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藝術曹衛國X普鵬雙人展丨普鵬和他的浮生集:如骨如夢'

"

藝術野子

藝術野史

作者丨謝禮恆

訪談助理丨張涵

攝影丨張涵

設計丨西子

普鵬租了5年的小院正好在藍頂三期隔著一小片玉米地的對面。上一次採訪他還是在7年前的2012年,青藝村裡的那扇小木門推開,一些零星的畫掛著。身為彝族,普鵬那時候還在用火藥一類的材料燃燒著自己的創作理想。現在看來,那些屬於“山與火”的藝術魂魄,總張揚著一種沉寂的味道。

"

藝術野子

藝術野史

作者丨謝禮恆

訪談助理丨張涵

攝影丨張涵

設計丨西子

普鵬租了5年的小院正好在藍頂三期隔著一小片玉米地的對面。上一次採訪他還是在7年前的2012年,青藝村裡的那扇小木門推開,一些零星的畫掛著。身為彝族,普鵬那時候還在用火藥一類的材料燃燒著自己的創作理想。現在看來,那些屬於“山與火”的藝術魂魄,總張揚著一種沉寂的味道。

蘭藝術曹衛國X普鵬雙人展丨普鵬和他的浮生集:如骨如夢

- 普鵬 -

自2008年四川美術學院版畫系畢業後,他始終沒放棄過職業畫家這條路,其間艱難、困惑太多。他的畢業創作是關於彝族文字的,畢業後又在重慶待了五年。“那時的我太內向了,只參加過兩個展覽。”他那時經常躲在屋裡畫畫,自認畫了不少“菜畫”。那些買“菜畫”的人看到他屋裡的畫“一堆堆”密密掛在牆上,那人後來終於選了一幅,用300元買走了。那是他賣掉的第一件創作。

十多年後,普鵬照舊坐在院子裡,木桌子上的白茶是老家帶來的,架子上的植物野生著,自然和對面規整的藍頂三期工作室形成某種呼應,小院子裡滿是藤蔓和從各處蒐羅來的東西:隔壁不知名的幼兒園遺棄的坐式玩具,四腳長滿青苔,在青藝村門口撿到一件佚名油畫,可能是臨摹哪位大師的畫跡,拿回來鄭重畫在門口,還有普鵬一位畫家朋友早年的大漆畫,端端正正擺在門口的木桌上。他說,這樣的場景儘量會讓他回到自己老家的山裡,寨子裡。

"

藝術野子

藝術野史

作者丨謝禮恆

訪談助理丨張涵

攝影丨張涵

設計丨西子

普鵬租了5年的小院正好在藍頂三期隔著一小片玉米地的對面。上一次採訪他還是在7年前的2012年,青藝村裡的那扇小木門推開,一些零星的畫掛著。身為彝族,普鵬那時候還在用火藥一類的材料燃燒著自己的創作理想。現在看來,那些屬於“山與火”的藝術魂魄,總張揚著一種沉寂的味道。

蘭藝術曹衛國X普鵬雙人展丨普鵬和他的浮生集:如骨如夢

- 普鵬 -

自2008年四川美術學院版畫系畢業後,他始終沒放棄過職業畫家這條路,其間艱難、困惑太多。他的畢業創作是關於彝族文字的,畢業後又在重慶待了五年。“那時的我太內向了,只參加過兩個展覽。”他那時經常躲在屋裡畫畫,自認畫了不少“菜畫”。那些買“菜畫”的人看到他屋裡的畫“一堆堆”密密掛在牆上,那人後來終於選了一幅,用300元買走了。那是他賣掉的第一件創作。

十多年後,普鵬照舊坐在院子裡,木桌子上的白茶是老家帶來的,架子上的植物野生著,自然和對面規整的藍頂三期工作室形成某種呼應,小院子裡滿是藤蔓和從各處蒐羅來的東西:隔壁不知名的幼兒園遺棄的坐式玩具,四腳長滿青苔,在青藝村門口撿到一件佚名油畫,可能是臨摹哪位大師的畫跡,拿回來鄭重畫在門口,還有普鵬一位畫家朋友早年的大漆畫,端端正正擺在門口的木桌上。他說,這樣的場景儘量會讓他回到自己老家的山裡,寨子裡。

蘭藝術曹衛國X普鵬雙人展丨普鵬和他的浮生集:如骨如夢"

藝術野子

藝術野史

作者丨謝禮恆

訪談助理丨張涵

攝影丨張涵

設計丨西子

普鵬租了5年的小院正好在藍頂三期隔著一小片玉米地的對面。上一次採訪他還是在7年前的2012年,青藝村裡的那扇小木門推開,一些零星的畫掛著。身為彝族,普鵬那時候還在用火藥一類的材料燃燒著自己的創作理想。現在看來,那些屬於“山與火”的藝術魂魄,總張揚著一種沉寂的味道。

蘭藝術曹衛國X普鵬雙人展丨普鵬和他的浮生集:如骨如夢

- 普鵬 -

自2008年四川美術學院版畫系畢業後,他始終沒放棄過職業畫家這條路,其間艱難、困惑太多。他的畢業創作是關於彝族文字的,畢業後又在重慶待了五年。“那時的我太內向了,只參加過兩個展覽。”他那時經常躲在屋裡畫畫,自認畫了不少“菜畫”。那些買“菜畫”的人看到他屋裡的畫“一堆堆”密密掛在牆上,那人後來終於選了一幅,用300元買走了。那是他賣掉的第一件創作。

十多年後,普鵬照舊坐在院子裡,木桌子上的白茶是老家帶來的,架子上的植物野生著,自然和對面規整的藍頂三期工作室形成某種呼應,小院子裡滿是藤蔓和從各處蒐羅來的東西:隔壁不知名的幼兒園遺棄的坐式玩具,四腳長滿青苔,在青藝村門口撿到一件佚名油畫,可能是臨摹哪位大師的畫跡,拿回來鄭重畫在門口,還有普鵬一位畫家朋友早年的大漆畫,端端正正擺在門口的木桌上。他說,這樣的場景儘量會讓他回到自己老家的山裡,寨子裡。

蘭藝術曹衛國X普鵬雙人展丨普鵬和他的浮生集:如骨如夢蘭藝術曹衛國X普鵬雙人展丨普鵬和他的浮生集:如骨如夢

- 普鵬工作室 -

雲南人對生活幾乎保持著一種執拗的樂觀。但大山賦予普鵬的恐怕不僅是樂觀。他的性格喜歡嘗試,對“生命”、“命運”一類說辭總覺遠離,他是屬於“暗處低吟”那一路畫家。早年他畫了很多線性的作品。他捧出一摞大學時畫的東西,翻看時總有驚訝的神色,往往在普鵬這個年齡,經常會被自己曾經的創作打動。他有一個習慣,不喜歡把手稿放大然後畫成油畫之類的作品。他的創作,即興色彩比較濃,直接上畫布,不打草稿。他更喜歡在畫的過程中不斷調整。2013年時他曾用馬克筆畫畫,畫得非常密集,壓抑得讓自己都受不了。後來順其自然介入自己本民族的符號,創作得心應手一些。“但變的是表面,而我的本質還是沒有發生變化,我還是在想著我的民族身份。”2014年到如今他轉向“線性”這條路。這和他搬離青藝村選擇在青藝村附近租住一個小院作為工作室的時間幾乎一致。這五年是他完全革新的時期:

此次蘭藝術(原羅蘭藝術)特邀普鵬與藝術家曹衛國聯袂舉辦發現未來之星“FFA青年計劃”第1季第三回“向度的生成 曹衛國x普鵬雙人展”,普鵬選擇了自己的《浮生集》系列幾件入展。《浮生集》系列是普鵬轉型階段的代表,五年裡他反覆考量,精研,“雖然我畫這個題材已有5年,但每次都會以不同切入點進入。這些年,我從一個城市換到另一座城市,說實話也是為了生活的奔波。我現在感覺自己走在鬧市,其他人如果誰看我一眼,我總感覺就像在看奇怪的東西一樣。我一度擔憂自己有一種向內的自卑感,和外界格格不入。但外界的信息我又無法屏蔽。”

"

藝術野子

藝術野史

作者丨謝禮恆

訪談助理丨張涵

攝影丨張涵

設計丨西子

普鵬租了5年的小院正好在藍頂三期隔著一小片玉米地的對面。上一次採訪他還是在7年前的2012年,青藝村裡的那扇小木門推開,一些零星的畫掛著。身為彝族,普鵬那時候還在用火藥一類的材料燃燒著自己的創作理想。現在看來,那些屬於“山與火”的藝術魂魄,總張揚著一種沉寂的味道。

