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山地方水流西,子孫代代穿綢衣”的永嘉古村,曾富甲一方'

"

表山村,村名出自楚辭《九歌·山鬼》“表獨立兮山之上”之句,寄託了先人對“獨立”之精神的追求。

作為一個有千年歷史的文化古村,表山村地處巖頭鎮境內西北部山區,距縣城56.6公里,海拔450米,四面環山的地形地貌地理位置決定了它是個避戰亂、能溫飽、人口逐年增多的富饒村。

此地不僅是永嘉學派著名學者鄭伯熊的故里,自晚唐到民國,幾乎永嘉縣重大歷史事件都有表山鄭氏人物參與其中,近代更是永嘉縣革命老區,亦為紅十三軍重要活動場所之一。

"

表山村,村名出自楚辭《九歌·山鬼》“表獨立兮山之上”之句,寄託了先人對“獨立”之精神的追求。

作為一個有千年歷史的文化古村,表山村地處巖頭鎮境內西北部山區,距縣城56.6公里,海拔450米,四面環山的地形地貌地理位置決定了它是個避戰亂、能溫飽、人口逐年增多的富饒村。

此地不僅是永嘉學派著名學者鄭伯熊的故里,自晚唐到民國,幾乎永嘉縣重大歷史事件都有表山鄭氏人物參與其中,近代更是永嘉縣革命老區,亦為紅十三軍重要活動場所之一。

“表山地方水流西,子孫代代穿綢衣”的永嘉古村,曾富甲一方


"

表山村,村名出自楚辭《九歌·山鬼》“表獨立兮山之上”之句,寄託了先人對“獨立”之精神的追求。

作為一個有千年歷史的文化古村,表山村地處巖頭鎮境內西北部山區,距縣城56.6公里,海拔450米,四面環山的地形地貌地理位置決定了它是個避戰亂、能溫飽、人口逐年增多的富饒村。

此地不僅是永嘉學派著名學者鄭伯熊的故里,自晚唐到民國,幾乎永嘉縣重大歷史事件都有表山鄭氏人物參與其中,近代更是永嘉縣革命老區,亦為紅十三軍重要活動場所之一。

“表山地方水流西,子孫代代穿綢衣”的永嘉古村,曾富甲一方


“表山地方水流西,子孫代代穿綢衣”的永嘉古村,曾富甲一方


"

表山村,村名出自楚辭《九歌·山鬼》“表獨立兮山之上”之句,寄託了先人對“獨立”之精神的追求。

作為一個有千年歷史的文化古村,表山村地處巖頭鎮境內西北部山區,距縣城56.6公里,海拔450米,四面環山的地形地貌地理位置決定了它是個避戰亂、能溫飽、人口逐年增多的富饒村。

此地不僅是永嘉學派著名學者鄭伯熊的故里,自晚唐到民國,幾乎永嘉縣重大歷史事件都有表山鄭氏人物參與其中,近代更是永嘉縣革命老區,亦為紅十三軍重要活動場所之一。

“表山地方水流西,子孫代代穿綢衣”的永嘉古村,曾富甲一方


“表山地方水流西,子孫代代穿綢衣”的永嘉古村,曾富甲一方


“表山地方水流西,子孫代代穿綢衣”的永嘉古村,曾富甲一方


村裡還有多處這樣的老宅


家學源流耕讀濃

“表山地方水流西,子孫代代穿綢衣”這是當地人唱過的一首民謠,可見此處曾經的富饒。村民皆為鄭姓。據《鄭氏宗譜》記載,該村建於北宋天聖年間,至今已993年。

《鄭氏宗譜》載,1024年,鄭氏始遷之祖鄭珂是永嘉刺史鄭鎰的玄孫,攜友遊楠溪仙居四十九都之表山,見山勢雄偉,風景秀麗,確可“表獨立”于山上,有田可耕,有水可飲,遂不忍離去,逐自溫郡八字橋徙此地擇地避基樹門創屋,建堂屋20餘間,開田50多畝,樹門兩座,講孝悌以訓孫子,創祠堂以奉祖先,一曰“表山”,一曰“蓮峰”。蓮峰,因表山地方四面環山,位於低窪鍋底狀的蓮花池上(文化禮堂所在的舊址是當時從二十公里之外用人工抬運青石條在池塘上修建而成),地形像極四蓮花,取瑞意吉祥之意。

"

表山村,村名出自楚辭《九歌·山鬼》“表獨立兮山之上”之句,寄託了先人對“獨立”之精神的追求。

作為一個有千年歷史的文化古村,表山村地處巖頭鎮境內西北部山區,距縣城56.6公里,海拔450米,四面環山的地形地貌地理位置決定了它是個避戰亂、能溫飽、人口逐年增多的富饒村。

此地不僅是永嘉學派著名學者鄭伯熊的故里,自晚唐到民國,幾乎永嘉縣重大歷史事件都有表山鄭氏人物參與其中,近代更是永嘉縣革命老區,亦為紅十三軍重要活動場所之一。

“表山地方水流西,子孫代代穿綢衣”的永嘉古村,曾富甲一方


“表山地方水流西,子孫代代穿綢衣”的永嘉古村,曾富甲一方


“表山地方水流西,子孫代代穿綢衣”的永嘉古村,曾富甲一方


村裡還有多處這樣的老宅


家學源流耕讀濃

“表山地方水流西,子孫代代穿綢衣”這是當地人唱過的一首民謠,可見此處曾經的富饒。村民皆為鄭姓。據《鄭氏宗譜》記載,該村建於北宋天聖年間,至今已993年。

《鄭氏宗譜》載,1024年,鄭氏始遷之祖鄭珂是永嘉刺史鄭鎰的玄孫,攜友遊楠溪仙居四十九都之表山,見山勢雄偉,風景秀麗,確可“表獨立”于山上,有田可耕,有水可飲,遂不忍離去,逐自溫郡八字橋徙此地擇地避基樹門創屋,建堂屋20餘間,開田50多畝,樹門兩座,講孝悌以訓孫子,創祠堂以奉祖先,一曰“表山”,一曰“蓮峰”。蓮峰,因表山地方四面環山,位於低窪鍋底狀的蓮花池上(文化禮堂所在的舊址是當時從二十公里之外用人工抬運青石條在池塘上修建而成),地形像極四蓮花,取瑞意吉祥之意。

“表山地方水流西,子孫代代穿綢衣”的永嘉古村,曾富甲一方


"

表山村,村名出自楚辭《九歌·山鬼》“表獨立兮山之上”之句,寄託了先人對“獨立”之精神的追求。

作為一個有千年歷史的文化古村,表山村地處巖頭鎮境內西北部山區,距縣城56.6公里,海拔450米,四面環山的地形地貌地理位置決定了它是個避戰亂、能溫飽、人口逐年增多的富饒村。

此地不僅是永嘉學派著名學者鄭伯熊的故里,自晚唐到民國,幾乎永嘉縣重大歷史事件都有表山鄭氏人物參與其中,近代更是永嘉縣革命老區,亦為紅十三軍重要活動場所之一。

“表山地方水流西,子孫代代穿綢衣”的永嘉古村,曾富甲一方


“表山地方水流西,子孫代代穿綢衣”的永嘉古村,曾富甲一方


“表山地方水流西,子孫代代穿綢衣”的永嘉古村,曾富甲一方


村裡還有多處這樣的老宅


家學源流耕讀濃

“表山地方水流西,子孫代代穿綢衣”這是當地人唱過的一首民謠,可見此處曾經的富饒。村民皆為鄭姓。據《鄭氏宗譜》記載,該村建於北宋天聖年間,至今已993年。

《鄭氏宗譜》載,1024年,鄭氏始遷之祖鄭珂是永嘉刺史鄭鎰的玄孫,攜友遊楠溪仙居四十九都之表山,見山勢雄偉,風景秀麗,確可“表獨立”于山上,有田可耕,有水可飲,遂不忍離去,逐自溫郡八字橋徙此地擇地避基樹門創屋,建堂屋20餘間,開田50多畝,樹門兩座,講孝悌以訓孫子,創祠堂以奉祖先,一曰“表山”,一曰“蓮峰”。蓮峰,因表山地方四面環山,位於低窪鍋底狀的蓮花池上(文化禮堂所在的舊址是當時從二十公里之外用人工抬運青石條在池塘上修建而成),地形像極四蓮花,取瑞意吉祥之意。

“表山地方水流西,子孫代代穿綢衣”的永嘉古村,曾富甲一方


“表山地方水流西,子孫代代穿綢衣”的永嘉古村,曾富甲一方


"

表山村,村名出自楚辭《九歌·山鬼》“表獨立兮山之上”之句,寄託了先人對“獨立”之精神的追求。

作為一個有千年歷史的文化古村,表山村地處巖頭鎮境內西北部山區,距縣城56.6公里,海拔450米,四面環山的地形地貌地理位置決定了它是個避戰亂、能溫飽、人口逐年增多的富饒村。

