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國的傳統是沒有監獄的”

▲《模範監獄》中虛構的故事發生於一時一地,但根植於易中天對長時段真實歷史的判斷和理解。

作者:宋宇

  • 話劇《模範監獄》實際也可納入易中天的“中華史”。歷史上皇帝被軟禁,話劇里民國的權勢者落難,“任何人都可能處於一種孤立無援或者別無選擇的境地。”易中天問,“這個時候你該怎麼辦呢?”
  • 本文首發於南方週末

“最近不能工作,難受,就像丟了魂一樣。整天吃了睡,睡了吃,簡直就是行屍走肉。”受身體狀況影響,學者易中天眼下只能臥床休養,他盼望早些回到書房。

易中天惦記的,其一是《易中天中華史》(下稱《中華史》),其二是《模範監獄》。

前者是他從2012年3月開始撰寫的32卷本中國通史,邊寫邊出,正在寫第19卷《風流南宋》;後者是他的第一部話劇作品,將於2017年9月8日到24日上演。

幾年前,易中天把自己希望解決的問題歸結為:“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怎麼走過來的,我們為什麼會這麼走。”

他平日住在江南小鎮,推掉許多邀約,專心寫史,每卷先做年表,清楚瞭解那段時期的歷史進程,才開始順序鋪陳。偶爾有細節拿不準,他會給歷史顧問陳勤打個電話。

撰寫冠以自己名字的通史,易中天非常鄭重,那甚至“是跟命相連的”。

“我活著就是為了做這些工作。”他在電話中告訴南方週末記者,語速均勻,偶爾被咳嗽打斷,“如果想做的這些事情都不能做,我覺得整個生命就沒有意義了。”

寫到每個階段,易中天會閱讀相應的史書、論著。寫西周,他分別閱讀楊寬和許倬雲所著的《西周史》;撰寫特別複雜的宋代,他雙手一張,比劃出《續資治通鑑長編》的厚度。

住處有水泵,他可以用地下水取暖,但冬天得去女兒家住一段。出行沒法攜帶太多參考書,易中天難得閒下來。

2017年春節期間,他用其中十天寫出劇本《模範監獄》,靈感來自從前在火車上聽到的關於虛假慈善捐款的新聞。

主創團隊於6月中旬建立之後,他前往北京四五次,和大家討論角色和劇情,有時親自表演示範。最近一次是8月下旬,他觀看劇組首次聯排,當時已經感冒,到9月初還未痊癒又骨折了。

易中天曾形容自己用寫劇本的方式寫《中華史》。如今,他當真寫了劇本,故事放在1936年秋天。

那時,國民政府已經推行“新生活運動”兩年,頗為艱難。10月,紅軍三大主力在西北會師,長征完成,革命有了新希望。年初的“二二六”事件使日本軍方勢力擴張,開始謀劃對中國的全面侵略。

儘管時事紛擾,劇中的“模範監獄”卻維持著固有秩序,如同獨立王國。

直到國民政府派來特派員,準備迎接“友邦記者團”參觀,那裡才出現了一系列波瀾。虛構的故事發生於一時一地,但根植於易中天對長時段真實歷史的判斷和理解。

由盛而衰,罪魁禍首是朱元璋

談寫史原則時,易中天強調兩種態度——科學和法治,“科學的態度就是講邏輯、重證據,法治就是無罪推定、疑罪從無”。兩條原則,導致他做了許多“翻案”文章。

唐朝官員李林甫一般被視為“奸相”。

但易中天認為,“李林甫狡猾”或“唐玄宗糊塗”,都不足以解釋前者擔任唐朝宰相長達19年這個事實,尤其是此前幾位宰相大多僅任職三四年。在他筆下,唐玄宗深知李林甫嫉賢妒能,但因他“懂事,執行力也強”,方才重用。

