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歲男孩帶奶嘴上幼兒園?家長這樣做,幫孩子輕鬆戒掉“安慰物”'

"
"
3歲男孩帶奶嘴上幼兒園?家長這樣做,幫孩子輕鬆戒掉“安慰物”

9月3日,陝西西安一位小男孩因吸奶嘴走紅。男孩小名叫浩浩,剛上幼兒園,因為老師不讓帶奶嘴,浩浩便把奶嘴偷偷裹起來放在書包裡。他說自己在幼兒園不敢吸,只是悄悄摸一下。回到家之後,第一件事就是迫不及待地把奶嘴拿出來吸。

面對網友“勸戒”的評論,浩浩“威脅”說他戒不掉奶嘴,不讓他吸奶嘴他就不去幼兒園了。

李躍兒老師在《誰誤解了孩子的行為:0-7歲教養困惑90問》中提到了“安慰物”的概念,強調說孩子需要安慰物是成長過程中的正常需求,不能強迫孩子捨棄,否則會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

安撫奶嘴對浩浩來講就是安慰物,他摸不著或者吸不到這個奶嘴時會感到焦慮緊張,為此家長需要採取合適的方法幫助孩子慢慢脫離安撫奶嘴。

"
3歲男孩帶奶嘴上幼兒園?家長這樣做,幫孩子輕鬆戒掉“安慰物”

9月3日,陝西西安一位小男孩因吸奶嘴走紅。男孩小名叫浩浩,剛上幼兒園,因為老師不讓帶奶嘴,浩浩便把奶嘴偷偷裹起來放在書包裡。他說自己在幼兒園不敢吸,只是悄悄摸一下。回到家之後,第一件事就是迫不及待地把奶嘴拿出來吸。

面對網友“勸戒”的評論,浩浩“威脅”說他戒不掉奶嘴,不讓他吸奶嘴他就不去幼兒園了。

李躍兒老師在《誰誤解了孩子的行為:0-7歲教養困惑90問》中提到了“安慰物”的概念,強調說孩子需要安慰物是成長過程中的正常需求,不能強迫孩子捨棄,否則會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

安撫奶嘴對浩浩來講就是安慰物,他摸不著或者吸不到這個奶嘴時會感到焦慮緊張,為此家長需要採取合適的方法幫助孩子慢慢脫離安撫奶嘴。

3歲男孩帶奶嘴上幼兒園?家長這樣做,幫孩子輕鬆戒掉“安慰物”

什麼是安慰物

兒童心理研究者稱安慰物為“過渡客體”,即孩子從依賴母親走向獨立的過渡橋樑,對孩子來說是一件好事。

打個比方,假如我們正在睡覺,突然被綁架帶走,等醒來時發現自己在水底下,這時我們感覺是極不舒服的,尤其是還不能用肺來呼吸,只能用耳朵呼吸,這時我們肯定感到很恐懼。

這時如果突然聽到熟悉的人在說話,然後有人把我們平時蓋的被子放在我們身上,恐懼就會稍微減輕一些,當我們適應了這個環境之後,有人要把我們帶到別的地方去,我們是不是會抱著被子不撒手?

對於此時的我們來講,被子就是安慰物,它在我們的心理健康方面起到了很大的安撫作用。

孩子出生後從母親的身體裡來到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遇到的情況和上面描述的差不多,環境的突然變化對孩子來說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孩子也需要一件類似被子的安慰物。

"
3歲男孩帶奶嘴上幼兒園?家長這樣做,幫孩子輕鬆戒掉“安慰物”

9月3日,陝西西安一位小男孩因吸奶嘴走紅。男孩小名叫浩浩,剛上幼兒園,因為老師不讓帶奶嘴,浩浩便把奶嘴偷偷裹起來放在書包裡。他說自己在幼兒園不敢吸,只是悄悄摸一下。回到家之後,第一件事就是迫不及待地把奶嘴拿出來吸。

面對網友“勸戒”的評論,浩浩“威脅”說他戒不掉奶嘴,不讓他吸奶嘴他就不去幼兒園了。

李躍兒老師在《誰誤解了孩子的行為:0-7歲教養困惑90問》中提到了“安慰物”的概念,強調說孩子需要安慰物是成長過程中的正常需求,不能強迫孩子捨棄,否則會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

安撫奶嘴對浩浩來講就是安慰物,他摸不著或者吸不到這個奶嘴時會感到焦慮緊張,為此家長需要採取合適的方法幫助孩子慢慢脫離安撫奶嘴。

3歲男孩帶奶嘴上幼兒園?家長這樣做,幫孩子輕鬆戒掉“安慰物”

什麼是安慰物

兒童心理研究者稱安慰物為“過渡客體”,即孩子從依賴母親走向獨立的過渡橋樑,對孩子來說是一件好事。

打個比方,假如我們正在睡覺,突然被綁架帶走,等醒來時發現自己在水底下,這時我們感覺是極不舒服的,尤其是還不能用肺來呼吸,只能用耳朵呼吸,這時我們肯定感到很恐懼。

這時如果突然聽到熟悉的人在說話,然後有人把我們平時蓋的被子放在我們身上,恐懼就會稍微減輕一些,當我們適應了這個環境之後,有人要把我們帶到別的地方去,我們是不是會抱著被子不撒手?

