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家小學終身名譽校長卓立:新學期要鼓勵一年級孩子考100分,受益一生!丨名家

幼兒園 一起皮一下才開心 數學 語文 教育 北京教育播報 2018-11-26
史家小學終身名譽校長卓立:新學期要鼓勵一年級孩子考100分,受益一生!丨名家

新學期已經到來,又有一批小朋友升級為一年級小學生啦。孩子上小學一年級,大家覺得最重要的任務是什麼呢?

北京史家小學終身名譽校長卓立認為,讓孩子“喜歡去上學”,就是一年級要做的最重要的事。在一年級這個起點上,如果我們能做到讓孩子發自內心地愛上學、喜歡去學校,那就很厲害了。

史家小學終身名譽校長卓立:新學期要鼓勵一年級孩子考100分,受益一生!丨名家

卓立,北京史家小學終身名譽校長,北京市潤豐學校校長,50餘年一線小學教育生涯的兒童教育專家,全國十大明星校長,北京市傑出校長,北京教育功勳人物。

卓校長曾擔任史家小學校長多年,前不久他出版了一本書,叫《歡迎來到一年級:幼小銜接家長手冊》,書中和我們分享了他50多年來的教學經驗。

卓校長總結,讓孩子“喜歡上學”,爸爸媽媽和老師們要格外注意這三個方面:

利用好有魔法的100分

鼓勵孩子找到課堂學習的樂趣

幫孩子找到自己的班級榮譽感

具體怎麼做?下面咱們聽卓校長娓娓道來……

有一個好的開端,就是成功的一半。這個說法雖然有點絕對,但是,在很多情況下倒也貼切,譬如初入一年級。

一年級,是基礎教育中的基礎教育。

基礎教育的形式是全日制的課堂教育,孩子們每天一早就來到學校,聽鈴聲坐在課堂上聽老師講課、下課和同學遊戲交流,回家複習預習、在運動會上為班級的榮譽團結奮鬥、在社會課堂上觀察瞭解真實的生活……這一切,都是形式,都是載體。

目標是掌握方法,學習的方法,和這個世界、和他人、和自己溝通的方法;目標也是發現樂趣,找到學習的樂趣、參與的樂趣、自我實現的樂趣——簡而言之,基礎教育就是“成為人”的教育。

史家小學終身名譽校長卓立:新學期要鼓勵一年級孩子考100分,受益一生!丨名家

所以我們要教給孩子的,是學習的方法,和別人、和自己、和這個世界相處的方法:讓自己積累的知識產生質變,為自己、為他人、為人類幸福提供多一種可能的能力。具體知識的積累過程是最好的媒介,但不是唯一的目標。

知道了我們教育的大目標,也就知道了在一年級這個起點上,我們要做好的事情不過就是能夠讓我們的孩子發自內心地愛上學、喜歡來學校。

這一年,我們能一起把這件事做到,就很厲害了。

有魔法的100分和沒有用的100分

1.有魔法的100分

從整個小學教育,或者更長的基礎教育期來說,分數不重要。

過分追求分數,孩子就會容易只看到枝節,而看不到全局;為了追求那極致的兩三分,會耗費自己大量精力,消磨掉許多學習的樂趣。

但是在小學一年級的時候,我提倡:要考100分!先給自己點甜頭。

為什麼一年級要和別的年級都不一樣呢?因為一年級的時候,是孩子對“學習”“上學校學習”這件事建立最初觀念的時候。

如果一上來,我們就先給定個基調:孩子,分數不重要啊,只要你努力了就行——“努力”二字是什麼意思呢?翻開字典,給孩子讀一遍詞條就解說明白了嗎?

一年級的核心任務,不是知識的學習,所以掌握知識的量相對於以後的年級來說都比較小,難度也並不是很大,而且全部是基礎知識的搭建,沒有需要融會貫通的內容,獲得100分是比較容易的。

史家小學終身名譽校長卓立:新學期要鼓勵一年級孩子考100分,受益一生!丨名家

我們常見不少剛入一年級的班級,一次小測驗下來,恨不得大半個班都是100分。

鼓勵孩子爭取100分,是在學習的最初給孩子一個有激勵力的心理高位:我是成績好的孩子,我很棒,我完全有能力學好功課。

人都是有求勝求好的心理的,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他就會自然而然地希望保持下去。而且,有趣的是,這個時間的好成績,也沒有那麼容易驕傲起來,因為班級裡同樣100分的同學也好多呢。

每年看到一年級新生放學的時候,常常會聽到這樣的對話:

“媽媽,媽媽,我今天數學、語文都是100分!”

