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戰1.8億《最後的晚餐》,曾梵志名作能否再創市場神話?

藝術品 曾梵志 藝術 常玉 大象視界 2017-03-28

挑戰1.8億《最後的晚餐》,曾梵志名作能否再創市場神話?

挑戰1.8億《最後的晚餐》,曾梵志名作能否再創市場神話?

挑戰1.8億《最後的晚餐》,曾梵志名作能否再創市場神話?

香港保利藝術空間——“成就——從常玉到曾梵志”特展

遠征紐約回來,我們馬不停蹄,繼續為朋友們報道香港市場的盛況。北京時間3月22日下午,位於港島太古廣場7樓的香港保利藝術空間舉辦了“從常玉到曾梵志”特展開幕酒會,拉開了香港保利五週年春拍的序幕。

常玉和曾梵志絕對稱得上是近百年來融匯東西方文化最為重要的兩位華人油畫家,昨天我們為朋友們重點介紹了常玉早期代表作《白瓶粉紅菊》的藝術密碼。

【大象視界】X光下的驚人祕密,常玉瓶菊神作背後深藏倆裸女!

而今天,我們一起來說說香港保利春拍上這件曾梵志先生的代表作。

挑戰1.8億《最後的晚餐》,曾梵志名作能否再創市場神話?

香港蘇富比 2013年秋拍

曾梵志《最後的晚餐》2001年作

220×395cm

成交價:HKD180,440,000

曾梵志毫無疑問是近十年來最受全球市場追捧的華人油畫家,可能沒有之一。而說到曾梵志最具重量級的市場代表作,大象個人認為是兩幅:一幅是2013年在香港蘇富比創下1.8億港元驚人記錄的《最後的晚餐》,另一幅便是這次即將上拍的《面具系列 1996 No. 6 》。

挑戰1.8億《最後的晚餐》,曾梵志名作能否再創市場神話?

2017年香港保利五週年春拍

曾梵志 面具系列 1996 No.6 1996 年作

199×358.6cm(199×179.3cm*2)

估價待詢

曾梵志在拍賣市場上的天價神話就是從這張《面具系列1996 No.6》開始的,早在2008年,《面具系列1996 No.6》在香港佳士得春拍拍出7536萬港元,打破了當時中國當代藝術的世界拍賣紀錄。要知道,在2008年前後,中國藝術品市場還遠未達到今天這樣的高度,一張清宮舊藏的宋徽宗《寫生珍禽圖》手卷當時也就只拍了6000萬人民幣出頭。

到了2013年香港蘇富比秋拍,同為面具系列而作於2001年的《最後的晚餐》在香港蘇富比拍出1.8044億港元,刷新了亞洲當代藝術品拍賣的世界紀錄,也使得中國當代藝術進入到了億元時代!

面具系列是曾梵志先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至今為止,曾梵志先生大約一共創作過170幅左右的面具系列作品,而《面具系列1996 No.6》和《最後的晚餐》是其中唯一的兩幅8人以上“群像面具”,因此,這樣的標杆性的作品創下了標杆性的價格,絕對在情理之中。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來解讀“面具”系列和即將上拍的《面具系列1996 No.6》呢?


無處不在的“面具”,直指內心深處最不願曝光的慾望

挑戰1.8億《最後的晚餐》,曾梵志名作能否再創市場神話?

這幅畫粗看很陽光燦爛:明亮的大面積橘黃色背景下,三女五男勾肩搭背地開心大笑,似乎美好的時光就永遠定格在這一瞬間。然而,細看愈發不對勁,每個人都笑的如此雷同,原來大笑只是因為帶著相同的假面,親暱的背後掩藏的是皮笑肉不笑的虛情假意,駐足凝望,久而久之,甚至讓人心生恐懼!

構圖很簡單的一幅畫,面具卻無處不在。不僅是大笑的面具表情,抽絲剝繭畫裡的每個元素其實都是面具:橘黃色的背景牆、衣服穿著甚至每個人佩戴的紅領巾,一切直指人內心深處的慾望。接下來,我們就來分析這幅無處無在的面具下掩藏的最血淋淋人性之作!

挑戰1.8億《最後的晚餐》,曾梵志名作能否再創市場神話?