對於此時的我們來講,被子就是安慰物,它在我們的心理健康方面起到了很大的安撫作用。

孩子出生後從母親的身體裡來到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遇到的情況和上面描述的差不多,環境的突然變化對孩子來說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孩子也需要一件類似被子的安慰物。

3歲男孩帶奶嘴上幼兒園?家長這樣做,幫孩子輕鬆戒掉“安慰物”

安慰物對孩子的重要性

  • 孩子走向獨立的“橋樑”

孩子在很小的時候依戀的是整個環境,因為孩子把熟悉的環境當作一個整體來認知,這個整體使孩子認為是安全的。

慢慢地,孩子在這個環境中注意到一些個別的物品,當某種危機出現時,某一物品對孩子恰巧起到了安慰的作用,孩子就會認準了這個物品,把自己的內在平衡建立在與這個物品的連接上。

通過這個物品,孩子會練習到不只依戀媽媽或其他人,所以這個物品是孩子由母親走向世界的橋樑。

在嬰兒早期,孩子每天跟母親的身體近距離接觸,基本不需要依戀物。在逐漸成長的過程中,孩子有越來越多的機會與身邊的物體發生關係,遇到困難的機會也逐漸增多,所以安慰物在孩子走向獨立的初期非常重要。

  • 環境變化時,提供安全感

孩子因為臨時的生活變故或生活環境發生改變,如斷奶、媽媽上班、上幼兒園、搬家、換保姆等,都可能會造成對某個特定物質的依戀。

由於孩子自己無法控制令其不愉快和不安全的外部因素,為了獲得內心的安全和舒適,排除痛苦,孩子就會選擇一個讓自己能夠獲得安慰感的物品,緊緊地抓在手裡不放。

這個物品使孩子獲得了可控制感,只要抓住這個物品,就覺得自己控制了環境。所以,孩子一旦依戀了某個物品,說明孩子有這個需求,此時的安慰物可以為孩子提供安全感。

"
3歲男孩帶奶嘴上幼兒園?家長這樣做,幫孩子輕鬆戒掉“安慰物”

9月3日,陝西西安一位小男孩因吸奶嘴走紅。男孩小名叫浩浩,剛上幼兒園,因為老師不讓帶奶嘴,浩浩便把奶嘴偷偷裹起來放在書包裡。他說自己在幼兒園不敢吸,只是悄悄摸一下。回到家之後,第一件事就是迫不及待地把奶嘴拿出來吸。

面對網友“勸戒”的評論,浩浩“威脅”說他戒不掉奶嘴,不讓他吸奶嘴他就不去幼兒園了。

李躍兒老師在《誰誤解了孩子的行為:0-7歲教養困惑90問》中提到了“安慰物”的概念,強調說孩子需要安慰物是成長過程中的正常需求,不能強迫孩子捨棄,否則會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

安撫奶嘴對浩浩來講就是安慰物,他摸不著或者吸不到這個奶嘴時會感到焦慮緊張,為此家長需要採取合適的方法幫助孩子慢慢脫離安撫奶嘴。

3歲男孩帶奶嘴上幼兒園?家長這樣做,幫孩子輕鬆戒掉“安慰物”

什麼是安慰物

兒童心理研究者稱安慰物為“過渡客體”,即孩子從依賴母親走向獨立的過渡橋樑,對孩子來說是一件好事。

打個比方,假如我們正在睡覺,突然被綁架帶走,等醒來時發現自己在水底下,這時我們感覺是極不舒服的,尤其是還不能用肺來呼吸,只能用耳朵呼吸,這時我們肯定感到很恐懼。

這時如果突然聽到熟悉的人在說話,然後有人把我們平時蓋的被子放在我們身上,恐懼就會稍微減輕一些,當我們適應了這個環境之後,有人要把我們帶到別的地方去,我們是不是會抱著被子不撒手?