蘭藝術曹衛國X普鵬雙人展丨普鵬和他的浮生集:如骨如夢

- 普鵬 -

自2008年四川美術學院版畫系畢業後,他始終沒放棄過職業畫家這條路,其間艱難、困惑太多。他的畢業創作是關於彝族文字的,畢業後又在重慶待了五年。“那時的我太內向了,只參加過兩個展覽。”他那時經常躲在屋裡畫畫,自認畫了不少“菜畫”。那些買“菜畫”的人看到他屋裡的畫“一堆堆”密密掛在牆上,那人後來終於選了一幅,用300元買走了。那是他賣掉的第一件創作。

十多年後,普鵬照舊坐在院子裡,木桌子上的白茶是老家帶來的,架子上的植物野生著,自然和對面規整的藍頂三期工作室形成某種呼應,小院子裡滿是藤蔓和從各處蒐羅來的東西:隔壁不知名的幼兒園遺棄的坐式玩具,四腳長滿青苔,在青藝村門口撿到一件佚名油畫,可能是臨摹哪位大師的畫跡,拿回來鄭重畫在門口,還有普鵬一位畫家朋友早年的大漆畫,端端正正擺在門口的木桌上。他說,這樣的場景儘量會讓他回到自己老家的山裡,寨子裡。

蘭藝術曹衛國X普鵬雙人展丨普鵬和他的浮生集:如骨如夢蘭藝術曹衛國X普鵬雙人展丨普鵬和他的浮生集:如骨如夢

- 普鵬工作室 -

雲南人對生活幾乎保持著一種執拗的樂觀。但大山賦予普鵬的恐怕不僅是樂觀。他的性格喜歡嘗試,對“生命”、“命運”一類說辭總覺遠離,他是屬於“暗處低吟”那一路畫家。早年他畫了很多線性的作品。他捧出一摞大學時畫的東西,翻看時總有驚訝的神色,往往在普鵬這個年齡,經常會被自己曾經的創作打動。他有一個習慣,不喜歡把手稿放大然後畫成油畫之類的作品。他的創作,即興色彩比較濃,直接上畫布,不打草稿。他更喜歡在畫的過程中不斷調整。2013年時他曾用馬克筆畫畫,畫得非常密集,壓抑得讓自己都受不了。後來順其自然介入自己本民族的符號,創作得心應手一些。“但變的是表面,而我的本質還是沒有發生變化,我還是在想著我的民族身份。”2014年到如今他轉向“線性”這條路。這和他搬離青藝村選擇在青藝村附近租住一個小院作為工作室的時間幾乎一致。這五年是他完全革新的時期:

此次蘭藝術(原羅蘭藝術)特邀普鵬與藝術家曹衛國聯袂舉辦發現未來之星“FFA青年計劃”第1季第三回“向度的生成 曹衛國x普鵬雙人展”,普鵬選擇了自己的《浮生集》系列幾件入展。《浮生集》系列是普鵬轉型階段的代表,五年裡他反覆考量,精研,“雖然我畫這個題材已有5年,但每次都會以不同切入點進入。這些年,我從一個城市換到另一座城市,說實話也是為了生活的奔波。我現在感覺自己走在鬧市,其他人如果誰看我一眼,我總感覺就像在看奇怪的東西一樣。我一度擔憂自己有一種向內的自卑感,和外界格格不入。但外界的信息我又無法屏蔽。”

蘭藝術曹衛國X普鵬雙人展丨普鵬和他的浮生集:如骨如夢

- 普鵬《浮生集79-女人花4》80R 布面丙烯 2017 -

普鵬的想法逐步浸入“浮生集”的創作,反而成就了這批作品獨特的面貌。他對現實社會的心靈思考,以一種去符號化的方式進行轉譯:“我們的個體可能就是一個宇宙,但把我們放到宇宙中,我們就是一粒塵埃。圈外的人愛問我的作品是什麼流派,但現代社會進入高度信息化之後,我認為已沒有‘流派’一說。要麼就是在畫家過身後再去歸類。如果非要歸類的說法,我認為我的作品應該介於抽象和具象之間一種類型。

“浮生集”,遠看是宏觀的,幾乎沒有具象的形態,一些色點,密集,複雜,充盈著某種拼圖甚至浮點的神來之筆,但近看就有許多微觀的物體,或者說物象更為準確,甚至自帶一些不可名狀的敘事性。宏觀與微觀之間不停地穿插。遠遠的,好像有一個半圓的雞蛋殼,天穹一般罩著下面紛繁蕪雜的細節,“在我畫‘雞蛋’的時候,充斥了儒家思想‘外圓內方’的意志。這也是一種映射,我們看一個人只看到了他目前的狀態,而沒有看到他的全部。這是我畫這個系列的出發點。”

"

藝術野子

藝術野史

作者丨謝禮恆

訪談助理丨張涵

攝影丨張涵

設計丨西子

普鵬租了5年的小院正好在藍頂三期隔著一小片玉米地的對面。上一次採訪他還是在7年前的2012年,青藝村裡的那扇小木門推開,一些零星的畫掛著。身為彝族,普鵬那時候還在用火藥一類的材料燃燒著自己的創作理想。現在看來,那些屬於“山與火”的藝術魂魄,總張揚著一種沉寂的味道。

蘭藝術曹衛國X普鵬雙人展丨普鵬和他的浮生集:如骨如夢

- 普鵬 -

自2008年四川美術學院版畫系畢業後,他始終沒放棄過職業畫家這條路,其間艱難、困惑太多。他的畢業創作是關於彝族文字的,畢業後又在重慶待了五年。“那時的我太內向了,只參加過兩個展覽。”他那時經常躲在屋裡畫畫,自認畫了不少“菜畫”。那些買“菜畫”的人看到他屋裡的畫“一堆堆”密密掛在牆上,那人後來終於選了一幅,用300元買走了。那是他賣掉的第一件創作。

十多年後,普鵬照舊坐在院子裡,木桌子上的白茶是老家帶來的,架子上的植物野生著,自然和對面規整的藍頂三期工作室形成某種呼應,小院子裡滿是藤蔓和從各處蒐羅來的東西:隔壁不知名的幼兒園遺棄的坐式玩具,四腳長滿青苔,在青藝村門口撿到一件佚名油畫,可能是臨摹哪位大師的畫跡,拿回來鄭重畫在門口,還有普鵬一位畫家朋友早年的大漆畫,端端正正擺在門口的木桌上。他說,這樣的場景儘量會讓他回到自己老家的山裡,寨子裡。

蘭藝術曹衛國X普鵬雙人展丨普鵬和他的浮生集:如骨如夢蘭藝術曹衛國X普鵬雙人展丨普鵬和他的浮生集:如骨如夢

- 普鵬工作室 -

雲南人對生活幾乎保持著一種執拗的樂觀。但大山賦予普鵬的恐怕不僅是樂觀。他的性格喜歡嘗試,對“生命”、“命運”一類說辭總覺遠離,他是屬於“暗處低吟”那一路畫家。早年他畫了很多線性的作品。他捧出一摞大學時畫的東西,翻看時總有驚訝的神色,往往在普鵬這個年齡,經常會被自己曾經的創作打動。他有一個習慣,不喜歡把手稿放大然後畫成油畫之類的作品。他的創作,即興色彩比較濃,直接上畫布,不打草稿。他更喜歡在畫的過程中不斷調整。2013年時他曾用馬克筆畫畫,畫得非常密集,壓抑得讓自己都受不了。後來順其自然介入自己本民族的符號,創作得心應手一些。“但變的是表面,而我的本質還是沒有發生變化,我還是在想著我的民族身份。”2014年到如今他轉向“線性”這條路。這和他搬離青藝村選擇在青藝村附近租住一個小院作為工作室的時間幾乎一致。這五年是他完全革新的時期:

此次蘭藝術(原羅蘭藝術)特邀普鵬與藝術家曹衛國聯袂舉辦發現未來之星“FFA青年計劃”第1季第三回“向度的生成 曹衛國x普鵬雙人展”,普鵬選擇了自己的《浮生集》系列幾件入展。《浮生集》系列是普鵬轉型階段的代表,五年裡他反覆考量,精研,“雖然我畫這個題材已有5年,但每次都會以不同切入點進入。這些年,我從一個城市換到另一座城市,說實話也是為了生活的奔波。我現在感覺自己走在鬧市,其他人如果誰看我一眼,我總感覺就像在看奇怪的東西一樣。我一度擔憂自己有一種向內的自卑感,和外界格格不入。但外界的信息我又無法屏蔽。”

蘭藝術曹衛國X普鵬雙人展丨普鵬和他的浮生集:如骨如夢

- 普鵬《浮生集79-女人花4》80R 布面丙烯 2017 -

普鵬的想法逐步浸入“浮生集”的創作,反而成就了這批作品獨特的面貌。他對現實社會的心靈思考,以一種去符號化的方式進行轉譯:“我們的個體可能就是一個宇宙,但把我們放到宇宙中,我們就是一粒塵埃。圈外的人愛問我的作品是什麼流派,但現代社會進入高度信息化之後,我認為已沒有‘流派’一說。要麼就是在畫家過身後再去歸類。如果非要歸類的說法,我認為我的作品應該介於抽象和具象之間一種類型。

