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下跪求排片,還有哪些套路可以為文藝片實現盈利?

除了下跪求排片,還有哪些套路可以為文藝片實現盈利?

文/津平

“一年有五十二個週末,就這個週末,能不能拿一個黃金場出來,證明你是有情懷的、愛電影的!”2016年,隨著《百鳥朝鳳》投資人方勵一跪,該片從首日27萬到第十天票房翻了近50倍,單日達到1200萬票房,排片也從0.1%上升到了14%,最終拿到8600萬票房。

始終是小眾名詞的文藝類影片在方勵一跪之後似乎迎來了一個小的高潮,不僅《百鳥朝鳳》票房超過了8000萬,之後的《我們誕生在中國》票房也超過了4600萬。到了今年,《岡仁波齊》、《二十二》等原本算是非常小眾的影片票房甚至都過了億。

“文藝片的機會來了。”一位發行從業人員告訴壹娛觀察。致力於國內文藝片市場的“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下文簡稱:藝聯)”和“大象點映”如今也都運營了一年時間,雖然二者一個走傳統路數謀求“分線發行”,一個走互聯網路數嘗試“眾籌點映”,但是他們都在儘可能的挖掘文藝片觀眾。這一年他們的嘗試取得什麼樣的成績?又是否依然看好“文藝片”的市場?

除了下跪求排片,還有哪些套路可以為文藝片實現盈利?

藝術聯盟成立一週年首考:分線發行的機會來了麼?

文藝片的發行及商業化一直是國內的一個難題。不僅是去年方勵為求《百鳥朝鳳》排片下跪,前年王小帥也曾以近乎哀求的姿態為《闖入者》求排片,種種“跪求”讓業內一度以為成立“藝術院線”才是藝術片解困之道。在電影局的支持下,由中國電影資料館牽頭,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在去年10月橫空而出。

除了下跪求排片,還有哪些套路可以為文藝片實現盈利?

儘管成立快一年,但是直到今年8月,藝聯才算打響了自己成立以來的第一炮。8月25日,經過近一年舉辦展映和聯合發行影片練手,《海邊的曼徹斯特》在藝術聯盟的加盟影院中開始放映。

據專資辦票房數據顯示,截止到9月24日晚9點,在《海邊的曼徹斯特》發行一個月的時間裡,共有21萬人次的觀眾走進影院,票房收入799.7萬元,另據藝聯相關負責人表示,上線前兩週有236家影院、334塊銀幕投入放映,第三週又有41家影院、60塊銀幕加入放映,他們均可以在祕鑰期內無限量放映。

雖然單日排片從未高出0.3%,但是在第一次涉水“分線發行”的藝聯看來,在中國現有院線體制下,其做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分線發行嘗試:“當初發行《八月》時提出來的這種平臺發行、小規模上映沒有被主發方採納,現在來看這確實是行之有效的辦法”。

藝聯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海邊的曼徹斯特》在國內沒什麼宣傳,且網上正版資源隨處可看,但最終成績卻很好:“這讓許多文藝片的出品方都看到了國產藝術片發行成本可能大大降低的希望——不一定非要佔多少排片率。”

除了下跪求排片,還有哪些套路可以為文藝片實現盈利?

作為聯盟成員之一,濟南百麗宮影城最初給《海邊的曼徹斯特》每天一個廳(5場)的排片,第二週每天2場,黃金期過去後才減到一場。影城經理董文欣直接評價這部影片“第一週上座率一點不亞於好萊塢商業大片”。

由於加盟聯盟的都是商業影院,因此談到藝術影片的盈利性,不少人坦言放映藝術影片仍然會對商業影院的營收有影響:“在初期,觀眾尚未形成規律性地看藝術影片的習慣,所以對當下的影院的生意一定是會有影響的,但陣痛期是必然經歷的過程,藝術影片因為受眾相對小眾,在這方面的培育需要更多的耐心和技巧。”中間影院加盟負責人靳濤坦誠雖然當下藝術片對影院生意有影響,但相信經過培育後,這部分觀眾的觀看慣性和粘性一定會遠超商業影片觀眾。

幸福藍海影院負責人戴百榮則認為,目前藝聯上映的影片沒有選在大片熱映期間或者熱門檔期內,既避免了排片的擠壓,又形成了多元化影片的錯位經營,這種嘗試對影院一定是有益的補充。

時至今日,藝聯馬上就年滿一歲,早期的一些設想在如今經營中慢慢磨合著,如“每天至少放映三場藝術電影,每週至少有10個黃金場次放映”的數量設想並沒有能夠在加盟影院中完全實現,因此藝聯也不得不更加追求“有效場次”來提高上座率。

當壹娛觀察記者問到藝聯如何考慮市場化的問題時,藝聯方面言簡意賅的給了一個回答:“我們是非營利性公益組織,希望能以市場化方式去踐行理想主義”。

除了下跪求排片,還有哪些套路可以為文藝片實現盈利?

