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歲男孩的簡歷讓我遭受一萬點暴擊!清單式育兒真的好嗎?

幼兒園 大學 斯坦福大學 讀書 60分媽媽月華 2018-12-14

昨天中午吃飯的時候,仔爸發了一份別人家孩子的簡歷給我,看完這份才5歲上幼兒園孩子的簡歷,我內心彷彿遭受了一萬點暴擊。我連一名5歲的幼兒園小朋友都不如,讓我感覺自己真是白活了幾十年!

先帶大家看看這個幼兒園小朋友有多牛掰:首先這是一個典型的富二代,不,是復(旦)二代,人生目標就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這位孩子的性格堪稱完美:又聰明有自信,又勇敢又堅強,還善良貼心


5歲男孩的簡歷讓我遭受一萬點暴擊!清單式育兒真的好嗎?


識字量和讀書量可謂驚人!一年閱讀的英文書就高達500本!

5歲男孩的簡歷讓我遭受一萬點暴擊!清單式育兒真的好嗎?


至於愛好方面嘛,當然不會少

5歲男孩的簡歷讓我遭受一萬點暴擊!清單式育兒真的好嗎?


5歲男孩的簡歷讓我遭受一萬點暴擊!清單式育兒真的好嗎?


能教出這樣的孩子,家庭教育觀也是不一般的

5歲男孩的簡歷讓我遭受一萬點暴擊!清單式育兒真的好嗎?


孩子從兩歲半開始,父母就每天堅持2個半小時的陪伴,所謂陪伴我認真看了一下父母的時間規劃,其實就是豐富多樣的知識類學習!

5歲男孩的簡歷讓我遭受一萬點暴擊!清單式育兒真的好嗎?


所以老師的評價孩子各種好

5歲男孩的簡歷讓我遭受一萬點暴擊!清單式育兒真的好嗎?


這個孩子的父母,真的是非常用心。

更可怕的是,在我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朋友又扔了一份上海某重點小學五年級孩子的簡歷,看了那個簡歷才知道,什麼叫牛娃,什麼叫拿獎拿到手軟。

看看別人家的孩子,再看看自家不思上進只知道玩耍的娃,是不是白頭髮又增加了一大把?

為什麼別人的父母這麼有規劃,每一個計劃都能完美的完成,而自己為什麼列的計劃十有八九完不成呢?

確實,如果按照簡歷上孩子父母所列的那樣,她培養孩子的標準,絕對是按照常春藤大學的標準在努力把自家的小朋友塑造成學習好,習慣好,品學兼優,直奔成功的“完美小孩”!

現在這樣的小孩也有了一個專有名詞叫“清單式育兒”,就是所有養育培養孩子的方式都像列清單一樣,逐個去完成,似乎清單上的每一件事情都對孩子的未來具有決定性的意義。

這樣的育兒方式所培養的孩子一定更成功嗎?生活在清單式育兒中的孩子感覺究竟是怎樣的呢?他們真的會如父母期待的那樣成為完美的孩子嗎?

斯坦福大學新生教導主任朱莉(Julie Lythcott-Haims)是“閱好學生無數”的老師,她對清單式育兒有自己的看法,我們一起來聽聽看,在她的經驗中,父母努力按照某種標準去培養孩子,孩子是不是一定更成功和幸福?

朱莉說我們常常把焦點放在那些對孩子的成長教育投入不夠的父母身上,這本身其實並沒有什麼問題,但是大家忽略的是:那些與此做法截然相反,對孩子教育過度投入的父母,他們對孩子們成長的危害同樣不可估量。

這些父母覺得一個孩子的成功有賴於他們的保護,他們密切地關注著孩子的每一刻,及時阻止每一個錯誤的決定,事無鉅細,然後成功地把孩子導向某些自己滿意的大學和職業中去。

這樣養育出來的孩子,最後擁有的只能是個清單式的童年。

5歲男孩的簡歷讓我遭受一萬點暴擊!清單式育兒真的好嗎?


清單式童年究竟是什麼樣的,朱莉進行了詳細的講述,清單所包含的內容主要是以下一些:

保證孩子的基本生活與安全健康;

保證他們去正確的學校,正確的班級,在那裡他們要取得滿意的分數;

只有分數當然不夠,各種獎項、運動項目、校外活動、領導機會也必不可少;

如果孩子有能力,應該自己創建一個俱樂部,這是大學申請所看重的;

孩子還要進行社區服務,表達對社區與他人的關心,這也是大學申請看重的。

申請好學校需要什麼,家長就會制定相應的計劃,只要有需要,家長可以與每一個校長、老師、教練,還有寫推薦信的人去儘量爭取,義不容辭地成為孩子的服務生、私人助理和祕書。

為了避免孩子因為不懂事毀了自己的未來,家長會花充足的時間去鼓勵、激勵、暗示、幫助、買通孩子,甚至因此喋喋不休。

生活在清單式童年中的孩子的感受是什麼呢?

