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齋解詩——《苔》(清·袁枚)


無齋解詩——《苔》(清·袁枚)

苔 袁枚(清)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

作為乾嘉時期代表詩人之一,袁枚與趙翼、蔣士銓合稱“乾隆三大家”。他被世人熟知,多因他的風流韻事。如果要評選清代最騷的知識分子是誰?當然是袁枚,袁子才一貫以“好色、好吃、好詩”的名士派頭行走江湖,亦正亦邪,亦方亦圓,也交權貴,也納後學,一口氣活到81歲,最終葬於小倉山。袁枚一生風流,小妾成群,兩個陶姬、方聰娘、陸姬、金姬……還有不計其數的女弟子。且精於美食,現在我們熟知袁枚,多是因為他的《隨園食單》。在吃之一事上,袁枚一向是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收集天下美食名點,編輯成冊,即為《隨園食單》,此書堪稱吃貨之聖經。袁子才詩文俱佳,他的一首《苔》因為CCTV《經典詠流傳》而走紅,下面無齋主人將對這首詩作一個簡析。

這首詩之所以能夠一夜走紅,一方面是因為這首詩朗朗上口,易讀易誦且意味深長,另一方面也是因為經典詠流傳中經典傳唱人的故事非常貼合詩意,賦予了這首詩新的生命。

苔蘚這樣低微的生命,寄生於陰暗的角落,無人問津,可它也有自己的生命本能和意願,並不會因為所處的環境之惡劣而失去勇氣和鬥志,這才是生命的意義。

所謂“白日不到處”,太陽都照射不到的地方,如此陰鬱,如此不適宜成長的地方,可是苔蘚卻長出小小的像米粒一樣的花來,展現出自己的青春和生機。青春從何處而來?恰自來這三字用的最妙,說出這青春是苔蘚自己努力創造出來的,是苔蘚的活力和勇氣,使得它克服環境的不利,讓自己也煥發青春的光采。

是的,就在我們不注意的地方,苔也會開花的,雖然它的花如米粒般細小,但難道小的就不是花嗎?只要能夠把自己的生機綻放,便是生命的勝利。所以,也學牡丹開,既是自謙的說法,但也未嘗不是苔的驕傲呢。苔花如此微小,自然不能跟國色天香的牡丹相比,可是牡丹是受到悉心栽培才長得如此嬌豔,而苔花卻是靠自己的奮鬥和勇氣,爭得和牡丹花一樣開放的權利。這種精神才是這首詩最值得稱道的地方。這世道並非僅為少數精英而存在的,再低微的生命,卻也有開放的價值,也值得驕傲。

這首詩被鄉村老師樑俊和山裡的孩子們傳唱在經典詠流傳的舞臺上,用質樸的歌聲,感動了無數人。樑老師想要通過《苔》這首詩,告訴這群山裡的孩子們,雖然生活中有很大壓力,雖然生存環境很差,但我們依然可以綻放,不能自甘沉淪,應當學習苔花,給自己希望和勇氣,讓自己的生命展現出光芒。

為什麼這樣一首短短的小詩,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精煉的修辭,卻讓人久久難忘?因為它是寫給你我,寫給綻放在天地之間的每一個平凡又尊貴的生命。讓萬千平凡的人感同身受。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