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新最全姓氏及其此後遷入永新的主要派系始遷概況

永新姓氏是中華姓氏中的一小部分。永新自有人類以來至建立縣制,何時有姓氏出現,因無歷史記載,現已無法考證。

東漢末期,建安八年(203年),孫權分遣諸將討豫章、廬陵等郡“山越”,建安九年(204年),平廬陵“山越”,建安九年至二十年(204—215年)之間,分揚州廬陵郡,地置永新縣,縣治在今澧田鎮南城中居村洲頭和沙市鎮湯排村下排交界的高洲。此時有無姓氏出現,也沒有文字記載。根據當地一些老人回憶,以前挖掘出來的古墓中有馮、羅二姓祖先的碑文出現,這隻能說明此地在龍、週二姓居住前,曾經有馮、羅二姓在此地居住過,至於是不是永新最早出現的姓氏,沒有確鑿的證據。永新的姓氏到底在什麼年代什麼地方出現?最早出現的是哪些姓氏?有待我們進一步探討。

永新最全姓氏及其此後遷入永新的主要派系始遷概況


從目前我們所掌握的資料顯示,永新縣的主體姓氏,均為歷代由北方遷移而來的中原諸姓。這些姓氏各自的源流如何,這裡不予探討。由於時間關係,我想簡略告訴大家的是:唐至清代,永新出現過哪些姓氏?

據史載,唐顯慶二年(657年)前的姓氏無考。唐顯慶二年復置永新縣(縣治在今禾川鎮)以後,唐代(618—907)和五代十國(907—960)時期,永新出現的姓氏有20個,按各自最早的一支族人遷入時間推斷,依次為:賀、龍、王、劉、張、戴、段、蕭(肖)、尹、周、郭、陳、顏(巖),文、左、姚、李、吳、牛、湯。

宋代(960—1279),有30個,依次為:沈、邱(丘)、古、曠、彭、謝、胡、林、藍(蘭)、曾、高、溫、甘、眭(suī)、朱、汪、譚、徐、羅、鄧、歐陽、夏、江、尤、宋、康、樊、馮、阮(ruǎn)、蔡。

元代(1271—1368),有9個,依次為:杜、鄒、馬、漆、唐、田、袁、黃,穰ráng(稂láng)。

明代(1368—1644),有28個,依次為:鄭、金、顧、史、洪、練、傅(付)、魏、遊、盛(聖)、熊、楊、董、巴、蔣、匡(kuāng)、賴、薛、柳、趙、廖、毛、寧、許、葉、潘(pān)、錢、卓。

清代(1644—1911),有23個,依次為:曹、何、鍾、安、鄺、程、符、樑、蘇、孫、連、侯、倪(ní)、雷、方、聶、姜、饒(ráo )、睦、呂(lǚ)、賈、俞、邊。

明清期間,其族人遷入永新,其具體時間不詳的,有8個:萬、黎、留、嚴、丁、龔、盧、韓。

綜上所述,唐至清代,永新有118個姓氏的族人遷入永新。

永新最全姓氏及其此後遷入永新的主要派系始遷概況


唐和五代十國時期,遷入永新的20個姓氏族人,各自最早的一支,於何時從何地遷入永新的哪一個村落,其開基祖是誰?以及此後這個姓氏族人遷入永新的主要派系如何?現在,這個姓氏有多少人口?全縣有多少姓氏和人口?下面只作簡要介紹:

(一)賀。始祖賀革、賀憑,原籍會(kuài)稽(今江浙地區)。賀革於唐武德五年(622年),任南平郡監州,留居永新西鄉田東(今蓮花縣南嶺鄉田東)。賀憑於唐會昌二年(842年),以著作郎任永新縣令,任滿謝官,擇居良坊【原屬永新縣,清乾隆八年(1743年),歸屬蓮花廳。今屬蓮花縣轄】。後分革公派和憑公派。且有多支賀氏族人徙居永新。永新賀氏主要為革公派和憑公派。革公派有煙閣莘塘、象形琥溪賀氏等,憑公派有才豐清塘、龍田賀氏等。今永新賀姓人口約3.6萬,居全縣第2位。

