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特“向東看”

油價 石油 能源 美國 上海證券報·中國證券網 2017-03-29
沙特“向東看”

□梅新育

■面對延續多年的經濟財政壓力,沙特必須通過改革突圍,尋求生機,其決策層選定的突圍之道是“《願景2030》+‘向東看’”。

■對內,這份計劃本質上是一份經濟多元化計劃,旨在造就一個大幅度降低乃至擺脫依賴石油產業的現代化經濟體;對外,沙特最大的改革措施便是“向東看”,加強與中國等東亞國家的經濟政治聯繫。沙特《願景2030》全面經濟改革轉型計劃的成功實現,離不開與中國這個第一製造業大國進行廣泛深入合作。

在沙特阿拉伯國王兼首相薩勒曼長達幾乎一個月的東亞之行中,訪華之旅無疑是頭號重頭戲。這場外交大戲落幕之後,審視沙特內外經濟社會環境,可以看到,週期性因素與長期性因素推動沙特決策層制定發佈了經濟全面轉型升級計劃《願景2030》,並作出了“向東看”的決策;而沙特的需求、期望與中國利益存在不少重疊之處,決定了中國與沙特的經貿關係存在深化、提高與發展的空間。

沙特經濟面臨的壓力

毫無疑問,近幾年沙特在經濟、財政、貿易等領域遭遇了很大壓力。

從GDP增長來看,以本幣固定價格計算的沙特GDP仍然保持著微弱增長,但以美元現價計算的沙特GDP發生了大幅下降。2002年—2014年間,搭乘初級產品牛市的順風車,除2009年次貸危機陡然升級的衝擊之外,以美元現價計算的沙特GDP增長迅猛,2002年為1896億美元,2014年攀上7538億美元的歷史最高峰。旋即,因為2014年下半年開始的油價雪崩,2015年GDP跌落至6460億美元,跌幅高達14.3%;2016年以美元現價計算的GDP為6378億美元,進一步萎縮1.3%。

從財政收支來看,沙特的廣義政府財政收支從2003年起轉入連年盈餘。以本幣里亞爾計算的廣義政府淨財政盈餘,2003年為97億里亞爾,2013年為1616億里亞爾。但到了2014年廣義政府財政收支淨額轉為赤字961億里亞爾,2015年赤字3856億里亞爾,2016年赤字3115億里亞爾,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計其廣義政府財政收支淨額在2017年-2021年間將持續赤字。2011年-2015年,沙特石油收入分別為2753億美元、3039億美元、2880億美元、2384億美元、1180億美元,在石油收入大幅減少的情況下,近幾年以本幣固定價格計算的沙特GDP得以保持微弱增長,相當程度上是依靠消耗以往的財政、外匯儲備支撐居民消費和投資而實現的,其代價必然是廣義政府財政赤字快速擴張並居高不下,政府淨資產大幅萎縮。

與1980年—1990年代的經濟危機相比,沙特當前這一輪經濟下行期雖然才開始兩年多,還沒有出現1980年代那種美元現價GDP縮水過半的慘狀,但在某些方面已經超過了1980—1990年代經濟壓力高峰時期。由於連年財政赤字,沙特廣義政府淨資產已經從2013年14482億里亞爾(佔GDP的52%)的高峰萎縮至2015年的9285億里亞爾(佔GDP的38%),2016年進一步萎縮至6120億里亞爾(佔GDP的26%),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計沙特2019年將出現773億里亞爾(佔GDP的2.6%)的廣義政府淨負債。

更令人不安的是沙特人口和失業問題。從1980年到2016年,沙特人口從932萬上升到了3265萬,其中年輕人比例甚高。與此同時,沙特失業率也上升到了歷史較高水平。

國際市場油價不容樂觀

在沙特這個經濟社會全面高度依賴於石油天然氣產業的國家,其經濟、財政遇到的困難首先源於週期性因素,即初級產品牛市全面終結,石油天然氣價格大幅下跌;評判其未來數年經濟前景,首要依據是國際市場油價走勢。總體來看,未來國際市場油價不容樂觀。

