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是黃巾餘黨,曾與袁紹爭鋒,選擇投靠曹操得以善終'

"

說起東漢末年的黃巾軍起義,相信不少讀者不會陌生。這場席捲了中原地區七州二十八郡的農民軍起義,先後有百萬民眾參與進去。儘管黃巾軍聲勢浩大,但不過也是烏合之眾。在朝廷和各地軍閥的聯合之下,黃巾軍在九個月內便被剿滅。


"

說起東漢末年的黃巾軍起義,相信不少讀者不會陌生。這場席捲了中原地區七州二十八郡的農民軍起義,先後有百萬民眾參與進去。儘管黃巾軍聲勢浩大,但不過也是烏合之眾。在朝廷和各地軍閥的聯合之下,黃巾軍在九個月內便被剿滅。


此人是黃巾餘黨,曾與袁紹爭鋒,選擇投靠曹操得以善終


黃巾軍起義,並非是毫無成效。在此之後,本就衰微的東漢王朝徹底的一蹶不振。取而代之的,則是割據各地的一方軍閥。值得一提的是,有一支黃巾軍餘黨卻改頭換面,成為冀州境內的一股軍閥勢力。這支賊寇因為出沒在黑山附近,所以人稱黑山軍。其首領張燕,倒也頗有手段,在他的斡旋之下,黑山軍牽制住了袁紹的部分力量。儘管張燕此舉是為自保,但也間接幫了曹操的一個大忙。由此可見,張燕以及其麾下黑山軍,也成為了當時不可小覷的割據勢力。


"

說起東漢末年的黃巾軍起義,相信不少讀者不會陌生。這場席捲了中原地區七州二十八郡的農民軍起義,先後有百萬民眾參與進去。儘管黃巾軍聲勢浩大,但不過也是烏合之眾。在朝廷和各地軍閥的聯合之下,黃巾軍在九個月內便被剿滅。


此人是黃巾餘黨,曾與袁紹爭鋒,選擇投靠曹操得以善終


黃巾軍起義,並非是毫無成效。在此之後,本就衰微的東漢王朝徹底的一蹶不振。取而代之的,則是割據各地的一方軍閥。值得一提的是,有一支黃巾軍餘黨卻改頭換面,成為冀州境內的一股軍閥勢力。這支賊寇因為出沒在黑山附近,所以人稱黑山軍。其首領張燕,倒也頗有手段,在他的斡旋之下,黑山軍牽制住了袁紹的部分力量。儘管張燕此舉是為自保,但也間接幫了曹操的一個大忙。由此可見,張燕以及其麾下黑山軍,也成為了當時不可小覷的割據勢力。


此人是黃巾餘黨,曾與袁紹爭鋒,選擇投靠曹操得以善終


首先來看第一個問題,張燕是怎麼從黃巾賊變成的黑山軍?不妨來看一下張燕的崛起之路。據《三國志•張燕傳》記載:“張燕,常山真定人也,本姓褚。黃巾起,燕合聚少年為群盜,在山澤間轉攻,還真定,眾萬餘人。”張燕曾帶著一批少年參與過黃巾軍,後來起義失敗,張燕也就帶著數萬手下重新回到了老家真定。在這個過程中,張燕利用在山林作戰的有利地理位置,成功躲避了官府的追討。


"

說起東漢末年的黃巾軍起義,相信不少讀者不會陌生。這場席捲了中原地區七州二十八郡的農民軍起義,先後有百萬民眾參與進去。儘管黃巾軍聲勢浩大,但不過也是烏合之眾。在朝廷和各地軍閥的聯合之下,黃巾軍在九個月內便被剿滅。


此人是黃巾餘黨,曾與袁紹爭鋒,選擇投靠曹操得以善終


黃巾軍起義,並非是毫無成效。在此之後,本就衰微的東漢王朝徹底的一蹶不振。取而代之的,則是割據各地的一方軍閥。值得一提的是,有一支黃巾軍餘黨卻改頭換面,成為冀州境內的一股軍閥勢力。這支賊寇因為出沒在黑山附近,所以人稱黑山軍。其首領張燕,倒也頗有手段,在他的斡旋之下,黑山軍牽制住了袁紹的部分力量。儘管張燕此舉是為自保,但也間接幫了曹操的一個大忙。由此可見,張燕以及其麾下黑山軍,也成為了當時不可小覷的割據勢力。


