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誌於都」於都蘇區通信

於都蘇區通信

「方誌於都」於都蘇區通信

第一節 組織沿革

於都縣是老革命根據地之一,1928年就有黨的地下組織,同時建立地下交通站。按照《地方蘇維埃政府的暫時組織條例》規定,蘇維埃縣政府可設交通員2至5人,區、鄉兩級政府可設交通員各1人。這些交通員中有公開的,也有祕密的,他們肩負著黨、政、軍的通信任務。於都有4條主要交通幹線;於西線(於都一步前一羅坳);於南線(於都桂林一里仁);於北線(於都一銀坑一橋頭);於贛線(於都一贛州一贛縣水上交通線)。蘇區交通規定聯絡暗號和地點,採取單線聯繫方法傳遞蘇維埃政府重要文件、交通站配合中國工農紅軍鞏固蘇維埃政權,建立革命根據地起到積極作用。

1931年5月,中國工農紅軍攻克於都前夕,國民黨政府為封鎖和破壞革命根據地郵電通信,強令於都郵政、電報兩局員工,攜帶票款、檔案、通信工具和設備撤逃贛州,停辦各圩鎮代辦機構,郵電通信遭到嚴重破壞。蘇維埃政府的通信任務,主要靠各級蘇維埃政府交通員完成。


「方誌於都」於都蘇區通信


1931年11月,在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內務部領導下,在瑞金縣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郵政總局,在中央總局之下,各省設立郵務管理局,各縣按地域寬窄,軍事交通需要,分設甲、乙兩種郵局,縣以下較大圩鎮或交通要道,則設郵政分局或郵政代辦所。同時頒佈郵政章程。

1.蘇區時期,於都境內先後劃為4個縣。蘇維埃勝利縣郵局1932年1月成立,局址設銀坑平安村王坑,是於都交通樞紐,蘇區革命發源地之一。為興國、寧都、瑞金、於都軍事要道,屬甲等中心郵局。隸屬江西省郵務管理局管轄,先後由張復榮、潭良仁、朱德阡、曾xx(興國人)擔任局長。內設郵務股長,郵務員、遞信員、炊事員,有職工29人。業務管理分設平信、掛號兩個臺。先後在半逕、橋頭、銀坑、仙下、大田等地設郵政分局;三貫、車溪(原車頭),汾坑、曲洋、馬安等地設22個郵政代辦所。每個分局設局長兼郵務員1人,遞信員若干人,代辦所由蘇維埃區或鄉政府交通員兼辦。

2.1932年2月成立於都郵局開辦業務,隸屬粵贛省郵務管理局管轄,由蘇維埃政府抽調一批幹部和交通員組成。隨著革命根據地不斷擴大,郵政通信業務不斷增長,按郵章規定於都郵局為乙等局,局址設在十字街(現解放路)易屋清和號。林偉、劉培善等先後任局長。有職工17人,郵務員2人,局長1人,炊事員1人,遞信員13人。業務管理分為平信、掛號兩個臺。縣以下較大的區、鄉和軍事交通要道先後在花橋、三門、新陂設分局,禾溪埠、利林、禾豐、五龍圩(興國)、潭頭、步前等設23個郵政代辦所。分局設局長兼郵務員1人,遞信員若干人。代辦所由蘇維埃區或鄉政府交通員負責。1934年6月,粵贛省改稱贛南省,省址設在於都城何屋,贛南省郵務管理局由會昌遷至於都,與於都郵局合併,局長由贛南省郵務管理局局長朱昌峰兼任,直至北上抗日。

3. 蘇維埃登賢縣(前身系信康縣)1932年2月成立郵局。局址設在現於都畚嶺井前村袁屋祠堂內。後搬遷至小溪長源村,約二個月左右,遷回畚嶺井前村。隸屬粵贛省郵務管理局管轄。轄於都、贛縣、南康、信豐、安遠等縣的一些邊沿地區,範圍較小,交通亦不便,屬於邊沿結合部。按照郵章規定為乙等郵局。設局長1人,郵務員2人,遞信員若干人,有職工12人,先後在茶梓、小溪、豐田等地設有郵政分局,分局設局長兼郵務員1人,遞信員若干人。同時在馬嶺、仁風、唐村(安遠)、龍布(安遠)等地設有郵政代辦所7個,其業務由蘇維埃區、鄉政府交通員兼辦。