對於此時的我們來講,被子就是安慰物,它在我們的心理健康方面起到了很大的安撫作用。

孩子出生後從母親的身體裡來到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遇到的情況和上面描述的差不多,環境的突然變化對孩子來說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孩子也需要一件類似被子的安慰物。

3歲男孩帶奶嘴上幼兒園?家長這樣做,幫孩子輕鬆戒掉“安慰物”

安慰物對孩子的重要性

  • 孩子走向獨立的“橋樑”

孩子在很小的時候依戀的是整個環境,因為孩子把熟悉的環境當作一個整體來認知,這個整體使孩子認為是安全的。

慢慢地,孩子在這個環境中注意到一些個別的物品,當某種危機出現時,某一物品對孩子恰巧起到了安慰的作用,孩子就會認準了這個物品,把自己的內在平衡建立在與這個物品的連接上。

通過這個物品,孩子會練習到不只依戀媽媽或其他人,所以這個物品是孩子由母親走向世界的橋樑。

在嬰兒早期,孩子每天跟母親的身體近距離接觸,基本不需要依戀物。在逐漸成長的過程中,孩子有越來越多的機會與身邊的物體發生關係,遇到困難的機會也逐漸增多,所以安慰物在孩子走向獨立的初期非常重要。

  • 環境變化時,提供安全感

孩子因為臨時的生活變故或生活環境發生改變,如斷奶、媽媽上班、上幼兒園、搬家、換保姆等,都可能會造成對某個特定物質的依戀。

由於孩子自己無法控制令其不愉快和不安全的外部因素,為了獲得內心的安全和舒適,排除痛苦,孩子就會選擇一個讓自己能夠獲得安慰感的物品,緊緊地抓在手裡不放。

這個物品使孩子獲得了可控制感,只要抓住這個物品,就覺得自己控制了環境。所以,孩子一旦依戀了某個物品,說明孩子有這個需求,此時的安慰物可以為孩子提供安全感。

3歲男孩帶奶嘴上幼兒園?家長這樣做,幫孩子輕鬆戒掉“安慰物”

什麼情況下,父母要幫助孩子放棄安慰物

一般來講,孩子到了4歲就不會想著時時刻刻抱著安慰物了,如果這個年齡段孩子依然抱著安慰物不放手,什麼都不肯做,那麼孩子就需要幫助了。

孩子過分依賴安慰物,可能是成人過分認為孩子軟弱,擔心孩子受到傷害造成的,因為過度保護會使孩子變得敏感和內斂。

如果孩子一直沒有完成從對家的同化走向對幼兒園的同化,從對家人的依戀走向對夥伴和老師的依戀,那麼孩子在離開家的環境時,就會退回到某種自己創造的虛擬家庭環境中。

就像新聞裡的浩浩,在幼兒園時,時時刻刻想吃安撫奶嘴,因為懼怕老師,他只敢摸一摸。可想而知,孩子這一整天什麼也幹不好,只等著回家吃奶嘴。在這種情況下,孩子不知如何面對發展中遇到的困難,因此也就無法獲得很好的發展。

這時孩子抱在懷裡放不下的安慰物,就成了他克服困難走向強大的障礙。這種情況出現時,說明孩子需要父母的幫助了。幫助的方法不是教訓孩子,而是思考自己的教育方式是不是出了問題。

"
3歲男孩帶奶嘴上幼兒園?家長這樣做,幫孩子輕鬆戒掉“安慰物”

9月3日,陝西西安一位小男孩因吸奶嘴走紅。男孩小名叫浩浩,剛上幼兒園,因為老師不讓帶奶嘴,浩浩便把奶嘴偷偷裹起來放在書包裡。他說自己在幼兒園不敢吸,只是悄悄摸一下。回到家之後,第一件事就是迫不及待地把奶嘴拿出來吸。

面對網友“勸戒”的評論,浩浩“威脅”說他戒不掉奶嘴,不讓他吸奶嘴他就不去幼兒園了。

李躍兒老師在《誰誤解了孩子的行為:0-7歲教養困惑90問》中提到了“安慰物”的概念,強調說孩子需要安慰物是成長過程中的正常需求,不能強迫孩子捨棄,否則會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

安撫奶嘴對浩浩來講就是安慰物,他摸不著或者吸不到這個奶嘴時會感到焦慮緊張,為此家長需要採取合適的方法幫助孩子慢慢脫離安撫奶嘴。

3歲男孩帶奶嘴上幼兒園?家長這樣做,幫孩子輕鬆戒掉“安慰物”

什麼是安慰物

兒童心理研究者稱安慰物為“過渡客體”,即孩子從依賴母親走向獨立的過渡橋樑,對孩子來說是一件好事。

打個比方,假如我們正在睡覺,突然被綁架帶走,等醒來時發現自己在水底下,這時我們感覺是極不舒服的,尤其是還不能用肺來呼吸,只能用耳朵呼吸,這時我們肯定感到很恐懼。

這時如果突然聽到熟悉的人在說話,然後有人把我們平時蓋的被子放在我們身上,恐懼就會稍微減輕一些,當我們適應了這個環境之後,有人要把我們帶到別的地方去,我們是不是會抱著被子不撒手?

