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問題很多人都有,這是抑鬱症的早期症狀,千萬別大意!

很多人都知道抑鬱症的主要表現就是“情緒低落、興趣下降、思維動作遲緩的症狀 ”,但情緒低落的判斷標準對於老百姓來說比較模糊,情緒本身的感知也存在個體化,需要醫生的專業判斷。

抑鬱症有一組常見症狀是大家完全可以自行覺察到的,今天我們來聊一聊抑鬱症患者的睡眠問題。

一、抑鬱症相關的睡眠問題

相對於心理上症狀的判斷,我相信抑鬱症的軀體症狀更容易被大家感受到:

  • 體重突然增加或降低;
  • 食慾紊亂;
  • 性慾減退;
  • 不明原因的軀體疼痛;
  • 失眠、早醒等睡眠障礙。

其中,睡眠障礙是大家最容易能感受到的變化。

入睡困難、夜間多夢、易醒、早醒等,屬於很常見的抑鬱症症狀,也被列為抑鬱症的診斷標準之一。【1】

有個問題很多人都有,這是抑鬱症的早期症狀,千萬別大意!


二、抑鬱與睡眠有什麼關係?

長期睡眠時間短,睡眠質量不佳也會影響心理健康。我們的心理健康直接會影響睡眠質量。

失眠是最常見的睡眠障礙,據報道,中國的失眠發生率在30%以上【2】。

長期失眠會影響神經遞質的正常合成分泌,神經遞質的分泌直接影響我們的情緒,可能促使抑鬱症的發生。【3】

有個問題很多人都有,這是抑鬱症的早期症狀,千萬別大意!

從生物角度上來看:

腦內生化物質的紊亂是抑鬱症發病的重要因素。【4】而腦內生化物質的紊亂則會改變抑鬱症患者的睡眠模式。

從心理角度上來看:

有一些人對抑鬱症有先天的易感性,比如膽小內向,遇事悲觀,容易擔心等。這些性格特點不僅會時常影響TA平時的睡眠,當遇到心理應激事件,也容易受到更大的刺激,增加患抑鬱症的可能。


三、我失眠了,是抑鬱症嗎?

有個問題很多人都有,這是抑鬱症的早期症狀,千萬別大意!

不一定。

失眠的原因有很多:

  • 不好的睡眠習慣,例如睡前玩手機、熬夜;
  • 軀體疾病;
  • 情緒波動、精神障礙;
  • 睡眠呼吸紊亂;
  • 酒精、藥物濫用等等。

而且失眠的症狀並不只是入睡困難,夜裡總是醒來,早上總是醒的比平時早,這都屬於失眠的範疇。

據報道,超過 90%的重性抑鬱症患者失眠或白天睡眠 ,有61.8%的抑鬱症患者首發臨床症狀是睡眠障礙【5】。

早醒被很多學者認為是抑鬱症最具有特異性的睡眠問題,也是抑鬱症的生物學標誌。

一部分不典型的抑鬱患者也會表現出貪睡等睡眠感缺失的症狀。

很多患者在失眠初期對此並不重視,為求一時之快,會自己購買安眠藥服用,這不僅起不到治療作用,反而會因用藥不當引發其他問題,例如藥物依賴。

當失眠超過1個月,每週失眠超過3次,就需要我們警惕。

有個問題很多人都有,這是抑鬱症的早期症狀,千萬別大意!

尤其是出現頻繁的早醒時,我們一定要考慮患抑鬱症的可能性,並儘早到精神或心理專科就醫,早得到準確的診斷,就能及時採取措施進行治療,千萬不要盲目自行服用安眠藥,導致病情加重損害健康。

參考文獻:

【1】姜佐寧.精神病學簡明教程 第3版,科學出版社,2003;173

【2】美國的失眠發生率高達32%~50%,英國為10%~14%,日本為20%,法國為30%,我國也在30%以上。——《人民網》

【3】馮忠英.睡多睡少都是病 第1版,中國鐵道出版社 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95-97

【4】沈漁邨.精神病學 第5版,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7

【5】Demyttenaere K,Bruffaerts R,Posada-Villa J,Gasquet I,Kovess V,Lepine JP,Angermeyer MC,Bernert S,de Girolamo G,Morosini P,Polidori G,Kikkawa T,Kawakami N,Ono Y,Takeshima T,Uda H,Karam EG,Fayyad JA,Karam AN,Mneimneh ZN,Medina-Mora ME,Borges G,Lara C,de Graaf R,Ormel J,Gureje O,Shen Y,Huang Y,Zhang M,Alonso J,Haro JM,Vilagut G,Bromet EJ,Gluzman S,Webb C,Kessler RC,Merikangas KR,Anthony JC,Von Korff MR,Wang PS,Brugha TS,Aguilar-Gaxiola S,Lee S,Heeringa S,Pennell BE,Zaslavsky AM,Ustun TB,Chatterji S. Prevalence, severity, and unmet need for treatment of mental disorders in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orld Mental Health Surveys. JAMA. 2004 Jun 2. 291(21): 2581-90.pubmed 摘要

免責聲明

本科普文章之目的是提供普適的健康信息,不能代替任何人的醫學診斷和治療方案,如有需求請您及時就醫。作為科普文章,本文中如出現極限詞,為醫生臨床經驗中的個人認識或學界共識,是希望讀者能夠認識其客觀重要性的表述,主觀上無任何營銷性。對這篇科普文章有任何建議,請發郵件至安忻品牌部:[email protected]

本文作者:北京大學第六醫院外聘專家 趙祖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