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川端康成口中的日本小說最巔峰《源氏物語》看日本“物哀”文化

日本國(Japan,にほんこく),簡稱日本,意為“日出之國”。日本國位於東亞地區,領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個大島及7200多個小島組成,總面積37.8萬平方公里,是名副其實的“島國”。其主體民族為大和族,通用語言是日語。

從川端康成口中的日本小說最巔峰《源氏物語》看日本“物哀”文化

從川端康成口中的日本小說最巔峰《源氏物語》看日本“物哀”文化

從川端康成口中的日本小說最巔峰《源氏物語》看日本“物哀”文化

從川端康成口中的日本小說最巔峰《源氏物語》看日本“物哀”文化

​圖1-4.日本國和本土風景及富士山(ふじさん,Mount Fuji)

日本國,擁有悠久的文化和濃厚的文化底蘊,其文學發展在不同時期也呈現出各自的特色。在日本各個歷史時代的發展階段中,“平安時代(Heian Period,へいあんじだい)”是最值得一提的一個歷史時期,“平安時代”亦稱做“平安京時代”、“平安京時期”或“平安時期”。從794年桓武天皇(かんむてんのう,737—806)將首都從奈良移到平安京(現在的京都)開始,到1192年源賴朝(みなもとのよりとも,1147—1199)建立鎌倉幕府一攬大權為止,平安時代前後在日本延續了近四百年的時間。

到11世紀時,日本國的文學創作一度達到頂峰,散文,小說均出現較大程度的發展。處於藤原氏的全盛期,文學上甚至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專門服務於宮廷的女作家。而在這些女作家中,最為出名的當屬紫式部(Murasaki Shikibu,

むらさきしきぶ,約973—1019)。她是日本國平安時代著名女作家,也是中古三十六歌仙之一。出身貴族,本姓藤原,一般認為其名不可考。“紫”取自物語中主要人物紫之上,“式部”來自其父兄的官職“式部丞”。紫式部36歲時,受召入宮侍奉日本第66代天皇一條天皇(いちじょうてんのう,980—1011),的中宮藤原彰子(ふじわらのあきこ,988—1074)。

從川端康成口中的日本小說最巔峰《源氏物語》看日本“物哀”文化

​圖5.紫式部

從川端康成口中的日本小說最巔峰《源氏物語》看日本“物哀”文化

圖6.位於日本國本州宇治市的紫式部像

紫式部在喪夫寡居後,開始創作小說《源氏物語》(The Tale of Genji)。此書成書於11世紀初,共45篇,以主人公“光源氏”的命運和戀愛生活為題材,描寫了平安時代貴族的男女情事、服裝器物、人物微妙的心理狀態與奢侈生活的日常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同中國的小說《紅樓夢》(Dream of the Red Chamber)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源氏物語》對於日本國文學的發展產生過巨大的影響,是日本國古典文學的高峰,其巨大的貢獻中,最為重要的是其在日本國開啟了“物哀(Mono no aware,物の哀れ)”的時代,繼而形成了對日本國文學、美學甚至於國民的精神世界產生巨大影響的“物哀文化”。

從川端康成口中的日本小說最巔峰《源氏物語》看日本“物哀”文化

從川端康成口中的日本小說最巔峰《源氏物語》看日本“物哀”文化

從川端康成口中的日本小說最巔峰《源氏物語》看日本“物哀”文化

圖7-9.古籍《源氏物語》配圖及文字

什麼是物哀?“物”指自然萬物,“哀”即悲哀,睹物傷情、物我同悲是物哀的最直觀的理解。“物哀”這個文學理念則是由日本國江戶時代國學大家本居宣長(もとおりのりなが,Motoori Norinaga,1730—1801)在他為《源氏物語》所著的註釋書《源氏物語玉の小櫛》提出,他認為,所謂的“物哀”,既是“真情流露”,當人心接觸到外部世界時,觸景生情,心便為之所動,並有所感觸,這個時候,人自然流露出的情感:喜悅、憤怒、恐懼、悲傷、低徊婉轉或思戀憧憬。

《源氏物語》一書中寫了大量的美好事物,然而“一切物語皆情語”,這令人神往的美好也不過是為了點出在這個陰暗社會中像塵埃一樣存在的愛情,由此引出“物”——在一開始便遊離於政治、道德以外的美好事物。而通過唯美動人的愛情,於此同時,展現社會制度之下女性的悲慘命運,繼而引出“哀”——社會中女性的悲劇生活。另外,《源氏物語》又出自女性之手,便具有了“美”,由此便成了“物”;書裡所寫之內容,便是“哀”,因此,《源氏物語》一書其本身便是“物哀”的一種體現。

