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永不遲到——記沅陵縣福利院院長趙世珍

30年來,她悉心照料386位孤寡老人和200多名孤、殘兒及棄嬰,對老人比自己的親生父母還親;待孤兒比自己的親生子女還愛。30多年來,她只求付出不圖回報,奉獻的是比血還濃的熾熱情感,她說,對待老人,在他們生命走向暮年的時候,我們不能只讓他們好好地活著,而是要讓他們活出人的尊嚴。於是,在福利院,她對老人和孩子們的愛永遠都不會遲到。她就是沅陵縣福利院院長趙世珍。

一磚一瓦堆壘“愛心”庭院

1985年,趙世珍出任沅陵縣社會福利院院長。一棟被茅草和土包包圍住的普通木房,60多位五保老人,2000元現金,這就是當時福利院的全部家當!最令這位“當家人”焦急的是:福利院裡的生活補助每人每月只有24元,而實際費用卻超過了60元。僅此一項,院裡每月就要倒貼數千元,這還不包括給老人們添衣禦寒。

沒有資金,何來老人們的安享晚年。聰明能幹的趙世珍和大夥商議,要打破福利院資金不足的僵局,不能等靠要,而是主動創業。福利院走過艱辛的那些年,他們養過豬,種過菜,還開展了藥材加工、縫紉、美容等微利創收項目,年創收5萬元左右,這些錢全部投資在老人生活的改善上。

1990年,在給老人修建康樂園地時,光平整地基就得花費6萬元,為了省下這筆錢,趙世珍帶領9名女職工拿起鋤頭、扁擔自己幹。苦戰一個月,硬是將一座比兩層樓還高的山包“搬”掉了。福利院四周是山,每搞一項建設就要掘平一座山包。30多年來,趙世珍帶領職工“愚公移山”,共遷走100多座墳塋,“搬”掉5座山頭,人平挖走土石方120多立方米。1993年修建一棟老人飲食綜合樓;1995年修建老人住宅紅晚樓;1997年修建老人住宅金秋樓和一棟老人療康復樓;1999年修建一棟生產經營樓。2013年全國養老試點項目集醫療、康復、康樂、療養為一體的養護樓主體工程落成。通過趙世珍和幾名負責基建的工作人員精心核算面積,進行市場調查,定出材料品牌,跑遍了沅陵和懷化的市場,大到傢俱小到一個水龍頭,她都是貨比三家,最後硬是把預算降到了440多萬元。目前,沅陵縣福利院固定資產由建院之初的7萬元發展到現在的3000多萬元,縣中財政投入約630萬元。

真情實意書寫孝老愛幼人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趙世珍的眼裡,這是她一生的事業,用一輩子對沒有血緣的人奉獻自己的一腔真情和真愛,那的確是一種偉大。在福利院孤寡老人們的眼裡,趙世珍是一位“孝女”,在孤兒們的眼裡,她是一位“慈母”,大家都親切地叫她“趙媽媽”!是她給了他們家庭的快樂和幸福,讓他們享受到了天倫之樂。從當初讓老人好好活著,到現在滿足不同老人多樣化的需要,從過去對老人全心照料到今天為老人們提供醫療、康復、娛樂、養生綜合服務,伴隨時代的發展,趙世珍在提高老人們的生活質量、生活品質上作不懈的追求,她積極探索實踐有利於老人生活的方式方法,合理科學地搭配老人的膳食,自己長年堅持在食堂就餐,她在老人飲食調理方面真正做到用心、精心、真情和科學出奇跡,福利院老人的平均壽命逐年在增加,由原來的70歲增加到現在的90歲以上。

細微之處彰顯大愛無言

在趙世珍的內心深處,一直埋藏著一塊最愧疚的傷痛:從小她就失去了父愛,是母親歷經千辛萬苦將她養大成人,可當母親突發急病離開人世時,她這個唯一的親人卻因在長沙學習沒有守在身邊,為老人送終盡孝。30多年來,她把對母親的愛都奉獻給了福利院的老人,除去照料,她會經常和老人談心,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傾聽他們的心願,這裡的老人在臨終前都有一個共同的心願,那就是離開人世的那一刻希望趙世珍能陪在身旁。從此,趙世珍把這份願望當著一份責任,不僅這樣做了,每年清明節都會帶上院裡的職工給已故的老人去掃墓。在趙世珍的眼裡,讓老人活得有尊嚴不只是在他生前盡所能及幫他完成心願,而是在他離去之後,還有一份真實的牽掛。

2015年春節,趙世珍因做心臟搭橋手術住進了縣人民醫院,臘月29那天,她求醫生讓她出院,因為每年的大年三十她要和老人們一起歡度除夕,醫生心痛之下被她的真情所感動,同意她出院。如今,趙世珍已經62歲了,從當年來到福利院,稱院裡的老人為爺爺奶奶,到今天和他們兄妹相稱,她早已把福利院當成了自己的家,問及她的心願,她說只要自己還有愛的能力,就不會停止愛的付出,當自己都需要照料時,她就會住在福利院,樸實的話語背後是她對福利院萬般情懷、萬種牽掛。

一份付出,就有一份收穫,縣福利院先後30多次被評為省市、縣先進單位。而趙世珍個人也多次榮獲優秀黨員、先進個人稱號,先後獲得懷化市十大新聞人物,感動沅陵人物,全國民政系統勞動模範,全國三八紅旗手等30多項榮譽稱號。如今,走進沅陵縣福利院,趙世珍和員工們用那份永不遲到的愛編織的那些充滿著親情和歲月變遷的味道,特別溫暖、特別溫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