「方誌於都」於都蘇區通信


據《於都縣歷史簡介》載,1934年12月蘇維埃瑞西縣成立,不久隨軍北上抗日,未設蘇維埃郵局,其通信任務,主要依靠蘇維埃區、鄉政府交通員負責投遞郵件和報刊。

第二節業務種類

蘇維埃郵政通信的業務種類,大致分為平信、掛號信、普通快信、特別快信、包裹、印刷品、新聞紙等七類。

平信,包括普通信函、剪角信函兩種。普通信函規定每件重量不超過6錢,貼郵票3分,超過6錢加倍;剪角信函只限於政府、軍隊、群眾團體等機關使用,每件貼郵票2分。

掛號信,每件貼郵票1角2分。因未辦理匯款業務,准許在掛號信內附寄鈔票,每附寄1元,加貼郵票2分,如不照章辦理,一經查出,則予充公,尚若遺失,也不負賠償責任。

普通快信,每件貼郵票1角6分。

特別快信,每件貼郵票2角2分。中華蘇維埃郵政總局為適應革命戰爭需要,開辦特別快信業務,此類業務只限省委、省蘇維埃政府、省軍區和軍團以上的司、政、後部門使用,其他單位不能使用。

報紙、雜誌及黨政機關、群眾團體印刷的文件和宣傳品等,就地投遞的每件貼郵票1/2分,異地投遞的每件貼郵票1分。

包裹,按重量和品別標準收取郵費,但紅軍戰土及其家屬相互郵寄包裹時,免收郵費。

第三節郵政網路

郵路(1)蘇維埃於都縣郵政局有5條主要郵路幹線:即於都一潭頭一花橋單程20公里;於都一新陂一藤橋單程20公里;於都一步前一羅坳一三門單程20公里;於都一五龍圩(興國)單程35公里;於都一禾溪埠一仙下單程30公里,郵路總長度125公里,班次為每日班。(2)蘇維埃勝利縣中心郵局有7條主要郵路幹線;即平安一半徑(寧都)單程15公里;平安一黃嶺一山寮(興國)單程30公里,平安—橋頭一滴倒水(興國)單程22.5公里;平安一三貫一仙下單程22.5公里,平安一汾坑單程15公里、平安一大田一長沙(瑞金)單程20公里、平安一馬安單程15公里。郵路總長度140公里,班次為每日班。(3)蘇維埃登賢縣郵局有4條郵路幹線;即畚嶺一馬嶺一牛嶺(贛縣)單程30公里;畚嶺一唐村(安遠)一龍布(安遠),單程30公里;畚嶺一仁風一茶梓,單程30公里;畚嶺一小溪,單程15公里。郵路總長度105公里,班次為每日班。

投遞 蘇區郵件投遞,配遞信員,按照郵政章程規定,遞信分為普通郵件班、普通快信班、特別快信班。


「方誌於都」於都蘇區通信


普通郵件班 遞送平信、掛號信、印刷品包裹等,也可帶遞普通快信,按各郵路規定的班期遞送,一般為每天一班。

普通快信班 遞送普通快信,也可帶遞特別快信,但不帶遞普通郵件,班期按照各條郵路規定的班期遞送,一般為每天二班。

特別快信班 專遞特別快信,班次不定,堅持隨到隨送,日夜兼程,白天一人送,晚上二人送,還要攜帶梭標、大刀或其他武器,無論遇到什麼情況,都要按規定時間送到,那怕不吃飯不睡覺也要按時完成任務。

報紙、雜誌隨著普通郵件遞送。蘇區報刊由各級黨委直接發行,革命根據地出版多種定期報刊,如有中央機關報《紅色中華)、《鬥爭》、工農紅軍總政治部機關報《紅星報》、共青團中央機關報《青年實話》,還有《蘇區工人〉、《紅旗》等報刊,共有三、四種。開始發行面很小,後由於湘贛省委於1932年、閩贛省委於1933年3月16日、黨中央發行部於1933年7月8日先後作出決定,要求加強黨報黨刊的發行,各級黨組織、蘇維埃各級政府和群眾團體,必須設專人負責發行工作,發行面除革命根據地外,還要發行到蔣管區的地下各級黨組織,加上革命根據地的擴大,報刊發行量不斷增長。遞信的投遞量也隨之增加,每個遞信員加配油籮,以供遞送信件報刊。