對於此時的我們來講,被子就是安慰物,它在我們的心理健康方面起到了很大的安撫作用。

孩子出生後從母親的身體裡來到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遇到的情況和上面描述的差不多,環境的突然變化對孩子來說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孩子也需要一件類似被子的安慰物。

3歲男孩帶奶嘴上幼兒園?家長這樣做,幫孩子輕鬆戒掉“安慰物”

安慰物對孩子的重要性

  • 孩子走向獨立的“橋樑”

孩子在很小的時候依戀的是整個環境,因為孩子把熟悉的環境當作一個整體來認知,這個整體使孩子認為是安全的。

慢慢地,孩子在這個環境中注意到一些個別的物品,當某種危機出現時,某一物品對孩子恰巧起到了安慰的作用,孩子就會認準了這個物品,把自己的內在平衡建立在與這個物品的連接上。

通過這個物品,孩子會練習到不只依戀媽媽或其他人,所以這個物品是孩子由母親走向世界的橋樑。

在嬰兒早期,孩子每天跟母親的身體近距離接觸,基本不需要依戀物。在逐漸成長的過程中,孩子有越來越多的機會與身邊的物體發生關係,遇到困難的機會也逐漸增多,所以安慰物在孩子走向獨立的初期非常重要。

  • 環境變化時,提供安全感

孩子因為臨時的生活變故或生活環境發生改變,如斷奶、媽媽上班、上幼兒園、搬家、換保姆等,都可能會造成對某個特定物質的依戀。

由於孩子自己無法控制令其不愉快和不安全的外部因素,為了獲得內心的安全和舒適,排除痛苦,孩子就會選擇一個讓自己能夠獲得安慰感的物品,緊緊地抓在手裡不放。

這個物品使孩子獲得了可控制感,只要抓住這個物品,就覺得自己控制了環境。所以,孩子一旦依戀了某個物品,說明孩子有這個需求,此時的安慰物可以為孩子提供安全感。

3歲男孩帶奶嘴上幼兒園?家長這樣做,幫孩子輕鬆戒掉“安慰物”

什麼情況下,父母要幫助孩子放棄安慰物

一般來講,孩子到了4歲就不會想著時時刻刻抱著安慰物了,如果這個年齡段孩子依然抱著安慰物不放手,什麼都不肯做,那麼孩子就需要幫助了。

孩子過分依賴安慰物,可能是成人過分認為孩子軟弱,擔心孩子受到傷害造成的,因為過度保護會使孩子變得敏感和內斂。

如果孩子一直沒有完成從對家的同化走向對幼兒園的同化,從對家人的依戀走向對夥伴和老師的依戀,那麼孩子在離開家的環境時,就會退回到某種自己創造的虛擬家庭環境中。

就像新聞裡的浩浩,在幼兒園時,時時刻刻想吃安撫奶嘴,因為懼怕老師,他只敢摸一摸。可想而知,孩子這一整天什麼也幹不好,只等著回家吃奶嘴。在這種情況下,孩子不知如何面對發展中遇到的困難,因此也就無法獲得很好的發展。

這時孩子抱在懷裡放不下的安慰物,就成了他克服困難走向強大的障礙。這種情況出現時,說明孩子需要父母的幫助了。幫助的方法不是教訓孩子,而是思考自己的教育方式是不是出了問題。

3歲男孩帶奶嘴上幼兒園?家長這樣做,幫孩子輕鬆戒掉“安慰物”

孩子過度依戀安慰物,父母要如何幫助

1. 不強迫孩子

首先家長要明確的是,對於6歲以前的孩子來說,他們的需求都是來自生命的本能,這些需求對他們而言都是有意義的。

新聞中浩浩的幼兒園老師不讓孩子帶安慰物是不恰當的。如果老師能給予孩子恰當的關注和安撫,又能讓孩子結交到可以依靠的小朋友,孩子漸漸地就會將安慰物忘在一邊,轉而去依戀靈活的、可運用的人,這才是對孩子發展有利的。

安慰物只是孩子某一時期用以渡過危機的臨時用品,成人要做的是使孩子自然地放棄安慰物,而不是強迫孩子放棄安慰物。

當孩子對安慰物的依戀進入後期,孩子會將安慰物丟到各種地方,或者請身邊的人替他保管。成人在孩子暫時放棄安慰物時,一定要注意他把安慰物放在了什麼地方。當他找時,儘快地遞給他,不要讓他為尋找安慰物投入過多精力,否則會讓他已經轉移開的注意力又重新集中到安慰物上。

要知道孩子對安慰物的依賴是心理的需求,問題不解決就會成為習慣,需要成人幫助孩子逐漸斷掉對安慰物的依戀。家長可以在孩子很忙時建議他暫時把安慰物放在某個地方,或為他代為保管,等他要時再還給他;等安慰物成為孩子的累贅時,再建議他放棄安慰物。

