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陽縣早期的豫劇

原陽 豫劇 衛輝 這就是河南 戲劇 新鄉 李豫說文史 2019-06-06
原陽縣早期的豫劇

要說原陽早期的豫劇,不能不提到一個村——大張寨。這年季春,到大張寨採風,聽幾位老人扯起當年的故事。

這是個關於大張寨窩班的故事。所謂“窩班”,就是科班,乃“一窩學生”的意思。這個班1912年成立,地點在村東的一座廟裡。村裡有名的鄉紳張煥彩任名譽管主,真正的管主是張宣,教戲的叫小林,因為村裡頭有個演員名叫保慶(藝名慶保),班名就稱“永慶班”,演員均以“慶”排行。

1936年,曾在班裡學戲的陽武縣城東街人稱“銅葫蘆”的馬慶富和大張寨窩班管主張宣以“二八”抽箱錢為協議,重振永慶班,班址設在縣城東街的太元庵內。戲班有演員60多人,還邀請了寧陵縣著名女演員“金蜜蜂”及其女兒高巧女等加盟。戲班剛攏起,就被汲縣“玉花樓”高價邀請為其開業獻演三天,轟動新鄉一帶。1938年,日寇攻陷陽武,戲班遂解散。

戲班中出了許多名噪一時的名角,他們是這個故事的主人公。時莊的徐慶虎(1898—1980)幼年時討飯來到大張寨,在戲班門外聽戲入了迷,被班主張煥彩樣中,收其入科,徐慶虎真是該吃這碗飯的,三個月後登臺,一炮走紅,人稱“小花臉”,以《南陽關》、《瓦崗寨》等劇在彰德、衛輝、懷慶三府叫響得很。王杏蘭的李慶裕(1900-1937),綽號“洋燈罩”,12歲到大張寨窩班學戲,3年後,以“小生”、“娃娃生”登臺演出,曾在《天河配》中飾牛郎,《跪樓》中飾羅煥,扮相英姿逼人,唱腔清亮優美。可惜遭奸人暗算,嗓子被損壞,不得已改演丑角。他演一行精一行,他表演的“頂燈”,無論起、坐、跑、臥、爬、滾、鑽、拱,那燈竟如釘住一樣,立而不落,堪稱一絕。民國10年,他又到開封拜田萬林為師學打鼓。田藝高而性傲,其徒弟三遍不通竅即逐出師門。但是李慶裕的靈性讓他讚歎不己,以納慶裕為徒為一生幸事。李慶裕打鼓架式穩重,嘴噙菸捲的紙灰整支不落。更令人痛惜的是,李慶裕後來又染上鴉片癮,民國26年因煙痢而暴卒。

還有兩個英年早逝的悲劇人物,杏蘭人孫蘭芳(1911—1944)10歲在大張寨學戲,她聰慧穎悟,好學上進,很快就成了臺柱子,凡由她主演的戲均加收五個銅錢,戲班分紅每次要給她外加一塊大洋。孫蘭芳除了愛唱戲,還有一最愛是她養的百靈鳥,跑碼頭演出都帶著。後來鳥兒死去,她啼哭不止。她父親煩了,說:“你要再哭,也死了算了!”不想在開封演過戲後,孫蘭芳竟悄悄跑到20裡外的一條河邊,用繩子把一塊石頭系在脖子上,沉水而亡。惜乎哉!還有人稱“江米麵人”的毛淵正(1920—1960),14歲時已是本村夏莊戲班上的主要角色,在大張寨窩班三年,諳習巧練,終成名角。他體形嬌小,皮膚白嫩,聲調細膩委婉,飾演的刀馬旦角色,竟讓觀眾為其真實性別而擊掌打賭。毛淵正後來到國民黨48軍唱戲,一次演出時,出汗中風而導致半身癱瘓,離開心愛的舞臺,抑鬱憂愁而去世。

在舊社會,戲劇演員的地位是極其低下的,是被世人輕賤的“戲子”,死後不能入祖墳,即使是“戲子”的近親密友亦為恥辱。更甚者,汙其為“無賴之徒”,非匪即盜。他們常常被達官顯宦玩弄於股掌,或被地痞流氓尋釁欺侮,甚至親戚朋友也疏遠他們。他們生活在社會底層,揹負著一種熱愛,敢於張揚個性,他們在屈辱中亮相,大地為之生色;他們在貧寒中高唱,行雲為之遏止。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