“哎喲,我家孩子怎麼這麼厲害呀······”

“我們全班都很厲害的,我們有二十幾個100分!”

“全都這麼厲害呀······”

“對呀,還有更厲害的,我跟你說呀······”

每每聽到這樣的對話,我都會心裡一樂,孩子們呀,老師要的,就是你們的這個勁兒啊。

相反,在一年級的時候就被鼓勵著忽視分數的孩子,本來很容易掌握的知識,本來可以馬上提醒改正的馬虎、著急、書寫不認真這些小問題也都被忽視了,一下子帶過去了。

隨著孩子升上高的年級,一開始的小問題,就變成了習慣,再一點一點地往回扳可就費勁了。而且,他們往往會把在一年級成績帶來的學習定位不知不覺地延續下來,自覺地居於中等成績或者是差成績的位置。

所以,一年級的老師在判題的時候,原則是:挑錯要緊,給分要鬆。錯誤無論大小,都要在卷準確地標識出來,並監督改正;而給分數的時候,只要不是原則性的錯誤,就可以看情況忽略。

史家小學終身名譽校長卓立:新學期要鼓勵一年級孩子考100分,受益一生!丨名家

在一年級的時候,鼓勵孩子爭取最好的成績,這不是唯分數論,而是一種有效、有益的激勵手段,是在學習生涯最開始的時候,養好習慣、嚐到甜頭。

養好習慣,學習的過程就輕鬆;嚐到甜頭,就樂於到學校,一直甜下去。

但需要注意的是,從一年級的下學期漸漸開始,到二年級往後,這個方法就不適用了。而且,鼓勵,不是苛求。

一年級的孩子在入學的時候,學前掌握的一些知識是參差不齊的。入學前,有些孩子就恨不得把一二年級的學習內容都快學完了,也有些孩子可能啥都沒學。

父母一定要和老師溝通,關於教學的起點、進度。孩子超前了,提醒他不要輕視;孩子暫時跟不上,抓緊監督,跟上了班級的進度,就是他的100分。父母還可以和老師聯合起來,給他一個特別的100分。

一年級的100分,是有魔法的100分。它,帶來一路驚喜的可能。

2.沒有用的100分

但是,我同樣要強調的是:從長遠的學習生涯來說,分數不重要,更不用說100這個象徵意義更大於實際作用的數字了。

100分,只代表現在這個時間裡,卷面上這些有限的知識裡,你沒有問題了。別的,什麼都不能代表,不能說明。

它不能說明你的智慧,也不能說明你的能力和素質;它不能說明你是一個好人,也不能說明你是一個好兒子/女兒,或者好丈夫/妻子、好父親/母親;它不能說明任何你對自己和他人的價值;它只是一個或者和可能。

史家小學終身名譽校長卓立:新學期要鼓勵一年級孩子考100分,受益一生!丨名家

現在很多人對分數高低這個問題的認識總是比較偏頗,包括有些地區的教育行政部門,在評價各個學校好壞的時候,往往把分數當作一把尺子。

其實這樣當領導一點都不困難,就是每到一段時間就統計分,統計完分數就按分數來分個高下,誰都會。這是最懶的領導,而且是最不好的領導,最容易把方向搞錯了,大家都去弄分。

弄分這件事,有很多不可告人的目的、不可告人的方法。有的把差學生給擠走了、有的弄虛作假、有的提前告訴答案、有的數字上做遊戲了······統計出來的結果其實不是真的,這些方法我是非常鄙棄的。

現在有一個說法叫“第十名現象”,什麼意思呢?就是往往在班級裡第十名左右的人是最有才華的人,很多英雄人物、領袖人物上學的時候不是排第一,卻是排在第十名左右。

這些學生在整個的求學生涯中不把讀書、成績當成是唯一的追求,但他知道自己想學什麼、自己的興趣點在哪裡,所以他在班裡面可能不是分數最高的學生。

因為一個人的時間、精力的分配是有限的。比如說這個人只會奧數,他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奧數上了,其他的才能,比如演說才能、組織才能、交際才能、領導力等都可能受到限制。