此地不僅是永嘉學派著名學者鄭伯熊的故里,自晚唐到民國,幾乎永嘉縣重大歷史事件都有表山鄭氏人物參與其中,近代更是永嘉縣革命老區,亦為紅十三軍重要活動場所之一。

“表山地方水流西,子孫代代穿綢衣”的永嘉古村,曾富甲一方


“表山地方水流西,子孫代代穿綢衣”的永嘉古村,曾富甲一方


“表山地方水流西,子孫代代穿綢衣”的永嘉古村,曾富甲一方


村裡還有多處這樣的老宅


家學源流耕讀濃

“表山地方水流西,子孫代代穿綢衣”這是當地人唱過的一首民謠,可見此處曾經的富饒。村民皆為鄭姓。據《鄭氏宗譜》記載,該村建於北宋天聖年間,至今已993年。

《鄭氏宗譜》載,1024年,鄭氏始遷之祖鄭珂是永嘉刺史鄭鎰的玄孫,攜友遊楠溪仙居四十九都之表山,見山勢雄偉,風景秀麗,確可“表獨立”于山上,有田可耕,有水可飲,遂不忍離去,逐自溫郡八字橋徙此地擇地避基樹門創屋,建堂屋20餘間,開田50多畝,樹門兩座,講孝悌以訓孫子,創祠堂以奉祖先,一曰“表山”,一曰“蓮峰”。蓮峰,因表山地方四面環山,位於低窪鍋底狀的蓮花池上(文化禮堂所在的舊址是當時從二十公里之外用人工抬運青石條在池塘上修建而成),地形像極四蓮花,取瑞意吉祥之意。

“表山地方水流西,子孫代代穿綢衣”的永嘉古村,曾富甲一方


“表山地方水流西,子孫代代穿綢衣”的永嘉古村,曾富甲一方


“表山地方水流西,子孫代代穿綢衣”的永嘉古村,曾富甲一方


站在村口硐門嶺上,觀表山富麗景秀,溪水向西流,悠悠遙思當年,村口挑柴樵歌相逢牧笛放牛,斗笠耕農喝犢並呼童,那真真妙境,宛在一幅畫圖中。記者思之:如此俊秀珍幽地,當出寒窗苦功人!果真,表山仍富學才高,地靈人傑之地。始祖鄭珂出自官宦之家,詩書底蘊深厚,雖避居於山野,然風雅不減,耕讀傳家,後世學者輩出。

鄭泗保,北宋治平元年(1064)入太學,30歲執下右丞相命署知祿書記,後為理事寺小卿。鄭守彬,江淮東道度使。鄭珂曾孫鄭伯熊(字景望)、鄭伯英(字景元)是表山鄭氏代表人物,均為南宋進士,他們在永嘉學派形成過程中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現村東口有一巨石上書“宋大儒鄭伯熊故里”。鄭伯熊堂弟鄭伯謙亦為進士出身。清朝有進士鄭汝輯,現代有徐定超門生鄭冠生和鄭惻塵。留美任教的鄭九溪教授一門三博士六碩士,更是一時傳為佳話。

這些信息記載在《鄭氏宗譜》中,而在表山,《鄭氏宗譜》是村中一寶,摞起來有一人高的宗譜保存在老人協會中,雖然大部分是遺失損毀後補錄的,但其中康熙年間四冊仍保存完好。

"

表山村,村名出自楚辭《九歌·山鬼》“表獨立兮山之上”之句,寄託了先人對“獨立”之精神的追求。

作為一個有千年歷史的文化古村,表山村地處巖頭鎮境內西北部山區,距縣城56.6公里,海拔450米,四面環山的地形地貌地理位置決定了它是個避戰亂、能溫飽、人口逐年增多的富饒村。

此地不僅是永嘉學派著名學者鄭伯熊的故里,自晚唐到民國,幾乎永嘉縣重大歷史事件都有表山鄭氏人物參與其中,近代更是永嘉縣革命老區,亦為紅十三軍重要活動場所之一。

“表山地方水流西,子孫代代穿綢衣”的永嘉古村,曾富甲一方


“表山地方水流西,子孫代代穿綢衣”的永嘉古村,曾富甲一方


“表山地方水流西,子孫代代穿綢衣”的永嘉古村,曾富甲一方


村裡還有多處這樣的老宅


家學源流耕讀濃

“表山地方水流西,子孫代代穿綢衣”這是當地人唱過的一首民謠,可見此處曾經的富饒。村民皆為鄭姓。據《鄭氏宗譜》記載,該村建於北宋天聖年間,至今已993年。

《鄭氏宗譜》載,1024年,鄭氏始遷之祖鄭珂是永嘉刺史鄭鎰的玄孫,攜友遊楠溪仙居四十九都之表山,見山勢雄偉,風景秀麗,確可“表獨立”于山上,有田可耕,有水可飲,遂不忍離去,逐自溫郡八字橋徙此地擇地避基樹門創屋,建堂屋20餘間,開田50多畝,樹門兩座,講孝悌以訓孫子,創祠堂以奉祖先,一曰“表山”,一曰“蓮峰”。蓮峰,因表山地方四面環山,位於低窪鍋底狀的蓮花池上(文化禮堂所在的舊址是當時從二十公里之外用人工抬運青石條在池塘上修建而成),地形像極四蓮花,取瑞意吉祥之意。

“表山地方水流西,子孫代代穿綢衣”的永嘉古村,曾富甲一方


“表山地方水流西,子孫代代穿綢衣”的永嘉古村,曾富甲一方


“表山地方水流西,子孫代代穿綢衣”的永嘉古村,曾富甲一方


站在村口硐門嶺上,觀表山富麗景秀,溪水向西流,悠悠遙思當年,村口挑柴樵歌相逢牧笛放牛,斗笠耕農喝犢並呼童,那真真妙境,宛在一幅畫圖中。記者思之:如此俊秀珍幽地,當出寒窗苦功人!果真,表山仍富學才高,地靈人傑之地。始祖鄭珂出自官宦之家,詩書底蘊深厚,雖避居於山野,然風雅不減,耕讀傳家,後世學者輩出。

鄭泗保,北宋治平元年(1064)入太學,30歲執下右丞相命署知祿書記,後為理事寺小卿。鄭守彬,江淮東道度使。鄭珂曾孫鄭伯熊(字景望)、鄭伯英(字景元)是表山鄭氏代表人物,均為南宋進士,他們在永嘉學派形成過程中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現村東口有一巨石上書“宋大儒鄭伯熊故里”。鄭伯熊堂弟鄭伯謙亦為進士出身。清朝有進士鄭汝輯,現代有徐定超門生鄭冠生和鄭惻塵。留美任教的鄭九溪教授一門三博士六碩士,更是一時傳為佳話。

這些信息記載在《鄭氏宗譜》中,而在表山,《鄭氏宗譜》是村中一寶,摞起來有一人高的宗譜保存在老人協會中,雖然大部分是遺失損毀後補錄的,但其中康熙年間四冊仍保存完好。

“表山地方水流西,子孫代代穿綢衣”的永嘉古村,曾富甲一方


村裡的老人在查閱宗譜


歷史建築故事多

“別看我們現在不富裕,當年富甲一方出功名的也多。”

80多歲的鄭英克回憶,表山村過去是富有之村,“表山大地方,地主十八雙。”說的就是解放前表山地主36家,那只是一個大概,就像中國人喜歡18、36、108等數字一樣。確實曾經是遠近聞名的財主地,當年村裡的地主曾在白巖、潘坑、永強等地放租,每年一到稻熟就派家人前去收租。

不過,表山的地主,並不是像我們從小被影視作品灌輸的那樣驕奢淫逸、無惡不作,而是靠幾代人的省儉積累,一有了餘錢,就購置山林、田地,他們的山林面積不僅僅侷限於原表山鄉一帶,而涉及永嘉的各個鄉鎮。

"

表山村,村名出自楚辭《九歌·山鬼》“表獨立兮山之上”之句,寄託了先人對“獨立”之精神的追求。

作為一個有千年歷史的文化古村,表山村地處巖頭鎮境內西北部山區,距縣城56.6公里,海拔450米,四面環山的地形地貌地理位置決定了它是個避戰亂、能溫飽、人口逐年增多的富饒村。

此地不僅是永嘉學派著名學者鄭伯熊的故里,自晚唐到民國,幾乎永嘉縣重大歷史事件都有表山鄭氏人物參與其中,近代更是永嘉縣革命老區,亦為紅十三軍重要活動場所之一。

“表山地方水流西,子孫代代穿綢衣”的永嘉古村,曾富甲一方


“表山地方水流西,子孫代代穿綢衣”的永嘉古村,曾富甲一方


“表山地方水流西,子孫代代穿綢衣”的永嘉古村,曾富甲一方


村裡還有多處這樣的老宅


家學源流耕讀濃

“表山地方水流西,子孫代代穿綢衣”這是當地人唱過的一首民謠,可見此處曾經的富饒。村民皆為鄭姓。據《鄭氏宗譜》記載,該村建於北宋天聖年間,至今已993年。

《鄭氏宗譜》載,1024年,鄭氏始遷之祖鄭珂是永嘉刺史鄭鎰的玄孫,攜友遊楠溪仙居四十九都之表山,見山勢雄偉,風景秀麗,確可“表獨立”于山上,有田可耕,有水可飲,遂不忍離去,逐自溫郡八字橋徙此地擇地避基樹門創屋,建堂屋20餘間,開田50多畝,樹門兩座,講孝悌以訓孫子,創祠堂以奉祖先,一曰“表山”,一曰“蓮峰”。蓮峰,因表山地方四面環山,位於低窪鍋底狀的蓮花池上(文化禮堂所在的舊址是當時從二十公里之外用人工抬運青石條在池塘上修建而成),地形像極四蓮花,取瑞意吉祥之意。

