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說元好問:不幸的時代,成就偉大的詩人!

從古至今,歷史的長河中湧現出多少文人墨客,留下的詩篇更是不計其數,在古代詩歌的璀璨星河中,大致可分三類,一是李杜元白陸辛蘇為主的耀眼巨星;他們之外,還有許多光芒四射的詩壇高手;最後一類則是那些星光乍現的才子及無名詩人。

再看詩作,我們讀過很多詩,有膾炙人口的千古名篇,有極具風骨的代表之作,還有那些掛在口邊卻鮮有人知道來處的名句,比如楊慎的“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比如林升的“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又比如盧梅坡的“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名句之名蓋過詩家之名,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

戲說元好問:不幸的時代,成就偉大的詩人!

最為常見的,還是那句“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對這句詞最深刻的印象應該是在電視劇《神鵰俠侶》裡,赤練仙子李莫愁痴情一生,臨死前,口中吟誦的便是這句詞。

或許很少人知道,這句詞出自《摸魚兒●雁丘詞》,作者是金末著名文學家元好問,又稱裕之,世稱遺山先生。

家國不幸詩家幸,元好問正是個中的代表人物,金末元初,生逢亂世,少年成名,二十年風雨飄搖籍籍無名,我們很難想見如元好問般作深情詞的人竟然沒有半點風流韻事流傳,他把大半生都奉獻在文學上,詩文詞曲兼善,其中以詩作成就最高,其“喪亂詩”尤為有名;其詞為金代一朝之冠,可與兩宋名家媲美;其散曲雖傳世不多,但當時影響很大,有倡導之功。終其一生成為北方文學的盟主,成為了金元交替之際的一代文宗。清代張景星《阮詩別裁序》中評價可謂恰當:遺山未嘗仕元,而巨手開先,冠絕於時,固不必言。

戲說元好問:不幸的時代,成就偉大的詩人!

貴族世家,少年神童

公元五世紀魏孝文帝進行過一次改革,改拓跋氏為元氏。

元好問正是北魏鮮卑族拓跋氏的後裔,也就是著名政治家孝文帝的後人,和唐代元稹系同族。

元好問出生時,宋、金、元三角鼎立,正處在歷史的重要關口,那一年是1190年。

雖然家國動盪,但幼年的元好問過的還算安穩,出生之後,因為二叔和三叔都沒有兒子,而元好問則有兄弟三人,又是家中幼子,根於傳統,在他七個月時,叔父元格便把他當做過繼兒子,隨後,就跟著元格生活。

元格在冀州、陵川、略陽等地做官,家庭條件優渥,對元好問的教育也格外重視。

好問天資聰慧,四歲習文,七歲寫詩,被人譽為“神童”:七歲能詩,有神童之目。

當地的文學名家王湯臣見過他之後,驚歎不已,並在《題裕之樂府後》詩中稱讚說:

常恨小山無後身,元郎樂府更清新。

紅裙婢子那能曉,送與凌煙閣上人。

14歲時,元好問拜陵川大儒郝天挺為師,作詩能力飛速成長,在第二年,他曾在陵川西溪參加一個宴會,即席作五言詩,引起轟動。

他的哥哥元好古對弟弟在五言詩方面的造詣佩服得五體投地,曾寫詩道:

鶯藏深樹只聞聲,不著詩家畫不成。

慚愧阿兄無好語,五言城下把降旌。

當時膝上王文度,五字詩成眾口傳,時人將他與東晉名士王坦之相比。

戲說元好問:不幸的時代,成就偉大的詩人!

詩名盛起,屢考不第

很快,元好問在當地便小有名氣,可讀書人想要證明自己,科考是唯一的途徑,古來如此。

16歲那年,元好問獨自赴太原應試,也正是在這途中,意氣風發的少年,初始人間至味。

元好問在途中遇到一個捕雁的人說,他今天捕殺了一隻雁,另一隻逃脫的雁悲鳴不止,然後投地而死。於是他從獵人手裡買回了那隻殉情的雁,把它葬在了汾河邊上,立碑刻下“雁丘”二字,並寫了這首傳世之作《摸魚兒●雁丘詞》。

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歡樂趣,離別苦,是中更有痴兒女。君應有語:渺萬里層雲,千山暮雪,隻影向誰去!

橫汾路,寂寞當年簫鼓,荒煙依舊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自啼風雨。天也妒,未得與,鶯兒燕子俱黃土。千秋萬古,為留待騷人,狂歌痛飲,來訪雁丘處。

哀婉纏綿、蕩氣迴腸,不過十多歲,隨手便是一曲愛情悲歌,問世間情為何物,堪稱千古第一問。

元好問的才氣讓人折服,這首詞傳唱甚廣,詩名也逐漸傳開來。

戲說元好問:不幸的時代,成就偉大的詩人!

