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漢當塗”的讖文以及五德終始的理論,袁術敢於稱帝的真實原因

小A點評三國風雲人物:袁術(十三)代漢當塗

文:小A斯蒂芬

凡是看過《三國演義》的讀者都會知道袁術僭號稱帝是其敗亡的根源。但恐怕很多人看到這裡都會覺得袁術這樣一個自以為是文武謀略樣樣都不行,又沒有像樣的謀臣武將輔佐,這樣一個喜歡胡作非為的無能之輩竟然敢於稱帝,真是傻×的可以,難怪曹操會說他就是一隻腳已經伸進墳墓的冢中枯骨。

“代漢當塗”的讖文以及五德終始的理論,袁術敢於稱帝的真實原因

但是,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反過來想過這樣一個問題,就是袁術既然如此的弱爆他為什麼就沒有自知之明,卻偏偏敢於去冒天下之大不韙的稱帝呢?

實際上,在史書中對於袁術敢於稱帝的原因是給出了幾種說法的。首先就是袁術自己認為應當稱帝的理由。

第一個理由就是“代漢者,當塗高也”的讖文。

“代漢當塗”的讖文以及五德終始的理論,袁術敢於稱帝的真實原因

所謂讖文就是具有預示性質的圖籙或文字,據《後漢書》記載,說是袁術在少年時曾經見過一本讖書,裡面記載了“代漢者,當塗高也”這句話。據考證這本書大概就是已經失傳的《春秋讖》。而這句話的字面意思是說,漢朝滅亡的原因以及取代漢朝的人都將是應為 “塗高”二字。但是具體什麼是“塗高”卻又沒有闡述明白。據《太平御覽》引《漢武故事》的記載,漢武帝就曾經與其臣下就這件事進行過辯論,併發出了“漢有六七之厄,法應再受命,宗室子孫誰當應此者,六七四十二代漢者,當塗高也”的感嘆。所以在後世但凡有志帝王的人往往就會對這句話進行不同的詮釋,而他們的追隨者也都以這句話為依據進行附會。比如說西涼軍閥李傕,史書記載曾有個女巫道人跑去對他說道“塗即途也,當塗高者,闕也。傕同闕,另極高之人謂之傕”。據估計自稱天子的下邳人闕宣沒準也是受了這句話的啟示。曹魏和司馬氏的晉朝更是在這句讖文的基礎上延伸附會出自己政權的合法性的。甚至於五胡亂華時期的石勒、南北朝時期的蕭道成,以及數百年後五代十國時期的郭威,都曾經試圖與這句讖文發生關係。

“代漢當塗”的讖文以及五德終始的理論,袁術敢於稱帝的真實原因

漢武帝

據《典略》記載“(袁術)又見讖文雲:‘代漢者,當塗高也。’自以名字當之,乃建號稱仲氏。”可見袁術是根據自己的名字來進行詮釋這句話的。在李賢註釋《後漢書》的時候對這一段有一個解釋“術自以‘術’及‘路’皆是‘塗’,故云應之”。也就是說袁術由於“塗”這個字具有道路通道的意思,而自己名字中的“術”字也有道路的含義,而自己的字“公路”又是道路的意思。這樣看來的確是解釋了讖文中的“塗”字含義。

那麼袁術的第二個稱帝的理由是依據五德終始說推演出“以土承火”“ 以黃代赤”的結果。所謂五德終始說,也叫做五行終始說,它是戰國末期陰陽家的創始人鄒衍提出的關於歷史朝代更迭循環的學說。後世又經過許多士族階級知識分子根據需要的不斷改良,比如王莽時期的劉歆改良出的相生原理,最終形成了一套備受推崇的理論學說。

具體來講就是利用五行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剋的道理來解釋朝代的更迭。我們先來簡單介紹一下這種理論的具體情況。首先是五行對應的方位以及顏色:東方木(青),南方火(紅),西方金(白),北方水(黑),中央土(黃)。然後是相生相剋的順位:首先是相生的,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然後反過來就是相剋的,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代漢當塗”的讖文以及五德終始的理論,袁術敢於稱帝的真實原因

五德終始說相生相剋圖

這套理論在實際應用中是比較複雜的,也大多出現漏洞或者紕漏,但是依然受到歷朝歷代的歡迎。為了能夠更清楚的搞清楚,我們舉兩個例子。首先是相剋的形式,比如周朝是屬於火德,那麼取代他的就一定是水德,因為水勝火,故而秦始皇才將自己的秦朝定性屬於水德,並且尚黑。為了更好的附會這種理論秦始皇甚至將黃河改稱德水,山東省的德州市就是由此得名。

