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稹已遠去 達州元九登高節卻還在

元稹 登山 白居易 唐朝 西部看四川 2017-04-07
元稹已遠去 達州元九登高節卻還在

2017年元九登高節盛況。 趙蒙 攝

□本報記者 徐麗莎

坐落在達州市鳳凰山半山腰的元稹紀念館,背靠大山,面對達城,一式兩層,灰白仿唐風格。3月31日,臨近清明節,時而有三三兩兩的遊客來這裡瞻仰元稹生平。

公元815年,元稹因得罪朝廷被貶而“一身騎馬向通州”,819年被調離。離開時,達州父老登上鳳凰山、翠屏山,目送他沿州河乘船離去。據紀念館工作人員介紹,每年農曆正月初九,達州數十萬人風雨無阻,傾城出遊,登高望遠,祭天祈福,紀念曾在達州(唐代稱通州)為官的唐代大詩人元稹。元九登高已成為“四川十大地方名節”。

元稹在達州為官僅四年,為何因他而起的元九登高節被老百姓自發沿襲,千年不衰?

“用時髦話說,元稹是個享譽政壇、文壇的‘兩棲’詩人”,達州市文化發展研究會會長龔兢業說道,一方面元稹在文壇影響深遠,另一方面他在通州勵精圖治,深得百姓愛戴。10年前重建鳳凰山元稹紀念館時,龔兢業為了協助布展,“半路出家”開始系統研究元稹。通過對大量詩文和研究作品的研讀,他摸索出了千年前元稹在通州留下的痕跡。

在文學成就上,被貶為通州司馬後,元稹潛心創作,完成了《連昌宮詞》等代表作;與好友白居易“次韻酬唱”詩歌180餘首。初來時,他看到的通州“蟲蛇白晝攔官道”,用大量詩篇向百姓描述巴蛇、蜘蛛等害蟲的形狀特徵及防治措施,為地方歷史研究留下珍貴史料。

為官方面,在通州的前三年,元稹只是一介司馬。後擔任代理刺史七個月,他引導百姓除草開荒,著手改變通州的落後面貌;還在南外翠屏山建戛雲亭居宿,親事農事,指揮農業生產;同時親擬祝文三篇,在華陽觀祭天氣,求上蒼風調雨順、來年豐收、百姓安康。

“外來官員在一個地方的所作所為,老百姓心中有一杆秤。做了好事,老百姓記得住。”龔兢業解釋,正是因為元稹情繫百姓,政績累累,當年通州人才對他依依不捨,登高而望,目送天涯,留下了“元九登高”這一民俗。

在達州人的眼中,元稹還是一位“反腐”英雄。今年達州市人大代表範建提出創演一臺巴文化大型歷史話劇《大唐元稹》。“他擔任御史監察時,查辦了許多貪官汙吏”,據範建介紹,在通州擔任刺史的七個月裡,元稹整頓吏治,出臺政策,“賞信罰必,市無欺奪,吏不侵軼”。

這一想法與龔兢業不謀而合。“心繫百姓、勵精圖治、反腐倡廉,元稹的為官之道是千百年來永恆的正能量,達州歷來多外來官員,百姓的登高紀念也是對父母官的期待。”

除了紀念元稹,元九登高節在民間已成為一項約定俗成的儀式。從記事起,90後李泓霖就開始和家人蔘加元九登高,一是為了健身,二是以這種獨特的方式祈福,期待一掃去歲頹勢,迎來新年萬事暢達,“有一種儀式感”。達州本地生意人常說,“哪年不去,總覺得來年運氣不會好”。

2006年達州市人大常委會將每年正月初九確定為“元九登高節”,使這一沿襲了一千多年的獨特民間習俗得以固定化。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