可年少成名並沒有為他的科考之路帶來稍許的輕鬆,連續四次科考,均鎩羽而歸。

時年,正逢元軍大舉進犯,國家危難,仕途不順,元好問情緒低沉。他的老師郝天挺經常安慰他:讀書不為藝文,選官不為利養。

20歲時,元好問寫下了《箕山》一詩:

幽林轉陰崖,鳥道人跡絕。

許君棲隱處,唯有太古雪。

人間黃屋貴,物外祗自潔。

尚厭一瓢喧,重負寧所屑。

降衷均義稟,汨利忘智決。

......

失落又不失熱忱,當時的文壇盟主、時任禮部尚書的趙秉文看後極為欣賞,誇讚說“少陵以來無此作”,一時之間,元好問名震朝堂,被稱為“元才子”。

直到1221年,元好問第五次科考,終於進士及第,卻被誣陷為“元氏黨人”,一個清白文人,名節重於一切,元好問自然不肯就任,這一次算是白考了。

戲說元好問:不幸的時代,成就偉大的詩人!

期間,他正好聽聞河北大名府有兩個青年男女,彼此相戀卻遭家人反對,固而憤而投河自盡。由於這一愛情悲劇,後來那年的荷花全都並蒂而開,為此鳴情。

悲憤之餘,元好問填了一首詞《摸魚兒·問蓮根有絲多少》:

問蓮根、有絲多少,蓮心知為誰苦?雙花脈脈嬌相向,只是舊家兒女。天已許。甚不教、白頭生死鴛鴦浦?夕陽無語。算謝客煙中,湘妃江上,未是斷腸處。

香奩夢,好在靈芝瑞露。人間俯仰今古。海枯石爛情緣在,幽恨不埋黃土。相思樹,流年度,無端又被西風誤。蘭舟少住。怕載酒重來,紅衣半落,狼藉臥風雨。

公元1224年,這一年他35歲,這位大名鼎鼎的“元才子”才在趙秉文的舉薦下,考中博學宏詞科,得以以進士的身份進入仕途。

距第一次考試,整整二十年,元好問終於踏上仕途,卻不料,迎來了更為坎坷的政治生活。

戲說元好問:不幸的時代,成就偉大的詩人!

官途雖短,為政燦然

元好問初入仕,被任為權國史院編修,留官汴京,雖為京官,可官職卑微,生活頗為清苦。

數十年輾轉起伏,換來這樣一個難以維持生計的官職,元好問自然心中不痛快,同年,元好問因不滿冷官生活請長假回到了登封,期間撰寫了一部重要著作《杜詩學》,內容包括杜甫的傳志、年譜和唐朝以來評論杜詩的言論。

之後,又寫《論詩三十首》,他評論了自漢魏至宋代的許多著名詩人和流派,表明了他的文學觀點,對後世產生了重要影響。值得注意的是,他的論詩絕句自身也是優美的詩歌作品,堪稱歷代論詩中最具有藝術性的作品之一。

其詩論中提到了多位詩人以及其詩風的評論,在最後一首,元好問自謙自己像蚍蜉撼樹一樣不自量力,只是書生一時技癢愛議論罷了,一代文宗虛懷若谷可見一斑:

撼樹蜉蝣自覺狂,書生技癢愛論量。

老來留得詩千首,卻被何人校短長?

——《論詩三十首》第三十首

正大三年,元好問任河南鎮平縣令,次年,改官河南內鄉縣令。

戲說元好問:不幸的時代,成就偉大的詩人!

他為官清廉,體察民情。由於當是地一個農業主產區,他十分重視發展農業生產。

有詩《偶記內鄉》為證:

桑條沾潤麥溝青,軋軋耕牛鬧曉晴。

老眼不隨花柳轉,一犁春事最關情。

其後,母親去世而丁憂守孝。由於他的政績卓著,當地百姓自發集結,苦苦挽留這位父母官。此情此景,令元好問心潮澎湃,好生感動。

之後調任南陽縣令,他在任上進行了大刀闊斧地改革,促進了當地經濟快速發展。遇上大旱之年,他大聲疾呼,積極向上級彙報災情,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為百姓減免了三年賦稅。所以河南志書稱他“知南陽縣,善政尤著”。《南陽縣誌》記載:南陽大縣,兵民十餘萬,帥府令鎮撫,甚存威惠。

本著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理念,元好問無疑是一個非常合格的地方官。執政年限雖短,卻也成績斐然,千百年後當地百姓仍然惦記這位好官。

此後不久,元好問赴京調金中央政府任尚書省令史,移家汴京。此後又升任左司都事,又轉任尚書省左司員外郎,官至翰林知制誥 ,到此時,元好問迎來了仕途生涯的巔峰。

戲說元好問:不幸的時代,成就偉大的詩人!

