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古代百科全書《西南彝志》,是一部彝文史籍鉅著......

“彝族古代百科全書”——《西南彝志》

在目前發現的彝文古籍中,被譽為“彝族古代百科全書”的《西南彝志》,無疑是字數最多、篇幅最長、體量最大、內容最豐富的彝文史籍鉅著。

彝族古代百科全書《西南彝志》,是一部彝文史籍鉅著......

彝族是中國古老的民族之一,主要世居在中國西南地區滇川黔桂四省區,2010年“六普”時有8714393人。彝族創造了自成系統的文字,並用彝文寫下了許多彝文古籍,據不完全統計,數量在一萬冊以上。其中有大量的畢摩經書《獻酒經》《獻牲經》《祭祀經》《獻藥經》《指路經》等,哲學經典《土魯竇紀》《土魯立咪》《立咪數》《札署》等,歷史典籍《哎哺啥額》《能數恆說》《努漚》等,以及大量的史詩《支嘎阿魯王》《俄索折怒王》《夜郎史傳》等。這些彝文古籍,分別收藏在國家圖書館、清華大學、中國民族圖書館以及雲南省、貴州省、四川省的一些博物館、大學和科研機構,少部分散藏在英國、法國的相關機構。同時,還有許多散存於山野、路橋、崖巖等處的彝文碑刻、摩崖,如《千歲衢碑記》《桃源峽摩崖》《水西大渡河建石橋記》等,以及少量金銘彝文如《祖祠擂缽》《成化銅鐘銘文》等。其中,最著名的要數被譽為“彝族古代百科全書”的《西南彝志》,它是字數最多、卷數最長、體量最大也是內容最豐富的彝文古籍鉅著,也是目前發現的篇幅最長的彝文歷史文獻鉅著,至今沒有一部彝文古籍能夠與之匹敵。


彝族古代百科全書《西南彝志》,是一部彝文史籍鉅著......


《西南彝志》彝文本名“哎哺啥額”(音),直譯為“影形氣態”,也可譯為“天地氣象”“乾坤氣象”,書名中包含了豐富的哲學思想。《西南彝志》之名,是1957年發現該書後首次進行翻譯時,譯者羅國義、王興友先生與畢節地區彝文翻譯組的專家共同商定的譯名,比較準確地反映了該書歷史與方誌的性質。兩位翻譯家從1957年至1966年共花了10年時間完成了對《西南彝志》的首譯,以“四行加註”法翻譯,分全書為26卷。1982年,貴州省民族研究所與畢節地區彝文翻譯組聯合選譯的《西南彝志選》 漢字五言詩歌本,由貴州人民出版社出版,許多讀者據此得以認識到《西南彝志》是怎樣的一部彝文史籍。1988年至2015年,由王運權、王世舉先生基於初譯本編譯的13冊26卷《西南彝志》“四行加註”本 ,陸續由貴州民族出版社公開出版。2016年,貴州民族出版社出版了選擇該書中的歷史內容為主的彝漢文對照《西南彝志》(選本) 。

《西南彝志》的編纂者,傳說是貴州古代水西地區阿哲土司轄區內,熱臥土目家的一位“摩史”(司宣誦及外交事務的官員),人稱“熱臥摩史”,據考證,他的名字叫“益果那埃拔” 。從《西南彝志》的內容來分析,這部史書成書在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吳三桂剿水西之後至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黔西北地區全部改土歸流之前。據說,熱臥摩史在完成此書編纂的時候,已經75歲。這部史書編纂成後,影響很大。現在流傳的抄本的保存者、貴州省大方縣三元鄉陳朝光先生的祖輩久慕其書,憑藉與熱臥摩史是姻親關係的便利,用80兩銀子的代價,將原書借來抄錄一部精心保存。熱臥摩史編纂的原書已經無法找到,現在流傳的版本,正是陳朝光先生的祖輩抄錄、保存下來的抄本。這一珍貴的抄本,1959年中央民族訪問團到貴州大方訪問時見到過,後來作為國慶十週年獻禮獻給國家,現在保存在國家民族文化宮中國民族圖書館。收藏方給獻書者陳朝恩(不是陳朝光)頒發了榮譽證書。中國民族圖書館館藏彝文古籍《西南彝志》,書長(即高)49.1cm,寬31cm,每頁14行,每行38個字左右,全書總計688頁,每頁有530個左右彝文字,總共有353個標題(含小標題則有384個。有的介紹說有290個標題,或有400多個標題,有誤),約有37萬字。2008年,由中國民族圖書館申報入選第一批全國古籍珍貴名錄,其編號為02349。 現存的抄本一共有8大冊,版本的頁面很大,在彝文史籍中有這樣大的頁面的,還沒有發現其它的書籍。全書以彝族傳統古籍寫作的通行句式五言詩句寫成,不但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同時還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

《西南彝志》以彝族歷史記述為主要內容,也記載了西南地區彝族古代生產、生活、風俗、物產等各個方面的情況。從初譯者分卷的情況來看,第一卷至第十二卷主要是記載宇宙生成、變化、萬物的起源和人類的出現,特別是對彝族古代歷史記述比較詳細;第十三卷至第二十六卷主要是記載西南彝族古代風土人情和山川風物,志的特徵比較明顯。因此,《西南彝志選》本,分其主要內容為六個方面,即創世志、譜牒志、地理志、天文志、人文志、經濟志。這雖然不能全部涵蓋《西南彝志》的內容,但是其中的主要部分可以基本反映出來。

