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歲還堅持創作中國風繪畫,這個臺灣老兵畫家卻說自己“很平凡”'

""90歲還堅持創作中國風繪畫,這個臺灣老兵畫家卻說自己“很平凡”

按虛歲算,出生於1930年的海南籍臺灣美術家陳顯棟今年已有90歲高齡,他創作的“詩象”繪畫,以西方現代藝術的方法,表達東方傳統文化精神,思索人類眼中的大自然,充滿了中國風的“詩象”和“禪意”。

"90歲還堅持創作中國風繪畫,這個臺灣老兵畫家卻說自己“很平凡”

按虛歲算,出生於1930年的海南籍臺灣美術家陳顯棟今年已有90歲高齡,他創作的“詩象”繪畫,以西方現代藝術的方法,表達東方傳統文化精神,思索人類眼中的大自然,充滿了中國風的“詩象”和“禪意”。

90歲還堅持創作中國風繪畫,這個臺灣老兵畫家卻說自己“很平凡”

90歲的海南籍臺灣美術家陳顯棟。駱雲飛 攝

陳顯棟的藝術人生可以說是擇一事,終一生,不斷地“超越前人”、“跨越藩籬”。堅持運用新技巧、新方式、新觀念以打破因循的創作路線。

這位海南籍的臺灣老兵畫家,曾嚐遍世事紛亂、顛沛流離,離家38年終迴歸,他將對家鄉的思念注入作品,用優美的線條和繽紛的色彩表達對故土的熱愛與思念。

"90歲還堅持創作中國風繪畫,這個臺灣老兵畫家卻說自己“很平凡”

按虛歲算,出生於1930年的海南籍臺灣美術家陳顯棟今年已有90歲高齡,他創作的“詩象”繪畫,以西方現代藝術的方法,表達東方傳統文化精神,思索人類眼中的大自然,充滿了中國風的“詩象”和“禪意”。

90歲還堅持創作中國風繪畫,這個臺灣老兵畫家卻說自己“很平凡”

90歲的海南籍臺灣美術家陳顯棟。駱雲飛 攝

陳顯棟的藝術人生可以說是擇一事,終一生,不斷地“超越前人”、“跨越藩籬”。堅持運用新技巧、新方式、新觀念以打破因循的創作路線。

這位海南籍的臺灣老兵畫家,曾嚐遍世事紛亂、顛沛流離,離家38年終迴歸,他將對家鄉的思念注入作品,用優美的線條和繽紛的色彩表達對故土的熱愛與思念。

90歲還堅持創作中國風繪畫,這個臺灣老兵畫家卻說自己“很平凡”

陳顯棟作品《高居》

‍有一天運用一天 有一刻運用一刻

無法想象,90歲的老先生至今依然堅守在創作的第一線。近日小新走進海口市區陳顯棟的畫室,畫室裡擺放著十餘幅未完成的畫作。陳顯棟靈感來了會添上幾筆,靈感沒了就擺在一旁,如果不滿意,就會毫不留情地將畫毀掉。

"90歲還堅持創作中國風繪畫,這個臺灣老兵畫家卻說自己“很平凡”

按虛歲算,出生於1930年的海南籍臺灣美術家陳顯棟今年已有90歲高齡,他創作的“詩象”繪畫,以西方現代藝術的方法,表達東方傳統文化精神,思索人類眼中的大自然,充滿了中國風的“詩象”和“禪意”。

90歲還堅持創作中國風繪畫,這個臺灣老兵畫家卻說自己“很平凡”

90歲的海南籍臺灣美術家陳顯棟。駱雲飛 攝

陳顯棟的藝術人生可以說是擇一事,終一生,不斷地“超越前人”、“跨越藩籬”。堅持運用新技巧、新方式、新觀念以打破因循的創作路線。

這位海南籍的臺灣老兵畫家,曾嚐遍世事紛亂、顛沛流離,離家38年終迴歸,他將對家鄉的思念注入作品,用優美的線條和繽紛的色彩表達對故土的熱愛與思念。

90歲還堅持創作中國風繪畫,這個臺灣老兵畫家卻說自己“很平凡”

陳顯棟作品《高居》

‍有一天運用一天 有一刻運用一刻

無法想象,90歲的老先生至今依然堅守在創作的第一線。近日小新走進海口市區陳顯棟的畫室,畫室裡擺放著十餘幅未完成的畫作。陳顯棟靈感來了會添上幾筆,靈感沒了就擺在一旁,如果不滿意,就會毫不留情地將畫毀掉。

90歲還堅持創作中國風繪畫,這個臺灣老兵畫家卻說自己“很平凡”

陳顯棟在位於海口市區的畫室作畫。駱雲飛 攝

90歲的畫家如何度過平常的一天?陳顯棟回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幾十年如一日。”

近年陳顯棟往返於臺灣、海南兩地,每年仍舉辦兩三個畫展。他自述除了畫畫、帶學生和家庭生活,很少應酬交際,“總想用簡單平常的生活,去換取精妙深刻的藝術”。

已是耄耋之年,陳老步伐有點踉蹌,安靜時手不自覺抖動,雙眼受白內障、黃斑膜的困擾,視力也受影響。然而在畫布前,他對色彩的敏感一如往常,拿畫筆和美工刀的手法穩健老練。

"90歲還堅持創作中國風繪畫,這個臺灣老兵畫家卻說自己“很平凡”

按虛歲算,出生於1930年的海南籍臺灣美術家陳顯棟今年已有90歲高齡,他創作的“詩象”繪畫,以西方現代藝術的方法,表達東方傳統文化精神,思索人類眼中的大自然,充滿了中國風的“詩象”和“禪意”。

90歲還堅持創作中國風繪畫,這個臺灣老兵畫家卻說自己“很平凡”

90歲的海南籍臺灣美術家陳顯棟。駱雲飛 攝

陳顯棟的藝術人生可以說是擇一事,終一生,不斷地“超越前人”、“跨越藩籬”。堅持運用新技巧、新方式、新觀念以打破因循的創作路線。

這位海南籍的臺灣老兵畫家,曾嚐遍世事紛亂、顛沛流離,離家38年終迴歸,他將對家鄉的思念注入作品,用優美的線條和繽紛的色彩表達對故土的熱愛與思念。

90歲還堅持創作中國風繪畫,這個臺灣老兵畫家卻說自己“很平凡”

陳顯棟作品《高居》

‍有一天運用一天 有一刻運用一刻

無法想象,90歲的老先生至今依然堅守在創作的第一線。近日小新走進海口市區陳顯棟的畫室,畫室裡擺放著十餘幅未完成的畫作。陳顯棟靈感來了會添上幾筆,靈感沒了就擺在一旁,如果不滿意,就會毫不留情地將畫毀掉。

90歲還堅持創作中國風繪畫,這個臺灣老兵畫家卻說自己“很平凡”

陳顯棟在位於海口市區的畫室作畫。駱雲飛 攝

90歲的畫家如何度過平常的一天?陳顯棟回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幾十年如一日。”

近年陳顯棟往返於臺灣、海南兩地,每年仍舉辦兩三個畫展。他自述除了畫畫、帶學生和家庭生活,很少應酬交際,“總想用簡單平常的生活,去換取精妙深刻的藝術”。

已是耄耋之年,陳老步伐有點踉蹌,安靜時手不自覺抖動,雙眼受白內障、黃斑膜的困擾,視力也受影響。然而在畫布前,他對色彩的敏感一如往常,拿畫筆和美工刀的手法穩健老練。

90歲還堅持創作中國風繪畫,這個臺灣老兵畫家卻說自己“很平凡”

陳顯棟在作畫。 駱雲飛 攝

陳老說,他的精神體力已大不如前。但每每站在畫布前,表達慾念總是不斷湧來,令他窮追不捨。“沒有時間浪費,有一天運用一天,有一刻運用一刻。”

‍顛沛流離的人生 堅持不懈的藝術追求

1930年,陳顯棟出生在海南島澄邁縣文儒鄉一個殷實的家族,自幼就生丹青之趣。少年時為避日禍,曾輾轉流浪各地,在戰亂的年月,常常削竹代筆,蘸墨作畫。

1949年,年少氣盛又痴迷美術的他報考國民黨的軍隊擔任部隊文宣工作。未幾,“陰差陽錯地搭上了開往臺灣的海輪”,隨軍從海南島撒退臺灣

1953年至1955年陳顯棟就讀臺灣復興崗藝術學院期間,受到臺灣“新藝術運動”的影響,投身於抽象畫潮流,決定“走現代抽象,讓傳統在現實裡重生、創新”。

"90歲還堅持創作中國風繪畫,這個臺灣老兵畫家卻說自己“很平凡”

按虛歲算,出生於1930年的海南籍臺灣美術家陳顯棟今年已有90歲高齡,他創作的“詩象”繪畫,以西方現代藝術的方法,表達東方傳統文化精神,思索人類眼中的大自然,充滿了中國風的“詩象”和“禪意”。

90歲還堅持創作中國風繪畫,這個臺灣老兵畫家卻說自己“很平凡”

90歲的海南籍臺灣美術家陳顯棟。駱雲飛 攝

陳顯棟的藝術人生可以說是擇一事,終一生,不斷地“超越前人”、“跨越藩籬”。堅持運用新技巧、新方式、新觀念以打破因循的創作路線。

這位海南籍的臺灣老兵畫家,曾嚐遍世事紛亂、顛沛流離,離家38年終迴歸,他將對家鄉的思念注入作品,用優美的線條和繽紛的色彩表達對故土的熱愛與思念。

90歲還堅持創作中國風繪畫,這個臺灣老兵畫家卻說自己“很平凡”

陳顯棟作品《高居》

‍有一天運用一天 有一刻運用一刻

無法想象,90歲的老先生至今依然堅守在創作的第一線。近日小新走進海口市區陳顯棟的畫室,畫室裡擺放著十餘幅未完成的畫作。陳顯棟靈感來了會添上幾筆,靈感沒了就擺在一旁,如果不滿意,就會毫不留情地將畫毀掉。

90歲還堅持創作中國風繪畫,這個臺灣老兵畫家卻說自己“很平凡”

陳顯棟在位於海口市區的畫室作畫。駱雲飛 攝

90歲的畫家如何度過平常的一天?陳顯棟回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幾十年如一日。”

近年陳顯棟往返於臺灣、海南兩地,每年仍舉辦兩三個畫展。他自述除了畫畫、帶學生和家庭生活,很少應酬交際,“總想用簡單平常的生活,去換取精妙深刻的藝術”。

已是耄耋之年,陳老步伐有點踉蹌,安靜時手不自覺抖動,雙眼受白內障、黃斑膜的困擾,視力也受影響。然而在畫布前,他對色彩的敏感一如往常,拿畫筆和美工刀的手法穩健老練。

