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湖南益陽,最好聽的地名如果數桃花侖的話,那最不好聽的地名應該是爛泥湖了。

傳統的益陽人不大習慣改地名,益陽這個名稱,2000多年以來,一直就不曾改過。而周邊的縣市,如上游邵陽,曾名叫寶慶,西邊常德,曾經就叫武陵、鼎城、朗州等,鄰縣漢壽叫龍陽,長沙也曾名潭州,益陽則是“行不改名坐不改姓”,自秦置縣以來一直叫益陽。

可爛泥湖卻是一個多次改過的地名,它之前的地名叫:來儀湖。

"

在湖南益陽,最好聽的地名如果數桃花侖的話,那最不好聽的地名應該是爛泥湖了。

傳統的益陽人不大習慣改地名,益陽這個名稱,2000多年以來,一直就不曾改過。而周邊的縣市,如上游邵陽,曾名叫寶慶,西邊常德,曾經就叫武陵、鼎城、朗州等,鄰縣漢壽叫龍陽,長沙也曾名潭州,益陽則是“行不改名坐不改姓”,自秦置縣以來一直叫益陽。

可爛泥湖卻是一個多次改過的地名,它之前的地名叫:來儀湖。

本地文化——益陽爛泥湖

這裡,引出一個故事來:故事從北宋時期說起,在唐朝時期,還存在雲夢澤,即現今的江漢平原,在北宋時期,已經淤積很多沙洲出來。於是,收斂的北宋政府便順勢而為,在長江邊上修築一道荊江大堤,正式把雲夢澤,圍墾出來作為國家的糧食基地,雲夢澤從此不復存在。

"

在湖南益陽,最好聽的地名如果數桃花侖的話,那最不好聽的地名應該是爛泥湖了。

傳統的益陽人不大習慣改地名,益陽這個名稱,2000多年以來,一直就不曾改過。而周邊的縣市,如上游邵陽,曾名叫寶慶,西邊常德,曾經就叫武陵、鼎城、朗州等,鄰縣漢壽叫龍陽,長沙也曾名潭州,益陽則是“行不改名坐不改姓”,自秦置縣以來一直叫益陽。

可爛泥湖卻是一個多次改過的地名,它之前的地名叫:來儀湖。

本地文化——益陽爛泥湖

這裡,引出一個故事來:故事從北宋時期說起,在唐朝時期,還存在雲夢澤,即現今的江漢平原,在北宋時期,已經淤積很多沙洲出來。於是,收斂的北宋政府便順勢而為,在長江邊上修築一道荊江大堤,正式把雲夢澤,圍墾出來作為國家的糧食基地,雲夢澤從此不復存在。

本地文化——益陽爛泥湖

千百年來,長江汛期的規律是南北兩邊蓄洪,現北邊的雲夢澤退出之後,便由南邊的洞庭湖單邊擔負起蓄洪的任務。因此,洞庭湖迅速擴大,一下子向南面推進了五十多公里。在農耕社會生產力不發達時期,水害遠遠大於水利。於是,南邊開始怨聲載道了。針對這種現狀,北宋朝採取了公平的懷柔政策,一方面在南面大建其書院,像今天的嶽麓書院、嶽州書院、澧州書院、益陽聖廟等,主要是宣講和樹立江南人顧全國家大局,“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天下意識,不要和江北對著幹。另一方面,朝廷採取恰當的經濟補償,如江南汛期遭災嚴重,朝廷越冬放糧,開春“給牛貸種”,入夏幫助防汛,立秋減免賦稅等。北宋的這些措施,由於比較人性化,故長江南北兩地居民也能和睦相處,相安無事。

"

在湖南益陽,最好聽的地名如果數桃花侖的話,那最不好聽的地名應該是爛泥湖了。

傳統的益陽人不大習慣改地名,益陽這個名稱,2000多年以來,一直就不曾改過。而周邊的縣市,如上游邵陽,曾名叫寶慶,西邊常德,曾經就叫武陵、鼎城、朗州等,鄰縣漢壽叫龍陽,長沙也曾名潭州,益陽則是“行不改名坐不改姓”,自秦置縣以來一直叫益陽。