用以美元計價的國際貿易商品價格衡量,本世紀初這一輪初級產品牛市延續時段為2002年—2011年。根據我整理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統計數據,在2002年—2011年間,以美元計價的國際貿易非石油初級產品價格年均上漲6.4%,石油價格年均上漲12.5%。然而,2012年以來,國際初級產品市場逐步進入熊市,始於21世紀初的這一輪初級產品牛市徹底結束。

2016年,國際市場油價顯著反彈。由於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已於2016年11月30日達成2008年以來第一份減產協議,11個非歐佩克產油國也於2016年12月10日達成日均減產55.8萬桶的協議,國際市場油價連續保持在50美元/桶之上。但審視減產協議對生產、消費的實際效果,如此價格未必能夠長期維持。

在去年減產協議達成之後,各主要石油出口國的部長們紛紛表示他們取得了“歷史性”的進展。然而,他們的“減產保價”策略真的能夠全面落實收效嗎?不僅其他國家,就是在那些簽署了協議的國家中,對此的信心也未必十分穩固,否則俄羅斯能源部長亞歷山大·諾瓦克在簽約之後的這番話從何而來?——“達成協議並非看起來那麼簡單。這麼多國家的利益很難協調,我對結果表示滿意,但距離執行協議還有很多工作要做。”至於非石油輸出國的市場參與者們,對此持懷疑態度者更比比皆是。

他們的懷疑從何而來?同時來自供給、需求兩側。在原油市場乃至整個能源市場的供給側,減產協議簽約各方的策略近似先提高標價然後宣佈打折“優惠”,減產協議達成的減產幅度未必能夠真正實現,而且協議各方承諾的減產肯定會被非協議簽署國視為增產良機而充分利用,特別是打破傳統石油輸出國市場壟斷力量最大的攪局者——美國。頁岩油氣生產本身數年來就已經有效地抑制了傳統石油輸出國企圖索取變態高價的衝動,特朗普發佈的就職後施政綱領,以及就職後的一系列作為還會進一步增強美國頁岩油氣的市場競爭力。在需求側,世界經濟增長本來就並不強勁,又面臨一系列不確定性,中國原油進口增長存在重大階段性成分,2016年第二季度以來油價的大幅度反彈、特朗普對美國煤炭開採與消費鬆綁等,都會激勵能源市場上天然氣和煤炭對石油的替代,美聯儲正式開啟加息進程又會進一步抑制實際需求和投機需求。

需要強調的一點是,歐佩克成員日均減產120萬桶、11個非歐佩克產油國日均減產55.8萬桶並不像紙面上看起來的那麼大,因為上述簽約國為了在簽約之後搶佔儘可能大的市場份額,幾乎無一例外地都在此前幾個月開足馬力加大產量。特別是2016年才解除封鎖的伊朗,本來就百廢待興,亟須擴大石油生產和出口,以求增加收入,改善國內經濟,又遇上美國新當選總統特朗普及其團隊成員針對伊朗核協議不斷髮出激烈異議,其危機感由此大大加劇,刺激該國政府快馬加鞭擴產,趕在特朗普正式登臺後對伊朗核協議下手之前多出口、多積累收入。由於傳統石油輸出國競相採取先抬價再“打折優惠”的把戲,結果削弱了減產協議的效果。國際能源署(IEA)去年12月13日發佈的月度報告表明,石油輸出國組織11月份原油產量攀上3420萬桶的創紀錄高峰,比10月份的日產量高30萬桶。其中,沙特11月份原油日產量創造1063萬桶的紀錄,比10月份增長7萬桶。這意味著歐佩克必須日減產170萬桶,才能達到協議設想的3250萬桶日產量上限;可是,這多出來的50萬桶日均減產幅度,又有哪個國家願意承擔?