永新最全姓氏及其此後遷入永新的主要派系始遷概況


(二)龍。始祖龍庚(字西仲),原籍湖南道州(今湖南省永州市),於唐大中十一年(857年)由道州來到廬陵任吉水(今吉水縣)丞。唐乾符元年(874年),68歲的龍庚秩滿休官回湘,途經永新而“避寇永新”,安家於永新縣城東郊顧村之蓮塘(今禾川鎮泉山村蓮塘)。至第四世龍況、龍侃,生五子:龍欽、龍琮(cóng)、龍瑊(jiān)、龍顒(瑀)(yǔ)、龍琳。後分欽、琮、瑊、顒(瑀)、琳五派,分衍極廣,遂使永新成為中華龍氏的第二發祥地。後龍瑊、龍顒(瑀)外遷。今永新只有欽、琮、琳三派後裔,人口約3.2萬,居全縣第3位。

永新最全姓氏及其此後遷入永新的主要派系始遷概況


(三)王。王氏於唐乾符三年(876年)自安福金田徙居永新石橋鎮燎原村王家。此後,有多支王姓族人徙居永新。今永新王姓人口約2.2萬,居全縣第8位。

永新最全姓氏及其此後遷入永新的主要派系始遷概況


(四)劉。安福笪(Dá)橋劉氏後裔劉祥於唐景福年間(892—893)自安成下村(今安福縣嚴田鎮龍雲村)徙居永新北山(即後隆山)中村版塘(今埠前鎮仰山村版塘),為版塘劉氏開基祖。此後,有多支劉姓族人徙居永新,成為永新第一大姓。永新的劉姓族人,多為漢高祖劉邦和其同父異母的弟弟楚元王劉交的後裔。笪橋劉氏系楚元王劉交的後裔,尊安成太守劉遐為安成笪橋劉氏始祖(今版塘劉氏分衍的三門前、袍田等劉氏)。此後,有多支劉氏族人遷入永新。來自號稱“劉半縣”安福的劉氏,主要還有2支:

永新最全姓氏及其此後遷入永新的主要派系始遷概況


1、水部劉氏。系劉邦的後裔,屬於長沙劉氏大宗南派。一世祖劉德言,曾任水部員外郎,故稱水部劉氏。徙居永新的水部劉氏主要有三支:龍門劉氏、樟梘劉氏、炎村劉氏。

(1)龍門劉氏的開基祖是劉德言第16世裔劉驪珠,於元至正年間(大約1347年前後),任永新提領期滿,由廬陵江背中洲(今吉安縣官田村江背村中洲),徙居永新十二都龍門溪(今龍門鎮鐵鏡村龍門溪,1958年,修禾山水庫移民,今無人居住)。

(2)樟梘劉氏的開基祖是劉彥升(一說劉貴清),於北宋雍熙年間(984——987),從安成荊山徙居永新東鄉樟梘(今石橋鎮樟梘村)。

(3)炎村劉氏的開基祖是劉仕寧,於南宋鹹淳三年(1267年),徙居永新北鄉炎村(今蘆溪鄉炎村)。

2、蜜湖劉氏。系劉邦的後裔,屬於長沙劉氏大宗南派。蜜湖劉氏形成於唐代,尊安成令劉像為其始祖。北宋初年(約960年),蜜湖劉氏第10世劉克都(子敏),由安成蜜湖徙居蓮花南溪(南陂)老屋場(今蓮花縣坊樓鎮屋場村)。南宋紹興年間(1133-1163),劉克都第12世劉繼道徙永新八都小君衝(今無人居住),結廬而居。其子劉儔(chou)遷至沾溪(今象形鄉花溪村)。

徙居永新的劉氏族人其支派較多,今永新劉姓人口約7.4萬,約佔全縣總人口的14%,居全縣第1位。

(五)張。始祖張欽(字德廣),原籍青州(今山東省青州市),唐天覆年間(901—904)授節度推官,平陸侯,“以功封開國男,監永新,官滿因家之”。此後,有多支張姓族人徙居永新。今永新張姓人口約9000人,居全縣第15位。

永新最全姓氏及其此後遷入永新的主要派系始遷概況


(六)戴。戴儉(字秉權)於唐光化年間(899—901)自泰和縣西塘鄉黃陂村徙居永新石橋鎮梅荷村梅田,為永新戴姓開基祖。後有2支戴姓徙居永新。今永新戴姓人口約4000人,居全縣第30位。

永新最全姓氏及其此後遷入永新的主要派系始遷概況


(七)段。始祖段翊(yì),原籍饒州鄱陽(今江西省上饒市鄱陽縣),唐光化三年(900年)自鄱陽赴廬陵任永新縣令,居永新。段翊生有二子:段謙、段謨。後分鄱陽、西湖二派。今永新段氏人口約1萬,居全縣第14位。

