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是一個有爭議的歷史論斷,來自於兩個王朝的覆滅。

1.崖山之悲

為人所熟知的"靖康之恥"中,宋徽宗、宋欽宗被金兵俘虜,開封城破,大宋百年基業化為烏有,導致了宋室南遷、北宋滅亡,南宋偏安一隅。

1276年,元軍攻破臨安。1278年十二月,文天祥在在海豐的五坡嶺被俘。元統帥張弘範勸其投降,並要他寫信招降崖山的張世傑。文天祥作《過零丁洋》詩以明志。"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張弘範並不急著收降,他親自把文天祥安排在身邊,讓他親眼目睹見證他親愛的父母之邦,如何在嚴酷打擊下,灰飛煙滅。

1279年正月,宋元之間最後一戰——崖山海戰打響。從正月開始,元兵進攻崖山二十多日。先是火攻,未逞後又以陸軍斷絕宋軍汲水和砍柴的道路。宋軍不得不連續十幾天吃乾糧喝海水,引發將士嘔洩,戰鬥力大減。1279年3月19日,廣東崖山,悽風楚雨,蒙古軍隊把南宋最後一支隊伍逼到海邊,陸秀夫揹負年僅9歲的小皇帝蹈海殉國,頃刻間便被洶湧的波濤吞沒。其他船上的宮眷、大臣和將士們聽聞噩耗,十萬人在一片痛哭聲中紛紛投海殉國,全軍覆沒。

為什麼說'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

當拂曉前交戰結束時,宋軍徹底失敗的景象密佈於海空之中:視野所及,溫暖的水面上到處都漂浮著屍體。文天祥(1236—1283)這位特殊的目擊者,在元軍船上憂心如焚地親眼目睹了這慘烈的最後一戰以令人震驚的語調談到了這次災難的程度:

羯來南海上,人死亂如麻。

腥浪拍心碎,飆風吹鬢華。

一曲悲歌,最後絕唱,南宋至此滅亡。

昨朝南船滿崖海,今朝只有北船在。

昨夜兩邊桴鼓鳴,今朝船船鼾睡聲。

……

已經突圍出去的張世傑心如死灰,也在暴風雨中墮海。從公元960年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至此三百一十九年,宋王朝滅亡。這也是中央之國在歷史上第一次完全淪陷於外族。

立下大功的張弘範命人在崖山岩壁上刻下"鎮國大將軍張弘範滅宋於此"十二個大字。明代趙瑤在此處憑弔懷古時,寫下七絕《登崖山觀奇石》:

忍奪中華與外夷,乾坤回首重堪悲。

鐫功奇石張弘範,不是胡兒是漢兒。

宋朝的滅亡,是中國第一次亡國。

為什麼說'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

崖山之後無中國,臻於極致的古典意義上的中國結束,中國皇統斷絕,中國文化出現斷層。元軍對漢人展開民族大屠殺,中國正統文化遭到極大的破壞,因此也出現了中國歷史上這個論斷。當然,從現在的多民族融合的角度出發,這是有失偏頗的,但在當時,漢人王朝正室覆滅,華夏文明出現了斷層,確實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2.明朝覆亡

"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孔尚任《桃花扇》)歷史就像一條河,照例流過了明朝這片土地。

明朝歷史由朱元璋開始,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應天宣佈即皇帝位,定年號為洪武,國號為明。在經過了陳友諒,張士誠等諸多對手的角逐後,明王朝終於建立。

276年後。

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八日,李自成農民起義軍攻克北京。三月十九日的黎明,崇禎皇帝在司禮監太監王承恩的陪同下,倉皇來到煤山(即今天的景山)在一棵槐樹上自縊而死,清軍入主中原,明王朝結束了其276年的歷史進程。

為什麼說'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

"明亡之後無華夏"是說明朝滅亡後本已開始復興的漢文明尚未恢復元氣時又一次慘遭滅亡,以漢人為主體的漢文明遭受前所未有的重創,甚至連漢文化的重要載體——衣冠禮儀都徹底淪陷。成為當時處於朝代更迭時期人們的一種說法。

3.豈無中國?華夏安在

時光快速流轉,人世迅速變幻,眨眼間,王朝更迭。在當時堅守氣節的朝臣和國民毀家紓難,浩氣永存,以此表明心智,懷念故國。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說:"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站在歷史的乃至人類的最前方回顧這段歷史,不忍唏噓,也倍感欣慰。因為中國還在,華夏不曾隕落。大宋臣子的氣節和明王朝的光輝依然延續在中華大地上,崖山之後,有朱元璋的"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煤山之後,有孫中山的"驅逐韃虜,恢復中華"。

這樣說並不是說中華在元清時期被滅亡過。中華文明在蒙元滿清時期沒有斷代,斷代的只是中華政權而已。元清時期,華夏也湧現出一大批燦爛的文明成果。雖然華夏在軍事上被入侵,但在文化上統治者也一點點地被中華文明所同化。放眼世界,文明被異族侵略征服毀滅,這在世界歷史上都很正常。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古希臘、古羅馬都,毀於蠻族的入侵。而中華文明則可以驅逐韃虜、恢復中華。中華的文化還在,中華的血脈還在。

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綿延發展、飽受挫折又不斷浴火重生,都離不開中華文化的有力支撐。中華文化獨一無二的理念、智慧、氣度、神韻,增添的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內心深處的自信和自豪。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