90歲還堅持創作中國風繪畫,這個臺灣老兵畫家卻說自己“很平凡”

陳顯棟在作畫。 駱雲飛 攝

陳老說,他的精神體力已大不如前。但每每站在畫布前,表達慾念總是不斷湧來,令他窮追不捨。“沒有時間浪費,有一天運用一天,有一刻運用一刻。”

‍顛沛流離的人生 堅持不懈的藝術追求

1930年,陳顯棟出生在海南島澄邁縣文儒鄉一個殷實的家族,自幼就生丹青之趣。少年時為避日禍,曾輾轉流浪各地,在戰亂的年月,常常削竹代筆,蘸墨作畫。

1949年,年少氣盛又痴迷美術的他報考國民黨的軍隊擔任部隊文宣工作。未幾,“陰差陽錯地搭上了開往臺灣的海輪”,隨軍從海南島撒退臺灣

1953年至1955年陳顯棟就讀臺灣復興崗藝術學院期間,受到臺灣“新藝術運動”的影響,投身於抽象畫潮流,決定“走現代抽象,讓傳統在現實裡重生、創新”。

90歲還堅持創作中國風繪畫,這個臺灣老兵畫家卻說自己“很平凡”

青年時期的陳顯棟。駱雲飛 翻拍

因受傳統文化的薰陶,陳顯棟一直探求在抽象的油畫作品中表現傳統文化的精髓,然而當時的油畫材質和創作手法都無法實現他的理想。因惑於難以突破現狀,他深感不足,於1963年毅然退出畫壇20年,潛心研究油畫新的材質和技法。

陳顯棟將創新視為藝術家最重要的東西。他說:“其時我雖景仰中外多少大師巨匠,但僅把他們的成就和經驗當作對本人的啟迪和激勵,一定要跑出他們的‘射程’,跨越既有的藩籬,否則就沒有我個人的藝術生命。”

"90歲還堅持創作中國風繪畫,這個臺灣老兵畫家卻說自己“很平凡”

按虛歲算,出生於1930年的海南籍臺灣美術家陳顯棟今年已有90歲高齡,他創作的“詩象”繪畫,以西方現代藝術的方法,表達東方傳統文化精神,思索人類眼中的大自然,充滿了中國風的“詩象”和“禪意”。

90歲還堅持創作中國風繪畫,這個臺灣老兵畫家卻說自己“很平凡”

90歲的海南籍臺灣美術家陳顯棟。駱雲飛 攝

陳顯棟的藝術人生可以說是擇一事,終一生,不斷地“超越前人”、“跨越藩籬”。堅持運用新技巧、新方式、新觀念以打破因循的創作路線。

這位海南籍的臺灣老兵畫家,曾嚐遍世事紛亂、顛沛流離,離家38年終迴歸,他將對家鄉的思念注入作品,用優美的線條和繽紛的色彩表達對故土的熱愛與思念。

90歲還堅持創作中國風繪畫,這個臺灣老兵畫家卻說自己“很平凡”

陳顯棟作品《高居》

‍有一天運用一天 有一刻運用一刻

無法想象,90歲的老先生至今依然堅守在創作的第一線。近日小新走進海口市區陳顯棟的畫室,畫室裡擺放著十餘幅未完成的畫作。陳顯棟靈感來了會添上幾筆,靈感沒了就擺在一旁,如果不滿意,就會毫不留情地將畫毀掉。

90歲還堅持創作中國風繪畫,這個臺灣老兵畫家卻說自己“很平凡”

陳顯棟在位於海口市區的畫室作畫。駱雲飛 攝

90歲的畫家如何度過平常的一天?陳顯棟回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幾十年如一日。”

近年陳顯棟往返於臺灣、海南兩地,每年仍舉辦兩三個畫展。他自述除了畫畫、帶學生和家庭生活,很少應酬交際,“總想用簡單平常的生活,去換取精妙深刻的藝術”。

已是耄耋之年,陳老步伐有點踉蹌,安靜時手不自覺抖動,雙眼受白內障、黃斑膜的困擾,視力也受影響。然而在畫布前,他對色彩的敏感一如往常,拿畫筆和美工刀的手法穩健老練。

90歲還堅持創作中國風繪畫,這個臺灣老兵畫家卻說自己“很平凡”

陳顯棟在作畫。 駱雲飛 攝

陳老說,他的精神體力已大不如前。但每每站在畫布前,表達慾念總是不斷湧來,令他窮追不捨。“沒有時間浪費,有一天運用一天,有一刻運用一刻。”

‍顛沛流離的人生 堅持不懈的藝術追求

1930年,陳顯棟出生在海南島澄邁縣文儒鄉一個殷實的家族,自幼就生丹青之趣。少年時為避日禍,曾輾轉流浪各地,在戰亂的年月,常常削竹代筆,蘸墨作畫。

1949年,年少氣盛又痴迷美術的他報考國民黨的軍隊擔任部隊文宣工作。未幾,“陰差陽錯地搭上了開往臺灣的海輪”,隨軍從海南島撒退臺灣

1953年至1955年陳顯棟就讀臺灣復興崗藝術學院期間,受到臺灣“新藝術運動”的影響,投身於抽象畫潮流,決定“走現代抽象,讓傳統在現實裡重生、創新”。

90歲還堅持創作中國風繪畫,這個臺灣老兵畫家卻說自己“很平凡”

青年時期的陳顯棟。駱雲飛 翻拍

因受傳統文化的薰陶,陳顯棟一直探求在抽象的油畫作品中表現傳統文化的精髓,然而當時的油畫材質和創作手法都無法實現他的理想。因惑於難以突破現狀,他深感不足,於1963年毅然退出畫壇20年,潛心研究油畫新的材質和技法。

陳顯棟將創新視為藝術家最重要的東西。他說:“其時我雖景仰中外多少大師巨匠,但僅把他們的成就和經驗當作對本人的啟迪和激勵,一定要跑出他們的‘射程’,跨越既有的藩籬,否則就沒有我個人的藝術生命。”

90歲還堅持創作中國風繪畫,這個臺灣老兵畫家卻說自己“很平凡”

陳顯棟作品《隆冬的春消息》

在20年的退隱期間,陳顯棟教書,經商,大膽嘗試各種媒材。在經過無數次失敗後,終於發現用樹脂調和油畫原料可以製成一種特殊的“畫膜”,以此薄膜來搭配畫面,常產生非凡的效果,而這也成為了之後陳顯棟畫作的重要手法。

"90歲還堅持創作中國風繪畫,這個臺灣老兵畫家卻說自己“很平凡”

按虛歲算,出生於1930年的海南籍臺灣美術家陳顯棟今年已有90歲高齡,他創作的“詩象”繪畫,以西方現代藝術的方法,表達東方傳統文化精神,思索人類眼中的大自然,充滿了中國風的“詩象”和“禪意”。

90歲還堅持創作中國風繪畫,這個臺灣老兵畫家卻說自己“很平凡”

90歲的海南籍臺灣美術家陳顯棟。駱雲飛 攝

陳顯棟的藝術人生可以說是擇一事,終一生,不斷地“超越前人”、“跨越藩籬”。堅持運用新技巧、新方式、新觀念以打破因循的創作路線。

這位海南籍的臺灣老兵畫家,曾嚐遍世事紛亂、顛沛流離,離家38年終迴歸,他將對家鄉的思念注入作品,用優美的線條和繽紛的色彩表達對故土的熱愛與思念。

90歲還堅持創作中國風繪畫,這個臺灣老兵畫家卻說自己“很平凡”

陳顯棟作品《高居》

‍有一天運用一天 有一刻運用一刻

無法想象,90歲的老先生至今依然堅守在創作的第一線。近日小新走進海口市區陳顯棟的畫室,畫室裡擺放著十餘幅未完成的畫作。陳顯棟靈感來了會添上幾筆,靈感沒了就擺在一旁,如果不滿意,就會毫不留情地將畫毀掉。

90歲還堅持創作中國風繪畫,這個臺灣老兵畫家卻說自己“很平凡”

陳顯棟在位於海口市區的畫室作畫。駱雲飛 攝

90歲的畫家如何度過平常的一天?陳顯棟回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幾十年如一日。”

近年陳顯棟往返於臺灣、海南兩地,每年仍舉辦兩三個畫展。他自述除了畫畫、帶學生和家庭生活,很少應酬交際,“總想用簡單平常的生活,去換取精妙深刻的藝術”。

已是耄耋之年,陳老步伐有點踉蹌,安靜時手不自覺抖動,雙眼受白內障、黃斑膜的困擾,視力也受影響。然而在畫布前,他對色彩的敏感一如往常,拿畫筆和美工刀的手法穩健老練。

90歲還堅持創作中國風繪畫,這個臺灣老兵畫家卻說自己“很平凡”

陳顯棟在作畫。 駱雲飛 攝

陳老說,他的精神體力已大不如前。但每每站在畫布前,表達慾念總是不斷湧來,令他窮追不捨。“沒有時間浪費,有一天運用一天,有一刻運用一刻。”

‍顛沛流離的人生 堅持不懈的藝術追求

1930年,陳顯棟出生在海南島澄邁縣文儒鄉一個殷實的家族,自幼就生丹青之趣。少年時為避日禍,曾輾轉流浪各地,在戰亂的年月,常常削竹代筆,蘸墨作畫。

1949年,年少氣盛又痴迷美術的他報考國民黨的軍隊擔任部隊文宣工作。未幾,“陰差陽錯地搭上了開往臺灣的海輪”,隨軍從海南島撒退臺灣

1953年至1955年陳顯棟就讀臺灣復興崗藝術學院期間,受到臺灣“新藝術運動”的影響,投身於抽象畫潮流,決定“走現代抽象,讓傳統在現實裡重生、創新”。

90歲還堅持創作中國風繪畫,這個臺灣老兵畫家卻說自己“很平凡”

青年時期的陳顯棟。駱雲飛 翻拍

因受傳統文化的薰陶,陳顯棟一直探求在抽象的油畫作品中表現傳統文化的精髓,然而當時的油畫材質和創作手法都無法實現他的理想。因惑於難以突破現狀,他深感不足,於1963年毅然退出畫壇20年,潛心研究油畫新的材質和技法。

陳顯棟將創新視為藝術家最重要的東西。他說:“其時我雖景仰中外多少大師巨匠,但僅把他們的成就和經驗當作對本人的啟迪和激勵,一定要跑出他們的‘射程’,跨越既有的藩籬,否則就沒有我個人的藝術生命。”

90歲還堅持創作中國風繪畫,這個臺灣老兵畫家卻說自己“很平凡”