那麼恰恰是哪些人得到發展呢?就是他的分數不會太差,但是他對其他方面也很重視,所以在第十名的人往往是綜合素質比較高的,他的奧數分可能比別人差幾分、英語可能比別人少背幾個單詞,但是其他的地方比較棒。而現在的社會的發展是多元的,是多層次的、多規格的,分數高不是優秀的唯一標準。

這也是我在50多年的教育教學中,一直跟自己和老師們強調的一個“新人才觀”。我們現在的年代已經不是隻有“科舉考試”一條出路的封建社會了。社會的多元化,給我們的孩子提供了多條成才的路,我們的人才標準當然也要隨之變化。

“十名”左右的孩子往往是有學習能力,又能夠不在學習上鑽牛角尖的孩子。他們往往願意根據自己的興趣去學習求知,知識面開闊、能力多樣綜合,在真實的社會生活中就會比較有競爭力。

說到這裡,父母們還需要知道一下的是,根據教育部的統一要求,目前在小學階段的學期成績評定的時候,已經不使用具體的分數了,而是以“優”“良”“合格”“不合格”的等級標準來做出成績的評定。這項措施在很多的小學裡已經開始施行了。其中,基本是以傳統的90分以上為“優”,75~90分為“良”,60~75分為“合格”,60分以下為“不合格”。

課堂學習樂趣多

1.噓!這是我們的遊戲規則

在小學50多年裡,最早教過的學生,現在也都可能退休了吧。偶爾回想起來,還真是會有不少有意思的規律。其中一個就是:能夠享受課堂學習樂趣的孩子,成績都不會太差,偶爾落下了,輕輕提點一下,馬上就回來了。

記得大概是20世紀90年代,我們有一個班級裡轉來了一名外地的孩子。孩子在原來的學校裡沒有學過英語,當地都是在初中才開始英語課。

孩子剛來的時候一句也不會說,連普通話也不很利落。他每天坐在教室裡,笑眯眯地聽,聽老師說、聽同學說;偶爾發言,就音不著調、言不及義地嘰裡呱啦一通。

但這個班的老師很有經驗,他把整個課堂的氛圍控制得非常好,不管這個同學的發言怎麼樣,全班都很平淡心,並不圍觀起鬨,也不刻意好為人師。

史家小學終身名譽校長卓立:新學期要鼓勵一年級孩子考100分,受益一生!丨名家

這個孩子是3年級的時候轉來的,時間就這樣慢慢地過去了。到了5年級,他們班有一次英語公開課,課上,我下意識地在班裡找這個印象中比較特別的孩子,沒有發現。

下課以後,我專門拉住老師問。老師說,就是那個上講臺來和我對話的孩子呀。

我一拍腦門,居然是他!那個上講臺和老師飈對話的孩子,語音語調雖然還帶著童音的做作,但是已然很流利,和印象中的那個孩子不可同日而語。

我很好奇,也請老師問了孩子的家長,孩子是在課外上了什麼輔導班嗎?“其實沒有”,家長說,“我們就是讓他每次的課都跟住了,回來複習當天的功課的同時,也把當天這一課裡邊出現的、孩子沒有學過的一二年級的知識補一補,就這樣,慢慢就好了。”

課堂學習,是在學校裡學習的主要形式。孩下們越早適應它,就越能夠很快進入有意思的校園生活。它是一種雙主體的學習方式,在學習過程之中學生是主體,在教學過程之中教師是主體,這兩個主體是流動的。有時候是老師為主講,但是講完之後可以把主動權交到學生那邊去,同時老師在教的過程當中,還要注重學生學習的反饋,並根據這些反饋調整自己的教學形式和節奏,以便讓學生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一年級的時候,能夠融入和參與到課堂學習裡來,也就掌握了在學校裡最重要的一個遊戲規則。接下來,就好好玩,玩到興高采烈吧。

2.愛發言,比你想象的要重要

常常去課堂上看看,一個班的孩子總有那麼一小群特別愛發言,能夠自己舉手發言的孩子,正確率也高;

一半兒左右的孩子時不時願意舉手發言,他們自己舉手的時候,通常都能夠給出正確的回答,偶爾被老師邀請起來發言的話,錯誤就多一些;

還有一小群孩子基本不發言,老師們只能從作業上判斷他們的掌握程度。

愛不愛發言,真的只是孩子的性格問題嗎?外向或者內向,真的會在很大的程度上影響孩子在課堂上的參與度嗎?

