聯防,就得把三分投進。2006世錦賽就輸在這一點,歐洲球隊非常重視整體,聯防嚴謹不出錯,當時美國隊主攻手是年輕的詹姆斯和韋德,二人都不擅長遠投,突破又被封鎖,美國隊進攻直接癱瘓了一半。所以2008年老K教練在湊齊超豪華陣容後還是選擇帶上邁克爾裡德,一個優秀的射手,雖然上場時間不多,但可應不時之需。

2、足夠多的防守尖兵:美國男籃能在國際賽場大殺四方,靠的不只是進攻個人能力,而是防守反擊。多人輪換保證體能,擴防施壓逼搶,大範圍協防夾擊製造失誤,搶斷反擊一條龍。你來我往地正常打很難快速拉開比分,防守反擊才是王道。

FIBA和NBA最大的區別在哪?缺少巨星的美國男籃真的不穩了嗎?

3、大個子護框手:上文提到了,FIBA規則更需要傳統大個子,尤其防守端。NBA很多移動靈活但相對瘦弱的大個會佔劣勢,因為要面臨大量的低位單防,對上歐洲力量型中鋒會吃虧。

4、優秀組織者:即使缺少巨星,美國隊也不可能找12個角色球員,各位置上的靠譜得分手不會少,但優秀的組織者很難得。美國打FIBA是人生地不熟的一方,遇到突發事件要有一個能控住場子的人,08年奧運會為什麼一定要帶上35歲的老基德,雖是首發,打的時間卻不長,就是起一個鎮場子的作用。不要小看這一點。

這支美國隊真的不穩了嗎?

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這支星光暗淡的美國隊,是否符合上述條件。

再貼一遍名單:阿德巴約、巴恩斯、杰倫-布朗、庫茲馬、大洛佩斯、洛瑞、米德爾頓、米切爾、普拉姆利、馬庫斯-斯瑪特、塔圖姆、塔克、特納、沃克和賽迪斯-楊。(斯瑪特因小腿傷勢暫時退出)。

先看射手,這裡面除了阿德巴約和普拉姆利,都有一定投射能力,巴恩斯是非常適合FIBA規則的射手,出手動作乾淨利落,基本功紮實,擅長髮現空位機會,上賽季三分命中率高達40.8%;塔克是靠譜的底角射手,火箭球迷都懂;米德爾頓中距離和三分都能投,準起來嚇人,上賽季三分命中率37.8%,生涯首次入選全明星;洛瑞是陣中少有的老將,三分穩定果敢;大洛上賽季65%的出手來自三分線外,命中率36.5%還算客觀。其他人基本屬於持球打法為主同時也能投三分的。

再看防守資源,這套陣容偏年輕化,隊員的拼勁不需擔心。外圍有洛瑞,經驗豐富,對抗凶狠,造進攻犯規之王;斯瑪特若能迴歸是非常合適的人選;塔圖姆和布朗身體素質出眾,優秀的鋒線防守者;塔克不需多說,兢兢業業的3D老將,內線有猛漢阿德巴約,護框封蓋有大洛和特納。

護框手,重點提大洛,他所效力的雄鹿上賽季防守效率聯盟第一,限制對手籃下命中率第一,大洛居功至偉,他的護框配合字母哥的掃蕩令對手聞風喪當,到了國際賽場會進一步體現。既能護框又能穩定貢獻三分的能力是以往美國隊不具備的。特納是上賽季蓋帽王,移動靈活,協防意識出色。

"

以往每逢世界大賽,關於美國男籃的陣容評價一般有兩種聲音:若大牌球星夠多,拿去和夢一隊比較,暢想一波隔空對戰,目前公認最接近的應該是夢八隊(北京奧運會那支);若巨星不夠多,則細數每位巨星的實力,各自在聯盟中的地位,最後發現就算星味不夠濃,也足以統治世界籃壇。

FIBA和NBA最大的區別在哪?缺少巨星的美國男籃真的不穩了嗎?

然而今年的美國隊似乎和以往都不同,備戰期間的新聞主旋律變成了球星成群結隊地退出,不斷刷新著下限。雖說美國隊一直有重視奧運會,相對輕視世錦賽(世界盃)的傳統,但今年這套班子也未免過於寒酸了吧?即使波波維奇再偉大,美國隊硬實力再強,也不由得讓人產生質疑:美國隊真的還穩嗎?