事實證明,李林甫“比他的前任更關心國家機器的高效有序運轉,並親任工程師和程序員”,簡化行政手續,為帝國和民眾減輕了負擔。他會同法學家們整理和修訂法律,形成《開元新格》和《唐六典》等重要司法文獻和法典,促進了司法清明高效。

但是,為排擠有才學的官員,善妒的李林甫又重用文化水平較低的番將,在制度上為“安史之亂”和盛唐轉衰埋下伏筆。

雖然優缺點都寫到,但《中華史》中的李林甫遠離了自己的一貫形象。“大唐的極盛時期恰恰就在李林甫執政之日,難道僅僅是巧合?”易中天在書中問道。

他列出證據:被李林甫扳倒的同僚張九齡、裴耀卿並沒有指責他“口蜜腹劍”,這種說法未見於兩《唐書》,最早見於五代王仁裕的筆記小說《開元天寶遺事》,後經司馬光采信方成定論。

“以道德標準來談政治鬥爭和路線鬥爭,總結歷史經驗教訓一定失敗。為什麼我們重複犯錯誤?就是缺乏一個科學的態度。”易中天說,他非常想通過《中華史》讓大家接受這種觀念。

類似觀念,從他的諸多著作以及《易中天品三國》裡都能看到。

兩種鬥爭在北宋尤其明顯,易中天用第18卷整本寫王安石變法,這也是《中華史》目前出版的最新一種。“總把一些人分成忠臣和姦臣,君子和小人,這樣一種史觀是很害人的。”

寫王安石變法前,易中天把年表精確到日,發現了許多可疑之處,“我一定把這些成見都放到一邊,完全從史料出發。而且宋史有好多本書,這些書拿來對照著看。”

轟轟烈烈的變法,被易中天寫得妙趣橫生,理想主義且殘酷的政治鬥爭,又使人悲哀。他在梳理年表後發現,呂惠卿未必真出賣過王安石。

呂惠卿起初是王安石的親密戰友,後來成了政敵。因為上交一封王安石私信,信裡提及”勿令上知”——不要讓皇帝知道這件事,而被廣泛視作小人。

“不管呂惠卿做得對還是不對,就算是犯人也不能製造冤案嘛!”易中天告訴南方週末記者,為呂惠卿“翻案”,就體現出做詳細年表的好處。他發現,王安石罷相,居然是呂惠卿上書之後半年。

“這麼大的事情不當場破密,這就可疑了。”他再查資料,原來陸游的祖父陸佃後來調查時,就發現宮中無法提供那封私信,而掌握政權的太皇太后不喜歡王呂二人,沒有理由藏匿證據。

綜合種種證據和推斷,易中天認為呂惠卿不曾上交過那封私信,在這件事上遭到了誣陷。“可惜此事查無實據,正史也只留下‘凡可以害王氏者無不為’一句空話,什麼細節都沒有。”他在書裡寫道,對呂惠卿的許多劣評是因訛傳和攻訐而生,“散佈和聽信流言蜚語,卻並不需要講證據,也不需要講邏輯,只需要有情緒。”不過,這些“翻案”,並沒法改變呂惠卿名列《宋史·奸臣傳》的事實。

“我非常反對一事當前,先做道德判斷。”易中天相信,對與不對,絕不簡單是個道德問題,涉及到科學、技術、制度和文化等諸多方面。

“道德是用來自律的,道德高尚不等於認識科學決策正確,社會理想的實現更是隻能靠全民的共識和踐行。一旦動用公權力強制退出,就一定是悲劇。”在全書末尾,易中天總結道。

但他又看到,王安石當時別無選擇,只能依靠公權力和政府部門,而這是“更深層次的悲劇了”。

“我有一個基本的歷史觀,中華古代文明在唐宋兩代達到鼎盛,從元開始走下坡路。”易中天告訴南方週末記者,而後,明清兩代積累了許多問題,“罪魁禍首就是朱元璋,他造成了制度性腐敗。”