永新最全姓氏及其此後遷入永新的主要派系始遷概況


(八)蕭(肖)。唐八葉宰相之一蕭復的後裔、朝議大夫蕭霖於唐末(905—907)從湖南長沙徙居永新,蕭霖之子蕭儼任南唐銀青光祿大夫等職,由永新而遷螺陂(今吉水縣白沙鎮螺陂村),由螺陂而遷文昌鄉之伊富(今屬吉安市青原區富田鎮)。蕭儼的後裔返遷永新後,蕭梅軒於南宋中期(1203年前後)從永新縣城北務巷徙居臺嶺鄉程佳村湖塘,稱禾山蕭氏,尊蕭儼為其始祖,蕭梅軒為湖塘開基祖。此後,有多支蕭(肖)姓族人徙居永新。今永新蕭(肖)姓族人,絕大部分把“蕭”寫成“肖”,人口約1.88萬,居全縣第9位。

永新最全姓氏及其此後遷入永新的主要派系始遷概況


(九)尹。尹氏傳至唐開元年間(713—733)的工部尚書尹思貞,生有二子:尹愔(yīn )(官至集賢院學士)、尹憶(官至江南按撫使),自此分為南、北兩派。最早遷入永新的是尹氏南派始祖尹憶之孫尹濯(zhào),居汴州(今河南開封市),為平南將軍,改廣州刺史,封鄱陽侯,留鎮洪都(今江西南昌市),於五代十國後梁開平元年(907年),避地永新。其後裔徙居湖南攸縣、茶陵和江西泰和,後又從茶陵、泰和返遷永新,而世居永新(如煙閣竹山、才豐聯合、在中苦竹坪、龍源口黃淇、龍門沙田等尹姓)。此後,尹氏北派始祖尹愔的後裔尹權(字仕宏),贈朝議郎,於北宋元豐年間(1078—1085)徙居永新牛田富溪(今坳南鄉牛田村富溪),後分衍多處(如才豐南株、澧田九西等尹姓)。今永新尹姓人口約2.7萬,居全縣第5位。

永新最全姓氏及其此後遷入永新的主要派系始遷概況


(十)周。周存仁於五代十國後梁開平三年(909年),自吉水縣盤谷鎮泥田村徙居永新石橋鎮江背村周家(中洲)。此後,有多支周氏族人遷入永新。從吉水縣盤谷鎮泥田村徙居永新的周氏,繁衍較快、人口較多的主要有2支:

永新最全姓氏及其此後遷入永新的主要派系始遷概況


1、文竹周氏。宋元禧年間(1017—1022),周瑄自吉水泥田徙居永新文竹鎮文竹村。

2、厚田周氏。明洪武年間(1368—1398),周思誠自吉水泥田徙居永新沙市鎮厚田壠(張南村)坊下圍裡。

今永新周姓人口約2.76萬,居全縣第4位。

(十一)郭。郭在美於五代十國時期(907—960)自陝西省華縣徙居永新禾川鎮秀水村,其孫郭朝卿自秀水村徙居本鎮東里村蘆塘。此後,有多支郭姓族人徙居永新,今永新郭姓人口約4500人,居全縣第28位。

永新最全姓氏及其此後遷入永新的主要派系始遷概況


(十二)陳。永新陳氏主要為義門陳氏。五代十國後梁龍德三年(923年),義門陳氏潁川堂泰和柳溪派後裔陳雲蒸、陳雲慶、陳雲興三兄弟從泰和縣早禾市遷入文竹鎮白源村渡頭,後因水災移居相隔一公里之遙的白苧。後唐同光三年(925年),陳雲慶、陳雲興兩兄弟從白苧遷往湖南茶陵墨莊,陳雲蒸留居白苧。此後,有多支陳氏族人徙居永新。其中繁衍人數較多的有三支:

永新最全姓氏及其此後遷入永新的主要派系始遷概況


1、螺岡陳氏。陳勝四(如林)於北宋淳化四年(993年)從吉安螺岡(今吉安市螺子山)徙居永新高市鄉。

2、環溪(環滸)陳氏。陳應榜於宋高宗紹興九年(1139年)跟從岳飛徵洞庭湖楊麼,次年(1140年)凱旋迴朝,路過永新石橋環溪,因病去世,葬於環溪。其子陳良友廬墓3年,遂在環溪安家。