即使這種大幅度增產之後的“減產”承諾,簽約國遵循的內在動機也談不上多強。在對待成員國的“道德風險”方面,歐佩克長期沒有任何實實在在的執行機制可以懲罰違反減產保價協議的國家,更管不到非歐佩克國家了。在1982年—2009年間歐佩克進行的全部17次減產中,實際減產量通常是協議減產量的60%左右。在2017年1月21日—22日舉行的維也納大會上,主要石油輸出國已經成立了部長級減產監督委員會,由科威特、委內瑞拉、阿爾及利亞等3個歐佩克成員國和俄羅斯、阿曼兩個非歐佩克產油國組成,其職責是評估協議遵守情況,歐佩克祕書長Mohammad Barkindo對媒體聲稱此舉將使維也納減產協議變得可測量、可檢驗。從實際執行情況來看,根據目前的官方數據,在沙特的強力推動下,今年前兩個月歐佩克的減產執行率均在90%以上,但非歐佩克國家的減產執行率不足50%;至於這些產油國官方對外數據是否掩蓋了真實產量,更難檢驗。

至於非協議簽約國,他們肯定會充分利用這次歐佩克減產協議的機遇擴大生產和出口,特別是加拿大和美國。就在歐佩克成員國簽署減產協議之前一天(去年11月29日),世界第六大石油生產國加拿大批准兩大輸油管道項目以擴大對亞洲和美國的出口能力,即批准美國金德爾-摩根公司將跨山輸油管道項目(將阿爾伯塔省油砂原油輸往太平洋沿岸)產能擴大兩倍至日均89萬桶,以及輸往美國的恩布里奇公司三號管線,加拿大石油出口能力將由此提升日均近百萬桶。至於美國頁岩油產業,在過去兩年的油價雪崩中已經表現出了驚人的韌性,非但沒有徹底崩潰而被擠出市場,反而成功地大幅度削減了成本,提高了效率。雖然有部分頁岩油公司暫時停產,但也能夠方便地隨時恢復生產。立足於人類聰明才智的技術進步與依賴資源稟賦的食利者相互競爭,歷史將再一次證明最終勝利屬於前者。何況這回特朗普上臺,宣佈將大幅度放鬆、取消對國內油氣開發的一系列束縛,一貫主張開放聯邦土地和水域用於化石燃料開發的蒙大拿州共和黨聯邦眾議員瑞安·金克已經出任內政部長,特朗普政府提出的第一份財政預算將美國環保署預算一舉削減31%之多,剛剛在德國巴登-巴登閉幕的二十國集團(G20)財長及央行行長會議公報也刪除了氣候變化《巴黎協定》的內容,美國油氣生產的成本有望進一步降低,國際市場競爭力有望進一步增強,產能也有望進一步擴張。

在實踐中,統計數據顯示,美國原油鑽機總數已從2016年5月27日的低點(316臺)大幅回升至了目前的617臺。3月10日,美國原油產量回升至了910.9萬桶/天,美國能源信息署(EIA)預計今年美國原油日產量增加30萬桶。

鑑於上述因素,2017年全球石油總產量多半會高於2016年。考慮到新巴拿馬運河已經通航,美國、委內瑞拉、巴西鹽下層油氣已經能夠以有競爭力的運輸成本進入需求最殷的東亞市場。在東亞這個全世界需求最殷的能源進口市場上,一批新競爭者的湧入,必然會對價格產生指標性的向下引導作用。

卡特爾組織要想取得令行禁止的“成功”,就需要一個產能、產量足夠大而且願意承受減產損失的機動生產者(swing producer),沙特曾經長期扮演了這個角色。但在近兩年的油價雪崩中,由於內外局勢變化,沙特轉而採取了保市場份額而不保價的策略,壓價與競爭者全面“貼身肉搏”。這回沙特願意承諾減產以求達成減產協議,主要還是考慮到其國有石油公司沙特阿美公司正籌備上市,減產保價有助於把該公司首次公開發行(IPO)的股票賣個好價錢。但如果它感到自己的限產措施只是便宜了競爭對手擠佔市場份額,那麼沙特隨時有可能再度轉向保市場份額而不保價的策略。畢竟,按照國際能源署2016年11月月度報告,歐佩克要想達到減產協議設想的3250萬桶日產量上限,沙特就必須日減產57.2萬桶,而非在這份協議中承諾的48.6萬桶。

