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學史也是戰爭史上有一個謎案,那就是二戰時期德國有沒有造出原子彈。在1945年8月6日,和8月9日,美國在日本的廣島和長崎投下了兩顆原子彈,當時原子彈所產生的亮光超過一千個太陽亮度。此後日本不得不宣佈無條件投降。美國人的原子彈工程是在曼哈頓實施的,因此也叫曼哈頓計劃,整個計劃從1942年開始,到試爆成功只用了短短3年時間。

歷史未解之謎:德國二戰中有沒有造出原子彈

而德國呢?在 1939年就開始了原子彈計劃,可以說比美國提前3年,他們組織一個以海森堡為核心團隊的科學團隊,有100多位科學家參與了該計劃,計劃的名稱鈾俱樂部。當時德國真可謂人才濟濟,全世界最好的物理學家差不多有一半在德國,他們的物理學水平遠超其他國家。

這個隊伍有多豪華呢,我們舉例來說。核裂變誰發現的呢?奧托. 哈恩 (Otto Hahn) ,和他的助手弗里茲. 斯特拉斯曼 (FritzStrassmann) ,在1944年獲得諾貝爾原子彈理論基礎獎項,是量子力學最早的先驅之一。還有普朗克、發現X射線的倫琴,以及勞厄 (1914 年諾貝爾物理)、波特 (Bothe,1954諾貝爾物理)、蓋革 (蓋革計數器的發明者,他進行了 α 散射實驗)、魏扎克 (Karl vonWeizsacker)、巴格 (Erich Bagge)、迪布納 (Kurt Diebner)、格拉赫 (Walther Gerlach)、沃茲 (Karl Wirtz)……

歷史未解之謎:德國二戰中有沒有造出原子彈

至少在1933年之前,物理學研究世界中心就是在德國,二戰開始不久德國就佔領了波蘭、丹麥以及法國,那些物理學家大都沒有逃出去。原料其實也不缺,德國當時佔領了捷克斯洛伐克當時全世界最大的鈾礦,佔據了這麼多優勢,難道是希特勒不懂嗎?雖然希特勒是搞藝術出身的,但是他當時對於原子彈還是非常支持的,派自己的黨衛軍頭子希姆萊親自負責。

在如此天時地利情況下德國為什麼沒有造出原子彈呢?在二戰結束以後,海森堡作為戰犯被關押在了英國,他回到德國以後,在公開場合是這樣說的,他認為原子彈會引發巨大的道德爭論,出於對德國的熱愛,但不是納粹的熱愛,因此他們選擇了消極怠工,並誇大製造原子彈的難度,使計劃一拖再拖,因此德國沒能夠製造出原子彈。

歷史未解之謎:德國二戰中有沒有造出原子彈

言外之意,如果他一門心思去搞原子彈,德國是能夠做出來的。這事到底是如海森堡所說還是他有意隱瞞,在科學史上還有個專業名詞叫:海森堡之謎,有很多學術論文以及科普鉅著乃至文藝作品都在試圖解開這個謎底。尤其是以海森堡1941年前往丹麥首都哥本哈根與他導師會面為藍本的話劇最為出名,還有一本《比一千個太陽還亮原子科學家的故事》,這本書裡作者對海森堡做了個種辯護,並把海森堡設定成為一個有正義感的科學家。但是在科學界並不買賬,尤其歷史學家馬克沃克,他被認為是鈾俱樂部的權威學者,他認為德國這些物理學家瞭解核武器的原理及作用,沒有能夠造出原子彈是因為經濟原因,這也是我們很多人接受的觀點。

歷史未解之謎:德國二戰中有沒有造出原子彈

但是《環球》雜誌在2017年8月份一篇長文質疑了經濟原因的觀點,該文的作者是物理學家曼弗雷德.波普,他於1991年到2006年間擔任卡爾斯魯厄研究中心董事長,也就是說他有機會接受到這些科學材料,也有能力分析這些科學材料。他是如何分析其中的問題呢?

我們首先介紹下原子彈原理:第一,需要用快中子撞擊鈾-235或者鈈-235的原子核;第二,臨界質量的計算,以及發生鏈式反應所需要的最小裂變材料的質量。其實臨界質量的計算是原子彈開發中最簡單任務之一,知道臨界質量還遠遠不夠,距離造出原子彈還很遠。

歷史未解之謎:德國二戰中有沒有造出原子彈

最主要的原因是獲取核裂變成本非常高,另一方面是讓原子彈大部分物質發生裂變,比我們想象中要困難。

我們首先普及下原子彈物理學原理,其核心思想來自愛因斯坦的E=MC²,在核反應中,原子核在裂變過程中會釋放巨大能量。鈾-235和鈈-239此類重原子核在中子撞擊後,會裂變成兩個中等質量的核,同時釋放出2-3箇中子以及200兆電子伏特能量。在裂變過程中雖然一些中子消耗了,但是有新的重核產生裂變反應,只要新的裂變反應所產生的中子大於消耗的數量,裂變就可以繼續。