此人是黃巾餘黨,曾與袁紹爭鋒,選擇投靠曹操得以善終


首先來看第一個問題,張燕是怎麼從黃巾賊變成的黑山軍?不妨來看一下張燕的崛起之路。據《三國志•張燕傳》記載:“張燕,常山真定人也,本姓褚。黃巾起,燕合聚少年為群盜,在山澤間轉攻,還真定,眾萬餘人。”張燕曾帶著一批少年參與過黃巾軍,後來起義失敗,張燕也就帶著數萬手下重新回到了老家真定。在這個過程中,張燕利用在山林作戰的有利地理位置,成功躲避了官府的追討。


此人是黃巾餘黨,曾與袁紹爭鋒,選擇投靠曹操得以善終


不過在這個時候,張燕的兵馬不過萬餘人,規模也並不是很大,因而並沒有引起朝廷的過多注意。就這樣,張燕順利帶著自己的手下改名換姓,投奔到了張牛角麾下。有意思的是,無論是張(飛)燕,還有張牛角,都是當時山賊的一個傳統。而《三國志•張燕傳》注引《典略》亦云:“黑山、黃巾諸帥,本非冠蓋,自相號字,謂騎白馬者為張白騎,謂輕捷者為張飛燕。”在張燕的周密籌劃之下,他與張牛角聯合而來的軍隊,迅速壯大了起來。不久後的一次戰鬥中,張牛角不幸遇難,張燕也就成為了這支力量的首腦人物。

"

說起東漢末年的黃巾軍起義,相信不少讀者不會陌生。這場席捲了中原地區七州二十八郡的農民軍起義,先後有百萬民眾參與進去。儘管黃巾軍聲勢浩大,但不過也是烏合之眾。在朝廷和各地軍閥的聯合之下,黃巾軍在九個月內便被剿滅。


此人是黃巾餘黨,曾與袁紹爭鋒,選擇投靠曹操得以善終


黃巾軍起義,並非是毫無成效。在此之後,本就衰微的東漢王朝徹底的一蹶不振。取而代之的,則是割據各地的一方軍閥。值得一提的是,有一支黃巾軍餘黨卻改頭換面,成為冀州境內的一股軍閥勢力。這支賊寇因為出沒在黑山附近,所以人稱黑山軍。其首領張燕,倒也頗有手段,在他的斡旋之下,黑山軍牽制住了袁紹的部分力量。儘管張燕此舉是為自保,但也間接幫了曹操的一個大忙。由此可見,張燕以及其麾下黑山軍,也成為了當時不可小覷的割據勢力。


此人是黃巾餘黨,曾與袁紹爭鋒,選擇投靠曹操得以善終


首先來看第一個問題,張燕是怎麼從黃巾賊變成的黑山軍?不妨來看一下張燕的崛起之路。據《三國志•張燕傳》記載:“張燕,常山真定人也,本姓褚。黃巾起,燕合聚少年為群盜,在山澤間轉攻,還真定,眾萬餘人。”張燕曾帶著一批少年參與過黃巾軍,後來起義失敗,張燕也就帶著數萬手下重新回到了老家真定。在這個過程中,張燕利用在山林作戰的有利地理位置,成功躲避了官府的追討。


此人是黃巾餘黨,曾與袁紹爭鋒,選擇投靠曹操得以善終


不過在這個時候,張燕的兵馬不過萬餘人,規模也並不是很大,因而並沒有引起朝廷的過多注意。就這樣,張燕順利帶著自己的手下改名換姓,投奔到了張牛角麾下。有意思的是,無論是張(飛)燕,還有張牛角,都是當時山賊的一個傳統。而《三國志•張燕傳》注引《典略》亦云:“黑山、黃巾諸帥,本非冠蓋,自相號字,謂騎白馬者為張白騎,謂輕捷者為張飛燕。”在張燕的周密籌劃之下,他與張牛角聯合而來的軍隊,迅速壯大了起來。不久後的一次戰鬥中,張牛角不幸遇難,張燕也就成為了這支力量的首腦人物。

此人是黃巾餘黨,曾與袁紹爭鋒,選擇投靠曹操得以善終


張燕頗有智謀,在他的帶領下,黑山軍利用地形優勢,活躍在河北諸郡,並逐漸壯大起來。“各以部眾從燕,眾至百萬,號曰黑山。靈帝不能徵,河北諸郡被其害。燕遣人至京都乞降,拜燕平難中郎將。”可以看到,隨著黑山軍越來越強大,朝廷終於坐不住了。既然無法徹底剿滅,朝廷只好採取了招降安撫政策,將張燕拜為中郎將。就這樣,張燕和他的部下搖身一變,反而成為了朝廷承認的正經軍隊。