從需求側來看,石油輸出國更不宜過度樂觀,畢竟當前世界經濟增長並不樂觀,意大利公投等因素又給歐洲帶來了新的重大不確定性。即使在中國這個當前最大的原油進口國,其成品油消費實際增長恐怕也是微乎其微,甚至可能根本無增長。從賬面數字看,中國原油進口增長強勁,2014年、2015年進口量分別增長9.5%、8.8%,2016年增長13.6%,達到3.8101億噸。但其中相當一部分實際上是用於彌補國內減產的缺口;另一部分是用於在高效率的國內煉廠煉製成品油轉而出口,2015年中國成品油出口同比猛增52%,達到3615萬噸;2016年成品油出口繼續增長33.7%,達到4831萬噸;還有相當一部分原油進口是利用低價時期填充國內儲備。

不僅如此,煤炭被替代趨勢逆轉,天然氣替代石油趨勢重啟,還將削弱石油需求增長的動力。就整個世界能源市場而言,奧巴馬政府苛刻的清潔能源法案和中國政府這兩年嚴厲的煤炭限產措施都壓縮了煤炭的消費需求,刺激了石油、天然氣對煤炭的替代。然而,隨著特朗普上臺並履行其放鬆、取消煤炭生產消費管制的諾言,隨著中國政府放鬆、取消過度嚴厲煤炭限產政策的效果逐漸體現,上述替代趨勢的方向正在出現一定程度的逆轉。在中國國家能源局頒佈的《2017年能源工作指導意見》中,2017年煤炭總產量目標被設定為36.5億噸左右,比中國煤炭工業協會估計的2016年全國原煤總產量高5.8%,中國煤炭年產量將扭轉“三連降”局面。在此前兩年的油價雪崩中,天然氣替代石油的勢頭大大減緩,但2016年二季度以來隨著油價反彈近倍,天然氣替代石油的趨勢已經因此重啟。

同時,我們必須考慮美國貨幣政策變動的影響。美國大選終結、美聯儲開始加息將可能觸發市場逆轉,終結延續半年多的初級產品市場“小陽春”。而且,特朗普對貨幣政策的期望是促進實體經濟部門發展,遏制虛擬經濟部門資產泡沫,因此更傾向於結束零利率、恢復正常利率。2016年12月15日,美聯儲已經加息,而且將預期的2017年加息次數提高到了3次之多;3月15日,美聯儲再次加息。這些貨幣政策調整,必定會打擊商品市場上的投機炒作。

同時,美聯儲加息還會加劇資本從新興市場向美國的迴流,從而加劇新興市場的經濟動盪,這對於增長最快的新興市場能源需求又會構成新的抑制。

沙特突圍之道:《願景2030》+“向東看”

面對全面、深刻、可能延續多年的經濟財政的重重壓力,沙特必須通過改革突圍,尋求生路,其決策層選定的突圍之道是“《願景2030》+‘向東看’”。對內,2016年4月25日頒佈的《願景2030》(Vision 2030)計劃是一份雄心勃勃的全面改革藍圖;以“活力社會、繁榮經濟、雄心國家”三大主題展示了沙特決策者的志向,為沙特確定了三大願景目標,其中包括全球性投資強國和亞歐非三洲樞紐。在經濟領域,這份計劃本質上是一份經濟多元化計劃,旨在造就一個大幅度降低乃至擺脫依賴石油產業的現代化經濟體,即沙特國王薩勒曼在發佈該計劃當天電視講話中宣稱的目標:“到2030年,我們將不再依賴石油。”為實現上述雄心勃勃的目標,該計劃提出了一系列措施。

在實踐中,從經濟財政改革到放鬆社會禁錮,沙特已經採取了一系列舉措,按沙特標準衡量,有的舉措步伐相當可觀。特別是沙特在社會改革方面的一系列進展,某些進展堪稱重大,令不少人刮目相看,顯示出了沙特決策層對經濟社會突圍、實現《願景2030》計劃中的“活力社會”(a vibrant society)目標的追求。

對外,沙特最大的改革措施便是“向東看”,加強與中國等東亞國家的經濟政治聯繫。之所以如此,就經濟而言,首先是因為美國能源獨立,沙特原來對美出口市場基本喪失,美國油氣出口甚至開始在東亞擠佔市場;歐洲能源多元化也大幅度減少了對進口海灣石油的需求,包括沙特在內的海灣國家亟須在東亞、特別是中國開闢新市場。