陳顯棟作品《隆冬的春消息》

在20年的退隱期間,陳顯棟教書,經商,大膽嘗試各種媒材。在經過無數次失敗後,終於發現用樹脂調和油畫原料可以製成一種特殊的“畫膜”,以此薄膜來搭配畫面,常產生非凡的效果,而這也成為了之後陳顯棟畫作的重要手法。

90歲還堅持創作中國風繪畫,這個臺灣老兵畫家卻說自己“很平凡”

陳顯棟的夫人餘四妹製作畫膜。 駱雲飛 攝

1985年,時年55歲的陳顯棟重返畫壇,2000年,陳顯棟的作品經由中國《美術》雜誌被介紹到內地,而後獲邀參加五屆北京國際雙年展,被譽為站在東西方文化交匯點上的中國現代抽象畫家。

"90歲還堅持創作中國風繪畫,這個臺灣老兵畫家卻說自己“很平凡”

按虛歲算,出生於1930年的海南籍臺灣美術家陳顯棟今年已有90歲高齡,他創作的“詩象”繪畫,以西方現代藝術的方法,表達東方傳統文化精神,思索人類眼中的大自然,充滿了中國風的“詩象”和“禪意”。

90歲還堅持創作中國風繪畫,這個臺灣老兵畫家卻說自己“很平凡”

90歲的海南籍臺灣美術家陳顯棟。駱雲飛 攝

陳顯棟的藝術人生可以說是擇一事,終一生,不斷地“超越前人”、“跨越藩籬”。堅持運用新技巧、新方式、新觀念以打破因循的創作路線。

這位海南籍的臺灣老兵畫家,曾嚐遍世事紛亂、顛沛流離,離家38年終迴歸,他將對家鄉的思念注入作品,用優美的線條和繽紛的色彩表達對故土的熱愛與思念。

90歲還堅持創作中國風繪畫,這個臺灣老兵畫家卻說自己“很平凡”

陳顯棟作品《高居》

‍有一天運用一天 有一刻運用一刻

無法想象,90歲的老先生至今依然堅守在創作的第一線。近日小新走進海口市區陳顯棟的畫室,畫室裡擺放著十餘幅未完成的畫作。陳顯棟靈感來了會添上幾筆,靈感沒了就擺在一旁,如果不滿意,就會毫不留情地將畫毀掉。

90歲還堅持創作中國風繪畫,這個臺灣老兵畫家卻說自己“很平凡”

陳顯棟在位於海口市區的畫室作畫。駱雲飛 攝

90歲的畫家如何度過平常的一天?陳顯棟回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幾十年如一日。”

近年陳顯棟往返於臺灣、海南兩地,每年仍舉辦兩三個畫展。他自述除了畫畫、帶學生和家庭生活,很少應酬交際,“總想用簡單平常的生活,去換取精妙深刻的藝術”。

已是耄耋之年,陳老步伐有點踉蹌,安靜時手不自覺抖動,雙眼受白內障、黃斑膜的困擾,視力也受影響。然而在畫布前,他對色彩的敏感一如往常,拿畫筆和美工刀的手法穩健老練。

90歲還堅持創作中國風繪畫,這個臺灣老兵畫家卻說自己“很平凡”

陳顯棟在作畫。 駱雲飛 攝

陳老說,他的精神體力已大不如前。但每每站在畫布前,表達慾念總是不斷湧來,令他窮追不捨。“沒有時間浪費,有一天運用一天,有一刻運用一刻。”

‍顛沛流離的人生 堅持不懈的藝術追求

1930年,陳顯棟出生在海南島澄邁縣文儒鄉一個殷實的家族,自幼就生丹青之趣。少年時為避日禍,曾輾轉流浪各地,在戰亂的年月,常常削竹代筆,蘸墨作畫。

1949年,年少氣盛又痴迷美術的他報考國民黨的軍隊擔任部隊文宣工作。未幾,“陰差陽錯地搭上了開往臺灣的海輪”,隨軍從海南島撒退臺灣

1953年至1955年陳顯棟就讀臺灣復興崗藝術學院期間,受到臺灣“新藝術運動”的影響,投身於抽象畫潮流,決定“走現代抽象,讓傳統在現實裡重生、創新”。

90歲還堅持創作中國風繪畫,這個臺灣老兵畫家卻說自己“很平凡”

青年時期的陳顯棟。駱雲飛 翻拍

因受傳統文化的薰陶,陳顯棟一直探求在抽象的油畫作品中表現傳統文化的精髓,然而當時的油畫材質和創作手法都無法實現他的理想。因惑於難以突破現狀,他深感不足,於1963年毅然退出畫壇20年,潛心研究油畫新的材質和技法。

陳顯棟將創新視為藝術家最重要的東西。他說:“其時我雖景仰中外多少大師巨匠,但僅把他們的成就和經驗當作對本人的啟迪和激勵,一定要跑出他們的‘射程’,跨越既有的藩籬,否則就沒有我個人的藝術生命。”

90歲還堅持創作中國風繪畫,這個臺灣老兵畫家卻說自己“很平凡”

陳顯棟作品《隆冬的春消息》

在20年的退隱期間,陳顯棟教書,經商,大膽嘗試各種媒材。在經過無數次失敗後,終於發現用樹脂調和油畫原料可以製成一種特殊的“畫膜”,以此薄膜來搭配畫面,常產生非凡的效果,而這也成為了之後陳顯棟畫作的重要手法。

90歲還堅持創作中國風繪畫,這個臺灣老兵畫家卻說自己“很平凡”

陳顯棟的夫人餘四妹製作畫膜。 駱雲飛 攝

1985年,時年55歲的陳顯棟重返畫壇,2000年,陳顯棟的作品經由中國《美術》雜誌被介紹到內地,而後獲邀參加五屆北京國際雙年展,被譽為站在東西方文化交匯點上的中國現代抽象畫家。

90歲還堅持創作中國風繪畫,這個臺灣老兵畫家卻說自己“很平凡”

陳顯棟作品《永恆》

“這一生平平凡凡但很努力”

“我這一生前面20歲都過著逃難的日子。13歲避日禍,19歲到臺灣,一直在過著逃難的生活。雖然平平安安過來了,但也算是難民。在這種環境下我還在奮鬥,這跟老母親對我的教育有關,她讓我一定要爭氣。”談到已去世的母親,陳顯棟不禁落淚。

"90歲還堅持創作中國風繪畫,這個臺灣老兵畫家卻說自己“很平凡”

按虛歲算,出生於1930年的海南籍臺灣美術家陳顯棟今年已有90歲高齡,他創作的“詩象”繪畫,以西方現代藝術的方法,表達東方傳統文化精神,思索人類眼中的大自然,充滿了中國風的“詩象”和“禪意”。

90歲還堅持創作中國風繪畫,這個臺灣老兵畫家卻說自己“很平凡”

90歲的海南籍臺灣美術家陳顯棟。駱雲飛 攝

陳顯棟的藝術人生可以說是擇一事,終一生,不斷地“超越前人”、“跨越藩籬”。堅持運用新技巧、新方式、新觀念以打破因循的創作路線。

這位海南籍的臺灣老兵畫家,曾嚐遍世事紛亂、顛沛流離,離家38年終迴歸,他將對家鄉的思念注入作品,用優美的線條和繽紛的色彩表達對故土的熱愛與思念。

90歲還堅持創作中國風繪畫,這個臺灣老兵畫家卻說自己“很平凡”

陳顯棟作品《高居》

‍有一天運用一天 有一刻運用一刻

無法想象,90歲的老先生至今依然堅守在創作的第一線。近日小新走進海口市區陳顯棟的畫室,畫室裡擺放著十餘幅未完成的畫作。陳顯棟靈感來了會添上幾筆,靈感沒了就擺在一旁,如果不滿意,就會毫不留情地將畫毀掉。

90歲還堅持創作中國風繪畫,這個臺灣老兵畫家卻說自己“很平凡”

陳顯棟在位於海口市區的畫室作畫。駱雲飛 攝

90歲的畫家如何度過平常的一天?陳顯棟回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幾十年如一日。”

近年陳顯棟往返於臺灣、海南兩地,每年仍舉辦兩三個畫展。他自述除了畫畫、帶學生和家庭生活,很少應酬交際,“總想用簡單平常的生活,去換取精妙深刻的藝術”。

已是耄耋之年,陳老步伐有點踉蹌,安靜時手不自覺抖動,雙眼受白內障、黃斑膜的困擾,視力也受影響。然而在畫布前,他對色彩的敏感一如往常,拿畫筆和美工刀的手法穩健老練。

90歲還堅持創作中國風繪畫,這個臺灣老兵畫家卻說自己“很平凡”

陳顯棟在作畫。 駱雲飛 攝

陳老說,他的精神體力已大不如前。但每每站在畫布前,表達慾念總是不斷湧來,令他窮追不捨。“沒有時間浪費,有一天運用一天,有一刻運用一刻。”

‍顛沛流離的人生 堅持不懈的藝術追求

1930年,陳顯棟出生在海南島澄邁縣文儒鄉一個殷實的家族,自幼就生丹青之趣。少年時為避日禍,曾輾轉流浪各地,在戰亂的年月,常常削竹代筆,蘸墨作畫。

1949年,年少氣盛又痴迷美術的他報考國民黨的軍隊擔任部隊文宣工作。未幾,“陰差陽錯地搭上了開往臺灣的海輪”,隨軍從海南島撒退臺灣

1953年至1955年陳顯棟就讀臺灣復興崗藝術學院期間,受到臺灣“新藝術運動”的影響,投身於抽象畫潮流,決定“走現代抽象,讓傳統在現實裡重生、創新”。

90歲還堅持創作中國風繪畫,這個臺灣老兵畫家卻說自己“很平凡”

青年時期的陳顯棟。駱雲飛 翻拍

因受傳統文化的薰陶,陳顯棟一直探求在抽象的油畫作品中表現傳統文化的精髓,然而當時的油畫材質和創作手法都無法實現他的理想。因惑於難以突破現狀,他深感不足,於1963年毅然退出畫壇20年,潛心研究油畫新的材質和技法。

陳顯棟將創新視為藝術家最重要的東西。他說:“其時我雖景仰中外多少大師巨匠,但僅把他們的成就和經驗當作對本人的啟迪和激勵,一定要跑出他們的‘射程’,跨越既有的藩籬,否則就沒有我個人的藝術生命。”

90歲還堅持創作中國風繪畫,這個臺灣老兵畫家卻說自己“很平凡”

陳顯棟作品《隆冬的春消息》

在20年的退隱期間,陳顯棟教書,經商,大膽嘗試各種媒材。在經過無數次失敗後,終於發現用樹脂調和油畫原料可以製成一種特殊的“畫膜”,以此薄膜來搭配畫面,常產生非凡的效果,而這也成為了之後陳顯棟畫作的重要手法。