"

說起東漢末年的黃巾軍起義,相信不少讀者不會陌生。這場席捲了中原地區七州二十八郡的農民軍起義,先後有百萬民眾參與進去。儘管黃巾軍聲勢浩大,但不過也是烏合之眾。在朝廷和各地軍閥的聯合之下,黃巾軍在九個月內便被剿滅。


此人是黃巾餘黨,曾與袁紹爭鋒,選擇投靠曹操得以善終


黃巾軍起義,並非是毫無成效。在此之後,本就衰微的東漢王朝徹底的一蹶不振。取而代之的,則是割據各地的一方軍閥。值得一提的是,有一支黃巾軍餘黨卻改頭換面,成為冀州境內的一股軍閥勢力。這支賊寇因為出沒在黑山附近,所以人稱黑山軍。其首領張燕,倒也頗有手段,在他的斡旋之下,黑山軍牽制住了袁紹的部分力量。儘管張燕此舉是為自保,但也間接幫了曹操的一個大忙。由此可見,張燕以及其麾下黑山軍,也成為了當時不可小覷的割據勢力。


此人是黃巾餘黨,曾與袁紹爭鋒,選擇投靠曹操得以善終


首先來看第一個問題,張燕是怎麼從黃巾賊變成的黑山軍?不妨來看一下張燕的崛起之路。據《三國志•張燕傳》記載:“張燕,常山真定人也,本姓褚。黃巾起,燕合聚少年為群盜,在山澤間轉攻,還真定,眾萬餘人。”張燕曾帶著一批少年參與過黃巾軍,後來起義失敗,張燕也就帶著數萬手下重新回到了老家真定。在這個過程中,張燕利用在山林作戰的有利地理位置,成功躲避了官府的追討。


此人是黃巾餘黨,曾與袁紹爭鋒,選擇投靠曹操得以善終


不過在這個時候,張燕的兵馬不過萬餘人,規模也並不是很大,因而並沒有引起朝廷的過多注意。就這樣,張燕順利帶著自己的手下改名換姓,投奔到了張牛角麾下。有意思的是,無論是張(飛)燕,還有張牛角,都是當時山賊的一個傳統。而《三國志•張燕傳》注引《典略》亦云:“黑山、黃巾諸帥,本非冠蓋,自相號字,謂騎白馬者為張白騎,謂輕捷者為張飛燕。”在張燕的周密籌劃之下,他與張牛角聯合而來的軍隊,迅速壯大了起來。不久後的一次戰鬥中,張牛角不幸遇難,張燕也就成為了這支力量的首腦人物。

此人是黃巾餘黨,曾與袁紹爭鋒,選擇投靠曹操得以善終


張燕頗有智謀,在他的帶領下,黑山軍利用地形優勢,活躍在河北諸郡,並逐漸壯大起來。“各以部眾從燕,眾至百萬,號曰黑山。靈帝不能徵,河北諸郡被其害。燕遣人至京都乞降,拜燕平難中郎將。”可以看到,隨著黑山軍越來越強大,朝廷終於坐不住了。既然無法徹底剿滅,朝廷只好採取了招降安撫政策,將張燕拜為中郎將。就這樣,張燕和他的部下搖身一變,反而成為了朝廷承認的正經軍隊。


此人是黃巾餘黨,曾與袁紹爭鋒,選擇投靠曹操得以善終


既然黑山軍有了合法地位,張燕自然開始考慮自己以後的出路,這也是非常現實的一個問題。黑山軍雖然號稱有百萬之眾,但這是其治下所有百姓的人口綜合。而真正具有戰鬥力的成年壯丁,不過也就十餘萬左右。而且黑山軍說白了,也是各路土匪組建而成,所以戰鬥力也是可想而知。對此,張燕深知黑山軍實力的不足,但他想做的,不過也是自保罷了。


"

說起東漢末年的黃巾軍起義,相信不少讀者不會陌生。這場席捲了中原地區七州二十八郡的農民軍起義,先後有百萬民眾參與進去。儘管黃巾軍聲勢浩大,但不過也是烏合之眾。在朝廷和各地軍閥的聯合之下,黃巾軍在九個月內便被剿滅。