可爛泥湖卻是一個多次改過的地名,它之前的地名叫:來儀湖。

本地文化——益陽爛泥湖

這裡,引出一個故事來:故事從北宋時期說起,在唐朝時期,還存在雲夢澤,即現今的江漢平原,在北宋時期,已經淤積很多沙洲出來。於是,收斂的北宋政府便順勢而為,在長江邊上修築一道荊江大堤,正式把雲夢澤,圍墾出來作為國家的糧食基地,雲夢澤從此不復存在。

本地文化——益陽爛泥湖

千百年來,長江汛期的規律是南北兩邊蓄洪,現北邊的雲夢澤退出之後,便由南邊的洞庭湖單邊擔負起蓄洪的任務。因此,洞庭湖迅速擴大,一下子向南面推進了五十多公里。在農耕社會生產力不發達時期,水害遠遠大於水利。於是,南邊開始怨聲載道了。針對這種現狀,北宋朝採取了公平的懷柔政策,一方面在南面大建其書院,像今天的嶽麓書院、嶽州書院、澧州書院、益陽聖廟等,主要是宣講和樹立江南人顧全國家大局,“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天下意識,不要和江北對著幹。另一方面,朝廷採取恰當的經濟補償,如江南汛期遭災嚴重,朝廷越冬放糧,開春“給牛貸種”,入夏幫助防汛,立秋減免賦稅等。北宋的這些措施,由於比較人性化,故長江南北兩地居民也能和睦相處,相安無事。

本地文化——益陽爛泥湖

好景不長,北宋有相無將,終抵擋不住北面金遼兩國的擴張,不得不退守江南,這就是南宋。南宋雖然蝸居江南,但在江漢平原的糧食基地卻不能丟,這是南宋政權的命根子,可對江南洞庭湖區單邊蓄洪所遭受的災害卻不能顧全了。朝廷自身都難保,在長江再次汛期遭災時,江南地面便不能享受到冬放糧,春貸種的補償了。洞庭湖地區為國家受災,國家卻不能平衡補償。因此,洞庭湖地區居民的一場自救運動迅速崛起,這就是史稱的“楊么起義”。

說楊么是起義,未免誇大了楊么的雄心或野心,既無起義綱領,又無取代朝廷計劃,就連洞庭湖區以外的山區都不想涉足,不過是一場洞庭湖區災民自救的運動而已。自救的措施很簡單,你北面不是有荊江大堤防汛麼?我南面也同樣築堤圍墾。這種倡議很快便得到了洞庭湖區人民的擁護,於是,一場在洞庭湖地區築堤打圩的群眾運動迅速崛起,洞庭湖區除建造長江南岸防汛大堤外,湖區內部還建造起數百個防汛的小圩子。這種江南人民求生存的自發圩垸行為,嚴重的威脅到了江北江漢平原,直接威脅到了南宋朝廷的糧食基地。因長江汛期到來時,洞庭湖蓄洪的能力已大大降低,洪水會淹到江漢平原。這對洞庭湖區的江南人來講,不是不明白這個道理,但朝廷既然不管江南的百姓死活,百姓也就不會考慮蝸居在臨安的朝廷了。

"

在湖南益陽,最好聽的地名如果數桃花侖的話,那最不好聽的地名應該是爛泥湖了。

傳統的益陽人不大習慣改地名,益陽這個名稱,2000多年以來,一直就不曾改過。而周邊的縣市,如上游邵陽,曾名叫寶慶,西邊常德,曾經就叫武陵、鼎城、朗州等,鄰縣漢壽叫龍陽,長沙也曾名潭州,益陽則是“行不改名坐不改姓”,自秦置縣以來一直叫益陽。