“表山地方水流西,子孫代代穿綢衣”的永嘉古村,曾富甲一方


“表山地方水流西,子孫代代穿綢衣”的永嘉古村,曾富甲一方


“表山地方水流西,子孫代代穿綢衣”的永嘉古村,曾富甲一方


站在村口硐門嶺上,觀表山富麗景秀,溪水向西流,悠悠遙思當年,村口挑柴樵歌相逢牧笛放牛,斗笠耕農喝犢並呼童,那真真妙境,宛在一幅畫圖中。記者思之:如此俊秀珍幽地,當出寒窗苦功人!果真,表山仍富學才高,地靈人傑之地。始祖鄭珂出自官宦之家,詩書底蘊深厚,雖避居於山野,然風雅不減,耕讀傳家,後世學者輩出。

鄭泗保,北宋治平元年(1064)入太學,30歲執下右丞相命署知祿書記,後為理事寺小卿。鄭守彬,江淮東道度使。鄭珂曾孫鄭伯熊(字景望)、鄭伯英(字景元)是表山鄭氏代表人物,均為南宋進士,他們在永嘉學派形成過程中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現村東口有一巨石上書“宋大儒鄭伯熊故里”。鄭伯熊堂弟鄭伯謙亦為進士出身。清朝有進士鄭汝輯,現代有徐定超門生鄭冠生和鄭惻塵。留美任教的鄭九溪教授一門三博士六碩士,更是一時傳為佳話。

這些信息記載在《鄭氏宗譜》中,而在表山,《鄭氏宗譜》是村中一寶,摞起來有一人高的宗譜保存在老人協會中,雖然大部分是遺失損毀後補錄的,但其中康熙年間四冊仍保存完好。

“表山地方水流西,子孫代代穿綢衣”的永嘉古村,曾富甲一方


村裡的老人在查閱宗譜


歷史建築故事多

“別看我們現在不富裕,當年富甲一方出功名的也多。”

80多歲的鄭英克回憶,表山村過去是富有之村,“表山大地方,地主十八雙。”說的就是解放前表山地主36家,那只是一個大概,就像中國人喜歡18、36、108等數字一樣。確實曾經是遠近聞名的財主地,當年村裡的地主曾在白巖、潘坑、永強等地放租,每年一到稻熟就派家人前去收租。

不過,表山的地主,並不是像我們從小被影視作品灌輸的那樣驕奢淫逸、無惡不作,而是靠幾代人的省儉積累,一有了餘錢,就購置山林、田地,他們的山林面積不僅僅侷限於原表山鄉一帶,而涉及永嘉的各個鄉鎮。

“表山地方水流西,子孫代代穿綢衣”的永嘉古村,曾富甲一方


"

表山村,村名出自楚辭《九歌·山鬼》“表獨立兮山之上”之句,寄託了先人對“獨立”之精神的追求。

作為一個有千年歷史的文化古村,表山村地處巖頭鎮境內西北部山區,距縣城56.6公里,海拔450米,四面環山的地形地貌地理位置決定了它是個避戰亂、能溫飽、人口逐年增多的富饒村。

此地不僅是永嘉學派著名學者鄭伯熊的故里,自晚唐到民國,幾乎永嘉縣重大歷史事件都有表山鄭氏人物參與其中,近代更是永嘉縣革命老區,亦為紅十三軍重要活動場所之一。

“表山地方水流西,子孫代代穿綢衣”的永嘉古村,曾富甲一方


“表山地方水流西,子孫代代穿綢衣”的永嘉古村,曾富甲一方


“表山地方水流西,子孫代代穿綢衣”的永嘉古村,曾富甲一方


村裡還有多處這樣的老宅


家學源流耕讀濃

“表山地方水流西,子孫代代穿綢衣”這是當地人唱過的一首民謠,可見此處曾經的富饒。村民皆為鄭姓。據《鄭氏宗譜》記載,該村建於北宋天聖年間,至今已993年。

《鄭氏宗譜》載,1024年,鄭氏始遷之祖鄭珂是永嘉刺史鄭鎰的玄孫,攜友遊楠溪仙居四十九都之表山,見山勢雄偉,風景秀麗,確可“表獨立”于山上,有田可耕,有水可飲,遂不忍離去,逐自溫郡八字橋徙此地擇地避基樹門創屋,建堂屋20餘間,開田50多畝,樹門兩座,講孝悌以訓孫子,創祠堂以奉祖先,一曰“表山”,一曰“蓮峰”。蓮峰,因表山地方四面環山,位於低窪鍋底狀的蓮花池上(文化禮堂所在的舊址是當時從二十公里之外用人工抬運青石條在池塘上修建而成),地形像極四蓮花,取瑞意吉祥之意。

“表山地方水流西,子孫代代穿綢衣”的永嘉古村,曾富甲一方


“表山地方水流西,子孫代代穿綢衣”的永嘉古村,曾富甲一方


“表山地方水流西,子孫代代穿綢衣”的永嘉古村,曾富甲一方


站在村口硐門嶺上,觀表山富麗景秀,溪水向西流,悠悠遙思當年,村口挑柴樵歌相逢牧笛放牛,斗笠耕農喝犢並呼童,那真真妙境,宛在一幅畫圖中。記者思之:如此俊秀珍幽地,當出寒窗苦功人!果真,表山仍富學才高,地靈人傑之地。始祖鄭珂出自官宦之家,詩書底蘊深厚,雖避居於山野,然風雅不減,耕讀傳家,後世學者輩出。

鄭泗保,北宋治平元年(1064)入太學,30歲執下右丞相命署知祿書記,後為理事寺小卿。鄭守彬,江淮東道度使。鄭珂曾孫鄭伯熊(字景望)、鄭伯英(字景元)是表山鄭氏代表人物,均為南宋進士,他們在永嘉學派形成過程中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現村東口有一巨石上書“宋大儒鄭伯熊故里”。鄭伯熊堂弟鄭伯謙亦為進士出身。清朝有進士鄭汝輯,現代有徐定超門生鄭冠生和鄭惻塵。留美任教的鄭九溪教授一門三博士六碩士,更是一時傳為佳話。

這些信息記載在《鄭氏宗譜》中,而在表山,《鄭氏宗譜》是村中一寶,摞起來有一人高的宗譜保存在老人協會中,雖然大部分是遺失損毀後補錄的,但其中康熙年間四冊仍保存完好。

“表山地方水流西,子孫代代穿綢衣”的永嘉古村,曾富甲一方


村裡的老人在查閱宗譜


歷史建築故事多

“別看我們現在不富裕,當年富甲一方出功名的也多。”

80多歲的鄭英克回憶,表山村過去是富有之村,“表山大地方,地主十八雙。”說的就是解放前表山地主36家,那只是一個大概,就像中國人喜歡18、36、108等數字一樣。確實曾經是遠近聞名的財主地,當年村裡的地主曾在白巖、潘坑、永強等地放租,每年一到稻熟就派家人前去收租。

不過,表山的地主,並不是像我們從小被影視作品灌輸的那樣驕奢淫逸、無惡不作,而是靠幾代人的省儉積累,一有了餘錢,就購置山林、田地,他們的山林面積不僅僅侷限於原表山鄉一帶,而涉及永嘉的各個鄉鎮。

“表山地方水流西,子孫代代穿綢衣”的永嘉古村,曾富甲一方


“表山地方水流西,子孫代代穿綢衣”的永嘉古村,曾富甲一方



土地改革時被劃為地主成分的人很多,原先的大戶古宅院多被損毀,如今還保存下來的幾座清、民國古建築,院落規模大,飛簷脊飾各異,極精美。都為木質兩層小樓,廳堂、居室的門雕、格扇、欄杆十分精巧,至晚清,還引進西方建築風格。

強善堂應該是村中年代最久保存最好的古建築,木雕垂花門、雕刻的梅花、壽桃等圖案仍然清晰可見。強善堂為鄭冠生所建,鄭冠生是溫州軍政分府都督徐定超門生。兄弟四人有五座深宅大院,東西屋簷相接,廊道往復迴環,獨具匠心。中堂樓板下橫樑題刻從前往後,分別是徐定超、楠溪警備營營長易仁義和鄭冠生三人書寫的“強為善”。如今看來雖破敗仍能看出曾經的富貴和精美。不身臨其境是很難體會到古代建築的高超藝術及其身臥其中的萬貫富有。

"

表山村,村名出自楚辭《九歌·山鬼》“表獨立兮山之上”之句,寄託了先人對“獨立”之精神的追求。

作為一個有千年歷史的文化古村,表山村地處巖頭鎮境內西北部山區,距縣城56.6公里,海拔450米,四面環山的地形地貌地理位置決定了它是個避戰亂、能溫飽、人口逐年增多的富饒村。

