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魚兒-雁丘詞

乙丑歲赴試幷州,道逢捕雁者雲:“今旦獲一雁,殺之矣。其脫網者悲鳴不能去,竟自投於地而死。”予因買得之,葬之汾水之上,壘石為識,號曰“雁丘”。同行者多為賦詩,予亦有《雁丘詞》。舊所作無宮商,今改定之。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痴兒女。君應有語:渺萬里層雲,千山暮雪,隻影向誰去?

橫汾路,寂寞當年簫鼓,荒煙依舊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風雨。天也妒,未信與,鶯兒燕子俱黃土。千秋萬古,為留待騷人,狂歌痛飲,來訪雁丘處。

太和五年,作者去幷州參加科舉考試。在赴試途中遇到一個獵人。這個獵人將一對在天空翱翔的大雁射下一隻,另一隻在空中盤旋哀鳴,確信伴侶已死,便也頭朝地撞死。大雁以死殉情的決絕深深震撼了年輕的元好問。“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在詞的開篇,一個“問”字恰如千斤巨石從高空墜落,有雷霆萬鈞之勢、如石破驚天。讀者閱讀之時力量感十足,讓讀者震撼無比。作者激情迸發,盛情而問:問殉情之雁、問蒼天、問大地、問萬物之主、還有問自己。“情為何物”的質問,是作者對大雁殉情強烈震撼,使讀者產生強烈的共鳴。大雁的感慨,推及世間男女之情。情至極處“生死相許”,何等的深情!元好問也是一個性情中人,這首詞《摸魚兒》緊緊圍繞一個“情”字,婉約悽惻,表達了他對殉情者的哀思、對至情至愛的謳歌、對生死不渝的讚頌。湯顯祖在《牡丹亭·題詞》中所說:“情之所至,生可以死,死可以復生,生不可以死,死不可以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元好問:一代文宗

書香世家

元好問,字裕之,號遺山,世稱遺山先生。系出北魏鮮卑族拓跋氏,唐詩人元結後裔。我國金朝最有成就的作家和歷史學家,一代文宗,是宋金對峙時期北方文學的主要代表,又是金元之際在文學上承前啟後的橋樑。曾有人讚歎說:唐有李杜,宋有三蘇,而金元,只有元好問一人,他是金末元初的文壇盟主。元好問的作品,最主要的特點就是內容實在,感情真摯,語言優美而不尚浮華。他的同時代人和後世都對他的詩文有極高的評價。

金章宗明昌元年七月八日(1190年8月10日),元好問誕生在忻州農村一個世代書香的士大夫家庭裡。由於他的二叔和三叔都沒有兒子,元好問的兄弟有三個,他又是第三。根於中國傳統,他的叔父元格(後元好問稱他為隴城府君)在他生後七個月時,就把他當做過繼兒子,隨即把他帶到掖縣縣令任上。

據記載,元好問天資聰明,七歲就能寫詩,被人譽為“神童”。十一歲時,元格在冀州任職,元好問得到了翰林侍讀學士兼知登聞鼓院路擇的賞識,路擇“愛其俊爽,教之為文”。十四歲時,元好問又師從陵川人郝晉卿,博通經史、淹貫百家。到元好問十七歲時,元格被罷去陵川縣令之職,但為了兒子的學習,他仍繼續住在陵川,直到元好問十九歲完成學業,才帶全家離開陵川。

驟雨打新荷

元好問

綠葉陰濃,遍池亭水閣,偏趁涼多。海榴初綻,朵朵簇紅羅。

乳燕雛鶯弄語,對高柳鳴蟬相和。驟雨過,似瓊珠亂撒,打遍新荷。

人生百年有幾,念良辰美景,休放虛過。窮通前定,何用苦張羅。

命友邀賓玩賞,對芳樽,淺酌低歌。且酩酊,從教二輪,來往如梭。

元好問:一代文宗

自古英才多磨難

元好問從十六歲起開始參加科舉考試。由於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年)“識免鄉試”,他直接到幷州參加府試,但榜上無名。但是,在路途中目睹大雁殉情而創作了本文開篇的千古愛情名篇《摸魚兒-雁丘詞》。此後在泰和八年(1208年)十九歲時,他又到長安參加府試,但這次又未中。二十一歲的元好問返回故里,在離祠堂幾十裡外的定襄遺山讀書,故而自號“遺山山人”。兩年之後,蒙古大軍突襲秀容,屠城十萬餘眾,其兄元好古喪生。為避兵禍,元好問舉家遷往河南福昌,後轉徙登封。公元1212年,元好問又到中都(今北京)第三次參加考試,仍未考中。這年正月,金朝三十萬大軍被蒙古擊敗,蒙古已逼近中都,路途的坎坷、國家的危機,加上考試的失敗,使他的情緒非常低沉憂慮。