可爛泥湖卻是一個多次改過的地名,它之前的地名叫:來儀湖。

本地文化——益陽爛泥湖

這裡,引出一個故事來:故事從北宋時期說起,在唐朝時期,還存在雲夢澤,即現今的江漢平原,在北宋時期,已經淤積很多沙洲出來。於是,收斂的北宋政府便順勢而為,在長江邊上修築一道荊江大堤,正式把雲夢澤,圍墾出來作為國家的糧食基地,雲夢澤從此不復存在。

本地文化——益陽爛泥湖

千百年來,長江汛期的規律是南北兩邊蓄洪,現北邊的雲夢澤退出之後,便由南邊的洞庭湖單邊擔負起蓄洪的任務。因此,洞庭湖迅速擴大,一下子向南面推進了五十多公里。在農耕社會生產力不發達時期,水害遠遠大於水利。於是,南邊開始怨聲載道了。針對這種現狀,北宋朝採取了公平的懷柔政策,一方面在南面大建其書院,像今天的嶽麓書院、嶽州書院、澧州書院、益陽聖廟等,主要是宣講和樹立江南人顧全國家大局,“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天下意識,不要和江北對著幹。另一方面,朝廷採取恰當的經濟補償,如江南汛期遭災嚴重,朝廷越冬放糧,開春“給牛貸種”,入夏幫助防汛,立秋減免賦稅等。北宋的這些措施,由於比較人性化,故長江南北兩地居民也能和睦相處,相安無事。

本地文化——益陽爛泥湖

好景不長,北宋有相無將,終抵擋不住北面金遼兩國的擴張,不得不退守江南,這就是南宋。南宋雖然蝸居江南,但在江漢平原的糧食基地卻不能丟,這是南宋政權的命根子,可對江南洞庭湖區單邊蓄洪所遭受的災害卻不能顧全了。朝廷自身都難保,在長江再次汛期遭災時,江南地面便不能享受到冬放糧,春貸種的補償了。洞庭湖地區為國家受災,國家卻不能平衡補償。因此,洞庭湖地區居民的一場自救運動迅速崛起,這就是史稱的“楊么起義”。

說楊么是起義,未免誇大了楊么的雄心或野心,既無起義綱領,又無取代朝廷計劃,就連洞庭湖區以外的山區都不想涉足,不過是一場洞庭湖區災民自救的運動而已。自救的措施很簡單,你北面不是有荊江大堤防汛麼?我南面也同樣築堤圍墾。這種倡議很快便得到了洞庭湖區人民的擁護,於是,一場在洞庭湖地區築堤打圩的群眾運動迅速崛起,洞庭湖區除建造長江南岸防汛大堤外,湖區內部還建造起數百個防汛的小圩子。這種江南人民求生存的自發圩垸行為,嚴重的威脅到了江北江漢平原,直接威脅到了南宋朝廷的糧食基地。因長江汛期到來時,洞庭湖蓄洪的能力已大大降低,洪水會淹到江漢平原。這對洞庭湖區的江南人來講,不是不明白這個道理,但朝廷既然不管江南的百姓死活,百姓也就不會考慮蝸居在臨安的朝廷了。

本地文化——益陽爛泥湖

在圍墾的地方,有兩處低窪是不能圍墾耕種的地段,而兩湖之間凸出的地方因長滿蘆花,被當地人叫著蘆花崗(即現今益陽筆架山的蘆花村)。此地被楊么看中,是一塊天然的水軍基地。因左右各一個湖泊,進可攻,退可守,都可直通洞庭湖,於是楊么便把大本營設在了蘆花崗。而左右這兩個因圍墾而出現的湖泊,當地軍民為了表達擁戴楊么稱帝的心願,便分別起名叫“鳳凰湖”和“來儀湖”。今天看來,似乎文墨不通,因“鳳凰”是名詞,而“來儀”則為動詞,兩個詞彙加起來才是一個古老成語,“鳳凰來儀”,象徵著此地出天子,表達了老百姓認定楊么稱帝是應天順人、天垂聖像的意願。