此人是黃巾餘黨,曾與袁紹爭鋒,選擇投靠曹操得以善終


黃巾軍起義,並非是毫無成效。在此之後,本就衰微的東漢王朝徹底的一蹶不振。取而代之的,則是割據各地的一方軍閥。值得一提的是,有一支黃巾軍餘黨卻改頭換面,成為冀州境內的一股軍閥勢力。這支賊寇因為出沒在黑山附近,所以人稱黑山軍。其首領張燕,倒也頗有手段,在他的斡旋之下,黑山軍牽制住了袁紹的部分力量。儘管張燕此舉是為自保,但也間接幫了曹操的一個大忙。由此可見,張燕以及其麾下黑山軍,也成為了當時不可小覷的割據勢力。


此人是黃巾餘黨,曾與袁紹爭鋒,選擇投靠曹操得以善終


首先來看第一個問題,張燕是怎麼從黃巾賊變成的黑山軍?不妨來看一下張燕的崛起之路。據《三國志•張燕傳》記載:“張燕,常山真定人也,本姓褚。黃巾起,燕合聚少年為群盜,在山澤間轉攻,還真定,眾萬餘人。”張燕曾帶著一批少年參與過黃巾軍,後來起義失敗,張燕也就帶著數萬手下重新回到了老家真定。在這個過程中,張燕利用在山林作戰的有利地理位置,成功躲避了官府的追討。


此人是黃巾餘黨,曾與袁紹爭鋒,選擇投靠曹操得以善終


不過在這個時候,張燕的兵馬不過萬餘人,規模也並不是很大,因而並沒有引起朝廷的過多注意。就這樣,張燕順利帶著自己的手下改名換姓,投奔到了張牛角麾下。有意思的是,無論是張(飛)燕,還有張牛角,都是當時山賊的一個傳統。而《三國志•張燕傳》注引《典略》亦云:“黑山、黃巾諸帥,本非冠蓋,自相號字,謂騎白馬者為張白騎,謂輕捷者為張飛燕。”在張燕的周密籌劃之下,他與張牛角聯合而來的軍隊,迅速壯大了起來。不久後的一次戰鬥中,張牛角不幸遇難,張燕也就成為了這支力量的首腦人物。

此人是黃巾餘黨,曾與袁紹爭鋒,選擇投靠曹操得以善終


張燕頗有智謀,在他的帶領下,黑山軍利用地形優勢,活躍在河北諸郡,並逐漸壯大起來。“各以部眾從燕,眾至百萬,號曰黑山。靈帝不能徵,河北諸郡被其害。燕遣人至京都乞降,拜燕平難中郎將。”可以看到,隨著黑山軍越來越強大,朝廷終於坐不住了。既然無法徹底剿滅,朝廷只好採取了招降安撫政策,將張燕拜為中郎將。就這樣,張燕和他的部下搖身一變,反而成為了朝廷承認的正經軍隊。


此人是黃巾餘黨,曾與袁紹爭鋒,選擇投靠曹操得以善終


既然黑山軍有了合法地位,張燕自然開始考慮自己以後的出路,這也是非常現實的一個問題。黑山軍雖然號稱有百萬之眾,但這是其治下所有百姓的人口綜合。而真正具有戰鬥力的成年壯丁,不過也就十餘萬左右。而且黑山軍說白了,也是各路土匪組建而成,所以戰鬥力也是可想而知。對此,張燕深知黑山軍實力的不足,但他想做的,不過也是自保罷了。


此人是黃巾餘黨,曾與袁紹爭鋒,選擇投靠曹操得以善終


隨著漢末局勢的不斷變化,中原地區先後有韓馥、袁術、袁紹、公孫瓚、曹操等勢力先後崛起。而張燕也知道黑山軍如果只龜縮在一個地方,最終只能坐等滅亡。在此情形之下,他曾積極的與各方勢力聯合,從中斡旋,以此讓黑山軍能夠走向中原地帶。據《三國志•張燕傳》記載:“董卓遷天子於長安,天下兵數起,燕遂以其眾與豪傑相結。”張燕曾參與討伐董卓,便是他著眼於中原的第一步。


"

說起東漢末年的黃巾軍起義,相信不少讀者不會陌生。這場席捲了中原地區七州二十八郡的農民軍起義,先後有百萬民眾參與進去。儘管黃巾軍聲勢浩大,但不過也是烏合之眾。在朝廷和各地軍閥的聯合之下,黃巾軍在九個月內便被剿滅。


