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縣裡永和關,永和關裡故事多

永和縣裡永和關,永和關裡故事多

在山西省永和縣西北黃河岸,唐以前就有永和關。《元和郡縣誌》:永和縣以縣西永和關為名。

永和關位於永和縣城西35公里的南莊鄉,是歷史悠久的渡口之一,也是西去陝西的交通要塞。傳說這裡曾是永和舊縣城的遺址,城牆、烽火臺、禹王磴、守關犬、前城坪、後城坪等遺址保存完好。

永和縣裡永和關,永和關裡故事多

從永和縣城驅車出發,向西北行駛15公里,黃河豁地展現在人們眼前,像一條黃色的飄帶纏繞在晉陝大峽谷中。沿著黃河岸邊往北,一個寫有“永和關”字樣的牌樓雖殘破滄桑,卻兀然自立,像是在默默地訴說。永和關,經歷了多少繁華與衰落的往事,沉澱了多少美麗與傳奇的故事,也許誰也說不清楚。

沿河邊的小路上,遠遠看見一棵老槐樹,走到近處,見樹身直實粗壯,四圍粗10多米,四人難以合抱,樹身已空但不顯衰敗,樹齡雖長但不顯老相,依然透著蓬勃的生命力。老槐樹400多歲了,在村人眼中就是一棵神樹。

來到了永和關已經廢棄的舊址,一條羊腸小道通向崖頂,頗具“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不大的一條溝裡,擠得滿滿的龍王廟、娘娘廟、觀音廟、河神廟、戲臺等建築雖已破敗不堪,但想必原來的香火一定是很旺的。溝口的石壁上千瘡百孔,像是一幅幅千姿百態的壁畫,原來這裡是黃河拐彎處,順河槽吹來的勁風,經過年年歲歲、百折不撓地攻擊,竟然在堅硬的石崖上形成了壯觀的風蝕壁,也是永和關獨有的一景。

永和縣裡永和關,永和關裡故事多

永和關是一處黃河古渡口,站在高處回望,河邊的平坦處有適合船隻停靠的地方,依稀看到了古渡的影子。村裡一處叫“厘金局”的舊址,這是舊時在內地交通要道對過往貨物徵稅的機構,最初為清咸豐年間為鎮壓太平天國革命運動籌措軍費而設,民國二十年才撤消。這個院子在民國初年,為厘金局所有,有一故事為後人傳誦:恰逢年關,有位抗大生赴延安途經永和關,趁著夜色用白粉筆把院門的兩側對聯改成了“自古未聞糞納稅,爾今只有屁無捐”,真實反映出當時人們對政府通過各種稅收壓榨過往商戶的行為無比憤慨之情,同時也側面反映出永和關當時貿易的繁華。

永和縣裡永和關,永和關裡故事多

永和關也是一個黃河岸邊的小村落。這個古村落太古老了,古到院牆窯洞多已坍塌,到處是殘垣斷壁;老到荊草叢生,早已無人居住。走進一處始建於清末民初老院,主人曾是永和關的商家,殘留的幾眼窯洞石雕、窗櫺上的磚工木活,顯現出明清古建的影子,中間石窯兩側用青石鑲砌的兩個神龕,刀工精巧,栩栩如生。石窯、石牆、石磨、石階、石凳相得益彰、無處不反映著黃河岸畔農家獨特的生活景象。這座破院的後面,還藏著一處古油坊,一盤石磨寂寞地躺在雜草叢中,研磨香油是過去永和關一項主要產業,烤制、研磨、墊油各項程序都是手工,古法自然的製作工藝、石磨磨出的香油最大限度保存了芝麻的營養價值,“益精、補血、抗衰老”常吃還能治病,好像濃濃芝麻香味依然飄在空中,令人回味無窮。

永和關越過了漫長的歷史,曾經的繁華,註定要經受人去樓空的寂寞。隨著黃河大橋的建成、沿黃公路的開通,古老的羊皮筏子、高幫的黃河大船同那高亢激越的黃河號子一起漸漸消失了。但是,黃河岸邊這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以其獨特的神韻和風采,散發著長久而迷人的魅力。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