"

在湖南益陽,最好聽的地名如果數桃花侖的話,那最不好聽的地名應該是爛泥湖了。

傳統的益陽人不大習慣改地名,益陽這個名稱,2000多年以來,一直就不曾改過。而周邊的縣市,如上游邵陽,曾名叫寶慶,西邊常德,曾經就叫武陵、鼎城、朗州等,鄰縣漢壽叫龍陽,長沙也曾名潭州,益陽則是“行不改名坐不改姓”,自秦置縣以來一直叫益陽。

可爛泥湖卻是一個多次改過的地名,它之前的地名叫:來儀湖。

本地文化——益陽爛泥湖

這裡,引出一個故事來:故事從北宋時期說起,在唐朝時期,還存在雲夢澤,即現今的江漢平原,在北宋時期,已經淤積很多沙洲出來。於是,收斂的北宋政府便順勢而為,在長江邊上修築一道荊江大堤,正式把雲夢澤,圍墾出來作為國家的糧食基地,雲夢澤從此不復存在。

本地文化——益陽爛泥湖

千百年來,長江汛期的規律是南北兩邊蓄洪,現北邊的雲夢澤退出之後,便由南邊的洞庭湖單邊擔負起蓄洪的任務。因此,洞庭湖迅速擴大,一下子向南面推進了五十多公里。在農耕社會生產力不發達時期,水害遠遠大於水利。於是,南邊開始怨聲載道了。針對這種現狀,北宋朝採取了公平的懷柔政策,一方面在南面大建其書院,像今天的嶽麓書院、嶽州書院、澧州書院、益陽聖廟等,主要是宣講和樹立江南人顧全國家大局,“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天下意識,不要和江北對著幹。另一方面,朝廷採取恰當的經濟補償,如江南汛期遭災嚴重,朝廷越冬放糧,開春“給牛貸種”,入夏幫助防汛,立秋減免賦稅等。北宋的這些措施,由於比較人性化,故長江南北兩地居民也能和睦相處,相安無事。

本地文化——益陽爛泥湖

好景不長,北宋有相無將,終抵擋不住北面金遼兩國的擴張,不得不退守江南,這就是南宋。南宋雖然蝸居江南,但在江漢平原的糧食基地卻不能丟,這是南宋政權的命根子,可對江南洞庭湖區單邊蓄洪所遭受的災害卻不能顧全了。朝廷自身都難保,在長江再次汛期遭災時,江南地面便不能享受到冬放糧,春貸種的補償了。洞庭湖地區為國家受災,國家卻不能平衡補償。因此,洞庭湖地區居民的一場自救運動迅速崛起,這就是史稱的“楊么起義”。

說楊么是起義,未免誇大了楊么的雄心或野心,既無起義綱領,又無取代朝廷計劃,就連洞庭湖區以外的山區都不想涉足,不過是一場洞庭湖區災民自救的運動而已。自救的措施很簡單,你北面不是有荊江大堤防汛麼?我南面也同樣築堤圍墾。這種倡議很快便得到了洞庭湖區人民的擁護,於是,一場在洞庭湖地區築堤打圩的群眾運動迅速崛起,洞庭湖區除建造長江南岸防汛大堤外,湖區內部還建造起數百個防汛的小圩子。這種江南人民求生存的自發圩垸行為,嚴重的威脅到了江北江漢平原,直接威脅到了南宋朝廷的糧食基地。因長江汛期到來時,洞庭湖蓄洪的能力已大大降低,洪水會淹到江漢平原。這對洞庭湖區的江南人來講,不是不明白這個道理,但朝廷既然不管江南的百姓死活,百姓也就不會考慮蝸居在臨安的朝廷了。