2001年,美國從沙特阿拉伯進口原油8055萬噸,佔當年美國進口總量的17.3%。2005年,美國原油進口量達到歷史峰值,但從沙特進口的原油卻下降到7225萬噸。到2010年,美國從沙特進口的原油進一步下降到5455萬噸,佔當年總進口量的11.5%。2013年,美國日均進口沙特原油150萬桶,2014年日均不足100萬桶,2015年以來繼續大幅度減少。相比之下,美國第一大原油進口國加拿大在2015年平均每天向美國出口原油超過300萬桶,比2011年增加100萬桶。歐洲的情況與此相似。2000年,西歐每天從沙特阿拉伯進口原油130萬桶多一點,佔沙特當年原油出口的21.2%。到10年後的2010年,這一數字降到每天60萬桶左右,不到沙特當年原油出口的10%,10年裡縮減了一半多。為了保住在美歐市場的份額,沙特近年來絞盡腦汁,動用了包括價格戰在內的一切手段,但它與美歐的這條經濟紐帶仍然日益削弱。面對沉重經濟財政壓力,而美國油氣出口又開始進入東亞市場,沙特有必要搶在美國油氣大規模湧入中國市場之前加大力度維護在中國市場的份額,同時降低發生削價競銷局面的機率。

同時,能不能與中國這個第一製造業大國、佔全球裝備製造業產出1/3以上的裝備製造業大國進行廣泛深入的合作,是沙特《願景2030》全面經濟改革轉型計劃取得成功的至關重要因素。

積極穩妥發掘《願景2030》潛在機遇,

深化發展中沙經貿合作

沙特是中國在西亞非洲地區第一大貿易伙伴,雙方經濟互補性強,我國從沙特大量進口原油、石化產品,向沙特大量出口機電產品、鋼材、服裝等包羅萬象的製成品,同時在沙特承攬眾多基建工程項目。由於國際初級產品市場行情下跌,目前中沙雙邊貿易額已經連續兩年出現較大幅度萎縮,但我國對沙特出口表現出了相對較強的競爭力,對沙特出口降幅顯著低於自沙特進口降幅:2015年中沙雙邊貿易額517億美元,同比下降25%;其中我國進口300億美元,同比下降38%;對沙特出口217億美元,同比增長0.05%;2016年中沙貿易額423億美元,同比下降18.1%,其中我國進口236億美元,同比下降21.3%,出口186億美元,同比下降13.7%。在《願景2030》中提及的城市更新現代化、旅遊基礎設施建設、全國性天然氣管網、數字技術裝備等方面,中國完全有能力提供從設計、供貨到施工建設的全套服務。在投資合作方面,也有不少潛在機會。特別是沙特阿美公司首次公開募股(IPO),可能成為多年來全世界最大的股市募資項目。

在政治關係方面,中國、沙特雙邊關係較好,2016年1月,習近平主席訪沙時雙方發表《中國和沙特關於建立全面戰略伙伴關係的聯合聲明》,決定建立兩國高級別委員會,雙方簽署涉及共建“一帶一路”及產能、能源、通信、環境、文化、航天、科技等領域14項合作文件,又把雙邊關係提升了一層。通過二十國集團(G20)杭州峰會,沙特副王儲穆罕默德王子帶領龐大代表團來訪,與中國簽署了一系列新協議,進一步提升了雙邊經貿合作關係。此次薩勒曼國王來訪,中沙兩國元首在深入會談後見證了雙方簽署經貿、能源、產能、文化、教育、科技等領域一系列雙邊合作文件,據報道將開展35個合作項目,總價值達650億美元,並共同出席了在國家博物館舉行的“阿拉伯之路-沙特出土文物展”閉幕式,把中沙雙邊關係推向了新高度。在沙特推進其《願景2030》計劃的進程中,我們完全有可能在國際通行經貿規則的基礎上,發掘其中互利合作的機遇,大幅度提升中沙雙邊經貿關係,今年中沙貿易有望扭轉連續兩年下降局面。

當然,在積極發掘中沙經貿機遇、大力拓寬合作領域的同時,我們也要注意準確合理評估具體合作項目的潛在風險,做好相應安排。

(作者系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本文僅代表個人意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