"
3歲男孩帶奶嘴上幼兒園?家長這樣做,幫孩子輕鬆戒掉“安慰物”

9月3日,陝西西安一位小男孩因吸奶嘴走紅。男孩小名叫浩浩,剛上幼兒園,因為老師不讓帶奶嘴,浩浩便把奶嘴偷偷裹起來放在書包裡。他說自己在幼兒園不敢吸,只是悄悄摸一下。回到家之後,第一件事就是迫不及待地把奶嘴拿出來吸。

面對網友“勸戒”的評論,浩浩“威脅”說他戒不掉奶嘴,不讓他吸奶嘴他就不去幼兒園了。

李躍兒老師在《誰誤解了孩子的行為:0-7歲教養困惑90問》中提到了“安慰物”的概念,強調說孩子需要安慰物是成長過程中的正常需求,不能強迫孩子捨棄,否則會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

安撫奶嘴對浩浩來講就是安慰物,他摸不著或者吸不到這個奶嘴時會感到焦慮緊張,為此家長需要採取合適的方法幫助孩子慢慢脫離安撫奶嘴。

3歲男孩帶奶嘴上幼兒園?家長這樣做,幫孩子輕鬆戒掉“安慰物”

什麼是安慰物

兒童心理研究者稱安慰物為“過渡客體”,即孩子從依賴母親走向獨立的過渡橋樑,對孩子來說是一件好事。

打個比方,假如我們正在睡覺,突然被綁架帶走,等醒來時發現自己在水底下,這時我們感覺是極不舒服的,尤其是還不能用肺來呼吸,只能用耳朵呼吸,這時我們肯定感到很恐懼。

這時如果突然聽到熟悉的人在說話,然後有人把我們平時蓋的被子放在我們身上,恐懼就會稍微減輕一些,當我們適應了這個環境之後,有人要把我們帶到別的地方去,我們是不是會抱著被子不撒手?

對於此時的我們來講,被子就是安慰物,它在我們的心理健康方面起到了很大的安撫作用。

孩子出生後從母親的身體裡來到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遇到的情況和上面描述的差不多,環境的突然變化對孩子來說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孩子也需要一件類似被子的安慰物。

3歲男孩帶奶嘴上幼兒園?家長這樣做,幫孩子輕鬆戒掉“安慰物”

安慰物對孩子的重要性

  • 孩子走向獨立的“橋樑”

孩子在很小的時候依戀的是整個環境,因為孩子把熟悉的環境當作一個整體來認知,這個整體使孩子認為是安全的。

慢慢地,孩子在這個環境中注意到一些個別的物品,當某種危機出現時,某一物品對孩子恰巧起到了安慰的作用,孩子就會認準了這個物品,把自己的內在平衡建立在與這個物品的連接上。

通過這個物品,孩子會練習到不只依戀媽媽或其他人,所以這個物品是孩子由母親走向世界的橋樑。

在嬰兒早期,孩子每天跟母親的身體近距離接觸,基本不需要依戀物。在逐漸成長的過程中,孩子有越來越多的機會與身邊的物體發生關係,遇到困難的機會也逐漸增多,所以安慰物在孩子走向獨立的初期非常重要。

  • 環境變化時,提供安全感

孩子因為臨時的生活變故或生活環境發生改變,如斷奶、媽媽上班、上幼兒園、搬家、換保姆等,都可能會造成對某個特定物質的依戀。

由於孩子自己無法控制令其不愉快和不安全的外部因素,為了獲得內心的安全和舒適,排除痛苦,孩子就會選擇一個讓自己能夠獲得安慰感的物品,緊緊地抓在手裡不放。

這個物品使孩子獲得了可控制感,只要抓住這個物品,就覺得自己控制了環境。所以,孩子一旦依戀了某個物品,說明孩子有這個需求,此時的安慰物可以為孩子提供安全感。

3歲男孩帶奶嘴上幼兒園?家長這樣做,幫孩子輕鬆戒掉“安慰物”

什麼情況下,父母要幫助孩子放棄安慰物

一般來講,孩子到了4歲就不會想著時時刻刻抱著安慰物了,如果這個年齡段孩子依然抱著安慰物不放手,什麼都不肯做,那麼孩子就需要幫助了。

孩子過分依賴安慰物,可能是成人過分認為孩子軟弱,擔心孩子受到傷害造成的,因為過度保護會使孩子變得敏感和內斂。

如果孩子一直沒有完成從對家的同化走向對幼兒園的同化,從對家人的依戀走向對夥伴和老師的依戀,那麼孩子在離開家的環境時,就會退回到某種自己創造的虛擬家庭環境中。

就像新聞裡的浩浩,在幼兒園時,時時刻刻想吃安撫奶嘴,因為懼怕老師,他只敢摸一摸。可想而知,孩子這一整天什麼也幹不好,只等著回家吃奶嘴。在這種情況下,孩子不知如何面對發展中遇到的困難,因此也就無法獲得很好的發展。

