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說-辨玉

文物 和田玉 考古 朝隆合和田玉 2017-04-01

朝隆合和田玉(taohetianyu)每天準點聊玉~

喜歡和田玉的人,最怕的也許就是贗品.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假貨。

朋友的母親從臺北來新加坡小住,整天精神低落、心神不定。去了幾次醫院檢查,也無確定有什麼病情,她在煩惱中找我諮詢,我建議她佩帶一根翡翠項鍊試試,她就將隨身帶來的一條項鍊給我看是否合適。

大師說-辨玉

“不適合!這不是翡翠,玻璃一塊!“

她告訴我,這塊翡翠是購於臺北一兜售玉器小商販手中。當時看到此翠一週纏枝花卉,非常喜歡,雖然不甚精緻.但是價錢便宜。

事實上,市場上玻璃仿製品是贗品中最普遍、最簡單的一種。常見的是一批被稱為翡翠的、光溜溜、討人歡喜的小圓環、小雞心、玉牌片。外行人只要從價格上就知其假。另外,這種玻璃製品因為是澆模而成,合範時高溫的玻璃液在器物的邊沿多少會冒溢出一點.冷卻後成為隱隱凸起的範線。

用手摸、肉眼看都會有所發現。如果手上有放大鏡,映光觀察,其中定有大大小小的氣泡。鑑其真偽,可以從三處觀察:

一、 由於玻璃質地十分脆硬,結構排列疏鬆,缺乏玉的緻密和堅韌性,經不起強烈的高速旋刻,因此,在玻璃上一般加工不出高浮雕和圓雕。

二、 用放大鏡查找氣泡.哪怕只能見到一個,也就是玻璃。

三、 玻璃加入氧化鉻,色近紅寶石;加入氧化鑽,色近藍寶石;加入氧化鉻和氧化銅,色近祖母綠等等,還有好多色。但它的色調總顯得單薄,缺乏天然玉色之油潤、渾厚的感覺。

比較難識的品種.以高分子材料製作的假玉為主。其顏色可以任意調配,放大鏡也難找氣泡,據說紅外光譜儀上能立顯原形,但目驗除了一般不實用的破壞性檢驗,敲碎找石質斷面.火燒看其反應等辦法外,關鍵要看器表有無天然石紋。人為加工的畢竟不自然,高倍放大鏡下更會暴露無遺。

另一注意點就是,這種材料一般大多作成手鐲,仿的多系獨山玉、岫玉,價位也不高.因此,當你面對這種色質器物時,小心判斷,儘量避免。

另見一種翠玉,所謂的福祿壽三色,特別豔麗者,雖然質地不假,但翡紅、翠綠兩色是人工染上去的,且兜售這種貨的商人對買客特別注意察顏觀色,千萬不能上當。

靠加熱、輻射、染色製作贗品的方法還有幾十種。因此,讓人頗有防不勝防的危險。不過初涉玉市的讀者也不必過分緊張,因為其中不少技術發明與應用,是人們有感於寶玉石的稀少,繫有意、公開用來製作代用品的。

如在商店裡能夠見到一些標明人造金剛石、貓眼、紅、藍寶石即是。讀者如想買到真的高檔品,為了不化冤枉淺,還是請個專家陪同前往,或儘可能去有信譽的大商家,千萬不能貪小失大。

如前所述,贗品的出現概括起來目的有二個:

一、 無(或少見)珍貴品的情況下的故意仿製代用。

二、 出於欺詐、牟利之目的。

這兩種情況在中國歷史上同樣屢見不鮮。

唐玄宗執政期間,為了祭拜天地.在禮玉失傳,又缺少大規洛玉材的情況下,只得命令手下按《周禮》上描述的古代蹤璧形式縮小改制。對今人言,這種玉器是唐代的文物,以先秦器論,則是不折不扣的贗品了。清宮的藏玉可謂豐富貴重,但誰也想象不到,下面歷年進貢上來的玉器中,假冒偽劣者甚多。也不知是藝百姓愚弄了逼債的官兵.還是貪官汙吏愚弄了皇上。

到乾隆手上時,真真假假一大堆。

其實,這也難怪乾隆,因為中國古代的製假手段實在高明,有些方法說來簡直是匪夷所思,到了極點。列舉幾種:

要使新玉產生一種古灰沁的舊玉效果,“須以人乳頻頻蒸之,院其色稍潤,然後加盤切”而成。

一種叫“石灰古”的、使玉器表面“其色灰死如雞骨”痕跡的加工辦法,是用火燒成的。使玉器表面產生紅色血紋的辦法是“以美玉作成小器,割生羊腿皮納於其中,以線縫固,數年,取出,則玉上自有血紋。”