我認為不是。在天生氣質類型的基礎上,孩子的性格類型還在形成中,並不像大人們自己幾十年的成長下來,性格基本已經塑造成型了。

最近看朋友推薦的一位著名主持人的書,裡邊就講到了她幫助女兒從不愛發言,轉變到積極發言的方法,我覺得很正確,她找到了最重要的一方面原因,並且給出了對策。

孩子在課堂上不愛發言,最大的可能就是他不會,或者不確定自己對不對。自信表達的底氣就是實力,別無他物。

這個聰慧的媽媽在女兒快升入三年級的時候,發現了這個問題,並且想通了這個正循環的價值:在課堂上,能夠跟住老師,及時掌握知識,就會踴躍回答;回答了,無論對錯,他都進步了;下一堂課,就又進入一個新的正循環。知識積累越來越多,自信心也就越來越強。

所以,如果孩子不愛發言,很大的可能性是之前學習的東西沒有完全掌握,當堂的新知識就跟得吃力,越學越沒把握,當然就不愛舉手發言。

主持人媽媽採用的解決方法很好,就是先找出短板:她發現孩子比較吃力的科目是數學、作文和閱讀,就有針對性地想辦法。數學弱在運算,就專門練運算;作文多寫多練;閱讀需要深度,就來點文言文。就這樣,一個一個補起來,補好了自然就跟上了,跟上了自然就信心滿滿了。

解決了這個基本問題之後,適當的預習,也是幫助孩子愛上發言的好方法。預習,能夠讓孩子做到對課堂上將要學習的知識不陌生,不陌生就不膽怯。

但是預習要適當,對於求知和求新的需求非常強烈的孩子,就不要提前太多預習了,因為他們會失去對新知的新鮮感,反而容易在課堂上厭倦和走神兒,不由自主地不再積極參與課堂的學習和發言。

影響孩子發言意願的,還有一個方面是課堂的氛圍。如果老師的要求比較高、對發言的內容評價比較嚴苛,或者課堂的整體氛圍比較嚴肅、周圍同學的反饋不夠活躍,也會影響孩子發言的意願。要建立起不譏笑別人失誤的班風。

現在小學的課堂,正在朝著越來越正向的氛圍完善。當然,我們需要培養孩子有獨立表達自我觀點的能力,不輕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

史家小學終身名譽校長卓立:新學期要鼓勵一年級孩子考100分,受益一生!丨名家

也有一些學生,其實他的思維是跟著老師走的,他可能做作業、考試都沒有問題,但是他就是不愛發言。

但是,一個人能夠把自己的想法表述出來,是非常重要的能力,也是今後工作、今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能力,所以還是要提倡學生不僅要會,而且會表述出來。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用上的感官越多,知識掌握得越牢。

敢發言,敢於發表自己的見解;敢於問問題,這都是孩子具有創造性的表現。試想一下,一個在課堂上樂於積極發言、深得和老師同學互動樂趣的孩子,得多麼喜歡去上學啊。

找到自己的班級歸屬感

人是群居動物,我們都需要在集體中生活,在團隊中協作。明確自己歸屬於某一個團體,就會帶來安全感。

在初來乍到的陌生新校園裡,儘快建立孩子的班級歸屬感,也是讓孩子愛上學的重要方面。幫助孩子建立有用的班級歸屬感,主要可以做這三件事。

1.讓孩子充分感受來自校園裡家人們的善意和關愛

一個班級,就像一個家庭。每一個孩子都是這個家裡最重要的成員,怎麼樣讓孩子能夠真切地感到:我的班級是我的另一個家,我屬於這裡,我對於我的同學、老師——我在校園裡這個家的家人們很重要。