這時孩子抱在懷裡放不下的安慰物,就成了他克服困難走向強大的障礙。這種情況出現時,說明孩子需要父母的幫助了。幫助的方法不是教訓孩子,而是思考自己的教育方式是不是出了問題。

3歲男孩帶奶嘴上幼兒園?家長這樣做,幫孩子輕鬆戒掉“安慰物”

孩子過度依戀安慰物,父母要如何幫助

1. 不強迫孩子

首先家長要明確的是,對於6歲以前的孩子來說,他們的需求都是來自生命的本能,這些需求對他們而言都是有意義的。

新聞中浩浩的幼兒園老師不讓孩子帶安慰物是不恰當的。如果老師能給予孩子恰當的關注和安撫,又能讓孩子結交到可以依靠的小朋友,孩子漸漸地就會將安慰物忘在一邊,轉而去依戀靈活的、可運用的人,這才是對孩子發展有利的。

安慰物只是孩子某一時期用以渡過危機的臨時用品,成人要做的是使孩子自然地放棄安慰物,而不是強迫孩子放棄安慰物。

當孩子對安慰物的依戀進入後期,孩子會將安慰物丟到各種地方,或者請身邊的人替他保管。成人在孩子暫時放棄安慰物時,一定要注意他把安慰物放在了什麼地方。當他找時,儘快地遞給他,不要讓他為尋找安慰物投入過多精力,否則會讓他已經轉移開的注意力又重新集中到安慰物上。

要知道孩子對安慰物的依賴是心理的需求,問題不解決就會成為習慣,需要成人幫助孩子逐漸斷掉對安慰物的依戀。家長可以在孩子很忙時建議他暫時把安慰物放在某個地方,或為他代為保管,等他要時再還給他;等安慰物成為孩子的累贅時,再建議他放棄安慰物。

3歲男孩帶奶嘴上幼兒園?家長這樣做,幫孩子輕鬆戒掉“安慰物”

2. 父母要調整心態

孩子是非常敏感的,他能感覺到父母的心態,是不是舒服或者快樂,如果父母是焦慮的,孩子感應到這種情緒,也會變得焦慮。焦慮的孩子會更加依賴父母,如果父母不在,他就會找個物品代替。

在平時,家長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一定要不計任何代價、全身心地去愛孩子。不要怕孩子麻煩自己,也不要為了自己省事而去恐嚇孩子。

第二,不要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的孩子比。可以去研究一下那些狀態好的孩子的成長環境,取他人之長,補自己的不足。

父母保持好的心態,孩子才更容易戒掉對安慰物的依賴,因為父母如果給了足夠的愛,孩子就沒必要再從物品中獲取安全感了。

3. 轉移注意力

科學研究發現,依戀安慰物的孩子一般都是內心焦慮的孩子,如果孩子適應了新的環境,獲得了持續的關懷,有了令他們神往的玩伴和豐富的工作環境,很快就會將安慰物丟在一邊。

有時候孩子依戀物品,是成人造成的。有些成人過分“需要”孩子的身體,在帶孩子時,喜歡把寶寶一直抱在懷裡,不停地感受來自孩子身體的舒適感。這樣容易使孩子內心非常軟弱,面對他自己的環境時會產生退化現象,退到比現在更弱更小的狀態。

在這種情況下,除了恰當的關懷,父母更應該培養孩子的工作興趣,引導孩子對周圍環境進行探索。隨著探索的日漸豐富,孩子內心會越來越充實,精神積攢了力量,就不會過分依賴安慰物了。

"
3歲男孩帶奶嘴上幼兒園?家長這樣做,幫孩子輕鬆戒掉“安慰物”

9月3日,陝西西安一位小男孩因吸奶嘴走紅。男孩小名叫浩浩,剛上幼兒園,因為老師不讓帶奶嘴,浩浩便把奶嘴偷偷裹起來放在書包裡。他說自己在幼兒園不敢吸,只是悄悄摸一下。回到家之後,第一件事就是迫不及待地把奶嘴拿出來吸。

面對網友“勸戒”的評論,浩浩“威脅”說他戒不掉奶嘴,不讓他吸奶嘴他就不去幼兒園了。

李躍兒老師在《誰誤解了孩子的行為:0-7歲教養困惑90問》中提到了“安慰物”的概念,強調說孩子需要安慰物是成長過程中的正常需求,不能強迫孩子捨棄,否則會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