最新公佈的美國男籃15人大名單如下:阿德巴約、巴恩斯、杰倫-布朗、庫茲馬、大洛佩斯、洛瑞、米德爾頓、米切爾、普拉姆利、馬庫斯-斯瑪特、塔圖姆、塔克、特納、沃克和賽迪斯-楊。(斯瑪特因小腿傷勢暫時退出)。

在分析這套陣容之前,先來看一下FIBA(國際籃聯)和NBA的規則有哪些不同,從歷史規律來看,規則差異同樣是阻礙美國多奪冠的重要因素,甚至比陣容影響更大。

NBA和FIBA(國際籃聯)規則最大的區別在哪?

先說基礎規則上的不同:

三分線:NBA三分線距離弧頂距離為7.25米,FIBA為6.75米(2010年修改之前為6.25米)。

比賽時間:NBA一場48分鐘,每節12分鐘,FIBA一場40分鐘,每節10分鐘。(最早是分上下半場。)

犯規次數:NBA6次,技術犯規不算在內,FIBA5次,技術犯規算在內。

叫暫停:NBA可以球員在場上叫,FIBA只能教練叫。NBA每隊每場可叫7次暫停,還有強制暫停,FIBA最多6次,上半場2次,下半場3次,加時賽1次,沒有強制暫停。

防守三秒:NBA有防守三秒,FIBA沒有。

干擾球:NBA球碰筐彈起後在籃筐圓柱體以上不能觸碰,FIBA可以。

最主要的區別就是這些,加粗部分較為重要。不過實際上真正造成影響的不是規則本身,而是它們交織在一起後的連鎖反應,對於比賽節奏、打法、思路等都會造成不小影響。

具體如下:

1、三分線短意味著空間小,外線突破受影響,高位擋拆的威力被削弱。眾所周知NBA早已進入外線當道的小球時代,擋拆運用非常頻繁,對空間的依賴史無前例。這就導致NBA的大個子越來越往外走,移動要靈活,善於擋拆,最好會遠投。

2、沒有防守三秒是傳統大個子的福音。NBA推行防守三秒規則主要是為了保證觀賞性,大個子老站在禁區,突破暴扣的鏡頭會少很多,FIBA可不管這些。對照上一點,NBA的傳統大個子逐漸退出舞臺,FIBA恰好又是傳統大個的天下,差別顯而易見。像約基奇這種在NBA都能統治禁區的怪物,在FIBA賽場會更無解。(他本來就來自歐洲,習慣FIBA規則)

沒有防守三秒的第二個好處是利於聯防,NBA早期不允許使用聯防,後來允許了,但防守三秒規則無形中抑制了聯防的發展,而且NBA的球場空間更大,相對來說不利於聯防。FIBA賽場上聯防是常見的防守策略,尤其是對付美國隊的不二選擇,聯防對限制突破非常有效,代價是容易漏外線遠投,美國球員突破凶猛,又不適應FIBA三分線,聯防再合適不過。

3、判罰尺度和干擾球規則會束縛手腳,NBA對於一些不干擾比賽進程的輕微走步或翻腕一般不會吹,FIBA裁判眼裡不揉沙子,雖說這些都是稍微注意就能避免的,但畢竟打了這麼久NBA,一時間難以適應;干擾球規則更嚴重,NBA球員看到球在籃筐正上方會下意識地等它彈開再去搶,FIBA規則培養出的球員會第一時間爭搶,可想而知美國對會因此漏掉多少籃板機會,籃板對於勝負又有多麼重要。

FIBA和NBA最大的區別在哪?缺少巨星的美國男籃真的不穩了嗎?

從這三點能看出,FIBA規則不利於NBA球員,更不利於小球風格,歐洲球隊會佔得先機,美國隊選人思路和打法都要改變;規則上的差異會潛移默化地影響比賽細節,進而影響勝負。

看到這您應該就明白了,美國能不能奪冠還真不光是球星多少的問題,事實的確如此,2000年悉尼奧運會奪冠後,美國男籃連續在2002年世錦賽、2004奧運會和2006世錦賽三次世界大賽折戟,要說星味,這三屆可都不算差。

連續輸掉三屆大賽,陣容卻並不差

2002世錦賽美國僅取得第六名,9場比賽輸了3場,陣中有巔峰期的巴郎戴維斯、皮爾斯、小奧尼爾、大本、布蘭德等球星,還有老將雷吉米勒坐鎮,不能說差吧?

FIBA和NBA最大的區別在哪?缺少巨星的美國男籃真的不穩了嗎?