3、西汀陳氏。陳秋白於南宋景定三年(1262年),從湖南省茶陵縣東山徙居永新高市西汀。

今永新陳姓人口約2.4萬,居全縣第7位。

(十三)顏(巖)。始祖顏詡(xǔ),原籍金陵(今江蘇省南京市),五代十國後唐莊宗同光年間(923—926),自金陵赴吉州任永新縣令。考滿,為避戰亂,遂於與他的兩個弟弟顏翊(yì)、顏翔,叔侄20餘人一同擇居於永新北鄉八都雙乳峰下搗石裡(今象形鄉花溪村搗石)。後分詡公派、翊公派、翔公派。翔公徙居湖南。永新留詡公派,翊公派。今永新顏姓人口1.37萬,居第11位。

永新最全姓氏及其此後遷入永新的主要派系始遷概況


(十四)文。文時(字春元),原籍四川成都(今四川省成都市),五代十國後唐同光三年(925年)授帳前指揮使輕車都尉,守鎮江西。“嘗巡永新,愛山水佳秀,遂留家邑北五都錢市坑東(今蓮洲鄉錢溪村)”。文氏為國內著姓之一,文時遂成為江西文姓始祖。今永新文姓人口約6000人,居第24位。

永新最全姓氏及其此後遷入永新的主要派系始遷概況


(十五)左。始祖左鄴,潤州丹陽(今江蘇省鎮江市)人,唐光化初(898—900)任衡州(今湖南衡陽市)司馬。後唐寶大年間(924—925),左鄴任期屆滿返鄉,為避戰亂,途經永新北鄉逢橋,遂於逢橋左坊定居。左鄴生三子:左璩(qú)、左琭(lù)、左璡(jīn)。分長派、中派、小派。此後,另有3支左姓徙居永新。今永新左姓人口約1.3萬,居全縣第12位。

永新最全姓氏及其此後遷入永新的主要派系始遷概況


(十六)姚。姚氏於後唐(924—936)從泰和縣姚家徙居永新蓮洲鄉錢溪村下街。後有3支姚姓徙居永新。今永新姚姓人口約400人,居全縣第74位。

永新最全姓氏及其此後遷入永新的主要派系始遷概況


據明萬曆六年《永新縣誌》載,唐宰相姚崇(651—721),陝州硤石(今河南三門陝南)人,少讀禾山甘露寺及元陽觀,又縣北十里之聰明泉。宋宰相劉沆《聰明泉》詩云“四百年中三出相”。由此可以推斷:姚氏族人最遲於唐顯慶年間(656—661)徙居永新。姚崇的後裔今徙居何地?蓮洲鄉錢溪村下街的姚姓的開基祖是誰?待考。

(十七)李。永新李氏起源於隴西,在永新,主要有兩大派:一是李倫的西平派,即唐西平王李晟之後裔;二是李柔的晉陽派,即唐高宗李淵之後裔。徙居永新最早的是茶源埠李氏。西平派李蟾(chán)(第4世)的後裔李少三(第10世),於後周廣順二年(952年),自泰和縣桐陂徙居永新茶源埠(今懷忠鎮茶源村)。李少三逝世後,其二子徙居於遂川和寧岡。直至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第21世李盤英才從寧岡(永寧)竹坪返遷永新懷忠茶源埠。

永新最全姓氏及其此後遷入永新的主要派系始遷概況


其次是浣溪李氏。西平派第18世李仲開於南宋鹹淳年間(1265——1274)從吉水谷村(今吉水縣盤谷鎮)遷至永新北鄉浣溪上舍(石)橋頭(今象形鄉黎江村萬碩)。

再次是西門李氏。晉陽派後裔李希勉由泰和前程徙居永新縣城西白泥湖(今禾川鎮西門村)。一說李希勉先徙居永新東里窯前再遷到城西白泥湖。

第四是梘田李氏。西平派第24世李天麟的兒子李約於明中葉(1400年前後)從吉城南明樓(吉水縣黃泥塘)徙居永新西鄉梘田(今澧田鎮梘田村)。

永新李氏以西平派為主流。今永新李姓人口約2.7萬,居全縣第6位。

(十八)吳。吳皙(xī)於南唐末(961—975)自九江赴吉州永新縣任主簿,徙居於永新縣城西義井(今永新縣地方稅務局南門口)處。吳皙逝世後,其長子吳熄返回九江奉祖;次子吳炤(照)留居永新,由義井徙居南鄉煙岡(今煙閣鄉)。後分為8派:廉裡派、桂岡派、洲湖派、歐田派、汴田派、橫路派、南唐派、湖山派。此外,另有 4支吳姓族人徙居永新禾川鎮袍田、石橋鎮白鷺、坳南鄉牛田、澧田鎮弓田箭市等。今永新吳姓人口1.46萬,居全縣第10位。