90歲還堅持創作中國風繪畫,這個臺灣老兵畫家卻說自己“很平凡”

陳顯棟的夫人餘四妹製作畫膜。 駱雲飛 攝

1985年,時年55歲的陳顯棟重返畫壇,2000年,陳顯棟的作品經由中國《美術》雜誌被介紹到內地,而後獲邀參加五屆北京國際雙年展,被譽為站在東西方文化交匯點上的中國現代抽象畫家。

90歲還堅持創作中國風繪畫,這個臺灣老兵畫家卻說自己“很平凡”

陳顯棟作品《永恆》

“這一生平平凡凡但很努力”

“我這一生前面20歲都過著逃難的日子。13歲避日禍,19歲到臺灣,一直在過著逃難的生活。雖然平平安安過來了,但也算是難民。在這種環境下我還在奮鬥,這跟老母親對我的教育有關,她讓我一定要爭氣。”談到已去世的母親,陳顯棟不禁落淚。

90歲還堅持創作中國風繪畫,這個臺灣老兵畫家卻說自己“很平凡”

提到去世的老母親,陳顯棟不禁落淚。 駱雲飛 攝

陳顯棟作品中透著一種濃濃的思鄉之情。“從海南一走就是38個春秋。1987年年近花甲的遊子終攜妻帶子還鄉與雙親團聚,感慨萬千,老淚縱橫”。此後他每年回海南長住,“說是畫家鄉山水,其實是在重溫和補償少年的戀鄉之情。”

“我時刻無法忘懷故鄉海南的父老鄉親和那裡的椰風海韻、田園阡陌。這種思念與煎熬都一筆筆注入到我的畫面裡,成為我唯一的精神寄託。”

陳顯棟的作品對“光”“色”多有偏好。“海南四季如春,陽光熱土沙灘,臺灣也是如此,在這個環境中生長,無形中潛移默化。”

雖嚐遍時世紛亂、人間苦難,但陳顯棟一直用積極正面的心態來和這個世界相處,這種生活態度也體現在他筆下的畫作上。他說:“繪畫是歌頌我心中的大自然,真諦是‘真善美’。”

"90歲還堅持創作中國風繪畫,這個臺灣老兵畫家卻說自己“很平凡”

按虛歲算,出生於1930年的海南籍臺灣美術家陳顯棟今年已有90歲高齡,他創作的“詩象”繪畫,以西方現代藝術的方法,表達東方傳統文化精神,思索人類眼中的大自然,充滿了中國風的“詩象”和“禪意”。

90歲還堅持創作中國風繪畫,這個臺灣老兵畫家卻說自己“很平凡”

90歲的海南籍臺灣美術家陳顯棟。駱雲飛 攝

陳顯棟的藝術人生可以說是擇一事,終一生,不斷地“超越前人”、“跨越藩籬”。堅持運用新技巧、新方式、新觀念以打破因循的創作路線。

這位海南籍的臺灣老兵畫家,曾嚐遍世事紛亂、顛沛流離,離家38年終迴歸,他將對家鄉的思念注入作品,用優美的線條和繽紛的色彩表達對故土的熱愛與思念。

90歲還堅持創作中國風繪畫,這個臺灣老兵畫家卻說自己“很平凡”

陳顯棟作品《高居》

‍有一天運用一天 有一刻運用一刻

無法想象,90歲的老先生至今依然堅守在創作的第一線。近日小新走進海口市區陳顯棟的畫室,畫室裡擺放著十餘幅未完成的畫作。陳顯棟靈感來了會添上幾筆,靈感沒了就擺在一旁,如果不滿意,就會毫不留情地將畫毀掉。

90歲還堅持創作中國風繪畫,這個臺灣老兵畫家卻說自己“很平凡”

陳顯棟在位於海口市區的畫室作畫。駱雲飛 攝

90歲的畫家如何度過平常的一天?陳顯棟回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幾十年如一日。”

近年陳顯棟往返於臺灣、海南兩地,每年仍舉辦兩三個畫展。他自述除了畫畫、帶學生和家庭生活,很少應酬交際,“總想用簡單平常的生活,去換取精妙深刻的藝術”。

已是耄耋之年,陳老步伐有點踉蹌,安靜時手不自覺抖動,雙眼受白內障、黃斑膜的困擾,視力也受影響。然而在畫布前,他對色彩的敏感一如往常,拿畫筆和美工刀的手法穩健老練。

90歲還堅持創作中國風繪畫,這個臺灣老兵畫家卻說自己“很平凡”

陳顯棟在作畫。 駱雲飛 攝

陳老說,他的精神體力已大不如前。但每每站在畫布前,表達慾念總是不斷湧來,令他窮追不捨。“沒有時間浪費,有一天運用一天,有一刻運用一刻。”

‍顛沛流離的人生 堅持不懈的藝術追求

1930年,陳顯棟出生在海南島澄邁縣文儒鄉一個殷實的家族,自幼就生丹青之趣。少年時為避日禍,曾輾轉流浪各地,在戰亂的年月,常常削竹代筆,蘸墨作畫。

1949年,年少氣盛又痴迷美術的他報考國民黨的軍隊擔任部隊文宣工作。未幾,“陰差陽錯地搭上了開往臺灣的海輪”,隨軍從海南島撒退臺灣

1953年至1955年陳顯棟就讀臺灣復興崗藝術學院期間,受到臺灣“新藝術運動”的影響,投身於抽象畫潮流,決定“走現代抽象,讓傳統在現實裡重生、創新”。

90歲還堅持創作中國風繪畫,這個臺灣老兵畫家卻說自己“很平凡”

青年時期的陳顯棟。駱雲飛 翻拍

因受傳統文化的薰陶,陳顯棟一直探求在抽象的油畫作品中表現傳統文化的精髓,然而當時的油畫材質和創作手法都無法實現他的理想。因惑於難以突破現狀,他深感不足,於1963年毅然退出畫壇20年,潛心研究油畫新的材質和技法。

陳顯棟將創新視為藝術家最重要的東西。他說:“其時我雖景仰中外多少大師巨匠,但僅把他們的成就和經驗當作對本人的啟迪和激勵,一定要跑出他們的‘射程’,跨越既有的藩籬,否則就沒有我個人的藝術生命。”

90歲還堅持創作中國風繪畫,這個臺灣老兵畫家卻說自己“很平凡”

陳顯棟作品《隆冬的春消息》

在20年的退隱期間,陳顯棟教書,經商,大膽嘗試各種媒材。在經過無數次失敗後,終於發現用樹脂調和油畫原料可以製成一種特殊的“畫膜”,以此薄膜來搭配畫面,常產生非凡的效果,而這也成為了之後陳顯棟畫作的重要手法。

90歲還堅持創作中國風繪畫,這個臺灣老兵畫家卻說自己“很平凡”

陳顯棟的夫人餘四妹製作畫膜。 駱雲飛 攝

1985年,時年55歲的陳顯棟重返畫壇,2000年,陳顯棟的作品經由中國《美術》雜誌被介紹到內地,而後獲邀參加五屆北京國際雙年展,被譽為站在東西方文化交匯點上的中國現代抽象畫家。

90歲還堅持創作中國風繪畫,這個臺灣老兵畫家卻說自己“很平凡”

陳顯棟作品《永恆》

“這一生平平凡凡但很努力”

“我這一生前面20歲都過著逃難的日子。13歲避日禍,19歲到臺灣,一直在過著逃難的生活。雖然平平安安過來了,但也算是難民。在這種環境下我還在奮鬥,這跟老母親對我的教育有關,她讓我一定要爭氣。”談到已去世的母親,陳顯棟不禁落淚。

90歲還堅持創作中國風繪畫,這個臺灣老兵畫家卻說自己“很平凡”

提到去世的老母親,陳顯棟不禁落淚。 駱雲飛 攝

陳顯棟作品中透著一種濃濃的思鄉之情。“從海南一走就是38個春秋。1987年年近花甲的遊子終攜妻帶子還鄉與雙親團聚,感慨萬千,老淚縱橫”。此後他每年回海南長住,“說是畫家鄉山水,其實是在重溫和補償少年的戀鄉之情。”

“我時刻無法忘懷故鄉海南的父老鄉親和那裡的椰風海韻、田園阡陌。這種思念與煎熬都一筆筆注入到我的畫面裡,成為我唯一的精神寄託。”

陳顯棟的作品對“光”“色”多有偏好。“海南四季如春,陽光熱土沙灘,臺灣也是如此,在這個環境中生長,無形中潛移默化。”

雖嚐遍時世紛亂、人間苦難,但陳顯棟一直用積極正面的心態來和這個世界相處,這種生活態度也體現在他筆下的畫作上。他說:“繪畫是歌頌我心中的大自然,真諦是‘真善美’。”

90歲還堅持創作中國風繪畫,這個臺灣老兵畫家卻說自己“很平凡”

陳顯棟作品《自然的和諧》

“平平凡凡,但很努力。”老先生如此評價自己的一生。“我一直在逼我自己,今天這張比昨天的好,我就把昨天的毀掉,明天比今天的好,我就把今天的毀掉。就這樣求進步,一直這樣走來。”

願將一生藝術成果奉獻家鄉

創新貫穿陳顯棟的美術生涯。2003年,時年73歲的陳顯棟開始在南瓜上“玩酷”,將奇思異想潑灑在自帶天然紋理的老南瓜上。2017年,他偶然間又對瓷繪藝術創作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創造性地將釉彩窯變與潑水潑彩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套獨具個人風格的藝術形式。

"90歲還堅持創作中國風繪畫,這個臺灣老兵畫家卻說自己“很平凡”

按虛歲算,出生於1930年的海南籍臺灣美術家陳顯棟今年已有90歲高齡,他創作的“詩象”繪畫,以西方現代藝術的方法,表達東方傳統文化精神,思索人類眼中的大自然,充滿了中國風的“詩象”和“禪意”。

90歲還堅持創作中國風繪畫,這個臺灣老兵畫家卻說自己“很平凡”

90歲的海南籍臺灣美術家陳顯棟。駱雲飛 攝

陳顯棟的藝術人生可以說是擇一事,終一生,不斷地“超越前人”、“跨越藩籬”。堅持運用新技巧、新方式、新觀念以打破因循的創作路線。

這位海南籍的臺灣老兵畫家,曾嚐遍世事紛亂、顛沛流離,離家38年終迴歸,他將對家鄉的思念注入作品,用優美的線條和繽紛的色彩表達對故土的熱愛與思念。

90歲還堅持創作中國風繪畫,這個臺灣老兵畫家卻說自己“很平凡”