本地文化——益陽爛泥湖

在圍墾的地方,有兩處低窪是不能圍墾耕種的地段,而兩湖之間凸出的地方因長滿蘆花,被當地人叫著蘆花崗(即現今益陽筆架山的蘆花村)。此地被楊么看中,是一塊天然的水軍基地。因左右各一個湖泊,進可攻,退可守,都可直通洞庭湖,於是楊么便把大本營設在了蘆花崗。而左右這兩個因圍墾而出現的湖泊,當地軍民為了表達擁戴楊么稱帝的心願,便分別起名叫“鳳凰湖”和“來儀湖”。今天看來,似乎文墨不通,因“鳳凰”是名詞,而“來儀”則為動詞,兩個詞彙加起來才是一個古老成語,“鳳凰來儀”,象徵著此地出天子,表達了老百姓認定楊么稱帝是應天順人、天垂聖像的意願。

本地文化——益陽爛泥湖

當然,已經很懦弱的南宋朝廷不能容忍,於是,於紹興五年二月,高宗調集20萬大軍,命張俊為諸路兵馬都督,岳飛為荊湖南北路置制使,趨洞庭湖圍剿。這次圍剿結果是朝廷勝利,但當朝廷軍馬進入蘆花崗清剿楊么大本營時,按規定,當地曾協助過楊么的百姓都要受到株連。岳飛在蘆花崗楊么的大廳裡升帳,正準備處置跪在帳下與楊么有關係的百姓。這時,岳飛的兒子岳雲出來說話了:“父帥,你看帳下跪的這些百姓,一個個都嚇成爛泥一灘,量日後也是爛泥糊不上壁,不會造反啦,就饒了他們吧!”

其實岳飛也不想濫殺無辜,接過岳雲的話頭:“爛泥糊……”,“是的,此地正叫爛泥湖,都是極貧苦的百姓”,岳雲順勢接過話頭,故意把來儀湖諧音成爛泥湖。從而免除了來儀湖百姓的屠戮。這也是後來岳雲倒黴,益陽人為什麼還能接納岳雲後人的原因。

"

在湖南益陽,最好聽的地名如果數桃花侖的話,那最不好聽的地名應該是爛泥湖了。

傳統的益陽人不大習慣改地名,益陽這個名稱,2000多年以來,一直就不曾改過。而周邊的縣市,如上游邵陽,曾名叫寶慶,西邊常德,曾經就叫武陵、鼎城、朗州等,鄰縣漢壽叫龍陽,長沙也曾名潭州,益陽則是“行不改名坐不改姓”,自秦置縣以來一直叫益陽。

可爛泥湖卻是一個多次改過的地名,它之前的地名叫:來儀湖。

本地文化——益陽爛泥湖

這裡,引出一個故事來:故事從北宋時期說起,在唐朝時期,還存在雲夢澤,即現今的江漢平原,在北宋時期,已經淤積很多沙洲出來。於是,收斂的北宋政府便順勢而為,在長江邊上修築一道荊江大堤,正式把雲夢澤,圍墾出來作為國家的糧食基地,雲夢澤從此不復存在。

本地文化——益陽爛泥湖

千百年來,長江汛期的規律是南北兩邊蓄洪,現北邊的雲夢澤退出之後,便由南邊的洞庭湖單邊擔負起蓄洪的任務。因此,洞庭湖迅速擴大,一下子向南面推進了五十多公里。在農耕社會生產力不發達時期,水害遠遠大於水利。於是,南邊開始怨聲載道了。針對這種現狀,北宋朝採取了公平的懷柔政策,一方面在南面大建其書院,像今天的嶽麓書院、嶽州書院、澧州書院、益陽聖廟等,主要是宣講和樹立江南人顧全國家大局,“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天下意識,不要和江北對著幹。另一方面,朝廷採取恰當的經濟補償,如江南汛期遭災嚴重,朝廷越冬放糧,開春“給牛貸種”,入夏幫助防汛,立秋減免賦稅等。北宋的這些措施,由於比較人性化,故長江南北兩地居民也能和睦相處,相安無事。