阿伽門農的黃金面具 雅典國立考古博物館藏

除了人類之外,現代科學早已證實其他的動物都不具有撒謊能力,不會配戴後天的面具。在石器時代,原始社會的人們習慣在狩獵時使用面具作為假形化妝的一個部份,透過偽裝來誘騙獵物,使之把自己當作牠們的同類而喪失警惕。

挑戰1.8億《最後的晚餐》,曾梵志名作能否再創市場神話?

黃金面具 三星堆博物館藏

早在三千多年前,中國殷商時期的甲骨卜辭上已對面具有了記載,從古埃及出土的文物也證明,面具普遍存在於世界各地。雖然面具的起源已不可考,不過演化至今,大致可以分為禮儀、戲劇、葬儀和慶典等範疇,不論是哪一種都可以看作為人類美學意識凝聚而成的物化形態。

挑戰1.8億《最後的晚餐》,曾梵志名作能否再創市場神話?

在各大知名電影中,面具作為一個無可取代的經典道具被反覆的使用,面具每每總會引發最為激烈的視覺和心靈的衝擊,面具,每每離不開陰謀與人性,慾望與偽裝…………藝術評論家彭德曾在〈曾梵志──剖面圖〉裡分析:“食慾、色慾、名利慾、權力慾、佔有慾、復仇欲等等涉及和影響他人的慾望,常常需要面具進行偽裝,文革期間,莘莘學子連求知慾都要加以掩飾。”

挑戰1.8億《最後的晚餐》,曾梵志名作能否再創市場神話?

曾梵志 《面具系列 1996 No.6 》局部

曾梵志先生出生於60年代,在文化大革命的尾聲中成長,成熟於西方現代化的浪潮之中,他們這一代藝術家的價值觀在屢次的建立與摧毀中生存,形成了對社會不信任的態度。

而對於表達人性的懷疑、忌妒以及誤解,曾梵志先生的藝術語言明顯有別於當時方力鈞與嶽敏君等所提倡的“玩世現實主義”,玩世現實主義倡導以放浪不羈的生存型態逃避社會現實,而曾梵志選擇以強烈的語彙,揭示殘忍的現實狀況,作為當代社會全體的反思。

挑戰1.8億《最後的晚餐》,曾梵志名作能否再創市場神話?

曾梵志 《面具系列 1996 No.6 》局部

曾梵志彷彿一把尖刀直抵你內心最深處的痛,讓你不得不面對最真實的自己:儘管生活中的你也面帶微笑甚至大笑,然而那不過是你取悅別人、隱藏自己真實慾望的面具,不過是你穿的保護色,其實你不是真正的快樂!

對於這個系列,他曾自述:

我覺得可能是我到北京來了以後,剛開始真正可以交流的朋友其實很少,互相之間場面上的感覺太多,而且又需要和很多人去打交道,需要和很多人見面。我在武漢的時候就很少去交新朋友,也不會社交,都是很自然的從小長大的老朋友,到一個新的環境要學會和陌生人一起,這種感覺對我內心很觸動,所以我覺得這批東西還是畫了我自己內心的東西,不一定是別人內心的,只是我自己內心的感覺。

——曾梵志

曾梵志面具下的人物都隱藏著真實自我和各種慾望,在大眾面前的形象也不過是一個偽裝的面具而已,人與人未能心心相印的情感交流,這便是面具群像希望給人們帶來的視覺衝擊,而在曾梵志先生的筆下,這些面具人卻經常會戴上紅領巾,這又是為什麼呢?

挑戰1.8億《最後的晚餐》,曾梵志名作能否再創市場神話?

曾梵志 《面具系列 1996 No.6 》局部

挑戰1.8億《最後的晚餐》,曾梵志名作能否再創市場神話?

2013年北京保利秋拍

曾梵志 2000年作 面具系列

220×145cm

成交價:RMB22,770,000

曾梵志面具系列裡的人物穿著,除了紅領巾,往往都是全盤西化的,襯衫、T恤、裙子、皮帶等無一不是由西方傳至中國,在90年代的中國已經成為一種文化滲透。而紅領巾又是代表什麼呢?

在曾梵志先生少年時所在的那個火紅年代,成為少先隊員的成員會被授與象徵榮耀的紅領巾,證明被組織所認同。然而孩提時的曾梵志因為不得師長喜愛,成為全班五十四人中不能成為少先隊員僅有的三位學生之一,這樣的陰影讓他記憶深刻。長大後,紅領巾便時常出現在曾梵志的作品中。

挑戰1.8億《最後的晚餐》,曾梵志名作能否再創市場神話?

