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白山下搭建人工鳥巢 喜迎中華秋沙鴨安家落戶

社會 中新網移動版 2017-04-13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4月上旬,吉林省長白山腳下,一對中華秋沙鴨在頭道白河的水面上遊弋嬉戲。在頭道白河的岸邊,一群人正忙碌著在樹上安裝人工巢,為中華秋沙鴨的歸來做準備。

這裡是吉林省白河中華秋沙鴨自然保護小區,位於白河林業局寶馬林場施業區,頭道白河兩岸。每年有幾十對中華秋沙鴨在此落腳,有五、六對中華秋沙鴨夫婦做窩繁殖。中華秋沙鴨具有在天然樹洞中營巢的習性,一般選擇在河流岸邊大小適宜的樹洞。這裡的森林經多年採伐和老齡樹的自然死亡,使可供築巢的天然樹洞缺少。從2016年開始,白河林業局每年在白河中華秋沙鴨保護小區內搭建人工巢,以期擴大這一轄區中華秋沙鴨的種群數量。

人工巢以木材為主要框架,夾層灌注聚苯乙烯泡沫,從而達到堅固、安全、保溫、輕便的目的。巢的出口立面用大青楊、椴樹等老齡闊葉樹樹皮加工而成,有仿真效果。在巢內安裝攝像頭,以便於掌握巢內情況,做好中華秋沙鴨巢內繁殖監測。在去年的實驗當中,已有兩對秋沙鴨夫婦住進了人工巢,並在此成功繁殖了鴨寶寶。

中華秋沙鴨,被稱為鳥類中的活化石,數量極其稀少,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捕食魚類和昆蟲。在距水流很近的天然樹洞中營巢繁殖。雛鳥出巢後, 由親鳥帶領從洞口跳人水中。每年9月中旬南遷,在長江流域以南越冬。翌年4月又遷到北方繁殖,繁殖於內蒙古、黑龍江、吉林等地。

吉林省白河中華秋沙鴨保護小區於2011年成立後,與高校科研部門合作,開展了長白山中華秋沙鴨數量與棲息範圍調查,對該物種遷徙、繁殖、生活習性及生存環境進行跟蹤研究。在保護區內停止採伐、撫育、溝系承包等生產活動,禁止漂流、捕魚、打柴、採摘山菜、耕種,清理入區人員,收繳捕獵器具,為中華秋沙鴨的繁衍生息創造了良好的環境。

吉林省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學術專業委員會主任蔣勁鬆說:“在吉林省境內的中華秋沙鴨大約有200對左右,主要分佈於吉林省長白山下安圖縣﹑撫松縣﹑頭道白河﹑漫江﹑頭道松花江等地。為中華秋沙鴨搭建人工巢是很有意義的事情。中華秋沙鴨能營巢的地方,必須是粗大的帶有樹洞的林木,離水面還不能太遠,符合這些條件的樹木,在中華秋沙鴨棲息地範圍內已經很少了。增掛鳥巢,使更多的中華秋沙鴨能在此地居住繁殖。如果找不到適合的樹洞,中華秋沙鴨就繼續北上去其它地方尋找了。”

(來源:中國吉林網)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