此人是黃巾餘黨,曾與袁紹爭鋒,選擇投靠曹操得以善終


黃巾軍起義,並非是毫無成效。在此之後,本就衰微的東漢王朝徹底的一蹶不振。取而代之的,則是割據各地的一方軍閥。值得一提的是,有一支黃巾軍餘黨卻改頭換面,成為冀州境內的一股軍閥勢力。這支賊寇因為出沒在黑山附近,所以人稱黑山軍。其首領張燕,倒也頗有手段,在他的斡旋之下,黑山軍牽制住了袁紹的部分力量。儘管張燕此舉是為自保,但也間接幫了曹操的一個大忙。由此可見,張燕以及其麾下黑山軍,也成為了當時不可小覷的割據勢力。


此人是黃巾餘黨,曾與袁紹爭鋒,選擇投靠曹操得以善終


首先來看第一個問題,張燕是怎麼從黃巾賊變成的黑山軍?不妨來看一下張燕的崛起之路。據《三國志•張燕傳》記載:“張燕,常山真定人也,本姓褚。黃巾起,燕合聚少年為群盜,在山澤間轉攻,還真定,眾萬餘人。”張燕曾帶著一批少年參與過黃巾軍,後來起義失敗,張燕也就帶著數萬手下重新回到了老家真定。在這個過程中,張燕利用在山林作戰的有利地理位置,成功躲避了官府的追討。


此人是黃巾餘黨,曾與袁紹爭鋒,選擇投靠曹操得以善終


不過在這個時候,張燕的兵馬不過萬餘人,規模也並不是很大,因而並沒有引起朝廷的過多注意。就這樣,張燕順利帶著自己的手下改名換姓,投奔到了張牛角麾下。有意思的是,無論是張(飛)燕,還有張牛角,都是當時山賊的一個傳統。而《三國志•張燕傳》注引《典略》亦云:“黑山、黃巾諸帥,本非冠蓋,自相號字,謂騎白馬者為張白騎,謂輕捷者為張飛燕。”在張燕的周密籌劃之下,他與張牛角聯合而來的軍隊,迅速壯大了起來。不久後的一次戰鬥中,張牛角不幸遇難,張燕也就成為了這支力量的首腦人物。

此人是黃巾餘黨,曾與袁紹爭鋒,選擇投靠曹操得以善終


張燕頗有智謀,在他的帶領下,黑山軍利用地形優勢,活躍在河北諸郡,並逐漸壯大起來。“各以部眾從燕,眾至百萬,號曰黑山。靈帝不能徵,河北諸郡被其害。燕遣人至京都乞降,拜燕平難中郎將。”可以看到,隨著黑山軍越來越強大,朝廷終於坐不住了。既然無法徹底剿滅,朝廷只好採取了招降安撫政策,將張燕拜為中郎將。就這樣,張燕和他的部下搖身一變,反而成為了朝廷承認的正經軍隊。


此人是黃巾餘黨,曾與袁紹爭鋒,選擇投靠曹操得以善終


既然黑山軍有了合法地位,張燕自然開始考慮自己以後的出路,這也是非常現實的一個問題。黑山軍雖然號稱有百萬之眾,但這是其治下所有百姓的人口綜合。而真正具有戰鬥力的成年壯丁,不過也就十餘萬左右。而且黑山軍說白了,也是各路土匪組建而成,所以戰鬥力也是可想而知。對此,張燕深知黑山軍實力的不足,但他想做的,不過也是自保罷了。


此人是黃巾餘黨,曾與袁紹爭鋒,選擇投靠曹操得以善終


隨著漢末局勢的不斷變化,中原地區先後有韓馥、袁術、袁紹、公孫瓚、曹操等勢力先後崛起。而張燕也知道黑山軍如果只龜縮在一個地方,最終只能坐等滅亡。在此情形之下,他曾積極的與各方勢力聯合,從中斡旋,以此讓黑山軍能夠走向中原地帶。據《三國志•張燕傳》記載:“董卓遷天子於長安,天下兵數起,燕遂以其眾與豪傑相結。”張燕曾參與討伐董卓,便是他著眼於中原的第一步。


此人是黃巾餘黨,曾與袁紹爭鋒,選擇投靠曹操得以善終


或許是張燕和袁紹曾共同組建了關東聯軍,又或許是袁紹在得到冀州以後,需要及時安撫住附近的黑山軍。兩人在討伐董卓之後,曾有過一段來往。這段記載見於《三國志•孫破虜討逆傳》注引《吳錄》以及《後漢書•袁術傳》,兩則史料中,也都有“河北(袁紹)異謀於黑山”的說法。不過袁紹出身於名門世家,他又怎麼能瞧得起土匪出身的黑山軍?再加上黑山軍活動的範圍,也正好在袁紹老巢(即河北)的腹地。這樣一來,兩人之間的關係很快便鬧僵了。