此地不僅是永嘉學派著名學者鄭伯熊的故里,自晚唐到民國,幾乎永嘉縣重大歷史事件都有表山鄭氏人物參與其中,近代更是永嘉縣革命老區,亦為紅十三軍重要活動場所之一。

“表山地方水流西,子孫代代穿綢衣”的永嘉古村,曾富甲一方


“表山地方水流西,子孫代代穿綢衣”的永嘉古村,曾富甲一方


“表山地方水流西,子孫代代穿綢衣”的永嘉古村,曾富甲一方


村裡還有多處這樣的老宅


家學源流耕讀濃

“表山地方水流西,子孫代代穿綢衣”這是當地人唱過的一首民謠,可見此處曾經的富饒。村民皆為鄭姓。據《鄭氏宗譜》記載,該村建於北宋天聖年間,至今已993年。

《鄭氏宗譜》載,1024年,鄭氏始遷之祖鄭珂是永嘉刺史鄭鎰的玄孫,攜友遊楠溪仙居四十九都之表山,見山勢雄偉,風景秀麗,確可“表獨立”于山上,有田可耕,有水可飲,遂不忍離去,逐自溫郡八字橋徙此地擇地避基樹門創屋,建堂屋20餘間,開田50多畝,樹門兩座,講孝悌以訓孫子,創祠堂以奉祖先,一曰“表山”,一曰“蓮峰”。蓮峰,因表山地方四面環山,位於低窪鍋底狀的蓮花池上(文化禮堂所在的舊址是當時從二十公里之外用人工抬運青石條在池塘上修建而成),地形像極四蓮花,取瑞意吉祥之意。

“表山地方水流西,子孫代代穿綢衣”的永嘉古村,曾富甲一方


“表山地方水流西,子孫代代穿綢衣”的永嘉古村,曾富甲一方


“表山地方水流西,子孫代代穿綢衣”的永嘉古村,曾富甲一方


站在村口硐門嶺上,觀表山富麗景秀,溪水向西流,悠悠遙思當年,村口挑柴樵歌相逢牧笛放牛,斗笠耕農喝犢並呼童,那真真妙境,宛在一幅畫圖中。記者思之:如此俊秀珍幽地,當出寒窗苦功人!果真,表山仍富學才高,地靈人傑之地。始祖鄭珂出自官宦之家,詩書底蘊深厚,雖避居於山野,然風雅不減,耕讀傳家,後世學者輩出。

鄭泗保,北宋治平元年(1064)入太學,30歲執下右丞相命署知祿書記,後為理事寺小卿。鄭守彬,江淮東道度使。鄭珂曾孫鄭伯熊(字景望)、鄭伯英(字景元)是表山鄭氏代表人物,均為南宋進士,他們在永嘉學派形成過程中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現村東口有一巨石上書“宋大儒鄭伯熊故里”。鄭伯熊堂弟鄭伯謙亦為進士出身。清朝有進士鄭汝輯,現代有徐定超門生鄭冠生和鄭惻塵。留美任教的鄭九溪教授一門三博士六碩士,更是一時傳為佳話。

這些信息記載在《鄭氏宗譜》中,而在表山,《鄭氏宗譜》是村中一寶,摞起來有一人高的宗譜保存在老人協會中,雖然大部分是遺失損毀後補錄的,但其中康熙年間四冊仍保存完好。

“表山地方水流西,子孫代代穿綢衣”的永嘉古村,曾富甲一方


村裡的老人在查閱宗譜


歷史建築故事多

“別看我們現在不富裕,當年富甲一方出功名的也多。”

80多歲的鄭英克回憶,表山村過去是富有之村,“表山大地方,地主十八雙。”說的就是解放前表山地主36家,那只是一個大概,就像中國人喜歡18、36、108等數字一樣。確實曾經是遠近聞名的財主地,當年村裡的地主曾在白巖、潘坑、永強等地放租,每年一到稻熟就派家人前去收租。

不過,表山的地主,並不是像我們從小被影視作品灌輸的那樣驕奢淫逸、無惡不作,而是靠幾代人的省儉積累,一有了餘錢,就購置山林、田地,他們的山林面積不僅僅侷限於原表山鄉一帶,而涉及永嘉的各個鄉鎮。

“表山地方水流西,子孫代代穿綢衣”的永嘉古村,曾富甲一方


“表山地方水流西,子孫代代穿綢衣”的永嘉古村,曾富甲一方



土地改革時被劃為地主成分的人很多,原先的大戶古宅院多被損毀,如今還保存下來的幾座清、民國古建築,院落規模大,飛簷脊飾各異,極精美。都為木質兩層小樓,廳堂、居室的門雕、格扇、欄杆十分精巧,至晚清,還引進西方建築風格。

強善堂應該是村中年代最久保存最好的古建築,木雕垂花門、雕刻的梅花、壽桃等圖案仍然清晰可見。強善堂為鄭冠生所建,鄭冠生是溫州軍政分府都督徐定超門生。兄弟四人有五座深宅大院,東西屋簷相接,廊道往復迴環,獨具匠心。中堂樓板下橫樑題刻從前往後,分別是徐定超、楠溪警備營營長易仁義和鄭冠生三人書寫的“強為善”。如今看來雖破敗仍能看出曾經的富貴和精美。不身臨其境是很難體會到古代建築的高超藝術及其身臥其中的萬貫富有。

“表山地方水流西,子孫代代穿綢衣”的永嘉古村,曾富甲一方


"

表山村,村名出自楚辭《九歌·山鬼》“表獨立兮山之上”之句,寄託了先人對“獨立”之精神的追求。

作為一個有千年歷史的文化古村,表山村地處巖頭鎮境內西北部山區,距縣城56.6公里,海拔450米,四面環山的地形地貌地理位置決定了它是個避戰亂、能溫飽、人口逐年增多的富饒村。

此地不僅是永嘉學派著名學者鄭伯熊的故里,自晚唐到民國,幾乎永嘉縣重大歷史事件都有表山鄭氏人物參與其中,近代更是永嘉縣革命老區,亦為紅十三軍重要活動場所之一。

“表山地方水流西,子孫代代穿綢衣”的永嘉古村,曾富甲一方


“表山地方水流西,子孫代代穿綢衣”的永嘉古村,曾富甲一方


“表山地方水流西,子孫代代穿綢衣”的永嘉古村,曾富甲一方


村裡還有多處這樣的老宅


家學源流耕讀濃

“表山地方水流西,子孫代代穿綢衣”這是當地人唱過的一首民謠,可見此處曾經的富饒。村民皆為鄭姓。據《鄭氏宗譜》記載,該村建於北宋天聖年間,至今已993年。

《鄭氏宗譜》載,1024年,鄭氏始遷之祖鄭珂是永嘉刺史鄭鎰的玄孫,攜友遊楠溪仙居四十九都之表山,見山勢雄偉,風景秀麗,確可“表獨立”于山上,有田可耕,有水可飲,遂不忍離去,逐自溫郡八字橋徙此地擇地避基樹門創屋,建堂屋20餘間,開田50多畝,樹門兩座,講孝悌以訓孫子,創祠堂以奉祖先,一曰“表山”,一曰“蓮峰”。蓮峰,因表山地方四面環山,位於低窪鍋底狀的蓮花池上(文化禮堂所在的舊址是當時從二十公里之外用人工抬運青石條在池塘上修建而成),地形像極四蓮花,取瑞意吉祥之意。

“表山地方水流西,子孫代代穿綢衣”的永嘉古村,曾富甲一方


“表山地方水流西,子孫代代穿綢衣”的永嘉古村,曾富甲一方


“表山地方水流西,子孫代代穿綢衣”的永嘉古村,曾富甲一方


站在村口硐門嶺上,觀表山富麗景秀,溪水向西流,悠悠遙思當年,村口挑柴樵歌相逢牧笛放牛,斗笠耕農喝犢並呼童,那真真妙境,宛在一幅畫圖中。記者思之:如此俊秀珍幽地,當出寒窗苦功人!果真,表山仍富學才高,地靈人傑之地。始祖鄭珂出自官宦之家,詩書底蘊深厚,雖避居於山野,然風雅不減,耕讀傳家,後世學者輩出。

鄭泗保,北宋治平元年(1064)入太學,30歲執下右丞相命署知祿書記,後為理事寺小卿。鄭守彬,江淮東道度使。鄭珂曾孫鄭伯熊(字景望)、鄭伯英(字景元)是表山鄭氏代表人物,均為南宋進士,他們在永嘉學派形成過程中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現村東口有一巨石上書“宋大儒鄭伯熊故里”。鄭伯熊堂弟鄭伯謙亦為進士出身。清朝有進士鄭汝輯,現代有徐定超門生鄭冠生和鄭惻塵。留美任教的鄭九溪教授一門三博士六碩士,更是一時傳為佳話。

這些信息記載在《鄭氏宗譜》中,而在表山,《鄭氏宗譜》是村中一寶,摞起來有一人高的宗譜保存在老人協會中,雖然大部分是遺失損毀後補錄的,但其中康熙年間四冊仍保存完好。

“表山地方水流西,子孫代代穿綢衣”的永嘉古村,曾富甲一方


村裡的老人在查閱宗譜


歷史建築故事多

“別看我們現在不富裕,當年富甲一方出功名的也多。”

80多歲的鄭英克回憶,表山村過去是富有之村,“表山大地方,地主十八雙。”說的就是解放前表山地主36家,那只是一個大概,就像中國人喜歡18、36、108等數字一樣。確實曾經是遠近聞名的財主地,當年村裡的地主曾在白巖、潘坑、永強等地放租,每年一到稻熟就派家人前去收租。