陳顯棟作品《高居》

‍有一天運用一天 有一刻運用一刻

無法想象,90歲的老先生至今依然堅守在創作的第一線。近日小新走進海口市區陳顯棟的畫室,畫室裡擺放著十餘幅未完成的畫作。陳顯棟靈感來了會添上幾筆,靈感沒了就擺在一旁,如果不滿意,就會毫不留情地將畫毀掉。

90歲還堅持創作中國風繪畫,這個臺灣老兵畫家卻說自己“很平凡”

陳顯棟在位於海口市區的畫室作畫。駱雲飛 攝

90歲的畫家如何度過平常的一天?陳顯棟回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幾十年如一日。”

近年陳顯棟往返於臺灣、海南兩地,每年仍舉辦兩三個畫展。他自述除了畫畫、帶學生和家庭生活,很少應酬交際,“總想用簡單平常的生活,去換取精妙深刻的藝術”。

已是耄耋之年,陳老步伐有點踉蹌,安靜時手不自覺抖動,雙眼受白內障、黃斑膜的困擾,視力也受影響。然而在畫布前,他對色彩的敏感一如往常,拿畫筆和美工刀的手法穩健老練。

90歲還堅持創作中國風繪畫,這個臺灣老兵畫家卻說自己“很平凡”

陳顯棟在作畫。 駱雲飛 攝

陳老說,他的精神體力已大不如前。但每每站在畫布前,表達慾念總是不斷湧來,令他窮追不捨。“沒有時間浪費,有一天運用一天,有一刻運用一刻。”

‍顛沛流離的人生 堅持不懈的藝術追求

1930年,陳顯棟出生在海南島澄邁縣文儒鄉一個殷實的家族,自幼就生丹青之趣。少年時為避日禍,曾輾轉流浪各地,在戰亂的年月,常常削竹代筆,蘸墨作畫。

1949年,年少氣盛又痴迷美術的他報考國民黨的軍隊擔任部隊文宣工作。未幾,“陰差陽錯地搭上了開往臺灣的海輪”,隨軍從海南島撒退臺灣

1953年至1955年陳顯棟就讀臺灣復興崗藝術學院期間,受到臺灣“新藝術運動”的影響,投身於抽象畫潮流,決定“走現代抽象,讓傳統在現實裡重生、創新”。

90歲還堅持創作中國風繪畫,這個臺灣老兵畫家卻說自己“很平凡”

青年時期的陳顯棟。駱雲飛 翻拍

因受傳統文化的薰陶,陳顯棟一直探求在抽象的油畫作品中表現傳統文化的精髓,然而當時的油畫材質和創作手法都無法實現他的理想。因惑於難以突破現狀,他深感不足,於1963年毅然退出畫壇20年,潛心研究油畫新的材質和技法。

陳顯棟將創新視為藝術家最重要的東西。他說:“其時我雖景仰中外多少大師巨匠,但僅把他們的成就和經驗當作對本人的啟迪和激勵,一定要跑出他們的‘射程’,跨越既有的藩籬,否則就沒有我個人的藝術生命。”

90歲還堅持創作中國風繪畫,這個臺灣老兵畫家卻說自己“很平凡”

陳顯棟作品《隆冬的春消息》

在20年的退隱期間,陳顯棟教書,經商,大膽嘗試各種媒材。在經過無數次失敗後,終於發現用樹脂調和油畫原料可以製成一種特殊的“畫膜”,以此薄膜來搭配畫面,常產生非凡的效果,而這也成為了之後陳顯棟畫作的重要手法。

90歲還堅持創作中國風繪畫,這個臺灣老兵畫家卻說自己“很平凡”

陳顯棟的夫人餘四妹製作畫膜。 駱雲飛 攝

1985年,時年55歲的陳顯棟重返畫壇,2000年,陳顯棟的作品經由中國《美術》雜誌被介紹到內地,而後獲邀參加五屆北京國際雙年展,被譽為站在東西方文化交匯點上的中國現代抽象畫家。

90歲還堅持創作中國風繪畫,這個臺灣老兵畫家卻說自己“很平凡”

陳顯棟作品《永恆》

“這一生平平凡凡但很努力”

“我這一生前面20歲都過著逃難的日子。13歲避日禍,19歲到臺灣,一直在過著逃難的生活。雖然平平安安過來了,但也算是難民。在這種環境下我還在奮鬥,這跟老母親對我的教育有關,她讓我一定要爭氣。”談到已去世的母親,陳顯棟不禁落淚。

90歲還堅持創作中國風繪畫,這個臺灣老兵畫家卻說自己“很平凡”

提到去世的老母親,陳顯棟不禁落淚。 駱雲飛 攝

陳顯棟作品中透著一種濃濃的思鄉之情。“從海南一走就是38個春秋。1987年年近花甲的遊子終攜妻帶子還鄉與雙親團聚,感慨萬千,老淚縱橫”。此後他每年回海南長住,“說是畫家鄉山水,其實是在重溫和補償少年的戀鄉之情。”

“我時刻無法忘懷故鄉海南的父老鄉親和那裡的椰風海韻、田園阡陌。這種思念與煎熬都一筆筆注入到我的畫面裡,成為我唯一的精神寄託。”

陳顯棟的作品對“光”“色”多有偏好。“海南四季如春,陽光熱土沙灘,臺灣也是如此,在這個環境中生長,無形中潛移默化。”

雖嚐遍時世紛亂、人間苦難,但陳顯棟一直用積極正面的心態來和這個世界相處,這種生活態度也體現在他筆下的畫作上。他說:“繪畫是歌頌我心中的大自然,真諦是‘真善美’。”

90歲還堅持創作中國風繪畫,這個臺灣老兵畫家卻說自己“很平凡”

陳顯棟作品《自然的和諧》

“平平凡凡,但很努力。”老先生如此評價自己的一生。“我一直在逼我自己,今天這張比昨天的好,我就把昨天的毀掉,明天比今天的好,我就把今天的毀掉。就這樣求進步,一直這樣走來。”

願將一生藝術成果奉獻家鄉

創新貫穿陳顯棟的美術生涯。2003年,時年73歲的陳顯棟開始在南瓜上“玩酷”,將奇思異想潑灑在自帶天然紋理的老南瓜上。2017年,他偶然間又對瓷繪藝術創作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創造性地將釉彩窯變與潑水潑彩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套獨具個人風格的藝術形式。

90歲還堅持創作中國風繪畫,這個臺灣老兵畫家卻說自己“很平凡”

陳顯棟在製作瓷板畫。駱雲飛 攝

陳顯棟熱情地將自己在繪畫中的探索傳授給年輕人。小新曾走進海口郊區陳顯棟的瓷繪畫課堂,看見90歲的老人正興致盎然地給當地高校美術專業的學生講課。

"90歲還堅持創作中國風繪畫,這個臺灣老兵畫家卻說自己“很平凡”

按虛歲算,出生於1930年的海南籍臺灣美術家陳顯棟今年已有90歲高齡,他創作的“詩象”繪畫,以西方現代藝術的方法,表達東方傳統文化精神,思索人類眼中的大自然,充滿了中國風的“詩象”和“禪意”。

90歲還堅持創作中國風繪畫,這個臺灣老兵畫家卻說自己“很平凡”

90歲的海南籍臺灣美術家陳顯棟。駱雲飛 攝

陳顯棟的藝術人生可以說是擇一事,終一生,不斷地“超越前人”、“跨越藩籬”。堅持運用新技巧、新方式、新觀念以打破因循的創作路線。

這位海南籍的臺灣老兵畫家,曾嚐遍世事紛亂、顛沛流離,離家38年終迴歸,他將對家鄉的思念注入作品,用優美的線條和繽紛的色彩表達對故土的熱愛與思念。

90歲還堅持創作中國風繪畫,這個臺灣老兵畫家卻說自己“很平凡”

陳顯棟作品《高居》

‍有一天運用一天 有一刻運用一刻

無法想象,90歲的老先生至今依然堅守在創作的第一線。近日小新走進海口市區陳顯棟的畫室,畫室裡擺放著十餘幅未完成的畫作。陳顯棟靈感來了會添上幾筆,靈感沒了就擺在一旁,如果不滿意,就會毫不留情地將畫毀掉。

90歲還堅持創作中國風繪畫,這個臺灣老兵畫家卻說自己“很平凡”

陳顯棟在位於海口市區的畫室作畫。駱雲飛 攝

90歲的畫家如何度過平常的一天?陳顯棟回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幾十年如一日。”

近年陳顯棟往返於臺灣、海南兩地,每年仍舉辦兩三個畫展。他自述除了畫畫、帶學生和家庭生活,很少應酬交際,“總想用簡單平常的生活,去換取精妙深刻的藝術”。

已是耄耋之年,陳老步伐有點踉蹌,安靜時手不自覺抖動,雙眼受白內障、黃斑膜的困擾,視力也受影響。然而在畫布前,他對色彩的敏感一如往常,拿畫筆和美工刀的手法穩健老練。

90歲還堅持創作中國風繪畫,這個臺灣老兵畫家卻說自己“很平凡”

陳顯棟在作畫。 駱雲飛 攝

陳老說,他的精神體力已大不如前。但每每站在畫布前,表達慾念總是不斷湧來,令他窮追不捨。“沒有時間浪費,有一天運用一天,有一刻運用一刻。”

‍顛沛流離的人生 堅持不懈的藝術追求

1930年,陳顯棟出生在海南島澄邁縣文儒鄉一個殷實的家族,自幼就生丹青之趣。少年時為避日禍,曾輾轉流浪各地,在戰亂的年月,常常削竹代筆,蘸墨作畫。

1949年,年少氣盛又痴迷美術的他報考國民黨的軍隊擔任部隊文宣工作。未幾,“陰差陽錯地搭上了開往臺灣的海輪”,隨軍從海南島撒退臺灣

1953年至1955年陳顯棟就讀臺灣復興崗藝術學院期間,受到臺灣“新藝術運動”的影響,投身於抽象畫潮流,決定“走現代抽象,讓傳統在現實裡重生、創新”。

90歲還堅持創作中國風繪畫,這個臺灣老兵畫家卻說自己“很平凡”

青年時期的陳顯棟。駱雲飛 翻拍

因受傳統文化的薰陶,陳顯棟一直探求在抽象的油畫作品中表現傳統文化的精髓,然而當時的油畫材質和創作手法都無法實現他的理想。因惑於難以突破現狀,他深感不足,於1963年毅然退出畫壇20年,潛心研究油畫新的材質和技法。

陳顯棟將創新視為藝術家最重要的東西。他說:“其時我雖景仰中外多少大師巨匠,但僅把他們的成就和經驗當作對本人的啟迪和激勵,一定要跑出他們的‘射程’,跨越既有的藩籬,否則就沒有我個人的藝術生命。”

