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親王奕訢的悲愴,不但與皇位擦肩而過,一心為國卻下場慘淡

查看清朝道光之後的皇帝,我們會發現一個問題,從咸豐開始皇位傳承就出現了問題,從咸豐的兒子同治帝開始,到光緒和溥儀兩任皇帝,都沒有子嗣,天要亡清朝從皇帝的生育能力也能窺探出一二。

當然這是一種比較封建迷信的說法,清朝皇帝的壽命應該是歷朝歷代中平均壽命最長的,假如道光帝選擇的不是咸豐,而是奕訢,估計清朝的結局又是一番光景。

奕訢因為騎射本領太強,竟然因此錯失皇位?

道光皇帝一共九個兒子,在道光決定立儲的時候,前面三個兒子已經夭折,最有競爭力的兩位皇子,一個四皇子奕詝(後來的咸豐),另一個是六皇子奕訢,兩個人相比,奕詝雖然愚鈍一點,卻是嫡長子,論資排輩的話非奕詝莫屬。

恭親王奕訢的悲愴,不但與皇位擦肩而過,一心為國卻下場慘淡

六皇子奕訢不是嫡長子,但是其母親孝靜貴妃很受道光寵愛,相對於奕詝來說,奕訢更聰明一些。

如果要是在清朝之前,嫡庶之分是繼承皇位最重要的依據,但是在清朝時期,並不十分看重嫡長子繼承製,整個清朝立太子的皇子寥寥無幾,而以嫡長子繼承皇位的只有奕詝這獨一份。

本來道光皇帝在選擇皇儲的時候十分猶豫,一直拿不定主意,至於道光為何選擇了奕詝,一種說法是,奕詝善於偽裝,假裝仁慈,有一次道光皇帝領著奕詝和奕訢去圍獵,也是考察皇子的騎射本領,滿清以騎射起家,歷代皇帝都很注重皇嗣的騎射訓練,在這一點上奕詝是不如奕訢的。

奕訢是一個能文能武的皇子,當時奕詝的老師評價奕訢是“萬不低”,不能以條陳時政和騎馬習武來獲得道光的青睞,所以就讓奕詝打感情牌。

在圍獵過程中,奕訢捕獲的鳥獸最多,按照規矩,道光帝應該賞賜奕訢,結果奕詝卻一隻鳥獸也沒有射到,道光帝問他為何,奕詝就說:“時方春,鳥獸孳育,不忍傷生,以幹天和。”意思就是說,春天是鳥獸孕育的季節,在這個季節狩獵,是殘害生靈。

恭親王奕訢的悲愴,不但與皇位擦肩而過,一心為國卻下場慘淡

清朝雖然是狩獵民族出身,入主中原後卻一再標榜儒家正統,宣揚以仁孝治理天下,老年的道光皇帝認為奕詝是一個很好的皇位繼承人,就立了奕詝,也就是後來的咸豐帝。

當然,以上的內容大部分出自野史,是一種有參考價值的野史資料,道光帝真正的立儲原因就不得而知了。

在清政府內憂外患中與外國列強主持議和

咸豐帝是清朝唯一以嫡長子身份繼承皇位的皇帝,咸豐也身體力行的證明,嫡長子繼承純粹是扯淡,選皇帝還是要選有能力的。

咸豐即位之初還希望勵精圖治,整頓從乾隆晚期以來的弊政,結果咸豐元年就爆發太平天國運動,不久又爆發第二次英法戰爭,以咸豐的能力自然無法應對,有時甚至讓慈禧幫他批閱奏摺,為以後慈禧干政埋下伏筆。

咸豐在位期間,是清政府面對西方近代化衝擊最為關鍵的時期,咸豐帝在位期間並沒有找到一條解決這些危機的方法。

恭親王奕訢的悲愴,不但與皇位擦肩而過,一心為國卻下場慘淡

1856年太平天國軍事上達到全盛的局面,甚至有與清廷劃江而治的趨勢,這個時候太平天國爆發天京事變的嚴重內訌,這才給了清廷喘息的時間去鎮壓太平天國。

然而咸豐在外交事務的處理上,表現的更是差強人意,因此引發了第二次鴉片戰爭,在軍事上已經處於失敗的境地下,竟然扣留英法使者企圖逼迫英法退軍,此舉更是給了英法聯軍藉口,將軍隊開入北京。