2004年奧運會美國半決賽輸給吉諾比利領銜的阿根廷黃金一代,收穫季軍。隊內有艾佛森、馬布裡、鄧肯、奧多姆、小斯、傑佛森、馬里昂、布澤爾、奧卡福等當打之年的球星,還有剛剛結束新秀賽賽季的03三傑,詹姆斯、韋德、安東尼。可以說是星光璀璨了。

FIBA和NBA最大的區別在哪?缺少巨星的美國男籃真的不穩了嗎?

2006年世錦賽美國再次倒在半決賽,對手是希臘隊。當時隊中有更成熟的03三傑,再加上波什,還有霍華德、保羅、布蘭德、巴蒂爾、賈米森、喬約翰遜等球星。陣容偏年輕,但也真心不差。

FIBA和NBA最大的區別在哪?缺少巨星的美國男籃真的不穩了嗎?

這三年都與冠軍失之交臂,肯定不只是陣容問題。自從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允許職業球員參賽,美國隊直到2000年始終呈碾壓姿態,從來沒想過世界籃壇還會有對手,對規則和對手的研究不夠重視,輕敵嚴重。

實際上2000年奧運會美國隊就有三場比賽分差在10分之內,半決賽對立陶宛只贏了2分,但並沒有引起重視。

美國隊要想在FIBA規則下奪冠,要做到這些

1、足夠多的優質射手:最基本的道理,要想破聯防,就得把三分投進。2006世錦賽就輸在這一點,歐洲球隊非常重視整體,聯防嚴謹不出錯,當時美國隊主攻手是年輕的詹姆斯和韋德,二人都不擅長遠投,突破又被封鎖,美國隊進攻直接癱瘓了一半。所以2008年老K教練在湊齊超豪華陣容後還是選擇帶上邁克爾裡德,一個優秀的射手,雖然上場時間不多,但可應不時之需。

2、足夠多的防守尖兵:美國男籃能在國際賽場大殺四方,靠的不只是進攻個人能力,而是防守反擊。多人輪換保證體能,擴防施壓逼搶,大範圍協防夾擊製造失誤,搶斷反擊一條龍。你來我往地正常打很難快速拉開比分,防守反擊才是王道。

FIBA和NBA最大的區別在哪?缺少巨星的美國男籃真的不穩了嗎?

3、大個子護框手:上文提到了,FIBA規則更需要傳統大個子,尤其防守端。NBA很多移動靈活但相對瘦弱的大個會佔劣勢,因為要面臨大量的低位單防,對上歐洲力量型中鋒會吃虧。

4、優秀組織者:即使缺少巨星,美國隊也不可能找12個角色球員,各位置上的靠譜得分手不會少,但優秀的組織者很難得。美國打FIBA是人生地不熟的一方,遇到突發事件要有一個能控住場子的人,08年奧運會為什麼一定要帶上35歲的老基德,雖是首發,打的時間卻不長,就是起一個鎮場子的作用。不要小看這一點。

這支美國隊真的不穩了嗎?

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這支星光暗淡的美國隊,是否符合上述條件。

再貼一遍名單:阿德巴約、巴恩斯、杰倫-布朗、庫茲馬、大洛佩斯、洛瑞、米德爾頓、米切爾、普拉姆利、馬庫斯-斯瑪特、塔圖姆、塔克、特納、沃克和賽迪斯-楊。(斯瑪特因小腿傷勢暫時退出)。

先看射手,這裡面除了阿德巴約和普拉姆利,都有一定投射能力,巴恩斯是非常適合FIBA規則的射手,出手動作乾淨利落,基本功紮實,擅長髮現空位機會,上賽季三分命中率高達40.8%;塔克是靠譜的底角射手,火箭球迷都懂;米德爾頓中距離和三分都能投,準起來嚇人,上賽季三分命中率37.8%,生涯首次入選全明星;洛瑞是陣中少有的老將,三分穩定果敢;大洛上賽季65%的出手來自三分線外,命中率36.5%還算客觀。其他人基本屬於持球打法為主同時也能投三分的。

再看防守資源,這套陣容偏年輕化,隊員的拼勁不需擔心。外圍有洛瑞,經驗豐富,對抗凶狠,造進攻犯規之王;斯瑪特若能迴歸是非常合適的人選;塔圖姆和布朗身體素質出眾,優秀的鋒線防守者;塔克不需多說,兢兢業業的3D老將,內線有猛漢阿德巴約,護框封蓋有大洛和特納。

護框手,重點提大洛,他所效力的雄鹿上賽季防守效率聯盟第一,限制對手籃下命中率第一,大洛居功至偉,他的護框配合字母哥的掃蕩令對手聞風喪當,到了國際賽場會進一步體現。既能護框又能穩定貢獻三分的能力是以往美國隊不具備的。特納是上賽季蓋帽王,移動靈活,協防意識出色。

FIBA和NBA最大的區別在哪?缺少巨星的美國男籃真的不穩了嗎?