“浮生集”,遠看是宏觀的,幾乎沒有具象的形態,一些色點,密集,複雜,充盈著某種拼圖甚至浮點的神來之筆,但近看就有許多微觀的物體,或者說物象更為準確,甚至自帶一些不可名狀的敘事性。宏觀與微觀之間不停地穿插。遠遠的,好像有一個半圓的雞蛋殼,天穹一般罩著下面紛繁蕪雜的細節,“在我畫‘雞蛋’的時候,充斥了儒家思想‘外圓內方’的意志。這也是一種映射,我們看一個人只看到了他目前的狀態,而沒有看到他的全部。這是我畫這個系列的出發點。”

蘭藝術曹衛國X普鵬雙人展丨普鵬和他的浮生集:如骨如夢

- 普鵬《浮生集85-雞蛋的哲學2》75x175cm 布面丙烯 2017 -

"

藝術野子

藝術野史

作者丨謝禮恆

訪談助理丨張涵

攝影丨張涵

設計丨西子

普鵬租了5年的小院正好在藍頂三期隔著一小片玉米地的對面。上一次採訪他還是在7年前的2012年,青藝村裡的那扇小木門推開,一些零星的畫掛著。身為彝族,普鵬那時候還在用火藥一類的材料燃燒著自己的創作理想。現在看來,那些屬於“山與火”的藝術魂魄,總張揚著一種沉寂的味道。

蘭藝術曹衛國X普鵬雙人展丨普鵬和他的浮生集:如骨如夢

- 普鵬 -

自2008年四川美術學院版畫系畢業後,他始終沒放棄過職業畫家這條路,其間艱難、困惑太多。他的畢業創作是關於彝族文字的,畢業後又在重慶待了五年。“那時的我太內向了,只參加過兩個展覽。”他那時經常躲在屋裡畫畫,自認畫了不少“菜畫”。那些買“菜畫”的人看到他屋裡的畫“一堆堆”密密掛在牆上,那人後來終於選了一幅,用300元買走了。那是他賣掉的第一件創作。

十多年後,普鵬照舊坐在院子裡,木桌子上的白茶是老家帶來的,架子上的植物野生著,自然和對面規整的藍頂三期工作室形成某種呼應,小院子裡滿是藤蔓和從各處蒐羅來的東西:隔壁不知名的幼兒園遺棄的坐式玩具,四腳長滿青苔,在青藝村門口撿到一件佚名油畫,可能是臨摹哪位大師的畫跡,拿回來鄭重畫在門口,還有普鵬一位畫家朋友早年的大漆畫,端端正正擺在門口的木桌上。他說,這樣的場景儘量會讓他回到自己老家的山裡,寨子裡。

蘭藝術曹衛國X普鵬雙人展丨普鵬和他的浮生集:如骨如夢蘭藝術曹衛國X普鵬雙人展丨普鵬和他的浮生集:如骨如夢

- 普鵬工作室 -

雲南人對生活幾乎保持著一種執拗的樂觀。但大山賦予普鵬的恐怕不僅是樂觀。他的性格喜歡嘗試,對“生命”、“命運”一類說辭總覺遠離,他是屬於“暗處低吟”那一路畫家。早年他畫了很多線性的作品。他捧出一摞大學時畫的東西,翻看時總有驚訝的神色,往往在普鵬這個年齡,經常會被自己曾經的創作打動。他有一個習慣,不喜歡把手稿放大然後畫成油畫之類的作品。他的創作,即興色彩比較濃,直接上畫布,不打草稿。他更喜歡在畫的過程中不斷調整。2013年時他曾用馬克筆畫畫,畫得非常密集,壓抑得讓自己都受不了。後來順其自然介入自己本民族的符號,創作得心應手一些。“但變的是表面,而我的本質還是沒有發生變化,我還是在想著我的民族身份。”2014年到如今他轉向“線性”這條路。這和他搬離青藝村選擇在青藝村附近租住一個小院作為工作室的時間幾乎一致。這五年是他完全革新的時期:

此次蘭藝術(原羅蘭藝術)特邀普鵬與藝術家曹衛國聯袂舉辦發現未來之星“FFA青年計劃”第1季第三回“向度的生成 曹衛國x普鵬雙人展”,普鵬選擇了自己的《浮生集》系列幾件入展。《浮生集》系列是普鵬轉型階段的代表,五年裡他反覆考量,精研,“雖然我畫這個題材已有5年,但每次都會以不同切入點進入。這些年,我從一個城市換到另一座城市,說實話也是為了生活的奔波。我現在感覺自己走在鬧市,其他人如果誰看我一眼,我總感覺就像在看奇怪的東西一樣。我一度擔憂自己有一種向內的自卑感,和外界格格不入。但外界的信息我又無法屏蔽。”

蘭藝術曹衛國X普鵬雙人展丨普鵬和他的浮生集:如骨如夢

- 普鵬《浮生集79-女人花4》80R 布面丙烯 2017 -

普鵬的想法逐步浸入“浮生集”的創作,反而成就了這批作品獨特的面貌。他對現實社會的心靈思考,以一種去符號化的方式進行轉譯:“我們的個體可能就是一個宇宙,但把我們放到宇宙中,我們就是一粒塵埃。圈外的人愛問我的作品是什麼流派,但現代社會進入高度信息化之後,我認為已沒有‘流派’一說。要麼就是在畫家過身後再去歸類。如果非要歸類的說法,我認為我的作品應該介於抽象和具象之間一種類型。

“浮生集”,遠看是宏觀的,幾乎沒有具象的形態,一些色點,密集,複雜,充盈著某種拼圖甚至浮點的神來之筆,但近看就有許多微觀的物體,或者說物象更為準確,甚至自帶一些不可名狀的敘事性。宏觀與微觀之間不停地穿插。遠遠的,好像有一個半圓的雞蛋殼,天穹一般罩著下面紛繁蕪雜的細節,“在我畫‘雞蛋’的時候,充斥了儒家思想‘外圓內方’的意志。這也是一種映射,我們看一個人只看到了他目前的狀態,而沒有看到他的全部。這是我畫這個系列的出發點。”

蘭藝術曹衛國X普鵬雙人展丨普鵬和他的浮生集:如骨如夢

- 普鵬《浮生集85-雞蛋的哲學2》75x175cm 布面丙烯 2017 -

蘭藝術曹衛國X普鵬雙人展丨普鵬和他的浮生集:如骨如夢

- 普鵬《浮生集86-雞蛋的哲學3》110x140cm 布面丙烯 2017 -

浮生集的作品,始終會讓我想起雲南的茶山和陽光。一些手工茶人多年來和熾熱的鐵鍋相摩擦,手上長滿厚厚的老繭,看上去非常粗糙。但這些粗糙的手卻有著特別敏銳的神經,憑著手和茶葉相接觸的感覺,他們能判斷焙制的火候是否恰到好處。畫家也一樣,我能想象那些盛夏的雲南高溫、褪涼後的清涼,普鵬在老家寨子裡望著泛著紅暈的落日,他那一次中午獨自出發,坐長途車去西雙版納,整整大半天的旅程,眼見心知,野生野望,浮生若夢……“我這幾次回老家,老家的許多寨子都拆了,我感覺我們80後這一代是最後可以聊‘鄉愁’是什麼的一代人,而現在更小的孩子連‘鄉愁’是什麼都感受不到了。我覺得現在回到故鄉更多是悲傷的感覺。腦子裡想的很多都在記憶裡定格了。現在我的家搬到了鎮上,前後都是路,感覺回家都是過客的感覺。浮生集,除了在創作上跟自己的心態有關以外,還有其他一些不知道怎麼表達的東西。

“浮生集”裡有掙扎的內容和元素,帶著山與火的前世宿命,也有畫家當下生活現狀的寫照,普鵬是註定不滿足於當下現狀的人,這隻能讓自己努力,再努力一點。他現在特別怕搬家,怕不穩定,偌大的畫室正準備著一件巨長的新作,我們做訪談時它已經勾好了線,這個一年租金15000元的兩層小樓,帶著院子,他說自己起碼還會再住個五年。“或許又會有個新系列出來。”他把自己的工作室收拾得沒什麼家的感覺,只是儘量整潔,但又不想刻意規劃,很多人種院子裡的植物會規劃設計,但他如果已經種下了某種植物,他會任其與其他植物一起生長,這種“蔓生”的組合關係讓他迷戀——這跟他的畫一樣,理性裡有很多偶然。

"

藝術野子

藝術野史

作者丨謝禮恆

訪談助理丨張涵

攝影丨張涵

設計丨西子

普鵬租了5年的小院正好在藍頂三期隔著一小片玉米地的對面。上一次採訪他還是在7年前的2012年,青藝村裡的那扇小木門推開,一些零星的畫掛著。身為彝族,普鵬那時候還在用火藥一類的材料燃燒著自己的創作理想。現在看來,那些屬於“山與火”的藝術魂魄,總張揚著一種沉寂的味道。