遞信員標誌 遞信員出班時,一律穿綠色背心,胸前有“郵政”兩字,後改為印有“郵政”兩字的黃色抽章,規定每天行程30-40公里,肩挑郵件重量不超過30公斤。遞信員不受沿途哨卡檢查。1933年10月16日,蘇區第三次郵局局長聯席會議決定,過去的袖章,因邊區關係和遞信人員不慎,以致遺失很多,為實現赤色戒嚴,防止敵人偵探混進,決定將抽章作廢,改由各縣郵政局與政府協商,自辦通行證,每改變一次通行證,另行通知。

蘇維埃電信設備 1933年春,蘇維埃於都縣政府架設於都至會昌(粵贛省所在地)單鐵話線1條,安裝電話單機1部,與會昌、瑞金可以直接通話聯繫。1934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其通信線路及設備隨之拆除。

第四節質量管理

蘇維埃郵政對通信質量,要求非常嚴格,從郵件收寄到封發投遞,都制定了一套嚴密的規章制度。1930年,頒佈赤色郵政暫時章程,對郵政通信質量作了詳細的規定。

建立了崗位責任制。蘇維埃郵政,對工作人員實行考勤,規定上班在考勤表上畫上一圈,加班時在表上增畫一個圈,遞信員規定值六休一制度,就地休息,不能離開工作崗位,一旦有特別快信,就立即出班投遞,如造成積壓延誤,不但要追究承辦人責任,還要追究領導責任。

時限管理。蘇區革命根據地,多數處於白區國民黨軍隊包圍之中,交通不便,路途險要,郵政通信隨時都有可能被破壞和中斷,時間要求尤為重要,規定遞信員每小時行程5公里,每天行程30-40公里,如若延誤造成積壓,要受到紀律處分,提前趕到給予一、二、三等三角紅旗的獎勵。為進一步加快投遞速度,提高通信質量,1932年7月19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郵政總局發出第二號通知,8月1日起一律開快信班,各局每天安排1名遞信員開平信班,1名開快信班,派1-2名等待特別快信,實行平信每日開一班帶一班,快信每日開二班帶二班(開平信帶快信走);規定平信班可帶快信,快信班不帶平信,保證平信班次和快信遞信員不要負荷太重,能及時趕到;同時規定郵路線上凡是經過有渡河的地方,必須指令船伕宿在一定的住所,知道郵政通信的重要性,保證遞信員隨到隨渡,不得有片刻延誤。並組織遞信員學習渡船技術,一旦遇到船伕不在,自己可以渡河。如某處路線發生障礙時,地方政府要儘可能派武裝護送,或者繞小道過去,避免致郵件停留,影響投遞速度。

交接驗收。遞信員不直投到戶,只送到分局、代辦所,由局、所蓋章取回單並將對方郵件帶回局內交班。快信、掛號信使用三聯單,一聯交寄件人作依據,一聯收寄局留存,一聯隨信寄投遞局。

嚴格執行遞信員排單制度,在排單上詳細標明遞程。遞信員每到一個局、所,都要把收到時刻與發出時刻填寫清楚,如果遞信員到的時刻與排單上的時刻不合(或不真實),發寄局的遞信員應負責,有延誤時刻者,應將延誤時間說明,對方局收到排單後,馬上派人沿線檢查,尚若有延誤,報請上級局查辦。

第五節郵務工會

蘇維埃郵務工會是郵務工人的最高領導機構。革命戰爭年代,工會對搞好蘇區郵政通信,配合工農紅軍徹底粉碎敵人“圍剿”,鞏固與擴大革命根據地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1933年,粵贛省郵務管理局成立郵務工會委員會,隨後蘇維埃於都、勝利、登賢縣郵局相繼成立工會幹事會。以後工會幹事會,改為工會支部委員會,選舉5一7人為委員,設宣傳,組織、文化教育、青工、社會經濟委員各一人,其餘為委員,分局成立郵務工會小組。1933年1月15日,江西省郵務工會召集各縣郵工支部長聯席會議,號召全省郵務工人開展革命競賽活動。