在孩子們中間,常常有很多愛在流動,但是它們確實太日常了,往往在不經意間,就被我們忽略了過去:互相借用文具,互相推薦和借閱圖書,分享自己掌握的知識和技巧,爭搶著幫生病的同學記筆記、講解落下的功課……

而老師給予孩子關愛的時候就更多了。在小學40多年,我親眼看到了太多一線的老師是如何在自己的崗位上付出的。他們的付出都太日常太平淡,很多時候都不為人所知。

前兩天,我就聽見一個媽媽在無意間說起,一個兩年前擔任過她孩子班主任的老師。最近這個媽媽生了第二個孩子,有一天在學校附近偶然遇到這個老師。老師仍然準確地記得她是哪個孩子的家長,而且遠遠地迎過來,聊了很多孩子的近況,最後非常認真地叮囑這個媽媽說,“帶小嬰兒真的非常辛苦,但是大孩子也還是個孩子呢,還要多看顧他”。

史家小學終身名譽校長卓立:新學期要鼓勵一年級孩子考100分,受益一生!丨名家

這個媽媽說,她當時眼淚就快下來了——這個老師,還記掛著她兩年前教過的學生,關心著學生家裡的事情,為她的學生會不會被有意或無意間的忽略而擔心。

太習慣了被愛著的孩子,有的時候可能會感覺不到愛。很久以前看過一個故事:一個特別會做飯的媽媽,也特別用心給家人做飯,她的孩子從出生開始,就沒有吃過難吃的食物。但是,她的孩子並不喜歡吃飯,也不珍惜媽媽辛苦準備的食物。直到有一天,孩子吃到了別人家的飯菜,這才終於明白,自己一直都在享受的原來就是並不多見的美味。

所以,你的孩子在被老師和同學們關愛、溫暖著的時候,一定要及時地提醒孩子;也要告訴孩子如何去幫助同學和老師,把善意和關愛傳達給更多的人。在愛的流動中,真實地感受到:這是我的班集體,這是我在校園裡的家和家人,我們彼此歸屬,我們是一個整體。

2.鼓勵孩子積極參與班級的事務,無論大小

一年級的時候,我們的新集體剛剛建立,大家都還不熟悉,老師和同學們也在一個互相瞭解的過程中,所以,通常不急於選出班幹部,而是會把班級的工作劃小分細,希望全班同學都參與到班級的工作中,為大家服務,也鍛鍊自己。

可別小看了一個班級的日常生活,跟一個家庭一樣,一個班裡也有不少的事務需要大家分擔。

黑板是每堂課後都需要擦的,大家一起來,輪班分擔做清潔,照顧教室裡的綠植,保持圖書架的整潔;負責開門關燈,提醒大家課間喝水···

父母一定要鼓勵孩子積極參與,哪怕一件很小的活兒,也會讓孩子覺得:我是這個班的,這裡的事兒和我有關,為大家為集體做了事情,就是我在這個班級的價值。

父母千萬不要覺得孩子在白乾活兒,吃了虧。這個“虧”實在值得吃,這個“虧”能夠建立起孩子和他的班集體的連接,存在感、歸屬感就統統都來了。

在我們秦明老師班上,原來有一個很蔫的孩子。無論是課堂討論發言,還是班級事務,統統不主動很旁觀,成績也差強人意。

怎麼才能把這個孩子更強力地拉進這個班級呢?秦老師好好想了想,安排了一個主動性強的孩子和他做同桌,有什麼班級事務的活兒,比如,去圖書館領個書啦、去體育老師那裡領個器材啦,就讓他們倆一起去。

開始的時候,蔫的那個孩子可有可無地跟著跑,後來次數多了,每次為大家辦好了事兒,得到老師和全班同學的感謝的時候,孩子感受不一樣了,一點一點,眼睛裡的光彩都不一樣了。

再後來,孩子媽媽見到班主任老師,都連呼奇蹟,說她一直想扭轉孩子的這種什麼都不熱衷的性格,沒想到在老師這裡,一個法子就治好了。這就是有了歸屬感,找到了自己對於他人的價值的孩子吧。

還有一次,也是在秦老師的班級裡,有一個小男孩在班級任務分派的時候,只想當學習委員,別的什麼也不想參與。

老師很奇怪,就悄悄和家長溝通了一下這個情況。因為已經是中年級了,擔心是不是家長有一些學習方向上的考慮。居然不是!