最後看組織者,洛瑞剛剛獲得總冠軍,33歲的年紀壓的住一群年輕人。沃克連續三年入選全明星,上賽季首次先發,29歲當打之年,聯盟最優秀的攻擊型控衛之一,也能擔此重任。米切爾是波波維奇欽點的“希望他擔起領袖責任”的人,雖然只打了兩年NBA,卻已經是爵士隊的第一得分手,也具備組織能力。

總結

這套陣容雖然缺少星味,但幾大重要條件都能滿足,不至於出現結構性問題,在波波的調教下依舊充滿期待。

現在的問題是,缺少頂尖大牌會導致關鍵時刻把握度不高,2008年北京奧運會男籃決賽,夢八隊和西班牙對拼到生死時刻,還得靠科比的3+1鎖定勝局,超級巨星在關鍵時刻的作用是無法替代的。

"

以往每逢世界大賽,關於美國男籃的陣容評價一般有兩種聲音:若大牌球星夠多,拿去和夢一隊比較,暢想一波隔空對戰,目前公認最接近的應該是夢八隊(北京奧運會那支);若巨星不夠多,則細數每位巨星的實力,各自在聯盟中的地位,最後發現就算星味不夠濃,也足以統治世界籃壇。

FIBA和NBA最大的區別在哪?缺少巨星的美國男籃真的不穩了嗎?

然而今年的美國隊似乎和以往都不同,備戰期間的新聞主旋律變成了球星成群結隊地退出,不斷刷新著下限。雖說美國隊一直有重視奧運會,相對輕視世錦賽(世界盃)的傳統,但今年這套班子也未免過於寒酸了吧?即使波波維奇再偉大,美國隊硬實力再強,也不由得讓人產生質疑:美國隊真的還穩嗎?

最新公佈的美國男籃15人大名單如下:阿德巴約、巴恩斯、杰倫-布朗、庫茲馬、大洛佩斯、洛瑞、米德爾頓、米切爾、普拉姆利、馬庫斯-斯瑪特、塔圖姆、塔克、特納、沃克和賽迪斯-楊。(斯瑪特因小腿傷勢暫時退出)。

在分析這套陣容之前,先來看一下FIBA(國際籃聯)和NBA的規則有哪些不同,從歷史規律來看,規則差異同樣是阻礙美國多奪冠的重要因素,甚至比陣容影響更大。

NBA和FIBA(國際籃聯)規則最大的區別在哪?

先說基礎規則上的不同:

三分線:NBA三分線距離弧頂距離為7.25米,FIBA為6.75米(2010年修改之前為6.25米)。

比賽時間:NBA一場48分鐘,每節12分鐘,FIBA一場40分鐘,每節10分鐘。(最早是分上下半場。)

犯規次數:NBA6次,技術犯規不算在內,FIBA5次,技術犯規算在內。

叫暫停:NBA可以球員在場上叫,FIBA只能教練叫。NBA每隊每場可叫7次暫停,還有強制暫停,FIBA最多6次,上半場2次,下半場3次,加時賽1次,沒有強制暫停。

防守三秒:NBA有防守三秒,FIBA沒有。

干擾球:NBA球碰筐彈起後在籃筐圓柱體以上不能觸碰,FIBA可以。

最主要的區別就是這些,加粗部分較為重要。不過實際上真正造成影響的不是規則本身,而是它們交織在一起後的連鎖反應,對於比賽節奏、打法、思路等都會造成不小影響。

具體如下:

1、三分線短意味著空間小,外線突破受影響,高位擋拆的威力被削弱。眾所周知NBA早已進入外線當道的小球時代,擋拆運用非常頻繁,對空間的依賴史無前例。這就導致NBA的大個子越來越往外走,移動要靈活,善於擋拆,最好會遠投。

2、沒有防守三秒是傳統大個子的福音。NBA推行防守三秒規則主要是為了保證觀賞性,大個子老站在禁區,突破暴扣的鏡頭會少很多,FIBA可不管這些。對照上一點,NBA的傳統大個子逐漸退出舞臺,FIBA恰好又是傳統大個的天下,差別顯而易見。像約基奇這種在NBA都能統治禁區的怪物,在FIBA賽場會更無解。(他本來就來自歐洲,習慣FIBA規則)

