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載,永定河將改變常年乾涸斷流的情況,恢復其往日的蓬勃生機。這真是一個值得期待好的消息。永定河是北京城的母親河,俗話說:母親奶多嬰兒壯。永定河有水,她所孕育的城市才能生機勃勃。

古來“永定河” 河名知多少?

■永定河誕生北京平原

永定河這位母親今年多大年紀了?有說170萬年,有說350萬年,含糊的說法是千萬年以上,總之是年代久遠。遠古的時候,今山西北部的黃土高原上一片汪洋,洪水橫衝直撞,尋找著傾瀉的通道。終於,在太行餘脈的西山崇山峻嶺中,找到了一條峽谷,洪流奔騰而過,來到了到燕山南麓的北京灣,又繼續向東、向南,流進大海。這股洪流,就是今天永定河的前身。

發源於黃土高原的永定河,裹挾來大量的泥沙,填充了北京灣,造就了北京小平原。源源不斷的河水,潤澤了群山,浸溼了這塊土地。於是,西山、北山林木茂盛,成了動物們的樂園。人類也走向這塊平原,開始了農業生產。考古發現,距今一萬年以前,東胡林人就已經生活在永定河畔。

西山山脈中洪水流經的那條峽谷,入口在今河北省懷來縣、官廳水庫下游,出口在今門頭溝區的三家店,長108.5公里,今天被叫做永定河峽谷,古代叫做幽谷,又叫做幽陵。幽陵所在的高山,被叫做幽都山。幽,是“深”的意思;都,是“高”的意思。幽都山所在之地,被叫做幽州,“高陽氏謂之幽陵,陶唐曰幽都,有虞析為幽州。”幽都之名,被使用了很長一段時期。今天的北京市,明清時為順天府,遼代為幽都府。幽都府下轄的宛平縣,後晉時曾叫幽都縣。

幽州,在古代曾經是偏僻的荒野之地。《尚書》:“流共工於幽州”——所以將共工流放到此地。到了漢代,這裡已經發展成較為富饒的都會。《史記·貨殖列傳》中寫道:“夫燕,亦渤(海)、碣(石)之間一都會也。”幾千年來,這塊土地由荒蕪走向繁榮,不能不是永定河用乳汁澆灌的結果。

■永定河的源頭在山西

在酈道元《水經注》裡,永定河最早的名字叫水。這個字念“累”,一聲。大概因為“”這個字筆畫太多,被後人誤寫為“濕”,也就是“溼”,所以永定河還被叫過“溼水”。發源於西山,流經昌平、順義的溫榆河,經考證是由“溼餘河”這個名字演變來的。之所以叫它為“溼餘河”,是古人認為此河為“溼水之餘”,竊以為,就是“溼水故道”的意思。溫榆河在今昌平、順義境內流過,造成了一條低窪河谷,留下了一個個溼地。這,應該是古水的功勞。

水還有一名:治水。《一統志》:“治水乃水……或以治水即桑乾水。”

水之名,源於它的發源地——累頭山。《水經注》:“水出累頭山。”累頭山今名洪濤山,在古代馬邑縣(今山西朔縣)西北十里。水出洪濤山後向西南流,水色微黃,叫做洪濤泉,又被叫做黃道泉。《金史·地理志》:“馬邑有洪濤山。水又曰桑乾河。”

洪濤泉只是永定河的源頭之一。它還有另外兩個源頭。一個是山西寧武縣西南六十里管涔山的天池。“水自金龍池出,東南流,是為桑乾泉”。還有一個源頭在管涔山分水嶺北麓,《水經注》所謂“馬邑川水”,向東、向北匯合黃花澗水河鳳凰山水之後,被叫做灰河,也作恢河,疑即“渾河”。

洪濤泉與灰河在馬邑城南匯合後,被稱為桑乾河。桑乾河在大同東南流入河北省。在河北懷來境內,與發源於內蒙古的洋河交匯,是為今天官廳水庫的上游。

■由於水黑又叫盧溝河

遼、金、元、明,永定河一直有盧溝河的叫法。

宋人許亢宗《宣和乙巳奉使金國行程錄》中記載:“盧溝河,水極湍激,燕人每候水淺深,置小橋以渡,歲以為常。近年,都水監輒於此兩岸造浮樑。”乙巳年是1125年,盧溝橋尚未建成。