本地文化——益陽爛泥湖

好景不長,北宋有相無將,終抵擋不住北面金遼兩國的擴張,不得不退守江南,這就是南宋。南宋雖然蝸居江南,但在江漢平原的糧食基地卻不能丟,這是南宋政權的命根子,可對江南洞庭湖區單邊蓄洪所遭受的災害卻不能顧全了。朝廷自身都難保,在長江再次汛期遭災時,江南地面便不能享受到冬放糧,春貸種的補償了。洞庭湖地區為國家受災,國家卻不能平衡補償。因此,洞庭湖地區居民的一場自救運動迅速崛起,這就是史稱的“楊么起義”。

說楊么是起義,未免誇大了楊么的雄心或野心,既無起義綱領,又無取代朝廷計劃,就連洞庭湖區以外的山區都不想涉足,不過是一場洞庭湖區災民自救的運動而已。自救的措施很簡單,你北面不是有荊江大堤防汛麼?我南面也同樣築堤圍墾。這種倡議很快便得到了洞庭湖區人民的擁護,於是,一場在洞庭湖地區築堤打圩的群眾運動迅速崛起,洞庭湖區除建造長江南岸防汛大堤外,湖區內部還建造起數百個防汛的小圩子。這種江南人民求生存的自發圩垸行為,嚴重的威脅到了江北江漢平原,直接威脅到了南宋朝廷的糧食基地。因長江汛期到來時,洞庭湖蓄洪的能力已大大降低,洪水會淹到江漢平原。這對洞庭湖區的江南人來講,不是不明白這個道理,但朝廷既然不管江南的百姓死活,百姓也就不會考慮蝸居在臨安的朝廷了。

本地文化——益陽爛泥湖

在圍墾的地方,有兩處低窪是不能圍墾耕種的地段,而兩湖之間凸出的地方因長滿蘆花,被當地人叫著蘆花崗(即現今益陽筆架山的蘆花村)。此地被楊么看中,是一塊天然的水軍基地。因左右各一個湖泊,進可攻,退可守,都可直通洞庭湖,於是楊么便把大本營設在了蘆花崗。而左右這兩個因圍墾而出現的湖泊,當地軍民為了表達擁戴楊么稱帝的心願,便分別起名叫“鳳凰湖”和“來儀湖”。今天看來,似乎文墨不通,因“鳳凰”是名詞,而“來儀”則為動詞,兩個詞彙加起來才是一個古老成語,“鳳凰來儀”,象徵著此地出天子,表達了老百姓認定楊么稱帝是應天順人、天垂聖像的意願。

本地文化——益陽爛泥湖

當然,已經很懦弱的南宋朝廷不能容忍,於是,於紹興五年二月,高宗調集20萬大軍,命張俊為諸路兵馬都督,岳飛為荊湖南北路置制使,趨洞庭湖圍剿。這次圍剿結果是朝廷勝利,但當朝廷軍馬進入蘆花崗清剿楊么大本營時,按規定,當地曾協助過楊么的百姓都要受到株連。岳飛在蘆花崗楊么的大廳裡升帳,正準備處置跪在帳下與楊么有關係的百姓。這時,岳飛的兒子岳雲出來說話了:“父帥,你看帳下跪的這些百姓,一個個都嚇成爛泥一灘,量日後也是爛泥糊不上壁,不會造反啦,就饒了他們吧!”