“代漢當塗”的讖文以及五德終始的理論,袁術敢於稱帝的真實原因

秦始皇

但是由於秦朝的發源地在中原的西部地區,而西方屬金,所以在民間並不認同這種秦朝“水德”的觀點,而將秦朝認定為是金德。在劉邦滅秦興漢的故事中有一個神乎其神的斬白蛇起義的故事。故事中的白蛇代表的就是秦朝,應為金德對應的是白色。而劉邦最初是項羽的屬下,都隸屬於楚國,位於南方,屬於火德,所以劉邦被神話成了赤帝的兒子,斬白蛇的行為就是火克金。這也是我們看小說或者是電視劇中將漢朝說成是“炎劉”或者是“炎漢”的理論依據。在這裡漢朝與周朝同為“火德”的現象,我們也可以看出當時的文人士大夫想要恢復周朝禮樂制度的樸素想法。

“代漢當塗”的讖文以及五德終始的理論,袁術敢於稱帝的真實原因

劉邦斬白蛇

其次就是相生的形式,這個多見於禪讓制度下朝代和平過渡時候。比如王莽代漢創立新朝的時候,就自認為自己是屬於舜帝的後裔,是屬於土德,火生土,所以自己取代漢朝是屬於合法的行為。

在這裡,需要說明的是在王莽之後一直到漢末三國的時代裡,這種五德相生的理論是非常流行的,而且“火生土”的這種說法也由於曾經具有的權威性,而受到許多人的推崇與關注。比如在漢末的黃巾軍起義中,起義軍之所以稱自己為黃巾軍,應該就是想要應驗“火生土”的五德相生的理論,應為土色黃,所以黃也是土德的象徵。黃巾軍的口號中“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應該也是由此衍生而出。

“代漢當塗”的讖文以及五德終始的理論,袁術敢於稱帝的真實原因

黃巾軍起義

既然黃巾軍這樣的農民起義軍都能夠關注這種理論,那麼在當時的各路軍閥諸侯中就更會有人試圖實踐這種說法。有人分析認為曹丕篡漢以後的第一個年號“黃初”,以及孫權建國時的“黃武”都與此事有關。

而袁術則更是推行這種理論中最為著名的一個。

據《典略》記載“術以袁姓出陳,陳,舜之後,以土承火,得應運之次。”在《後漢書》中范曄對於這句話做了細微的改動“又以袁氏出陳為舜後,以黃代赤,德運之次”雖然這兩句話說法不同,但是可以肯定是屬於同出一源,無論是“土承火”還是“以黃代赤”所依據的都是五德終始說中的“火生土”這一相生原理。

所謂“袁氏出陳為舜後”的說法,指的是袁氏家族的祖先之一袁濤塗。

“代漢當塗”的讖文以及五德終始的理論,袁術敢於稱帝的真實原因

袁濤塗

袁濤塗是春秋時期陳國的大夫,其祖上是商末周初時期大名鼎鼎的舜帝三十二代孫媯滿,武王克商以後,媯滿被封在陳地,為公爵。在媯滿去世以後,周王室又賜封諡號為胡公,所以一般稱媯滿為胡公滿或者陳胡公滿。這就是陳、胡二姓得姓的來源之一。“胡”這個字在《逸周書·諡法解》中稱“保民耆艾曰胡,彌民壽考曰胡”可見是有長壽長者的意思。袁濤塗正是陳胡公媯滿後人中以陳為姓的第十三代玄孫。據《袁良碑文》記載“至玄孫濤塗以字立姓曰袁”,這就是汝南袁氏家族認為自己是舜帝之後的來源。據鄒衍的五德終始說認為舜帝是屬於土德,所以袁術自認為自己是土德。而漢朝既然是屬於火德,雖然後來也有過各種不同的爭論,但是到了東漢時期也大多認同了漢朝屬於火德的觀點。而按著王莽時期劉歆提出的五德終始相生原理,火生土,所以袁術認為自己取代漢朝乃是順天命的德運次序。

“代漢當塗”的讖文以及五德終始的理論,袁術敢於稱帝的真實原因

袁術第三個敢於稱帝的原因是他手裡有傳國玉璽。所謂傳國玉璽,就是秦朝時秦始皇命令李斯用和氏璧鐫刻而成的皇帝印璽,在後世被公認為歷代正統皇帝的證憑。據史書記載,傳國玉璽其方圓四寸,上紐纏繞五龍,缺一角,正面刻有李斯手書的“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篆字,以作為皇權天授正統合法的信物。

“代漢當塗”的讖文以及五德終始的理論,袁術敢於稱帝的真實原因

據《江表傳》記載,孫堅討伐董卓的時候,曾在洛陽城南甄官署井旁屯駐,早上軍士見井中放五色光氣,舉軍驚怪誰也不敢靠近。孫堅令人下井探視,覓得傳國玉璽。原來十常侍張讓段珪等人作亂挾持天子出逃的時候,掌管玉璽的官員慌亂中將玉璽投入井中。後來孫堅去世,袁術入主淮南的時候聽說了這件事,就監拘了孫堅的夫人搶奪了傳國玉璽。袁術既然得到了傳國玉璽,也就增強了稱帝的信心。