"

說起東漢末年的黃巾軍起義,相信不少讀者不會陌生。這場席捲了中原地區七州二十八郡的農民軍起義,先後有百萬民眾參與進去。儘管黃巾軍聲勢浩大,但不過也是烏合之眾。在朝廷和各地軍閥的聯合之下,黃巾軍在九個月內便被剿滅。


此人是黃巾餘黨,曾與袁紹爭鋒,選擇投靠曹操得以善終


黃巾軍起義,並非是毫無成效。在此之後,本就衰微的東漢王朝徹底的一蹶不振。取而代之的,則是割據各地的一方軍閥。值得一提的是,有一支黃巾軍餘黨卻改頭換面,成為冀州境內的一股軍閥勢力。這支賊寇因為出沒在黑山附近,所以人稱黑山軍。其首領張燕,倒也頗有手段,在他的斡旋之下,黑山軍牽制住了袁紹的部分力量。儘管張燕此舉是為自保,但也間接幫了曹操的一個大忙。由此可見,張燕以及其麾下黑山軍,也成為了當時不可小覷的割據勢力。


此人是黃巾餘黨,曾與袁紹爭鋒,選擇投靠曹操得以善終


首先來看第一個問題,張燕是怎麼從黃巾賊變成的黑山軍?不妨來看一下張燕的崛起之路。據《三國志•張燕傳》記載:“張燕,常山真定人也,本姓褚。黃巾起,燕合聚少年為群盜,在山澤間轉攻,還真定,眾萬餘人。”張燕曾帶著一批少年參與過黃巾軍,後來起義失敗,張燕也就帶著數萬手下重新回到了老家真定。在這個過程中,張燕利用在山林作戰的有利地理位置,成功躲避了官府的追討。


此人是黃巾餘黨,曾與袁紹爭鋒,選擇投靠曹操得以善終


不過在這個時候,張燕的兵馬不過萬餘人,規模也並不是很大,因而並沒有引起朝廷的過多注意。就這樣,張燕順利帶著自己的手下改名換姓,投奔到了張牛角麾下。有意思的是,無論是張(飛)燕,還有張牛角,都是當時山賊的一個傳統。而《三國志•張燕傳》注引《典略》亦云:“黑山、黃巾諸帥,本非冠蓋,自相號字,謂騎白馬者為張白騎,謂輕捷者為張飛燕。”在張燕的周密籌劃之下,他與張牛角聯合而來的軍隊,迅速壯大了起來。不久後的一次戰鬥中,張牛角不幸遇難,張燕也就成為了這支力量的首腦人物。

此人是黃巾餘黨,曾與袁紹爭鋒,選擇投靠曹操得以善終


張燕頗有智謀,在他的帶領下,黑山軍利用地形優勢,活躍在河北諸郡,並逐漸壯大起來。“各以部眾從燕,眾至百萬,號曰黑山。靈帝不能徵,河北諸郡被其害。燕遣人至京都乞降,拜燕平難中郎將。”可以看到,隨著黑山軍越來越強大,朝廷終於坐不住了。既然無法徹底剿滅,朝廷只好採取了招降安撫政策,將張燕拜為中郎將。就這樣,張燕和他的部下搖身一變,反而成為了朝廷承認的正經軍隊。


此人是黃巾餘黨,曾與袁紹爭鋒,選擇投靠曹操得以善終


既然黑山軍有了合法地位,張燕自然開始考慮自己以後的出路,這也是非常現實的一個問題。黑山軍雖然號稱有百萬之眾,但這是其治下所有百姓的人口綜合。而真正具有戰鬥力的成年壯丁,不過也就十餘萬左右。而且黑山軍說白了,也是各路土匪組建而成,所以戰鬥力也是可想而知。對此,張燕深知黑山軍實力的不足,但他想做的,不過也是自保罷了。