沒有防守三秒的第二個好處是利於聯防,NBA早期不允許使用聯防,後來允許了,但防守三秒規則無形中抑制了聯防的發展,而且NBA的球場空間更大,相對來說不利於聯防。FIBA賽場上聯防是常見的防守策略,尤其是對付美國隊的不二選擇,聯防對限制突破非常有效,代價是容易漏外線遠投,美國球員突破凶猛,又不適應FIBA三分線,聯防再合適不過。

3、判罰尺度和干擾球規則會束縛手腳,NBA對於一些不干擾比賽進程的輕微走步或翻腕一般不會吹,FIBA裁判眼裡不揉沙子,雖說這些都是稍微注意就能避免的,但畢竟打了這麼久NBA,一時間難以適應;干擾球規則更嚴重,NBA球員看到球在籃筐正上方會下意識地等它彈開再去搶,FIBA規則培養出的球員會第一時間爭搶,可想而知美國對會因此漏掉多少籃板機會,籃板對於勝負又有多麼重要。

FIBA和NBA最大的區別在哪?缺少巨星的美國男籃真的不穩了嗎?

從這三點能看出,FIBA規則不利於NBA球員,更不利於小球風格,歐洲球隊會佔得先機,美國隊選人思路和打法都要改變;規則上的差異會潛移默化地影響比賽細節,進而影響勝負。

看到這您應該就明白了,美國能不能奪冠還真不光是球星多少的問題,事實的確如此,2000年悉尼奧運會奪冠後,美國男籃連續在2002年世錦賽、2004奧運會和2006世錦賽三次世界大賽折戟,要說星味,這三屆可都不算差。

連續輸掉三屆大賽,陣容卻並不差

2002世錦賽美國僅取得第六名,9場比賽輸了3場,陣中有巔峰期的巴郎戴維斯、皮爾斯、小奧尼爾、大本、布蘭德等球星,還有老將雷吉米勒坐鎮,不能說差吧?

FIBA和NBA最大的區別在哪?缺少巨星的美國男籃真的不穩了嗎?

2004年奧運會美國半決賽輸給吉諾比利領銜的阿根廷黃金一代,收穫季軍。隊內有艾佛森、馬布裡、鄧肯、奧多姆、小斯、傑佛森、馬里昂、布澤爾、奧卡福等當打之年的球星,還有剛剛結束新秀賽賽季的03三傑,詹姆斯、韋德、安東尼。可以說是星光璀璨了。

FIBA和NBA最大的區別在哪?缺少巨星的美國男籃真的不穩了嗎?

2006年世錦賽美國再次倒在半決賽,對手是希臘隊。當時隊中有更成熟的03三傑,再加上波什,還有霍華德、保羅、布蘭德、巴蒂爾、賈米森、喬約翰遜等球星。陣容偏年輕,但也真心不差。

FIBA和NBA最大的區別在哪?缺少巨星的美國男籃真的不穩了嗎?

這三年都與冠軍失之交臂,肯定不只是陣容問題。自從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允許職業球員參賽,美國隊直到2000年始終呈碾壓姿態,從來沒想過世界籃壇還會有對手,對規則和對手的研究不夠重視,輕敵嚴重。

實際上2000年奧運會美國隊就有三場比賽分差在10分之內,半決賽對立陶宛只贏了2分,但並沒有引起重視。

美國隊要想在FIBA規則下奪冠,要做到這些

1、足夠多的優質射手:最基本的道理,要想破聯防,就得把三分投進。2006世錦賽就輸在這一點,歐洲球隊非常重視整體,聯防嚴謹不出錯,當時美國隊主攻手是年輕的詹姆斯和韋德,二人都不擅長遠投,突破又被封鎖,美國隊進攻直接癱瘓了一半。所以2008年老K教練在湊齊超豪華陣容後還是選擇帶上邁克爾裡德,一個優秀的射手,雖然上場時間不多,但可應不時之需。

2、足夠多的防守尖兵:美國男籃能在國際賽場大殺四方,靠的不只是進攻個人能力,而是防守反擊。多人輪換保證體能,擴防施壓逼搶,大範圍協防夾擊製造失誤,搶斷反擊一條龍。你來我往地正常打很難快速拉開比分,防守反擊才是王道。

FIBA和NBA最大的區別在哪?缺少巨星的美國男籃真的不穩了嗎?