「方誌於都」於都蘇區通信


為革命戰爭加快投送速度。凡是在軍事幹線上的特別快信,保證做到來一封,送一封,隨到隨送,日夜行程超過90公里,力爭100公里。郵務工人為把特別快信及時送到,不管白天和晚上,冒著生命危險,夜間提著燈籠繞過敵人的封鎖線,把信件送到收件人手中。有的郵務工人在遞送快信途中遇到敵人,為不讓黨的機密文件落到敵人手中,與敵人展開了頑強的鬥爭,甚至獻出了自己的寶貴生命,為中國革命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

開展節省經濟運動。廣大郵務工人為響應蘇維埃政府“增加生產、勵行節約”的號召,提出在假日上班,不要加班工資。同時,還積極宣傳,鼓動全體郵務工人每人每月節省百分之十的工資來支援革命戰爭。發動工人自種蔬菜,發展生產、改善生活。1933年4月7日,江西省郵務管理局全體工人響應“紅中”四個月節省80萬元的號召,幫助籌集前方作戰經費,粉碎敵人的第“五次圍剿”,一致要求免發4月至7月份的工資,每人每天除公家發給一斤半大米,菜費六分和每月買草鞋、剃頭的一元大洋外,其餘全部返回公家,決定由自己耕種菜園,到油鹽便宜的地方採辦油鹽等節約辦法,同時還積極帶頭認購和推銷經濟建設公債。10月16日,蘇區第三次郵局長聯席會議上總結和表揚在革命競賽運動中的優勝單位和個人。粵贛省節約107元(銀元),募捐49元(銀元),推銷公債394.5元,於都縣郵局節省135.2元(銀元),勝利縣郵電局節省86.66元(銀元),全省共計蘇捐188.66元(銀元),被評為優勝單位,中央內務部和郵政總局授予獎旗一面,和書籍、畫刊、信箋、信套等,獎勵局長匡山泰銀牌一個。

優待紅軍工作。廣大郵務工人完成通信任務外,還經常深入基層宣傳鼓動群眾,踴躍參加紅軍,擴大紅軍,充實前方的作戰力量。各個支部領導工人,切實執行優待紅軍條例,如紅軍家信免貼郵花,一切包裹寄件亦需掛號和保險,星期日幫助紅軍家屬做工,組織耕田隊,送肥隊,幫助紅軍家屬種田,使紅軍戰士無後顧之憂,安心部隊,勇敢消滅敵人。工會支部規定,每個郵務工人在一個月內,至少要有二至三次優待紅軍工作。

健全工會組織。積極發展工會會員。郵務工會是郵務工人的領導者。加強郵務工會的組織領導,建立與健全各項制度,積極、穩妥地發展工會會員。支委經常討論工作計劃,深入郵政分局巡視工作,做到每月召開一次組長會,檢閱與佈置工作。各支部毎月至少要召開二次委員會,各小組每月至少要召開三次小組會,特殊情況隨時召開,加強會員組織性與紀律性教育,對未加人工會的郵局工作人員,耐心地做好宜傳解釋工作,使其自動加入工會組織。在發展會員時,要特別注意家庭成份和家庭出身,嚴防階級異已分子混入工會組織,每個工會會員每月按本人工資的百分之一繳納會費,會費留三分之一支部辦公外,其餘全部上繳省郵務工會。


「方誌於都」於都蘇區通信


中華蘇維埃郎政通信。在艱難困苦的戰爭歲月裡,配合中國工農紅軍粉碎了國民黨軍隊第一、二、三、四次軍事“圍剿”,勝利地完成了黨、政、軍機關的通信任務。1933年,財政收支平衡,自給有餘。1934年10月,紅軍主力奉命北上抗日,蘇維埃郵政員工,一部分隨軍北上,一部分在革命根據地,根據鬥爭形勢的需要,改為祕密交通,跟隨敵後游擊隊轉入深山密林,繼續堅持革命鬥爭。蘇維埃郵政員工為創建中國人民郵政事業,立下了不朽的功勳,他們的革命業績,永載人民郵電的光輝史冊。

(選自《於都縣郵電志》1998年10月版)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