安撫奶嘴對浩浩來講就是安慰物,他摸不著或者吸不到這個奶嘴時會感到焦慮緊張,為此家長需要採取合適的方法幫助孩子慢慢脫離安撫奶嘴。

3歲男孩帶奶嘴上幼兒園?家長這樣做,幫孩子輕鬆戒掉“安慰物”

什麼是安慰物

兒童心理研究者稱安慰物為“過渡客體”,即孩子從依賴母親走向獨立的過渡橋樑,對孩子來說是一件好事。

打個比方,假如我們正在睡覺,突然被綁架帶走,等醒來時發現自己在水底下,這時我們感覺是極不舒服的,尤其是還不能用肺來呼吸,只能用耳朵呼吸,這時我們肯定感到很恐懼。

這時如果突然聽到熟悉的人在說話,然後有人把我們平時蓋的被子放在我們身上,恐懼就會稍微減輕一些,當我們適應了這個環境之後,有人要把我們帶到別的地方去,我們是不是會抱著被子不撒手?

對於此時的我們來講,被子就是安慰物,它在我們的心理健康方面起到了很大的安撫作用。

孩子出生後從母親的身體裡來到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遇到的情況和上面描述的差不多,環境的突然變化對孩子來說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孩子也需要一件類似被子的安慰物。

3歲男孩帶奶嘴上幼兒園?家長這樣做,幫孩子輕鬆戒掉“安慰物”

安慰物對孩子的重要性

  • 孩子走向獨立的“橋樑”

孩子在很小的時候依戀的是整個環境,因為孩子把熟悉的環境當作一個整體來認知,這個整體使孩子認為是安全的。

慢慢地,孩子在這個環境中注意到一些個別的物品,當某種危機出現時,某一物品對孩子恰巧起到了安慰的作用,孩子就會認準了這個物品,把自己的內在平衡建立在與這個物品的連接上。

通過這個物品,孩子會練習到不只依戀媽媽或其他人,所以這個物品是孩子由母親走向世界的橋樑。

在嬰兒早期,孩子每天跟母親的身體近距離接觸,基本不需要依戀物。在逐漸成長的過程中,孩子有越來越多的機會與身邊的物體發生關係,遇到困難的機會也逐漸增多,所以安慰物在孩子走向獨立的初期非常重要。

  • 環境變化時,提供安全感

孩子因為臨時的生活變故或生活環境發生改變,如斷奶、媽媽上班、上幼兒園、搬家、換保姆等,都可能會造成對某個特定物質的依戀。

由於孩子自己無法控制令其不愉快和不安全的外部因素,為了獲得內心的安全和舒適,排除痛苦,孩子就會選擇一個讓自己能夠獲得安慰感的物品,緊緊地抓在手裡不放。

這個物品使孩子獲得了可控制感,只要抓住這個物品,就覺得自己控制了環境。所以,孩子一旦依戀了某個物品,說明孩子有這個需求,此時的安慰物可以為孩子提供安全感。

3歲男孩帶奶嘴上幼兒園?家長這樣做,幫孩子輕鬆戒掉“安慰物”

什麼情況下,父母要幫助孩子放棄安慰物

一般來講,孩子到了4歲就不會想著時時刻刻抱著安慰物了,如果這個年齡段孩子依然抱著安慰物不放手,什麼都不肯做,那麼孩子就需要幫助了。

孩子過分依賴安慰物,可能是成人過分認為孩子軟弱,擔心孩子受到傷害造成的,因為過度保護會使孩子變得敏感和內斂。

如果孩子一直沒有完成從對家的同化走向對幼兒園的同化,從對家人的依戀走向對夥伴和老師的依戀,那麼孩子在離開家的環境時,就會退回到某種自己創造的虛擬家庭環境中。

就像新聞裡的浩浩,在幼兒園時,時時刻刻想吃安撫奶嘴,因為懼怕老師,他只敢摸一摸。可想而知,孩子這一整天什麼也幹不好,只等著回家吃奶嘴。在這種情況下,孩子不知如何面對發展中遇到的困難,因此也就無法獲得很好的發展。

這時孩子抱在懷裡放不下的安慰物,就成了他克服困難走向強大的障礙。這種情況出現時,說明孩子需要父母的幫助了。幫助的方法不是教訓孩子,而是思考自己的教育方式是不是出了問題。

3歲男孩帶奶嘴上幼兒園?家長這樣做,幫孩子輕鬆戒掉“安慰物”

孩子過度依戀安慰物,父母要如何幫助

1. 不強迫孩子

首先家長要明確的是,對於6歲以前的孩子來說,他們的需求都是來自生命的本能,這些需求對他們而言都是有意義的。

新聞中浩浩的幼兒園老師不讓孩子帶安慰物是不恰當的。如果老師能給予孩子恰當的關注和安撫,又能讓孩子結交到可以依靠的小朋友,孩子漸漸地就會將安慰物忘在一邊,轉而去依戀靈活的、可運用的人,這才是對孩子發展有利的。