易中天:“中國的傳統是沒有監獄的”

▲在寫《中華史》的間隙,易中天排了一出話劇。(劇組供圖/圖)


“我只看重歷史的拐點”

寫史是不斷獲取新知和破除成見的過程。“很多做學問的人有一個通病,研究什麼就會愛上什麼。”易中天盡力地警惕這種傾向,“人非草木,豈能無情,完全不動情是做不到的,但是你不能感情用事。”

研究宋史前,易中天有些先入為主的觀念,認為宋代“積貧積弱”。讀過史料,他發現事實並非如此,滅亡原因需要繼續深入考察。

寧宗時期,宋、金、西夏的總人口已經超過1億,南宋偏安一隅,但非常富庶,海外貿易、文學藝術都相當繁榮。

“現存的宋詞三分之二是在南宋。而且宋詞真正發展到一個頂峰,也就是南北宋之交。”易中天在第19卷為南宋賦予的特徵是“風流”,正與第20卷的元代形成對照:“北國依然鐵血、南宋兀自風流。”

按照既有體例,易中天準備先寫宋高宗和崖山兩點,即一興一亡,其實是海外貿易,要“濃墨重彩地寫”泉州的阿拉伯商人蒲壽庚,因為“差那麼一點,中華帝國的性質都要改變,成海上帝國了”,再寫程朱理學,最後是宋詞。

在武漢大學念研究生時,易中天的專業是中國古典文學。寫唐和北宋,他就闢出專章,從唐詩入手描繪時代精神,由晏殊和柳永的詩詞開始描寫宋代市民生活。

而在他眼裡,最能體現“大唐精氣神”的詩作,乃是黃巢的《菊花》:“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這裡面體現出的恰恰是大唐精神和大唐夢——在社會安定、國家富強和對外開放的前提下,每個人張揚個性和追求幸福的無限可能。”易中天認為,唐詩就是這種精神的最好詮釋。在對詩歌與時代精神的描寫當中,恰恰可以讀出他理想當中的美好社會。

最開始寫《中華史》,易中天聽到很多質疑。“他沒想到我並不是什麼都要寫,我只看重歷史的拐點,重要的時間節點。”

他說,這只是一家之言,沒什麼權威性,所以定名為“易中天中華史”,“我個人對所有的文字都負責任。”

雖然面對史料時很像法官,易中天更喜歡把自己稱作“偵探”。撰寫《中華史》期間,讀偵探小說幾乎是他唯一的娛樂。他非常喜歡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作品,也願意花一晚上時間讀完日本作家島田莊司的《Y之構造》。

他想把《中華史》寫得像偵探小說,節奏快、懸念叢生,深入歷史的幽暗之處。

寫《中華史》之餘,易中天又編著了一套《中華傳統故事》。許多老師和家長向他反映,他們找不到合適的讀物,能讓孩子瞭解中國傳統文化。

“依舊是《三字經》《弟子規》,那些陳舊的東西。”易中天看重經典之作的現代闡釋,“要站在現代人的高度、角度去解讀這些經典,重新解讀,不是把它原文照搬過來就可以了。”

寫《論語》故事,易中天分成兩冊——《同學們好》和《老師好》。前者寫孔子的學生們,分別配上打油詩,譬如子路那首:“雄赳赳,氣昂昂,背起書包上學堂。老師教我恭儉讓,我跟老師死抬槓。”

“《論語》相對於後面諸子的書來說,是比較真實的一個。”易中天注意到,由墨子開始,大家就只記錄自己獲勝的辯論,相形之下《論語》很可愛,“孔子很囧,後人看著不那麼光彩或者得意的事情也有紀錄。而且人物都非常真實,跟老師吵架的、頂嘴的、抬槓的、設陷阱的,它全部都有。”

“中國的傳統是沒有監獄的”

