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在心,合一而不為!不是我們不夠聰明,只是我們習慣了安逸

又到清明時 明善 文化 點燃回憶 2019-06-27

日間功夫,也不見得就能持之以恆,也很難做到時時刻刻,雖然心裡有所明白,卻還是無法知行合一,總是免不了受到私慾的干擾和誘惑,這本來是無法避免,只是心中苦惱我心無法清明,恪守自省也多是徒勞無用,無法真正與實踐相結合,想來也只是竹籃打水一場空,除了給自己添加無盡的煩惱外,似乎也和昨日種種一般,依舊沒有自我清醒的認識和絕對的執行能力。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聖學只一個功夫。知行不可分作兩事。

認識是實踐的開始,實踐是認識的完成。聖人的學說只有一個功夫,認識和實踐是統一的,絕不能截然分開。

我們有很清晰的認識,但真的運用到實踐中,即使開始又所堅持,也不見得就會持之以恆,這幾個字的分量太重了,我們一般人和那些成功人士,可能智力上相差無幾,但在這個認識和實踐的統一上,卻是差之毫釐謬以千里。

日間功夫,說來簡單,就是做好眼前事。可這個事是沒有盡頭的,這個事也許每日多會反覆,今日的我們可以醍醐灌頂一樣超水平完成,明日也許還能保持三分熱情,但之後的第三日,第四日……還有數不清的日日夜夜後,我們還能保持當初的那份心態嗎?

答案也許只有自己清楚,但不管如何,在認識和實踐這個過程中,我們會受到很多的干擾,不管是外界和自身,這都源於我們的內心,因為這世上沒有心外之理,也沒有心外之事。一切的本源就是這顆心。

這也是心學的主旨,修心。我們認識和實踐,知行之間的一切功夫,都是為了修心,修不明之心,存天地之氣,行浩然正氣,不畏鬼魅,此間光明。這不是無法達成的神話,是我們沒有堅定的志向,才有了懷疑一切,或者大打折扣的知行合一。

只是知道,只是知道去做;但並沒有弄清知道,也不知為何去做。

知行在心,合一而不為!不是我們不夠聰明,只是我們習慣了安逸

惟一是惟精主意,惟精是惟一功夫。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者,皆所以為惟精而求惟一也。他如博文者即約禮之功。格物致知者即誠意之功。道問學即尊德性之功。明善即誠身之功,無二說也。

惟精惟一,“惟精”是“惟一”的目的,“惟精”是“惟一”的功夫。這是我們知行合一裡,需要去體會和完善的功夫,條條道路通羅馬,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方法方式,但不是所有人的發放方式都是真確無誤的,也沒有他人的成功是可以複製的。

我們需要找到適合自己的道路,結合自身的優缺點,能夠取長補短,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法方式。這才能在知行的時候,能夠念想通達,才會有收穫,這其中的經驗與教訓,只有親身經歷才能有所有領悟,單獨的去說惟精惟一,只是空談和謬論。

沒有誰能夠準確的告訴你如何做是一定成功的,古之聖賢不行,現在的教授專家更不可能。這世間的道理大家都能明白,但是認識和實踐中的差距,這才是造成結果不同的根本,而這就只有我們自己最清楚了。

惟精惟一,就是需要我們搞清楚這其中的道理,並能準確的運用。一個人長跑,有的用一個小時,有的用半小時,固然都能抵達終點,時間和精力上卻是不同的。一生能做一件事的確難能可貴,可如果能高效的去完成這件事,是不是會更好,畢竟人的時間和精力有限,我們做事講求個效率,也是為了杜絕內心的虛妄和拖延,不要總是把成功說成是明日復明日,本質上不過是徒勞的掩耳盜鈴。

我們對於成功的定義不同,有人覺得腰纏萬貫,有的人要權利通天,還有的人要妻妾成群,更有的要世人懼我,先不說其本身的內心早已拋棄了天理,只是一味的追求私慾,只怕即使有所成就,也終究無法保持內心的清明,更容易陷入慾望的漩渦,最終誤入歧途或是一錯再錯,總難以挽回。

有時候我們明知道不好,卻還是放任不管,或者知錯不改,想來不是因為我們不夠聰明,也不是沒有這個能力去改,只是內心虛妄太多,僥倖或者矇蔽在私慾之下,也就無法知行合一,但人就是這樣啊,安逸慣了,或者取得了一點成績,相信這就是所謂的“幸福生活”,也不願意再去改變,或者再去追求什麼本心清明,還是老老實實做個俗人的好。

世間萬事自有定論,我們也不是要教化眾人,心學也從來不會強人所難,一切皆有本心而出,你覺得好於不好,內心即有認定,也無需再作他說。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