從川端康成口中的日本小說最巔峰《源氏物語》看日本“物哀”文化

從川端康成口中的日本小說最巔峰《源氏物語》看日本“物哀”文化

從川端康成口中的日本小說最巔峰《源氏物語》看日本“物哀”文化

從川端康成口中的日本小說最巔峰《源氏物語》看日本“物哀”文化

圖10-13《源氏物語》配圖

《源氏物語》中,光源氏(源氏)在花宴上的《青海波》(於盛大宴會特別在春季櫻見祭時,舞者皆為當時第一的貴公子)一舞,美到極致,甚至讓人不寒而慄,暈眩欲泣。然而,這麼美好的人物卻有著巨大“物哀”。“憂心長抱恨,未覺日月行;忽爾歲華盡,我身亦將傾。”這是源氏留在《源氏物語》這部書中的最後一行詩,也是他留在人世間的最後形象。日本國曆史學家家永三郎(いえながさぶろう,1913—2002)在《日本文化史》中曾經對源氏有這樣的一段評價:“即使是像光源氏這樣,就算是容貌與出身,還是地位或者才情,都像是超人一樣遠遠超過常人的人物,在命運面前也終究顯得蒼白無力。”《源氏物語》一書當時將“物哀”用到了極致:書中桐壺的死、夕顏的死、葵姬的死、六條妃子的死、藤壺院的死、以及悲痛欲絕的紫姬的死,每一場死亡,都難以用言語表達,是在生命背後黯淡卻又是絢麗的光——“物哀”;美好的事物就算是毀滅那也都是極美的毀滅——“物哀”;那在靈魂之中植根的——物哀;清風、明月、山川、河流,亦或是死亡,一切都是“物哀”。小說“物哀”的高潮,在我看來,當屬第“四十一帖·雲隱”,這一段似令人眼前一亮的描白,是《源氏物語》裡最為空白的一章。“雲隱”二字下是沒有隻言片語的半頁泛黃的殘卷,讓人不由心生悲哀,又有一種無奈和遠離塵囂的悲哀,像流水來去,像雲捲雲舒,這便是最為極致的“物哀”了。

從川端康成口中的日本小說最巔峰《源氏物語》看日本“物哀”文化

從川端康成口中的日本小說最巔峰《源氏物語》看日本“物哀”文化

從川端康成口中的日本小說最巔峰《源氏物語》看日本“物哀”文化

​​圖14-16.《源氏物語》人物關係圖

《源氏物語》從根本說不單單是日本國精神文化的一種體現,奠基了日本國國民的基礎審美,也是日本國文學史上難以企及的巔峰,同《紅樓夢》在中國的地位一樣,《源氏物語》象徵著日本國小說文學的最高水平,也使得日本國文學的在世界文學史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對日本國的後世文學有著十分強烈的影響。日本國作家川端康成(かわばたやすなり,1899-1972)在他的中篇小說《雪國》中寫到初夏時“遠山沐浴著夕陽,從峰頂往下,紅葉紅得越發鮮明”,有寫到初冬時“遠山的紅葉已呈鏽色,日漸黯淡,因了這場初雪,竟又變得光鮮而富有生氣”,還寫到晚秋“杉林覆蓋著一層薄雪,一棵棵立在雪地上格外分明,峭楞楞的指向天空”。作者將景物交替的描寫,融合在人的感情世界之中。通過“物哀”,借景寫情,將主人公島村哀愁體現的淋漓盡致。

從川端康成口中的日本小說最巔峰《源氏物語》看日本“物哀”文化

​圖17.川端康成

日本國國民喜愛美,這之中尤其是“物哀”之美。“物哀”作為一種極為特殊卻又是實際的美的理念,人是無法用感性或是理性去判斷的,唯獨是用心與靈魂去感受他的存在。這種從空寂心境中孕育出的美,是一種對生命的須臾,是因為人生無常而產生的悲觀之情(日本國由於資源的匱乏和海嘯地震等天災,使的日本國國民心裡形成了一種“悲觀”的心理)。而佛教傳入日本國後,隨著佛教所揭示的人生的“虛幻感”以及“萬物流轉”的“無常觀”,更加速了日本國國民本已獲得的朦朧的“物哀美”意識。“物哀”是日本國傳統文化核心的要素,更是日本國文學的特色之所在,時至今日,“物哀”任然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依然在對日本國國民、日本國文化的發展起著作用,經久不衰。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