不過,表山的地主,並不是像我們從小被影視作品灌輸的那樣驕奢淫逸、無惡不作,而是靠幾代人的省儉積累,一有了餘錢,就購置山林、田地,他們的山林面積不僅僅侷限於原表山鄉一帶,而涉及永嘉的各個鄉鎮。

“表山地方水流西,子孫代代穿綢衣”的永嘉古村,曾富甲一方


“表山地方水流西,子孫代代穿綢衣”的永嘉古村,曾富甲一方



土地改革時被劃為地主成分的人很多,原先的大戶古宅院多被損毀,如今還保存下來的幾座清、民國古建築,院落規模大,飛簷脊飾各異,極精美。都為木質兩層小樓,廳堂、居室的門雕、格扇、欄杆十分精巧,至晚清,還引進西方建築風格。

強善堂應該是村中年代最久保存最好的古建築,木雕垂花門、雕刻的梅花、壽桃等圖案仍然清晰可見。強善堂為鄭冠生所建,鄭冠生是溫州軍政分府都督徐定超門生。兄弟四人有五座深宅大院,東西屋簷相接,廊道往復迴環,獨具匠心。中堂樓板下橫樑題刻從前往後,分別是徐定超、楠溪警備營營長易仁義和鄭冠生三人書寫的“強為善”。如今看來雖破敗仍能看出曾經的富貴和精美。不身臨其境是很難體會到古代建築的高超藝術及其身臥其中的萬貫富有。

“表山地方水流西,子孫代代穿綢衣”的永嘉古村,曾富甲一方


“表山地方水流西,子孫代代穿綢衣”的永嘉古村,曾富甲一方


表山村有很多年代久遠的建築,有很多珍貴的遺蹟,鄭英克家宅門楣懸掛有一塊嘉慶十年立的“壽與德齊”匾額,署名多為名臣大員,有閩浙總督五德、浙江巡撫阮元、學政潘世恩、布政使清安泰等。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鄭英克太公鄭希棟年八十六歲,安人胡氏八十四歲,長玄孫鄭繼芬出生,五世同堂,郡縣循例報巡撫總督,申請旌表,道光元年奉旨賞給“盛世休徵”匾額,懸掛下六分祠堂。古村裡其他的匾基本都毀了。

表山村因為其深厚的歷史底蘊,為後人留下了豐富的文化古蹟,但因歷史原因或保護不善,其中很多有價值的的古蹟已經遭到破壞。原建於清光緒九年的鄭氏大宗已經被拆倒重建,古樸典雅的六分祠也沒能逃過一場大火,建於晚清的烈士鄭惻塵故居也遭到破壞。房拆了,院變了,巷道也改得隨心所欲,一代一代的表山人相繼謝世,年輕人更不知曉表山的歷史滄桑。

"

表山村,村名出自楚辭《九歌·山鬼》“表獨立兮山之上”之句,寄託了先人對“獨立”之精神的追求。

作為一個有千年歷史的文化古村,表山村地處巖頭鎮境內西北部山區,距縣城56.6公里,海拔450米,四面環山的地形地貌地理位置決定了它是個避戰亂、能溫飽、人口逐年增多的富饒村。

此地不僅是永嘉學派著名學者鄭伯熊的故里,自晚唐到民國,幾乎永嘉縣重大歷史事件都有表山鄭氏人物參與其中,近代更是永嘉縣革命老區,亦為紅十三軍重要活動場所之一。

“表山地方水流西,子孫代代穿綢衣”的永嘉古村,曾富甲一方


“表山地方水流西,子孫代代穿綢衣”的永嘉古村,曾富甲一方


“表山地方水流西,子孫代代穿綢衣”的永嘉古村,曾富甲一方


村裡還有多處這樣的老宅


家學源流耕讀濃

“表山地方水流西,子孫代代穿綢衣”這是當地人唱過的一首民謠,可見此處曾經的富饒。村民皆為鄭姓。據《鄭氏宗譜》記載,該村建於北宋天聖年間,至今已993年。

《鄭氏宗譜》載,1024年,鄭氏始遷之祖鄭珂是永嘉刺史鄭鎰的玄孫,攜友遊楠溪仙居四十九都之表山,見山勢雄偉,風景秀麗,確可“表獨立”于山上,有田可耕,有水可飲,遂不忍離去,逐自溫郡八字橋徙此地擇地避基樹門創屋,建堂屋20餘間,開田50多畝,樹門兩座,講孝悌以訓孫子,創祠堂以奉祖先,一曰“表山”,一曰“蓮峰”。蓮峰,因表山地方四面環山,位於低窪鍋底狀的蓮花池上(文化禮堂所在的舊址是當時從二十公里之外用人工抬運青石條在池塘上修建而成),地形像極四蓮花,取瑞意吉祥之意。

“表山地方水流西,子孫代代穿綢衣”的永嘉古村,曾富甲一方


“表山地方水流西,子孫代代穿綢衣”的永嘉古村,曾富甲一方


“表山地方水流西,子孫代代穿綢衣”的永嘉古村,曾富甲一方


站在村口硐門嶺上,觀表山富麗景秀,溪水向西流,悠悠遙思當年,村口挑柴樵歌相逢牧笛放牛,斗笠耕農喝犢並呼童,那真真妙境,宛在一幅畫圖中。記者思之:如此俊秀珍幽地,當出寒窗苦功人!果真,表山仍富學才高,地靈人傑之地。始祖鄭珂出自官宦之家,詩書底蘊深厚,雖避居於山野,然風雅不減,耕讀傳家,後世學者輩出。

鄭泗保,北宋治平元年(1064)入太學,30歲執下右丞相命署知祿書記,後為理事寺小卿。鄭守彬,江淮東道度使。鄭珂曾孫鄭伯熊(字景望)、鄭伯英(字景元)是表山鄭氏代表人物,均為南宋進士,他們在永嘉學派形成過程中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現村東口有一巨石上書“宋大儒鄭伯熊故里”。鄭伯熊堂弟鄭伯謙亦為進士出身。清朝有進士鄭汝輯,現代有徐定超門生鄭冠生和鄭惻塵。留美任教的鄭九溪教授一門三博士六碩士,更是一時傳為佳話。

這些信息記載在《鄭氏宗譜》中,而在表山,《鄭氏宗譜》是村中一寶,摞起來有一人高的宗譜保存在老人協會中,雖然大部分是遺失損毀後補錄的,但其中康熙年間四冊仍保存完好。

“表山地方水流西,子孫代代穿綢衣”的永嘉古村,曾富甲一方


村裡的老人在查閱宗譜


歷史建築故事多

“別看我們現在不富裕,當年富甲一方出功名的也多。”

80多歲的鄭英克回憶,表山村過去是富有之村,“表山大地方,地主十八雙。”說的就是解放前表山地主36家,那只是一個大概,就像中國人喜歡18、36、108等數字一樣。確實曾經是遠近聞名的財主地,當年村裡的地主曾在白巖、潘坑、永強等地放租,每年一到稻熟就派家人前去收租。

不過,表山的地主,並不是像我們從小被影視作品灌輸的那樣驕奢淫逸、無惡不作,而是靠幾代人的省儉積累,一有了餘錢,就購置山林、田地,他們的山林面積不僅僅侷限於原表山鄉一帶,而涉及永嘉的各個鄉鎮。

“表山地方水流西,子孫代代穿綢衣”的永嘉古村,曾富甲一方


“表山地方水流西,子孫代代穿綢衣”的永嘉古村,曾富甲一方



土地改革時被劃為地主成分的人很多,原先的大戶古宅院多被損毀,如今還保存下來的幾座清、民國古建築,院落規模大,飛簷脊飾各異,極精美。都為木質兩層小樓,廳堂、居室的門雕、格扇、欄杆十分精巧,至晚清,還引進西方建築風格。

強善堂應該是村中年代最久保存最好的古建築,木雕垂花門、雕刻的梅花、壽桃等圖案仍然清晰可見。強善堂為鄭冠生所建,鄭冠生是溫州軍政分府都督徐定超門生。兄弟四人有五座深宅大院,東西屋簷相接,廊道往復迴環,獨具匠心。中堂樓板下橫樑題刻從前往後,分別是徐定超、楠溪警備營營長易仁義和鄭冠生三人書寫的“強為善”。如今看來雖破敗仍能看出曾經的富貴和精美。不身臨其境是很難體會到古代建築的高超藝術及其身臥其中的萬貫富有。

“表山地方水流西,子孫代代穿綢衣”的永嘉古村,曾富甲一方


“表山地方水流西,子孫代代穿綢衣”的永嘉古村,曾富甲一方


表山村有很多年代久遠的建築,有很多珍貴的遺蹟,鄭英克家宅門楣懸掛有一塊嘉慶十年立的“壽與德齊”匾額,署名多為名臣大員,有閩浙總督五德、浙江巡撫阮元、學政潘世恩、布政使清安泰等。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鄭英克太公鄭希棟年八十六歲,安人胡氏八十四歲,長玄孫鄭繼芬出生,五世同堂,郡縣循例報巡撫總督,申請旌表,道光元年奉旨賞給“盛世休徵”匾額,懸掛下六分祠堂。古村裡其他的匾基本都毀了。

表山村因為其深厚的歷史底蘊,為後人留下了豐富的文化古蹟,但因歷史原因或保護不善,其中很多有價值的的古蹟已經遭到破壞。原建於清光緒九年的鄭氏大宗已經被拆倒重建,古樸典雅的六分祠也沒能逃過一場大火,建於晚清的烈士鄭惻塵故居也遭到破壞。房拆了,院變了,巷道也改得隨心所欲,一代一代的表山人相繼謝世,年輕人更不知曉表山的歷史滄桑。