90歲還堅持創作中國風繪畫,這個臺灣老兵畫家卻說自己“很平凡”

陳顯棟作品《隆冬的春消息》

在20年的退隱期間,陳顯棟教書,經商,大膽嘗試各種媒材。在經過無數次失敗後,終於發現用樹脂調和油畫原料可以製成一種特殊的“畫膜”,以此薄膜來搭配畫面,常產生非凡的效果,而這也成為了之後陳顯棟畫作的重要手法。

90歲還堅持創作中國風繪畫,這個臺灣老兵畫家卻說自己“很平凡”

陳顯棟的夫人餘四妹製作畫膜。 駱雲飛 攝

1985年,時年55歲的陳顯棟重返畫壇,2000年,陳顯棟的作品經由中國《美術》雜誌被介紹到內地,而後獲邀參加五屆北京國際雙年展,被譽為站在東西方文化交匯點上的中國現代抽象畫家。

90歲還堅持創作中國風繪畫,這個臺灣老兵畫家卻說自己“很平凡”

陳顯棟作品《永恆》

“這一生平平凡凡但很努力”

“我這一生前面20歲都過著逃難的日子。13歲避日禍,19歲到臺灣,一直在過著逃難的生活。雖然平平安安過來了,但也算是難民。在這種環境下我還在奮鬥,這跟老母親對我的教育有關,她讓我一定要爭氣。”談到已去世的母親,陳顯棟不禁落淚。

90歲還堅持創作中國風繪畫,這個臺灣老兵畫家卻說自己“很平凡”

提到去世的老母親,陳顯棟不禁落淚。 駱雲飛 攝

陳顯棟作品中透著一種濃濃的思鄉之情。“從海南一走就是38個春秋。1987年年近花甲的遊子終攜妻帶子還鄉與雙親團聚,感慨萬千,老淚縱橫”。此後他每年回海南長住,“說是畫家鄉山水,其實是在重溫和補償少年的戀鄉之情。”

“我時刻無法忘懷故鄉海南的父老鄉親和那裡的椰風海韻、田園阡陌。這種思念與煎熬都一筆筆注入到我的畫面裡,成為我唯一的精神寄託。”

陳顯棟的作品對“光”“色”多有偏好。“海南四季如春,陽光熱土沙灘,臺灣也是如此,在這個環境中生長,無形中潛移默化。”

雖嚐遍時世紛亂、人間苦難,但陳顯棟一直用積極正面的心態來和這個世界相處,這種生活態度也體現在他筆下的畫作上。他說:“繪畫是歌頌我心中的大自然,真諦是‘真善美’。”

90歲還堅持創作中國風繪畫,這個臺灣老兵畫家卻說自己“很平凡”

陳顯棟作品《自然的和諧》

“平平凡凡,但很努力。”老先生如此評價自己的一生。“我一直在逼我自己,今天這張比昨天的好,我就把昨天的毀掉,明天比今天的好,我就把今天的毀掉。就這樣求進步,一直這樣走來。”

願將一生藝術成果奉獻家鄉

創新貫穿陳顯棟的美術生涯。2003年,時年73歲的陳顯棟開始在南瓜上“玩酷”,將奇思異想潑灑在自帶天然紋理的老南瓜上。2017年,他偶然間又對瓷繪藝術創作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創造性地將釉彩窯變與潑水潑彩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套獨具個人風格的藝術形式。

90歲還堅持創作中國風繪畫,這個臺灣老兵畫家卻說自己“很平凡”

陳顯棟在製作瓷板畫。駱雲飛 攝

陳顯棟熱情地將自己在繪畫中的探索傳授給年輕人。小新曾走進海口郊區陳顯棟的瓷繪畫課堂,看見90歲的老人正興致盎然地給當地高校美術專業的學生講課。

90歲還堅持創作中國風繪畫,這個臺灣老兵畫家卻說自己“很平凡”

陳顯棟在海口給大學生講課。駱雲飛 攝

老先生當場演示瓷繪技藝,各種色彩在潔白的瓷板、瓷板上碰撞融合。做出滿意的作品時陳老會得意地向學生們展示,並幽默地形容好的畫作是“丈母孃看女婿,越看越中意,越看越有趣”。

"90歲還堅持創作中國風繪畫,這個臺灣老兵畫家卻說自己“很平凡”

按虛歲算,出生於1930年的海南籍臺灣美術家陳顯棟今年已有90歲高齡,他創作的“詩象”繪畫,以西方現代藝術的方法,表達東方傳統文化精神,思索人類眼中的大自然,充滿了中國風的“詩象”和“禪意”。

90歲還堅持創作中國風繪畫,這個臺灣老兵畫家卻說自己“很平凡”

90歲的海南籍臺灣美術家陳顯棟。駱雲飛 攝

陳顯棟的藝術人生可以說是擇一事,終一生,不斷地“超越前人”、“跨越藩籬”。堅持運用新技巧、新方式、新觀念以打破因循的創作路線。

這位海南籍的臺灣老兵畫家,曾嚐遍世事紛亂、顛沛流離,離家38年終迴歸,他將對家鄉的思念注入作品,用優美的線條和繽紛的色彩表達對故土的熱愛與思念。

90歲還堅持創作中國風繪畫,這個臺灣老兵畫家卻說自己“很平凡”

陳顯棟作品《高居》

‍有一天運用一天 有一刻運用一刻

無法想象,90歲的老先生至今依然堅守在創作的第一線。近日小新走進海口市區陳顯棟的畫室,畫室裡擺放著十餘幅未完成的畫作。陳顯棟靈感來了會添上幾筆,靈感沒了就擺在一旁,如果不滿意,就會毫不留情地將畫毀掉。

90歲還堅持創作中國風繪畫,這個臺灣老兵畫家卻說自己“很平凡”

陳顯棟在位於海口市區的畫室作畫。駱雲飛 攝

90歲的畫家如何度過平常的一天?陳顯棟回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幾十年如一日。”

近年陳顯棟往返於臺灣、海南兩地,每年仍舉辦兩三個畫展。他自述除了畫畫、帶學生和家庭生活,很少應酬交際,“總想用簡單平常的生活,去換取精妙深刻的藝術”。

已是耄耋之年,陳老步伐有點踉蹌,安靜時手不自覺抖動,雙眼受白內障、黃斑膜的困擾,視力也受影響。然而在畫布前,他對色彩的敏感一如往常,拿畫筆和美工刀的手法穩健老練。

90歲還堅持創作中國風繪畫,這個臺灣老兵畫家卻說自己“很平凡”

陳顯棟在作畫。 駱雲飛 攝

陳老說,他的精神體力已大不如前。但每每站在畫布前,表達慾念總是不斷湧來,令他窮追不捨。“沒有時間浪費,有一天運用一天,有一刻運用一刻。”

‍顛沛流離的人生 堅持不懈的藝術追求

1930年,陳顯棟出生在海南島澄邁縣文儒鄉一個殷實的家族,自幼就生丹青之趣。少年時為避日禍,曾輾轉流浪各地,在戰亂的年月,常常削竹代筆,蘸墨作畫。

1949年,年少氣盛又痴迷美術的他報考國民黨的軍隊擔任部隊文宣工作。未幾,“陰差陽錯地搭上了開往臺灣的海輪”,隨軍從海南島撒退臺灣

1953年至1955年陳顯棟就讀臺灣復興崗藝術學院期間,受到臺灣“新藝術運動”的影響,投身於抽象畫潮流,決定“走現代抽象,讓傳統在現實裡重生、創新”。

90歲還堅持創作中國風繪畫,這個臺灣老兵畫家卻說自己“很平凡”

青年時期的陳顯棟。駱雲飛 翻拍

因受傳統文化的薰陶,陳顯棟一直探求在抽象的油畫作品中表現傳統文化的精髓,然而當時的油畫材質和創作手法都無法實現他的理想。因惑於難以突破現狀,他深感不足,於1963年毅然退出畫壇20年,潛心研究油畫新的材質和技法。

陳顯棟將創新視為藝術家最重要的東西。他說:“其時我雖景仰中外多少大師巨匠,但僅把他們的成就和經驗當作對本人的啟迪和激勵,一定要跑出他們的‘射程’,跨越既有的藩籬,否則就沒有我個人的藝術生命。”

90歲還堅持創作中國風繪畫,這個臺灣老兵畫家卻說自己“很平凡”

陳顯棟作品《隆冬的春消息》

在20年的退隱期間,陳顯棟教書,經商,大膽嘗試各種媒材。在經過無數次失敗後,終於發現用樹脂調和油畫原料可以製成一種特殊的“畫膜”,以此薄膜來搭配畫面,常產生非凡的效果,而這也成為了之後陳顯棟畫作的重要手法。

90歲還堅持創作中國風繪畫,這個臺灣老兵畫家卻說自己“很平凡”

陳顯棟的夫人餘四妹製作畫膜。 駱雲飛 攝

1985年,時年55歲的陳顯棟重返畫壇,2000年,陳顯棟的作品經由中國《美術》雜誌被介紹到內地,而後獲邀參加五屆北京國際雙年展,被譽為站在東西方文化交匯點上的中國現代抽象畫家。

90歲還堅持創作中國風繪畫,這個臺灣老兵畫家卻說自己“很平凡”

陳顯棟作品《永恆》

“這一生平平凡凡但很努力”

“我這一生前面20歲都過著逃難的日子。13歲避日禍,19歲到臺灣,一直在過著逃難的生活。雖然平平安安過來了,但也算是難民。在這種環境下我還在奮鬥,這跟老母親對我的教育有關,她讓我一定要爭氣。”談到已去世的母親,陳顯棟不禁落淚。

90歲還堅持創作中國風繪畫,這個臺灣老兵畫家卻說自己“很平凡”

提到去世的老母親,陳顯棟不禁落淚。 駱雲飛 攝

陳顯棟作品中透著一種濃濃的思鄉之情。“從海南一走就是38個春秋。1987年年近花甲的遊子終攜妻帶子還鄉與雙親團聚,感慨萬千,老淚縱橫”。此後他每年回海南長住,“說是畫家鄉山水,其實是在重溫和補償少年的戀鄉之情。”

“我時刻無法忘懷故鄉海南的父老鄉親和那裡的椰風海韻、田園阡陌。這種思念與煎熬都一筆筆注入到我的畫面裡,成為我唯一的精神寄託。”

陳顯棟的作品對“光”“色”多有偏好。“海南四季如春,陽光熱土沙灘,臺灣也是如此,在這個環境中生長,無形中潛移默化。”

雖嚐遍時世紛亂、人間苦難,但陳顯棟一直用積極正面的心態來和這個世界相處,這種生活態度也體現在他筆下的畫作上。他說:“繪畫是歌頌我心中的大自然,真諦是‘真善美’。”

