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縣----千年古縣

易水河景觀帶

易縣古稱易州,因易水而得名。總面積2534平方公里,總人口57萬。古有易水邊荊軻刺秦王一去不復返的慷慨悲歌,今有狼牙山五壯士壯烈跳崖的英雄史詩。2005年,易縣被聯合國命名為“千年古縣”。易縣還享有“中國石材之鄉”、“萬兩黃金縣”、“全國磨盤柿之鄉”等稱號。

易縣----千年古縣

荊軻塔

一、歷史沿革

1、戰國時為燕武陽邑,故址即今縣東南北易水和中易水之間的燕下都遺址。

2、秦屬廣陽郡。西漢置故安縣,治今燕下都附近,屬幽州涿郡。

3、北魏更名固安縣,屬范陽郡。北齊天保七年(556年)廢。

4、隋開皇元年(581年)置易州,因易水得名。《元和郡縣誌》易州:“以州南十三裡易水為名。”開皇十六年(596年)置易縣,縣以州名,同治易州。

5、元朝初期,易縣省入易州,至元三年(1266年)復置。

6、明洪武初復省入易州,屬保定府。

7、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升直隸州,領淶水、廣昌、兩縣。。

8、1913年降州為縣,屬直隸省保定道。

9、1949年屬河北省保定專區。

10、1994年屬保定市。

二、風景名勝

1、 荊軻塔。又稱聖塔院塔,座落於縣城西南2公里處的荊軻山上,是省重點文化保護單位。始建於遼乾統三年(1103年),歷經明萬曆年間、清康熙、乾隆年間及解放後的1985、1986年多次修葺,現塔高24米,八角十三層,磚石結構,下有蓮花仰託,上有舍利子封頂。塔每層之八隅均懸風鐸,經風吹動,清脆悅耳,音傳四野。

易縣----千年古縣

紫荊關

2、紫荊關。位於易縣西北45公里的紫荊嶺上,秦、漢稱上谷關,東漢名五阮關,宋、金稱金坡關,元代以後稱紫荊關。此關與居庸關、倒馬關合稱為“內三關”,是我國九大名關之一。紫荊關始建於戰國時期,至明萬曆年形成規模,關城用花崗岩建成,是全國獨一無二的九門九關石頭城,是我國長城的精華部分。這裡依山傍水,地勢險要,素有“畿南第一雄關”之稱。是古代屯戎重兵的雄關要隘之一,歷史上一直是抵禦北方各民族南侵的門戶和通往塞外的咽喉。關城建在紫荊嶺上,每逢夏季滿山遍野長滿黃荊,紫色的荊花,馥香四溢,“荊關紫氣”因而成為易州十景之一。

易縣----千年古縣

狼牙山

3、狼牙山。古稱“郎山”。位於太行山東麓,由5坨36峰組成。因奇峰林立,崢嶸險峻,狀似狼牙而得名。以“雄奇險峻”著稱,更以五勇士的壯舉而聞名於世。狼牙山現為國家4A級景區、國家級森林公園、全國百家紅色經典景區之一,高山絕景、奇峰異石是對它雄勁氣勢的形象概括。

易縣----千年古縣

清西陵

4、清西陵。位於縣城西15公里的永寧山下,原陵區東起樑格莊,西至紫荊關,南到大雁橋,北止奇峰嶺,周界約100公里,面積達800餘平方公里。現旅遊面積224平方公里(陵區內轄兩鎮),是我國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品種最齊全的清代皇家陵墓之一,是中國兩千年來陵寢建築藝術傑出的代表。2000年11月30日,清西陵作為中國明清皇家陵寢的一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01年1月9日,被評為國家4A級景區。

易縣----千年古縣

燕國下都遺址

5、燕國下都。俗稱燕下都,是戰國時期燕國的都城,位於易縣城東南 12華里處,界於北易水和中易水之間,是我國現存的一處較完整、文化遺存極為豐富的大型戰國都城遺址,故都呈不規則長方形,東西長8公里,南北寬4—6公里,總面積40餘平方公里。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6、 戰國文化影視城。位於縣城東北約四公里處,緊臨112國道,為電影《荊軻刺秦王》的外景基地。戰國影視城主要由外城、內城、雄偉壯觀的秦王宮、幽雅的大鄭宮、神祕的古競技場、繁華的秦街、燕市和華麗的長信侯府等建築組成。總佔地面積700畝,建築面積90000平方米。城內關門交錯,殿宇樓亭遍佈,迴廊相連,融戰國政治、軍事、民俗於一體,充分展示和體現了戰國時期的文化內涵。

圖文丨來源: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