和家長分頭跟孩子溝通下來,才知道,孩子有一個特別利落的奶奶,在奶奶的張羅下,孩子沒有接觸過任何一件具體生活的事務,不管是負責打掃還是管理班級的物品,孩子統統不知道從哪裡著手,所以就不敢爭取了。可是沒關係呀,孩子還有一個在植物園工作的爸爸呢。老師靈機一動,決定把班級的綠色植物的管理交給這個孩子,還給他配了兩個小助手。

史家小學終身名譽校長卓立:新學期要鼓勵一年級孩子考100分,受益一生!丨名家

從爸爸那裡學來的專業知識,很快讓孩子在班級裡大顯身手。不但把植物們照顧得蒼翠欲滴,而且還在展讀時間跟同學們分享植物界的趣聞和小知識,這些都讓孩子樂在其中,變得踴躍又積極。

3.加入各種競賽的班級集體項目,建立班級榮譽感

參加校際、年級之間、班級之間的各種競技活動,是建立大家的班級榮譽感,找到集體歸屬感的最好機會了。

很多競技活動,都是以團隊的形式參與的。家長要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團隊活動技能,比如,在籃球隊裡,和小夥伴起衝鋒陷陣;在接力賽上,高聲吶喊加油;代表班級去爭取勞動小能手;一起保持好教室的整潔,爭取清潔好班級的流動紅旗……

這些都能夠讓孩子們產生強烈的團隊意識,為擁有並肩努力的隊友而滿心鼓舞,豪情壯志獵獵風起···

我們的學校運動會上,有一個傳統項目,要求班級的每一個孩子都參加,就是跳大繩。這個項目設置的最初,是讓每個班派出跳得最好的12名同學參加,在規定時間裡,跳的個數最多的班級獲勝。

後來,我們有一個班主任老師發現,他們班在練習和挑選跳繩隊員的過程中,孩子們的積極性一天比一天高,每個孩子都比昨天的自己做得更好,每個孩子都想參與。如何是好呢?那就來一個全班大動員的項目吧。

後來,幾乎每一年的學校運動會前夕,“跳大繩”這個項目的練習都是最熱烈的。有一年,牟瑤老師帶的班級,為了練習跳繩,全班同學都能夠自動自發地早到校20分鐘,課間也爭分奪秒地跑到操場上去練習。

有一次我路過操場,聽見他們班的一個孩子正在給另一個孩子強調技巧:“你不要怕,直接往中間跳反而不會跳壞,總之,膽子大就對了。”

又有另一個孩子補充說:“還有節奏,你心裡要數著,一、二、一,沒有節奏就會被繩子絆到。”

聽著孩子們滿臉稚氣又一本正經的對話,我都忍不住在心裡樂起來。可惜,那一屆的運動會,牟瑤老師的班級在決賽的時候只差了一點點,沒有獲得第一名。

後來,在教研會上,我問牟瑤老師:“沒得到第一名,孩子們失望嗎?”

牟老師說:“當然失望了,有好幾個孩子都哭了。不過,現在班級裡邊的氛圍好像不太一樣了,分擔班級的事務的時候,主動的孩子多了一些,孩子們之間的謙讓也多了,連對我都體貼了不少。”牟老師說完笑了起來,老師們也都笑了起來。

我們都知道,那種微妙的變化叫作:集體凝聚力。我們一起為一個共同的目標奮鬥過了,不論成功失敗,我們悲喜與共。

敲黑板、劃重點

喜歡上學,是一年級要做的最重要的事。

一年級,要鼓勵孩子爭取100分。

更長遠的學習生涯裡,分數不重要。

要想方設法讓孩子適應課堂學習這種學習形式,能夠樂在其中就更好了。

不愛發言的孩子可能是不會,也可能是不確定自己對不對,要和孩子一

班級是孩子們在校園裡的家,參與越多,融入越好,孩子就越愛去學校。

培養一個團隊競技項目的才能,對於建立班級榮譽感很有幫助。

內容來源丨《歡迎來到一年級:幼小銜接家長手冊》,

內容轉載丨小花生網、校長會

編輯丨唐莉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