90歲還堅持創作中國風繪畫,這個臺灣老兵畫家卻說自己“很平凡”

陳顯棟作品《自然的和諧》

“平平凡凡,但很努力。”老先生如此評價自己的一生。“我一直在逼我自己,今天這張比昨天的好,我就把昨天的毀掉,明天比今天的好,我就把今天的毀掉。就這樣求進步,一直這樣走來。”

願將一生藝術成果奉獻家鄉

創新貫穿陳顯棟的美術生涯。2003年,時年73歲的陳顯棟開始在南瓜上“玩酷”,將奇思異想潑灑在自帶天然紋理的老南瓜上。2017年,他偶然間又對瓷繪藝術創作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創造性地將釉彩窯變與潑水潑彩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套獨具個人風格的藝術形式。

90歲還堅持創作中國風繪畫,這個臺灣老兵畫家卻說自己“很平凡”

陳顯棟在製作瓷板畫。駱雲飛 攝

陳顯棟熱情地將自己在繪畫中的探索傳授給年輕人。小新曾走進海口郊區陳顯棟的瓷繪畫課堂,看見90歲的老人正興致盎然地給當地高校美術專業的學生講課。

90歲還堅持創作中國風繪畫,這個臺灣老兵畫家卻說自己“很平凡”

陳顯棟在海口給大學生講課。駱雲飛 攝

老先生當場演示瓷繪技藝,各種色彩在潔白的瓷板、瓷板上碰撞融合。做出滿意的作品時陳老會得意地向學生們展示,並幽默地形容好的畫作是“丈母孃看女婿,越看越中意,越看越有趣”。

90歲還堅持創作中國風繪畫,這個臺灣老兵畫家卻說自己“很平凡”

陳顯棟展示自己創作的瓷盤畫。駱雲飛 攝

陳顯棟的學生兼工作上的助手戴慕平說,陳老雖然在教學上非常嚴格,但平時生活中對待後輩就如自己的孩子一樣百般照顧,“經常招呼大家去家裡吃飯,師母把每個人照顧得很周到”。

陳顯棟的夫人餘四妹既是他親密的生活伴侶,又是默契的藝術夥伴。陳老作畫時,她是一旁最得力的助手,兩人已攜手走過近二十載。

"90歲還堅持創作中國風繪畫,這個臺灣老兵畫家卻說自己“很平凡”

按虛歲算,出生於1930年的海南籍臺灣美術家陳顯棟今年已有90歲高齡,他創作的“詩象”繪畫,以西方現代藝術的方法,表達東方傳統文化精神,思索人類眼中的大自然,充滿了中國風的“詩象”和“禪意”。

90歲還堅持創作中國風繪畫,這個臺灣老兵畫家卻說自己“很平凡”

90歲的海南籍臺灣美術家陳顯棟。駱雲飛 攝

陳顯棟的藝術人生可以說是擇一事,終一生,不斷地“超越前人”、“跨越藩籬”。堅持運用新技巧、新方式、新觀念以打破因循的創作路線。

這位海南籍的臺灣老兵畫家,曾嚐遍世事紛亂、顛沛流離,離家38年終迴歸,他將對家鄉的思念注入作品,用優美的線條和繽紛的色彩表達對故土的熱愛與思念。

90歲還堅持創作中國風繪畫,這個臺灣老兵畫家卻說自己“很平凡”

陳顯棟作品《高居》

‍有一天運用一天 有一刻運用一刻

無法想象,90歲的老先生至今依然堅守在創作的第一線。近日小新走進海口市區陳顯棟的畫室,畫室裡擺放著十餘幅未完成的畫作。陳顯棟靈感來了會添上幾筆,靈感沒了就擺在一旁,如果不滿意,就會毫不留情地將畫毀掉。

90歲還堅持創作中國風繪畫,這個臺灣老兵畫家卻說自己“很平凡”

陳顯棟在位於海口市區的畫室作畫。駱雲飛 攝

90歲的畫家如何度過平常的一天?陳顯棟回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幾十年如一日。”

近年陳顯棟往返於臺灣、海南兩地,每年仍舉辦兩三個畫展。他自述除了畫畫、帶學生和家庭生活,很少應酬交際,“總想用簡單平常的生活,去換取精妙深刻的藝術”。

已是耄耋之年,陳老步伐有點踉蹌,安靜時手不自覺抖動,雙眼受白內障、黃斑膜的困擾,視力也受影響。然而在畫布前,他對色彩的敏感一如往常,拿畫筆和美工刀的手法穩健老練。

90歲還堅持創作中國風繪畫,這個臺灣老兵畫家卻說自己“很平凡”

陳顯棟在作畫。 駱雲飛 攝

陳老說,他的精神體力已大不如前。但每每站在畫布前,表達慾念總是不斷湧來,令他窮追不捨。“沒有時間浪費,有一天運用一天,有一刻運用一刻。”

‍顛沛流離的人生 堅持不懈的藝術追求

1930年,陳顯棟出生在海南島澄邁縣文儒鄉一個殷實的家族,自幼就生丹青之趣。少年時為避日禍,曾輾轉流浪各地,在戰亂的年月,常常削竹代筆,蘸墨作畫。

1949年,年少氣盛又痴迷美術的他報考國民黨的軍隊擔任部隊文宣工作。未幾,“陰差陽錯地搭上了開往臺灣的海輪”,隨軍從海南島撒退臺灣

1953年至1955年陳顯棟就讀臺灣復興崗藝術學院期間,受到臺灣“新藝術運動”的影響,投身於抽象畫潮流,決定“走現代抽象,讓傳統在現實裡重生、創新”。

90歲還堅持創作中國風繪畫,這個臺灣老兵畫家卻說自己“很平凡”

青年時期的陳顯棟。駱雲飛 翻拍

因受傳統文化的薰陶,陳顯棟一直探求在抽象的油畫作品中表現傳統文化的精髓,然而當時的油畫材質和創作手法都無法實現他的理想。因惑於難以突破現狀,他深感不足,於1963年毅然退出畫壇20年,潛心研究油畫新的材質和技法。

陳顯棟將創新視為藝術家最重要的東西。他說:“其時我雖景仰中外多少大師巨匠,但僅把他們的成就和經驗當作對本人的啟迪和激勵,一定要跑出他們的‘射程’,跨越既有的藩籬,否則就沒有我個人的藝術生命。”

90歲還堅持創作中國風繪畫,這個臺灣老兵畫家卻說自己“很平凡”

陳顯棟作品《隆冬的春消息》

在20年的退隱期間,陳顯棟教書,經商,大膽嘗試各種媒材。在經過無數次失敗後,終於發現用樹脂調和油畫原料可以製成一種特殊的“畫膜”,以此薄膜來搭配畫面,常產生非凡的效果,而這也成為了之後陳顯棟畫作的重要手法。

90歲還堅持創作中國風繪畫,這個臺灣老兵畫家卻說自己“很平凡”

陳顯棟的夫人餘四妹製作畫膜。 駱雲飛 攝

1985年,時年55歲的陳顯棟重返畫壇,2000年,陳顯棟的作品經由中國《美術》雜誌被介紹到內地,而後獲邀參加五屆北京國際雙年展,被譽為站在東西方文化交匯點上的中國現代抽象畫家。

90歲還堅持創作中國風繪畫,這個臺灣老兵畫家卻說自己“很平凡”

陳顯棟作品《永恆》

“這一生平平凡凡但很努力”

“我這一生前面20歲都過著逃難的日子。13歲避日禍,19歲到臺灣,一直在過著逃難的生活。雖然平平安安過來了,但也算是難民。在這種環境下我還在奮鬥,這跟老母親對我的教育有關,她讓我一定要爭氣。”談到已去世的母親,陳顯棟不禁落淚。

90歲還堅持創作中國風繪畫,這個臺灣老兵畫家卻說自己“很平凡”

提到去世的老母親,陳顯棟不禁落淚。 駱雲飛 攝

陳顯棟作品中透著一種濃濃的思鄉之情。“從海南一走就是38個春秋。1987年年近花甲的遊子終攜妻帶子還鄉與雙親團聚,感慨萬千,老淚縱橫”。此後他每年回海南長住,“說是畫家鄉山水,其實是在重溫和補償少年的戀鄉之情。”

“我時刻無法忘懷故鄉海南的父老鄉親和那裡的椰風海韻、田園阡陌。這種思念與煎熬都一筆筆注入到我的畫面裡,成為我唯一的精神寄託。”

陳顯棟的作品對“光”“色”多有偏好。“海南四季如春,陽光熱土沙灘,臺灣也是如此,在這個環境中生長,無形中潛移默化。”

雖嚐遍時世紛亂、人間苦難,但陳顯棟一直用積極正面的心態來和這個世界相處,這種生活態度也體現在他筆下的畫作上。他說:“繪畫是歌頌我心中的大自然,真諦是‘真善美’。”

90歲還堅持創作中國風繪畫,這個臺灣老兵畫家卻說自己“很平凡”

陳顯棟作品《自然的和諧》

“平平凡凡,但很努力。”老先生如此評價自己的一生。“我一直在逼我自己,今天這張比昨天的好,我就把昨天的毀掉,明天比今天的好,我就把今天的毀掉。就這樣求進步,一直這樣走來。”

願將一生藝術成果奉獻家鄉

創新貫穿陳顯棟的美術生涯。2003年,時年73歲的陳顯棟開始在南瓜上“玩酷”,將奇思異想潑灑在自帶天然紋理的老南瓜上。2017年,他偶然間又對瓷繪藝術創作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創造性地將釉彩窯變與潑水潑彩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套獨具個人風格的藝術形式。

90歲還堅持創作中國風繪畫,這個臺灣老兵畫家卻說自己“很平凡”

陳顯棟在製作瓷板畫。駱雲飛 攝

陳顯棟熱情地將自己在繪畫中的探索傳授給年輕人。小新曾走進海口郊區陳顯棟的瓷繪畫課堂,看見90歲的老人正興致盎然地給當地高校美術專業的學生講課。

90歲還堅持創作中國風繪畫,這個臺灣老兵畫家卻說自己“很平凡”

陳顯棟在海口給大學生講課。駱雲飛 攝

老先生當場演示瓷繪技藝,各種色彩在潔白的瓷板、瓷板上碰撞融合。做出滿意的作品時陳老會得意地向學生們展示,並幽默地形容好的畫作是“丈母孃看女婿,越看越中意,越看越有趣”。

90歲還堅持創作中國風繪畫,這個臺灣老兵畫家卻說自己“很平凡”