此人是黃巾餘黨,曾與袁紹爭鋒,選擇投靠曹操得以善終


隨著漢末局勢的不斷變化,中原地區先後有韓馥、袁術、袁紹、公孫瓚、曹操等勢力先後崛起。而張燕也知道黑山軍如果只龜縮在一個地方,最終只能坐等滅亡。在此情形之下,他曾積極的與各方勢力聯合,從中斡旋,以此讓黑山軍能夠走向中原地帶。據《三國志•張燕傳》記載:“董卓遷天子於長安,天下兵數起,燕遂以其眾與豪傑相結。”張燕曾參與討伐董卓,便是他著眼於中原的第一步。


此人是黃巾餘黨,曾與袁紹爭鋒,選擇投靠曹操得以善終


或許是張燕和袁紹曾共同組建了關東聯軍,又或許是袁紹在得到冀州以後,需要及時安撫住附近的黑山軍。兩人在討伐董卓之後,曾有過一段來往。這段記載見於《三國志•孫破虜討逆傳》注引《吳錄》以及《後漢書•袁術傳》,兩則史料中,也都有“河北(袁紹)異謀於黑山”的說法。不過袁紹出身於名門世家,他又怎麼能瞧得起土匪出身的黑山軍?再加上黑山軍活動的範圍,也正好在袁紹老巢(即河北)的腹地。這樣一來,兩人之間的關係很快便鬧僵了。


此人是黃巾餘黨,曾與袁紹爭鋒,選擇投靠曹操得以善終


袁紹對張燕的反擊是,派曹操從兗州出發來圍剿黑山軍,此事見於《三國志•武帝紀》:“黑山賊於毒、白繞、眭固等十餘萬眾略魏郡、東郡,王肱不能御,太祖引兵入東郡,擊白繞於濮陽,破之。袁紹因表太祖為東郡太守,治東武陽。”曹操因為聽從了老大哥袁紹的命令,所以被後者上奏朝廷,擢升其為東郡太守。不過,隨著曹操集團的壯大,曹操與袁紹也逐漸斷開了聯繫。再加上此時雄踞幽州的公孫瓚氣勢如虹,所以袁紹只能先去與比較強大的公孫瓚決戰。


"

說起東漢末年的黃巾軍起義,相信不少讀者不會陌生。這場席捲了中原地區七州二十八郡的農民軍起義,先後有百萬民眾參與進去。儘管黃巾軍聲勢浩大,但不過也是烏合之眾。在朝廷和各地軍閥的聯合之下,黃巾軍在九個月內便被剿滅。


此人是黃巾餘黨,曾與袁紹爭鋒,選擇投靠曹操得以善終


黃巾軍起義,並非是毫無成效。在此之後,本就衰微的東漢王朝徹底的一蹶不振。取而代之的,則是割據各地的一方軍閥。值得一提的是,有一支黃巾軍餘黨卻改頭換面,成為冀州境內的一股軍閥勢力。這支賊寇因為出沒在黑山附近,所以人稱黑山軍。其首領張燕,倒也頗有手段,在他的斡旋之下,黑山軍牽制住了袁紹的部分力量。儘管張燕此舉是為自保,但也間接幫了曹操的一個大忙。由此可見,張燕以及其麾下黑山軍,也成為了當時不可小覷的割據勢力。


此人是黃巾餘黨,曾與袁紹爭鋒,選擇投靠曹操得以善終


首先來看第一個問題,張燕是怎麼從黃巾賊變成的黑山軍?不妨來看一下張燕的崛起之路。據《三國志•張燕傳》記載:“張燕,常山真定人也,本姓褚。黃巾起,燕合聚少年為群盜,在山澤間轉攻,還真定,眾萬餘人。”張燕曾帶著一批少年參與過黃巾軍,後來起義失敗,張燕也就帶著數萬手下重新回到了老家真定。在這個過程中,張燕利用在山林作戰的有利地理位置,成功躲避了官府的追討。


此人是黃巾餘黨,曾與袁紹爭鋒,選擇投靠曹操得以善終


不過在這個時候,張燕的兵馬不過萬餘人,規模也並不是很大,因而並沒有引起朝廷的過多注意。就這樣,張燕順利帶著自己的手下改名換姓,投奔到了張牛角麾下。有意思的是,無論是張(飛)燕,還有張牛角,都是當時山賊的一個傳統。而《三國志•張燕傳》注引《典略》亦云:“黑山、黃巾諸帥,本非冠蓋,自相號字,謂騎白馬者為張白騎,謂輕捷者為張飛燕。”在張燕的周密籌劃之下,他與張牛角聯合而來的軍隊,迅速壯大了起來。不久後的一次戰鬥中,張牛角不幸遇難,張燕也就成為了這支力量的首腦人物。