安慰物只是孩子某一時期用以渡過危機的臨時用品,成人要做的是使孩子自然地放棄安慰物,而不是強迫孩子放棄安慰物。

當孩子對安慰物的依戀進入後期,孩子會將安慰物丟到各種地方,或者請身邊的人替他保管。成人在孩子暫時放棄安慰物時,一定要注意他把安慰物放在了什麼地方。當他找時,儘快地遞給他,不要讓他為尋找安慰物投入過多精力,否則會讓他已經轉移開的注意力又重新集中到安慰物上。

要知道孩子對安慰物的依賴是心理的需求,問題不解決就會成為習慣,需要成人幫助孩子逐漸斷掉對安慰物的依戀。家長可以在孩子很忙時建議他暫時把安慰物放在某個地方,或為他代為保管,等他要時再還給他;等安慰物成為孩子的累贅時,再建議他放棄安慰物。

3歲男孩帶奶嘴上幼兒園?家長這樣做,幫孩子輕鬆戒掉“安慰物”

2. 父母要調整心態

孩子是非常敏感的,他能感覺到父母的心態,是不是舒服或者快樂,如果父母是焦慮的,孩子感應到這種情緒,也會變得焦慮。焦慮的孩子會更加依賴父母,如果父母不在,他就會找個物品代替。

在平時,家長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一定要不計任何代價、全身心地去愛孩子。不要怕孩子麻煩自己,也不要為了自己省事而去恐嚇孩子。

第二,不要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的孩子比。可以去研究一下那些狀態好的孩子的成長環境,取他人之長,補自己的不足。

父母保持好的心態,孩子才更容易戒掉對安慰物的依賴,因為父母如果給了足夠的愛,孩子就沒必要再從物品中獲取安全感了。

3. 轉移注意力

科學研究發現,依戀安慰物的孩子一般都是內心焦慮的孩子,如果孩子適應了新的環境,獲得了持續的關懷,有了令他們神往的玩伴和豐富的工作環境,很快就會將安慰物丟在一邊。

有時候孩子依戀物品,是成人造成的。有些成人過分“需要”孩子的身體,在帶孩子時,喜歡把寶寶一直抱在懷裡,不停地感受來自孩子身體的舒適感。這樣容易使孩子內心非常軟弱,面對他自己的環境時會產生退化現象,退到比現在更弱更小的狀態。

在這種情況下,除了恰當的關懷,父母更應該培養孩子的工作興趣,引導孩子對周圍環境進行探索。隨著探索的日漸豐富,孩子內心會越來越充實,精神積攢了力量,就不會過分依賴安慰物了。

3歲男孩帶奶嘴上幼兒園?家長這樣做,幫孩子輕鬆戒掉“安慰物”

4. 減少使用語言

對於3歲以前的孩子,要儘量減少使用語言。因為在孩子的經驗庫裡,還無法把語言和行為匹配在一起,孩子的意志力還不足以將答應的事情付諸實施。

但是當成人在對孩子進行語言教育時,說話的氛圍、心境都會使孩子感覺到不舒服。成人以為孩子聽懂了,但發現孩子答應了卻沒去做,成人可能因此產生不良情緒。在下一次重複對孩子進行語言教育時,會將情緒帶了出來,使孩子更加註意那件不讓他做的事,強化的力量會使孩子想盡辦法去做那件父母不允許的事情。

5. 提防過度陪伴

成人擔心孩子沒有安全感而過度陪伴,會造成孩子安全感虛弱。

如果成人從孩子出生開始為他建構的工作模式是:無論何時、無論做什麼都有某個特定的成人陪同,而這個成人又給予孩子過多身體上的依戀,造成孩子只要離開這個特定的人和他身體的氣息,就會感覺非常失落。

這種失落感孩子是無法排遣的,因此他會找一個帶有自己所需要的氣息的物品,來替代那個人和那種環境。這個替代品一般是孩子從小就摟著睡覺的絨毛玩具,媽媽的內衣或者睡袍,自己的枕頭、枕巾和被子,常用的手絹等。

父母在與孩子互動時需注意不要破壞了孩子獨處的需求,提防過度陪伴對孩子成長的不良影響。幫助孩子戒掉“安慰物”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家長不能去強迫孩子立刻丟掉安慰物,這對孩子的傷害比讓他繼續使用安慰物要嚴重得多。

end

作者簡介:lemon青檸檬,喜歡讀書,樂於分享婚姻育兒、情感心理相關內容。人生目標是每一個今天都比昨天優秀一點點。喜歡我的文章歡迎關注我哦!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