永新最全姓氏及其此後遷入永新的主要派系始遷概況


(十九)牛。牛氏大約於唐代徙居永新縣城南(此地今無牛姓),後牛瑞府從永新城南遷居才豐鄉龍安村花園,才豐鄉龍安村花園的牛姓族人,是牛僧孺的後裔。其祠堂為“牛氏宗祠·唐相第·吉慶堂”。 但永新城南的牛氏族人於唐代何時從何地遷入永新,其開基祖是誰,是否是牛僧孺?待考。今永新牛姓人口約150人,居全縣第98位。

永新最全姓氏及其此後遷入永新的主要派系始遷概況


(二十)湯,原為殷姓。唐末,殷氏從安福徙居永新錢市街(今蓮洲鄉錢塘村錢市街),住了3代。宋建隆二年(961年),宋大理寺評事殷成(字公立)自錢市街遷居夏陽(今石橋鎮奇山村夏陽),當時為避宋廟諱(皇帝父祖的名諱,宋太祖趙匡胤的父親叫趙弘殷),朝廷詔令全國,凡姓殷的臣民都要改姓湯,於是殷成便改為湯成,為夏陽湯姓開基祖。湯成生四子,尚存世三個,後夏陽湯氏分為下墟派、市江派、田心派。今永新湯姓人口約6900人,居全縣第20位。

永新最全姓氏及其此後遷入永新的主要派系始遷概況


唐代至清代徙居永新縣的118個姓氏的族人,後來都有從永新外遷的,這裡不提及。而在永新定居至今的,大多形成了聚族而居的村落。其中一部分村莊相當大,如:1、劉姓:懷忠村新居村、象形鄉花溪村、埠前鎮汶水村和三門前村。2、賀姓:象形鄉琥溪村、龍田鄉龍田村。3、龍姓:才豐鄉聯合村、在中鄉在中村、澧田鎮南城村。4、周姓:沙市鎮厚田村、文竹鎮文竹村。5、尹姓:龍門鎮沙田村。6、李姓:蓮洲鄉黃門村、龍源口鎮泮中村、澧田鎮梘田村。7、陳姓:龍門鎮黃崗村、高市鄉樟木山村。8、王姓:文竹鎮團結村。9、蕭(肖)姓:臺嶺鄉南汶村。10、吳姓:龍源口鎮南塘(唐)村。11、左姓:懷忠鎮左坊村、澧田鎮芰田村。12:段姓:高溪鄉下雨村。13、顏(巖):蓮洲鄉溶溪村、龍田鄉沐江村。14、彭姓:高溪鄉梅花村。15、湯姓:石橋鎮奇山村。16、汪姓:文竹鎮東路村、高溪鄉石市村。17、胡姓:蓮洲鄉雙胡村。在這17個村落中,人口最多的是象形鄉琥溪村的賀姓,達2700多人;其次是高溪鄉梅花村的彭姓和龍門鎮黃岡村的陳姓,達2400多人,其餘的都在800人以上。

永新其餘的姓氏族人大多數是從民國時期(1911—1949)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遷入永新的。

尤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由於解放軍南下,三線建設、知識青年下鄉、外縣大中院校畢業生分配和貴州、安徽、湖南,廣東等地不同性質的移民,以及改革開放打工潮的湧現,致使很多不同姓氏、不同民族的人因就業、婚配而徙居永新,使永新的姓氏和人口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遞增狀況。政協永新縣委員會編纂的《永新姓氏輯錄》載:據縣公安部門戶籍資料統計,截止2014年4月30日,全縣共有455個姓,總人口520743人,分佈在全縣23個鄉(鎮)中257個行政村(社區、居委會)內。現在的姓氏數量大致不變,人口約53萬(主要增加2014年5月以後補上戶口的人口),全縣有13個鄉、10個鎮、2個場,238個行政村,11個社區、13個居委會。

隨著新型城鎮化的推進,由交通不便的小山村遷居交通便利的中心圩鎮和縣城的人數日益增多,這些村民遷居圩鎮或縣城後,組成了一個又一個新的村莊或街道生活小區,形成了具有現代意義的人文環境和居住格局。永新各姓氏的居住地,將會有新的變化。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