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命於危難之間

1622年,努爾哈赤在廣寧(今遼寧北鎮)大敗明軍,明朝不僅13萬大軍全軍覆沒,還幾乎失去了遼東所有的據點,明軍被迫退守山海關。就在明朝邊關岌岌可危之際,文官出身的袁崇煥挺身而出,主動要求鎮守遼東。當時所有人都認定,遼東必然會丟,山海關遲早會失守。此時去守遼東相當於判處死刑,官員們避之惟恐不及,而袁崇煥則主動請纓,鎮守距山海關十幾萬米遠的寧遠城(今遼寧興城)。

四年之後,努爾哈赤率領後金所有最精銳的部隊進攻寧遠。努爾哈赤的軍隊人數總計六萬人,這支部隊可以說是當時全世界最為強大的騎兵部隊;而守城的袁崇煥只有一萬人,且寧遠在關外孤立無援。但袁崇煥卻憑藉頑強的意志和超人的膽識擊敗了後金,而且努爾哈赤還在戰鬥中受傷,八個月後鬱鬱而終。隨後皇太極屢屢圍攻寧遠、錦州,但仍無法攻克城池。

袁崇煥在關外構築的防禦體系成為了後金無法逾越的屏障。但在1629年,皇太極率領十萬軍隊從遼西經蒙古,繞過了袁崇煥把守的遼東,直抵京城。袁崇煥知道此事後火速率領部隊前來救駕,並在廣渠門之戰、左安門之戰大敗後金軍隊。

然而,崇禎皇帝卻在隨後將袁崇煥逮捕入獄,並在八個月後將袁崇煥凌遲處死。在刑場,劊子手一刀一刀地割下袁崇煥的肉,京城的百姓對其異常痛恨,爭相出錢購買他的肉生食之,一邊吃一邊破口大罵。最後還用刀斧將他的骨頭剁碎,只剩下人頭。崇禎皇帝命令將其人頭傳視九邊(長城上的九個邊防關口),以此震懾邊將,以禁效尤。

後人讀到這段歷史無不捶胸頓足,為袁崇煥喊冤。自乾隆皇帝為袁崇煥平反後,人們更是對袁崇煥的功績和作用大書特書,很多史學家認為袁崇煥完全可以力挽狂瀾,改寫明朝的歷史。崇禎殺掉袁崇煥就是在自毀長城,自廢武功,最終導致明朝滅亡。

被清朝神化的袁崇煥

名不副實的拯救者

事實上,袁崇煥雖然臨危不亂、忠勇可嘉,但也並不是一個可以扭轉乾坤的關鍵性人物,他的存在與否並不能決定明朝的興衰成敗。以他的才能,無論怎麼努力,都無法挽救明朝。相反,他的很多行為卻在無形中幫助了後金。

1629年6月5日,袁崇煥擅自在雙島殺死了總兵毛文龍。這對於後金來說絕對是一個好消息。因為毛文龍駐守的東江處於後金的大後方,從1622年佔據東江後,毛文龍時常率部騷擾後金的腹地。毛文龍就像一根釘子一樣牢牢地牽制住後金的尾巴,使其不能遠距離、長時間地在外作戰。努爾哈赤在外作戰時就曾多次因為毛文龍在背後偷襲而被迫提前回師。後金一直希望根除毛文龍,但由於毛文龍駐紮在島上,而後金沒有水軍,無法登島作戰。所以後金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毛文龍在自己的地盤撒野。