其實岳飛也不想濫殺無辜,接過岳雲的話頭:“爛泥糊……”,“是的,此地正叫爛泥湖,都是極貧苦的百姓”,岳雲順勢接過話頭,故意把來儀湖諧音成爛泥湖。從而免除了來儀湖百姓的屠戮。這也是後來岳雲倒黴,益陽人為什麼還能接納岳雲後人的原因。

本地文化——益陽爛泥湖

從此,叫了五年多的來儀湖便變成了爛泥湖。可老百姓還是按原來的地名叫來儀湖。不久,南宋被元朝取代,蒙古人對灌溉農業不懂,也對漢文化不屑一顧。對於是叫“爛泥湖”還是“來儀湖”這樣的文字政治遊戲卻不管。因此,這個被寫入縣誌地名的爛泥湖地名反而被重新改過來正式叫“來儀湖”。

到了明朝以後,朱元璋是漢人,“來儀湖”是犯漢文化禁忌,又不得不改為“爛泥湖”。後來是清朝,滿人融入了漢文化,來儀湖犯禁,地名還是爛泥湖。滿清滅亡後,進入民國,有人提出恢復來儀湖之名,但此時,在洞庭湖因缺乏統一治理,各地自發築堤圩垸,使水系變成象一張被蟲咬爛的荷葉,水流不暢,來儀湖真正成了爛泥湖。

"

在湖南益陽,最好聽的地名如果數桃花侖的話,那最不好聽的地名應該是爛泥湖了。

傳統的益陽人不大習慣改地名,益陽這個名稱,2000多年以來,一直就不曾改過。而周邊的縣市,如上游邵陽,曾名叫寶慶,西邊常德,曾經就叫武陵、鼎城、朗州等,鄰縣漢壽叫龍陽,長沙也曾名潭州,益陽則是“行不改名坐不改姓”,自秦置縣以來一直叫益陽。

可爛泥湖卻是一個多次改過的地名,它之前的地名叫:來儀湖。

本地文化——益陽爛泥湖

這裡,引出一個故事來:故事從北宋時期說起,在唐朝時期,還存在雲夢澤,即現今的江漢平原,在北宋時期,已經淤積很多沙洲出來。於是,收斂的北宋政府便順勢而為,在長江邊上修築一道荊江大堤,正式把雲夢澤,圍墾出來作為國家的糧食基地,雲夢澤從此不復存在。

本地文化——益陽爛泥湖

千百年來,長江汛期的規律是南北兩邊蓄洪,現北邊的雲夢澤退出之後,便由南邊的洞庭湖單邊擔負起蓄洪的任務。因此,洞庭湖迅速擴大,一下子向南面推進了五十多公里。在農耕社會生產力不發達時期,水害遠遠大於水利。於是,南邊開始怨聲載道了。針對這種現狀,北宋朝採取了公平的懷柔政策,一方面在南面大建其書院,像今天的嶽麓書院、嶽州書院、澧州書院、益陽聖廟等,主要是宣講和樹立江南人顧全國家大局,“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天下意識,不要和江北對著幹。另一方面,朝廷採取恰當的經濟補償,如江南汛期遭災嚴重,朝廷越冬放糧,開春“給牛貸種”,入夏幫助防汛,立秋減免賦稅等。北宋的這些措施,由於比較人性化,故長江南北兩地居民也能和睦相處,相安無事。

本地文化——益陽爛泥湖

好景不長,北宋有相無將,終抵擋不住北面金遼兩國的擴張,不得不退守江南,這就是南宋。南宋雖然蝸居江南,但在江漢平原的糧食基地卻不能丟,這是南宋政權的命根子,可對江南洞庭湖區單邊蓄洪所遭受的災害卻不能顧全了。朝廷自身都難保,在長江再次汛期遭災時,江南地面便不能享受到冬放糧,春貸種的補償了。洞庭湖地區為國家受災,國家卻不能平衡補償。因此,洞庭湖地區居民的一場自救運動迅速崛起,這就是史稱的“楊么起義”。