歷史未解之謎:德國二戰中有沒有造出原子彈

核裂變材料最重要的是第92號鈾有兩種同位素,最重要的是鈾-238,它有92個質子和146箇中子組成,加起來剛好是238,因此也叫鈾-238,鈾還有一個同位素鈾-235,它比鈾-238多出3箇中子,能產生核聚變的就是這種鈾-235,但是這種鈾-235含量非常低,只佔鈾礦的0.7%,所以要造出原子彈必須對鈾-235進行濃縮,通常要提純到93%。

鈾-235在核裂變的時候會釋放出中子,但是這些中子有些動能比較大,有些則比較小,那些超過光速5%的中子稱為快中子,他們是引發原子彈鏈式反應的子彈,每一個鈾原子裂變的時候會釋放2-5個快中子,每個快中子又去撞擊其他的原子,如果可裂變材料體積超過一個臨界大小,使得中子在廢除材料之前撞上另一個鈾原子的話,那麼就是鏈式反應了,因此這個最小體積也被成為臨界質量。

歷史未解之謎:德國二戰中有沒有造出原子彈

這個過程中中子的速度越慢,就越容易撞上其他原子,這就像你過馬路,速度越慢,被撞上的機率也就越高。因此在核反應中,為了控制中子的速度,會用到減速劑,通常是用重水,與周圍環境達到熱平衡並減速的中子,我們稱之為熱中子。一部分被鈾-238所捕獲,進而產生新的元素鈈,它比鈾-235更容易裂變,而且只需要更低的臨界質量,而且這個鈈反應堆中的生產成本也不是很高。

原子彈和反應堆不同,它不能含有減速劑,每一個原子彈爆炸的時候瞬間能達到幾百萬的高溫,核反應堆的溫度能達到3000C°,整個反應堆會變成氣態,並且開始膨脹,膨脹之後密度降低,鏈式反應便會終止。所以這個過程必須在原子分散之前完成,因此只有很少一部分材料發生裂變,一微秒內不到1%發生裂變。

歷史未解之謎:德國二戰中有沒有造出原子彈

波普認為,研究物理學歷史的人,必須懂得物理學知識,但是涉及鈾俱樂部的文章都不是物理學家寫的,也就是說他們給希特勒描繪核物理相關內容都是都犯有常識性錯誤。

1947年荷蘭出生的物理學家薩繆爾.高斯密特出版了一本關於鈾俱樂部的書,這本書的價值在於他曾經是美國特種部隊阿爾索斯行動的負責人,這個部隊曾經在佔領德國時候,收繳了大量的核物理相關材料,直到70年代,這些材料才歸還德國。

這本書對於德國為什麼沒有造出原子彈的原因,除了經濟因素外還有一些其他因素。

書中記載德國科學家計算出了了鈈的臨界質量,也做了小型的核武器測試,但是都沒有成功。

歷史未解之謎:德國二戰中有沒有造出原子彈

其中重要的元素鈈,相對於鈾-235,它更容易發生裂變,但是德國沒有收集這種元素的迴旋加速器的裝置,這個裝置在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很多國家都有製造過,但是德國直到戰敗,都沒有這樣的裝置,但是被德國佔領的丹麥,以及法國的首都都有這種迴旋加速器。可能是因為對這種新元素鈈,不瞭解,德國最終都沒有用這個裝置。

歷史未解之謎:德國二戰中有沒有造出原子彈

海森堡在1939年寫的第一份核能稿件描述:涉及原子彈需要濃縮的鈾-235,不僅需要緊湊的反應堆,而且生產這種高純度的鈾-235是一項開支非常大的工程,而且他認為這種核炸彈比一般炸彈威力大不了多少。

海森堡報告中確實計算出了鈾-235濃度必須接近75%,這個是正確的。但是他還介紹需要大量的減速劑,這個是錯誤的。他們當時認為核武器和反應堆有相同的工作原理,而且還需要相同的形式,這顯然錯誤的。

歷史未解之謎:德國二戰中有沒有造出原子彈

​鈾俱樂部一些重要成員在二戰後,被關押在英國,在長達6個月的時間裡,在這所房子裡的談話都被祕密的記錄下來,美國科學家對於德國科學家談論問題感到驚訝,海森堡承認他臨界質量計算出現了嚴重錯誤,當時他計算所需要的核材料達到13噸,很多科學家後來看了海森堡的計算,認為他犯了典型的初學者的錯誤,因此駁斥了海森堡的謊言。

人們也喜歡一個永遠破不了的懸案,人們更喜歡一個謎一樣的海森堡,當然人們也喜歡這個世界,還是英雄多一點好壞人少一點好,但是啊,說實話,對於科學來說,人類的感情真的是多餘的。當我們要去探究真相的時候,最好呢,暫時把感情放到一邊,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發現真相。海森堡也是個德國人,他有權利選擇不多,我們知道真相,卻毀掉一個德國英雄,但是作為科學家的精神,我們應該追求事物的本質。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