山河破碎,淪為囚徒

1233年,元軍圍城,汴京失守,金哀宗逃出京城,兵敗衛州後逃往歸德府。朝中無主,崔立率兵向蒙古請降獻城。

元好問、王若虛等大批金國官員被蒙古人俘虜,並押往山東聊城,數年的囚徒生活就此開始。

國破家忘,山河破碎,元好問百感交集,萬念俱灰。

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在國破家亡、身為敵囚這些重大變化的刺激下,元好問的詩詞稟賦達到新的境界,寫出了一系列雄渾悲壯的紀亂詩。

在押送出京的那一天,元好問寫下一首《癸巳四月二十九日出京》:

塞外初捐宴賜金,當時南牧已駸駸。

只知灞上真兒戲,誰謂神州遂陸沉。

華表鶴來應有語,銅盤人去亦何心。

興亡誰識天公意,留著青城閱古今。

囚徒生活沒有一點自由,元好問只得整日與詩文作伴,他痛心金國的淪亡,併為了以詩存史,勤奮編輯金國已故君臣詩詞總集《中州集》。

直到後來,由於蒙古丞相耶律楚材的保護和舉薦,他才得以自由,生活漸漸好轉。

戲說元好問:不幸的時代,成就偉大的詩人!

金國遺老,終不仕元

元好問的才學受到賞識,元有意招納,蒙古國提供的高官厚祿、榮華富貴,元好問視如糞土,國破家亡這個心結,元好問是打不開了。

縱使後來元世祖忽必烈大帝出馬勸說,也無濟於事。作為金國遺老,故國不在,他便也退隱山林,不問世事。

金國覆滅不可阻擋,元好問唯一放不下的卻是金朝歷史,“國可亡,而史不可滅”成了他晚年唯一的精神支柱。

他重獲自由後,舉家回到闊別二十餘年的故鄉:

乞得田園自在身,不成還更入紅塵?

只愁六月河堤上,高柳清風睡殺人!

從此,他常年奔波於燕京、汴京、洛陽、太原、忻州等地蒐集材料,凡是金代君臣們留下來的言論、事蹟,他都認真進行採集。

後來元朝丞相脫脫主持修撰《金史》,元好問的這些史學著作成為主要的資料來源。《金史》被公認為良史,元好問功不可沒。

戲說元好問:不幸的時代,成就偉大的詩人!

溘然而逝,一代文宗

1257年,元好問在獲鹿寓舍逝世,享年六十八歲。

臨終時,他囑咐後人在墓碑上只題七個字:詩人元好問之墓。

可見,元好問一生最引以為豪的還是自己的詩歌成就。

他對自己的詩才極為自信,其詩奇崛而絕雕琢,巧縟而不綺麗,形成河汾詩派,有著與杜甫相提並論的傲氣,有過“詩狂他日笑遺山,飯顆不妨嘲杜甫”的詩句。

另外,他的詞作同樣成就非凡,一生留詞三百餘首,是金代作品最多的詞人。其內容雖不及其詩廣闊,但在金詞壇卻是題材最豐富的一家,藝術上以蘇軾、辛棄疾為典範,兼有豪放、婉約諸種風格。抒懷詠史、山水田園、言情詠物、贈別酬答、弔古傷時,無歷不控,被譽為金朝一代之冠。

此外,元好問的曲作成就亦不可忽視,其所撰散曲,雖僅存九首,曲風用俗為雅,變故作新,極具有開創性,在當時影響甚遠,《太和正音劇評》述元獨家創作說:元遺山之詞如窮星孤鬆,列元好問於元散曲名家之列。

再看元好問的一生,雖然仕途光景很短,可政績燦然,留下不少的佳話,作為才子,喜歡飲酒賦詩,但卻從不光顧秦樓楚館,對兩位夫人情義深重,這在古代文人中實屬罕見。

結髮妻子張氏是戶部尚書張翰的女兒,元好問18歲與她成婚,兩人夫唱婦隨,有過歲月安好,也有過動盪不安。不幸的是,兩人並未白頭偕老,在髮妻去世後,他曾寫下一篇情真意切的悼念辭:

悵韶華流轉,無計留連。行樂地,一悽然。笙歌寒食後,桃李惡風前。連環玉,迴文錦,兩纏綿。

芳塵未遠,幽意誰傳。千古恨,再生緣。閒衾香易冷,孤枕夢難圓。西窗雨,南樓月,夜如年。

——《三奠子》

戲說元好問:不幸的時代,成就偉大的詩人!

而若真要概括元好問的一生,或許能從清代著名學者趙翼被的那首《題遺山詩》中找到答案:

身閱興亡浩劫空,兩朝文獻一衰翁。

無官未害餐周粟,有史深愁失楚弓。

行殿幽蘭悲夜火,故都喬木泣秋風。

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

不幸的時代,造就了一個偉大的詩人。

曾國藩也曾這樣評價元好問:

元好問是自漢魏至宋金元之際,中國五、七言詩的黃金時代的最後一位大詩人。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