蘭藝術曹衛國X普鵬雙人展丨普鵬和他的浮生集:如骨如夢

- 普鵬 -

自2008年四川美術學院版畫系畢業後,他始終沒放棄過職業畫家這條路,其間艱難、困惑太多。他的畢業創作是關於彝族文字的,畢業後又在重慶待了五年。“那時的我太內向了,只參加過兩個展覽。”他那時經常躲在屋裡畫畫,自認畫了不少“菜畫”。那些買“菜畫”的人看到他屋裡的畫“一堆堆”密密掛在牆上,那人後來終於選了一幅,用300元買走了。那是他賣掉的第一件創作。

十多年後,普鵬照舊坐在院子裡,木桌子上的白茶是老家帶來的,架子上的植物野生著,自然和對面規整的藍頂三期工作室形成某種呼應,小院子裡滿是藤蔓和從各處蒐羅來的東西:隔壁不知名的幼兒園遺棄的坐式玩具,四腳長滿青苔,在青藝村門口撿到一件佚名油畫,可能是臨摹哪位大師的畫跡,拿回來鄭重畫在門口,還有普鵬一位畫家朋友早年的大漆畫,端端正正擺在門口的木桌上。他說,這樣的場景儘量會讓他回到自己老家的山裡,寨子裡。

蘭藝術曹衛國X普鵬雙人展丨普鵬和他的浮生集:如骨如夢蘭藝術曹衛國X普鵬雙人展丨普鵬和他的浮生集:如骨如夢

- 普鵬工作室 -

雲南人對生活幾乎保持著一種執拗的樂觀。但大山賦予普鵬的恐怕不僅是樂觀。他的性格喜歡嘗試,對“生命”、“命運”一類說辭總覺遠離,他是屬於“暗處低吟”那一路畫家。早年他畫了很多線性的作品。他捧出一摞大學時畫的東西,翻看時總有驚訝的神色,往往在普鵬這個年齡,經常會被自己曾經的創作打動。他有一個習慣,不喜歡把手稿放大然後畫成油畫之類的作品。他的創作,即興色彩比較濃,直接上畫布,不打草稿。他更喜歡在畫的過程中不斷調整。2013年時他曾用馬克筆畫畫,畫得非常密集,壓抑得讓自己都受不了。後來順其自然介入自己本民族的符號,創作得心應手一些。“但變的是表面,而我的本質還是沒有發生變化,我還是在想著我的民族身份。”2014年到如今他轉向“線性”這條路。這和他搬離青藝村選擇在青藝村附近租住一個小院作為工作室的時間幾乎一致。這五年是他完全革新的時期:

此次蘭藝術(原羅蘭藝術)特邀普鵬與藝術家曹衛國聯袂舉辦發現未來之星“FFA青年計劃”第1季第三回“向度的生成 曹衛國x普鵬雙人展”,普鵬選擇了自己的《浮生集》系列幾件入展。《浮生集》系列是普鵬轉型階段的代表,五年裡他反覆考量,精研,“雖然我畫這個題材已有5年,但每次都會以不同切入點進入。這些年,我從一個城市換到另一座城市,說實話也是為了生活的奔波。我現在感覺自己走在鬧市,其他人如果誰看我一眼,我總感覺就像在看奇怪的東西一樣。我一度擔憂自己有一種向內的自卑感,和外界格格不入。但外界的信息我又無法屏蔽。”

蘭藝術曹衛國X普鵬雙人展丨普鵬和他的浮生集:如骨如夢

- 普鵬《浮生集79-女人花4》80R 布面丙烯 2017 -

普鵬的想法逐步浸入“浮生集”的創作,反而成就了這批作品獨特的面貌。他對現實社會的心靈思考,以一種去符號化的方式進行轉譯:“我們的個體可能就是一個宇宙,但把我們放到宇宙中,我們就是一粒塵埃。圈外的人愛問我的作品是什麼流派,但現代社會進入高度信息化之後,我認為已沒有‘流派’一說。要麼就是在畫家過身後再去歸類。如果非要歸類的說法,我認為我的作品應該介於抽象和具象之間一種類型。

“浮生集”,遠看是宏觀的,幾乎沒有具象的形態,一些色點,密集,複雜,充盈著某種拼圖甚至浮點的神來之筆,但近看就有許多微觀的物體,或者說物象更為準確,甚至自帶一些不可名狀的敘事性。宏觀與微觀之間不停地穿插。遠遠的,好像有一個半圓的雞蛋殼,天穹一般罩著下面紛繁蕪雜的細節,“在我畫‘雞蛋’的時候,充斥了儒家思想‘外圓內方’的意志。這也是一種映射,我們看一個人只看到了他目前的狀態,而沒有看到他的全部。這是我畫這個系列的出發點。”

蘭藝術曹衛國X普鵬雙人展丨普鵬和他的浮生集:如骨如夢

- 普鵬《浮生集85-雞蛋的哲學2》75x175cm 布面丙烯 2017 -

蘭藝術曹衛國X普鵬雙人展丨普鵬和他的浮生集:如骨如夢

- 普鵬《浮生集86-雞蛋的哲學3》110x140cm 布面丙烯 2017 -

浮生集的作品,始終會讓我想起雲南的茶山和陽光。一些手工茶人多年來和熾熱的鐵鍋相摩擦,手上長滿厚厚的老繭,看上去非常粗糙。但這些粗糙的手卻有著特別敏銳的神經,憑著手和茶葉相接觸的感覺,他們能判斷焙制的火候是否恰到好處。畫家也一樣,我能想象那些盛夏的雲南高溫、褪涼後的清涼,普鵬在老家寨子裡望著泛著紅暈的落日,他那一次中午獨自出發,坐長途車去西雙版納,整整大半天的旅程,眼見心知,野生野望,浮生若夢……“我這幾次回老家,老家的許多寨子都拆了,我感覺我們80後這一代是最後可以聊‘鄉愁’是什麼的一代人,而現在更小的孩子連‘鄉愁’是什麼都感受不到了。我覺得現在回到故鄉更多是悲傷的感覺。腦子裡想的很多都在記憶裡定格了。現在我的家搬到了鎮上,前後都是路,感覺回家都是過客的感覺。浮生集,除了在創作上跟自己的心態有關以外,還有其他一些不知道怎麼表達的東西。

“浮生集”裡有掙扎的內容和元素,帶著山與火的前世宿命,也有畫家當下生活現狀的寫照,普鵬是註定不滿足於當下現狀的人,這隻能讓自己努力,再努力一點。他現在特別怕搬家,怕不穩定,偌大的畫室正準備著一件巨長的新作,我們做訪談時它已經勾好了線,這個一年租金15000元的兩層小樓,帶著院子,他說自己起碼還會再住個五年。“或許又會有個新系列出來。”他把自己的工作室收拾得沒什麼家的感覺,只是儘量整潔,但又不想刻意規劃,很多人種院子裡的植物會規劃設計,但他如果已經種下了某種植物,他會任其與其他植物一起生長,這種“蔓生”的組合關係讓他迷戀——這跟他的畫一樣,理性裡有很多偶然。

蘭藝術曹衛國X普鵬雙人展丨普鵬和他的浮生集:如骨如夢

- 普鵬《浮生集129-維納斯》70.5x90cm 布面丙烯 2018 -

發現未來之星“FFA青年計劃”第1季策展人王虹在《向度的生成》一文中提到:“普鵬的作品表面粗獷,實則尖銳。塗、刮,延展和牽引,在他的作品中出現了至少兩種語言方式:延展覆蓋與束狀投射,延展標示著空間性,覆蓋展示著物理的層面,也就是深度性。牽引則在向度之間穿梭,時疾時徐,形成束狀的綻出,這種綻出干擾了畫面空間的分割(例如《浮生集129-維納斯》)與其他作品中束狀綻出的分割效果不同,越是在意義上形成了整體性和平滑空間感的畫面,遭遇到這種綻出或者點擢的干擾後產生的焦灼感就越強,這也是《浮生集129-維納斯》比《浮生集86-雞蛋的哲學》系列及《浮生集79-女人花》系列更能激發焦灼感的原因。當然,不僅僅是兩種向度的問題,在《浮生集130-月溢竹香》中還透過背景的光感形成貫通主客體空間的第三向度。形成規範和規整意識形態整體的形象符號,在遭遇到這種突如其來的“侵擾”後產生的不和諧感非常強烈,由此卻能產生一種去意識形態的效果:用於撕裂視覺-意識形態結合體,具體而言就是通過視覺向度的矛盾來對意識形態符號進行質詢。”

"