“表山地方水流西,子孫代代穿綢衣”的永嘉古村,曾富甲一方


重建後的六分祠


"

表山村,村名出自楚辭《九歌·山鬼》“表獨立兮山之上”之句,寄託了先人對“獨立”之精神的追求。

作為一個有千年歷史的文化古村,表山村地處巖頭鎮境內西北部山區,距縣城56.6公里,海拔450米,四面環山的地形地貌地理位置決定了它是個避戰亂、能溫飽、人口逐年增多的富饒村。

此地不僅是永嘉學派著名學者鄭伯熊的故里,自晚唐到民國,幾乎永嘉縣重大歷史事件都有表山鄭氏人物參與其中,近代更是永嘉縣革命老區,亦為紅十三軍重要活動場所之一。

“表山地方水流西,子孫代代穿綢衣”的永嘉古村,曾富甲一方


“表山地方水流西,子孫代代穿綢衣”的永嘉古村,曾富甲一方


“表山地方水流西,子孫代代穿綢衣”的永嘉古村,曾富甲一方


村裡還有多處這樣的老宅


家學源流耕讀濃

“表山地方水流西,子孫代代穿綢衣”這是當地人唱過的一首民謠,可見此處曾經的富饒。村民皆為鄭姓。據《鄭氏宗譜》記載,該村建於北宋天聖年間,至今已993年。

《鄭氏宗譜》載,1024年,鄭氏始遷之祖鄭珂是永嘉刺史鄭鎰的玄孫,攜友遊楠溪仙居四十九都之表山,見山勢雄偉,風景秀麗,確可“表獨立”于山上,有田可耕,有水可飲,遂不忍離去,逐自溫郡八字橋徙此地擇地避基樹門創屋,建堂屋20餘間,開田50多畝,樹門兩座,講孝悌以訓孫子,創祠堂以奉祖先,一曰“表山”,一曰“蓮峰”。蓮峰,因表山地方四面環山,位於低窪鍋底狀的蓮花池上(文化禮堂所在的舊址是當時從二十公里之外用人工抬運青石條在池塘上修建而成),地形像極四蓮花,取瑞意吉祥之意。

“表山地方水流西,子孫代代穿綢衣”的永嘉古村,曾富甲一方


“表山地方水流西,子孫代代穿綢衣”的永嘉古村,曾富甲一方


“表山地方水流西,子孫代代穿綢衣”的永嘉古村,曾富甲一方


站在村口硐門嶺上,觀表山富麗景秀,溪水向西流,悠悠遙思當年,村口挑柴樵歌相逢牧笛放牛,斗笠耕農喝犢並呼童,那真真妙境,宛在一幅畫圖中。記者思之:如此俊秀珍幽地,當出寒窗苦功人!果真,表山仍富學才高,地靈人傑之地。始祖鄭珂出自官宦之家,詩書底蘊深厚,雖避居於山野,然風雅不減,耕讀傳家,後世學者輩出。

鄭泗保,北宋治平元年(1064)入太學,30歲執下右丞相命署知祿書記,後為理事寺小卿。鄭守彬,江淮東道度使。鄭珂曾孫鄭伯熊(字景望)、鄭伯英(字景元)是表山鄭氏代表人物,均為南宋進士,他們在永嘉學派形成過程中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現村東口有一巨石上書“宋大儒鄭伯熊故里”。鄭伯熊堂弟鄭伯謙亦為進士出身。清朝有進士鄭汝輯,現代有徐定超門生鄭冠生和鄭惻塵。留美任教的鄭九溪教授一門三博士六碩士,更是一時傳為佳話。

這些信息記載在《鄭氏宗譜》中,而在表山,《鄭氏宗譜》是村中一寶,摞起來有一人高的宗譜保存在老人協會中,雖然大部分是遺失損毀後補錄的,但其中康熙年間四冊仍保存完好。

“表山地方水流西,子孫代代穿綢衣”的永嘉古村,曾富甲一方


村裡的老人在查閱宗譜


歷史建築故事多

“別看我們現在不富裕,當年富甲一方出功名的也多。”

80多歲的鄭英克回憶,表山村過去是富有之村,“表山大地方,地主十八雙。”說的就是解放前表山地主36家,那只是一個大概,就像中國人喜歡18、36、108等數字一樣。確實曾經是遠近聞名的財主地,當年村裡的地主曾在白巖、潘坑、永強等地放租,每年一到稻熟就派家人前去收租。

不過,表山的地主,並不是像我們從小被影視作品灌輸的那樣驕奢淫逸、無惡不作,而是靠幾代人的省儉積累,一有了餘錢,就購置山林、田地,他們的山林面積不僅僅侷限於原表山鄉一帶,而涉及永嘉的各個鄉鎮。

“表山地方水流西,子孫代代穿綢衣”的永嘉古村,曾富甲一方


“表山地方水流西,子孫代代穿綢衣”的永嘉古村,曾富甲一方



土地改革時被劃為地主成分的人很多,原先的大戶古宅院多被損毀,如今還保存下來的幾座清、民國古建築,院落規模大,飛簷脊飾各異,極精美。都為木質兩層小樓,廳堂、居室的門雕、格扇、欄杆十分精巧,至晚清,還引進西方建築風格。

強善堂應該是村中年代最久保存最好的古建築,木雕垂花門、雕刻的梅花、壽桃等圖案仍然清晰可見。強善堂為鄭冠生所建,鄭冠生是溫州軍政分府都督徐定超門生。兄弟四人有五座深宅大院,東西屋簷相接,廊道往復迴環,獨具匠心。中堂樓板下橫樑題刻從前往後,分別是徐定超、楠溪警備營營長易仁義和鄭冠生三人書寫的“強為善”。如今看來雖破敗仍能看出曾經的富貴和精美。不身臨其境是很難體會到古代建築的高超藝術及其身臥其中的萬貫富有。

“表山地方水流西,子孫代代穿綢衣”的永嘉古村,曾富甲一方


“表山地方水流西,子孫代代穿綢衣”的永嘉古村,曾富甲一方


表山村有很多年代久遠的建築,有很多珍貴的遺蹟,鄭英克家宅門楣懸掛有一塊嘉慶十年立的“壽與德齊”匾額,署名多為名臣大員,有閩浙總督五德、浙江巡撫阮元、學政潘世恩、布政使清安泰等。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鄭英克太公鄭希棟年八十六歲,安人胡氏八十四歲,長玄孫鄭繼芬出生,五世同堂,郡縣循例報巡撫總督,申請旌表,道光元年奉旨賞給“盛世休徵”匾額,懸掛下六分祠堂。古村裡其他的匾基本都毀了。

表山村因為其深厚的歷史底蘊,為後人留下了豐富的文化古蹟,但因歷史原因或保護不善,其中很多有價值的的古蹟已經遭到破壞。原建於清光緒九年的鄭氏大宗已經被拆倒重建,古樸典雅的六分祠也沒能逃過一場大火,建於晚清的烈士鄭惻塵故居也遭到破壞。房拆了,院變了,巷道也改得隨心所欲,一代一代的表山人相繼謝世,年輕人更不知曉表山的歷史滄桑。

“表山地方水流西,子孫代代穿綢衣”的永嘉古村,曾富甲一方


重建後的六分祠


“表山地方水流西,子孫代代穿綢衣”的永嘉古村,曾富甲一方


已不多見的琴凳

紅色基因擔當強

表山村是一個紅色之村,是永嘉縣革命老區,亦為紅十三軍重要活動場所之一。

早在1924年秋就有了我黨的活動,革命先烈謝文錦奉命來楠溪一帶宣傳馬列主義和蘇聯十月革命的勝利時,就介紹了表山村的鄭惻塵、胡識因夫婦參加了中國共產黨組織,後來,胡識因還擔任了中共溫州獨立支部書記,鄭惻塵是重要的領導人。

1927年4月11日,國民黨反動派突然包圍杭州的忠孝巷12號鄭惻塵住處,他為掩護暗弄內的中共杭州地委書記莊文恭、地委宣傳部長華林和潘楓塗三位同志而被捕。同年7月29日凌晨,被祕密殺害於杭州陸軍監獄。1956年,浙江省民政廳將鄭惻塵遺骸從杭州清泰門外移葬於南山公墓光榮丘第一號。1993年,為緬懷先烈,在政府的資助下,家鄉人民在表山村建造了鄭惻塵烈士墓、紀念亭,年年祭拜。

"

表山村,村名出自楚辭《九歌·山鬼》“表獨立兮山之上”之句,寄託了先人對“獨立”之精神的追求。

作為一個有千年歷史的文化古村,表山村地處巖頭鎮境內西北部山區,距縣城56.6公里,海拔450米,四面環山的地形地貌地理位置決定了它是個避戰亂、能溫飽、人口逐年增多的富饒村。