3、大個子護框手:上文提到了,FIBA規則更需要傳統大個子,尤其防守端。NBA很多移動靈活但相對瘦弱的大個會佔劣勢,因為要面臨大量的低位單防,對上歐洲力量型中鋒會吃虧。

4、優秀組織者:即使缺少巨星,美國隊也不可能找12個角色球員,各位置上的靠譜得分手不會少,但優秀的組織者很難得。美國打FIBA是人生地不熟的一方,遇到突發事件要有一個能控住場子的人,08年奧運會為什麼一定要帶上35歲的老基德,雖是首發,打的時間卻不長,就是起一個鎮場子的作用。不要小看這一點。

這支美國隊真的不穩了嗎?

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這支星光暗淡的美國隊,是否符合上述條件。

再貼一遍名單:阿德巴約、巴恩斯、杰倫-布朗、庫茲馬、大洛佩斯、洛瑞、米德爾頓、米切爾、普拉姆利、馬庫斯-斯瑪特、塔圖姆、塔克、特納、沃克和賽迪斯-楊。(斯瑪特因小腿傷勢暫時退出)。

先看射手,這裡面除了阿德巴約和普拉姆利,都有一定投射能力,巴恩斯是非常適合FIBA規則的射手,出手動作乾淨利落,基本功紮實,擅長髮現空位機會,上賽季三分命中率高達40.8%;塔克是靠譜的底角射手,火箭球迷都懂;米德爾頓中距離和三分都能投,準起來嚇人,上賽季三分命中率37.8%,生涯首次入選全明星;洛瑞是陣中少有的老將,三分穩定果敢;大洛上賽季65%的出手來自三分線外,命中率36.5%還算客觀。其他人基本屬於持球打法為主同時也能投三分的。

再看防守資源,這套陣容偏年輕化,隊員的拼勁不需擔心。外圍有洛瑞,經驗豐富,對抗凶狠,造進攻犯規之王;斯瑪特若能迴歸是非常合適的人選;塔圖姆和布朗身體素質出眾,優秀的鋒線防守者;塔克不需多說,兢兢業業的3D老將,內線有猛漢阿德巴約,護框封蓋有大洛和特納。

護框手,重點提大洛,他所效力的雄鹿上賽季防守效率聯盟第一,限制對手籃下命中率第一,大洛居功至偉,他的護框配合字母哥的掃蕩令對手聞風喪當,到了國際賽場會進一步體現。既能護框又能穩定貢獻三分的能力是以往美國隊不具備的。特納是上賽季蓋帽王,移動靈活,協防意識出色。

FIBA和NBA最大的區別在哪?缺少巨星的美國男籃真的不穩了嗎?

最後看組織者,洛瑞剛剛獲得總冠軍,33歲的年紀壓的住一群年輕人。沃克連續三年入選全明星,上賽季首次先發,29歲當打之年,聯盟最優秀的攻擊型控衛之一,也能擔此重任。米切爾是波波維奇欽點的“希望他擔起領袖責任”的人,雖然只打了兩年NBA,卻已經是爵士隊的第一得分手,也具備組織能力。

總結

這套陣容雖然缺少星味,但幾大重要條件都能滿足,不至於出現結構性問題,在波波的調教下依舊充滿期待。

現在的問題是,缺少頂尖大牌會導致關鍵時刻把握度不高,2008年北京奧運會男籃決賽,夢八隊和西班牙對拼到生死時刻,還得靠科比的3+1鎖定勝局,超級巨星在關鍵時刻的作用是無法替代的。

FIBA和NBA最大的區別在哪?缺少巨星的美國男籃真的不穩了嗎?

這支美國隊要儘可能避免拖到關鍵戰,減少失誤早早結束懸念最好。如果真到了,幾個外線攻擊手必須站出來承擔責任,把自己當成頂尖超巨,不能猶豫,否則很可能重蹈覆轍。

不能輕敵,要尊重規則。美國隊因為輕敵吃過不少虧,這支球隊大多是急於證明自己的年輕人,沒有大牌們的優越感,不至於輕敵。規則問題是以前美國隊輸球的主因,現在更不可能放鬆警惕。

可以預料,這支美國隊在遇到真正的強敵前依舊可以橫掃一切。真到了決戰,一要避免犯以前的錯誤,二是發揮出自己的優勢,三要足夠尊重對手,能做好這些便依舊是奪冠最大熱門。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