藝術野子

藝術野史

作者丨謝禮恆

訪談助理丨張涵

攝影丨張涵

設計丨西子

普鵬租了5年的小院正好在藍頂三期隔著一小片玉米地的對面。上一次採訪他還是在7年前的2012年,青藝村裡的那扇小木門推開,一些零星的畫掛著。身為彝族,普鵬那時候還在用火藥一類的材料燃燒著自己的創作理想。現在看來,那些屬於“山與火”的藝術魂魄,總張揚著一種沉寂的味道。

蘭藝術曹衛國X普鵬雙人展丨普鵬和他的浮生集:如骨如夢

- 普鵬 -

自2008年四川美術學院版畫系畢業後,他始終沒放棄過職業畫家這條路,其間艱難、困惑太多。他的畢業創作是關於彝族文字的,畢業後又在重慶待了五年。“那時的我太內向了,只參加過兩個展覽。”他那時經常躲在屋裡畫畫,自認畫了不少“菜畫”。那些買“菜畫”的人看到他屋裡的畫“一堆堆”密密掛在牆上,那人後來終於選了一幅,用300元買走了。那是他賣掉的第一件創作。

十多年後,普鵬照舊坐在院子裡,木桌子上的白茶是老家帶來的,架子上的植物野生著,自然和對面規整的藍頂三期工作室形成某種呼應,小院子裡滿是藤蔓和從各處蒐羅來的東西:隔壁不知名的幼兒園遺棄的坐式玩具,四腳長滿青苔,在青藝村門口撿到一件佚名油畫,可能是臨摹哪位大師的畫跡,拿回來鄭重畫在門口,還有普鵬一位畫家朋友早年的大漆畫,端端正正擺在門口的木桌上。他說,這樣的場景儘量會讓他回到自己老家的山裡,寨子裡。

蘭藝術曹衛國X普鵬雙人展丨普鵬和他的浮生集:如骨如夢蘭藝術曹衛國X普鵬雙人展丨普鵬和他的浮生集:如骨如夢

- 普鵬工作室 -

雲南人對生活幾乎保持著一種執拗的樂觀。但大山賦予普鵬的恐怕不僅是樂觀。他的性格喜歡嘗試,對“生命”、“命運”一類說辭總覺遠離,他是屬於“暗處低吟”那一路畫家。早年他畫了很多線性的作品。他捧出一摞大學時畫的東西,翻看時總有驚訝的神色,往往在普鵬這個年齡,經常會被自己曾經的創作打動。他有一個習慣,不喜歡把手稿放大然後畫成油畫之類的作品。他的創作,即興色彩比較濃,直接上畫布,不打草稿。他更喜歡在畫的過程中不斷調整。2013年時他曾用馬克筆畫畫,畫得非常密集,壓抑得讓自己都受不了。後來順其自然介入自己本民族的符號,創作得心應手一些。“但變的是表面,而我的本質還是沒有發生變化,我還是在想著我的民族身份。”2014年到如今他轉向“線性”這條路。這和他搬離青藝村選擇在青藝村附近租住一個小院作為工作室的時間幾乎一致。這五年是他完全革新的時期:

此次蘭藝術(原羅蘭藝術)特邀普鵬與藝術家曹衛國聯袂舉辦發現未來之星“FFA青年計劃”第1季第三回“向度的生成 曹衛國x普鵬雙人展”,普鵬選擇了自己的《浮生集》系列幾件入展。《浮生集》系列是普鵬轉型階段的代表,五年裡他反覆考量,精研,“雖然我畫這個題材已有5年,但每次都會以不同切入點進入。這些年,我從一個城市換到另一座城市,說實話也是為了生活的奔波。我現在感覺自己走在鬧市,其他人如果誰看我一眼,我總感覺就像在看奇怪的東西一樣。我一度擔憂自己有一種向內的自卑感,和外界格格不入。但外界的信息我又無法屏蔽。”

蘭藝術曹衛國X普鵬雙人展丨普鵬和他的浮生集:如骨如夢

- 普鵬《浮生集79-女人花4》80R 布面丙烯 2017 -

普鵬的想法逐步浸入“浮生集”的創作,反而成就了這批作品獨特的面貌。他對現實社會的心靈思考,以一種去符號化的方式進行轉譯:“我們的個體可能就是一個宇宙,但把我們放到宇宙中,我們就是一粒塵埃。圈外的人愛問我的作品是什麼流派,但現代社會進入高度信息化之後,我認為已沒有‘流派’一說。要麼就是在畫家過身後再去歸類。如果非要歸類的說法,我認為我的作品應該介於抽象和具象之間一種類型。

“浮生集”,遠看是宏觀的,幾乎沒有具象的形態,一些色點,密集,複雜,充盈著某種拼圖甚至浮點的神來之筆,但近看就有許多微觀的物體,或者說物象更為準確,甚至自帶一些不可名狀的敘事性。宏觀與微觀之間不停地穿插。遠遠的,好像有一個半圓的雞蛋殼,天穹一般罩著下面紛繁蕪雜的細節,“在我畫‘雞蛋’的時候,充斥了儒家思想‘外圓內方’的意志。這也是一種映射,我們看一個人只看到了他目前的狀態,而沒有看到他的全部。這是我畫這個系列的出發點。”

蘭藝術曹衛國X普鵬雙人展丨普鵬和他的浮生集:如骨如夢

- 普鵬《浮生集85-雞蛋的哲學2》75x175cm 布面丙烯 2017 -

蘭藝術曹衛國X普鵬雙人展丨普鵬和他的浮生集:如骨如夢

- 普鵬《浮生集86-雞蛋的哲學3》110x140cm 布面丙烯 2017 -

浮生集的作品,始終會讓我想起雲南的茶山和陽光。一些手工茶人多年來和熾熱的鐵鍋相摩擦,手上長滿厚厚的老繭,看上去非常粗糙。但這些粗糙的手卻有著特別敏銳的神經,憑著手和茶葉相接觸的感覺,他們能判斷焙制的火候是否恰到好處。畫家也一樣,我能想象那些盛夏的雲南高溫、褪涼後的清涼,普鵬在老家寨子裡望著泛著紅暈的落日,他那一次中午獨自出發,坐長途車去西雙版納,整整大半天的旅程,眼見心知,野生野望,浮生若夢……“我這幾次回老家,老家的許多寨子都拆了,我感覺我們80後這一代是最後可以聊‘鄉愁’是什麼的一代人,而現在更小的孩子連‘鄉愁’是什麼都感受不到了。我覺得現在回到故鄉更多是悲傷的感覺。腦子裡想的很多都在記憶裡定格了。現在我的家搬到了鎮上,前後都是路,感覺回家都是過客的感覺。浮生集,除了在創作上跟自己的心態有關以外,還有其他一些不知道怎麼表達的東西。

“浮生集”裡有掙扎的內容和元素,帶著山與火的前世宿命,也有畫家當下生活現狀的寫照,普鵬是註定不滿足於當下現狀的人,這隻能讓自己努力,再努力一點。他現在特別怕搬家,怕不穩定,偌大的畫室正準備著一件巨長的新作,我們做訪談時它已經勾好了線,這個一年租金15000元的兩層小樓,帶著院子,他說自己起碼還會再住個五年。“或許又會有個新系列出來。”他把自己的工作室收拾得沒什麼家的感覺,只是儘量整潔,但又不想刻意規劃,很多人種院子裡的植物會規劃設計,但他如果已經種下了某種植物,他會任其與其他植物一起生長,這種“蔓生”的組合關係讓他迷戀——這跟他的畫一樣,理性裡有很多偶然。

蘭藝術曹衛國X普鵬雙人展丨普鵬和他的浮生集:如骨如夢

- 普鵬《浮生集129-維納斯》70.5x90cm 布面丙烯 2018 -

發現未來之星“FFA青年計劃”第1季策展人王虹在《向度的生成》一文中提到:“普鵬的作品表面粗獷,實則尖銳。塗、刮,延展和牽引,在他的作品中出現了至少兩種語言方式:延展覆蓋與束狀投射,延展標示著空間性,覆蓋展示著物理的層面,也就是深度性。牽引則在向度之間穿梭,時疾時徐,形成束狀的綻出,這種綻出干擾了畫面空間的分割(例如《浮生集129-維納斯》)與其他作品中束狀綻出的分割效果不同,越是在意義上形成了整體性和平滑空間感的畫面,遭遇到這種綻出或者點擢的干擾後產生的焦灼感就越強,這也是《浮生集129-維納斯》比《浮生集86-雞蛋的哲學》系列及《浮生集79-女人花》系列更能激發焦灼感的原因。當然,不僅僅是兩種向度的問題,在《浮生集130-月溢竹香》中還透過背景的光感形成貫通主客體空間的第三向度。形成規範和規整意識形態整體的形象符號,在遭遇到這種突如其來的“侵擾”後產生的不和諧感非常強烈,由此卻能產生一種去意識形態的效果:用於撕裂視覺-意識形態結合體,具體而言就是通過視覺向度的矛盾來對意識形態符號進行質詢。”