但毛文龍也有貪功、冒餉、不肯受節制、難以調遣等問題,袁崇煥因此而祭出尚方寶劍,殺掉了毛文龍,幫後金拔掉了這根釘子。沒有了東江的牽制,後金終於可以進行遠距離長期作戰了。就在毛文龍被殺的七天後,皇太極即宣佈“整裝西征”,從而演繹了上文提到的長途奔襲,直抵京城。皇太極在北京城外燒殺搶掠,給周邊的百姓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在這場北京保衛戰中,袁崇煥的戰略思想也很有問題。皇太極在北京近郊一帶到處搶掠,而袁崇煥只是跟著他走,既不全力進攻,也不部署防守。因為根據袁崇煥在寧遠的作戰經驗,將敵軍引至城下,誘其攻堅,待其受挫後全力進攻,就可全勝。袁崇煥確實在北京城下擊退了皇太極,然而,這裡並不是寧遠,而是北京,皇上就坐在京城裡,看著袁崇煥不戰不守地和皇太極兜圈子,皇上會怎麼想呢?更不幸的是,袁崇煥剛到北京,皇太極的軍隊就到了,袁崇煥實在太像帶路的了。因此,京城裡幾乎所有的人,上到朝廷官員,下到平民百姓,全都認定袁崇煥有問題,這也為他最終被殺的最直接原因。

此外,袁崇煥的品性也有很大問題。在鎮守邊關時不講原則,任意妄為,私心很重,聽話的就提拔,不聽話的要麼被整要麼被殺,毛文龍就是不聽話而被殺的。靠這樣一個人拯救危在旦夕的大明王朝,簡直是痴人說夢。

立場決定評價

論軍事才能和戰鬥力,袁崇煥並不比盧象升、曹文詔、孫傳庭這些明末的著名將領強;論品格和遠見,袁崇煥遠在這些人之下。然而,相對於其他將領的默默無聞,歷史卻將袁崇煥奉為民族英雄,我們也一直認為袁崇煥可以在明末風雨飄搖之際挽狂瀾於既倒。我們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認識呢?因為有人就是這樣告訴我們的,而這些人這樣告訴我們的目的,就是希望我們能這樣認為。

清軍打入山海關時,他們的口號並非建立大清,而是為崇禎皇帝報仇。清朝對這位皇帝的遭遇曾表示極度的同情;對李自成、張獻忠等人的行徑則表示極度的唾棄。所以清朝剛入關的這段時期,對崇禎皇帝的評價是非常高的。但等到乾隆時期,清朝已經坐穩了江山,他們發現了一個問題:既然崇禎皇帝這麼好,為什麼現在卻要接受大清的統治呢?

因此,清朝必須要找點醜聞將崇禎搞臭。但由於之前對他大加讚揚,現在如果直接抹黑,肯定難以信服。要解決這個問題,就不能直接攻擊崇禎,只能旁敲側擊、迂迴深入。而大清選擇的攻擊點就是袁崇煥,要想詆譭崇禎,無需謾罵、栽贓,只需要誇獎一個人——袁崇煥。

因為袁崇煥是被崇禎皇帝殺掉的,所以只要拼命地吹捧袁崇煥,將他捧上天,把他說成大明王朝的救世主、千古偉人,而如此偉人卻被崇禎皇帝殺了,這樣崇禎就自然和殺害岳飛的宋高宗成了一類人。清朝尤其還在《清太宗實錄》中編造了皇太極利用反間計讓崇禎相信袁崇煥已經投敵,從而將其冤殺。這個只有小學生才會上當的計策居然騙過了崇禎,足以顯示崇禎的智商之低。

清朝將袁崇煥樹立為沒有缺點、戰無不勝的英雄,只要有他在,就有大明的江山,然後,就在關係到大明存亡的關鍵時刻,偉大的袁崇煥被崇禎殺掉了。就這樣,在袁崇煥的嘆息中,崇禎的形象出現了:一個愚蠢、剛愎自用、自尋死路、無可救藥的皇帝。

袁崇煥就這樣站到了明朝的對立面上,肯定了袁崇煥,就是否定了崇禎,否定了明朝。清朝有這麼好的一個擋箭牌,當然要好好利用,所以從乾隆時期直到清朝滅亡,袁崇煥變得越來越好,越來越偉大。

無論是當初的盛讚崇禎,還是後來的神化袁崇煥,清朝都只為了一個目的——維護大清的利益,穩固大清的統治。

袁崇煥生前恐怕不會想到自己會對後世產生如此重要的影響。不過,正是由於袁崇煥被過於神化了,他也成為近幾百年來飽受爭議的人物。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