說楊么是起義,未免誇大了楊么的雄心或野心,既無起義綱領,又無取代朝廷計劃,就連洞庭湖區以外的山區都不想涉足,不過是一場洞庭湖區災民自救的運動而已。自救的措施很簡單,你北面不是有荊江大堤防汛麼?我南面也同樣築堤圍墾。這種倡議很快便得到了洞庭湖區人民的擁護,於是,一場在洞庭湖地區築堤打圩的群眾運動迅速崛起,洞庭湖區除建造長江南岸防汛大堤外,湖區內部還建造起數百個防汛的小圩子。這種江南人民求生存的自發圩垸行為,嚴重的威脅到了江北江漢平原,直接威脅到了南宋朝廷的糧食基地。因長江汛期到來時,洞庭湖蓄洪的能力已大大降低,洪水會淹到江漢平原。這對洞庭湖區的江南人來講,不是不明白這個道理,但朝廷既然不管江南的百姓死活,百姓也就不會考慮蝸居在臨安的朝廷了。

本地文化——益陽爛泥湖

在圍墾的地方,有兩處低窪是不能圍墾耕種的地段,而兩湖之間凸出的地方因長滿蘆花,被當地人叫著蘆花崗(即現今益陽筆架山的蘆花村)。此地被楊么看中,是一塊天然的水軍基地。因左右各一個湖泊,進可攻,退可守,都可直通洞庭湖,於是楊么便把大本營設在了蘆花崗。而左右這兩個因圍墾而出現的湖泊,當地軍民為了表達擁戴楊么稱帝的心願,便分別起名叫“鳳凰湖”和“來儀湖”。今天看來,似乎文墨不通,因“鳳凰”是名詞,而“來儀”則為動詞,兩個詞彙加起來才是一個古老成語,“鳳凰來儀”,象徵著此地出天子,表達了老百姓認定楊么稱帝是應天順人、天垂聖像的意願。

本地文化——益陽爛泥湖

當然,已經很懦弱的南宋朝廷不能容忍,於是,於紹興五年二月,高宗調集20萬大軍,命張俊為諸路兵馬都督,岳飛為荊湖南北路置制使,趨洞庭湖圍剿。這次圍剿結果是朝廷勝利,但當朝廷軍馬進入蘆花崗清剿楊么大本營時,按規定,當地曾協助過楊么的百姓都要受到株連。岳飛在蘆花崗楊么的大廳裡升帳,正準備處置跪在帳下與楊么有關係的百姓。這時,岳飛的兒子岳雲出來說話了:“父帥,你看帳下跪的這些百姓,一個個都嚇成爛泥一灘,量日後也是爛泥糊不上壁,不會造反啦,就饒了他們吧!”

其實岳飛也不想濫殺無辜,接過岳雲的話頭:“爛泥糊……”,“是的,此地正叫爛泥湖,都是極貧苦的百姓”,岳雲順勢接過話頭,故意把來儀湖諧音成爛泥湖。從而免除了來儀湖百姓的屠戮。這也是後來岳雲倒黴,益陽人為什麼還能接納岳雲後人的原因。

本地文化——益陽爛泥湖

從此,叫了五年多的來儀湖便變成了爛泥湖。可老百姓還是按原來的地名叫來儀湖。不久,南宋被元朝取代,蒙古人對灌溉農業不懂,也對漢文化不屑一顧。對於是叫“爛泥湖”還是“來儀湖”這樣的文字政治遊戲卻不管。因此,這個被寫入縣誌地名的爛泥湖地名反而被重新改過來正式叫“來儀湖”。

到了明朝以後,朱元璋是漢人,“來儀湖”是犯漢文化禁忌,又不得不改為“爛泥湖”。後來是清朝,滿人融入了漢文化,來儀湖犯禁,地名還是爛泥湖。滿清滅亡後,進入民國,有人提出恢復來儀湖之名,但此時,在洞庭湖因缺乏統一治理,各地自發築堤圩垸,使水系變成象一張被蟲咬爛的荷葉,水流不暢,來儀湖真正成了爛泥湖。

本地文化——益陽爛泥湖

更多本地故事,特色文化,請關注【耍啟】APP。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