蘭藝術曹衛國X普鵬雙人展丨普鵬和他的浮生集:如骨如夢

- 普鵬《浮生集130-月溢竹香》70.5x90cm 布面丙烯 2018 -

去年的普鵬值得一提,當時他好像畫得已有些疲態,顯示出再次變革的跡象,“但你走了一圈回過頭來才發現這只是自己走過的一個階段或步驟。我自己已越來越理性,越來越感覺到一種勃然的東西,‘浮生集’系列代表了我這重要的五年,現在會想著無論如何,創作上都要做好,這在當時身居重慶時是不會這麼想的。”普鵬也註定不願意做一個過客,他很明白接下來自己的創作大方向:“可能要花兩年時間給‘浮生集’系列做減法,為其做一個延續和過渡。我現在會思考自己為何要轉變,怎麼轉變,每年都會有變化,技術、情緒、表達方式,都在變化,但這個變化是可控的,可延續性的。我想讓自己更富於‘職業化’的某種轉變。”

"

藝術野子

藝術野史

作者丨謝禮恆

訪談助理丨張涵

攝影丨張涵

設計丨西子

普鵬租了5年的小院正好在藍頂三期隔著一小片玉米地的對面。上一次採訪他還是在7年前的2012年,青藝村裡的那扇小木門推開,一些零星的畫掛著。身為彝族,普鵬那時候還在用火藥一類的材料燃燒著自己的創作理想。現在看來,那些屬於“山與火”的藝術魂魄,總張揚著一種沉寂的味道。

蘭藝術曹衛國X普鵬雙人展丨普鵬和他的浮生集:如骨如夢

- 普鵬 -

自2008年四川美術學院版畫系畢業後,他始終沒放棄過職業畫家這條路,其間艱難、困惑太多。他的畢業創作是關於彝族文字的,畢業後又在重慶待了五年。“那時的我太內向了,只參加過兩個展覽。”他那時經常躲在屋裡畫畫,自認畫了不少“菜畫”。那些買“菜畫”的人看到他屋裡的畫“一堆堆”密密掛在牆上,那人後來終於選了一幅,用300元買走了。那是他賣掉的第一件創作。

十多年後,普鵬照舊坐在院子裡,木桌子上的白茶是老家帶來的,架子上的植物野生著,自然和對面規整的藍頂三期工作室形成某種呼應,小院子裡滿是藤蔓和從各處蒐羅來的東西:隔壁不知名的幼兒園遺棄的坐式玩具,四腳長滿青苔,在青藝村門口撿到一件佚名油畫,可能是臨摹哪位大師的畫跡,拿回來鄭重畫在門口,還有普鵬一位畫家朋友早年的大漆畫,端端正正擺在門口的木桌上。他說,這樣的場景儘量會讓他回到自己老家的山裡,寨子裡。

蘭藝術曹衛國X普鵬雙人展丨普鵬和他的浮生集:如骨如夢蘭藝術曹衛國X普鵬雙人展丨普鵬和他的浮生集:如骨如夢

- 普鵬工作室 -

雲南人對生活幾乎保持著一種執拗的樂觀。但大山賦予普鵬的恐怕不僅是樂觀。他的性格喜歡嘗試,對“生命”、“命運”一類說辭總覺遠離,他是屬於“暗處低吟”那一路畫家。早年他畫了很多線性的作品。他捧出一摞大學時畫的東西,翻看時總有驚訝的神色,往往在普鵬這個年齡,經常會被自己曾經的創作打動。他有一個習慣,不喜歡把手稿放大然後畫成油畫之類的作品。他的創作,即興色彩比較濃,直接上畫布,不打草稿。他更喜歡在畫的過程中不斷調整。2013年時他曾用馬克筆畫畫,畫得非常密集,壓抑得讓自己都受不了。後來順其自然介入自己本民族的符號,創作得心應手一些。“但變的是表面,而我的本質還是沒有發生變化,我還是在想著我的民族身份。”2014年到如今他轉向“線性”這條路。這和他搬離青藝村選擇在青藝村附近租住一個小院作為工作室的時間幾乎一致。這五年是他完全革新的時期:

此次蘭藝術(原羅蘭藝術)特邀普鵬與藝術家曹衛國聯袂舉辦發現未來之星“FFA青年計劃”第1季第三回“向度的生成 曹衛國x普鵬雙人展”,普鵬選擇了自己的《浮生集》系列幾件入展。《浮生集》系列是普鵬轉型階段的代表,五年裡他反覆考量,精研,“雖然我畫這個題材已有5年,但每次都會以不同切入點進入。這些年,我從一個城市換到另一座城市,說實話也是為了生活的奔波。我現在感覺自己走在鬧市,其他人如果誰看我一眼,我總感覺就像在看奇怪的東西一樣。我一度擔憂自己有一種向內的自卑感,和外界格格不入。但外界的信息我又無法屏蔽。”

蘭藝術曹衛國X普鵬雙人展丨普鵬和他的浮生集:如骨如夢

- 普鵬《浮生集79-女人花4》80R 布面丙烯 2017 -

普鵬的想法逐步浸入“浮生集”的創作,反而成就了這批作品獨特的面貌。他對現實社會的心靈思考,以一種去符號化的方式進行轉譯:“我們的個體可能就是一個宇宙,但把我們放到宇宙中,我們就是一粒塵埃。圈外的人愛問我的作品是什麼流派,但現代社會進入高度信息化之後,我認為已沒有‘流派’一說。要麼就是在畫家過身後再去歸類。如果非要歸類的說法,我認為我的作品應該介於抽象和具象之間一種類型。

“浮生集”,遠看是宏觀的,幾乎沒有具象的形態,一些色點,密集,複雜,充盈著某種拼圖甚至浮點的神來之筆,但近看就有許多微觀的物體,或者說物象更為準確,甚至自帶一些不可名狀的敘事性。宏觀與微觀之間不停地穿插。遠遠的,好像有一個半圓的雞蛋殼,天穹一般罩著下面紛繁蕪雜的細節,“在我畫‘雞蛋’的時候,充斥了儒家思想‘外圓內方’的意志。這也是一種映射,我們看一個人只看到了他目前的狀態,而沒有看到他的全部。這是我畫這個系列的出發點。”

蘭藝術曹衛國X普鵬雙人展丨普鵬和他的浮生集:如骨如夢

- 普鵬《浮生集85-雞蛋的哲學2》75x175cm 布面丙烯 2017 -

蘭藝術曹衛國X普鵬雙人展丨普鵬和他的浮生集:如骨如夢

- 普鵬《浮生集86-雞蛋的哲學3》110x140cm 布面丙烯 2017 -

浮生集的作品,始終會讓我想起雲南的茶山和陽光。一些手工茶人多年來和熾熱的鐵鍋相摩擦,手上長滿厚厚的老繭,看上去非常粗糙。但這些粗糙的手卻有著特別敏銳的神經,憑著手和茶葉相接觸的感覺,他們能判斷焙制的火候是否恰到好處。畫家也一樣,我能想象那些盛夏的雲南高溫、褪涼後的清涼,普鵬在老家寨子裡望著泛著紅暈的落日,他那一次中午獨自出發,坐長途車去西雙版納,整整大半天的旅程,眼見心知,野生野望,浮生若夢……“我這幾次回老家,老家的許多寨子都拆了,我感覺我們80後這一代是最後可以聊‘鄉愁’是什麼的一代人,而現在更小的孩子連‘鄉愁’是什麼都感受不到了。我覺得現在回到故鄉更多是悲傷的感覺。腦子裡想的很多都在記憶裡定格了。現在我的家搬到了鎮上,前後都是路,感覺回家都是過客的感覺。浮生集,除了在創作上跟自己的心態有關以外,還有其他一些不知道怎麼表達的東西。

“浮生集”裡有掙扎的內容和元素,帶著山與火的前世宿命,也有畫家當下生活現狀的寫照,普鵬是註定不滿足於當下現狀的人,這隻能讓自己努力,再努力一點。他現在特別怕搬家,怕不穩定,偌大的畫室正準備著一件巨長的新作,我們做訪談時它已經勾好了線,這個一年租金15000元的兩層小樓,帶著院子,他說自己起碼還會再住個五年。“或許又會有個新系列出來。”他把自己的工作室收拾得沒什麼家的感覺,只是儘量整潔,但又不想刻意規劃,很多人種院子裡的植物會規劃設計,但他如果已經種下了某種植物,他會任其與其他植物一起生長,這種“蔓生”的組合關係讓他迷戀——這跟他的畫一樣,理性裡有很多偶然。