《西南彝志》記述了古代彝族的宇宙觀、萬物起源和人類起源,認為:宇宙的產生,最先是什麼也沒有的“大空空,大虛虛”,最早出現了“啥”和“額”, 這兩者可以直譯為氣和態;然後出現的是“哎”和“哺”,這兩者可以直譯為影和形;接著產生了“尼”(相當於青)與“能”(相當於紅),產生了陰與陽(陰與陽又代表女和男);然後青清的“啥”上升為天,紅濁的“額”下降為地;哎和哺相交合,產生了且與舍;哎與哺相交合產生了鋪與莫(相當於父與母);哎父與哺母相交合,產生了萬物;哎父和哺母又交合,產生了人類;哎父和哺母反覆交合,產生了宇宙間的一切事物。這種宇宙生成論,飽含著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與上帝創造人,女媧摶黃土造人的觀念非常不同。

《西南彝志》記述彝族歷史的方法十分獨特,是通過記錄彝族古代統治階級尤其是君長、土司、土目和一些大姓的譜牒,把這些譜牒作為歷史之“經”貫通古代歷史,再在這些譜牒中的重要人物的世系上,掛上重大的歷史事件和重要事物以為“緯”,編纂整個彝族古代歷史。根據《西南彝志》記載,從彝族始祖希米遮,延續到彝族六祖之父篤慕時代,一共傳承了360代,篤慕遭遇洪水氾濫,躲避於烏蒙山區的洛尼白,娶三妻生六個兒子,這就是彝族六祖武、乍、糯、恆、布、默。彝族六祖的譜系,記載最為完整的是默系,特別是其中的默德實一支,即貴州地區的水西土司安氏的先祖。這一支系遷徙到貴州之後,從勿阿納開創基業,妥阿哲因功被封賜建立羅甸國,至默德實拓展基業,一直到奢香夫人進京,吳三桂進剿水西等,都有翔實的記述。同時,雲南地區益那後裔南詔的興起與衰亡,四川地區恆部後裔創業發展,一直到明末奢崇明起義的情況。貴州遵義楊應龍被削平時水西土司參與平叛,也有各各不同的記述。

《西南彝志》對天下的十二片區域,西南彝族地區的山川地理,山脈形勢,哪液大江,阿哲(即水西)、烏蒙、東川、芒布、烏撒、扯勒等的地理分佈情況,包括水西境內的一些木濯官員的轄地,如熱臥土目的地界,戛勒、隴垮、朵勒、鬥堵、於底、洛莫、雄所、以著等一些則溪的地界等,都作了記述。《西南彝志》中對天象變化的情形,年月日時的劃分,風、霜、雨、雪、雲、霧、雷、電的產生,日月出沒,星辰變化都進行了探索和討論,從彝族傳統文化內部研究了四象、五行、八卦、天干、地支等,得出了與漢族傳統文化不同的觀點和結論。《西南彝志》還記述了十二種禾苗的來歷,蕎的來歷與栽培並用來交租,穀倉的建造,鐵鍋的鑄造等。特別是用兩卷的篇幅記述了彝族對駿馬的喜愛、選擇、配種、養育、比賽,開親、戰爭、誇富、炫耀都要用馬,對各種馬的命名與對名馬的追求等。這些都是清代貴州總督田雯在其《黔書》中專門記述著名的“水西馬”和“烏蒙馬”的歷史淵源。《西南彝志》中還有不少人文方面的記述,如文與史的詩篇,竹書探源,君臣畢摩的來歷,哎哺歌師找對手,孝子武色吞等。書中還大量記載了彝族地區常見、常用的事物的起源、來歷、功用,甚至著名的牛、馬、狗都有記錄。《西南彝志》中還大量記載了古代彝族與居住在西南地區的其他各族群如濮、武陀尼、武啥、卓洛舉等之間的關係,以及與中央政權之間的聯繫等,是研究西南民族關係史、研究國家統一歷程等方面的寶貴的第一手資料,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

彝族古代百科全書《西南彝志》,是一部彝文史籍鉅著......

大方縣慕俄格古城

《西南彝志》對研究彝族古代創世思想、天文、曆法、政治、軍事、宗教、文化等,都是非常重要而無可替代的重要史籍。然而,《西南彝志》中最大的篇幅,是對彝族古代各個地方、各大支系的君長、大臣、著名的土司、土目和大姓的譜牒的記錄敘述,充分體現出了彝族的治史特點是以譜牒為主要經脈,政治史為主而社會史為輔,注重探索本源,強調家族傳承的突出特徵。

費孝通、楊成志、丁文江、林耀華、馬學良等著名專家,都到西南彝族地區進行過調查研究,接觸過大量的彝文古籍。有的還專門為國家收集過大量彝文古籍,加以整理、翻譯、介紹,丁文江編纂、羅文筆翻譯的《爨文叢刻》(甲編) 就是1936年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公開出版而產生巨大影響的,被日本學者認為是“彝學走向世界的標誌”。有專家認為,中國西南的歷史編寫,如果不把彝族研究清楚就沒有辦法寫清楚,很大一個原因就是因為有大量的彝文古籍,特別是彝文寫成的歷史文獻。《西南彝志》就是彝文史籍的代表,這部史籍直到2015年才全部重新編譯完成並公開出版,使外界得以全面瞭解這部彝文歷史鉅著的全貌,這是對中國西南歷史編寫的巨大貢獻,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來源:畢節日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