公元1214年,蒙古兵圍攻、金兵節節敗退,金宣宗倉皇遷都南京,元好問於這年夏天赴汴京,準備將於秋天舉行的考試。雖然考試又一次失敗,但他卻通過應試汴梁,得以與朝中名人、權要如趙秉文、楊雲翼、雷淵、李晏等交接結好,詩歌創作極豐。其中《箕山》、《元魯縣琴臺》等篇,深得時任禮部尚書的趙秉文讚賞,其文名震京師,被譽為“元才子”。但不久由於蒙古兵圍攻,元好問不得不由山西逃難河南,並在豫西逐漸定居下來。貞佑五年(1217年),二十八歲的元好問又赴京趕考,仍未成功。此時,元好問在文壇上已漸露頭角,與此同時,元好問也已涉足史學,“長大來與遊益多,知秦中事益熟,每聞談周、漢都邑及藍田、杜間風物,則喜色津津然動於顏間”。更是“覽山川之勝概,考前世之遺蹟,庶幾乎不負古人者”。

興定五年(1221年),三十二歲的元好問進士及第,因科場糾紛,被誣為“元氏黨人”,便憤然不就選任。又過了三年,到他三十五歲時,元好問又得到趙秉文等人的貢舉,以考試優異得中科舉。這次宏詞科登第後,元好問才正式就選,被任為權國史院編修,留官汴京,但生活頗為清苦。公元1225年,三十六歲的元好問因不滿冷官生活請長假回到了登封,期間撰寫了一部重要著作《杜詩學》,內容包括杜甫的傳志、年譜和唐朝以來評論杜詩的言論。

正大三年(1226年),元好問任河南鎮平縣令。次年,改官河南內鄉縣令,不久其母張氏身故,其長子出生,元好問丁憂閒居內鄉白鹿原,應鄧州帥移刺瑗之邀,赴任幕僚。不久,蒙古軍攻陷鳳翔,鄧州帥投降,元好問藉機辭去幕府。

正大八年(1231年),元好問調任南陽縣令,他在任上大刀闊斧進行改革,成績斐然。所以河南志書稱他“知南陽縣,善政尤著”。《南陽縣誌》記載:“南陽大縣,兵民十餘萬,(元好問)帥府令鎮撫,甚存威惠”。此後不久,元好問赴京調金中央政府任尚書省令史,移家汴京。此後又升任左司都事,又轉任尚書省左司員外郎。官至翰林知制誥。

元好問當過中央和地方官,盡心竭誠,兢兢業業,關心國家興亡民生疾苦,以至於政治聲譽非常高。他罷職鎮平縣令,時元宵佳節,百姓對他戀戀不會,敬酒惜別。在內鄉縣令任上時,他“勞撫流亡,邊境寧謐”,所以當他因母親去世,按照傳統禮制為其母親罷官守孝3年“丁內艱”時,“吏民懷之”讚許他:“元好問勞撫流亡,循史也,不當徒以詩人自之”。他任南陽縣令時,為當地人民爭得減3年賦稅,發展生產,使人民有休養復甦之望。所以河南志書稱他“知南陽縣,善政尤著”。

促拍醜奴兒 鄉鄰會飲,有請予增損舊曲者,

-元好問

無物慰蹉跎。佔一丘、一壑婆娑。閒來點檢平生事,天南地北,幾多塵土,何限風波。花塢與鬆坡。儘先生、少小經過。老來詩酒猶堪任,家山在眼,親朋滿坐,不醉如何。

元好問:一代文宗

緬懷故國

天興二年(1233年),蒙古軍圍開封,元好問在圍城中。金哀宗逃出京城,兵敗衛州後逃往歸德府。朝中無主,崔立率兵向蒙古請降獻城。崔立投降蒙古後,脅迫朝臣為其立碑歌功頌德,元好問、王若虛、劉祁等都被迫參加撰寫碑文,磨掉宋徽宗所立《甘露碑》字跡,刻上碑文。元好問是被迫撰碑,尚構不成氣節問題,元好問雖然參與了此事,但恥於頌功的立場,說明元好問在這件事上沒有屈節問題。 並且對於此事,元好問的學生郝經也在向世人疾呼:“作詩為告曹聽翁,且莫獨罪元遺山”,元遺山是清白無辜的。