《金史·河渠志》:“明昌三年(1192年)三月,盧溝橋成,敕命名廣利。”

《金史·五行志》:“大定十七年七月,大雨,滹沱、盧溝水益。”《元史·郭守敬傳》:“灤河不可行,盧溝舟亦不可通。”

有人以為盧溝河這個名字來源於突厥語,這是個誤解。盧溝,百分之百的漢語。盧,即黑色之水的意思。歐冶子所鑄之劍名為“湛盧”,因為此劍“湛然如水黑也”。西漢時有縣名“盧奴”,因城內有黑水池而得名,治所在今河北定縣。水黑曰“盧”,不流動曰“奴”。

永定河所以又被稱為盧溝河,是因為河水渾濁、色近於黑。宋人周輝的《北轅錄》中說:“盧溝河亦謂黑水河。”劉侗《帝京景物略》:“渾河,如雲濁河也。盧溝,如雲黑溝也。濁且黑,一水也。”乾隆皇帝的詩中,有“石樑黑水此鳴鞭”之句,石樑指盧溝石橋,黑水,即指盧溝河水。他還寫道:“水黑為盧冰亦然”,不但水是黑的,凍成的冰也不白淨。

■永定河得名於康熙年

在元代以前,永定河同時亦被稱作渾河。它還有一個“渾名”:小黃河。

永定河這個名字的出現是在清朝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距今不過三百餘年。

康熙三十一年(1692),清帝降旨說,渾河堤岸年久失修,數年來多次被洪水沖決,河道一次次向北遷移,下游的固安、文安、永清、霸州等縣不斷遭受水災,給老百姓造成痛苦。命大臣“詳加察勘”,估計工程、做出預算,準備由朝廷撥出糧款修築河堤。

大臣勘查的結果是,渾河下游多次氾濫,是由於保定府南河與渾河在下游交匯,水勢大增,河床容納不下,所以經常氾濫。康熙三十七二月,康熙皇帝命于成龍、王新命二人分頭治理渾河與保定府南河,“令其水自分流”。

于成龍負責的渾河工程從三月辛丑到五月己亥,歷時兩月有餘,大修堤堰,疏浚了一條寬十五丈、長二百餘里的新河道,“自宛平盧溝橋,至永清之朱家莊,匯郎城河,注西沽,以入於海”。康熙皇帝以為,自此之後,“湯湯之水,湍波有歸,橫流遂偃”——河水順著新修成的河道流淌,再不氾濫成災。因此,“賜河名曰永定,封為河神”,並修建了一座河神廟。

永定河之名,就是於這年、這樣產生了。

■清人多稱其為桑乾河

桑乾河,其實是永定河上游河段的名字,限於山西東北部與河北西北部一帶。《明史·河渠志》:“桑乾河,盧溝上源也。”丁玲的《太陽照在桑乾河上》,所反映的就是這一帶的農村生活的,故事背景寫的是土地改革。然而就像“永定河”最初只是盧溝橋到入海口的新河、後來卻成為整條河名字一樣,“桑乾河”之名在清代,也常被指為整條河,成為永定河的另一叫法。

清朝康熙皇帝說:“桑乾之水發源於大同府之天池,洑流馬邑,自西山建瓴而下,環繞畿南,流通於海。此萬國朝宗要津也。”

雍正皇帝也這樣說:“永定河,古所稱桑乾河,出太原,經馬邑,合雁、雲諸水,奔注畿南。”

乾隆皇帝在他的詩作《過盧溝橋》裡也這樣說:“今時名永定,古曰桑乾河。”桑乾之名是怎麼得來的?乾隆皇帝的詩解釋道:“桑熟必致幹,多少期弗差”——每年一到桑椹成熟的季節,水量就大為減少,甚至乾涸。就是說,河水的流量明顯受季節影響。乾隆皇帝還發現了一條規律:“幹少霖必少,幹多霖必多。”——如果幹的時間短,那麼這年夏天洪水就不會暴漲;反之,乾的時間長,這年夏秋季就要發洪水了。乾隆說:“向來占驗如此。”