陳顯棟展示自己創作的瓷盤畫。駱雲飛 攝

陳顯棟的學生兼工作上的助手戴慕平說,陳老雖然在教學上非常嚴格,但平時生活中對待後輩就如自己的孩子一樣百般照顧,“經常招呼大家去家裡吃飯,師母把每個人照顧得很周到”。

陳顯棟的夫人餘四妹既是他親密的生活伴侶,又是默契的藝術夥伴。陳老作畫時,她是一旁最得力的助手,兩人已攜手走過近二十載。

90歲還堅持創作中國風繪畫,這個臺灣老兵畫家卻說自己“很平凡”

陳顯棟夫人餘四妹幫助陳顯棟貼畫膜。駱雲飛 攝

《美術》雜誌前主編王仲曾評價陳顯棟為人熱情誠篤,畫如其人。在生活中他是一個熱愛生活、積極有為、充滿感恩和愛心的藝術家。

而如今他最大的心願便是能讓自己的作品葉落歸根,“在故鄉建立永久展覽館”。

“將我一生為之付出的藝術成果奉獻給我的故鄉,為家鄉美術事業盡一份綿薄之力,這是海外遊子的夙願。”

記者:黃藝 駱雲飛

編輯:白嘉懿

"90歲還堅持創作中國風繪畫,這個臺灣老兵畫家卻說自己“很平凡”

按虛歲算,出生於1930年的海南籍臺灣美術家陳顯棟今年已有90歲高齡,他創作的“詩象”繪畫,以西方現代藝術的方法,表達東方傳統文化精神,思索人類眼中的大自然,充滿了中國風的“詩象”和“禪意”。

90歲還堅持創作中國風繪畫,這個臺灣老兵畫家卻說自己“很平凡”

90歲的海南籍臺灣美術家陳顯棟。駱雲飛 攝

陳顯棟的藝術人生可以說是擇一事,終一生,不斷地“超越前人”、“跨越藩籬”。堅持運用新技巧、新方式、新觀念以打破因循的創作路線。

這位海南籍的臺灣老兵畫家,曾嚐遍世事紛亂、顛沛流離,離家38年終迴歸,他將對家鄉的思念注入作品,用優美的線條和繽紛的色彩表達對故土的熱愛與思念。

90歲還堅持創作中國風繪畫,這個臺灣老兵畫家卻說自己“很平凡”

陳顯棟作品《高居》

‍有一天運用一天 有一刻運用一刻

無法想象,90歲的老先生至今依然堅守在創作的第一線。近日小新走進海口市區陳顯棟的畫室,畫室裡擺放著十餘幅未完成的畫作。陳顯棟靈感來了會添上幾筆,靈感沒了就擺在一旁,如果不滿意,就會毫不留情地將畫毀掉。

90歲還堅持創作中國風繪畫,這個臺灣老兵畫家卻說自己“很平凡”

陳顯棟在位於海口市區的畫室作畫。駱雲飛 攝

90歲的畫家如何度過平常的一天?陳顯棟回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幾十年如一日。”

近年陳顯棟往返於臺灣、海南兩地,每年仍舉辦兩三個畫展。他自述除了畫畫、帶學生和家庭生活,很少應酬交際,“總想用簡單平常的生活,去換取精妙深刻的藝術”。

已是耄耋之年,陳老步伐有點踉蹌,安靜時手不自覺抖動,雙眼受白內障、黃斑膜的困擾,視力也受影響。然而在畫布前,他對色彩的敏感一如往常,拿畫筆和美工刀的手法穩健老練。

90歲還堅持創作中國風繪畫,這個臺灣老兵畫家卻說自己“很平凡”

陳顯棟在作畫。 駱雲飛 攝

陳老說,他的精神體力已大不如前。但每每站在畫布前,表達慾念總是不斷湧來,令他窮追不捨。“沒有時間浪費,有一天運用一天,有一刻運用一刻。”

‍顛沛流離的人生 堅持不懈的藝術追求

1930年,陳顯棟出生在海南島澄邁縣文儒鄉一個殷實的家族,自幼就生丹青之趣。少年時為避日禍,曾輾轉流浪各地,在戰亂的年月,常常削竹代筆,蘸墨作畫。

1949年,年少氣盛又痴迷美術的他報考國民黨的軍隊擔任部隊文宣工作。未幾,“陰差陽錯地搭上了開往臺灣的海輪”,隨軍從海南島撒退臺灣

1953年至1955年陳顯棟就讀臺灣復興崗藝術學院期間,受到臺灣“新藝術運動”的影響,投身於抽象畫潮流,決定“走現代抽象,讓傳統在現實裡重生、創新”。

90歲還堅持創作中國風繪畫,這個臺灣老兵畫家卻說自己“很平凡”

青年時期的陳顯棟。駱雲飛 翻拍

因受傳統文化的薰陶,陳顯棟一直探求在抽象的油畫作品中表現傳統文化的精髓,然而當時的油畫材質和創作手法都無法實現他的理想。因惑於難以突破現狀,他深感不足,於1963年毅然退出畫壇20年,潛心研究油畫新的材質和技法。

陳顯棟將創新視為藝術家最重要的東西。他說:“其時我雖景仰中外多少大師巨匠,但僅把他們的成就和經驗當作對本人的啟迪和激勵,一定要跑出他們的‘射程’,跨越既有的藩籬,否則就沒有我個人的藝術生命。”

90歲還堅持創作中國風繪畫,這個臺灣老兵畫家卻說自己“很平凡”

陳顯棟作品《隆冬的春消息》

在20年的退隱期間,陳顯棟教書,經商,大膽嘗試各種媒材。在經過無數次失敗後,終於發現用樹脂調和油畫原料可以製成一種特殊的“畫膜”,以此薄膜來搭配畫面,常產生非凡的效果,而這也成為了之後陳顯棟畫作的重要手法。

90歲還堅持創作中國風繪畫,這個臺灣老兵畫家卻說自己“很平凡”

陳顯棟的夫人餘四妹製作畫膜。 駱雲飛 攝

1985年,時年55歲的陳顯棟重返畫壇,2000年,陳顯棟的作品經由中國《美術》雜誌被介紹到內地,而後獲邀參加五屆北京國際雙年展,被譽為站在東西方文化交匯點上的中國現代抽象畫家。

90歲還堅持創作中國風繪畫,這個臺灣老兵畫家卻說自己“很平凡”

陳顯棟作品《永恆》

“這一生平平凡凡但很努力”

“我這一生前面20歲都過著逃難的日子。13歲避日禍,19歲到臺灣,一直在過著逃難的生活。雖然平平安安過來了,但也算是難民。在這種環境下我還在奮鬥,這跟老母親對我的教育有關,她讓我一定要爭氣。”談到已去世的母親,陳顯棟不禁落淚。

90歲還堅持創作中國風繪畫,這個臺灣老兵畫家卻說自己“很平凡”

提到去世的老母親,陳顯棟不禁落淚。 駱雲飛 攝

陳顯棟作品中透著一種濃濃的思鄉之情。“從海南一走就是38個春秋。1987年年近花甲的遊子終攜妻帶子還鄉與雙親團聚,感慨萬千,老淚縱橫”。此後他每年回海南長住,“說是畫家鄉山水,其實是在重溫和補償少年的戀鄉之情。”

“我時刻無法忘懷故鄉海南的父老鄉親和那裡的椰風海韻、田園阡陌。這種思念與煎熬都一筆筆注入到我的畫面裡,成為我唯一的精神寄託。”

陳顯棟的作品對“光”“色”多有偏好。“海南四季如春,陽光熱土沙灘,臺灣也是如此,在這個環境中生長,無形中潛移默化。”

雖嚐遍時世紛亂、人間苦難,但陳顯棟一直用積極正面的心態來和這個世界相處,這種生活態度也體現在他筆下的畫作上。他說:“繪畫是歌頌我心中的大自然,真諦是‘真善美’。”

90歲還堅持創作中國風繪畫,這個臺灣老兵畫家卻說自己“很平凡”

陳顯棟作品《自然的和諧》

“平平凡凡,但很努力。”老先生如此評價自己的一生。“我一直在逼我自己,今天這張比昨天的好,我就把昨天的毀掉,明天比今天的好,我就把今天的毀掉。就這樣求進步,一直這樣走來。”

願將一生藝術成果奉獻家鄉

創新貫穿陳顯棟的美術生涯。2003年,時年73歲的陳顯棟開始在南瓜上“玩酷”,將奇思異想潑灑在自帶天然紋理的老南瓜上。2017年,他偶然間又對瓷繪藝術創作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創造性地將釉彩窯變與潑水潑彩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套獨具個人風格的藝術形式。

90歲還堅持創作中國風繪畫,這個臺灣老兵畫家卻說自己“很平凡”

陳顯棟在製作瓷板畫。駱雲飛 攝

陳顯棟熱情地將自己在繪畫中的探索傳授給年輕人。小新曾走進海口郊區陳顯棟的瓷繪畫課堂,看見90歲的老人正興致盎然地給當地高校美術專業的學生講課。

90歲還堅持創作中國風繪畫,這個臺灣老兵畫家卻說自己“很平凡”

陳顯棟在海口給大學生講課。駱雲飛 攝

老先生當場演示瓷繪技藝,各種色彩在潔白的瓷板、瓷板上碰撞融合。做出滿意的作品時陳老會得意地向學生們展示,並幽默地形容好的畫作是“丈母孃看女婿,越看越中意,越看越有趣”。

90歲還堅持創作中國風繪畫,這個臺灣老兵畫家卻說自己“很平凡”

陳顯棟展示自己創作的瓷盤畫。駱雲飛 攝

陳顯棟的學生兼工作上的助手戴慕平說,陳老雖然在教學上非常嚴格,但平時生活中對待後輩就如自己的孩子一樣百般照顧,“經常招呼大家去家裡吃飯,師母把每個人照顧得很周到”。

陳顯棟的夫人餘四妹既是他親密的生活伴侶,又是默契的藝術夥伴。陳老作畫時,她是一旁最得力的助手,兩人已攜手走過近二十載。

90歲還堅持創作中國風繪畫,這個臺灣老兵畫家卻說自己“很平凡”

陳顯棟夫人餘四妹幫助陳顯棟貼畫膜。駱雲飛 攝

《美術》雜誌前主編王仲曾評價陳顯棟為人熱情誠篤,畫如其人。在生活中他是一個熱愛生活、積極有為、充滿感恩和愛心的藝術家。

而如今他最大的心願便是能讓自己的作品葉落歸根,“在故鄉建立永久展覽館”。

“將我一生為之付出的藝術成果奉獻給我的故鄉,為家鄉美術事業盡一份綿薄之力,這是海外遊子的夙願。”

記者:黃藝 駱雲飛

編輯:白嘉懿

90歲還堅持創作中國風繪畫,這個臺灣老兵畫家卻說自己“很平凡”"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