天興二年(1233年)四月,蒙古兵攻破汴京,元好問即向當時任蒙古國中書令的耶律楚材推薦了五十四個中原秀士王若虛等,請耶律楚材予以保護和任用。“這一驚世駭俗之舉,是有關他一生名節的重大公案,而實際上卻是他高瞻遠矚,見識卓越的鐵證,是他維護中原文化的一大貢獻。”後事也證明,那54名知識分子中有15名在《元史》中有所記錄,他們對保存中原文化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金亡後,元好問隨金朝大批官員被俘,並被押往山東聊城看管兩年,後居住冠氏縣。元好問作為囚徒,與家人輾轉于山東聊城等地,並逐漸與蒙古國的漢軍首領嚴實、趙天錫等接上關係,生活逐漸好轉和行動較為自由。

這期間,他痛心金國的淪亡,奸賊的誤國,併為了以詩存史,勤奮編輯金國已故君臣詩詞總集《中州集》。以“中州”名集,則寓有緬懷故國和以金為正統的深意。

元太宗十一年(1239年)秋,因其詩文名氣頗大,耶律楚材傾心接納元好問。可五十歲的元好問已無意出仕為官,其年重回老家,隱居故里,並交友遊歷,潛心編纂著述。

最後便是那飽受爭議的1252年,晚年的元好問覲見忽必烈,請他任儒教大宗師。,前朝舊臣尊一個不通儒學的蒙古統治者為儒教大宗師,很多人都認為這是趨勢逢迎。但自金滅亡後,元好問並未出任元朝任何官職,一介布衣又何需趨炎附勢!有人認為這是某種策略,意在改善天下儒生在元朝初年低賤的政治地位,引導遊牧民族的統帥能“以儒治國”,“以漢法治漢地”。這種說法也不無道理,但我更多的傾向於元好問的感情變化佔了主導地位,當然,情感的變化並不等於變節!金朝時,元好問當過中央和地方官,都盡心竭誠,兢兢業業,關心國家興亡,關心民生疾苦,所以政治聲譽非常高。當他罷職鎮平縣令,時元宵佳節,百姓老老少少對他戀戀不會,敬酒惜別。他做官立志為民,氣節同樣為百姓而立。從他做官的經歷以及他文壇上獎掖後進重視和保護人才等幾方面來看,金滅入元將三十載,那些出仕蒙古國的漢族世侯如張柔、嚴實等能夠興文教、安定百姓生活;蒙古賢王忽必烈能夠重視儒學、大興學校,實行較利於發展經濟文化的政策;忽必烈擊滅雲南地方勢力,取消它的半獨立狀態、恢復漢唐舊疆……種種的變化也都在元好問的內心催生著改變:在他的《劉時舉節制雲南》七律詩中,他索性直接直接稱蒙古國為“漢家”:“雲南山高去天尺,漢家絃聲雷破壁。九州之外更九州,海色澄情映南極”。漸漸地,元好問開始把自己看作是蒙古國的一個臣民一樣,開始接受這個不同於腐敗和混亂的金朝的新局面,朝代雖改,而元好問心中為蒼生而立的氣節未曾改變!

然而一名舊臣,沒有隨主殉國,沒有戰死疆場,沒有樹起反元復金的旗幟,也沒有歸於山林,反而與新朝“眉來眼去”,這樣的行為終是引來了種種流言蜚語。元好問不是貪生怕死之輩,在蒙古大軍圍城時,元好問曾竭力謀求救國救民之策,“死不難,誠能安社稷、救生靈,死而可也”。“他在一定程度上突破愚忠一家一姓的腐儒之見……以先進文化的傳承、社會進步和人民利益為重,將封建的個人名節置於次要地位,終於做出了不朽的歷史性貢獻。”李正民先生對元好問晚年的文化活動做出了高度的評價。

奈何,舊朝老臣,以一己之力為著自己的理想奔走,為著一個知識分子的良心苦苦擔當,全然不顧世俗的道德評判,其內心的焦慮,外在的困頓可想而知,“十年舊隱拋何處?一片傷心畫不成”,世上有幾人懂他的苦心!