文藝片+互聯網的特殊嘗試,過去一年成效幾何?

其實早在藝聯成立之前,國內已經有過許多類似的嘗試,例如2007年的上海紅廟藝術電影中心和2013年6月由上海聯和院線牽頭的“長三角地區藝術電影放映聯盟”,但單憑傳統的文藝片放映很難滿足這個市場。去年眾籌點映平臺“大象點映”橫空出世,讓文藝片的生意在互聯網上有了新玩法。

除了下跪求排片,還有哪些套路可以為文藝片實現盈利?

2016年推出的大象點映一直以來通過“眾籌”來幫助更多小眾電影在影院排片放映,大象點映創始人吳飛躍認為它繞開了傳統的發行模式——在大象點映中放映的都是國產藝術片,做點映活動的時候不需要支付費用給片方或影院,但所有的放映活動都在正規的影院進行,而後進入常規的分賬體系,與片方、影院以及點映活動的發起人來共同分享票房收入,其中點映活動的發起人(往往也是文藝片觀眾)可以獲得10%的票房分成,這筆費用用於補貼發起人在點映活動中製作海報、邀請嘉賓或者其他宣傳方面的支出。

壹娛觀察在查看該公眾號平臺後發現,眾籌點映前,參與者可查看到眾籌項目在本地所有觀影活動的地點、場次時間等基本信息,不同場次的眾籌票價因城市、影院、時間安排而有所不同,一般在25-40元之間不等,每一場觀影活動都對應著不同的發起人,發起人在發起活動時不需支付票價,在這種運營模式下,發起人樂於發起活動,愛好文藝片的觀眾也願意被愛好文藝片的“觀眾”所號召。

當前該平臺正在放映的有五部電影,其中已經公映過的《生門》《塔洛》和《我的詩篇》在大象點映片庫序列裡進行著長線放映,而《時間去哪兒了》和《搖搖晃晃的人間》尚未公映,在片庫中為“超前點映”,這其中大部分是片方直接找過來跟大象點映合作的,也有通過發行公司來達成合作。

除了下跪求排片,還有哪些套路可以為文藝片實現盈利?

大象點映創始人吳飛躍提供了一組數據給壹娛觀察(微信ID:yiyuguancha):今年截止到9月17日,《搖搖晃晃的人間》、《地球:神奇的一天》和《天梯:蔡國強的藝術》三部影片的點映總場次是734場,總觀影人次是70259人,其中《搖搖晃晃的人間》由於點映週期相對較長(7月1日啟動),目前已點映520場,觀影人數43617人,覆蓋近200座城市。

另外兩部影片《地球:神奇的一天》和《天梯:蔡國強的藝術》則是與大象點映合作了“百城首映禮”,在一個週末內,這兩部影片的點映場次分別是133場和115場,觀影人數分別是14020人和12622人。

場均人數均超過了100人,以及五部電影所有場次的平均上座率都超過了80%,雖然場次不多,但是這是傳統發行難以想象的數據。“不管是對於觀眾,還是片方而言,我們目前在做的點映模式都是一種基於互聯網思維的、精細化運作的C2B新模式,它和傳統、粗放的B2C發行模式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思維”,在談及是否所有人都看好點映模式時,吳躍飛非常坦誠:“在我們和片方的接觸過程中,絕大多數是特別認可我們的,當然,也有些朋友還不太理解是怎麼回事。”

除了下跪求排片,還有哪些套路可以為文藝片實現盈利?

講述工人詩人故事的紀錄片《我的詩篇》

事實上,無論是《海邊的曼徹斯特》還是《我的詩篇》,當下的文藝片仍然在小眾電影的分類中,這種藝術片在和商業片碰撞的時候,“下跪”求排片的根本原因就是“大家不知道如何讓對的觀眾走進影院”,或許因為一些商業爛片讓觀眾感到失望,所以開始有部分觀眾嘗試觀看藝術電影,而藝術電影除了商業性不足,質量普遍比較高。

當下文藝片的創作力量薄弱、市場條件也不那麼完善,文藝市場的繁榮勢必是一條長期的道路,對於藝聯還是大象點映來說也是一個長線的投入,但直到今天兩者都不後悔對文藝市場的付出,一些觀眾也認為文藝市場的明天不會太遠,“起碼現在,這麼看藝聯和大象點映的話,兩者已經為藝術電影和觀眾間搭建了一個契合點,總有觀眾源源不斷的湧入”,有影迷這樣評價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