此地不僅是永嘉學派著名學者鄭伯熊的故里,自晚唐到民國,幾乎永嘉縣重大歷史事件都有表山鄭氏人物參與其中,近代更是永嘉縣革命老區,亦為紅十三軍重要活動場所之一。

“表山地方水流西,子孫代代穿綢衣”的永嘉古村,曾富甲一方


“表山地方水流西,子孫代代穿綢衣”的永嘉古村,曾富甲一方


“表山地方水流西,子孫代代穿綢衣”的永嘉古村,曾富甲一方


村裡還有多處這樣的老宅


家學源流耕讀濃

“表山地方水流西,子孫代代穿綢衣”這是當地人唱過的一首民謠,可見此處曾經的富饒。村民皆為鄭姓。據《鄭氏宗譜》記載,該村建於北宋天聖年間,至今已993年。

《鄭氏宗譜》載,1024年,鄭氏始遷之祖鄭珂是永嘉刺史鄭鎰的玄孫,攜友遊楠溪仙居四十九都之表山,見山勢雄偉,風景秀麗,確可“表獨立”于山上,有田可耕,有水可飲,遂不忍離去,逐自溫郡八字橋徙此地擇地避基樹門創屋,建堂屋20餘間,開田50多畝,樹門兩座,講孝悌以訓孫子,創祠堂以奉祖先,一曰“表山”,一曰“蓮峰”。蓮峰,因表山地方四面環山,位於低窪鍋底狀的蓮花池上(文化禮堂所在的舊址是當時從二十公里之外用人工抬運青石條在池塘上修建而成),地形像極四蓮花,取瑞意吉祥之意。

“表山地方水流西,子孫代代穿綢衣”的永嘉古村,曾富甲一方


“表山地方水流西,子孫代代穿綢衣”的永嘉古村,曾富甲一方


“表山地方水流西,子孫代代穿綢衣”的永嘉古村,曾富甲一方


站在村口硐門嶺上,觀表山富麗景秀,溪水向西流,悠悠遙思當年,村口挑柴樵歌相逢牧笛放牛,斗笠耕農喝犢並呼童,那真真妙境,宛在一幅畫圖中。記者思之:如此俊秀珍幽地,當出寒窗苦功人!果真,表山仍富學才高,地靈人傑之地。始祖鄭珂出自官宦之家,詩書底蘊深厚,雖避居於山野,然風雅不減,耕讀傳家,後世學者輩出。

鄭泗保,北宋治平元年(1064)入太學,30歲執下右丞相命署知祿書記,後為理事寺小卿。鄭守彬,江淮東道度使。鄭珂曾孫鄭伯熊(字景望)、鄭伯英(字景元)是表山鄭氏代表人物,均為南宋進士,他們在永嘉學派形成過程中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現村東口有一巨石上書“宋大儒鄭伯熊故里”。鄭伯熊堂弟鄭伯謙亦為進士出身。清朝有進士鄭汝輯,現代有徐定超門生鄭冠生和鄭惻塵。留美任教的鄭九溪教授一門三博士六碩士,更是一時傳為佳話。

這些信息記載在《鄭氏宗譜》中,而在表山,《鄭氏宗譜》是村中一寶,摞起來有一人高的宗譜保存在老人協會中,雖然大部分是遺失損毀後補錄的,但其中康熙年間四冊仍保存完好。

“表山地方水流西,子孫代代穿綢衣”的永嘉古村,曾富甲一方


村裡的老人在查閱宗譜


歷史建築故事多

“別看我們現在不富裕,當年富甲一方出功名的也多。”

80多歲的鄭英克回憶,表山村過去是富有之村,“表山大地方,地主十八雙。”說的就是解放前表山地主36家,那只是一個大概,就像中國人喜歡18、36、108等數字一樣。確實曾經是遠近聞名的財主地,當年村裡的地主曾在白巖、潘坑、永強等地放租,每年一到稻熟就派家人前去收租。

不過,表山的地主,並不是像我們從小被影視作品灌輸的那樣驕奢淫逸、無惡不作,而是靠幾代人的省儉積累,一有了餘錢,就購置山林、田地,他們的山林面積不僅僅侷限於原表山鄉一帶,而涉及永嘉的各個鄉鎮。

“表山地方水流西,子孫代代穿綢衣”的永嘉古村,曾富甲一方


“表山地方水流西,子孫代代穿綢衣”的永嘉古村,曾富甲一方



土地改革時被劃為地主成分的人很多,原先的大戶古宅院多被損毀,如今還保存下來的幾座清、民國古建築,院落規模大,飛簷脊飾各異,極精美。都為木質兩層小樓,廳堂、居室的門雕、格扇、欄杆十分精巧,至晚清,還引進西方建築風格。

強善堂應該是村中年代最久保存最好的古建築,木雕垂花門、雕刻的梅花、壽桃等圖案仍然清晰可見。強善堂為鄭冠生所建,鄭冠生是溫州軍政分府都督徐定超門生。兄弟四人有五座深宅大院,東西屋簷相接,廊道往復迴環,獨具匠心。中堂樓板下橫樑題刻從前往後,分別是徐定超、楠溪警備營營長易仁義和鄭冠生三人書寫的“強為善”。如今看來雖破敗仍能看出曾經的富貴和精美。不身臨其境是很難體會到古代建築的高超藝術及其身臥其中的萬貫富有。

“表山地方水流西,子孫代代穿綢衣”的永嘉古村,曾富甲一方


“表山地方水流西,子孫代代穿綢衣”的永嘉古村,曾富甲一方


表山村有很多年代久遠的建築,有很多珍貴的遺蹟,鄭英克家宅門楣懸掛有一塊嘉慶十年立的“壽與德齊”匾額,署名多為名臣大員,有閩浙總督五德、浙江巡撫阮元、學政潘世恩、布政使清安泰等。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鄭英克太公鄭希棟年八十六歲,安人胡氏八十四歲,長玄孫鄭繼芬出生,五世同堂,郡縣循例報巡撫總督,申請旌表,道光元年奉旨賞給“盛世休徵”匾額,懸掛下六分祠堂。古村裡其他的匾基本都毀了。

表山村因為其深厚的歷史底蘊,為後人留下了豐富的文化古蹟,但因歷史原因或保護不善,其中很多有價值的的古蹟已經遭到破壞。原建於清光緒九年的鄭氏大宗已經被拆倒重建,古樸典雅的六分祠也沒能逃過一場大火,建於晚清的烈士鄭惻塵故居也遭到破壞。房拆了,院變了,巷道也改得隨心所欲,一代一代的表山人相繼謝世,年輕人更不知曉表山的歷史滄桑。

“表山地方水流西,子孫代代穿綢衣”的永嘉古村,曾富甲一方


重建後的六分祠


“表山地方水流西,子孫代代穿綢衣”的永嘉古村,曾富甲一方


已不多見的琴凳

紅色基因擔當強

表山村是一個紅色之村,是永嘉縣革命老區,亦為紅十三軍重要活動場所之一。

早在1924年秋就有了我黨的活動,革命先烈謝文錦奉命來楠溪一帶宣傳馬列主義和蘇聯十月革命的勝利時,就介紹了表山村的鄭惻塵、胡識因夫婦參加了中國共產黨組織,後來,胡識因還擔任了中共溫州獨立支部書記,鄭惻塵是重要的領導人。

1927年4月11日,國民黨反動派突然包圍杭州的忠孝巷12號鄭惻塵住處,他為掩護暗弄內的中共杭州地委書記莊文恭、地委宣傳部長華林和潘楓塗三位同志而被捕。同年7月29日凌晨,被祕密殺害於杭州陸軍監獄。1956年,浙江省民政廳將鄭惻塵遺骸從杭州清泰門外移葬於南山公墓光榮丘第一號。1993年,為緬懷先烈,在政府的資助下,家鄉人民在表山村建造了鄭惻塵烈士墓、紀念亭,年年祭拜。

“表山地方水流西,子孫代代穿綢衣”的永嘉古村,曾富甲一方


鄭惻塵烈士墓


1930年5月9日,紅十三軍在楓林宣佈成立,軍長鬍公冕、政委金貫真、政治部主任陳文傑,軍部設在距表山僅10餘公里之隔的五涑鳥村。當革命的烽火映照著楠溪之時,激發起表山村有志青年投身革命的熱情,他們激情澎湃,踴躍參軍,得到了全村人的支持。因表山村四面環山,易守難攻,北通仙居,迴旋餘地大。同時,村裡富戶多,可解決部隊給養問題。因此,紅十三軍創建後,即把該村作為後方基地,紅十三軍總部也經常駐在此。紅軍部隊在軍事活動前,常從表山村集發,後又回該地休整。

"

表山村,村名出自楚辭《九歌·山鬼》“表獨立兮山之上”之句,寄託了先人對“獨立”之精神的追求。

作為一個有千年歷史的文化古村,表山村地處巖頭鎮境內西北部山區,距縣城56.6公里,海拔450米,四面環山的地形地貌地理位置決定了它是個避戰亂、能溫飽、人口逐年增多的富饒村。