元憲宗七年九月四日(1257年10月12日),元好問在獲鹿寓舍逝世,享年六十八歲。

鷓鴣天·候館燈昏雨送涼

-元好問

候館燈昏雨送涼,小樓人靜月侵床。多情卻被無情惱,今夜還如昨夜長。

金屋暖,玉爐香。春風都屬富家郎。西園何限相思樹,辛苦梅花候海棠。

元好問:一代文宗

才華橫溢

元好問是一位才華橫溢、多才多藝的文學家。他對當時所有的文學形式除金院本之類的戲曲作品未見流傳至今的實證或記載傳說之外,其他的幾乎都有,如:詩、詞、歌、曲、賦、小說,傳統的論、記、表、疏、碑、銘、贊、志、碣、序、引、頌、書、說、跋、狀、青詞,以及官府公文詔、制、誥、露布等,均掌握熟練、運用自如。

《四庫全書總目·遺山集》評元好問稱;“好問才雄學贍,金元之際屹然為文章大宗,所撰《中州集》,意在以詩存史,去取尚不盡精。至所自作,則興象深邃,風格遒上,無宋南渡宋江湖諸人之習,亦無江西派生拗粗獷之失,至古文,繩尺嚴密,眾體悉備,而碑版志銘諸作尤為具有法度。”

元好問又是一位高明的文藝理論家,他的《論詩三首》、《論詩三十首》《與張仲傑郎中論文》《校笠澤叢書後記》等等,都很精闢地評論了古代詩人詩派的得失。他也主張作詩為文要“誠”、要寫“情性”,還提出許多寫作時的技巧原則,反對生硬晦澀,亂排典故,做學問要“真積力久”等等,都是他幾十年親身實踐得來的結晶,有著切實可行的指導意義。

元好問詩歌的主要成就在於喪亂詩的思想價值和山水詩的審美價值。 元好問的喪亂詩兩個最主要的特點,一是真實地反映了金朝被滅亡,人民遭塗炭的社會現實,他的著名的《岐陽三首》為其中代表作品。真實是元好問喪亂詩最主要的特點。二是歷史的反思。元好問的喪亂詩,包融了他對喪亂事實的歷史審視,作出了歷史的評價,從而增加了思想的深度。

元好問是金朝最傑出的詞人,存詞三百餘首,無論詞之數量質量,都為金詞之冠;元好問的散文雄深簡樸,獨具一格,元好問有筆記作品《續夷堅志》,為金代筆記上乘之作。

當然,元好問還有為數不少的寫景詩,這類詩的總體風格是豪壯、清雅、不事雕琢,有很多名句。比如《遊黃華山》:“湍聲洶洶轉絕壑,雪氣凜凜隨陰風。懸流千丈忽當眼,芥蒂一洗平生胸。雷公怒擊散飛雹,日腳倒射垂長虹。驪珠百斛供一瀉,海藏翻倒愁龍公。”詩人以大氣磅礴、力度千鈞的筆勢,寫出了黃華山瀑布的奇觀,給人以雄壯豪放的感受。此外,元好問在晚期還寫有一些題畫詩,這類詩短小精煉、意境深遠,往往是借題發揮,耐人品味,充分地襯托了畫作的內涵。比如《秋江曉發圖》:“百轉羊腸挽不前,旃車轆轆共流年。畫圖羨殺扁舟好,萬里清江萬里天。”由詩中可以看出,畫的內容是秋江無際、扁舟曉發,但詩人只把這種畫面作為引子,而把道路艱難、世路艱難作為詠歎的真正對象,使得畫圖的意境和內涵都擴展了許多。

然而,無論是元好問的詩詞還是他的詩論,除了專攻學者以及喜愛他的人,大眾知之甚少。在大多數人的心裡,這一代文壇領袖,正如他所處的那段亂世一樣,只是一個模糊的歷史影像罷了。

點絳脣·十六芳年

元好問

十六芳年,錦兒嬌小瓊兒秀。海棠紅皺。恰到愁時候。

天上歌聲,未省人間有。休回首。渭城煙柳。腸斷離亭酒。

元好問:一代文宗

臨江仙·自洛陽往孟津道中作

元好問

今古北邙山下路,黃塵老盡英雄。人生長恨水長東。幽懷誰共語,遠目送歸鴻。

蓋世功名將底用,從前錯怨天公。浩歌一曲酒千鍾。男兒行處是,未要論窮通。

編輯:楊凱(良知修行人)

本文由良知修行人收集並編輯整理,轉載請註明。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