另一種使新玉產生“土花血斑”的古玉色相的辦法是先“殺狗,不使出血,乘熱納玉器於其腹中,縫固埋之通衙,數年取出,則玉上自有土花血斑。”

還有使新玉產生深紅色桔皮紋效果的辦法,是由乾隆年間無錫一個叫阿叩的人發明的。先“作毛坯玉器.用鐵屑拌之,熱醋淬之,置溼地十餘曰,再埋通數月。然後取出,則玉為鐵屑所蝕.遍體桔皮紋.紋中鐵鏽作深紅色,且有土斑灰.不易褪,宛如古玉等等。”

玉器的鑑定,分新玉和舊玉兩類。新玉的鑑定側重於真假品種、質地優劣與雕工的精粗。有些技術性內容前已涉及。然而舊玉的鑑定就不一般了,它除了新玉的幾個基本要求之外,還要識得玉器的製作時代和在歷史上的價值。

玉器歷史價值的證實,是以明確的時代為基礎的。一件舊玉如果連它的時代也搞不清楚,它的歷史價值又從何談起呢?而要鑑定一件玉器,其經驗並非一就而就的.而是靠平時一點一滴、辛辛苦苦積累起來的,所謂“冰凍三盡,非一曰之寒”。特別是以前有很長一段時間,中國尚元考古發掘,玉界在無出土資料可供參考的情況下,全靠艱苦摸索出來的經驗。因此,不少人對自己的新發現都十分珍視.哪怕是一隻魚眼的方圓,一條龍爪的多少,作為絕技,決不輕易傳人。近幾十年來情況有所改變。

目前書店裡關於鑑定玉器的書很多,有的內容也寫得不錯,但看過之後往往不知所云,原因是許多書講得太籠統,一本薄薄的書.就包含了“玉器鑑定”這樣一個大題目。從原始社會一直講到明清.猶若蜻蜒點水。如果自學,鑑於目前古玉較難見到實物,則可勤看玉器圖冊.特別是考古發掘出土的、年代可靠的玉器是首要的。幾本專題性發掘報告或圖冊,必須仔細、認真、反覆看,時常掩卷默記。一個時段、一個時段進行。熟悉各時代玉器的常見造型、特色工藝、流行色質。接著再參閱有關論及某一時代玉器特點的論文.互相聯繫,你對玉器的斷代水平便會產生一種理性的提高,到這個時候,你應儘可能多的接觸實物,以校正書上圖畫與實物之間的視差。再後是先不看圖片上玉器的文字解釋,依自己已有的那些積累,看看它像哪個時代的東西,大致確定之後,再看書上的文字.有否出入,出入在哪裡?如果感覺自己“理直氣壯”,結果卻與文字不符,那麼找機會請教專家.尋找原因。如此反覆.眼力自會敏銳許多。

另外,時代的判斷在有些玉器上允許有一定的跨度。因為玉石器比較珍貴,又不易腐朽.因此,作為傳家寶,早期的玉器出現在晚幾百年的墓葬中。也是有不少先例的。上個時代的晚期與下一個時代的早期的玉器.風格上也不完全是一刀切的。沒有記年的玉器,細微的出入亦屬正常。典型的雙尾龍紋玉璧,即是戰國和漢代都有出土的文物,五千年前崧澤文化扁薄橋形玉璜,在四千年左右的良洛大墓中屢有出土。把良洛墓中出土的理解為崧澤文化的遺傳物未嘗不可。因為兩個文化同處一地,而見考古界公認良涪文化是由形澤文化直接演變發展而來的。說它是良活人的作品。也沒啥不妥,因為直接出在良渚墓中,而且璜上的剖切遺痕是兩個文化共同使用的軟切割工藝。

在識玉的技巧上.除了不忘掌握每一個歷史時段玉器的各個時代風格外,也要學會對每一種器物的綜合分析。舉例來說,中國玉龍,從原始社會開始一直到明清,各個時段玉龍的特徵可以作為一個單元去分析認識,同時也要注意不同時期玉龍肢體上每一器官、每一構成因素的橫向比較。如將龍的眼、角、腳、爪、鱗、尾等,分別按時代從早到晚的演變形式歸納排列出來。原始社會的玉龍眼睛是怎樣的?主要有幾種?商代是什麼形狀?周代起了什麼變化一直排至明清。再將角、腳等等以此排比,在腦筋裡形成圖像,那麼,今後你碰到再多的“龍”,也不致像“好龍”的“葉公”那樣,膽顫心驚,逃之夭夭了。

來源:朝隆合和田玉,轉載請標註出處!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