左:曾梵志《自畫像》1996年作

200×168.5cm

2011年佳士得香港春拍

成交價:HKD 37,620,000

而再細看,《面具系列 1996 No.6 》右邊數來第二位的藍色T恤特別惹眼,縱觀曾梵志面具系列,發現此男裝扮和曾梵志同年創作的《自畫像》神似,都穿著藍色T恤、外罩襯衫,也都帶著紅領巾,而《面具系列1996 No.6》不同於面具系列的其他作品,以年輕男孩的短褲作為扮相,讓人不免聯想,這是不是就是曾梵志童年的一段記憶。

將畫面中的每個人都配戴了紅領巾,藉此以彌補他童年受創的心靈,美化過去不愉快的記憶,而曾梵志先生想表達的自然遠不僅於此,這或許更是西方文化對於中國當代藝術潛移默化的一次碰撞。

在曾梵志作品中,人物之所以會戴上面具是源於現代中國社會的迅猛變化。曾梵志的人生軌跡與中國的發展重迭在一起。我想起了曾梵志的初期作品:紅皮膚的人物,以血肉為紐帶共屬於同一個命運共同體,朝著同一個歸宿發展。在現代中國,尤其是都市中,不久之前還存在的共同體急速消失。曾經在共同體中生活的人們,如今已經四分五裂,為了各自的目的而生存著。原來那種血肉共有關係已經形同虛設。因此,肉聯繫列的人物都有著迷惘和麻木的表情。離開共同體的人們在新世界裡作為個人生存著。個人要在新世界裡生存下去,就必須瞭解新社會規則。也就是說,必須明確自己在社會中的位置與作用,並帶上與之相符的表情—面具。曾梵志自身也體驗過這一過程。在社會劇烈變動的中國,許許多多人都戴上了新的面具。曾梵志意識到了這一點,並將之描繪下來。

—日本藝術評論家清水敏男

曾梵志說:“我1994年開始畫面具,一直畫到2004年,畫了整整10年,170張。”面具系列是曾梵志走向成熟的標誌,相較早期創作的協和醫院系列和肉系列,曾梵志的面具系列在畫風上已經柔和了許多,不再用血腥的肉色赤裸裸的表現人與人之間的疏離冷漠與個性壓抑,而採用象徵性的面具暗喻,甚至畫風上明亮了許多。

挑戰1.8億《最後的晚餐》,曾梵志名作能否再創市場神話?

2013年香港佳士得秋拍

1992年作 協和醫院系列之三 油彩 畫布(三聯作)

每幅:150×115cm;總體:150×345cm

成交價:HKD  113,240,000


超越東西方現存美學框架的藝術

“面具系列”的天價還在於,曾梵志如同西方巨匠畢加索一樣,創作的風格隨著生命歷程的更迭而不斷自我蛻變。他的自我突破,驗證東方與西方、傳統與前衛藝術的非對位性關係,創造出貫穿古今中外的獨特語境。

我一直想尋找一條完全屬於自己的路,不要被任何一個大師所影響。

——曾梵志

挑戰1.8億《最後的晚餐》,曾梵志名作能否再創市場神話?

挑戰1.8億《最後的晚餐》,曾梵志名作能否再創市場神話?

顧愷之《女史箴圖》 大英博物館藏

早在東晉時期,顧愷之就曾在後來影響中國人物肖像畫發展歷史的《傳神論》中提出“以形寫真”,通過外在的形象把人物的內心獨白和性格特點表現出來。而曾梵志的「面具」系列正是通過對於外在形體的描繪,把握人物內在本質,在形似的基礎上,以面具作為象徵,進一步表現時代群眾的不安神思。

挑戰1.8億《最後的晚餐》,曾梵志名作能否再創市場神話?

德國表現主義大師 馬克斯.貝克曼(1884-1950)《巴黎會社》1931年作

挑戰1.8億《最後的晚餐》,曾梵志名作能否再創市場神話?

德國新客觀主義大師 奧托.迪克斯(1891-1969年)《群像》

挑戰1.8億《最後的晚餐》,曾梵志名作能否再創市場神話?