由通史到話劇,時代由南宋一下跳到民國,但《模範監獄》實際也可以納入易中天的“中華史”。

“模範監獄”一詞,在《中國史》裡出現過。反抗宦官失敗後,唐文宗李昂遭到軟禁,易中天形容,他“實際上已成為模範監獄中的體面囚徒”。這個譬喻源自陳寅恪所著《唐代政治史述論稿》:

“唐代皇帝廢立之權既歸閹寺,皇帝居宮中亦是廣義之模範監獄罪囚。”

皇帝面對的“模範監獄”,是制度造成的個體悲劇。

劇中的“模範監獄”則更像當時社會的縮影:古今中外的制度、觀念混雜在一起,格格不入,氣氛荒謬且悲涼。在積弊叢生的制度中,皇帝或國府特派員等權勢人物,都逃不掉個人無法突破的困境,遑論真正的囚徒。

國民政府1934年提出的“新生活運動”,兼具儒家、基督教,以及社會現代化的觀念。“禮義廉恥”是“新生活運動”的重要思想,並從中引出“四維既張,國乃復興”的口號。

易中天在劇裡調侃了“新生活運動”的方方面面。“生活藝術化、生活生產化、生活軍事化”的三條原則之後,劇裡的詐騙犯非要添上“生活娛樂化”:運動開始後,他玩麻將時不能賭博了。

國民政府推行“新生活運動”,意在革除積弊,促進社會現代化,“生活軍事化”則是其中極重要的一點。“為了實現一手抗日,一手反共,就要有能打仗的軍隊和有戰鬥力的國民。改造國民性就要從生活入手,比如說學會早晨起來刷牙,飯前便後要洗手。”

但是,目標、觀念混亂,且與社會現實脫節,使運動收穫微小。當時有海外媒體諷刺,說這是由牙刷實現的民族復興運動。

在易中天眼中,監獄是呈現新舊雜處的合適場所。“中國的傳統是沒有監獄的,只有牢房傳統。”

他認為監獄、牢房分別是現代文明和古代文明的產物,後者服務於王法,“現代監獄強調犯人在監獄裡是有人權的,不能受到虐待,不能逼供;這個概念牢房是沒有的,你一旦進了牢房就不是人,一丁點人權都沒有。你為了求生存或者日子過得好一點,除了行賄,沒有別的出路。”

何靖扮演的看守長,戲裝起初是制服搭配綁腿,後來換了皮靴。雖然服裝現代化了,但他的觀念並無變化,時常提起前清時爺爺在牢房當差,視行賄、“撈人”、刑訊等行為天經地義。

他的典獄長上司則畢業於法政學堂,按照國民政府的司法制度實習、升遷,是個相對現代化的角色。

《模範監獄》彷彿帶有懸疑色彩的《欽差大臣》。劇中先後出現三位特派員,其中一位觀念相當現代,留洋歸來,滿腦子現代法治觀念。

而在1936年5月5日,民國政府剛剛頒佈《中華民國憲法草案》,即“五五憲草”。他向囚犯宣講法治、人權的觀念,而與監獄管理者發生衝突,處境最為悲慘。

有權勢者落難,成了普通人的試金石。易中天一直嚮導演韓清、楊佳音強調,囚犯作偽證那場戲非常重要,“一定要把戲做足了”。“我很想表現一種觀念,任何人的人性當中都有善惡兩面。”

易中天把善惡抉擇置於極端環境中,“他的內心是衝突的,所以我特別強調,犯人那時候不得不做偽證。”

劇中囚犯選擇作惡,源於監獄管理者威逼利誘,更深遠的原因是不合理的制度與歷史積弊。易中天又保留了希望,在稍後的情節中,他讓囚犯們表現出了贖罪心理。

“任何人都可能處於一種孤立無援或者別無選擇的境地。”易中天問道,“這個時候你該怎麼辦呢?”

促使人行善還是作惡,“新生活運動”的確沒法解決。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