這裡有一點要說明的是,當時的英國和法國關係十分一般,經常在瓜分世界的時候產生衝突,然而在進攻清政府的時候能夠達成一致,相互合作,在這段歷史上是相當罕見的。

英法聯軍打進北京的時候,咸豐帶著老婆孩子出逃北京,使得清政府遭遇從建國以來第一次首都被攻佔的窘境當中。逃跑到熱河的咸豐帝十分上火,為了從這種亂心事中擺脫出來,咸豐帝在熱河行宮醉心於戲劇。

在此期間,與英法商議退兵的重任全部交給了恭親王奕訢,在奕訢的主持下,清政府與英法俄簽訂了《北京條約》。

恭親王奕訢的悲愴,不但與皇位擦肩而過,一心為國卻下場慘淡

1861年在奕訢的奏請下,清政府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徹底改變了清政府的外交和通商事務制度。

辛酉政變中,奕訢力挽狂瀾,避免了清廷的分崩離析

一方面是奕訢在北京與列強周旋,另一方面是咸豐帝在熱河花天酒地,對比是有多強烈。

恭親王與列強完成議和後,上奏請求咸豐帝回北京,結果咸豐帝表示“ 此時天氣尚未 嚴寒,該夷如能早退 ,朕即可迴鑾 ,以定人心 。”

然而儘管咸豐也有回北京的打算,但是咸豐信任的大臣肅順卻一再對咸豐施加影響,不希望咸豐回到北京,肅順此舉有著自己的打算,一旦咸豐回到北京,自己就不能有在熱河如此大的影響力,而他更為忌憚恭親王奕訢,所以讓咸豐死在熱河,肅順政治集權就能夠掌握政權。

很多人評價肅順是一個能力很強的人,如果辛酉政變中,肅順取得成功的話,就不會發生慈禧垂簾聽政的局面。

從根本上來說,肅順是一個比較有才能的人,但是見識不足,魄力不夠,沒有大局觀,其行政手段也多極端,外交措施過於強硬,實際上咸豐死後,託孤顧命八大臣本身就是一個腦殘的決定。

恭親王奕訢的悲愴,不但與皇位擦肩而過,一心為國卻下場慘淡

尤其以肅順為首的八大臣政治集團更是以閒散宗室為核心,漢人軍機為主的政治集權,八大臣集團也不是一個成熟的政治集權,單純是為了奪權而存在的。

咸豐可以說到死了都沒能留下一個穩定的朝局,留在北京的官員圍繞在奕訢身邊形成了奕訢集團,而陪同載灃逃到熱河的肅順形成了八大臣集團。

肅順等八大臣集團認為咸豐死後,他們就可以大權獨攬,並且想要將兩宮皇太后排除出去,形成康熙初年輔臣主政的局面,因此遭至後宮的不滿。

恭親王奕訢因此與慈禧太后達成統一,最終發動了辛酉政變,將顧命八大臣殺的殺,抓的抓,最終形成了“太后垂簾+親王輔政”的政治格局。

從辛酉政變到甲申易樞,奕訢打造的同治中興

奕訢在辛酉政變後,擔任議政王、領班軍機大臣、主管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真正掌管了清朝的軍國大事。