宋遼時期的桑乾河卻另有所指。

大中祥符六年,宋朝王曾出使契丹,寫過《上契丹事》,其中說道:“渡盧溝河,六十里至幽州。”後面又說:幽州南門外永平館,“南即桑乾河。”按照王曾的說法,盧溝河與桑乾河不是同一條河,而且這條桑乾河就在燕京城南門外不遠處。考諸古代地理,幽州城南的那條河即今天的涼水河。稱涼水河為桑乾河只有一種解釋:涼水河也曾經是永定河故道。遼金時期,永定河奔出西山河谷之後,在東麻峪分為兩派,一支流向東南通州方向、與潞水匯合,一支向南,經固安、走霸州,流向保定方向。如果王曾沒有弄錯的話,那麼流往通州方向的這支當時就被叫做桑乾河,流向保定方向的那支被叫做盧溝河。

■永定河原來是無定河

永定河之名,基於它從明朝以來得到的又一別稱:無定河。乾隆於三十八年《閱永定河》中寫道:“永定河之本無定也。”無定河之名,還出現在乾隆的詩句中:“永定原無定,千年衛帝京。”(《永定河有故道》)“無定何如永定乎?千秋疏治仰身謨。”(《過盧溝橋》)“永定本無定,竹箭激濁湍。”(《閱永定河》)

此河為何叫無定河?因為盧溝河水泥沙多,“一過盧溝橋,平衍漸就寬。散漫任所流,停沙每成山。……河底日以高,堤牆日以穿。無以改下流,至今凡三遷。”乾隆這首《閱永定河》詩中,把永定河經常改道的原因說得非常清楚。自從康熙皇帝命名永定之後,至乾隆年間的五十年裡,下游又多次決口改道。據傳,永定河西岸的長辛店,就是由於數次遷徙而得名的。而在清以前,永定河究竟改道過多少次,恐怕難以計數了。今人用現代勘測手段發現,北京西山山前平原由北而南,有四條永定河古河道,寬度一般為3到4公里,最寬可達5公里。就是說,歷史上永定河曾經在今北京城區的北邊自西向東流過,清河、高梁河,都是永定河曾經的河道。

■永定河功過難以評說

永定河這個母親過去一點也不慈祥。

千百年來,永定河給北京地區帶來的是無窮的災難。從古至今,永定河決過多少次口、改過多少次道、毀過多少畝田園、淹死過多少性命,沒人能說得清。

但永定河給這塊土地帶來的,不全部是禍患。

三國時曹魏名將劉靖於公元250年率人修築戾陵堰、車箱渠,引永定河水灌田,“自薊西北逕昌平,東盡漁陽潞縣,凡所潤涵四五百里,所灌田萬有餘頃”。這是北京地區最早的水利工程。而且自從有了戾陵堰之後,“水患稍息,後人思之,謂之劉師堰”。

《北齊書》記載:斛律羨當幽州刺史時,“導高梁水,北合易(水)京(水),東會於潞(水),因以灌田,邊儲歲積,……公私利焉”。

《冊府元龜》記載,唐朝的裴行方鎮守幽州時,“引盧溝水,廣開稻田數千頃。百姓賴以豐給。”

水是農業的命脈,北京平原的命脈大多來自永定河。北京平原的地下水曾經非常豐富。安定門外有滿井,昌平區也有滿井。直到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沙河地區還有數口自流井,不用人汲,清泉汩汩。永定河斷流之後,不要說這些自流井了,連西山、北山的泉水,包括白浮泉、神山泉還有“龍泉噴玉”的九龍池……也全部乾涸斷流,說明這些泉源之水間接來自永定河。

頻仍的水患,使世世代代生活在永定河邊的人積累了與水患做鬥爭的經驗。趙德鈞鎮幽州時(公元925年),曾在桑乾出西山之口築堤,“欲遏(河水)西衝”。從元朝到明朝,永定河屢潰屢修。有清一代,多次修築河堤疏浚河道,至少使洪水不再威脅北京城。

讓永定河“湍波有歸”,“安瀾永定”,曾經是多少代人的夢想。然而直到新中國成立以後,這個夢想才變成了現實。上世紀五十年代,官廳水庫在永定河上游的建成,徹底改變了永定河“渾河”“黑水”的面貌。水庫大壩不僅攔截了夏季的洪峰,也攔截了河水從黃土高原帶來的泥沙。放蕩不羈、桀驁不馴的永定河,終於被徹底馴服了。

隨著上游環境的改善,相信有一天,永定河將清流重現,為風乾物燥的北京城,再添一些溼潤。

來源:北京晚報·文史 作者:宗春啟

流程編輯:洪園園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