蘭藝術曹衛國X普鵬雙人展丨普鵬和他的浮生集:如骨如夢

- 普鵬《浮生集129-維納斯》70.5x90cm 布面丙烯 2018 -

發現未來之星“FFA青年計劃”第1季策展人王虹在《向度的生成》一文中提到:“普鵬的作品表面粗獷,實則尖銳。塗、刮,延展和牽引,在他的作品中出現了至少兩種語言方式:延展覆蓋與束狀投射,延展標示著空間性,覆蓋展示著物理的層面,也就是深度性。牽引則在向度之間穿梭,時疾時徐,形成束狀的綻出,這種綻出干擾了畫面空間的分割(例如《浮生集129-維納斯》)與其他作品中束狀綻出的分割效果不同,越是在意義上形成了整體性和平滑空間感的畫面,遭遇到這種綻出或者點擢的干擾後產生的焦灼感就越強,這也是《浮生集129-維納斯》比《浮生集86-雞蛋的哲學》系列及《浮生集79-女人花》系列更能激發焦灼感的原因。當然,不僅僅是兩種向度的問題,在《浮生集130-月溢竹香》中還透過背景的光感形成貫通主客體空間的第三向度。形成規範和規整意識形態整體的形象符號,在遭遇到這種突如其來的“侵擾”後產生的不和諧感非常強烈,由此卻能產生一種去意識形態的效果:用於撕裂視覺-意識形態結合體,具體而言就是通過視覺向度的矛盾來對意識形態符號進行質詢。”

蘭藝術曹衛國X普鵬雙人展丨普鵬和他的浮生集:如骨如夢

- 普鵬《浮生集130-月溢竹香》70.5x90cm 布面丙烯 2018 -

去年的普鵬值得一提,當時他好像畫得已有些疲態,顯示出再次變革的跡象,“但你走了一圈回過頭來才發現這只是自己走過的一個階段或步驟。我自己已越來越理性,越來越感覺到一種勃然的東西,‘浮生集’系列代表了我這重要的五年,現在會想著無論如何,創作上都要做好,這在當時身居重慶時是不會這麼想的。”普鵬也註定不願意做一個過客,他很明白接下來自己的創作大方向:“可能要花兩年時間給‘浮生集’系列做減法,為其做一個延續和過渡。我現在會思考自己為何要轉變,怎麼轉變,每年都會有變化,技術、情緒、表達方式,都在變化,但這個變化是可控的,可延續性的。我想讓自己更富於‘職業化’的某種轉變。”

蘭藝術曹衛國X普鵬雙人展丨普鵬和他的浮生集:如骨如夢

- 普鵬《浮生集136-美玉可雕琢》80.5x100cm 布面丙烯 2018 -

蘭藝術(原羅蘭藝術)創始人和“FFA青年計劃”聯合策展人羅文濤說:三年前,我就關注了普鵬,還是在這個小院,我參觀了他的作品。他還帶我去青藝村,走訪了其他青年藝術家的工作室,那些年輕的面孔,那些滿含執著,渴望的眼神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普鵬還有個外號叫“青藝村村長”,那一次走訪也近一步觸動了我做青年計劃的想法。

從藝術計劃的宗旨來看,“FFA青年計劃”的目標在於find the future artists。它不是面向現在,也不面向過去,而是面向未來。它不滿足於重複,為公眾再次展出在藝術史上已經如雷貫耳的名家名作;它也不侷限於當下,不去追逐那些當紅藝術家,以及那些在藝術市場如日中天的當家花旦和藝術爆款。“FFA青年計劃”面向未來和開創未來,其目的在於探索與開掘那些隱匿在時代喧囂中的低言細語、那些為五彩霓虹所遮蔽的清白臉龐。將眼睛從現在移開投向未來,這當然相當寂寞,而且具有冒險。從這個角度看,我原來的擔心或許多餘。劉勰在《文心雕龍·神思》中不就引用過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闕之下”的句子嗎?“文之思也,其神遠矣。”講的是文學寫作,何嘗又不是藝術展覽?身在當下,心向未來,這正是“FFA青年計劃”的高遠抱負。——“FFA青年計劃”第1季由哲學博士,文藝學博士後,批評家、策展人、四川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四川大學藝術研究院當代藝術研究中心主任彭肜擔任學術主持。彭肜在“FFA青年計劃”展覽前言《致依稀星辰》中這樣寫到。

或許沒有什麼會比夜色下的彝家寨子、山邊曠野更讓人難忘的了。普鵬時常會在藍頂青藝村旁邊的小院裡想象,自己暫時從現實世界的聲色中逃離(他自己稱之為“出離”)出來,向那片荒涼的“山火”進發。泥土在他腳下生長、消亡,而他從未這般輕手輕腳,就好像踩在中空的積滿灰塵的雲朵之上,長長的交結著的草葉在晚風中輕輕地搖盪,它們的影子在廢墟邊上興奮地擺動,只為了更接近白天的陽光。浮生一集,如骨如夢。

"

藝術野子

藝術野史

作者丨謝禮恆

訪談助理丨張涵

攝影丨張涵

設計丨西子

普鵬租了5年的小院正好在藍頂三期隔著一小片玉米地的對面。上一次採訪他還是在7年前的2012年,青藝村裡的那扇小木門推開,一些零星的畫掛著。身為彝族,普鵬那時候還在用火藥一類的材料燃燒著自己的創作理想。現在看來,那些屬於“山與火”的藝術魂魄,總張揚著一種沉寂的味道。

蘭藝術曹衛國X普鵬雙人展丨普鵬和他的浮生集:如骨如夢

- 普鵬 -

自2008年四川美術學院版畫系畢業後,他始終沒放棄過職業畫家這條路,其間艱難、困惑太多。他的畢業創作是關於彝族文字的,畢業後又在重慶待了五年。“那時的我太內向了,只參加過兩個展覽。”他那時經常躲在屋裡畫畫,自認畫了不少“菜畫”。那些買“菜畫”的人看到他屋裡的畫“一堆堆”密密掛在牆上,那人後來終於選了一幅,用300元買走了。那是他賣掉的第一件創作。

十多年後,普鵬照舊坐在院子裡,木桌子上的白茶是老家帶來的,架子上的植物野生著,自然和對面規整的藍頂三期工作室形成某種呼應,小院子裡滿是藤蔓和從各處蒐羅來的東西:隔壁不知名的幼兒園遺棄的坐式玩具,四腳長滿青苔,在青藝村門口撿到一件佚名油畫,可能是臨摹哪位大師的畫跡,拿回來鄭重畫在門口,還有普鵬一位畫家朋友早年的大漆畫,端端正正擺在門口的木桌上。他說,這樣的場景儘量會讓他回到自己老家的山裡,寨子裡。

蘭藝術曹衛國X普鵬雙人展丨普鵬和他的浮生集:如骨如夢蘭藝術曹衛國X普鵬雙人展丨普鵬和他的浮生集:如骨如夢

- 普鵬工作室 -

雲南人對生活幾乎保持著一種執拗的樂觀。但大山賦予普鵬的恐怕不僅是樂觀。他的性格喜歡嘗試,對“生命”、“命運”一類說辭總覺遠離,他是屬於“暗處低吟”那一路畫家。早年他畫了很多線性的作品。他捧出一摞大學時畫的東西,翻看時總有驚訝的神色,往往在普鵬這個年齡,經常會被自己曾經的創作打動。他有一個習慣,不喜歡把手稿放大然後畫成油畫之類的作品。他的創作,即興色彩比較濃,直接上畫布,不打草稿。他更喜歡在畫的過程中不斷調整。2013年時他曾用馬克筆畫畫,畫得非常密集,壓抑得讓自己都受不了。後來順其自然介入自己本民族的符號,創作得心應手一些。“但變的是表面,而我的本質還是沒有發生變化,我還是在想著我的民族身份。”2014年到如今他轉向“線性”這條路。這和他搬離青藝村選擇在青藝村附近租住一個小院作為工作室的時間幾乎一致。這五年是他完全革新的時期:

此次蘭藝術(原羅蘭藝術)特邀普鵬與藝術家曹衛國聯袂舉辦發現未來之星“FFA青年計劃”第1季第三回“向度的生成 曹衛國x普鵬雙人展”,普鵬選擇了自己的《浮生集》系列幾件入展。《浮生集》系列是普鵬轉型階段的代表,五年裡他反覆考量,精研,“雖然我畫這個題材已有5年,但每次都會以不同切入點進入。這些年,我從一個城市換到另一座城市,說實話也是為了生活的奔波。我現在感覺自己走在鬧市,其他人如果誰看我一眼,我總感覺就像在看奇怪的東西一樣。我一度擔憂自己有一種向內的自卑感,和外界格格不入。但外界的信息我又無法屏蔽。”

蘭藝術曹衛國X普鵬雙人展丨普鵬和他的浮生集:如骨如夢

- 普鵬《浮生集79-女人花4》80R 布面丙烯 2017 -

普鵬的想法逐步浸入“浮生集”的創作,反而成就了這批作品獨特的面貌。他對現實社會的心靈思考,以一種去符號化的方式進行轉譯:“我們的個體可能就是一個宇宙,但把我們放到宇宙中,我們就是一粒塵埃。圈外的人愛問我的作品是什麼流派,但現代社會進入高度信息化之後,我認為已沒有‘流派’一說。要麼就是在畫家過身後再去歸類。如果非要歸類的說法,我認為我的作品應該介於抽象和具象之間一種類型。