奕訢與兩宮太后聯合上臺後,開始大膽啟用有能力的漢族地主階級,繼續扶持湘軍、淮軍等軍隊的發展,另一方面更是打破傳統,採取“借師助剿”的政策,去鎮壓太平天國。

恭親王奕訢的悲愴,不但與皇位擦肩而過,一心為國卻下場慘淡

雙管齊下之後,僅僅三年,到1864年太平天國的老巢南京就被攻破,為清朝迎來了一個相對穩定的政治環境。

在此期間,奕訢大力推動洋務運動的發展,從1861年到1884年甲申易樞這20多年裡,奕訢主政下的清政府,不但恢復了從兩次鴉片戰爭、太平天國運動造成的經濟破壞。

在“自強”“求富”的號召下,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為指導,清政府大規模引進西方先進科學技術,興辦近代化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為中國的近代化運動奠定了工業基礎。

工業的近代化開始於人才的近代化,除了創辦近代工業外,洋務人士還開創報刊,對啟迪民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開辦新式學堂,也為中國的近代化提供了源源不斷的人才,1862年奕訢創辦的京師同文館,就是開創中國近代教育的第一所學堂。

不但如此,清政府還架設電報,翻譯外國書籍,光京師同文館就翻譯西方書籍36種,大大促進了中西文化交流與融合。

可以說1840年的鴉片戰爭清政府雖敗而未反思,到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才開始發憤圖強,這中間號稱“鬼子六”的奕訢必然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恭親王奕訢的悲愴,不但與皇位擦肩而過,一心為國卻下場慘淡

誇張一點說,一手打造同治中興的奕訢可以稱得上是對中國近代化影響最深遠的滿清權貴,奕訢也是中國近代化真正的先驅。

甲申易樞,慈禧徹底掌權,將奕訢排除中樞

奕訢對清廷做出瞭如此重大的貢獻,最終還是被慈禧奪取權力,逐出朝廷權力中樞。

在1875年同治皇帝去世之前,慈禧還未徹底掌握政權,尤其是同為太后的慈安還壓慈禧一頭。兩宮太后與奕訢之間的矛盾也沒有凸顯出來。

1875年同治皇帝去世,慈禧對權力的慾望開始逐漸上升,1881年慈安太后崩逝,慈禧和奕訢之間的矛盾開始凸顯。實際上,兩個人有著深刻的,不可調和的矛盾,無論是在政治理念,還是為人處世上,慈禧和奕訢都表現出很大的矛盾。

恭親王奕訢的悲愴,不但與皇位擦肩而過,一心為國卻下場慘淡

雙方的合作也是基於對共同敵人肅順集團的打擊,在以肅順集團為首的顧命八大臣被幹掉後,兩個人的矛盾就逐漸凸顯。

慈禧擁有極其強烈的權力慾,因此必然不允許別人和他分權,在辛酉之變後的十幾年中,慈禧與奕訢還能夠維持磕磕絆絆的關係,一直到中法戰爭時的1884年,慈禧藉口是奕訢導致了戰爭的失敗,將整個鍋都甩給了奕訢(慈禧最擅長甩鍋),最終使得奕訢 “一切差使, 並撤去恩加雙俸, 家居養疾” 。

可以說奕訢的職務是一擼到底,此次政治變動被稱為甲申易樞,雖然影響不大,但是在當時引起了相當大的轟動,這標誌著從辛酉政變以來的太后與親王同治聯合執政的結束。

奕訢屬於晚清貴族中鮮有的比較有能力,熱衷於實幹的改革家、政治家,然而歷史沒有給奕訢更多的機會去證明自己,如果奕訢能夠取代慈禧,把持朝政,清朝即使是落幕,也會相對華麗一點吧!

1884年甲申易樞之後到1894年的甲午戰爭,僅僅十年之間,慈禧就將清政府帶入萬劫不復之地,內政上更加腐敗,外交更加軟弱,洋務趨於停滯,洋務派紛紛選擇明哲保身。

恭親王奕訢的悲愴,不但與皇位擦肩而過,一心為國卻下場慘淡

甲午戰敗後,開啟了列強瓜分清政府的狂潮。這個時候慈禧才想到奕訢,只不過亡羊補牢,為時已晚,僅僅幾年過後,奕訢就一病不起,1898年已經66歲的奕訢帶著他的不甘與無奈離開了人世。

也許慈禧欠他一個道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