5歲男孩的簡歷讓我遭受一萬點暴擊!清單式育兒真的好嗎?


朱莉說,孩子首先失去的,是自由玩耍的時間。因為每一份家庭作業,每一次測驗,每一個活動對於我們預定好的將來都有著決定性意義,都必須讓孩子收穫更豐富,所以孩子只要能完成清單上的項目,不做家務、睡眠不足都不是問題。

父母最常說的話是:“孩子快樂就好,其他都不重要!”

但當孩子們從學校回來,有太多次我們首先詢問的是他們的作業和成績。我們臉上表達出的肯定、愛,以及他們的價值,卻來自於學科成績的A。接著我們會給孩子表揚,這樣的方法就像狗狗大賽中馴養員對狗狗的獎勵態度一樣,引導他們一天比一天跳得更高、更遠!

這樣訓練出來的孩子,進入高中後,他們就會直接問老師自己怎麼做才能去到好大學,當自己的成績不如人意,出現B甚至C時,孩子更會驚慌失措,四處求助,詢問自己這樣的成績究竟有沒有機會進入好大學。

慢慢地,孩子被壓得喘不過氣來,他們疲勞易怒、脆弱敏感,他們希望聽見父母說:“你已經很努力,做得足夠好了!”但很難聽到。慢慢地,孩子逐漸凋零,焦慮與抑鬱高發,甚至開始懷疑這樣的生活是不是值得?

這樣的方式對孩子的危害究竟是什麼呢?

那就是剝奪了孩子的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self-efficacy) 是當代最重要的心理學家之一Albert Bandura提出的一個概念,指人對自己是否能夠成功地進行某一成就行為的主觀判斷。

5歲男孩的簡歷讓我遭受一萬點暴擊!清單式育兒真的好嗎?


一般來說,成功經驗會增強自我效能,反覆的失敗會降低自我效能。

但自我效能是要孩子自己經過思考、計劃、決策、實踐、期望、妥協、嘗試、犯錯、想象,還有體驗來獲得,而不是通過父母過分的幫助、保護和手把手的指揮來獲取。

當我們把分數,成績,和獎項當作是童年的目標,完全為了將來能夠有希望進入那屈指可數的幾個大學或者職業,這樣孩子就缺乏自我效能。

即使我們通過過度幫助讓他們達成一些短期的成果,例如幫他們完成作業拿到好成績,或者讓他們的簡歷更長點,可長遠的代價卻是孩子失去自我意識。

正確的做法是:少把注意力放在那少數幾個他們能夠申請或者有希望進入的大學,而更多的關注他們的行為和思維方式,掌握的技能,和健康狀況,這些讓他們在任何地方都能取得成功的東西。

減少一點對分數成績的苛求,而把更多的興趣放在一個可以為未來成功打好基礎的童年,放在一個建立在愛與“瑣事”上的童年。

人類縱向研究表明,成功來自於在童年時做過細碎的,絲毫看不出重要的“瑣事”。越早開始,效果就越好。即使是那些瑣碎的家務,也一樣能夠讓孩子瞭解對生活的熱情,鍛鍊生活所需的習慣和本能。

人類縱向研究還表明,成功的另一個關鍵則來自於愛,這個愛不是愛工作,而是愛人,愛家庭、愛親人、愛朋友。

童年時父母應該教會孩子學習如何去愛,他們只有先愛自己才能學會去愛別人,而只有得到了父母無條件的愛,他們才能學會愛自己。

父母無條件的愛就是不關注孩子的分數和成績,而是對孩子的生活感興趣,看著孩子的眼睛,讓他們感到那種當他們剛出生時我們發自內心的喜悅,讓他在交談中知道,父母真正想了解孩子生活的一切。

大學只是短暫的幾年,無法決定人一輩子的成功和幸福!

當孩子被當成一個完整的人來看待,不管進不進大學,讀不讀名校,他都能夠靠自己的能力閃閃發光。

孩子不是盆景,他們是不知名不知種類的野花,我們的任務是為他們提供養分,讓他們經歷錘鍊,愛他們使他們能去愛別人並收穫愛,讓他們能按照自己的軌跡收穫學業和事業。支持他們成為熠熠發光的自己!

人生沒有起跑線!

——END——

特別聲明:本文為60分媽媽月華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繫“60分媽媽月華”

如未經授權轉載,將舉報,並追究法律責任!

【60分媽媽月華】暢銷育兒書作者,國家級兒童心理諮詢師,著有《別等孩子長大了才後悔你現在做得太多》。專注寶寶的吃喝拉撒,生長髮育,學習力培養及身心成長,也關注媽媽的心靈成長,健康的母嬰關係才能培養出更加傑出的寶寶。如果你想孩子身心靈都能更健康,關注我都可以找到答案哦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