此人是黃巾餘黨,曾與袁紹爭鋒,選擇投靠曹操得以善終


張燕頗有智謀,在他的帶領下,黑山軍利用地形優勢,活躍在河北諸郡,並逐漸壯大起來。“各以部眾從燕,眾至百萬,號曰黑山。靈帝不能徵,河北諸郡被其害。燕遣人至京都乞降,拜燕平難中郎將。”可以看到,隨著黑山軍越來越強大,朝廷終於坐不住了。既然無法徹底剿滅,朝廷只好採取了招降安撫政策,將張燕拜為中郎將。就這樣,張燕和他的部下搖身一變,反而成為了朝廷承認的正經軍隊。


此人是黃巾餘黨,曾與袁紹爭鋒,選擇投靠曹操得以善終


既然黑山軍有了合法地位,張燕自然開始考慮自己以後的出路,這也是非常現實的一個問題。黑山軍雖然號稱有百萬之眾,但這是其治下所有百姓的人口綜合。而真正具有戰鬥力的成年壯丁,不過也就十餘萬左右。而且黑山軍說白了,也是各路土匪組建而成,所以戰鬥力也是可想而知。對此,張燕深知黑山軍實力的不足,但他想做的,不過也是自保罷了。


此人是黃巾餘黨,曾與袁紹爭鋒,選擇投靠曹操得以善終


隨著漢末局勢的不斷變化,中原地區先後有韓馥、袁術、袁紹、公孫瓚、曹操等勢力先後崛起。而張燕也知道黑山軍如果只龜縮在一個地方,最終只能坐等滅亡。在此情形之下,他曾積極的與各方勢力聯合,從中斡旋,以此讓黑山軍能夠走向中原地帶。據《三國志•張燕傳》記載:“董卓遷天子於長安,天下兵數起,燕遂以其眾與豪傑相結。”張燕曾參與討伐董卓,便是他著眼於中原的第一步。


此人是黃巾餘黨,曾與袁紹爭鋒,選擇投靠曹操得以善終


或許是張燕和袁紹曾共同組建了關東聯軍,又或許是袁紹在得到冀州以後,需要及時安撫住附近的黑山軍。兩人在討伐董卓之後,曾有過一段來往。這段記載見於《三國志•孫破虜討逆傳》注引《吳錄》以及《後漢書•袁術傳》,兩則史料中,也都有“河北(袁紹)異謀於黑山”的說法。不過袁紹出身於名門世家,他又怎麼能瞧得起土匪出身的黑山軍?再加上黑山軍活動的範圍,也正好在袁紹老巢(即河北)的腹地。這樣一來,兩人之間的關係很快便鬧僵了。


此人是黃巾餘黨,曾與袁紹爭鋒,選擇投靠曹操得以善終


袁紹對張燕的反擊是,派曹操從兗州出發來圍剿黑山軍,此事見於《三國志•武帝紀》:“黑山賊於毒、白繞、眭固等十餘萬眾略魏郡、東郡,王肱不能御,太祖引兵入東郡,擊白繞於濮陽,破之。袁紹因表太祖為東郡太守,治東武陽。”曹操因為聽從了老大哥袁紹的命令,所以被後者上奏朝廷,擢升其為東郡太守。不過,隨著曹操集團的壯大,曹操與袁紹也逐漸斷開了聯繫。再加上此時雄踞幽州的公孫瓚氣勢如虹,所以袁紹只能先去與比較強大的公孫瓚決戰。


此人是黃巾餘黨,曾與袁紹爭鋒,選擇投靠曹操得以善終


就在這個時候,張燕也不甘示弱。袁紹前腳剛走,他便派人去侵擾河北諸郡。另外,張燕也曾與公孫瓚聯合起來,共同抵禦袁紹。據《三國志•張燕傳》記載:“袁紹與公孫瓚爭冀州,燕遣將杜長等助瓚,與紹戰,為紹所敗,人眾稍散。”結局雖然不太美好,但張燕確實有效的牽制了袁紹的一批力量。此舉反倒是讓兗州的曹操,稍微輕鬆了些許。官渡之戰以後,曹操基本奠定了北伐霸業的雛形,中原局勢也再次發生了變化。“太祖將定冀州,燕遣使求佐王師,拜平北將軍;率眾詣鄴,封安國亭侯,邑五百戶。”頗有自知之明的張燕,只能率先投靠了曹操,最終得以安享晚年。

參考書籍:《三國志》、《後漢書》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