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頓交響創作的偉大句號

約瑟夫·海頓 音樂 藝術 句號 人人愛樂 2017-05-06

2017-05-05人人愛樂

1795 年5月4日奧地利作曲家海頓的《D大調第一百零四交響曲》首演於倫敦。

海頓是奧地利著名作曲家、維也納古典樂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音樂作品浩如煙海,一生共創作104部交響曲、84首絃樂四重奏、100多首各類三重奏、50首各種樂器獨奏的協奏曲等等,每一首作品都不乏天才的奇筆。他深受啟蒙主義思想的影響,把所具有的樂觀、理智、充滿活力、均衡、和諧之美都傾注於所有的作品中,並在前人成就的基礎上不斷探索和實踐,使交響曲具有了深邃感情和多樂章的戲劇結構,使交響樂隊的編制得以完善,並最終使這一形式得以確立,也使古典樂派嚴整、勻稱、完美的風格特點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他因此而被人們稱為“交響樂之父”。

第104“倫敦”交響曲作於1795年,這是海頓的最後一首交響曲。雖然作曲家於九十年代為所羅門所作的12首交響曲統稱為“倫敦交響曲”,但這首無疑是最為“正宗”的一部,也是作曲家為自己數量龐大的交響曲作品、漫長的交響曲創作歷程所做的一個出色的總結。這首交響曲深受英年早逝的莫扎特作品的影響,具有柔和抒情的情調、細緻感情的表達,以及靈活的配器等,但海頓以明朗快活代替了莫扎特甜美的傷感。樂曲共有四個樂章組成。

作品賞析:

第一樂章:樂曲以一個相當震撼人心的、具有強勁力度的引子開始,這個長達兩分鐘之久,緩慢卻富有底蘊的引子顯得獨特而具有標誌性意義,隨後樂曲轉入歡快的、充滿音色對比變化的舞曲段落,隱約中顯現出一絲詼諧和幽默的氣質。

第二樂章:是一首抒情曲,寧靜而明朗,但又略帶一些憂鬱和嫵媚。

第三樂章:風格接近於瑪祖卡舞曲,用復三段體寫成,旋律輕盈而平穩。經常在第三拍中使用不規則的重音,具有貝多芬初期諧謔曲的構思,其中段具有對比的流暢旋律。

第四樂章:此樂章的第一主題據說取材於當時一首相當流行的克羅地亞敘事民歌。但也有另一種說法認為,作曲家是以一種英國街頭叫賣為旋律為基礎創作而成的。這個充滿著民歌風味的樂章令人激昂而振奮,當最後一個音符結束之後,海頓的交響曲創作歷程也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誕生與逝世

1915 中國指揮家黃貽鈞生於江蘇蘇州。他是最早加入上海工部局交響樂隊(上海交響樂團的前身)的四位中國音樂家樂家之一,還是最早從事中國電影、話劇音樂創作的作曲家之一,是唯一指揮過柏林交響樂團的中國人。

1931 蘇聯指揮家傑納迪·羅日傑斯特文斯基(Gennady Rozhestvensky)生於莫斯科。他的指揮技巧卓越,對作品時代風格的掌握恰如其分;指揮曲目廣泛,以指揮柴科夫斯基、肖斯塔科維奇、普羅科菲耶夫、西貝柳斯的音樂作品而著稱於世。

1947 挪威籍波蘭爵士樂高音薩克斯管演奏家簡·加巴雷克(Jan Garbarek)生於波蘭。他是自吉普賽音樂大師Django Reinhrdt以後歐洲最重要的爵士樂手之一。他的作品充滿一種北極凜冽的氣息,像一座冰雪覆蓋的火山,高音薩克斯風的音色被評為當代爵士樂最美的聲音。

1983 意大利作曲家、指揮家、小提琴家尼諾·聖佐諾(Nino Sanzogno)卒於米蘭,終年72歲。他曾為米蘭交響樂團的一員,主要演出一些專家的當代作品,後自己成立小團體,並演出18世紀作曲家作品。

左起圖為黃貽鈞、簡·加巴雷克

首演

1795 奧地利作曲家海頓的《D大調第一百零四交響曲》首演於倫敦。

1856 俄國作曲家達爾戈梅日斯基的歌劇《水仙女》首演於聖彼得堡。

1953 英國作曲家戴留斯的歌劇《伊爾美林》首演於牛津。

達爾戈梅日斯基

古典今天

1864 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二世為瓦格納償還債務,併為他提供房子和每年的資助。

圖為瓦格納與他的資助者路德維希二世

(人人愛樂APP是一款互聯網+藝術資源整合的教育類APP,以供學習者和愛好者欣賞、學習、展示、交流為目的。人人愛樂還將整合與藝術產業相關的所有資源,如:音樂教學資源、音樂賞析資源、藝術活動資源、藝術家資源、培訓機構、留學招生、包裝策劃、宣傳推廣等,成為行業內交流、學習、賞析、應用、資源對接及群體交互的一站式藝術全類資源服務平臺。)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