英國 弗朗西斯.培根(1909-1992),《以受難為題的三張習作》

為突破藝術歷程的瓶頸,曾梵志延伸表現主義馬克斯.貝克曼與弗朗西斯.培根突出形象的特徵以強化內在情緒的手法,捕捉了他自身為迎合現實生存,在社會發展之下失落的精神狀態。

正如香港漢雅軒畫廊總監張頌仁先生所言,這代表的是一個時代的傷口:

他的作品讓觀眾震撼,這種震撼是刺激神經末梢的震撼……我感覺這個刺激,不斷的干擾,是觸動了一個不癒合的傷口。……他能夠這麼成功,這麼感動,因為這個傷口既是他個人的,心靈上的,可能是肉體上的傷口,但是也讓大家感受到關於一個時代的傷口。

綜觀曾梵志的創作歷程,每個系列時的狀態都是顛覆性的,他不斷的在超越自我、拆解過去、重新創造,但每次轉變都是遵從於內心的直覺,以嶄新的主題與形式屢創高峰。

挑戰1.8億《最後的晚餐》,曾梵志名作能否再創市場神話?

曾梵志 《面具系列 1996 No.6 》

《面具系列1996 No.6》光亮平滑的橘黃單色是曾梵志常使用於群像的背景色調,而大面積平塗刻意營造沒有任何細節的空間,在“面具”系列中十分罕見,壓縮了畫面的縱深,更強調畫面中的人物存在感以及重要性。

明豔的橘黃色背景不僅投射出的是一種慾望,和前景刻意營造的大笑一樣,大自然的橘黃色通常給人熱情燦爛之感,然而純粹到一定地步的色塊看久了卻不免讓人刺目,似一坨暗潮湧動的“泥石流”,隨時要把人吞沒。這不禁讓人想到擅長營造純粹色塊的美國抽象主義大師馬克·羅斯科,這種看似小孩子都能塗抹出的各種“糖果”色塊,那可不是要讓你快樂的,他希望你看久了最好能痛哭流涕,他曾經為一家高級餐廳創作一組壁畫,他希望每個進來用餐的人最好食慾大減:

“我接受是因為我懷有絕對惡毒的意圖——那些婊子養的雜種常去那兒進餐,我要畫的東西一定能搗毀他們的胃口。到時,假如餐廳拒絕把我的畫懸掛在那面牆上,就是對我最高的禮遇。”

挑戰1.8億《最後的晚餐》,曾梵志名作能否再創市場神話?

馬克.羅斯科《無題》1951年作

美國 華盛頓特區 國家藝廊藏

到了2001年,曾梵志又開創性的對達芬奇的經典《最後的晚餐》進行了大膽的演繹,成就了面具系列的另一個經典。這幅作品把所有的宗教人物換上了戴上面具的少先隊成員,繫著紅領巾在桌前吃著西瓜。原作中的猶大,則由一個戴著金黃色西式領帶的人物飾演。

挑戰1.8億《最後的晚餐》,曾梵志名作能否再創市場神話?

香港蘇富比 2013年秋拍

曾梵志《最後的晚餐》2001年作

220×395cm

成交價:HKD180,440,000


《面具系列1996 No.6 》,敲開國際大門的面具之最

挑戰1.8億《最後的晚餐》,曾梵志名作能否再創市場神話?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展覽曾梵志先生作品

挑戰1.8億《最後的晚餐》,曾梵志名作能否再創市場神話?

2014年曾梵志先生作品在巴黎盧浮宮展出

曾梵志不僅僅稱得上是如今市場價格最高的當代油畫家,也是最具國際性的中國當代藝術大師,他的作品曾經在世界各大頂級博物館展出。在這其中,這幅《面具系列 1996 No.6》稱得上是敲開國際大門的面具之最。

1996年首屆「上海雙年展」為中國官方機構舉辦雙年展的開端,如同呼應學術面向的發展,同年何浦林就在波特曼酒店建立首家立足上海的中國當代藝術畫廊,在當代藝術觀念逐漸成形的階段,香格納畫廊的開幕無疑象徵中國當代藝術史的一大躍進。何浦林曾說:「曾梵志是一個塑造中國文化最重要的藝術家之一。」

挑戰1.8億《最後的晚餐》,曾梵志名作能否再創市場神話?

1998年上海香格納畫廊「曾梵志:1993-1998」展覽邀請函正面

挑戰1.8億《最後的晚餐》,曾梵志名作能否再創市場神話?