此地不僅是永嘉學派著名學者鄭伯熊的故里,自晚唐到民國,幾乎永嘉縣重大歷史事件都有表山鄭氏人物參與其中,近代更是永嘉縣革命老區,亦為紅十三軍重要活動場所之一。

“表山地方水流西,子孫代代穿綢衣”的永嘉古村,曾富甲一方


“表山地方水流西,子孫代代穿綢衣”的永嘉古村,曾富甲一方


“表山地方水流西,子孫代代穿綢衣”的永嘉古村,曾富甲一方


村裡還有多處這樣的老宅


家學源流耕讀濃

“表山地方水流西,子孫代代穿綢衣”這是當地人唱過的一首民謠,可見此處曾經的富饒。村民皆為鄭姓。據《鄭氏宗譜》記載,該村建於北宋天聖年間,至今已993年。

《鄭氏宗譜》載,1024年,鄭氏始遷之祖鄭珂是永嘉刺史鄭鎰的玄孫,攜友遊楠溪仙居四十九都之表山,見山勢雄偉,風景秀麗,確可“表獨立”于山上,有田可耕,有水可飲,遂不忍離去,逐自溫郡八字橋徙此地擇地避基樹門創屋,建堂屋20餘間,開田50多畝,樹門兩座,講孝悌以訓孫子,創祠堂以奉祖先,一曰“表山”,一曰“蓮峰”。蓮峰,因表山地方四面環山,位於低窪鍋底狀的蓮花池上(文化禮堂所在的舊址是當時從二十公里之外用人工抬運青石條在池塘上修建而成),地形像極四蓮花,取瑞意吉祥之意。

“表山地方水流西,子孫代代穿綢衣”的永嘉古村,曾富甲一方


“表山地方水流西,子孫代代穿綢衣”的永嘉古村,曾富甲一方


“表山地方水流西,子孫代代穿綢衣”的永嘉古村,曾富甲一方


站在村口硐門嶺上,觀表山富麗景秀,溪水向西流,悠悠遙思當年,村口挑柴樵歌相逢牧笛放牛,斗笠耕農喝犢並呼童,那真真妙境,宛在一幅畫圖中。記者思之:如此俊秀珍幽地,當出寒窗苦功人!果真,表山仍富學才高,地靈人傑之地。始祖鄭珂出自官宦之家,詩書底蘊深厚,雖避居於山野,然風雅不減,耕讀傳家,後世學者輩出。

鄭泗保,北宋治平元年(1064)入太學,30歲執下右丞相命署知祿書記,後為理事寺小卿。鄭守彬,江淮東道度使。鄭珂曾孫鄭伯熊(字景望)、鄭伯英(字景元)是表山鄭氏代表人物,均為南宋進士,他們在永嘉學派形成過程中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現村東口有一巨石上書“宋大儒鄭伯熊故里”。鄭伯熊堂弟鄭伯謙亦為進士出身。清朝有進士鄭汝輯,現代有徐定超門生鄭冠生和鄭惻塵。留美任教的鄭九溪教授一門三博士六碩士,更是一時傳為佳話。

這些信息記載在《鄭氏宗譜》中,而在表山,《鄭氏宗譜》是村中一寶,摞起來有一人高的宗譜保存在老人協會中,雖然大部分是遺失損毀後補錄的,但其中康熙年間四冊仍保存完好。

“表山地方水流西,子孫代代穿綢衣”的永嘉古村,曾富甲一方


村裡的老人在查閱宗譜


歷史建築故事多

“別看我們現在不富裕,當年富甲一方出功名的也多。”

80多歲的鄭英克回憶,表山村過去是富有之村,“表山大地方,地主十八雙。”說的就是解放前表山地主36家,那只是一個大概,就像中國人喜歡18、36、108等數字一樣。確實曾經是遠近聞名的財主地,當年村裡的地主曾在白巖、潘坑、永強等地放租,每年一到稻熟就派家人前去收租。

不過,表山的地主,並不是像我們從小被影視作品灌輸的那樣驕奢淫逸、無惡不作,而是靠幾代人的省儉積累,一有了餘錢,就購置山林、田地,他們的山林面積不僅僅侷限於原表山鄉一帶,而涉及永嘉的各個鄉鎮。

“表山地方水流西,子孫代代穿綢衣”的永嘉古村,曾富甲一方


“表山地方水流西,子孫代代穿綢衣”的永嘉古村,曾富甲一方



土地改革時被劃為地主成分的人很多,原先的大戶古宅院多被損毀,如今還保存下來的幾座清、民國古建築,院落規模大,飛簷脊飾各異,極精美。都為木質兩層小樓,廳堂、居室的門雕、格扇、欄杆十分精巧,至晚清,還引進西方建築風格。

強善堂應該是村中年代最久保存最好的古建築,木雕垂花門、雕刻的梅花、壽桃等圖案仍然清晰可見。強善堂為鄭冠生所建,鄭冠生是溫州軍政分府都督徐定超門生。兄弟四人有五座深宅大院,東西屋簷相接,廊道往復迴環,獨具匠心。中堂樓板下橫樑題刻從前往後,分別是徐定超、楠溪警備營營長易仁義和鄭冠生三人書寫的“強為善”。如今看來雖破敗仍能看出曾經的富貴和精美。不身臨其境是很難體會到古代建築的高超藝術及其身臥其中的萬貫富有。

“表山地方水流西,子孫代代穿綢衣”的永嘉古村,曾富甲一方


“表山地方水流西,子孫代代穿綢衣”的永嘉古村,曾富甲一方


表山村有很多年代久遠的建築,有很多珍貴的遺蹟,鄭英克家宅門楣懸掛有一塊嘉慶十年立的“壽與德齊”匾額,署名多為名臣大員,有閩浙總督五德、浙江巡撫阮元、學政潘世恩、布政使清安泰等。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鄭英克太公鄭希棟年八十六歲,安人胡氏八十四歲,長玄孫鄭繼芬出生,五世同堂,郡縣循例報巡撫總督,申請旌表,道光元年奉旨賞給“盛世休徵”匾額,懸掛下六分祠堂。古村裡其他的匾基本都毀了。

表山村因為其深厚的歷史底蘊,為後人留下了豐富的文化古蹟,但因歷史原因或保護不善,其中很多有價值的的古蹟已經遭到破壞。原建於清光緒九年的鄭氏大宗已經被拆倒重建,古樸典雅的六分祠也沒能逃過一場大火,建於晚清的烈士鄭惻塵故居也遭到破壞。房拆了,院變了,巷道也改得隨心所欲,一代一代的表山人相繼謝世,年輕人更不知曉表山的歷史滄桑。

“表山地方水流西,子孫代代穿綢衣”的永嘉古村,曾富甲一方


重建後的六分祠


“表山地方水流西,子孫代代穿綢衣”的永嘉古村,曾富甲一方


已不多見的琴凳

紅色基因擔當強

表山村是一個紅色之村,是永嘉縣革命老區,亦為紅十三軍重要活動場所之一。

早在1924年秋就有了我黨的活動,革命先烈謝文錦奉命來楠溪一帶宣傳馬列主義和蘇聯十月革命的勝利時,就介紹了表山村的鄭惻塵、胡識因夫婦參加了中國共產黨組織,後來,胡識因還擔任了中共溫州獨立支部書記,鄭惻塵是重要的領導人。

1927年4月11日,國民黨反動派突然包圍杭州的忠孝巷12號鄭惻塵住處,他為掩護暗弄內的中共杭州地委書記莊文恭、地委宣傳部長華林和潘楓塗三位同志而被捕。同年7月29日凌晨,被祕密殺害於杭州陸軍監獄。1956年,浙江省民政廳將鄭惻塵遺骸從杭州清泰門外移葬於南山公墓光榮丘第一號。1993年,為緬懷先烈,在政府的資助下,家鄉人民在表山村建造了鄭惻塵烈士墓、紀念亭,年年祭拜。

“表山地方水流西,子孫代代穿綢衣”的永嘉古村,曾富甲一方


鄭惻塵烈士墓


1930年5月9日,紅十三軍在楓林宣佈成立,軍長鬍公冕、政委金貫真、政治部主任陳文傑,軍部設在距表山僅10餘公里之隔的五涑鳥村。當革命的烽火映照著楠溪之時,激發起表山村有志青年投身革命的熱情,他們激情澎湃,踴躍參軍,得到了全村人的支持。因表山村四面環山,易守難攻,北通仙居,迴旋餘地大。同時,村裡富戶多,可解決部隊給養問題。因此,紅十三軍創建後,即把該村作為後方基地,紅十三軍總部也經常駐在此。紅軍部隊在軍事活動前,常從表山村集發,後又回該地休整。

“表山地方水流西,子孫代代穿綢衣”的永嘉古村,曾富甲一方


據統計,1924年—1933年期間,該村就有40多人蔘加了紅軍,在楓林、平陽、縉雲等戰場上,出生入死,浴血奮戰,犧牲了十九名紅軍戰士,紅十三軍在浙南的鬥爭失敗以後,該村備受國民黨的殘酷鎮壓,十七名紅軍戰士慘遭殺害,他們沒有看到革命勝利的果實,卻永遠長眠在這片紅色的土地,令後人永遠緬懷。

近年來,表山村以建設生態型和諧小康社會為目標,通過拓寬門路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和擴大規模等辦法,尤其是利用豐富的自然資源:地廣草盛養羊、林密花多養蜂、水好米優釀酒,把表山三寶——山羊、蜂蜜、農家酒,作為支柱產業來抓。鄭氏先祖彼時眼中的富饒之地又迴歸了。

“山依然高,心更加牽掛,溫暖心窩盛放蓮花,幸福的呼喚回到家鄉……”表山村歌隱約寫著這個村子的希望。

來源 /中國永嘉微信公眾號

永嘉傳媒集團全媒體記者 潘益風 陳勝豪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