“浮生集”,遠看是宏觀的,幾乎沒有具象的形態,一些色點,密集,複雜,充盈著某種拼圖甚至浮點的神來之筆,但近看就有許多微觀的物體,或者說物象更為準確,甚至自帶一些不可名狀的敘事性。宏觀與微觀之間不停地穿插。遠遠的,好像有一個半圓的雞蛋殼,天穹一般罩著下面紛繁蕪雜的細節,“在我畫‘雞蛋’的時候,充斥了儒家思想‘外圓內方’的意志。這也是一種映射,我們看一個人只看到了他目前的狀態,而沒有看到他的全部。這是我畫這個系列的出發點。”

蘭藝術曹衛國X普鵬雙人展丨普鵬和他的浮生集:如骨如夢

- 普鵬《浮生集85-雞蛋的哲學2》75x175cm 布面丙烯 2017 -

蘭藝術曹衛國X普鵬雙人展丨普鵬和他的浮生集:如骨如夢

- 普鵬《浮生集86-雞蛋的哲學3》110x140cm 布面丙烯 2017 -

浮生集的作品,始終會讓我想起雲南的茶山和陽光。一些手工茶人多年來和熾熱的鐵鍋相摩擦,手上長滿厚厚的老繭,看上去非常粗糙。但這些粗糙的手卻有著特別敏銳的神經,憑著手和茶葉相接觸的感覺,他們能判斷焙制的火候是否恰到好處。畫家也一樣,我能想象那些盛夏的雲南高溫、褪涼後的清涼,普鵬在老家寨子裡望著泛著紅暈的落日,他那一次中午獨自出發,坐長途車去西雙版納,整整大半天的旅程,眼見心知,野生野望,浮生若夢……“我這幾次回老家,老家的許多寨子都拆了,我感覺我們80後這一代是最後可以聊‘鄉愁’是什麼的一代人,而現在更小的孩子連‘鄉愁’是什麼都感受不到了。我覺得現在回到故鄉更多是悲傷的感覺。腦子裡想的很多都在記憶裡定格了。現在我的家搬到了鎮上,前後都是路,感覺回家都是過客的感覺。浮生集,除了在創作上跟自己的心態有關以外,還有其他一些不知道怎麼表達的東西。

“浮生集”裡有掙扎的內容和元素,帶著山與火的前世宿命,也有畫家當下生活現狀的寫照,普鵬是註定不滿足於當下現狀的人,這隻能讓自己努力,再努力一點。他現在特別怕搬家,怕不穩定,偌大的畫室正準備著一件巨長的新作,我們做訪談時它已經勾好了線,這個一年租金15000元的兩層小樓,帶著院子,他說自己起碼還會再住個五年。“或許又會有個新系列出來。”他把自己的工作室收拾得沒什麼家的感覺,只是儘量整潔,但又不想刻意規劃,很多人種院子裡的植物會規劃設計,但他如果已經種下了某種植物,他會任其與其他植物一起生長,這種“蔓生”的組合關係讓他迷戀——這跟他的畫一樣,理性裡有很多偶然。

蘭藝術曹衛國X普鵬雙人展丨普鵬和他的浮生集:如骨如夢

- 普鵬《浮生集129-維納斯》70.5x90cm 布面丙烯 2018 -

發現未來之星“FFA青年計劃”第1季策展人王虹在《向度的生成》一文中提到:“普鵬的作品表面粗獷,實則尖銳。塗、刮,延展和牽引,在他的作品中出現了至少兩種語言方式:延展覆蓋與束狀投射,延展標示著空間性,覆蓋展示著物理的層面,也就是深度性。牽引則在向度之間穿梭,時疾時徐,形成束狀的綻出,這種綻出干擾了畫面空間的分割(例如《浮生集129-維納斯》)與其他作品中束狀綻出的分割效果不同,越是在意義上形成了整體性和平滑空間感的畫面,遭遇到這種綻出或者點擢的干擾後產生的焦灼感就越強,這也是《浮生集129-維納斯》比《浮生集86-雞蛋的哲學》系列及《浮生集79-女人花》系列更能激發焦灼感的原因。當然,不僅僅是兩種向度的問題,在《浮生集130-月溢竹香》中還透過背景的光感形成貫通主客體空間的第三向度。形成規範和規整意識形態整體的形象符號,在遭遇到這種突如其來的“侵擾”後產生的不和諧感非常強烈,由此卻能產生一種去意識形態的效果:用於撕裂視覺-意識形態結合體,具體而言就是通過視覺向度的矛盾來對意識形態符號進行質詢。”

蘭藝術曹衛國X普鵬雙人展丨普鵬和他的浮生集:如骨如夢

- 普鵬《浮生集130-月溢竹香》70.5x90cm 布面丙烯 2018 -

去年的普鵬值得一提,當時他好像畫得已有些疲態,顯示出再次變革的跡象,“但你走了一圈回過頭來才發現這只是自己走過的一個階段或步驟。我自己已越來越理性,越來越感覺到一種勃然的東西,‘浮生集’系列代表了我這重要的五年,現在會想著無論如何,創作上都要做好,這在當時身居重慶時是不會這麼想的。”普鵬也註定不願意做一個過客,他很明白接下來自己的創作大方向:“可能要花兩年時間給‘浮生集’系列做減法,為其做一個延續和過渡。我現在會思考自己為何要轉變,怎麼轉變,每年都會有變化,技術、情緒、表達方式,都在變化,但這個變化是可控的,可延續性的。我想讓自己更富於‘職業化’的某種轉變。”

蘭藝術曹衛國X普鵬雙人展丨普鵬和他的浮生集:如骨如夢

- 普鵬《浮生集136-美玉可雕琢》80.5x100cm 布面丙烯 2018 -

蘭藝術(原羅蘭藝術)創始人和“FFA青年計劃”聯合策展人羅文濤說:三年前,我就關注了普鵬,還是在這個小院,我參觀了他的作品。他還帶我去青藝村,走訪了其他青年藝術家的工作室,那些年輕的面孔,那些滿含執著,渴望的眼神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普鵬還有個外號叫“青藝村村長”,那一次走訪也近一步觸動了我做青年計劃的想法。

從藝術計劃的宗旨來看,“FFA青年計劃”的目標在於find the future artists。它不是面向現在,也不面向過去,而是面向未來。它不滿足於重複,為公眾再次展出在藝術史上已經如雷貫耳的名家名作;它也不侷限於當下,不去追逐那些當紅藝術家,以及那些在藝術市場如日中天的當家花旦和藝術爆款。“FFA青年計劃”面向未來和開創未來,其目的在於探索與開掘那些隱匿在時代喧囂中的低言細語、那些為五彩霓虹所遮蔽的清白臉龐。將眼睛從現在移開投向未來,這當然相當寂寞,而且具有冒險。從這個角度看,我原來的擔心或許多餘。劉勰在《文心雕龍·神思》中不就引用過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闕之下”的句子嗎?“文之思也,其神遠矣。”講的是文學寫作,何嘗又不是藝術展覽?身在當下,心向未來,這正是“FFA青年計劃”的高遠抱負。——“FFA青年計劃”第1季由哲學博士,文藝學博士後,批評家、策展人、四川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四川大學藝術研究院當代藝術研究中心主任彭肜擔任學術主持。彭肜在“FFA青年計劃”展覽前言《致依稀星辰》中這樣寫到。

或許沒有什麼會比夜色下的彝家寨子、山邊曠野更讓人難忘的了。普鵬時常會在藍頂青藝村旁邊的小院裡想象,自己暫時從現實世界的聲色中逃離(他自己稱之為“出離”)出來,向那片荒涼的“山火”進發。泥土在他腳下生長、消亡,而他從未這般輕手輕腳,就好像踩在中空的積滿灰塵的雲朵之上,長長的交結著的草葉在晚風中輕輕地搖盪,它們的影子在廢墟邊上興奮地擺動,只為了更接近白天的陽光。浮生一集,如骨如夢。

蘭藝術曹衛國X普鵬雙人展丨普鵬和他的浮生集:如骨如夢

發現未來之星“FFA青年計劃第1季”第三回向度的生成 曹衛國X普鵬雙人展

2019.09.19-10.20

學術主持:彭肜

策展人:王虹 羅文濤

出品:蘭藝術

麓鎮三秋巷26棟附211(蘭藝術)

VIP預展/2019.09.19 14:00-21:00

開幕/2019.09.20 14:00-21:00

《何不憐取眼前人》,17位藝術家的書房文心,

今日頭條丨企鵝媒體平臺丨一點資訊丨新浪微博

以上內容為藝術野瘋狂原創

拒絕一切形式轉載,本號不授權,侵權必究

"

相關推薦

推薦中...