“代漢當塗”的讖文以及五德終始的理論,袁術敢於稱帝的真實原因

孫堅得玉璽

袁術第四個敢於稱帝的原因是一個“符命”。所謂符命,就是上天預示帝王受命的祥瑞或者符兆。據《三國志》和《後漢書》中袁術傳記載有一個叫做張炯的河內人曾經給袁術進獻過一個符命,但是這個符命的具體內容卻沒有任何相關的記載。裴松之在《三國志》中這一段的後面引入了《典略》中袁術“以土承火”的觀點,以及“代漢者,當塗高也”的讖文,所以給人的感覺上裴松之認為張炯的符命就是這兩件事。但是個人感覺應該並不是這樣,應該還是另有原因,只不過史書中沒有能夠記載下來,至於原因無非是失傳或者被曹魏所隱匿。

“代漢當塗”的讖文以及五德終始的理論,袁術敢於稱帝的真實原因

不過這裡面關於這個“符命”很明顯是袁術的追隨者們為了從輿論上烘托袁術稱帝的合法性而製造的假象。

以上四點可以說是袁術自信稱帝“受命於天”的理論依據。但是光有這些顯然是不夠的,作為一個累代為三公的世家子弟,袁術絕對是明白實力決定一切的道理的。他絕對不會像闕宣或者張舉那樣還怎這麼樣那就先著急忙慌的稱個天子過過癮。所以可以肯定一點,袁術的稱帝是在具備實力的基礎之上的。

我這麼說恐怕很多人都會反駁我的觀點,因為從小說來看袁術當時雖然號稱是“地廣糧多”也能夠發動二十餘萬人馬的大起七軍伐呂布的戰爭,但是他的地盤也就是淮南一地而已。

可是通過我在之前對袁術十二個篇幅的解讀中,完全可以證明袁術當時是中原諸侯中實力最強勁的,地盤也是最大的。用袁術自己的話說叫做“今孤以土地之廣,士人之眾”。

那麼袁術的地盤土地到底有多大呢?我們今天藉此機會簡單的總結一下。

“代漢當塗”的讖文以及五德終始的理論,袁術敢於稱帝的真實原因

我在袁術篇(四)《門戶之戰》中對與袁術陽城爭奪戰以後,以南陽為中心的地盤做過說明。原文標題是《再議陽城爭奪戰——袁紹袁術的門戶之戰以及袁氏家族發展簡述》。

那麼袁術入主淮南以後的地盤狀況又是怎麼樣的呢?

袁術入主淮南以後,他的地盤以淮南為中心向西依然控制著豫州一直到潁川汝南以東的土地,盤踞在那裡的黃巾軍餘部何儀、劉闢、黃邵、何曼等部一直都是袁術的代理人;向北袁術應該是控制著陳國沛國魯國一直延伸到泰山郡,盤踞在泰山郡的太山諸將或者叫做泰山群盜,也就是臧霸、孫觀、吳敦、尹禮等武裝割據勢力,當時應該是與袁術建立了從屬關係,這一點從呂布“轅門射戟”救劉備的理由中可以感覺出來;袁術向東的地盤包括一直到大海邊上的廣陵郡,這一點應該是沒有爭議的,而且從呂布害怕小沛丟失會導致自己陷入“吾為在術圍中”的狀態這一點,可以感覺到袁術當時可能還佔據著徐州東部東海郡的部分土地的。最重要的一點是向南,在興平二年袁術命令孫策東渡去攻擊劉繇以爭奪揚州的地盤,在年底孫策不辱使命不但趕走了劉繇還佔領了丹陽郡以及部分的吳郡。而這時候正是興平二年冬天袁術第一次提出稱帝意向的時候。而在兩年之後,孫策基本平定江東諸郡的時候,袁術則第二次提出了稱帝的意向。

“代漢當塗”的讖文以及五德終始的理論,袁術敢於稱帝的真實原因

當此之時,袁術的勢力範圍波及到豫州揚州徐州,大略佔據關東近三分之一的土地,可以說是當時實力最為雄厚的諸侯。小說中的“地廣糧多”可謂此言不虛,難怪他可以不停的發動對外的侵略戰爭,而且每一次投入的兵力都在數萬之眾。

有著各種代表天命的祥瑞符命以及五德、讖文的印證,又有廣袤土地之下雄厚資本的支撐,要兵有兵要將有將,籠絡著大批的門閥士族階級作為依託,在這樣的情況下,任何人恐怕都會面臨著榮登九五的誘惑。而袁術也終於在這種誘惑之下漸漸的迷失了自己,做出了僣號稱帝這樣錯誤的決定。他的這種迷失,是自身慾望的驅使之下,卻也是在多方外界逼迫的壓力因素之下。是他咎由自取不假,但也是他倔強不屈的性格使然。

“代漢當塗”的讖文以及五德終始的理論,袁術敢於稱帝的真實原因

那麼袁術兩次提出僣號稱帝的前因後果又是什麼呢?他又是在什麼情況下正式稱帝的呢?請繼續關注紀傳體三國評傳,小A點評三國風雲人物系列文集《三國默示錄》的後續文章。

小A斯蒂芬寫於2019年4月5日。

“代漢當塗”的讖文以及五德終始的理論,袁術敢於稱帝的真實原因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