1998年上海香格納畫廊「曾梵志:1993-1998」展覽邀請函內頁

1998年他與曾梵志的首次合作,即以曾梵志的「面具」系列作為中國文化代表,引領藝術家推開了通往國際的大門,展覽中《面具系列1996 No.6》不僅作為邀請卡封面,是當時展覽的重要焦點,更象徵了藝術家與畫廊對於此件作品獨特代表性的認同,詮釋中國社會現狀的理解與想象,實為名副其實的時代性肖像。

挑戰1.8億《最後的晚餐》,曾梵志名作能否再創市場神話?

2013年10月,曾梵志個展在巴黎現代藝術博物館展覽現場

挑戰1.8億《最後的晚餐》,曾梵志名作能否再創市場神話?

曾梵志與中國當代藝術重要收藏家烏利 ‧ 希克及知名綜合藝術策劃人、北京天安時間當代藝術中心總監翁菱女士於1998年在中央美術學院畫廊展出的《面具系列1996 No.6》前合影

面具系列也是曾梵志先生最受國際藏家認可的系列之一。2007年,曾梵志1996年作品《面具系列:11996第8號》估價為100萬至150萬港元,最後拍出1264萬港元,成為了其第一件過千萬的作品,從此,曾梵志先生作品在國際市場上叱吒風雲。

前文說到,2008年,曾梵志的《面具系列1996 No.6》就以7635.75萬港元的高價在香港佳士得拍出,打破了當時中國當代藝術的世界拍賣紀錄。要知道,1996年,香格納畫廊將這幅《面具系列 1996 No.6》以僅僅1.6萬美元賣給了一個美國人,12年,它的市場價值翻了數百倍!

直到2013年香港蘇富比秋拍,同為面具系列而作於2001年的《最後的晚餐》在香港蘇富比拍出1.8044億港元,刷新了亞洲當代藝術品的世界紀錄。《面具系列1996 No.6》和《最後的晚餐》是面具系列中唯一的兩幅8人以上“群像”。

2008年就創下7635萬港元天價紀錄的代表作《面具系列1996 No.6》時隔9年再現拍場,讓我們一起期待它在香港保利五週年春拍上的表現吧。

《面具系列 1996 No.6 》由香港保利和保利澳門拍賣聯合呈現。

挑戰1.8億《最後的晚餐》,曾梵志名作能否再創市場神話?

2017年香港保利五週年春拍——【脈融新相】中國藝術港澳聯合專題

曾梵志 面具系列 1996 No.6 1996 年作

199×358.6cm(199×179.3cm*2)

估價待詢

出版

《首屆當代藝術學術邀請展1996.1997》嶺南美術出版社廣州 中國1996年 (圖版,第1圖,第76頁)

《曾梵志:1993-1998》香格納畫廊上海 中國 1998年(圖版,第50頁)

《我·我們:曾梵志的繪畫 1991-2003》湖北美術出版社武漢 中國 2003年(圖版,第110-111頁)

《20世紀中國藝術史(增訂本)》北京大學出版社北京 中國 2009年

(圖版,第1025頁)

《曾梵志:面具的每一個標記》Hatje Cantz Verlag 奧斯特菲爾登德國 2010年(圖版,第60-61頁)

《新中國新藝術─中國當代藝術家訪問錄》藝術家出版社臺北 臺灣 2010年(圖版,第106-107頁)

《中國新藝術三十年》東八時區北京 中國 2010年(圖版,第397頁)

《曾梵志:散步》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北京 中國 2016年(圖版,第83頁)

款識:曾梵志96(左下)

來源

中國上海 香格納畫廊

私人收藏,1998年購自上述畫廊

佳士得香港 2008年5月24日編號 156

現藏者購自上述拍賣

展覽

1998年3月28日「曾梵志:1993-1998」中央美術學院畫廊 北京 中國

1998年4月17日-25日「曾梵志:1993-1998」香格納畫廊 上海 中國

2013年10月18日-2014年2月16日「曾梵志」巴黎市立現代美術館 巴黎 法國

2016年9月19日-11月19日「曾梵志:散步」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 北京 中國

挑戰1.8億《最後的晚餐》,曾梵志名作能否再創市場神話?

保利香港2017五週年春季拍賣會

預展:4月1-3日

拍賣:4月2-4日

地點:香港君悅酒店

【大象視界】關注香港春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